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慎之談心理|校園霸凌,絕不只是孩子間鬧矛盾的小事
2016年2月17日,洛杉磯波莫那高等法院宣判,涉嫌凌虐和綁架同學的中國留學生翟雲瑤獲刑13年。倫理道德和法制,是維護人與人之間相對公平的。把此類惡性事件弱化為孩子之間打鬧的那些人,或許不是自己的孩子被「霸凌」,所以沒有感受過被那樣對待的孩子。我有過在學校被欺負的經歷。被一群孩子欺負,那種羞辱和無能為力的感覺,使我在進入學校時會心生恐懼。因為無人訴說,我的情緒很糟糕,性格上一度很封閉。也曾想讓自己成為武林高手,可以肆意尋仇。日後當自己有能力時,看到那些欺軟怕硬的現象,也會出手。物傷其類,感同身受,看似正義的背後,恰恰是創傷後的應激反應。被霸凌,這對一些沒有自我保護能力的孩子來說,就是創傷事件。長期持久的傷害,會摧毀一個人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價值,會改變其心理上對世界的態度。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是一個專業名詞。它發生在天災人禍的意外事件後,形象比喻就是「一個人的心本來完整的,但被一次遭遇砸成碎片」,事後當事人的內心世界坍塌,直接影響到情緒和人際關係。常常失眠,恐懼、易怒、敏感、退縮、悲傷、羞恥等感覺,會隨著碎片畫面或者味道聲音被閃回到腦海里,痛苦不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就是典型的PTSD。許多孩子因此而迴避人群。我們再來看霸凌事件對那些實施暴力的孩子造成的影響是什麼。以暴力對待他人者,更怕被同樣對待。他們在人際關係間的信任也許會打破,創造了一個虛無的「無所不能」假象給自己。當有一天這個假象被打破,他們會對自己失望甚至絕望:原來自己如此脆弱。暴力對待他人,也是想展示自己的強大,通過可以控制和主宰他人生命的假象,來獲得自我價值和存在。一旦對象反抗,就會讓他們陷入深深的恐懼中。當然,對他人有暴力行為的孩子,或許也曾經這樣被對待過。這是家庭教育的悲哀,道德和法律很難約束那些內心充滿暴力的心靈。要想避免此類現象發生,要從源頭來看。上海某校事件中的幾個孩子是單親家庭。在單親之前,他們經歷過怎樣的家庭氛圍呢?在一個衝突的家庭里,孩子的內心是虛弱的,也是恐慌的。所以,這樣的孩子更需要掌控的感覺。他們是矛盾的:把弱小的自己投射到小動物身上,可能會呈現出很有「愛心」的狀態;但同時,他們不接受自己的脆弱,所以會對一些柔弱的孩子進行騷擾或攻擊。霸凌也會成為群體現象。人的從眾心理及群體效應,會在某個時刻讓自己失去判斷力,容易催生群體行為。因此,校園霸凌現象非單因素形成,亦很難避免。了解現象背後的心理動力,從更多方面進行早期干預,會減少此類現象發生。僅憑思想品德教育很難達到好的效果。孩子的事情,無小事。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學齡階段會有幾個孩子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如果沒有過渡好,甚至有嚴重的意外發生,則可能會給孩子帶去一生的遺憾。在這裡提醒家長,如果你的孩子告訴你如下信息,要引起重視。一、孩子的情緒變化;二、孩子告訴你有同學經常針對他;三、孩子有一些不願意告訴你的傷痕現象;四、孩子忽然性情大變、行為異常等。如果遇到了孩子被暴力對待(言語或者肢體),家長要做幾件事。一、第一時間給予孩子安全保護;二、第一時間告訴孩子「不是你的錯」,但不追問細節;三、接納孩子的情緒,並對其情緒表達給予支持;四、對於人際關係抗拒,或者不願意上學等情形,寬容對待,因為孩子可能正在應激狀態;五、告訴孩子,不管什麼事情,父母都會站在他這一邊,支持他;六、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先安撫孩子,再處理問題。家長們平時也要教孩子一些處理危機事件和人際關係衝突的技巧。一味告訴孩子忍讓,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不挑事、不怕事,這是比較合適的人際關係教育原則。如果遇到幾個人對孩子進行暴力,告訴孩子最好的處理方式先保護自己,伺機反抗。但反抗要有技巧,找准裡面比較弱的一個,進行猛烈攻擊,關鍵時候可以不擇手段。因為群體暴力,不會因為你的忍讓而停止,相反可能會更劇烈。但你的反抗,便可能會阻止暴力發生,群體實施暴力者都欺軟怕硬的。他們也很害怕。比如我大兒子幼年時,就曾有兩個孩子常欺負他,他很難過。我告訴他兩種方式:跑得快,打得過。他選擇了後者,因為男孩子都希望成為強者。我送他去學了六年跆拳道。因為跆拳道精神,他自信很多。他告訴那兩個同學,自己在學習跆拳道,如果再這樣欺負他,他會反擊。後來在一次衝突中,他用實力震懾了那兩個孩子,最後這樣的欺凌行為再也沒有發生過。如果沒有能力反抗,一定要放聲大哭,或者喊叫。千萬不能不出聲而默默忍受。因為孩子的隱忍會激發施暴者更強的暴力。示弱,對於施暴者來說是獲得掌控的體驗,暴力會持續下去。有時老子打兒子,兒子不哭,老子更火,也是這個道理。家長還要告訴孩子,當被暴力對待後,千萬不要先告訴老師。因如果老師處理不當,會引發更強烈的暴力對待。要先告訴家長,家長去處理這樣的事件,能夠給孩子更大的心理支持,並且家長可能會想到更好的解決方案。如果你的孩子遭遇霸凌欺侮,尋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進行危機干預,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中國,專業的危機干預,已經比較容易尋求到幫助了。如果孩子被群體暴力對待,一定要報警。讓對方的監護人和學校引起重視。如果孩子經常被威脅或者已經被暴力對待過,在處理事件以後,一定要把結果告訴自己孩子,並且最好轉學。離開讓孩子感受被傷害的環境,對孩子是保護,同時也可以避免有可能的次級傷害。霸凌事件,絕對不是孩子鬧著玩,或孩子之間鬧矛盾這等小事。在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中,很多平常的大學生,進入到特定的監獄環境,在各自扮演監獄長、獄卒和犯人的過程中,他們角色扮演到直接進入真正角色,只有8小時。人類的攻擊本能,在特定的情緒和氛圍下,會展現得淋漓盡致。我們不能去評判對錯與好壞,這是如實存在的。蔫人出豹子,在學校霸凌事件中,施暴者可能恰恰是平時看上去很聽話、柔弱的學生。學校對校園霸凌事件要嚴肅處理,這是表明一個態度,絕不姑息。必要時,需要藉助法律的手段。希望這樣的校園毒瘤莫長大,傷害到很多孩子的身體和心靈。
推薦閱讀:
※兒子,我今天想和你談談心(圖)
※洪昭光談心情不好時看三座「山」
※A069-鄧藹霖和你《把歌談心》
※《凈慧法師、本煥老和尚、南懷瑾、徐恆志等大德談心密》
※《同佛陀談心》節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