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2.0視野下的智慧城市

創新2.0視野下的智慧城市宋剛1,2 鄔倫1(1、北京大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北京 100871;2、北京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北京 100045)摘要: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知識社會下一代創新(創新2.0)環境下的城市形態。它基於全面透徹的感知、寬頻泛在的互聯以及智能融合的應用,構建有利於創新湧現的制度環境與生態,實現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徵的以人為本可持續創新,塑造城市公共價值並為生活其間的每一位市民創造獨特價值,實現城市與區域可持續發展。本文從創新範式轉變的角度對創新2.0時代從傳統城市、數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城市形態演變進行了分析,總結了智慧城市的特徵,介紹了國際上智慧城市的實踐,並以北京智慧城管建設為例介紹了北京市在智慧城市方面的探索。關鍵詞:創新2.0;智慧城市;數字城市;可持續創新;智慧城管Smart City in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2.0SONG Gang1,2 WU Lun1(1, Institute of Remote Sensing and GIS, Peking University;2, Beijing Municipal Bureau of City Administration and Law Enforcement)Abstract: Smart City is the new form of city supported by the new generation of ICT with innovation 2.0 in the knowledge society. Based on pervasive perception, ubiquitous network and intelligent convergence application, smart city foster an ecosystem enabling innovation emergence, and will be of people-centered sustainable innovation, which is featured by user innovation, mass innovation, open innovation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mart city can shape the public value of the city, create unique value for every citizen in the city, and fuel urban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evolution of the city from traditional city, cyber city to smart city in the era of innovation 2.0 is analyzed in perspective of paradigm shift of innovation pattern. The key features of smart city are proposed. Practices of smart city around the world are introduced. The case of smart city administration as the smart city infinitive in Beijing is analyzed.Key Words: Innovation 2.0, Smart City; Cyber City; Sustainable Innovation;Smart City Administration一、引言信息化與全球化、城市化一起被稱為重塑現代社會的三大力量[1]。信息通信技術的融合與發展推動了創新的民主化進程,加速了創新由生產範式向服務範式的轉變[2]。以用戶為中心、社會為舞台的面向知識社會、以人為本的下一代創新,即創新2.0正逐步浮現[3]。如果說創新1.0是工業時代沿襲的面向生產、以生產者為中心、以技術為出發點的相對封閉的創新形態,創新2.0則是與信息時代、知識社會相適應的面向服務、以用戶為中心、以人為本的開放創新形態。創新2.0,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點,進一步推動了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組織方式、社會形態的深刻變革[4]。現代城市及其管理是一類開放的複雜巨系統,快速城市化進程給城市規劃、建設、運行和發展帶來一系列問題,導致城市經濟發展失調、環境建設失衡、社會管理失穩,城市運行失序[5]。數字城市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解決城市建設和管理中的各類問題、支撐城市科學發展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仍然存在許多瓶頸,面臨諸多難題。創新2.0,伴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興起,給數字城市的發展與演進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充分利用以物聯網、雲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把握知識社會環境下以人為本的創新2.0機遇,將為我們破解城市發展與社會管理難題開闢新路徑,提供新視野。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知識社會創新2.0環境下的智慧城市是數字城市以後信息化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智慧城市基於全面透徹的感知、寬頻泛在的互聯以及智能融合的應用,營造有利於創新湧現的制度環境與開放創新生態,培育面向知識社會的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通過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實現從傳統城市、數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演進。二、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社會發展以移動技術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術的融合與發展,為普適計算、泛在網路、隨時隨地隨意的在線連接、通信和交互提供了可能[6]。移動泛在技術進一步與智能識別、感測等技術融合,為無所不在的智能、無所不在的感知拓展了空間,催生了以物聯網、雲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7]。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通過感測器、射頻識別技術(RFID)、3S(GIS、GPS、RS)等技術,實時採集任何需要監控、連接、互動的物體或過程,採集其聲、光、熱、電、力學、化學、生物、位置等各種需要的信息,並基於泛在網路及雲計算實現物與物、物與人的泛在連接與感知、識別、分析、交互與管理[8]。以物聯網、雲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展現了一個充滿智能化的世界,是知識社會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建設可持續創新智慧城市的必備技術基礎[9]。信息技術發展與全球化、城市化的互動不僅重塑了城市空間[10],也推動了網路帝國的崛起、再造了流的空間[11],傳統的社會組織及其活動邊界正在消融[12]。在Castells關於信息社會[10,11]及Mol和Law關於社會拓撲學[13]等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移動泛在技術在政府組織中應用的分析,地域、網路、流體三種社會拓撲結構與三代信息通訊技術發展的參考模型被提出(參見表1的前五行)[12]。以移動技術、物聯網、雲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推動了創新形態的嬗變,帶動了企業、政府組織形態以及社會形態由生產範式向服務範式的轉變,重塑了個體在全球化中的力量[14],也必將推動城市形態的進一步演變。表1 ICT、服務提供、城市形態、創新範式與社會拓撲結構多維度分析社會拓樸Social Topology地域Region網路Network流體Fluid特徵Characteristics邊界Boundary關係Relation變化和轉型Variation & transformation典型信息通信技術應用Typical ICT Application主機、區域網(以及前ICT時代)Mainframe, local network, (and Pre-ICT)電話、互聯網Telephone, Internet, e-mail, end user computing移動、泛在技術(物聯網、雲計算等)Mobile technology, Ubiquitous technology (IoT, Cloud Computing etc.)交互Interaction物質、同一地點Physical and co-located虛擬Virtual虛擬+物質Virtual+ Physical服務提供Service Delivery官僚制、基於辦公室Bureaucratic, office based標準「交易」、信息的Standard transactions, informational用戶中心、行動導向、開放、定製、協同、實時User-Centric, Action oriented, Open, Tailored, coordinated, real time全球化Globalization國家Countries企業Companies個人Individuals政務模式Government Model科層制Hierarchy電子政府Internet Based E-Government移動政府、流暢政府、智慧政府Mobile Government、Fluid Government, Smart Government城市形態City傳統城市Traditional City數字城市Cyber City智慧城市Smart City創新形態Innovation創新1.0(生產範式)→以用戶為中心,以人為本,服務導向→創新2.0(服務範式)Innovation 1.0 (manufacturing paradigm)→Innovation 2.0(service paradigm)政府形態Government政府1.0(生產範式)→以用戶為中心,以人為本,服務導向→政府2.0(服務範式)Government 1.0 (manufacturing paradigm)→Government 2.0(service paradigm)三、創新2.0:面向知識社會的下一代創新信息通信技術的融合與發展,推動了信息共享與知識擴散,帶動了創新民主化進程和知識社會的形成。知識社會形態下,傳統意義實驗室的邊界及創新活動的邊界也正在消融。以生產者為中心的創新模式正在向以用戶為中心的創新模式轉變[2],城市也正在成為一個開放的創新空間[15]。創新2.0不僅是以複雜性科學視角對ICT融合背景下科技創新的重新審視,是一種適應知識社會的,以用戶為中心、以社會實踐為舞台、以大眾創新、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為特點的用戶參與的創新形態;從更宏觀的視角看待,它更是知識社會條件下的創新民主化展現[3]。知識社會環境下的科學2.0、技術2.0、管理2.0共同塑造了面向知識社會的創新2.0,重新定義了創新中用戶的角色、應用的價值、協同的內涵和大眾的力量[17]。創新形態的演進也影響了互聯網形態的演化。蒂姆·奧萊利(Tim O′Reilly)充分認識到了這個趨勢並將這種新的強調開放互動、以用戶為中心的互聯網形態命名為Web2.0。進而,創新形態演變也推動了企業形態、政府形態的演變。當創新2.0在商業領域重定義了生產和消費的關係[18],創新2.0在公共領域則重新定義了管理和服務的關係[19],創新2.0視野下的企業2.0(Enterprise 2.0)、政府2.0(Government 2.0)被相繼提出。如果說創新1.0是以企業、政府為核心為用戶生產市場產品以及公共產品,創新2.0視野下的企業2.0、政府2.0則強調以用戶為中心,用戶參與共同創造獨特價值、塑造公共價值[14]。總之,從技術發展的視角,我們早已跨入信息時代。但直到進入21世紀,伴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應用與發展,改變世界的力量主體從國家、企業進一步演變為個人,工業時代以生產為中心的創新1.0模式演變到知識時代以服務為導向的創新2.0模式,我們才逐步做好了心理、社會、文化上的準備,社會形態才完成從工業文明向信息文明的嬗變,從工業社會邁入知識社會。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互聯網形態、企業形態、政府形態等也才從工業時代延續的web1.0、企業1.0、政府1.0等真正邁入信息時代的web2.0、企業2.0、政府2.0等形態,服務導向、以人為本的城市2.0,即智慧城市形態才成為現實。關於社會拓撲、信息通信技術、創新形態、政府形態、企業形態與城市形態的對比關係參見表1。四、從數字城市到智慧城市數字城市是數字地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城市的數字化形態。數字城市是應用計算機、互聯網、3S、多媒體等技術將城市地理信息和城市其他信息相結合,數字化並存儲於計算機網路上所形成的城市虛擬空間。數字城市建設通過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的標準化、各類城市信息的數字化整合多方資源,從技術和體制兩方面為實現數據共享和互操作提供了基礎,實現了城市3S技術的一體化集成和各行業、各領域信息化的深入應用[20]。數字城市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基礎和運行數據,也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城市級海量信息的採集、分析、存儲、利用等處理問題,多系統融合中的各種複雜問題,以及技術發展帶來的城市發展異化問題。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城市形態在數字化基礎上進一步實現智能化成為現實。依託物聯網可實現智能化感知、識別、定位、跟蹤和監管;藉助雲計算及智能分析技術可實現海量信息的處理和決策支持。同時,伴隨知識社會環境下創新2.0形態的逐步展現,現代信息技術在對工業時代各類產業完成面向效率提升的數字化改造之後,逐步衍生出一些新的產業業態、組織形態[14],使人們對信息技術引領的創新形態演變、社會變革有了更真切的體會,對科技創新以人為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對現代科技發展下的城市形態演化也有了新的認識(見表2)。表2 工業時代和信息時代對應的各類產業業態與城市形態工業時代的創新1.0Innovation 1.0 of Industrial Age 信息時代的創新2.0Innovation 2.0 of Information Age傳統電信業Traditional Telecom ICT服務商ICT Service Provider傳統廣電Traditional 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 ICT融合下的新媒體New Media of ICT convergence門戶網站Portal 微博等社交媒體Social Media such as Weibo交友網站Friends-making Website SNS社交網路Social Network Service傳統工業自動化Traditional Industrial Automation 物聯網智能化Intelligence of Internet of Things傳統實驗室Traditional laboratory 開放創新空間Open Innovation Space辦公室辦公In-house Office 移動辦公Mobile Office科層制封閉組織Hierarchy, Closed Organization 靈活外包開放協作組織Agile, Open, Collaborative Organization以生產者為中心的生產範式Producer-centric manufacturing paradigm 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範式User-centric Service Paradigm基於機構的高度結構化Highly Structural organization 基於個體的無線、多跳、點對點、自組織wireless, ad hoc, self-organization企業1.0Enterprise 1.0 企業2.0Enterprise 2.0政府1.0Government 1.0 政府2.0Government 2.0…… ……數字城市Cyber City 智慧城市Smart City研究機構Forrester對智慧城市的定義為:通過智能計算技術的應用,使得城市管理、教育、醫療、房地產、交通運輸、公用事業和公眾安全等城市組成的關鍵基礎設施組件和服務更互聯、高效和智能[21]。從技術發展的視角,李德仁院士認為智慧城市是數字城市與物聯網相結合的產物[22]。胡小明則從城市資源觀念演變的視角論述了數字城市相對應的信息資源、智能城市相對應的軟體資源、網路城市相對應的組織資源之間的關係[23]。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城市信息化建設的先行城市也越來越多的開始從以人為本的視角開展智慧城市的建設,如歐盟啟動了面向知識社會創新2.0的Living Lab計劃,致力於將城市打造成為開放創新空間,營造有利於創新湧現的城市生態[16]。對比數字城市和智慧城市,我們可以發現以下六方面的差異。其一,當數字城市通過城市地理空間信息與城市各方面信息的數字化在虛擬空間再現傳統城市,智慧城市則注重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利用感測技術、智能技術實現對城市運行狀態的自動、實時、全面透徹的感知。其二,當數字城市通過城市各行業的信息化提高了各行業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智慧城市則更強調從行業分割、相對封閉的信息化架構邁向作為複雜巨系統的開放、整合、協同的城市信息化架構,發揮城市信息化的整體效能。其三,當數字城市基於互聯網形成初步的業務協同,智慧城市則更注重通過泛在網路、移動技術實現無所不在的互聯和隨時隨地隨身的智能融合服務。其四,當數字城市關注數據資源的生產、積累和應用,智慧城市更關注用戶視角的服務設計和提供。其五,當數字城市更多注重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城市各領域的信息化以提升社會生產效率,智慧城市則更強調人的主體地位,更強調開放創新空間的塑造及其間的市民參與、用戶體驗,及以人為本實現可持續創新。其六,當數字城市致力於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城市運行與發展各方面功能,提高城市運行效率,服務城市管理和發展,智慧城市則更強調通過政府、市嘗社會各方力量的參與和協同實現城市公共價值塑造和獨特價值創造。智慧城市不但廣泛採用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慧、數據挖掘、知識管理、社交網路等技術工具,也注重用戶參與、以人為本的創新2.0理念及其方法的應用,構建有利於創新湧現的制度環境,以實現智慧技術高度集成、智慧產業高端發展、智慧服務高效便民、以人為本持續創新,完成從數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躍升。智慧城市將是創新2.0時代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城市。五、智慧城市的國際實踐、特徵與內涵1、智慧城市的國際實踐2008年11月,在紐約召開的外國關係理事會上,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 這一理念,進而引發了智慧城市建設的熱潮。歐盟於2006年發起了歐洲Living Lab組織,它採用新的工具和方法、先進的信息和通訊技術來調動方方面面的「集體的智慧和創造力」,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機會。該組織還發起了歐洲智慧城市網路。Living Lab完全是以用戶為中心,藉助開放創新空間的打造幫助居民利用信息技術和移動應用服務提升生活質量,使人的需求在其間得到最大的尊重和滿足[15]。2009年,迪比克市與IBM合作,建立美國第一個智慧城市。利用物聯網技術,在一個有六萬居民的社區里將各種城市公用資源(水、電、油、氣、交通、公共服務等等)連接起來,監測、分析和整合各種數據以做出智能化的響應,更好的服務市民。日本2009年推出「I-Japan智慧日本戰略2015」,旨在將數字信息技術融入生產生活的每個角落,目前將目標聚焦在電子政務治理、醫療健康服務、教育與人才培養三大公共事業領域。韓國以網路為基礎,打造綠色、數字化、無縫移動連接的生態、智慧型城市。通過整合公共通訊平台,以及無處不在的網路接入,消費者可以方便的開展遠程教育、醫療、辦理稅務,還能實現家庭建築能耗的智能化監控等。新加坡2006年啟動「智慧國2015」計劃,通過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積極應用,將新加坡建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一流的國際化城市。在電子政務、服務民生及泛在互聯方面,新加坡成績引人注目。其中智能交通系統通過各種感測數據、運營信息及豐富的用戶交互體驗,為市民出行提供實時、適當的交通信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發起的Fab Lab(微觀裝配實驗室)基於從個人通訊到個人計算再到個人製造的社會技術發展脈絡,試圖構建以用戶為中心、面嚮應用的用戶創新製造環境,使人們即使在自己的家中也可隨心所欲的設計和製造他們想像中的產品,巴塞羅那等城市從Fab Lab到Fab City的實踐則從另外一個視角解讀了智慧城市以人為本可持續創新的內涵[24]。2、智慧城市的特徵各國在智慧城市方面的探索與實踐,都注重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從市民需求出發,以各種基礎網路為支撐建設感知設施,通過信息的融合分析提供智能服務。我們關注到,國際上智慧城市的先行者還特彆強調以市民為中心,強調用戶參與、社會參與的開放創新空間構建。歐盟在對中小城市開展的智慧城市評價中,梳理了智慧經濟、智慧公眾、智慧管理、智慧移動性、智慧環境、智慧生活6 大維度31個方面74項指標[25],體現了智慧城市建設中以人為本、強化服務、強化價值創造的創新2.0理念。智慧城市的四大基礎特徵體現為:全面透徹的感知、寬頻泛在的互聯、智能融合的應用以及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第一,全面透徹的感知。通過感測技術,實現對城市管理各方面監測和全面感知。智慧城市利用各類隨時隨地的感知設備和智能化系統,智能識別、立體感知城市環境、狀態、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變化,對感知數據進行融合、分析和處理,並能與業務流程智能化集成,繼而主動做出響應,促進城市各個關鍵系統和諧高效的運行。第二,寬頻泛在的互聯。各類寬頻有線、無線網路技術的發展為城市中物與物、人與物、人與人的全面互聯、互通、互動,為城市各類隨時、隨地、隨需、隨意應用提供了基礎條件。寬頻泛在網路作為智慧城市的「神經網路」,極大的增強了智慧城市作為自適應系統的信息獲取、實時反饋、隨時隨地智能服務的能力。第三,智能融合的應用。現代城市及其管理是一類開放的複雜巨系統,新一代全面感知技術的應用更增加了城市的海量數據[26]。集大成,成智慧[27]。基於雲計算,通過智能融合技術的應用實現對海量數據的存儲、計算與分析,並引入綜合集成法,通過人的「智慧」參與,提升決策支持和應急指揮的能力[26]。基於雲計算平台的大成智慧工程[28]將構成智慧城市的「大腦」。技術的融合與發展還將進一步推動「雲」與「端」的結合[14],推動從個人通訊、個人計算到個人製造的發展[24],推動實現智能融合、隨時、隨地、隨需、隨意的應用,進一步彰顯個人的參與和用戶的力量[3]。第四,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面向知識社會的下一代創新重塑了現代科技以人為本的內涵,也重新定義了創新中用戶的角色、應用的價值、協同的內涵和大眾的力量。智慧城市的建設尤其注重以人為本、市民參與、社會協同的開放創新空間的塑造以及公共價值與獨特價值的創造。注重從市民需求出發,並通過維基、微博、Fab Lab、Living Lab等工具和方法強化用戶的參與,匯聚公眾智慧,不斷推動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以人為本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3、智慧城市的內涵伴隨網路帝國的崛起、移動技術的融合發展以及創新的民主化進程,知識社會環境下的智慧城市是繼數字城市之後信息化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知識社會創新2.0環境下的城市形態,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實現全面透徹感知、寬頻泛在互聯、智能融合應用,推動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徵的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從技術發展的視角,智慧城市建設要求通過以移動技術為代表的物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實現全面感知、泛在互聯、普適計算與融合應用。從社會發展的視角,智慧城市還要求通過維基、社交網路、Fab Lab、Living Lab、綜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應用,營造有利於創新湧現的制度環境與生態,實現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徵的知識社會環境下的可持續創新,強調通過價值創造,以人為本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六、智慧城管:面向創新2.0的智慧城市實踐智慧城市管理與公共服務、智慧政府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方面[29]。智慧城管是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為支撐、面向知識社會創新2.0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其在理念上強調以用戶創新、大眾創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徵的知識社會環境下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在制度上注重有利於創新湧現的制度環境的構建及開放創新生態的營造;在技術上注重通過移動技術、物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維基、社交媒體、Fab Lab、Living Lab、綜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應用,實現全面透徹的感知、寬頻泛在的互聯、智能融合的應用、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突出城市管理的智能化、人本化服務轉型。北京市城市管理部門借鑒國內外智慧城市建設的先進經驗,以城管物聯網平台建設為載體,大力推進物聯網、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積極探索維基、社交媒體等社會工具以及綜合集成研討廳、Living Lab等方法論應用,全力打造面向知識社會的創新2.0模式,推動從數字城管向智慧城管的跨越。圖1 基於物聯網的智慧城管建設的總體架構圖基於物聯網的智慧城管總體架構(參見圖1)自底向上分為「感、傳、知、用」四個層,即感知層、傳輸層、支撐層、應用層,同時建設安全保障體系、標準規範體系作為支撐。感知層通過無線射頻、衛星定位、視頻監控、噪音監測、狀態監測、執法城管通、市民城管通等多元感測設備,實現身份識別、位置感知、圖像感知、狀態感知等多方面感知,全面增強城市管理感知能力。傳輸層依託全市共建的有線、無線寬頻等網路,實現城市管理對象與機構、人員及廣大市民之間的泛在互聯。支撐層將保障城管物聯網平台所需要的IT基礎設施,構建北京城管雲,提供各類數據和業務的存儲、運算、分析與服務功能。應用層以城管地圖公共服務系統建設為牽引,通過物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工具及政務維基、政務微博等社會工具應用構築面向創新2.0的公共服務新模式[30],強化扁平指揮與敏捷反應能力,並以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方法為指導,在巡查監察、綜合執法、公共服務等系統基礎上構建基於大成智慧工程的綜合集成研討廳,形成智能融合的應用,強化科學化決策、智能化指揮和人性化服務能力。北京在城管信息化建設中重視用戶體驗和參與,重視市民及社會的參與,借鑒Living Lab、Fab Lab等面向知識社會的創新2.0方法論,致力於將基於物聯網的智慧城管構建作為開放創新空間建設的載體,形成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氛圍,實踐「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追求,為城市及生活其間的市民塑造公共價值、創造獨特價值。依託標準規範體系及標準化等制度建設,智慧城市將強化開放數據標準、開放平台介面規範、用戶參與及用戶體驗設計規範等標準規範的建設,推動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當創新2.0與新公共服務的浪潮匯聚推動了政府2.0[14],創新2.0與信息化城市建設的浪潮匯聚則推動了智慧城市。政府2.0與智慧城市的潮流進一步匯聚,共同塑造了智慧城管。智慧城管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知識社會創新2.0環境下的城市管理再創新,它以物聯網、雲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通過全面透徹感知、寬頻泛在互聯、智能融合應用,形成以市民為中心、城市社會為舞台的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將以人為本的價值實現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實現城市管理者、市嘗社會多方協同的公共價值塑造和獨特價值創造,實現城市管理從生產範式向服務範式的轉變。七、結語伴隨信息通信技術的演進、知識社會的發展以及創新的民主化進程,新一代信息技術及其催生的創新2.0正重塑著當代社會,為城市發展與社會管理帶來嶄新的機遇。智慧城市是繼數字城市以後信息化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智慧城市不僅體現在以物聯網、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充分應用,還體現在以維基、社交網路、Fab Lab、Living Lab、綜合集成法為代表的工具和方法的應用,以及有利於創新湧現的制度環境的構建及開放創新生態的營造。基於全面透徹的感知、寬頻泛在的互聯、智能融合的應用,智慧城市將構建有利於創新湧現的制度環境,實現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徵的知識社會環境下的可持續創新,成為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有機生命體,塑造城市的公共價值並為生活其間的每一位市民創造獨特的價值,推動城市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總之,智慧城市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為支撐,通過可持續創新強化全民的參與、個體的力量,彰顯以人為本,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願景,是面向知識社會創新2.0的城市形態。參考文獻:[1] Borja J, Castells M. Local and Global Management of Cities in the Information Age[M]. London: Earthscan. 1997[2] Song G, Zhang N, Meng Q. Innovation 2.0 as a Paradigm Shift: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ree Innovation Modes[A]. 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s[C]. Beijing: IEEE, 2009[3] 宋剛,張楠.創新2.0:知識社會環境下的創新民主化[J]. 中國軟科學,2009,(10):60-66[4] Song G, Cornford T. Mobile Government: Towards a Service Paradigm[A].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Government[C].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USA. 2006: 208-218[5] 宋剛. 複雜性科學視野下的城市管理三維結構[J]. 城市發展研究,2007,14(6):72-76[6] 宋剛. 移動技術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英國游牧項目及其啟示[J]. 城市管理與科技, 2005, 7(3): 103-106[7] 北京市城管執法局. 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後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J]. 北京城管信息裝備動態, 2010, (2): 2-3[8] 劉建周. 物聯網的概念及發展[J]. 中國科技術語, 2011, (5): 56-58[9] 閔春發,汪業周. 物聯網的意涵、特質與社會價值探析[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1,(4):41-46[10] Castells M. The Informational City[M]. Blackwell. Oxford. 1989[11] Castells M.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M]. Cambridge, MA: Blackwell, 1996[12] Song G. Transcending e-Government: a Case of Mobile Government in Beijing[A]. Kushchu I, Kuscu H.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European Conference on Mobile Government[C]. Brighton: Sussex University, 2005:476—485[13] Mol A, Law J. Regions, Networks and Fluids: Anaemia and Social Topology[J].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1994, (24): 641-671.[14] 宋剛,孟慶國. 政府2.0:創新2.0視野下的政府創新[J]. 電子政務,2012,(2/3): 1-9[15] 宋剛,紀陽,唐薔,張楠. Living Lab創新模式及其啟示[J]. 科學管理研究, 2008, 26(3): 4-7[16] Schaffers H, Komninos N, Pallot M, Trousse B, Nilsson M, Oliveira A. Smart Cities and the Future Internet: Towards Cooperation Frameworks for Innovation[A]. J. Domingue et al. (Eds.), The Future Internet[C]. Springer, 2011: 431-446[17] 宋剛.錢學森開放複雜巨系統理論視角下的科技創新體系——以城市管理科技創新體系構建為例[J]. 科學管理研究,2009,27(6):1-6[18] Dames M, Robson D, Smith M, Tumilty T. Innovation 2.0: Refining boundaries between producers and consumers[J].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Telecommunications Professionals, 2007, 1(2):41-49[19] Tapscott D, Williams A D, Herman D. Government 2.0: Transforming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 New Paradigm, 2007[20] 李琦,劉純波,承繼成. 數字城市若干理論問題探討[J].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3,(1)[21] Washburn D, Sindhu U. Helping CIOs Understand Smart City Initiatives[R]. Forrester Research. 2010[22] 李德仁,邵振峰,楊小敏. 從數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理論與實踐[J]. 地理空間信息,2011, (6)[23] 胡小明. 從數字城市到智慧城市資源觀念的演變[J]. 電子政務. 2011(08):53-62[24] 宋剛,陳凱亮,張楠,唐薔,朱慧. Fab Lab創新模式及其啟示[J]. 科學管理研究,2008,26(6):1-4[25] Giffinger R, Fertner C, Kramar H, Kalasek R, Pichler-Milanovic N, Meijers E. Smart cities Ranking of European medium-sized cities[R]. Centre of Regional Science, Vienna UT, October 2007. from http://www.smart-cities.eu[26] 宋剛, 唐薔. 現代城市及其管理——一類開放的複雜巨系統[J]. 城市發展研究,2007,14(2):66-70[27] 錢學敏. 錢學森關於複雜系統與大成智慧的理論[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04):57-63[28] 戴汝為. 錢學森論大成智慧工程[J]. 中國工程科學. 2001(12):16-22[29] 張永民.「智慧城市」高於「數字城市」[J]. 中國信息界. 2011(10):12-17[30] 宋剛.面向創新2.0的城管地圖公共服務平台的研究與實現[J].工程勘察,2012,40(2):70-75宋剛,鄔倫. 創新2.0視野下的智慧城市[J]. 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4): 1-8SONG Gang, WU Lun. (2012) 「Smart City in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2.0」,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14, No. 4, pp.1-8
推薦閱讀:

思源科技丨智慧城市投資總規模將逾5000億!
思源科技|智慧城市建設自上而下模式
重磅通知: 捷順科技即將亮相香港安防展
伊犁州加快智慧旅遊平台建設 助推旅遊產業轉型升級
北京的智慧城市項目是哪家公司在做?

TAG:城市 | 創新 | 智慧 | 智慧城市 | 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