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之七:穴位埋線的基本技法

穴位埋線的基本技法

The basic technique of acupoint embedding thread

楊才德1 包金蓮1 李玉琴 1 龔旺梅2 田瑞瑞1 宋建成1

於靈芝1 程 濤3 魏 兵1 高振政4 侯玉玲1周承蕊1

Yang Cai-de1 Bao Jin-lian1 Li Yu-qin1 Gong Wang-mei2 Tian Rui-rui1 Song Jian-cheng1 Yu Ling-zhi1 Cheng Tao3 WeiBing1 Gao Zhen-zheng4 Hou Yu-ling1 Zhou Cheng-rui1

1蘭州大學第一醫院東崗院區中西醫結合科蘭州 730020 2慶陽市人民醫院特色專科745000 3甘肅省中醫藥研究院內科730000 4白銀市平川區水泉衛生院埋線專科730916

(1.TCM & clinicaldepartment ofthe Donggang Breach of the first hospit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730020 2.Special Department of the people hospitalof Qingyang 745000 3. Gansuinstitute of TCM 730000 4. Special Department of Shuiquan hospital ofBaiyin 730916 )

(甘肅省中醫藥科學技術研究立項課題(GZK-2012-60))

The Project of Gansu TCM &Science and technology(GZK-2012-60))

摘要 埋線操作過程中操作者必須掌握基本技法,穴位埋線的基本技法是取得療效的根本手段。基本技法是相對於特殊技法而言的,基本技法是基礎,特殊技法則是指術者為達到某種特效而採用的不同於基本技法的技術、技巧和方法。穴位埋線的基本技法和特殊技法應有機結合使用。

關鍵詞 穴位埋線 操作方法 技巧

ABSTRACTThe operator mustmaster the basic technique,which is the basic method to derive the effecs. Thereis the basic technique and the special technique. Basic technique is afoundation.The special technique is performer to reach some kind of specialeffects and has difference from the basic technique. The acupoint embedding thread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basic andspecial technique.

KEYWORDS Acupoint embeddingthread;method of operation;technique

仔細觀察和思考埋線的全過程,不外乎刺入、切割以及針體移動等幾個經歷,穴位埋線的技法,是指在埋線操作過程中,操作者必須掌握的技術方法,是取得療效的根本手段。技法有基本技法、特殊技法,基本技法是基礎,特殊技法則是指術者為達到某種療效而採用的不同於基本技法的技術或者方法,或者是指術者使用特殊針具而採用的技巧和方法。

針刺方法有著很高的技術要求和嚴格的操作規程,醫生必須熟練地掌握從進針到出針這一系列的操作技術,下面以一次性埋線針為例描述

一、持針法。

常用單手持針法和雙手持針法。單手持法:適用於針體較短的埋線針。以(右手或左手)拇指和示指的末節指腹相對捏持針柄,其拇指指間關節微屈,食指各節也呈不同程度的屈曲狀態,中指和環指微屈或伸直抵住針體;雙手持法:適用於針體較長的針,在操作中以單手持針,其準確性和穩定性均較差些,故採用雙手持針法。一手的拇、示指末節指腹相對,捏持針柄,中、環指如同單手持針法一樣,扶持於近針柄部分的針體;另一手的拇、示指末節指腹相對捏持於近針針刃部的針體,兩手將針持牢,兩手協同動作,完成埋線操作。

二、定向,就是確定埋線針刃口線的方向和針體與參照物的角度方向。

定埋線針刃口線的方向:埋線針有刃口,其主要功能是為了穿刺,當然也有切割功能。無論針刃有多大(只有0.1mm寬)也是刃,是鋒利的刃。人體內的神經干、大血管(包括動脈、靜脈等)及肌腱等組織是不能切斷的,甚至是不能有損傷的。這樣,就要求埋線的操作者必須熟悉軀幹、四肢的重要血管,神經等組織的部位及走行投影等。以此為標準來確定針刃的刃口線。除此而外,針刃對其通過徑路的肌、筋膜等組織亦應注意應盡量減少切割損傷。因此,應按下列原則設定刃口線方向,我們把它稱之為「逐步優先」原則:第一步:刃口線應與與人體縱軸平行;第二步:刃口線應與與軀幹縱軸平行;第三步:刃口線應與腱纖維和肌纖維的走行平行;第四步:刃口線應與大血管、神經乾的走行平行

定角度:定針體與皮膚表面所成的角度,這是針刃定向的另一方面。絕大部分進針點是垂直於皮面而進人體內,併到達治療部位的,是符合進針捷徑的原則的;由於某些定點與其體內的治療部位並不是在一條垂直線上,針體與皮面則形成了一定的角度,這便是針體垂直刺人皮膚後要調整針體與皮面的角度的程序;還有一種情況是,為了較容易找到體內標誌,而放棄了垂直進針的原來定點意圖。在所定進針點將針體調整為某種角度,使埋線針先找到體內深部的標誌。當到達體內標誌的部位後,再將埋線針調到治療部位,隨之,針體又將成為垂直角度。

三、進針法

臨床施術時,刺手和押(壓)手常配合使用。進針時一邊按壓,一邊刺入,使針尖透入皮膚,然後按照要採用的各種手法,進行操作。《標幽賦》中說:「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這是前人的寶貴經驗,說明針刺時左右手協作的重要性。針刺操作時,一般將持針的手稱為「刺手」;按壓穴位局部的手稱為「押(壓)手」。臨床施術時是用右手持針,左手按壓,故常稱右手為刺手,左手為押(壓)手。刺手的作用,主要是掌握埋線針。刺手持針的姿勢,一般以拇、食、中三指夾持針柄,以無名指抵住針身,一進針時運用指力,使針尖快速透入皮膚,再行捻轉,刺向深層。押(壓)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穴位皮膚,使針能準確地刺中腧穴,並使長針針身有所依靠,不致搖晃和彎曲。如果運用押手方法熟練,不僅可減輕針刺的疼痛,使行針順利,而且能調整和加強針刺的感應,以提高治療效果。

單手進針法: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針,中指端緊靠穴位,指腹抵住針身下段,當拇食指用力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之屈曲,將針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雙手進針法:雙手配合,協同進針。主要有爪切進針法、夾持進針法、舒張進針法、提捏進針法等幾種。①爪切進針法:又稱指切進針法。臨床最為常用。以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針,將針緊靠甲緣刺入皮下。如星狀神經節埋線就用爪切進針法。②夾持進針法:用左手拇食指捏住針身下段,露出針尖;右手拇食指夾持針柄;將針尖對準穴位,在接近皮膚時,雙手配合,迅速把針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此法多用於三寸以上長針的進針。如腰背部埋線就常用夾持進針法。③舒張進針法:左手五指平伸,食、中兩指分開置於穴位上;右手持針從食、中兩指之間刺入。行針時,食、中兩指可夾持針身,以免彎曲。在長針深刺時應用此法。對於皮膚鬆弛或有皺紋的部位,可用拇、食兩指或食、中兩指將腧穴部皮膚向兩側撐開,使之繃緊,以便進針。此法多適用於腹部腧穴的進針。如腹部埋線就常用舒張進針法。④提捏進針法:以左手拇、食兩指將腧穴部的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部的上端刺入。此法主要適用於皮肉淺薄的部位,特別是面部腧穴的進針。如頭面部埋線就常用提捏進針法。

四、快速刺入,慢速推進

針刺入過程可總結為一快一慢,如果把垂直拔出埋線針的過程也算在內,應是一快二慢。

一快 要快速刺入皮膚,這樣可以不痛,是否能做到快速刺入,與下列條件有關:一是針尖必須鋒利;二是使用腕力;三是控制力度;四是控制深度。快速刺入皮膚就是刺過皮膚即停,不能繼續快速推進。

二慢 即推進要慢,其中有兩層意思。一是針尖進入皮膚後,在推進的過程中應是慢速推進,這是「慢」的一個方面;二是有些部位要摸索進針,在慢速推進的同時,還要時時詢問病人的感受和反應,特別是有無竄麻感和電擊感出現。一旦出現這種反應,當立即停止推進,這樣才能保證安全性和準確性。

停退改進 即在遇到針下有異感時,或者有異常情況出現時,要立即採取合理的處理方法。停,就是停止推進和下一步的操作;退,就是退針稍許;改,就是改變針尖的方向或角度;進,就是再次慢速推進和繼續操作。

五、體會層次感

埋線操作時,針通過的組織不是肉眼所見,而是需要通過手感來體會各組織同層次的。由於各組織的組成成分不同,結構的緻密度不同,實質器官和空心器官等不同,故針鋒通過這些組織時會有不同的手感,這種手感傳達給術者的是針鋒已到達於某種組織層次。

在臨床工作中,許多操作都是靠手感的,尤其是各種試驗穿刺的操作,如胸腔穿刺、腰椎穿刺、硬脊膜外穿刺、囊腫試穿等。這些操作都是在「盲視」下進行的,通過醫生的手感,估計穿刺針已到某一組織層次,然後通過進一步的實驗來確定是否到達了預定的目標。這種組織的層次感在對層次解剖和立體解剖的充分了解下才能更好的體會出來;這種層次感又為操作的埋線針長上了「眼睛」。相反,如果沒有這種敏銳的層次感,等於失去了「眼睛」,須做必要的訓練才行。

當然,也要時刻通過與病人的交流來幫助醫師體會層次感,例如,針刺皮膚的主要感覺是刺痛感,通過正常組織是無痛感,接近或刺到神經是麻痛感,接近或刺到血管是刺痛感,接近或刺到病灶是酸脹感,等等。

六、得氣、針感與手感

進針後施以一定的行針手法,使針刺部位產生經氣的感應,這種針下的感應,叫做「得氣」,現代稱為「針感」。針刺必須在得氣的情況下,施行適當的補瀉手法,才能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金元時期的竇漢卿曾在《標幽賦》里對於得氣的現象作了細緻的描述:「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鉺之沉浮;氣未至也,如閑處幽堂之深邃。」得氣與療效的關係是:「氣至而有效」,「氣速至而速效」,說明古代針灸學家對於得氣的重視。

針刺得氣時,病人在針刺部有酸脹重麻感,有時還出現不同程度的感傳現象。醫生持針的手上也會感覺到針下有沉重緊澀的現象。針刺未得氣時,病人無特殊感覺,醫生感到針下空虛無物。針刺得氣的快慢、強弱與病人本身的情況,以及醫生的針刺手法等有關。至於不得氣,其原因較多,可能由於取穴不準確;或未能掌握好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或由於病人體質虛弱,經氣不足,所以氣行緩慢,久待不至。危重病人常不易得氣,表示經氣虛衰。當然針下得氣與否和療效的關係是相對的,由於所取腧穴、針刺條件和手法的不同,以及病人的個體差異等因素的影響,有時雖然得氣較弱,甚至沒有針感,並不就等於沒有治療效果。在針刺不得氣的情況下,除由於取穴不準,或因針刺角度、方向及深度有偏差,需加以糾正外,一般可以運用促使得氣的方法,使其得氣。

針感是病人的感覺,手感是醫師的感覺,通常情況下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掌握手術的針感對手術的準確性和安全性也是極為重要的。進針之後,病變在淺表部位,深度已可達到,若病變在較深部位,或肌肉肥厚處進針後,深度還達不到,還要繼續向深部刺入。此時要摸索進針,以針感來判斷。針尖所碰到的組織,若在組織間隙,病人可訴沒有任何感覺;若碰到血管,刺到正常肌肉,病人可訴疼痛;碰到神經,患者訴麻木、觸電感時,應及時輕提針,稍移動1-2mm,繼續進針,直到到達所需深度為止,也就是到達病變部位再施行各種埋線治療;到達病變部位,病員都訴有酸脹感,沒有疼痛或麻木、觸電感。在治療過程中,如果遇有疼痛或麻木觸電感時,還應立即轉換針刃方向。酸、脹感是正常針感。疼痛、麻木、觸電感都是異常感覺。如遇異常感覺時,不能進針,更不能進行切割。沒有感覺說明針在組織間隙,沒有到達病變部位,一般也不要進行松解、剝離等操作。但有不少病變組織變性嚴重,已失去知覺,在進針和行針時也沒有感覺。

針感是針刺入人體後病人的感覺,針的手感是針刺人人體後醫生自己手下的感覺,此種感覺對進行正確判斷針所到達的部位和組織是極為重要的。如果刺在肌肉上,就有一種柔軟的感覺;如果針刺在筋膜和神經上,就有一種柔韌的感覺;如果針刺在病變的結節上,就有一種硬而柔的感覺;如果針刺在血管上,就有一種先是阻力較大然後阻力又突然消失的感覺;如果針刺在組織間隙,就有一種毫無阻力空虛的感覺;如果針刺在骨頭上,就有一種堅硬的感覺。依據於這些不同的手感來判斷針尖所到達部位不同的組織結構,同時根據層次解剖和針尖所到達部位的手感來判斷針尖是否到達需要治療的部位。埋線操作除了依據於精確的診斷、明確病變部位、依據微觀解剖、立體解剖、動態解剖、體表定位之外,還依據於進針時患者的針感和醫生的手感來確保針刺的安全和有效。

七、留針與出針

留針是指進針以後,將針留置在穴位內。在留針過程中還可作間歇行針,以加強針感和針刺的持續作用。留針與否和留針時間的長短,主要依據病情而定。一般病症,只要針下得氣,施術完畢後即可出針,或酌予留置10-20min。對於一些慢性、痙攣性病症,可適當延長留針時間,或在留針過程中作間歇運針。例如對一些急腹症或破傷風角弓反張者,必要時可留針數小時之久。對針感較差者,留針還可起到候氣和催氣作用。

在施行針刺手法、埋線或留針後,達到一定的治療要求時,便可出針。出針,是埋線操作中重要的一道程序。出針時,先以左手拇、食兩指用消毒干棉球按於針孔周圍。右手持針作輕微捻轉並慢慢提至皮下,然後退出。《針灸大全》指出:「出針貴緩,急則多傷」。楊繼洲認為:「凡持針欲出之時,待針下氣緩不沉緊,便覺輕滑,用指捻針,如拔虎尾之狀也。」

出針後是否按閉針孔,也是針刺補瀉的一種輔助手法。用補法時,可以干棉球按閉針孔。用瀉法時,則不按閉針孔,使邪氣外泄。出針後要囑病人休息片刻,注意保持針孔部的清潔,以防感染。

推薦閱讀:

小兒推拿—推五經、穴位及手法!
【手把手教你小兒推拿】——常用穴位:脾經、肝經、心經、肺經、腎經
五分鐘解決了妹妹的口角瘡
講"穴位"終極篇(16)
穴位查詢、詳解、彩圖+《中醫人體全部穴位的口決》

TAG: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