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哲學的慰藉》(Alain?de?Botton)書摘

一、對與世不合的慰藉

蘇格拉底

哲學最大的功能就是以智慧來慰藉人生的痛苦。

人以群分,把這一小群人歸在一起的共同愛好就在於就人生最大的痛苦的根源向我們說一些寬慰而切合實際的話,我願從斯人游!

人們與人談話時總是重視取悅於人甚於講真話。

思想的獨立性給我們啟迪和激勵,喚起人聰慧的懷疑精神。

我們應該用邏輯審視自己的信仰。

只要有好奇心、思維正常,有意對一種常識的觀念進行評估,仿效蘇格拉底的思辨方法,不到半小時就會得出一兩個開創性的新思想。

思考的產物總是優於直覺的產物。

蘇格拉底會提出一項至關重要的細節來改變我們對真理與不受世人喜愛的關係的認識:我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的錯誤決不能簡單地以遭到反對來證明。

應該多花時間看看批評的背面。

應把注意力放在得出結論的邏輯上。

應該尊重好的意見,好意見出自對事物有所理解的人。

二、對缺少錢財的慰藉

伊壁鳩魯

伊壁鳩魯說:「快樂是幸福生活的起點和目標。」

哲學家的任務就是幫助我們解讀自己弄不清楚的痛苦和慾望的脈搏,從而使我們免於制定錯誤的謀求快樂的方案。

快樂需求清單:友誼、自由、思想。

收入達到最大值時快樂曲線並不繼續上升。

三、對受挫折的慰藉

塞內加

他把哲學視為一種紀律,幫助人克服主觀願望和客觀現實之間的衝突。

我們對有準備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強,而準備最少、不能預測的挫折對我們傷害最嚴重。

哲學的任務是教會我們在願望碰到現實的頑固之壁時,以最軟的方式著陸。

憤怒不是來自失控的感情爆發,而是來自理智本身的根本性的(但是可以糾正的)錯誤。

促使我們發怒的原因是我們對世界和他人持有過分樂觀的觀念,這種樂觀達到危險的程度。

生活必不可能十全十美,我們必須順應之。

我們應該對什麼都不感到意外,我們的思想應該事先準備迎接所有的問題。

動人的實用主義:「我把命運賜予我的一切——金錢、官位、權勢——都擱置在一個地方,可以讓她隨時拿回去而不干擾我。我同那些東西之間保持很寬的距離,這樣,她只是把它取走,而不是從我身上強行剝走。」

塞內加的智慧在於正確區分何處憑已意重塑現狀,何處是不可改變的現實,必須泰然接受。

他從觀察大自然的現象中得到極大的寬慰。、

何必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見全部人生都催人淚下

四、對缺陷的慰藉

蒙田

在這個世俗的囚牢里,我們身上既不是純肉體的,也不是純精神的,硬把一個活人撕成兩半足以害人。

一個人如果有大智,就會用是否有用和是否適合於自己的生活這把標尺來衡量一切事物的真價值。只有能使我們感覺更好的東西才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的眼光已經如此的粗糙,那種樸素天真、自然流露的優雅根本引不起我們的注意。

人文領域的作者的責任不是表現「類科學」的準確性,而是帶來幸福和健康。

人有一種奇怪的排斥身邊事物的傾向。本能的認為真理總是在遠離我們的地方,在另一種氣候里,在古代的圖書館,在很久以前的人寫的書中。

我們所受的教育就是以遵循書本為美德,而不是遵循我們自己憑感官在內心記錄而成的大書。蒙田努力要我們回歸自我。

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尋求智慧而從未遠離愚蠢,有此成就足矣。

五、對傷心的慰藉

叔本華

生命意志——人類與生俱來的生存和繁殖的本能。

叔本華的意志論把愛情觀視為生物學上不可避免之物,是物種延續的關鍵。

一個高度適合我們的孩子的人幾乎從來不適合我們自己。追求個人幸福和追求健康的子女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規劃。

期望引發怨恨。

六、困境中的慰藉

尼采

人的自我完成不是通過避免痛苦,而是通過承認痛苦是通向任何善的自然的、必經的步驟而達到的。

尼采稱作「生命」的東西意味著勇氣、野心、尊嚴、人格的力量、幽默感、獨立性。

入世。

藝術是生命的偉大刺激。

「哲學,我迄今所理解和體驗的哲學,就是自願生活在高山的寒冰之中。」

山頂空氣有一種非凡的靜謐,似乎可以觸摸世界的屋脊。高處使人喘不過氣來,但又令人感到莫名的狂喜。

關於山的哲學教義「山底——平庸 爬山的過程——痛苦山頂——完成

只有散步時出現的思想才是有價值的。

生活的藝術在於善於利用逆境。

使我們感到窘迫的不應是困難本身,而是我們無能讓困難結出美麗的果實。

堅忍不拔。

兩種歐洲最大的毒品:酒精和基督教。

尼采始終堅信在他眼裡一個高貴的人最重要的特點:做一個「不再棄絕」的人。

使我們感覺好些的不一定對我們好,使我們感到痛苦的不一定對我們不好。

把痛苦的狀態籠統看作應該予以消滅的對立物是極端愚蠢的,總的說來後果是災難性的,幾乎與想要消滅壞天氣一樣愚蠢。

(AMY推薦)

推薦閱讀:

【書摘】梨園憶舊19--新鳳霞:拜師難
[書摘]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毀掉中國人婚姻的十八個難題》——書摘
書摘:垃圾車法則

TAG:哲學 | 書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