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范雨素》一夜成網紅,討論「范雨素們」的理想方式是什麼?
一篇名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經公眾號「正午故事」推送,成為這兩天刷爆朋友圈的「網紅」。「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命運把我裝訂得極為拙劣。」很多人在看過文章第一句話後,就認定,這是一篇與眾不同的記述。文章的作者及主人公范雨素,湖北襄陽人,44歲,現在北京做育兒嫂。《我是范雨素》是「正午故事」推送的第二篇范雨素的作品,和她去年發表的處女作《農民大哥》一樣,范雨素寫的都是她的親人、身邊的人,從哥哥、母親到她自己。接受採訪時被問及為什麼自己的作品能受到這麼人喜愛,范雨素回答,「我覺得我寫的東西真實。我憂慮的都是大家所憂慮的,可能這樣讓大家產生了一種共鳴。」
「范大姐告訴我,她想寫一部長篇小說,這讓我多少有點吃驚,因為大多數工友更喜歡寫寫詩歌、散文,小說這種文本和耗時的寫作方式,在工人文學中也不常見。聽完范大姐的具體想法之後,更是覺得驚奇,她想寫幾個人物,是她的家裡人,寫他們前世是某個古代人,今生變成了生活80年代的另一種『人生』,他們的靈魂又是彼此關聯的」,《我是范雨素》走紅後,范雨素參加的皮村文學小組志願者、文學輔導老師張慧瑜這樣回憶,「范大姐的這種『大膽』想法超出了我的文學想像,以至於一時很難找到準確的辭彙來描述這究竟該叫什麼類型的小說,只能鼓勵她有空的時候可以先寫出來。」《農民大哥》就是范雨素設想中的這部長篇小說的一部分,在打工間隙時間,她用筆寫作,從未想過發表;寫《我是范雨素》的出發點是想寫母親,後來加入了更多自己的故事。
為什麼《我是范雨素》可以擊中那麼多人的心?從最基本的文學性上考量,有質感的文學語言和鮮明的人物塑造可能是兩個關鍵因素。「我喜歡范雨素的文章,因為她個性化的語言和觀察,因為她性別的視角,因為她『閱讀者-作家』的語言和思考風格。」《我是范雨素》的編輯淡豹將范雨素出色的文學性語言能力歸功於她的大量閱讀功底。正如《我是范雨素》中,她自己寫道,「一個人如果感受不到生活的滿足和幸福,那就是小說看得太少了」,文章中記述了范雨素從少年時就開始的大量閱讀,也記述了她為女兒以論斤的方式買回了很多書。「這是一種習慣性地藉助文學理解生活、早早就在日常生活上疊加了一層文學世界、並讓靈魂棲居其中的生活方式。她從幼年開始,長年作高劑量的閱讀和思考,非常人能匹及,她的語言也是種由她本人雕琢出的文學語言。」淡豹評價。
」三代女性,生活在不同的年代,遭遇到不同的困境,在簡單的敘述背後,可謂句句扎心。」張慧瑜指出,在范雨素的作品中,母親是一個重要的角色,這不僅因為她自己是一位堅強的單親母親,而且她也有一位庇護、包容她的母親。「母親」的故事也是這篇刷屏文章《我是范雨素》的基本主題,大風大浪都隱藏在平實的敘述背後,不露聲色地表現了從上世紀50年代到當下三代女性的命運。「母親這個形象,是個火辣辣活生生熱騰騰的人物。這個人物讓每個人想起自己的母親,可能這些事都沒經歷過,但總感覺自己的媽媽跟她很像。」有網友這樣點評。
除卻文章本身的文學性因素,刷屏背後,不可忽視的可能還有范雨素身上低學歷打工者、育兒嫂的身份標籤。人們將范雨素與同樣出自湖北農村的草根詩人余秀華相提並論,在「驚詫」於她們「竟然」可以寫出如此動人詩文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戴上了某種有色眼鏡。范雨素敏銳地意識到了這點,她說,「我的小姐姐腿有殘疾,十六七歲的時候寫詩寫得很好,一個班上的人都在偷偷傳抄她的詩,她的高中語文老師送了她一沓很厚很厚的稿紙,讓她把詩寄到《詩刊》這種全國性的刊物去發表。我小姐姐堅決不發表,我當時無法理解,自從余秀華紅了之後我就理解了我的小姐姐。對於余秀華那首成名作,眾人關注的點是殘疾、情色,然後才是她的才華。」那麼,對於范雨素呢?
「讀者是感性的,永遠對寫了什麼和誰寫的充滿好奇。如果說范雨素是來自民間的一種文學,那麼新媒體的快速傳播則讓民間文學的匿名性得以消除,讀者可以迅速了解她的身份和經歷。但在范雨素的訪談中,不但能感覺得出她的從容和冷靜,還可以看到她的閱讀經驗、語言方式,她自己更關注的是寫作本身,一種作為精神出口與需求的方式。」青年評論家李偉長說,「對范雨素身份的關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讀者對當前文學創作與現實生活的某種不滿,但正如范雨素所說,寫小說是出於一種精神慾望,是一種希望,對范雨素們最大的尊敬,是把她當一個作家來看待和討論,而不是民工作家,或者女農民作家。在此基礎上,再來討論她作品的得與失,才是理想的聲音。」
《我是范雨素》的自傳性與這些年越來越受關注的非虛構寫作一脈相承,也與鄉土文學及城鄉對照引發的關注一脈相承,范雨素自認,比起也曾引起轉發熱潮的「博士生返鄉筆記」等內容,她的視角更為「平視」,「他們站在高處俯視,而我就是底層的一份子,我在用我的視角觀察他們」。
對於這種「平視」和「自我觀察」的打工者文學,張慧瑜認為,價值在於四個方面,「一是為工友自己,他們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二是為普通勞動者,在主流文化中很少看到打工者的身影,很多是刻板的印象,而工友們的創作更加生動,更有生活氣息,他們用自己的語言來講述自己的故事,無須代言;三是為了歷史,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進行了近代以來規模最大的現代化運動,在這個過程中,幾億打工者從農村來到城市,為城市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些寫在紙上的文學作品看起來很輕,卻是對勞動者創造世界最豐富的見證;四是為了未來,這些普通勞動者的文字中,充滿了人性的力量和堅韌的野草精神,他們不放棄對尊嚴、公平的嚮往,這涉及每個人的未來,也或許是很多人被打動的根本。」
《我是范雨素》走紅後,據說已有兩三家出版社想為她出版作品,無數媒體蜂擁前往,各種採訪讓范雨素應接不暇。在社交媒體時代,「網紅」和一篇「10萬+」留下的痕迹或許是瞬時爆炸,又雁過無痕的。范雨素的文字中,有難能可貴的豐富的生命體驗和大量閱讀基礎上的文學經驗的交融,有人讚許,這是「互聯網時代的清流表達」。怎樣讓這股清流「流」得更加長久,而不受短暫的消費主義的侵襲和污染?這或許是喜愛范雨素文字的人們應該考慮得更多的問題。
(題圖為范雨素的書稿。題圖來源:人民網 圖片編輯:笪曦 編輯郵箱:scljf@163.com)
文/施晨露
推薦閱讀:
※為何有些女人一夜之後就被甩
※「鑒寶」九成寶物是贗品 一夜暴富夢難實現〔文/丁肇文〕
※男生自述 我在她樓下等了一夜
※受持一日一夜八關齋戒的功德利益
※財源廣進,這三大生肖年底准能一夜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