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繁簡字衝突是否過於敏感

原題為《本港中小學「識讀」簡體字之爭》

教育議題討論也不時掀起政治爭議,正折射出近年香港社會日漸政治化的非理性苗頭。

今年36歲的港女莉莎,十年前結婚後就跟隨丈夫移居義大利。三年前,熱愛傳統中國文化的莉莎,為了方便兒子學習中文,毅然從義大利迴流香港,讓當時三歲的兒子入讀一所傳統中文小學,希望讓他找到中國文化的根。

過去三年,莉莎一直堅持要兒子學好繁體字,因為她認為只有繁體字才算得上是中國文化的良好載體。而簡體字除了方便,卻很難達到傳承文化的目的。

莉莎舉例說:「例如我教兒子『閑』字,可以講解晚上打開門見到月光的心情,可以拆開部件去組織,向孩子解讀字的起源,那才有意思。」

相比之下,當「陽」變成「陽」,「雲」變成「雲」,莉莎便沒法子向兒子說明中國文字很優美,「還有廣場的『廣』變成『廣』,只剩下了部首,讓孩子沒法聯想到字音有『黃』字。」莉莎指出。

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2015年末發表《更新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小一至中六)》諮詢文件(以下簡稱文件),建議「中小學生在掌握繁體字後,亦應具備認讀簡體字的能力,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及加強與內地、海外各地溝通」後,立即引起了包括莉莎在內的某些香港家長的擔憂,但還有一部分人對此之不滿,帶有濃厚政治意味。

泛政治化的解讀

文件的諮詢期只有短短兩月,至今年2月15日截止,大批家長聞訊後,紛紛在諮詢期內「一人一信」,要求教育局停止在中小學推廣簡體字。

家長們的不滿大致有兩點:一是某些學校可能會藉認讀簡體字之名義,大增學生之工作量,例如,抄寫繁體字與簡體字詞語、繁簡體文章閱讀練習等;二是學簡體字不難,日常生活中自然會懂,不用刻意在課堂上學習。

許多家長都憂慮諮詢文件提及中小學生應可認讀簡體字,此舉會削弱香港本地長久以來的中文繁體字書寫特色,亦可波及影響本土語言特點。

如果說部分家長反對將簡體字納入中小學課程,是擔心會令原本任務沉重的中小學再增課業壓力的話,那麼事件發展至近期,已逐漸演變成為一宗政治事件。連月來,香港泛民陣營先後開腔反對在中小學推廣簡體字。如主張本土路線的新同盟發起遊行,質疑當局有政治考慮,是要強推「陸港融合」的思想教育。

又如,另一個本土色彩濃厚的工黨也公開表示,反對特區政府提出中小學生學習簡體字的建議,擔心未來香港會以簡體字為主,令繁體字消失。

在數年前反國民教育「一役」中一炮而紅的「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更發起「一人一信送教局」行動,呼籲家長積極響應諮詢,並附上信件樣本強調「學生必需以讀寫繁體中文為正規」。

關注組發言人陳惜姿聲言,現在的簡體字只有幾十年歷史,當年大陸要掃除文盲,以為簡化中文字能提高識字率,但現在香港沒有文盲問題,簡體字也非微積分,不是艱深得非要老師教導不可。學校同時教繁簡兩種字體,只會令初中前的學生混淆。簡體字比繁體字易寫,舍難取易之下,學生選簡體一途,老師不能阻止,繁體字便漸漸不會寫了。

她說:「我相信,推動簡體字和普通話,不只是表面的理由。掌管語言就是掌管權力,語言從來是政治的手段。」

在中間人士和對立陣營看來,這些解讀不免有泛政治化之嫌疑,但泛民自認為,回顧過去幾年的陸港關係,他們的擔心自有其道理。

香港回歸十九年以來,陸港兩地日趨融合,為兩地帶來不少商機與利益,但同時也帶來不少摩擦與衝突,而且涉及的範疇越來越廣。反簡體字人士認為,「雙非」學童涌港爭學位,令北區上水校網「淪陷」;水貨客瘋狂掃貨,迫使港人要挺身捍衛「港奶」;自由行涌港推高租金,小商戶被逼撤出鬧市甚至結業,以及大型連鎖店的餐牌或宣傳物品出現簡體字。一連串事件,令越來越多港人出現了家園漸漸被內地文化「入侵」的危機感。

近年來,香港高等院校致力教育產業化,內地學生人數大增,學校里處處是講普通話的學生,令人以為是身在內地。早前,浸會大學校內的民主牆出現了一封內地生撰寫的大字報,聲稱看不懂學生會發出的繁體字電郵,要求學生會退回會費。

該名內地生的要求引發許多本地學生不滿。時隔不久,有本地大學生在浸大民主牆上反駁,直言「世界不是只以你為中心」,指內地生如果不明白繁體字,可以用網上翻譯器。

至2月22日,香港免費電視台「無線電視台」新增一個頻道「J5」。豈料該頻道一開播,竟然出現「全新面貌」,晚上黃金時段有普通話新聞報道、天氣報告及財經節目,並出現了前所未見的簡體字幕。某些人驚訝之餘,批評該台「內地化」。

之後無線回應,這是為看不懂繁體字的觀眾服務。但有些網民並不甘心,短短一日內向通訊事務管理局投訴逾1.3萬起。

有些人敏感過頭

港府這次提出希望學生可以兼備認讀簡體字的能力,無疑又激起本港某些人的敏感神經,認為政府「未簡先煩」,他們表示,眼見熟悉的事物正點滴流逝,心裡感到惶恐不安。

由此,一部沒有大明星參與的非主流港片《十年》,最近一段日子成為不少港人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影片的其中一個故事《方言》,預言十年後的香港,普通話將成為唯一法定語言,廣東話將變成小眾方言。反簡體字的人群感嘆,沒料到的是,《方言》的預言似乎不用等到十年便已應驗。

不過,也有香港教育界人士反駁,部分人對港府推廣簡體字的解讀,是將事件過度政治化,炒作陸港矛盾。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蔡若蓮指出,建議學生認讀簡化字,早於2002年的《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內已列出,不是今天才提出來。不管是2002年抑或今天,建議「認讀簡化字」的意思,近似「你有空就讀下簡體字啦」,是提醒與建議,由始至終都沒說過要以簡化字取代繁體字;「亦應具備認讀簡化字的能力」這一句被炒作,可是在它之前,文件原文還有一句「學生在掌握繁體字後」,才好去學習認讀簡體字。

蔡若蓮批評,部分人挑簡體字來炒作,是一種挑動陸港矛盾的策略。她質疑說:「現在討論香港問題不能無視『一國兩制』這個大前提。在『一國』之下,接觸和認識國家通用的簡化字,理所當然。將來學生離開香港走向世界,也有八九成機會需要運用和認讀簡體字。」

香港資深中學教師許承恩也指出,所謂過猶不及,連學生「繁簡併用」的習慣也遭口誅筆伐,牽扯到所謂身份認同,對教育界而言,很有可能會增添無謂爭議,亦有可能迫使學生亂扣帽子,不必要地自我審查。

無論如何,這次爆發學生應否學簡體字的爭議,正折射出近年香港社會日漸政治化的苗頭,連帶教育議題討論也不時掀起政治爭議,已失去了理性。

有資深教育界人士表示,這份諮詢文件內容是多年前的討論結果,並非中央政府要求港府施行的「政治任務」。事實上,教育局的課程諮詢結束後,教育局官員也急忙出來為事件降溫,署理教育局長楊潤雄在公開場合澄清,香港的教育課程里,所有有關中文的課程均以繁體字為主,「沒有打算或計划去強推任何簡體字的意圖。」

楊潤雄指出,課程諮詢內所提及的,只是表示當學生能掌握繁體字的應用後,也能認讀一些簡體字,以使他們閱讀的書本可以比較多一些。他強調,「有關政府要在中小學推行簡體字的說法,皆是沒有根據的謠傳。」

《鳳凰周刊》特約撰稿/凌德

本文刊載於《鳳凰周刊》2016年第9期,總第574期


推薦閱讀:

526個大股東已經無股可押 上市公司三大自救法是否有效?
經典「勸學詩」,你是否也曾被勸過?
尼采,究竟是天才還是瘋子?15句經典語錄,你是否理解?
運勢不好:看看祖墳是否出現了這幾種狀況?
看孩子的學習情況,命理學是否果真對孩子學習有影響?

TAG:香港 | 衝突 | 敏感 | 是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