如何看待同為納粹戰神的古德里安與隆美爾的一系列爭吵與分歧?

1944年初在諾曼底登陸之前,關於防禦大西洋,古德里安與隆美爾一共見面4次(作戰會議兩次,視察一次拜訪一次),在防禦大西洋上產生了嚴重分歧。德軍統帥部的高層正如前文所說,德軍三大名將中的隆美爾和古德里安對如何布防西線德軍的裝甲部隊產生了激烈的爭論。

古德里安主張裝甲師部署後方,等待盟軍登錄後用大規模裝甲集群殲滅,在海軍空軍大劣勢下這是唯一機會。裝甲部隊最重要的就是其機動性,如果喪失了機動性,那麼這支部隊也就喪失了打擊力量。他建議,將裝甲兵力放在後方,這樣不管盟軍從哪發動攻擊,裝甲兵力都可以迅速趕去發動反擊。由於無法估計盟軍登陸地點,將裝甲部隊撤到內陸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在盟軍登陸後立足未穩,反擊後將盟軍趕下大海。

隆美爾主張在海邊部署,不讓盟軍登錄,就算登錄也要立刻在海灘擊退。決定登陸反擊戰的成敗就在灘頭戰上,如果在灘頭不能將盟軍趕回大海,那麼這場戰役就失敗了。所以他建議所有的打擊力量都應放在海岸防線上,於是他把裝甲部隊放在緊挨海防線的後面。

贊同古的有倫斯德(龍德斯泰特)等,贊同隆的有元首等。

隆譏諷古為「東線來的鄉巴佬」「沒見過大世面」「你去過非洲嗎?」據說他當時哀嘆道:「只同俄國人打過交道,所知道的戰爭還只是二維空間而非三維空間的,只知道來自地面和海上而不知來自空中的威脅。一旦把裝甲師留在後面,那它們就根本無法開往前線。因為一旦進攻開始,敵人的空軍會阻止任何部隊向前運動。」

古攻擊隆為「不可理喻,完全沒有談話的必要」「外行人根本不懂裝甲兵」「裝甲兵之父」古德里安去西線巡查,古德里安給出的建議和龍德施泰特如出一轍,他對希特勒說:「坦克的優勢在於機動,若放在海邊當大炮用,不但不能發揮坦克的真正作用,而且會遭到敵艦炮火的攻擊。」

最後的結局是元首隻好折中,把部隊部署的不遠不近(這是最壞結果,一方面也證明元首沒有道聽途說的那麼毒菜)。結果是歷史是沒能檢驗孰對孰錯(如果有的話),盟軍源源不斷地湧向法國,「霸王行動」取得成功。

除了交通容易受空襲阻礙之外,隆美爾的觀點還有一個是必須在盟軍立足未穩的時候發起裝甲反擊,等盟軍站穩腳跟就無法推下海了。

他的這個觀點是基於北非的經驗,因為盟軍的步兵師會配屬大量的支援單位,包括反坦克炮、工兵、坦克、炮兵。登陸初期盟軍僅有輕武裝的步兵可以上岸,遇上德軍裝甲部隊來說是非常脆弱的。而一旦這些支援單位完成登陸,得到支援的步兵部隊就會變得非常難啃,德軍裝甲單位就很難動搖這些盟軍步兵師。德軍對於英軍的認知是:「如果英軍佔領一個地方超過24小時,就很難推回去」。

在東線,由於蘇軍的協同化以及機械化能力較低,通常突破後的蘇軍僅由輕步兵和坦克組成,炮兵反坦克炮工兵等跟不上,突破之後的蘇軍部隊很容易被德軍裝甲部隊的反擊所擊破。因此面對協同化更高的美英軍隊,東線的經驗在西線運用其實是有問題的。

最明顯的戰例發生在頭兩天。第一天德21裝甲師倉促反擊,結果成功突入英第3師和加第3師之間,一直突破到海岸。第二天德第12SS裝甲師在準備更充分的狀況下對加第3師發起大規模反擊,被擊退。

古德里安主張的裝甲戰術重點是大規模集中運用,所以他會傾向於將裝甲部隊留在後方以便集中使用。實際上隆美爾在北非的戰術也有同樣的特點,利用裝甲部隊的機動性,迅速地集結所有裝甲部隊,打擊敵軍的薄弱位置。這類戰術不但對付蘇軍的時候有效,對付早期反坦克能力低下的盟軍也很有效。但後來盟軍給步兵配備了越來越多的支援兵器,裝甲部隊越來越難啃動,因此隆美爾認為舊的這套不再有效,就變為更重視時間而非兵力。反擊時間越短,盟軍步兵得到的支援便越少,德軍裝甲部隊反擊成功的機率就越高。

而隆美爾的戰術是否可行?我認為部分可行,尤其是對付美軍的時候。原因在於諾曼底登陸和以往不同,英軍方面為第一波登陸的步兵師配備了非常多的裝甲單位,尤其是大量坦克在第一波就直接和步兵一起登陸上去。蒙哥馬利當時就預測隆美爾的反登陸戰術必然是迅速以裝甲部隊反擊灘頭,所以他要了很多特種坦克來支援登陸的步兵,以免第一天就被德軍裝甲部隊推下海,每一個步兵師第一天登陸時都有一個特種坦克營和一個兩棲坦克營上岸。而美軍方面沒有經驗,並不是很重視兩棲坦克,所以數量和運用都遠不如英軍,第一天面對裝甲部隊反擊會比較脆弱。

最後補充一句,當時德軍在西線的兵力尤其是裝甲兵力是非常雄厚的,因為他們錯誤地高估了美英軍隊的數量,這一點可以從德軍會認為諾曼底登陸之後還有第二次登陸看出。即便如此,由於裝甲部隊數量多裝備好,諾曼底登陸前德軍當時上下仍對未來戰局非常樂觀。

推薦閱讀:

夫妻爭吵時,只要懂得運用這2招,丈夫會越吵越愛你
七言|永遠不要隔著屏幕爭吵。
夫妻吵完架後千萬別做10件事|爭吵|夫妻
有時候,沉默比爭吵更難熬
夫妻爭吵後,怎麼補救傷痛_

TAG:爭吵 | 戰神 | 分歧 | 看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