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大學演講錄:知恩報恩、忠孝綿長
蔡禮旭大學演講錄:知恩報恩、忠孝綿長
我們是年輕的一代,所以我們的家庭、社會、國家,以至世界的未來,都決定在我們這一代的手上。所以我們應該胸懷天下,讓這個世界朝著進步、和諧、繁榮的方向去走,那我們當下能不能利益社會以至於天下呢?
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只要能做出好的榜樣,就是在利益這個世界。而世界是由家庭組成的,所以只要家庭安樂、人心安定,那整個社會、世界就能夠和樂下來。
而一個家要安定,最關鍵的就是要有孝悌、孝道的傳承。所謂「父慈子孝雙親樂,兄友弟恭滿堂春」,家和樂了才能利益社會、國家;家都不和樂了,那就變成社會的負擔了。而家道中,傳承孝道非常關鍵。
中美兩位老奶奶
我們有一次坐飛機,一位老奶奶跟一位老爺爺剛好坐在我們旁邊。老人家對機上設施有點兒生疏,安全帶也不大會用,我們就主動去幫老人家服務。老人家向我們微微一笑,非常親切,後來就很自然地交談起來。我們發現這個老太太衣服穿得很多,但那時候的天氣已經比較暖和了。我們就問老人家:「老奶奶,你的衣服是不是穿得太多了?」她說:「不多,我一點兒都不熱。」接著她說:「你看你看,我的衣服最外面這一件是女兒買的,裡面那一件是我媳婦買的,再裡面一件是我兒子買的。」哇,你看,自己的孩子、晚輩買的衣服真是冬暖夏涼,其實最重要的是體現了那份對老人家的孝心。我們從這個老太太那種歡喜的表情可以感受得到她內心的喜悅,以至於家庭的幸福。諸位同學,你們有沒有把握老的時候,穿的衣服外面是女兒買的,再裡面是……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把握啊?
下了飛機,這個老人非常親切地說道:「哎呀,你們有沒有車子接啊?我的孩子還有我的孫子他們一定會來接我們的,要不要我們送你們一程?」人情味非常濃,我們馬上歡喜地謝絕了,說:「我們剛好派車來接了,謝謝您,不用了。」老奶奶點點頭,緩緩地走出機場。當我們已經看不到她的身影了,突然就聽到一串非常響亮的小孩聲音:「奶奶呀,奶奶呀。」誰來了?她的孫子來了,來接她來了。所以我們從這個老人家的身上感覺到,孝道、天倫之樂真的對一個人的人生非常重要。一個人的中晚年能不能幸福,取決於有沒有天倫之樂。
但我們另外又看到了一個報道,美國有一個老奶奶去世了,她在遺囑上寫到她死了以後,要把她的骨灰撒在她住的對面的一家超級市場的屋頂上。為什麼呢?後經深入了解,原來這個老太太有四個孩子,這四個孩子常常到她對面的超級市場買東西,可是都不願意進到老奶奶的家裡去看她。哇,那個很痛苦啊!自己的孩子就在眼前,都不願意進來安慰、看望她,那真是生不如死的日子啊!所以她的人生充滿了遺憾,最後遺囑中希望能把骨灰倒在超級市場的屋頂上,死了都希望得到子女的關愛。
所以我們從這兩個例子當中可以感覺得到,父母對我們的期許是我們能夠知恩報恩哪!而盡孝道,也能給社會帶來最好的影響。
劇組裡的老媽媽
有一位導演,他叫翟俊傑,已經六十多歲了。他有一次接受採訪的時候說,他覺得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進家門時還能喊一聲「娘」。他已經六十多歲了,他的母親已經八十多歲了,所以能喊一聲「娘」,他感覺自己是母親的兒子,能夠在母親的呵護之下生活,覺得很溫暖。事實上,我們現在哪怕已經是七八十了,都是我們父母的小孩,正所謂「母活一百歲,常憂八十兒」。因為翟導演常常出門在外拍戲,母親都會比較挂念,所以他就把他母親接去看他拍戲。有一些人會覺得母親在一旁,怪麻煩的,這個心境不對。而且說實在的,當他把老母親接去看他拍戲的時候,也讓所有的同仁都感覺到了這一份孝心。這一份孝心如果能啟發他的同仁,那很可能是他對同仁人生的最好幫助。那不是你陪著他去買衣服,陪著他去揮霍、去享樂,而是心靈的啟發,那是一輩子的受益。
有一次拍戲,因為要找一個老太太來當臨時演員,找不到。大家相互看了看說:「翟導演,就讓您的母親來演吧。」老奶奶一口就答應了,當天晚上一直到半夜還在背她的台詞,這讓翟導演非常感動。結果隔天開拍一次OK(通過),都沒有NG(重來)。所以能有這樣的導演兒子,正是因為母親做人、做事的態度深深植在她孩子的心中。
而最讓他的同仁懷念的就是,老奶奶每一次來都會帶一些紅豆湯、綠豆湯給他們喝。他們都說,比任何飲料還好喝。諸位同學,你們喝到沒有?能喝八十多歲老人熬的綠豆湯,那個福分可大了。我曾經坐過一位老爺爺的車,他七十八歲,身體很好,他開車載我們。所以能讓老人家服務,我們要非常地感動、非常地珍惜。而且當綠豆湯送來的時候,整個拍戲現場響起的都是:「阿姨好!老奶奶好!大媽好!」和樂融融。
有時候拍戲拍得太晚了,翟導演怕母親實在太累了,就提前把母親送回自己租的房子休息。等他拍完戲回到住的地方,看到母親已經熟睡了,就靜靜地在母親身邊坐下來。他看到母親的熟睡臉龐,就回想自己小的時候,有多少個夜晚都是在母親的陪伴之下進入夢鄉!現在母親年齡大了,他期許自己也應該用母親當年照顧自己的心來照顧母親。每一次回到家裡,他都抓住行孝的機會,親自給他母親捶背,給他母親泡腳。尤其是在冬天,天氣冷,血液循環比較不好,而泡泡腳非常有益於血液的循環,有助於睡眠,所以他給母親泡腳,泡完腳還給母親剪手指甲、腳趾甲。
剪出血了
諸位同學,你曾經給你的父母剪過指甲嗎?其實說到這裡我也很慚愧,為什麼呢?因為我是聽了這個故事以後,才知道剪腳趾甲要先泡腳。我的爺爺一生勞動,腳趾甲特別厚。那時候我不知道要先泡,泡熱水了之後,腳趾甲變軟就好剪了。所以知識是力量,多一些常識比較能把事情辦得更妥當,可是那時候不懂。但爺爺又很歡喜我幫他剪,我就拿起最大號的指甲剪,然後使盡全身的力量,差點兒跳起來,「呃」,突然間「啪」,然後緊接著就是「啊」。所以自己太愚痴了,爺爺的哀號聲我還沒覺悟過來。但是我很感動的就是,爺爺都受盡了這樣的折磨還是讓我剪。
我們有一位同仁,她回想起她念小學的時候,有一天看到自己的母親在給奶奶剪指甲,媳婦給婆婆剪指甲。隔天她興高采烈地拿著指甲剪要去幫她奶奶剪,她的母親剛好看到了,要去制止,說:「哎呀,昨天才剪了,怎麼今天還剪?」結果奶奶馬上給媽媽示意:「讓她剪,讓她剪。」後來她真的給她奶奶剪了指甲,已經剪出血了。你看這個奶奶很不容易啊,要成全她小小年紀的孝心,縱使受皮肉之苦也在所不辭。後來她的爸爸、媽媽再要給她奶奶剪腳趾甲的時候,她奶奶就笑著說:「不用了,這個都交給孫女剪就好了。」後來她出去念大學,她奶奶也是留著她回來剪。後來服務不斷提升,不只幫她奶奶剪腳趾甲,還幫她奶奶掏耳朵,做全套的服務,盡心儘力地去做。有一次,她幫她奶奶掏耳朵,因為掏耳朵很舒服,她奶奶就睡著了,她後來說:「哎呀,那個老人很可愛,就跟小孩一樣。」她掏完以後,就非常小心翼翼地離開,生怕把她奶奶給吵醒了。
諸位同學,一個大學生為她奶奶做的這一切,完全是孝心的流露。假如我是老闆,這樣的人鐵定要用。她可以把那一份細心、那一份關懷,很自然地從奶奶、父母延伸到對一切的人。假如她連對自己最親的父母、爺爺奶奶都提不起這種關懷,請問她在哪一個行業能服務好人哪?那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嗎?
曾經有一個貪官,他在上海等很多地方都有房子,結果後來因貪污被抓了。之後大家才發現他的父母、他的弟弟都還住在五十年前的那個破房子裡面,而他居然有七處房子。這個人被抓了,當初提拔他的人要不要受罰啊?你今天提拔一個人要不要負責任?要哦。我們對一個長輩說:「叔叔,你幫我推薦推薦,讓我進那個公司好不好?」叔叔說:「呃,不好吧。」要不要跟叔叔生氣呀?今天為什麼他不敢推薦?他推薦你,是拿他對你的信任做擔保啊。所以當別人不敢給我們擔保時,不能怪人,怪我們沒有讓人真正信任。所以在古代,你舉薦的人犯了過失你要連帶處分。
但有一個研究傳統文化的專家居然說:「私德,私人的行為跟他在公司的表現、跟他的工作是兩碼子事,所以你不能因為他不孝,就不讓他當官。」這個說法有沒有道理?沒道理啊。他研究到最後還是一些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依照經典在說話。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因為它是真理啊。
《孝經》告訴我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我們都知道事業的基礎在德行,而道德的根就是孝道。我這個從事教育工作的人,看到這一句話非常地感動、非常地欣慰。假如我不知道孝是德之本,孝是教育最重要的地方,那我教給孩子的是什麼?很可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知識,而不是真正能夠利益他的德行,不是真正能夠利益他的人生。所以說,大家不要覺得知識一定就是有幫助的。
「教」字沒有嘴巴
我們剛剛提到翟導演給他的母親剪腳趾甲,他的兒子聽了,內心非常感動,都說不出話來了。他說,那種情景、那種喜悅很難用言語來形容。後來當翟導演不在家的時候,他的兒子很自然地就把這些工作給接過去了。從這個故事當中,我們也可以感覺得到這個「教」字的含義。
「教」這個字有沒有嘴巴?沒有嘴巴哦。所以要影響別人不是用講的,是用做的。「教」字的繁體是,左邊兩個叉,第一個叉是父母、老師、長輩畫的,下一個叉呢?就是底下的小孩畫的,他看了以後很自然地跟著學習、模仿,所以這個叫「上行下效」。以後大家為人父母、為人長輩、為人領導,都要記住這個「教」字的重要精神在「身教」。「教」字右邊是一隻手拿著一個樹枝,這代表什麼呢?代表教育一個孩子,不可能你跟他說一次他就聽了,可能要說一百次,甚至要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其實我們很多行為不妥的地方,父母真的已經勸了我們一二十年了,可還是不厭其煩地在叮嚀我們、呵護著我們。那個樹枝就是在不厭其煩地提醒我們。而且很可能父母、老師在提醒我們的時候,我們還非常地不耐煩,甚至還頂撞他們,這個就很不應該了,我們要能深刻體會父母跟長輩的苦心。
我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我的父親沒有打過我。為什麼父親沒打過我呢?因為每一次我犯錯,我父親要動家法時,我就突然想到「好漢不吃眼前虧」,所以就恭恭敬敬地表示願意接受處罰。結果爸爸看我已經有悔意了,就不打了。之後父親都會非常真摯地對我講一些話,那些話其實都印在我的心中了。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兒子,你自己要懂得自愛呀,不要糟蹋自己」。我母親後來回想說:「你那時候念小學,你爸爸跟你講那麼多道理,你到底懂不懂啊?」我跟我母親說:「懂啊。」因為那都是父親對孩子的愛護啊。
這幾年我一直在推廣傳統文化,父親和母親就說:「奇怪了,我們兩個話那麼少,怎麼生個兒子這麼會吹牛?」我就跟我父親解釋說:「爸,我這個能力都是跟你學來的,雖然您平常言語很少,但罵兒子的時候都是辯才無礙。為什麼能辯才無礙?有一份對孩子的慈愛心啊。」
後來我自己也有了經驗,當老師的時候,學生犯錯了,我們真的是捨不得他犯錯、捨不得他繼續墮落,所以言語很真切,我居然講著講著眼淚就掉下來了。我勸他們勸到流眼淚,他們還不大理解,他們還說,我把一些男同學留下來,對女生比較好。啊,「人不知而不慍」。我跟他們說:「老師對女生好?你們想一想現在是什麼時間哪?」他們說:「下課時間。」「我都下課了還在陪誰啊?」他們若有所悟,點點頭,「哦。」
所以人有時候好歹分不清啊。父母叮嚀我們、提醒我們,我們還覺得煩哪。我們把父母的愛心當垃圾一樣丟掉,反而是那些找我們去吃喝玩樂墮落的,我們覺得是好朋友啊。那叫酒肉朋友,要搞清楚啊。
我長這麼大隻被我母親打過一次,因為那一次玩兒得實在太過火了,好像是去抓青蛙,回到家都已經中午一點多了。家裡的人甚至那些鄰居長輩,全員出動都找不到我。所以諸位同學,你們一定要告訴小朋友,從小要愛護小動物,不然不知道要傷害多少生命,折損自己多少福分。所以大家現在能理解,我為什麼長成這個樣子?小時候壞事干太多了。
我常常看到一幕,兒子犯錯了,母親馬上就開始打,邊往回拉邊打,還沒到家,棍子都已經開花了。這一幕你們都看過啊?不是你們吧?是你們的就節哀順變。結果後來這些孩子隨著年齡增長都被打皮了,都被罵皮了。為什麼會皮了?因為他們沒有自尊心了。他們覺得丟臉就丟臉嘛,有什麼了不起。所以父母要護念孩子的自尊心,不要在大庭廣眾之下處罰他。所謂「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再親的人都應該顧及對方的顏面哪,這點在我們同學之間也是很重要的。他人有善的行為,我們見賢思齊,甚至於讓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人去學習效法,「揚善於公堂」。但規勸一個人的過失不要在大庭廣眾之下,他會很沒面子,甚至於根本領會不到你那一份用心,只會覺得你羞辱了他,所以「規過於私室」。
母親找到我時並沒有當下處罰我,只是默默地引著我走回家裡,其實不罵自己反而更慚愧。進了家門了,接著呢?門一關上一頓打,是不是這樣?不是這樣啊,因為還有爺爺、奶奶,還有姐姐在。假如就這麼打了,姐姐可能會說:「你看,被打吧,活該。」因此造成姐弟之間的不愉快,這個都是智慧啊。母親把我引到自己的房間,把門關上,然後說:「來,把手伸出來。」打了我第一下,我完全感覺不到痛。因為在當時,我深刻體會到了母親對我的愛護,當第一下打下去時,只感覺到母親的心在痛,感覺不到自己的手在痛。第二下打下去,突然間母親轉過她的臉龐走了。母親已經掉下淚來了,真的是痛在娘心啊。母親不願意讓我看到她流眼淚,就趕快離開了。而我當時真的非常愧對自己的母親,也期許自己往後不要再做出讓母親這麼痛心的事情。
給水餃打針
其實當我們真正能了解父母對我們的點點滴滴,忘我的那一份關心、照顧,人要提起孝心並不困難。母親懷胎十月,到後面的幾個月時,連行走都很不容易,連翻身都很不容易,而且會連續幾個月害喜,就跟暈車一樣會很不舒服。這樣的狀況下,母親還是會勉強自己把食物給吃下去,她為了什麼啊?為了我們的身體能夠健康。那我們怎麼來回報母親這一份心呢?其實我們現在就能夠回報,母親能為我們吃下這些食物,我們也能為母親吃下我們應該吃的營養食物,而不要去挑食,傷害了自己的身體。讓母親對我們的身體沒有擔憂,這就是在回報母親當年懷我們時的那一份恩德。
再是母親生產時候的那個痛,經醫學界證實,比癌症的痛還要痛。打一個比方,在生產過程當中的那個陣痛,就好像每十五分鐘拿著一把利刃在你的手臂上劃一刀,而且一痛就是好幾個小時,甚至一天、兩天都有可能。諸位同學,你們有沒有聽過母親說生你們的時候很痛苦?沒有。可是這卻是實實在在發生在每一個母親的身上。當母親把我們生下來,她第一個念頭是什麼?我的孩子健不健康。
所以母親對我們的關懷,使其能夠在瞬間把人生最大的痛苦完全放下來。同學們,光是這一念心你用一輩子都回報不了,因為那個是至愛的心,不能用物質、數量來衡量。
而在三歲以前,我們的行為能力都是缺乏的,都是父母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照料著我們。教我們學習走路,我們多少次的跌倒都是父母用愛心把我們扶起來。教我們吃飯,教我們綁鞋帶。有時候擔心我們的營養不夠,母親會耗費很大的勁做出非常營養的菜肴,可是很可能因為我們的不經意、調皮就把菜給弄翻了。母親趕快收拾掉下去的飯菜,對我們沒有指,只是想著趕快再去做一盤讓孩子能吃得健康。
我曾經遇到一位母親,她的孩子剛出生不久,她說的一段話讓我非常感動。她說,她覺得孩子的糞便不臭。我們就很納悶,為什麼這個母親覺得糞便不臭?因為當她看到自己孩子的糞便,直接想到的是孩子的腸胃健不健康。孩子的糞便很好,她非常安慰,所以根本感覺不到糞便的臭。我們在三歲以前晚上可能要起來上廁所。有一位母親為了不讓三個孩子尿床,晚上都會起來叫孩子去廁所。時間一長,養成這樣的習慣,現在孩子大了又要照顧孫子,這個習慣就改不掉了,每過一個多小時都醒來一次。
其實當心境平和下來,我們的腦海里會浮現很多的景象。我記得我小時候生病了,半夢半醒當中,恍恍惚惚覺得有一隻大手放在我的額頭上試探溫度,那是父親的手。燒退不下來時,父母守在我的身邊焦急彷徨,等確定已經降到三十七度以下了,父母才緩了一口氣安心地去睡覺。春秋之際氣溫變化是最大的,父母蓋著薄薄的被子,為的是在半夜的時候凍醒了能及時幫我蓋上被子。因為前半夜踢了棉被,假如沒有蓋上,後半夜可能就會著涼。所以父母在睡夢當中,都在關心我的身體和健康。
念到小學的時候,很可能看到一些喜歡的東西,「啊,想要一個電子琴」,那可能要花費父母半個月、一個月的薪水。但為了滿足我們的心愿,父母會買下鋼琴,我們很可能彈了幾下,就把它放在一旁不用了。念中學的時候,有一次陪父母去看電影,父母還覺得挺安慰的,孩子陪我們一起來看電影。結果在電影院看到了同學,馬上就把父母拋在一旁,「我要去跟我同學一起看」。高中畢業的時候跟同學們玩兒到半夜還不回家,一通電話也沒有打回家,很可能父母準備好了飯菜等我們回來,一等就是好幾而我們在求學過程當中花的那些錢,都是父母的血汗錢。我自己覺得很慚愧的地方,是二十多歲以後才明白父母的辛勞。我多麼希望自己在讀小學的時候,或更小的時候就能明白父母的辛勞,珍惜父母的愛。我自己出去工作,第一個月的薪水是一萬八千塊錢。而我大學的學費是好幾萬塊,我自己賺錢都供不起自己去讀大學,更何況我們家有三個孩子,這個對父母都是很大的負擔。但是諸位同學,我們在父母的臉上看到壓力、看到痛苦了嗎?沒有。父母把它當作甜蜜的負擔,只要孩子能念得更好,再多的辛苦、再多的壓力,父母都把它扛起來。所以當我自己工作了,我變得很節省,只要用錢就能感覺到當初父母的不容易。
工作當中,我們若跟同仁相處得不和諧,父母要擔心。走入婚姻了,我們的婚姻若不和諧,父母又要擔心。所以我們真正要盡一份孝心,首先要期許自己能做到不讓父母操心。真的我們感覺得到,父母把我們的生命看得比他們的生命還要重要。記得我在念大學和在外工作時,回家的機會不多,常常是幾個月才回家一次。每次媽媽總是算好時間,所以我一進門就有熱騰騰的飯菜呈現在桌前,然後我趕快坐下來狼吞虎咽吃起來,吃了好一會兒突然才察覺到:「媽媽,你怎麼都不吃啊?怎麼都是我吃呢?」媽媽就說:「孩子,你吃就好,你吃就好,媽媽不餓。」媽媽看到我能吃到營養的食物,內心很安慰。
有一個大學生從校園回到家裡來,媽媽要煮孩子最喜歡吃的水餃,當天現包,算好時間現煮熟端出來。媽媽很歡喜地在那裡包水餃,包好以後媽媽突然想起忘了放鹽了。怎麼辦呢?不放鹽餃子就不好吃了。結果媽媽急中生智,去藥房買了一支很細的針筒,調好食鹽水灌進針筒再注射到每一個水餃裡面去,水也不會流出來。哇,媽媽很欣慰,終於找到了好方法。
後來孩子回來,下了水餃,這個孩子也是高高興興一直吃,都忘了母親的存在。突然母親微微一笑,說道:「孩子啊,你母親真是老糊塗了,包水餃還忘了放鹽,差點兒就吃不成了。幸好我想了個好方法,拿了這個針筒打進去。」孩子聽完微微點點頭,「哦」,接著又夾起一個水餃。當這個大學生再夾起一個水餃要放進嘴裡的時候,他的腦海里突然浮現了一個影像,他的母親小心翼翼地把食鹽水注進水餃。當下他的眼眶泛出淚水,他感覺到母親對他的愛護。
父母對我們的愛沒有轟轟烈烈,就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無微不至地愛護我們並為我們付出。而當我們真的能夠體會到父母把我們時刻放在心中,把我們看得比他們的生命還重要,這個時候母子就不分離了,我們跟父母的心就系在一起。我們時時能提起一份孝心去孝養我們的父母,縱使跟父母隔著幾百公里也都沒有距離了。
七十多歲的志願者
在高中時候我們曾經讀過《陳情表》,當中有一段話讓我聽了也非常感動。李密先生說「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我沒有祖母的照顧,我不可能長大,我也不可能有現在的道德學問。所以沒有奶奶就沒有我,我一定要報答這個恩德。「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我的祖母已經九十六歲了,假如沒有我在身旁照顧她,她後面的日子會很難受。所以請求皇帝能夠開恩,讓他先奉養完他的奶奶,送她終老。然後皇帝需要他做什麼,他一定盡心儘力去做。他這一份知恩報恩的心,不只感動了皇帝,也感動了聽到這個故事的人民。
我們在整個成長的過程當中,我們的健康、我們的經驗、我們的知識智慧,都離不開無數長輩、有緣的人對我們的幫助。人生若能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時時懷著感恩的心,幸福就在眼前。懷著對眾人的感謝之心,他定不會糟蹋他的人生,他希望所有愛護過他的人都能因為自己的努力而感到欣慰,「啊,這個孩子真讓我、我們的家族覺得很光榮」,讓他們覺得往後可以由他來讓家族更興盛。這樣他的朋友都會覺得沒有幫錯人,他的老師也會覺得他的教學很有意義,有這樣的孩子肯依照他的教誨去服務社會。
我記得上一次到馬來西亞,也是推廣中華傳統文化,參與的人超過一萬五千人,那個場面讓我們非常地動容。會場掛有一幅巨大的孔子聖像,讓我們感覺到那一萬多人都是一家人,都是炎黃子孫。而當活動的過程當中讓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很多位已經七十來歲的長者穿梭在人群當中為大家服務。有的在端菜,有的站在化妝室前,每一個人進去他都恭敬地給他們問好,然後等大家都去上課的時候,趕緊再把化妝室清理乾淨。而這些長者,為什麼這麼盡心儘力地來成就這一個課程,成就這一個活動?因為他們看到一個淳樸的民族因為短短的三五十年忽略了自己祖宗倫理道德的教育,居然快速墮落,到現在已經是殺父害母的情況越來越多。老一輩的人心痛啊,老一輩的人捨不得我們。所以他們不怕苦、不怕累,來協助、成就我們學習的因緣。
所以人生要把父母、要把每一個人對我們的真心真意放在我們的心中,變成我們人生源源不絕的人生動力。行孝要及時啊,我們要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
現在一般都覺得能拿錢給父母就是孝子了。那一天我們遇到一位總經理,他說在學《弟子規》以前,他拿錢回家給父母都挺傲慢的,心想:「你我拿的比我兄弟姐妹的多。」孝不能看給多少錢,不能看外在的行為表現,最重要的是心境。跟兄弟姐妹比誰的錢多,甚至於對兄弟姐妹都有一點兒傲慢,其實父母能感受得到啊!
蔡老師的面子
有一位幼兒園的園長,她之前也是覺得自己拿的錢比兄弟姐妹的都多;同時她跟她的哥哥處得不好,已經好多年沒有聯絡了。諸位同學,她是不是孝子?那怎麼會是孝子呢?「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這是養父母之心。她聽完課以後,心裡很慚愧,回去後馬上調整自己。其實要想養父母之心,就應該把我們的本分做好,兄弟和睦、夫妻和樂。我們的婚姻常常有不愉快、有衝突的話,父母比我們還要擔心。其實她來上課的那天,跟她先生吵得很兇,然後兩個人就說,不然去離婚好了。結果她就對她先生說:「我跟你說,我今天是要去上課,上完課回來我一定跟你離婚,誰怕誰?」但在聽課的過程中,她的孝心起來了,道義的心也起來了。她意識到,以前都是挑先生的毛病,而沒有看先生的優點。之前先生回到家裡把西裝脫下來,走進廁所的時候,她就開始檢查,看手機裡面有沒有什麼奇怪的電話,西裝上有沒有女人的味道。懷疑繼續下去情況會不會改善哪?他最後會說:「好吧,那就讓你心想事成吧。」不信任只會讓彼此的隔閡越來越大。
上完課以後,她覺得自己沒有當好太太,同時自己的園裡有五六百個孩子,她覺得一定要好好教他們德行、教他們《弟子規》。所以她發了一個願,要做好太太,要做好的幼兒園園長。她回去後就給她先生倒杯茶,她先生愣了一下:「哎喲,今天不大一樣。」諸位同學,當我們改變的時候,人家一定會考驗我們是真的還是假的。所以她先生馬上說:「你不是要離婚嗎?走啊,去離婚哪。」這個時候她的脾氣也已經上來了,但是她又想到課上所說的「忿思難」,一個人要發怒的時候,要想到怒氣發完後很難收拾,可能這一輩子都扭不回來了。於是她稍微壓了一下脾氣,對她先生說:「我跟你說,今天要不是我給蔡老師面子,我就跟你離婚了。」我的面子還可以用上也不錯了。但當她這一段話講完,她覺得自己又被境界給壓倒了,還是動了脾氣。
所以人要善觀自己的心,這個是求學問的重點。心能夠管好,做到真誠、有愛心和恭敬人,結果就是「德日進,過日少」。後來幾天她就盡心地去付出,主動幫先生燙衣服,以前先生幫她燙衣服。先生就說:「你今天有點兒不正常。」她抬起頭來,深情地看著她先生,要深情哦,不能懷疑、不能傲慢、不能有情緒,然後說:「我今天很正常,我以前都不正常,我以後都會很正常。」你看三句話有沒有把她的先生感動?鐵定有。所以她先生後來對我很好,還給我買領帶,我們聊得很歡喜。所以,天堂跟地獄就在一念之間。
以前她先生去接她時遲到了,她一上車就開始罵。現在先生遲到半個小時,她也是很感謝:「謝謝你今天又來接我了。」結果先生馬上說:「對不起,我遲到了幾十分鐘。」所以彼此感謝,一定是一團和氣。後來夫妻關係好了,孩子也非常好,主動幫她做家務。她的兒子一百七十多公分,一個大男孩拿著抹布擦木板地。這個幼兒園園長說,她因此覺得她最幸福了,孩子都不忍心她累著,自己做。
後來她又推衍到要「兄道友,弟道恭」,她跟她哥哥已經好久沒聯絡了,這讓父母操了太多心。她主動去找她哥哥,雖然好幾年沒有聯絡了,但是其實彼此都希望兄妹之情能夠重好如初。所以兩個人相見,都流著淚,也說不出話來。她的大嫂看到她來了很高興:「來來,我們趕快把母親接過來,我們今天好好吃一頓團圓飯。」
諸位同學,當我們跟自己的兄弟姐妹、跟自己的親人過不去時,身邊有多少人都因此而痛苦啊。所以,「毋以小嫌疏至親,毋以新怨忘舊恩。」這個心境很重要,不然人生都在這個意氣當中,會折損太大太大的福分。不要因為小小的嫌隙不愉快,就疏遠了我們最親的親人。那會讓你身邊的朋友瞧不起你,哪有這麼不厚道的呢?因為一些情緒上的不愉快,而忘記了親人曾經對你的恩德。人能時時不忘記別人的恩,能時時記住血緣之情,就會獲得更多親朋好友對我們的親近和愛戴。
養父母之心還體現在你對男女關係的處理當中。你應該為對方負責、為對方著想。我們愛護對方到底是設身處地還是慾望作祟,自己要摸摸良心哪!你真為對方好,你絕對會尊重她的名節。因為人跟人的緣分你不好保證,你跟她的價值觀都在變化,你跟她談感情難道就能跟她結婚嗎?所以你尊重她的身心是真愛的表現。你真正人格成熟的時候,碰上的那個才是你的伴侶。所以還沒有到那個程度,就應該彼此尊重,不要造成彼此的傷害,不要造成另外一方往後抬不起頭來。這個都是我們要考慮的地方,直接關係到養父母之心。
「寒酸」的壽宴
當父母責備我們,可能責備我們十件事情,但只有三件事情是真的,其他七件是誤會我們了。諸位同學,這個時候要不要解釋?「你怎麼可以誤會我?我跟你拼了。」但是假如我們的心能夠體恤父母,就不會跟父母較真。父母看我們犯錯,急啊,情緒就上來了。這個時候你再頂,只會讓這個情緒更嚴重。所以罵對的,好好地改;罵不對的,也很泰然、很恭敬地承受。等父母情緒平和下來了,他也明白可能罵得有點兒過了,可能有一些誤會了。所以我們默默地不回嘴,反而會讓父母對我們更加信任;可是一回嘴,這個家庭裡面的情緒就會失控。
爸爸覺得罵過頭了,然後剛好要吃水果了,「兒子啊,來來來,一起吃」。希望緩和緩和了,這個時候我們吃不吃啊?吃哦,還要歡喜地吃。能不能說:「爸,你要跟我道歉我才吃。」他是你爸啊!你今天當了總理、當了總統,他還是你爸;你今天成就了道德學問了,他也是你爸。你能把他叫過來說:「來,我給你上堂課嗎?」我們有孝心了,那個柔軟心就出來了,就能處處體恤父母的心情。
「晨則省」,我們一大早起來,就到父母跟前去:「爸爸媽媽早上好,昨天睡得好嗎?」有一個孩子,學了回去在她父母的房前站著,父母一出來就鞠躬。她爸爸很高興,高興之餘趕快打電話到幼兒園,我女兒在幼兒園到底學了什麼,怎麼現在懂得給我鞠躬?這個爸爸很明白啊,一定是老師用心了。
「昏則定」,就是我們下課以後回到家裡,先跟父母說:「爸爸媽媽,我回來了。」不然他們會一直在那裡擔心。我們不在父母身邊,晚上七八點回家了,也趕快給父母打個電話,說自己已經到宿舍了,父母就會比較安心。或者帶著父母到你住的地方看一下,讓他們了解你住的這個地方環境還挺不錯的,不然父母都不知道你住在哪兒,空在那裡擔心,這個心境我們也要能夠體恤得到。
有一個很大企業的總裁,他要談一筆大生意,那個生意是上億的生意,而且他的公司正面臨經濟上的一個瓶頸。談生意的那一天剛好是他母親八十歲大壽,他覺得應該回去給母親祝壽,於是交代他的副總去接洽客戶。後來客戶來了以後,他的副總跟他解釋了情況,然後這個客戶突然就往外走。這個副總有點兒緊張,是不是客人覺得不受尊重?就跟著上去連忙解釋,解釋著……對方很和氣地對他說:「我不大相信一個人為了盡孝,能夠先把上億的生意放下,我不相信現在還有這種人。你能不能帶我到你老總家裡,我去給他母親拜個壽?我不相信還有這麼有道義的人。」
然後就坐車到了這個老總家裡。這個大客戶一走進他們的家門就愣住了,他本來想應該是高朋滿座,請他個五十桌、一百桌,但居然只有一桌,就是幾個孩子、孫子陪著老母親。這個客戶很不諒解地把他拉到一旁說:「你當一個老總給母親祝壽居然這麼寒酸,也太過分了吧。」他連忙給客戶解釋說,因為母親長期吃素,她又喜歡安靜不喜歡嘈雜,所以就順了母親的意,幾個兄弟姐妹幫母親祝壽就好。所以孝順不是跟人家比排場,而是真正做父母最歡喜的事情。
後來這個老總邀請客戶一起吃飯,對方也很歡喜地答應了。吃完以後就開始給母親拜壽,這個老總給他母親行三跪九叩禮,還祝福他的母親能夠健康長壽。這個客戶在一旁看到這個情景非常感動,也參與到他們拜老母親的行動中,所以孝真能感動人的心。後來這個客戶說:「這一筆生意,我跟你做定了。我今天非常欣慰地看到,一個大企業家這麼有孝心、這麼有德行。」而這個老總的這一份孝心也化解了他的企業危機。
九十九元的棉襖
養父母之身,食、衣、住、行、育、樂,父母生活的這些需要,我們要能夠盡心儘力去滿足。現在很多人給父母祝壽,父母五十歲、六十歲甚至七十歲,還是上外面去找飯館,兒子、孫子都來了,唱卡拉OK,吃得不亦樂乎。諸位同學,請問那是誰喜歡的地方啊?誰喜歡吃的東西啊?那不是老人家喜歡的,那個選擇都是為了自己或者是為了小孩啊。老人喜歡清靜,在那裡吵得半死,甚至都在那裡打瞌睡了,「也好,就滿你們的願吧」。老人喜歡的是我們坐下來陪他多聊兩句,而不是吵吵鬧鬧的,我們體恤到了沒有?
我有一個朋友,每一次出差回來都給他母親買吃的,買了好一陣子他母親終於說話了,她說:「兒子啊,你每一次買的這一些堅果類的東西都很硬,我跟你爸年紀大了,都咬不動了,你下次買軟一點兒的吧。」這個兒子才突然開悟了,原來他買的不是父母喜歡吃的,都是誰喜歡吃的?自己喜歡吃的,但美其名曰「拿回來孝順父母」。
買衣服也要合父母的心意。有一對兄弟,哥哥買了一件衣服是九十九塊人民幣,弟弟買的是兩百九十九塊的,都拿回來給母親穿。母親拿到大兒子的棉襖歡歡喜喜,當場就穿上了。弟弟買的那一件,母親看完沒有穿,把它放衣櫃裡面去了。弟弟心裡很不平,覺得我買的還比哥哥買的好,怎麼媽媽反而對哥哥的比較歡喜?他覺得媽媽偏心了。哥哥看到他的表情,知道他有情緒了,把弟弟拉到一旁對他說:「弟弟,你要體恤一下母親的心,因為母親一生都非常的節儉,超過一百塊錢的衣服母親捨不得穿哪。今天看到我買的沒超過一百塊,又很暖和,所以媽媽穿得高興。其實你買的那件衣服,我在百貨公司都已經看上了,也覺得很好,但價格較高,母親心裡一定會有負擔。我又費了好大的勁,找到這一件又便宜又保暖的棉襖。」弟弟這才醒悟過來,原來錯怪母親了。
在「住」的問題上,我們想著買大的房子給父母住,就是孝順了嗎?其實,父母住在什麼環境之下會自在快樂,這個才最重要啊。曾經有一位年輕人把老父老母從農村帶到大城市,想讓他們享福。但大城市跟農村不一樣,農村出門都是綠地、樹蔭,然後還可以串串門子,這邊喝喝茶,那邊聊聊天,這樣歡歡喜喜自自在在,一天就過去了。可是住進高樓大廈就不一樣了,連對面的住戶姓什麼都不知道。每天就窩在家裡,窩久了脾氣就大,但又沒有得到孩子的關心。因為在大都市工作,回到家也很晚了,又很累了,陪父母聊幾句都覺得煩。所以父母住在這個鋼筋水泥中反而心情不愉快,結果最後他的父親得肝病死掉了,他的母親辦完喪事以後就急著要回家,孩子說:「媽,你就跟我們住吧,我們孝敬你。」結果那個母親講:「這個都市生活我不習慣,再住我的命也會沒有了。」
再說坐車。不是說要買很豪華的車給父母坐,最重要的我們能節約,車子保養得很好,開得也很安穩,反而這樣能寬父母的心。
在「育」方面,我們能用古聖先賢的道理來教孩子,那我們的父母看到孫子成長得很好,他們也不用操心。不然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恭敬長者,爺爺奶奶都在搖頭,心裡很難受。
為了讓父母「樂」,我們要能常常陪父母爬爬山。我記得有一次在電視中看到,一個九十多歲的老太太每天都去爬山,身體很硬朗,她的孩子每天都去陪伴她爬山。爬山時都是自己的兒子牽著自己的手爬,那當然身心愉快,就長壽了。有一個企業家,看到我們在廬江湯池鎮給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送敬老金,內心很感動,回去以後自己親自包紅包,到員工的家裡面給他們的爺爺、奶奶發紅包。後來他發現一件事情:員工的父母、爺爺奶奶越長壽的,這個員工往往就是越優秀的員工、越盡職的員工。他跟我們分享這個事例的時候說道:「真的,『忠臣出於孝子之門』。因為他孝順了,所以他的父母、爺爺奶奶長壽,而且工作時也是非常地盡忠職守。」
父親的眼眶泛著淚水
父母都有遠大的志向,沒有實現的就寄希望於孩子幫他完成。記得我到海南省差不多三四個月,在那裡推廣《弟子規》,有很多的孩子學了以後懂得孝順父母了。推廣結束後我回家,進門以後父母歡歡喜喜地,我們坐在一起談話。我給父親彙報了幾個月來的工作,當我們談到很多夫妻和樂、很多孩子懂事了,我看到自己父親眼眶泛著淚水,好幾次流淚,我深刻感覺到父親那一份希望社會更好的心。我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能夠滿足父親的這個願望。
所以那一次回家過完年,我又回到海南島,並給父親打電話,父親在電話那一頭說:「兒子,家裡的事爸爸都會打理得很好,你不用操心,你好好在那裡推廣倫理道德教育,爸爸全力支持你。」所以我們現在是帶著父母對社會的那一份心愿,好好地去努力,好好地為社會付出。
而這一份孝不只是對父母,也是對我們的國家社會,以至於我們的民族,「以祖宗之心為心,天下無不知之族人」。我們的祖宗把這麼好的道德學問留給我們,希望成就我們。可是他們看到的是他的後代因沒有聽老人言而墮落得太快,他們很著急呀。
「仁、義、禮、智、信」是做人的常道、大道。偏離了這五常,人就不像人了,就很容易淪為禽獸了。而大道是建立在孝心的基礎上,沒有孝心就很難有仁愛心。古代的聖賢對整個家族都有道義,而我們現在連自己最親的人都不願意去幫忙。
現在我們給人鞠躬,自己的同胞都懷疑我們是日本人、是韓國人。我們有一次出去吃飯,服務人員過來說:「你們是日本人吧?」我們說:「我們還韓國人呢。」他說:「哦,原來你們是韓國人。」有一個朋友到警察局去辦一些手續,他也是非常恭敬地給警官問好,結果警察就說:「哇,你這個韓國人普通話還講得不錯。」然後突然把他的證件拿過來看了一眼說:「哇,原來你是中國人。」連自己的民族都不相信自己能做到禮貌了,這個也衰敗得太快了。
信用方面也衰敗得很快,現在連夫妻、父子都不容易建立起信用。而古代的那些聖哲人但凡起一個念頭,縱然沒有言語的承諾,都不會違背自己的良心做事,守信守到這樣的心境啊。所以我們要透過自己的立身行道,把這些道德學問給振興起來,這個就是養父母之志,也是養祖宗之志。
幫父母與《弟子規》結緣
人的這一生是來學習、提升自己的,一不小心會留級,再不小心會怎麼樣?降級。我們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不斷提升的,我們也希望父母的人生是不斷提升的。人的一生「萬般將不去」,你什麼都帶不走。但是生命有限,慧命無窮,我們帶得走的是我們的智慧跟心靈的境界。所以能讓父母真正不斷地提高心境跟智慧,這個才是大孝啊。
所以當我們學到了這些真理、智慧,一定也要讓父母接上這麼好的緣分。那父母怎麼接啊?是不是我們拿著《弟子規》到父母面前說:「你已經失教很多年了,這一本書你們一定要看,每天給我寫報告。」不是這樣的,一定是透過我們的實踐,父母覺得這本書很好,水到渠成。如果父母不接受,縱使父母有過失了,我們也能夠用柔軟的心去規勸父母。就像《弟子規》說的:「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用這樣的態度去勸,「諫不入,悅復諫」,還是歡歡喜喜地勸,「號泣隨,撻無怨」。
我們的人生絕對不要再有「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了。讓我們的生命充實,讓我們也給社會、給後代一個好的孝行榜樣。
大家有沒有人參加過成人禮?成人禮的意義何在?我們要對自己說,我已經長大了,不能再成為父母的負擔了,不能再讓父母操心了,這個才是成年禮的精神所在。
有一個兒子,已經四十九歲了,對父母不孝。後來,這位男士來上了五天的課,上完以後很慚愧,回到家後,隔天就買了菜,買的是父親喜歡吃的菜,然後提著去敲父親的門。以前除了不孝之外,他還常常跟父親要錢,父親都有點兒怕他了。父親打開門看到是他,突然說:「今天不是禮拜六、禮拜天,也不是別的什麼假日,你來幹什麼?」父親這麼問,讓他更慚愧,自己的出現都讓父親有負擔。他跟父親講:「父親,我今天是來儘儘我做兒子的本分。」他父親一聽,說:「不知道你講真的還是假的?先進來再說吧。」進去之後父親說:「這樣好了,你今天就在這兒吃中飯吧,待會兒我去買菜。」兒子說:「父親,不用了,我已經買了您喜歡吃的菜了,今天中飯我來做,您老人家就在這兒休息好了。」
然後他就開始去張羅做飯。一有空檔,他馬上出來拖地、整理房間。父親在旁邊看,看著看著,慢慢地就有點兒感動了。後來飯做好了,一桌菜擺在面前,兒子對父親說:「來,爸,請用。」他父親就說:「今天真高興,來,我們來喝一杯,我這個老酒鬼跟你這個小酒鬼干一杯。」這個男士說:「爸爸,我不喝酒了,因為《弟子規》說『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爸爸一聽還有點兒驚訝:「哇,你喝了多少年了,居然現在要改了。」這一點一滴的改變,都讓父親感覺到了他的不一樣。
吃完飯以後,他就跟他父親道歉:「兒子以前做了很多對不起您的事,讓您操心了,兒子以後會好好地做人,孝敬您。」老人的眼眶泛著淚水,突然站起來去打電話,把自己的兄弟姐妹統統叫到家裡來吃晚飯。結果那些長輩來了,看到他也在,馬上瞪著他說:「你來幹什麼?」後來大家都坐好了,他爸爸說:「今天找大家來一起吃晚飯,就是要跟大家宣布一件事,宣布我兒子今天長大了。」哦,所以成年禮是四十九歲才舉辦。
兒子孝還不如媳婦孝
感恩自己的父母,也要感恩另外一半的父母。對他們,要當作自己親生父母一樣地去愛護、去奉養。看到公公婆婆、岳父岳母的需要,要主動地去買。比方說先生因為工作忙,把公公的生日忘記了。這個時候太太先買下公公需要的禮物,然後到了那一天問先生:「今天什麼日子,你知不知道?」先生說:「什麼日子?」「今天是父親的生日啊。」「哎呀!我怎麼都忘了!」太太馬上說:「不要緊,東西我已經給你準備好了,來,你趕快拿去孝敬父親。」大家想想,當她的先生拿著這個禮物走過去的時候,他有沒有感覺到家庭的溫暖哪?
而當這個先生拿著禮物要去給自己的父親的時候,他會覺得他這一輩子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就是娶了這麼好的太太。把禮物拿給父親,老人家很高興:「哎呀,兒子,你真孝順。」兒子有點兒靦腆,笑著說:「爸,這是媳婦想到的,是她買給您的。」那父親會更高興。俗話說得好,「兒子孝還不如媳婦孝」。
有個老先生去看病,他的兒媳婦跟著他去。媳婦怕聽漏了醫生的叮嚀,所以非常仔細地詢問,醫生也是一一告訴她。旁邊看病的老人看到這麼細心的年輕人,就在旁邊笑著說:「哎呀,老先生,你的女兒真孝順。」結果老先生馬上笑得很燦爛,對著大家說:「她不是我女兒,她是我兒媳。」所以媳婦孝比兒子孝更讓老人欣慰。
聖人、賢人、騙人
除夕的早上,我們要站在萬姓祖宗的牌位前面祭祀。祭祀最後我們會念兩篇經文:《禮運·大同篇》跟《弟子規》。四書、五經、十三經是枝葉花果,《弟子規》是根本,就像《華嚴經》、《法華經》、《無量壽經》是枝葉花果,而《十善業道經》是根本一樣。我們再往外推,《聖經》也好,《古蘭經》也好,所有宗教的經典都有一個根,然後它才能夠讓它的教義產生移風易俗、教化的作用。諸位同學,根在哪裡?孝道啊!孝道是一切聖賢教誨的根啊。所以推廣《弟子規》,是在救所有宗教的根、所有聖賢教誨的根。諸位同學,假如連根都沒救起來,我們就可能眼看著自己民族的智慧、文化,斷在我們前面。
那《禮運·大同篇》就期許我們,要把禮運大同演出來。要演得好,你的話人家才會有信心。假如我們自己都還沒去做到,拿著《弟子規》去說給別人聽,甚至去要求別人,人家馬上回我們一句:「你五十步笑我百步。」所以演很重要,要表演出來。
所以當我們在湯池做了一年之後,我們讀《禮運·大同篇》里的每一句,都覺得很欣慰,覺得這一年沒有白過。「天下為公」,我們把私心放下來,一心一意復興文化;「選賢舉能」,哪一個人學得很好,哪一個人樂於付出,我們趕快讓他去承擔;「講信修睦」,我們下到各個村鎮裡面去跟他們交流,去給他們講《弟子規》;「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我們在那裡長期教導當地的孩子們,照顧老人,給他們關懷,還給他們發敬老金,年前我們會去發兩千多份敬老金,大家發得很歡喜,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我們組建的老人俱樂部每天都有課,老人可以唱歌,可以編織,可以吹樂器,他們的課都排得很滿。每天有學習,他們覺得很充實、很快樂。
所以經典絕對不是供在書柜上面,每一句都可以做到,可以變成生活。從我心做起,從在自己家裡開始做起,經典就完全能夠開顯出來了。所以我們學習重在「專精」,一本經義了達了,通達了,一切經都能夠通。我們花半年、一年的時間,把《弟子規》學好。什麼是學好?學一句做一句。當初我們剛開始培訓第一批種子教師時,師長勉勵我們說:「做了以後再說是聖人,說了以後能做到是賢人,說了以後做不到是騙人。我們來這裡是復興文化,不是來騙人的。」所以經句是先要求自己,而不是去要求別人。所以師長又說:「我們是學儒,絕對不是儒學。學儒是學聖人的存心,而不是拿來研究跟生活脫節開來。」
我們的文化為什麼在清末民初會遇到這麼大的浩劫?就是因為拿這些學問來研究,拿來謀自己的官位,沒有好好地去照顧家庭、社會。看到這些讀書人說一套做一套,社會怨氣慢慢積累,最後到了「文化大革命」一發不可收拾。我們不能再重蹈這樣的覆轍,要有實學啊,要學儒、學聖賢,不是拿來研究。假如每一個讀書人真正學的是范仲淹先生的風範,文化有可能被踐踏嗎?每一戶家庭急著把孩子送去學習經典,希望成為范仲淹,怎麼可能會瞧不起自己的民族文化,甚至於還要毀掉哪?這樣的過去對我們重新學習傳統文化是很重要的提醒,所以我們的生活就是要完全把《弟子規》表演出來。
推薦閱讀:
※劉有生演講錄:崇儉結婚
※前「第一夫人」米歇爾離開白宮後首次公開演講
※普京就克里米亞獨立並加入俄羅斯演講
※新詩百年,我們如何重返詩性的祖國與日常(夏可君)|演講
※民眾的日常生活是最好的旅遊宣傳——在2011海峽旅遊營銷與品牌合作推廣交流研討會上的主題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