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與人文圖典:「山楂果子」中國風

現在的人一般都知道,冰糖葫蘆出在北京,或者說是北方許多城市的特產。是的,北方城市的廟會上,串得長長的糖葫蘆是尋常之物,最頂上貼著一面小彩旗,一串上足有百十來個山植果,被紅紅的果實壓彎了的竹籤子,拿在手中一顫一顫的,更增添了節日的熱鬧氣氛。其實,這冰糖葫蘆倒不是源自北京,說起來與南宋皇帝宋光宗趙惇(1147——1200年)的有關。

南宋光宗的紹熙年間,趙惇最寵愛的貴妃面黃肌瘦,不思茶飯。宮廷御醫用了許多貴重藥品,皆無起色。皇帝見愛妃日憔悴,也很難受。無奈之下只好張榜求醫。一位江湖游醫揭榜進宮,為貴妃診脈後說:「只要用冰糖與紅果(即山楂)煎熬,每頓飯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見好。」開始大家面面相覷,好在這種吃法還合貴妃口味,貴妃按此辦法服後,果然如期病癒了。宋光宗大喜。後來這種方法從宮中傳到民間,民眾把山楂果串起來賣,製成了冰糖葫蘆。原來,山楂的藥用功效很多,消食積,散淤血,驅絛蟲,止痢疾,特別是助消化,自古為消食積之要葯。明代大醫藥學家李時珍也曾說過:「煮老雞硬肉,入山楂數顆即易爛,則其消向積之功,蓋可推矣。」

看來,冰糖葫蘆最早的緣起地,不是北京,而是南宋時期的都城,應該非杭州莫屬。越是深信不疑的東西,靠老印象不行,從南宋起,歷經元明清諸朝代,這種串起山楂果子賣的習俗也跟隨皇帝老兒從南方傳到北方,賣冰糖葫蘆,成為北京城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進而成為老幼咸宜的一種食物。今人研究證明,山楂確有降血脂、降低血清和膽固醇等作用,作用有多大?我看也不宜吹得太高,就像賣海棠、荸薺、山藥、葡萄、核桃仁的一樣,酸甜香脆的冰糖葫蘆給了許多窮苦百姓一種賴以謀生的行當。每年深秋時節,就有小販走街串巷,有挑擔的,有扛稻草樁子的,上面插滿冰糖葫蘆,一路吆喝著:「葫蘆冰糖,蜜嘞糖葫蘆……」招徠著饞嘴的孩子們。

近日,讀梁實秋先生的《雅舍談吃》,說冰糖葫以信遠齋所製為最精,不用竹籤,每一顆山裡紅或海棠均單個獨立,所用之果皆碩大無比,而且乾淨,放在墊了油紙的紙盒中由客攜去。家人買來幾串冰糖葫蘆,冰糖晶瑩甜脆,山楂鮮紅酸軟,搭配得恰到好處,去了核,嚼起來也很過癮。北京信遠齋的冰糖葫蘆是「以竹籤穿單個紅果用冰糖蘸成」的;還有資料說信遠齋最有名的是「豆沙冰糖葫蘆」,即將每個山楂都橫剖為二,去核,在中間夾上豆沙,再用冰糖去蘸。

今年3月進京給一個109歲的秦含章老人祝壽,北京已經大變樣了,想看看紅紅的「山楂果子中國風」,已經很難看到了,城管趕走了賣冰糖葫蘆的小販,許多令人懷念的老街早就賣起了可口可樂一類的玩意,小小門面久已不見昔日享譽京城的風光,冰糖葫蘆恐怕也要成為絕唱了。但最近從網上讀到一個北京賣冰糖葫蘆的小販,那水平實在抵得上文學家,他的招牌上寫道: 

「生活中的一個個挫折,就像冰糖葫蘆一樣,

竹竿刺進了身體,卻成為了一生的脊樑!」

太有哲理了,這位哥們,我向你致敬。但願紅紅的山楂果,真的能成為挺直脊樑的「中國范」。為了感謝這位「賣冰糖葫蘆」的小販,我找出了十來張老照片,這些老照片反映了那個逝去年代中國人的悲苦與掙扎,立此存照,為中國風、中國范背書,也與諸位師友分享。

山楂紅果中國風

晚清時期賣冰糖葫蘆小販

老北京寒風中冰糖葫蘆的老人

偽滿時期 遼寧撫順賣冰糖葫蘆的小販

百年前沿街叫賣賣冰糖葫蘆的男子

民國時期賣冰糖葫蘆的少年

賣冰糖葫蘆的老者正在街頭叫賣

1980年代北京街頭的賣冰糖葫蘆

1980年冰天雪地里賣冰糖葫蘆的青年

紅紅的冰糖葫蘆映襯火紅的生活

2017年10月12日於滬上五角場凝風軒


推薦閱讀:

廖金精《明堂入式歌訣》| - 龍行天下風水論壇[原名:神州風水主論壇]中國風水網,堪輿學,...
◎卷八 八之三〔國風〕
【評說趙缺】新國風倡言(趙缺)
北國風光
求求你們放過中國風吧,看完辣眼睛!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TAG:中國 | 人文 | 中國風 | 山楂 | 國風 |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