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
「家庭教育與心理學」系列微課第27講
智力(intelligence)的概念20世紀初被提出來,才100年。intelligence源於拉丁語,名詞是intelligentia或intellēctus,Intelegence動詞是intellegere。
inter是兩者之間,legere是把兩個東西聯結在一起。所以「intellegere」是洞察、感知、理解的意思。理解一個東西,感知這個東西,就是把兩個東西連接在一起,兩千多年前人們就認識到。以前我們也會說一個人/孩子聰明,但智力的心理學概念只有一百年。心理學發源地,是德國和奧地利,大家都知道。
怎麼衡量智力?就要使用智商。智商(IQ)一詞是德國心理學家威廉姆.斯特恩首先提出來的。1905年,最早的智力測試出現,由心理學者比奈提出。比奈的測試有:給圖片命名、製造一個旋律、按重量排序、回答問題、給辭彙定義。
有人說,智力一詞帶有偏見,指向的是人本身的,固有的能力。這個詞不好,應該換一個說法,例如:「通用學術能力」或「普遍的教育能力」。但是這種說法沒有被採納,今天很多人,包括心理學家、教育家,他們談到智力的時候,經常把智力當作一種內在的東西。智力到底是不是內在的,這個問題,今天稍晚一點,我們還會說到,要看正兒八經的心理學研究證據,口說無憑,純粹的推理也沒用。
在比奈之後,很多心理學家給智力下了自己的定義,其中頂頂有名的心理學家至少有10位,例如:特曼、桑代克、斯皮爾曼、韋斯勒、皮亞傑、斯特恩博格、加德納,等,我們就不一一介紹了。
乾貨來了,建議做一下筆記。端正學習態度,從做筆記開始。上課一支筆都不帶過來,學習態度問題很嚴重。(眨眼)
我們是入門講座,把問題說簡單一些。智力是一種能力,它一定和兩個東西有關係:1)從經驗中學習;2)對環境的適應,在環境中調整自己。
如果一個人缺少上述兩項能力,就被認為缺少智力。
從經驗中學習,在環境中調整自己,所以智力不是書面知識,是鮮活的一種能力,它是真實生活里的能力。真實生活里的交流一大半靠語言,所以智力的一個標誌重要標誌就是辭彙量,語言能力。現在社會非常注重口頭表達,很有道理。這個以後我們細說。專門說一次辭彙。
怎麼測量智力?最常見的是比奈測試和韋氏測試即韋思勒測試,這些測試根據地區、性別、年齡會有不同的調整。理論上兩種測試的結果應該是一樣的或很接近的,但有時候會有少量的差異。韋氏測試現在用的多一些,可以測3至74歲人的智力。
現在有各種智力測試的機構,商業行為,家長可以選擇性地測一下。隔段時間測一次也可以。如果機構是正規的,人是可靠的,測驗的準確度是比較高的。因為這一百年來,這些智力測試已經經過大量的使用,不斷調整,已經比較準確了。
其他的智力測試還有四種,例如英國能力量表,也叫區分能力量表;皮博蒂圖片語言測試;哥倫比亞心智成熟量表;瑞文測試。瑞文測試是英國心理學家瑞文在1938年研究的,沿用至今,用來測驗觀察力和清晰思維的能力。它基於圖形,不需要文字,所以很多國家都能用。現在很多新的測試也在被設計和開發。大家可以經常關心這些新聞。
瑞文測試比較好玩,英國現在對中小學生的智力測試,有一項就和瑞文測試差不多。我在英國陪孩子做過,在書店裡做了一套題,第二天就去參加正式的測試。我現在還記得在書店和他一起做題的一些細節,很好玩。熟悉下題型就行,不能做多,做多了,就是作弊了,結果就不準確了。
智商很重要嗎?
先講一個正態分布,智商的正態分布。參照正態分布的話,大部分人的智商是在中等水平。稍等,我搜一個圖。
大家看到中間部分,68%的人都在,加上黃色部分,95%。現實生活里智力差異是存在的,經常差別比較大,一部分原因是後天教育的差別。
而且智力也在終生變化。強大的動力,堅持不懈的努力,智商也會提升。如果一個人的智商不低於平均數很多,他完全可以用其他方面的努力來彌補智商的不足。但是在高智商含量工作中非常重要,例如在高級管理崗位,對智力要求很高的工作中,智商非常重要。
總之,智力重要不重要,這個問題沒有普遍答案,答案因人而異,看個人的具體情況。如果看一個人的一生,只要他智商不低於平均數太多,智商就不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勤奮地工作,積極樂觀地生活態度,等等,都應該排在智商的前面。
智商是與生俱來的嗎?
這個問題有很大爭議。50%到72%可能是來自遺傳,有心理學家認為。不要灰心,不要罵爹媽,就算72%來自遺傳,我們還有28%可以努力。有個研究,把同卵雙胞胎(就是基因一模一樣的雙胞胎)放在不同的環境當中培養,另一些雙胞胎放在相同的環境中培養,環境不同的雙胞胎,智商還是一樣的。這是1984年布沙爾實驗。不要灰心,還有其他研究。
智力和環境有關嗎?
在1970-80年代,有心理學家觀察到,把孩子從一個很糟糕的收養家庭放在一個更好的家庭後,他們的智力都有提高。有心理學家做實驗,把一些原來屬於照管的孩子放在普通的環境中撫養,發現智商增加了30至50個點,就是說,改善環境對於智商發展不足的孩子是很有必要的。回看上圖,改變環境的話,一些笨孩子能夠向上移動,但再向上,可能極其困難。抱歉,用了一下「笨」這個字。其實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的總體智商在上個世紀提高了14個點。這是心理學家把1932年和1981年的人類智商作的對比。
為什麼聰明很重要?
我們中國人有句俗話,聰明反被聰明誤,確實有這種情況,聰明人辦了傻事。但一般而言,聰明的人生活質量會更高。
心理學講的是研究,是證據,「聰明的人更快樂」在一百年前就被心理學研究證實。就是特曼試驗。特曼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也做過斯坦福大學的校長。說個題外話,我有個初中同學很早跟隨她父親移民美國,在斯坦福大學讀了計算機系,現在在谷歌總部上班。有部電影就是講谷歌總部招聘的。大家可以找來看看。
嚴格說,特曼實驗是觀察,並非「干預性的實驗」,特曼沒有干預這些孩子的生活。說回正題,特曼實驗跟蹤了一些智商大於140的兒童,是從25萬中小學生中挑出來的。一共1470個。在網上搜「特曼實驗」能搜到。怎麼解讀是有爭議的。國內有人解釋說,天才會歸於普通人。是的,這個實驗得到的結果之一。泯然眾人矣。但觀測有一個結果經常被忽視,就是這1000多名孩子,他們大部分,過著良好的中產階層的生活,幸福指數是比較高的。一般而言,聰明的人更快樂。偶爾出現鑽牛角尖的書獃子,這是反例。反例不能用來推翻普遍規則,這是個數學或邏輯學的問題,不多說了。
很多人找到一個反例就想去推翻一個普遍規則,說明他很多常識性知識還不具備。常識性知識還不具備——就是笨。但是我們用這種客觀冷靜的表達方式,更好,因為它不傷害人。
怎麼變聰明?
剛才我們談到智商不是一切,但是一個人應該盡量變聰明(在可能的範圍內盡量提升),因為聰明的人往往更快樂。怎麼變聰明(提升智力)?
今天最後一個問題,今天的關鍵,請記筆記的同學們都記,沒有筆記本的,下次不許來聽課(眨眼)。
1、找出問題的關鍵,用恰當的方式把問題呈現出來;有本書叫《學會提問》,我建議學生和家長都看一下,有時候我們給自己提出了錯誤的問題,浪費了我們時間和精力,無助於我們智力的成長。
經常收到家長的留言,吳老師我孩子很懶,怎麼辦?我孩子厭學,怎麼辦?等等問題。上來就問怎麼辦,能不能先描述一下呢,具體是怎樣呢,具體的行為表現是什麼,然後我們找原因,然後我們再說怎麼辦。上來就要答案,就要去做,這是很初級的思維。
現在各種網路聊天工具,好多人都在聊一些大而不當的問題,涉及社會學,哲學,政治,國際政治。先有些基礎性的概念,然後能夠準確的描述問題,然後再去討論。如果還沒有基礎性知識,那就老老實實先學基礎知識,先聽,先不要著急問問題,不然都是自說自話。
這是第一條,恰當的描述,準確的描述,學會提問。
2、使用多種手段去解決問題,比較這些手段的差別,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這條變聰明的路就是學習元認知。元認知通俗一點說就是學習方法,還有「知道何時何地使用什麼方法」的方法。認知心理學在1950、60年發展,經過半個世紀已經相當成熟,但遺憾的是這波發展我們國家沒有趕上,什麼原因就不說了,大家都知道在這個時候我們在幹什麼。關於元認知的知識我會再做專題的講座,請大家期待。
3、承認各種錯誤,承認每一種解決問題的手段有時不可靠,承認事物有內在的悖論。簡單說就是承認不確定性。同時,這很抽象(學過數學的人可能下面的話才好理解),留意「抑制變數(suppressorvariables)。就是說在有些事情中,一些特殊的情況讓我們手上解決問題的工具不能夠使用,對不起,這個太複雜了,簡單說就是不能生搬硬套,每到一個新環境就要意識到有新的變數,這是頭腦聰明不聰明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
在兒童階段學習哲學能夠精準地思考有利於提升兒童的智力。沒有學過哲學這個學科的人會認為哲學是一些大道理,這是錯誤的印象。哲學關係到精緻的思考。上面那段話用哲學語言說就是個性和共性的關係。哲學語言的高度抽象帶來的是簡潔和高效。
4、對自己的知覺和記憶保持警惕。
很多宗教和古代的智慧都有類似的警戒,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記憶經常是不準確的,我們的大腦經常把事情簡單處理,選一些我們喜歡的,扔掉一些我們討厭的,或者有時候反過來。
5、承認知識的普遍性。這一條在當下的中國社會特別需要,因為其中有大量的詭辯,很多讀過書的人也會詭辯,拒絕承認知識的普遍性。以後我專題作介紹。
下面小結一下:
智力是相對短暫的一個概念,智力測試一般是可靠的。雖然智力不是生活的一切,但我們應該盡量變得聰明。
下一輪講座(明年安排),我們會談到晶體智力和流體智力,多元智力理論究竟是不是有效。
下一次講座的主題是情商。智商和情商的關係,我們會談到,我會提前寫幾百字分享一下。簡單說,就是不要把智商和情商對立。
今天就到這裡,謝謝大家,周末快樂(合十)。
家長:感恩吳老師的精彩課程。
家長:感謝吳老師的精彩分享。
超越聰明走向智慧
俗話說難得糊塗,一件事情,當我們在智力方面把它們研究透徹,還是可以採取其他的選項,並不見得要照研究的結果操作。知道如何去做,和決定如何去做,仍然可以不同。再用一下「變數」的概念,就是在操作中還有新的變數要考慮,還有新的不可測因素,所以在做決策時並不完全依據智力推導的結果。這就是從聰明走向智慧。
上面是飯後甜點。感謝大家來就餐,我給大家準備的。(茶)(微笑)
家長:這裡的微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會讓人不由自主的期待下一次!感謝老師!
家長:@RichardWu(吳駿)?很適合一邊泡腳一邊看!受教
吳駿:謝謝大家。乾貨是經得起拷問的。乾貨不見得永遠正確,但有依有據,是從龐大的資料庫當中提取出來,來自成千上萬個案例,經過時間的檢驗,理論化之後的精華。下周六同一時間,我們的主題是情商。關於情商也有很多誤解(或者說,有很多大眾心理學的說法),到時候我們澄清一下,給大家純粹的真正的,乾貨的知識。一起學習,作謙卑的終生學習者。
智商和情商的關係。
我們經常聽到一種說法,這個人智商很高但情商很低,對於某個具體的人,有時候這句話是正確的,確實存在這種情況。但在嚴肅認真的心理學家看來,這句話是沒有任何道理。這個不奇怪,很多日常語言一旦放在嚴肅的學問里去拷問,就經常漏洞百出。智商和情商不是一個對立的關係。我們可以說這個人在這件事上的處理問題的技巧不夠好,也可以說此人在某件事上表現出社交能力不足,等等。其實,情商在一些心理學家看來,只是一個大眾心理學的概念,不是正兒八經的心理學概念。下次講座我們會詳細介紹情商。我們用不找把智力(理智)和情感對立起來。理智本身就是一種情感。有理智的人往往更加富有情感。很多在大眾看來很高冷的人,看他們的傳記,就會發現他們大多是情感豐富的人。二元對立思維是生活中智力程度較低的人常有的思維習慣,以後我也會做專題的講座。比如把中國和外國,東方和西方對立起來。在智力發展的初期,在兒童身上,二元對立思維是他們必須經過的一個階段,但是更高級的智力一定要超出這個階段,否則大腦把兩個東西隨意地就放在對立面,思考是低效的,行動是簡單的。
推薦閱讀:
※如何開發第8個月寶寶智力
※5招開發智力 7個壞習慣寶寶越來越笨
※皇室戰爭體現一個人的智商嗎?
※鍾布:貧困降低判斷力,忙碌拉低智商,這是真的嗎?
※涼皮7塊,沒雞蛋,炒涼皮10塊錢給倆雞蛋,只要一個雞蛋9.5元,要三個雞蛋11塊,如何對客人合理解釋?
TAG:智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