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開放明陵一瞥 略談明皇陵規制 慶陵 德陵
雖然本文的題目是未開放的明皇陵一瞥,但為了閱讀的連貫性,還是簡單地把嘉靖帝的第三子隆慶帝,和隆慶帝的第三子萬曆帝的陵墓位置簡單地說說。
明朝皇帝里,以老三的位次繼位的有三位,這隆慶帝穆宗朱載垕是第二位,在位六年,無大功亦無大過吧,去世後葬在昭陵,昭陵西配殿里對他的功勞提到了一件在河套地區「互市」就是開展邊境貿易。
如果把明十三陵的位置圖簡化形容為一個「入」字,這入字的頂部是泰陵,這短的一邊從東北向西南有四座陵墓,依次為康陵,定陵,昭陵和思陵。昭陵是1990年修復後開放的,而定陵開放得就更早了,我記得我第一次去定陵參觀是1970年吧。
昭陵修復得比較完整,我在前面幾篇小文里沒有加太多的照片,一來覺得照片太多,影響閱讀的連續性,二來這些明皇陵都按一定的規制營建,大同小異。這篇就用昭陵的實拍照片介紹下明皇陵的基本規制,當然從入口的碑亭說起。碑亭,三座橋,祾恩門,祾恩殿,祾恩坊,明樓和寶城,我從入門處依次把照片排列如下,這基本上就是明皇陵的規制,別的皇陵大體如此,知其一就知其餘了。
(碑亭)
(三座橋)
(祾恩門)
(祾恩殿)
(祾恩殿後面的院門)
(出了院門,來到祾恩坊)
(祾恩坊後面就是石五供和明樓了,明樓上方寫某陵)
(明樓的通道,通道後面叫月牙城,兩側有通向寶頂的階梯)
(環寶頂的通道)
(這是明樓上的碑亭里復原的碑可以看出「之陵」二字)
明朝皇帝里神宗萬曆朱翊鈞在位的時間最長,有48年之久,58歲去世。考古人員之所以開挖萬曆的地宮,估計也覺得在位時間那麼長,帶到地宮裡的寶物肯定少不了吧。在明史里記載,萬曆對營建自己的身後陵墓最為上心,多次踏勘壽陵位置,他一定要按永陵的規格來建,十三陵中只有永陵和定陵明樓的樓頂結構是漢白玉的,其他都是木結構。定陵在昭陵的右後側方,也符合前面我們所說的把自己的陵墓建在父皇陵墓稍後地方的選址原則。
神宗去世後,長子朱常洛即位,奈何天不假年,在位一個月就嗚呼哀哉了。連皇陵還來不及準備,老爹還沒過七七呢,真有點自願殉葬的意思。雖然,只在位一個月,但名正言順,既有廟號,也有年號。廟號比較名實相符,為光宗,啥事也沒幹的意思吧,年號泰昌,其實無泰無昌。為了給泰昌擠出年份來,萬曆和泰昌去世的這一年就湊合稱為泰昌元年了,雖然天啟在九月即位了,天啟元年定為次年。
光宗朱長洛就葬在慶陵。這慶陵就在獻陵的側後方,在裕陵的側前方,可見是個見縫插針的選址。這可苦了他的兒子了,埋了爺爺,埋爸爸。明史記載,事情辦得挺快,萬曆入殮定陵後一年,光宗朱常洛入殮慶陵。前面已經說過,這慶陵原本是為景帝準備的,恰好在裕陵和獻陵中間,估計這兩個皇陵還有些剩餘的建陵材料,因陋就簡,就地取材,就把哪個皇帝都不願意入住的壽陵分給了光宗,反正也就在位一個月,有個皇陵就不錯了。明十三陵中,除了崇禎的思陵,就數慶陵最為殘破,目前連陵門還沒有修好。思陵好歹已經有人看守了,這慶陵斷壁殘垣,有個鐵柵欄圍著,就在昌赤路的路邊。
說來也巧,我的前兩篇小文,被我的同學洪慶兄看到後,知道我特別想看看代宗景帝朱祁鈺的陵墓,他說他可以把我帶進軍科院的干休所,了卻我一樁心愿。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卻全不費功夫。今天上午我去看了景泰帝陵。雖然祾恩殿,寶城都已經毀了,但幸運的是,這陵的圍牆還在,碑亭還在。碑亭里的碑保存基本完好,一看就是原物,比我在其他一些陵看到被風化了的,或者一看就是新料的碑要好多了。這碑料顯得很潤,有點玉的感覺。面對寶城的一面書「恭仁康定景皇帝之陵」幾個大字,另一面可能是一篇論述他功過的悼文吧,為了不耽誤洪慶兄太多時間,我沒有好意思一一辨認上面的字,記得有「岳飛」「力戰」等字眼。我就把幾張照片貼在此處,就我個人而言,明朝十六帝,除了建文帝不知所終沒有陵墓外,15個明皇陵我都看過了。
(明景帝陵的碑亭)
(恭仁康定景皇帝之陵)
(景泰陵的圍牆,雖然琉璃瓦都沒了牆還算完整)
(德陵監的大門)
上面說的是皇陵內的規制,皇陵外還有些附屬的建築,也有一定之規。最重要的是神宮監,每個陵都有護陵的,多的能有幾百戶,這護陵人就住在神宮監里,這神宮監有圍牆,有監門,像一個小城堡。附屬建築還有朝房,應該在神道的兩側,是做祭拜食品的地方。目前十三陵唯一留存完好的神宮監是德陵監,現在德陵村的圍牆就是原來德陵監的圍牆。
至於皇陵里除了皇帝,究竟埋誰?也有既定的規制,從朱元璋那定下的規矩就是一帝一後制,這皇后還是得原配。其他性夥伴都沒有資格進入皇陵,就連殉葬的嬪妃也只能葬在皇陵外的金井裡,所謂井,就是沒有墓道了,直上直下地直接推井裡了。長陵附近就有東井,西井的地名。各埋了10幾位嬪妃,聽起來都瘮得慌。到了英宗這兒,把這規矩給破了,因為原配錢皇后沒有子嗣,但錢皇后在土木之變時,把自己所有首飾金銀拿出來交給瓦剌的使者,營救自己的丈夫,日夜哭泣,哭瞎了一隻眼。英宗遺詔「錢皇后千秋萬歲之後,與朕同葬」太子的生母,周皇后也得進皇陵,這就成了一帝兩後同葬一陵了。定陵里也是如此。
該說說天啟皇帝的德陵了。去德陵村時,問村口一老鄉,德陵埋的哪個皇帝呀?答:就內個木匠。這老鄉言簡意賅,抓住了這個皇帝的特點,就是喜歡做木匠活和鬥蟋蟀。明史記載「帝性機巧,好親斧鋸髹漆之事,積歲不倦。每引繩削墨時,忠賢輩輒奏事。帝厭之,謬曰」朕已悉矣,汝輩好為之「所以說這位熹宗天啟帝朱由校時,就不能不說太監魏忠賢和熹宗的乳母客氏。皇帝稱萬歲,魏忠賢稱九千歲,客氏則把持後宮,「脅持皇后,殘虐宮嬪」好歹這天啟帝別的都可以依了魏忠賢和客氏,唯獨還算明白的是,在皇后和皇弟這兩人的事情上,沒有聽魏忠賢和客氏的讒言,而是一力維護,這才有了後來崇禎掃除閹黨的機會。
歷史上有業餘愛好的皇帝不少,宋徽宗,南唐後主李煜,包括明朝的孝宗都為後世留下了自己的詩畫作品,可唯獨這位木工愛好者,似乎沒有留下啥作品,至少沒聽說在哪個拍賣會上,拍賣過天啟皇帝的作品,按說明清傢具挺值錢的,誰家要擺一件皇帝做的大衣櫥,那可太提氣了。
木匠一般都心思縝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成語就來自木匠,從木匠過渡到國家領導人是個順理成章的事情,古今中外不乏其人。現代的,國內的我就不說了,國外的,美國前總統卡特就是木匠出身。他退休後,每年都參加幾天的公益勞動,基本都是去建築工地蓋房,泥瓦匠的活,他也能幹點。
(德陵)
這德陵呢在陵區左翼也就是東南方向的最遠端,去德陵最好乘昌55路公交車最為方便,這車沿途至少經過六七個明陵,德陵是往北行時經過的第一個明陵。這昌55路來回不完全走同一條路,只是北行時經過德陵村,德陵還有個特色就是德陵監的城牆保存完好,三百多年了吧,大門也是老的,現在是德陵村,可惜我雖然到了大門口,也進了大門了,沒有進去逛,據曾在十三陵插過隊的中學同學說,這護陵監的監字,讀去聲「見」。所有護陵監都是回字形的結構。若早知道是回字形結構,我就進去看看裡頭那一圈了。
推薦閱讀:
※《改革開放元勛畫傳叢書》
※簡約家居裝修圖:收納式卧鋪+開放式餐廳格局 96平簡約文藝禪風時尚公寓
※台媒看香港「雙英」之爭 稱北京持開放態度
※蔣勤勤越穿越開放陳建斌情何以堪?
※文化需要的是開放與公平而不是特設性保護
TAG: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