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光清:如何塑造良好的政治生態
就中國政治生態建設而言,經過幾十年來的探索與建設,中國政治生態已經具備了較好的政治制度、政治行為和政治意識方面的基礎條件。內容摘要 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是中國政治發展應努力爭取的方向,也應成為中國政治變革的發展趨勢。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主要包含三個要素,即:良好的政治制度、規範的政治行為和健康的政治意識。應健全完善良好的政治制度,推動政治制度體現政治公平、政治正義和政治民主的價值取向。積極養成規範的政治行為,促進執政黨、政府與公民的政治行為合乎法律與道德。努力培育健康的政治意識,特別要著力培育公民的民主意識、法律意識和秩序意識。關鍵詞 政治生態 政治制度 政治行為 政治意識引論政治生態是把生態學理論引入政治學領域產生的一個概念,是指在一定政治系統內各個政治行為體之間,以及政治行為體與政治環境之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政治運行的環境與狀態。我們大致可以把政治生態分為三個層面,即:政治制度層面、政治行為層面和政治意識層面。這裡所說的政治生態,是中觀意義上的政治生態,也就是政治系統內部的政治運行環境與狀態。宏觀意義上的政治生態,是政治運行的大環境,可以包括社會生態,甚至自然生態。微觀意義上的政治生態僅僅指黨政系統政治生態或者官場政治生態。過於宏觀的視角,可能不利於有針對性地研究問題;而微觀角度的政治生態,往往是針對特定語境而言的,黨政系統政治生態或官場政治生態只是政治生態的一個側面。因而,本文是在中觀意義上使用政治生態這一概念,希望對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改善政治系統的運行環境與狀態有所助益。那麼,什麼是良好的政治生態呢?可以說,良好的政治生態就是一種健康、有序、和諧的政治運行狀態,而且這種良好的狀態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也就是說,這種狀態不是無序、無規範、衰敗或偶有大起大落的狀態。就前面所言的三個層面而言,良好的政治生態包含三個要素,即:良好的政治制度、規範的政治行為和健康的政治意識。建設良好的政治生態,就應當以此作為努力達到的目標。一、健全完善良好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規定與塑造著人們的政治觀念和政治行為。從政治生態學的角度來理解,政治制度應該是比較寬泛的意義,它不僅包括具有規範作用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政治準則,而且包括公共權力運行的機構設置。政治制度是政治行為的框架和準則,可以對政治行為起到規範性作用,增加政治行為的可預知性。政治制度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是,隨著時間的變化又必然發生變遷。良好的政治制度對於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態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一個國家,如果政治制度的設計存在非常嚴重的缺陷或問題,是根本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態的。應當明確的是,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三種基本制度形式是應當肯定的,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其他政治制度制度,包括:基層社區自治制度、政府制度、司法制度、軍事制度等,也是較為合理和完善的。在政治建設的過程中,這些制度的宏觀框架是必須堅持不變的。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它們就是僵化的或教條式的,事實上,在這些政治制度的具體層面中也確實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通過改革不斷予以解決。這些問題包括:公民政治參與制度化建設緩慢;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仍然存在;執政黨黨內民主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仍需大力加強;執政黨與人大、政府、政協的關係需要進一步改善;權力制衡機制不健全;等等。實際上,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政治制度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這些成就對於促進中國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政治制度改革的動力非常強勁,這有促於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這些動力主要表現在,經濟體制改革、社會階層分化、網路政治的興起、社會力量的壯大,還有中國不斷融入全球化進程之中,這都會推動中國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可以認為,中國政治制度的改革仍然會堅持漸進改革的方式,在大的方向上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在微觀層面或具體層面則會不斷進行改革,從而使之不斷健全完善,併合乎社會發展的要求。在中國與世界的聯繫越來越密切的過程中,中國會不斷學習西方國家政治制度方面的優秀成果,但是,中國人借鑒的可能更多的是具體制度層面的合理因素,中國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構短時期內不會有太大的改變。良好的政治制度,也就是要追求制度之善,是形成健康的政治生態的前提和基礎。中國政治改革是一項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這裡不能從具體層面一一論述,只從良好的政治制度必須具備的價值取向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做一簡單論述。可以認為,只有正確的價值取向,才能使社會主體對實踐活動的目標預期和社會主體對價值理念的積極追求有機地統一起來,才能使實踐活動既遵循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又按照社會主體所希望的方向發展,從而為社會實踐活動的成功提供有力的保障。可以認為,良好的政治制度應當具有政治公平、政治正義和政治民主的基本取向。在完善中國政治制度的過程中,任何一項政治實踐活動都應當遵循這些基本價值取向。政治公平是協調社會矛盾與衝突的基本準則,它意味著社會利益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平等而合理的分配。政治公平反映著人們對利益分配關係的一種價值評價,體現了人們之間利益分配的合理關係,是一個社會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政治本身就是關於重要公共利益的決策和分配活動,這就涉及到利益的公平分配問題,從而對政治公平提出了訴求。在完善政治制度的過程中,要認識到,政治變革的過程就是利益調整、價值或者社會資源重新分配的過程,因而,要特別重視把政治公平放在重要地位。當前,中國社會不公平和不平等的狀況對政治公平提出了迫切要求。要處理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與公平之間的關係,控制社會不公平與不平等的狀況,在推進中國政治生態良性發展的過程中,就應當把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製作為現階段的重要目標之一,把實現政治公平放在關鍵位置。政治正義意味著對政治制度之善的追求,是政治良性運行的重要因素,對緩和社會矛盾與社會衝突起著重要作用。從當代中國面臨的重要問題出發,政治正義的基本內涵應當意味著對弱者的扶助與關懷和對強者權力意志的約束。只有對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予以切實的保證,才能夠從最起碼的意義上體現出對人的尊嚴的肯定,才能夠從最本質的意義上體現出人為本位的發展理念,才能夠為社會的正常運轉確立最基本的條件。同時,在關注對弱者的扶助與關懷的同時,正義還要求對強者的權力意志進行有效的約束。對於強者而言,必須通過外在的強制力量和內在的自律意識對其進行有效的約束,以避免由於滿足強者意志而犧牲弱者利益所出現的社會衝突和對抗狀況。[1]政治民主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為維護特定利益關係,保障公民權利平等實現而建立的政治制度形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民主獲得了很大發展,中國堅定不移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民主制度不斷健全,民主形式日益豐富。但是,中國政治體制仍然帶有濃厚的集權體制的痕迹,體制轉軌造成的部分權力失控和由此引發的腐敗問題,激起了人民的強烈不滿。現行政治體系在整合社會利益方面也仍然存在嚴重局限性,與權力過度集中密切相關的各種官僚主義、長官意志現象仍然十分嚴重,對權力的監督與制衡機制還不是非常健全,人民民主權利在有些方面尚不能充分發揮出來。廣大人民迫切需要通過不斷建立健全政治民主制度,發揚人民民主的優勢來革除這些弊端,並使社會主義民主的優越性不斷體現出來,使人民可以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在政治制度改革的過程中,不斷修正現有政治制度中存在的缺陷或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使政治制度體現出政治公平、政治正義與政治民主的價值取向,無疑對於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態能夠發揮重要作用。二、積極養成規範的政治行為良好的政治制度可以為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態提供製度基礎。在此條件下,積極養成規範的政治行為習慣,才能真正形成有序的、健康的、和諧的政治生態環境。規範的政治行為要符合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合乎法律,二是合乎道德。首先,規範的政治行為要合乎法律。養成規範的政治行為,最為基本的要求就是:執政黨要依法執政,政府要依法行政,公民要遵紀守法。一句話,就是要形成法律至上的環境,建設一個法治國家。執政黨要依法執政。法治一直以來就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內涵。在中國,講法治就不能不講執政黨的執政方式,因為執政黨的執政方式直接影響到法治的實現。依法執政,就是通過法定程序使黨的主張變成國家意志,變成人人都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同時,通過各項制度的實施,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得以全面貫徹落實。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又同時帶頭遵守憲法和法律,在憲法和法律的範圍內開展各項活動。實施依法治國的關鍵在於黨必須依法執政,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必須按照法律規定的範圍、程序、內容和手段來行使權力,使「黨在憲法和法律的範圍內活動」的原則得到切實貫徹落實。堅持依法執政,是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重要途徑。在中國,國家的法律是黨的正確主張與人民意志的統一,遵從憲法和法律與遵從人民的意志是一致的。正因為如此,黨的活動就應該依法進行,黨的行為必須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要求。堅持依法執政,才能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有機結合和辯證統一,才能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使人民當家作主制度化、規範化、法律化,也才能從根本上保證政權的鞏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政府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現代民主政府有效運行的基礎,是當前中國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社會發展和市場經濟的推進,政府從直接促進、推動經濟發展的機構轉變為退出經濟運行過程而僅僅著眼於宏觀調控和致力於公共事業發展的機構。當前,中國政府職能要實現從「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從「管制政府」向「服務政府」轉變,從「細職能、大政府」向「寬職能、小政府」轉變,從「權力政府」向「責任政府」轉變。政府職能轉變必然要求政府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主要特徵是:其一,法政適當分權,立法優於行政。要做到依法行政,必須嚴格地實行權力分立原則。依法行政中的「立法」高於「行政」,「行政」必須服從「法律」,無「法」則無「行政」。其二,堅持法律優先,奉行法律保留。所謂法律優先,是指法律對行政權處於優先的地位,上一層次法律規範的效力高於下一層次法律規範。所謂法律保留,是指憲法關於人民基本權利限制等專屬立法事項,必須由立法機關通過法律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代為規定,行政機關實施任何行政行為皆須有法律授權。其三,嚴格法律控制,保障社會民主。在依法行政過程中,必須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以確保行政機關在法律範圍內活動,廣泛地賦予行政相對人控告權、申訴權、檢舉權,建立行政複議或行政訴訟制度等等。公民要守法。公民守法,是現代公民的基本素質,也是社會有序運行的重要前提。法律是調整人們行為或社會關係的規範,具有規範性。法律既規定了權利,也規定了義務;法律既規定了公民、法人的權利與義務,也規定了國家、國家機構、國家機構工作人員的權利與義務。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規定具有確定性和可預測性的特點,它明確告訴人們可以、該怎樣行為,不可以、不該怎樣行為以及必須怎樣行為。人們根據法律來預先估計自己與他人之間該怎樣行為,並預見到行為的後果。公民守法,不僅體現為公民遵從法律、服從法律,而且公民可以利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公民要守法包括三個方面:(1)權利的行使。即公民依法作出一定行為或要求他人作出或抑制一定的行為來保證自己合法權利得以實現。(2)積極義務的履行。即義務人主動履行法律要求必須做的積極行為的義務。積極義務的履行,是義務人的積極行為,這種行為不可放棄,必須履行。(3)禁令的遵守。即人們按照法律所規定的消極義務(不作為義務)不作出一定行為以保證他人權利的實現。公民守法,無疑對於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態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公民不守法,就會破壞正常的社會秩序,更談不上建立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了。其次,規範的政治行為要合乎道德。道德是政治行為形成的內在基礎,每一個時代的政治過程,都基於特定時代的道德。政治行為作為一個社會行為,與人的其他社會行為一樣,應該把追求善作為一種目標,而政治行為應在更高層次上把實現善作為重要目標。人不講道德,就等同於耍流氓。不講道德的政治行為,只能說是流氓行為。因此,政治行為必須合乎道德,這應該成為政治的一種追求。政治行為要合乎道德,包括執政黨要以德治國,領導幹部的政治行為要合乎道德,全體公民的政治行為也要合乎道德。執政黨要堅持以德治國,堅持把德治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把實行善治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目標。德治作為規範人們思想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在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態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範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2]這一重要論述,明確指出了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深刻闡述了法律和道德在國家治理中的辯證關係。當然,以德治國並非是要以德治來代替法治,而是要堅持法治與德治的協調統一,以道德教育、道德自律和道德建設作為法治的後盾,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質,從而為依法治國提供道德基礎和社會環境,這樣,也有利於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在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過程中,要特別重視提高領導幹部(包括普通公務員)的道德素質,使其政治行為合乎道德要求。領導幹部(包括普通公務員)作為政治行為最重要的行為主體,擔負著依法管理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事務的繁重任務。他們的公務行為或行政行為本身就構成政治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政治行為對整個社會的政治行為起著風向標的作用。作為領導幹部(包括普通公務員),他們手中都有一定的權力,其權力的運用密切關係著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個人利益,影響著黨和政府同人民的關係,只有合乎道德的運用權力,才能贏得人民的支持。同時,道德既是領導幹部(包括普通公務員)履行公務行為或行政行為時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也是保持其清正廉潔、預防腐敗的重要途徑。這樣,領導幹部(包括普通公務員)的政治行為合乎社會主義的道德要求,就顯得更為重要。他們道德水準高,政治行為合乎道德要求,對於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態會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全體公民的政治行為都應合乎道德,自覺接受社會道德和政治道德的約束。任何一種形式的政治行為都依賴或受制於一定的政治道德環境,這決定了公民政治行為實際上反映著某種道德選擇、道德追求和道德傾向。並且,在整個社會道德結構中,政治道德往往具有特殊的示範效應,甚至可以在根本上影響一個社會的整體道德風貌。由於當前中國正處於急劇的經濟轉型與社會轉型過程中,傳統的政治道德受到嚴重的衝擊,甚至一些原來的政治道德準則被完全顛覆,而適應中國政治發展形勢的政治道德並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這就要求中國社會一方面要重塑新型政治道德,並可以通過政治道德制度化的過程,加強政治道德的約束力和強制力,另一方面廣大公民要自覺接受政治道德的約束或規範,而不能因為政治道德的約束力有限,就完全罔顧道德約束而肆意妄為。這對於塑造良好的政治生態也有重要的積極影響。三、努力培育健康的政治意識政治意識是政治活動的心理方面,主要是指社會成員在特定時期內普遍奉行的政治價值取向,它包括政治認知、政治信仰等,它的理論形態就是政治文化。儘管政治意識與政治行為、政治制度相比,處於比較低的層面,但是,政治行為、政治制度是政治意識在實踐層面的反映。人的政治行為總有一定的心理基礎,良好的政治意識有促於養成良好的政治行為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有什麼樣的政治意識,就可能出現什麼樣的政治行為,形成什麼樣的政治制度。因此,政治意識具有更加本原上的意義。從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而言,培育健康的政治意識,應著力培育公民的民主意識、法律意識和秩序意識。民主既是一種重要的政治理論,在實踐中體現為一種社會政治制度,同時,民主也是一種崇高的政治價值、政治信仰和政治追求。民主意識表現為公民對民主權利與義務的認識,以及對政治生活中政治價值、政治能力與政治情感的認識。民主意識的產生是民主制度得以建立的先決條件,制約著民主政治的發展方向,有促於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在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統治社會裡,城市和鄉村皆為「王土」,民眾皆為「草民」或「子民」,現代意義上的民主、法治、平等、自由、權利等政治觀念根本不存在。當前,傳統文化中的這些負面因素仍然有著深刻影響,官本位、家長制、一言堂仍然很有市場。因此,增進中國公民的民主意識顯得特別重要。當然,我們也應注意到,中國政治發展、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成就極大地促進了公民民主意識的提高。這表現為,中國公民十分強烈地要求社會公正和正義,非常厭惡官僚主義、貪污腐敗、獨斷專行,要求擴大政治參與的渠道,呼籲進行積極的政治改革。可以說,在未來一二十年間,中國公民的民主意識還會大幅度提升。在這一過程中,黨和政府應對公民的民主意識進行積極引導。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民主意識在推進政治改革中的重要作用,通過進行正確的民主意識宣傳與教育,使公民樹立正確的權利意識和民主意識;另一方面,培養民主意識既要吸收國外政治民主化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和有益的政治文明成果,又要立足中國國情,培育適應中國政治發展和民主政治要求的民主意識。法律意識是人們對法律現象的主觀反映,是關於法和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統稱。從內容上看,它包括人們對法律規範和法律行為的把握、評價和態度;從形式上看,它表現為人們對法律現象的理解和認知。以法律意識的主體為標準可以分為個體法律意識和群體法律意識兩種。個體法律意識和群體法律意識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的。作為一種自覺的精神力量,公民法律意識的社會作用是非常大的。法律意識是法治的有機組成部分,良好的法律意識是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態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良好的法律意識將引導立法者積極認識現實社會關係對法的需要,並對滿足這種需要的必要性及可能性作出準確的判斷,從而創造出最能滿足這種需要的調整規範和方法,進而藉助國家強制力,使之成為人人必須遵守的法律規範。在執法過程中,執法者對法律的認知、情感和觀念,決定著對法律關係主體的行為的評價和處理。法律的貫徹程度和效果依賴於法律關係主體的法律意識,良好的法律意識是公民自覺、自願守法的心理基礎。可以說,良好的法律意識是法治建設和政治生態建設的內在精神支撐。秩序意識對於當然中國政治的穩定發展和良好政治生態的建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現在正處於高速現代化時期,激烈的社會轉型使社會穩定和政治穩定面臨嚴重的威脅。對於現代化與政治穩定的關係,美國學者塞繆爾·P·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有一句經典表述:「現代性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卻滋生著動亂。」 [3]中國何時能夠完成現代化?按照「兩個一百年」的規劃,就是到建國100周年時,也就是大約還有30多年時間能夠完成現代化。在整個現代化過程中,中國社會都會充滿風險,在政治領域會面臨很強的不確定性。在這種脆弱的基礎上,維持社會秩序與政治秩序的穩定,避免出現「顛覆性的錯誤」,增強中國公民的秩序意識,就顯得極端重要。沒有秩序意識,沒有了政治秩序,一切都是空談。那麼,如何才能提高公民的秩序意識呢?其一,要加強對公民秩序意識的教育,通過教育使全體公民認識到,政治秩序對於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提高公民的秩序意識,可以從提高公民社會秩序意識著手,逐步引導公民增強各方面的秩序意識,確保社會穩定與政治穩定。其二,要加強公民對政治秩序的認同感,從而使秩序意識固化於內心深處。在實際工作中,要通過切實有效的工作提高公民對黨和政府的政治認同感,從而養成良好的秩序意識,自覺遵守政治秩序。只有中國公民有了秩序意識,才有可能維持穩定的政治環境,這樣,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才能具備基本的前提條件。結語任何一個國家,不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態,都不會有良好的政治生活,其政治發展也不會具備可持續性。就中國政治生態建設而言,經過幾十年來的探索與建設,中國政治生態已經具備了較好的政治制度、政治行為和政治意識方面的基礎條件。但是,由於當前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與政治發展最為關鍵的時期,一些原有的政治制度、政治行為和政治意識等可能與時代發展不相適應,或者某些微觀層面的政治生態還出現了非常嚴重的不良傾向或問題。因此,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十分重要,也十分緊迫。在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全面推進,在政治制度、政治行為和政治意識等方面都採取有效措施予以改善和提升,另一方面,又要注重解決重點領域的突出問題,從而帶動全局層面政治生態的好轉,例如:當前黨和政府強力反腐,效果就非常好,對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起到了非常好的推動作用。參考文獻:[1]何建華.正義是什麼:效用、公平、權利還是美德.學術月刊,2004(10).[2]習近平.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求是,2015(1).[3][美]塞繆爾·P·亨廷頓,王冠華等譯.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38.(本文發表於《探索與爭鳴》2015年第8期)
推薦閱讀:
※深入探討AR、VR背後的生態系統
※胡昕:2012年:全球生態大劫難?——論古代瑪雅人的歷史預言
※試探蘇軾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上海三大商圈生態-----南東 中山 中環
※高山生態茶油保健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