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著名畫家
中國隋唐畫家 戴嵩, 李昭道 ,韋偃, 周肪, 戴嶧
李真,吳道子, 韓滉,盧楞伽 ,閻立本
李升, 孫位,展子虞 李思訓 王維, 張萱 中國宋代畫家 陳居中 崔 白 法 常 范 寬 馮大有 龔 開 郭 熙 郭忠恕 韓 干 胡 瑰 黃居采 惠 崇 賈師古 李安忠 李 成 李 迪 李公麟 李 嵩 李 唐 李贊華 梁 楷 梁師閔 林 椿 劉松年 馬和之 馬 麟 馬 遠 米友仁 蘇漢臣 蘇 軾 王居正 王 凝 王 詵 王庭筠 王希孟 文 同 武元直 武宋元 夏 圭 夏 永 蕭 照 許道寧 許 迪 徐禹功 閻次平 閻次於 燕 肅 燕文貴 楊無咎 張 氏 張擇端 趙 岩 趙伯駒 趙伯肅 趙 昌 趙大享 趙 芾 趙 佶 趙 葵 趙令穰 趙孟堅 趙士雷 鄭思肖 朱 銳 中國元代畫家 曹知白 陳 琳 方從義 高克恭 顧 安 管道升 黃公望 柯九思 李 衍 李容瑾 李士行 陸 廣 羅稚川 馬 琬 倪 瓚 錢 選 任仁發 盛 懋 孫君澤 唐 棣 王 蒙 王 冕 王 繹 王 淵 王振鵬 吳 鎮 顏 輝 楊維楨 姚廷美 張舜咨 張 渥 趙孟俯 趙 雍 趙 原 朱德潤 中國明代畫家 邊文進 陳 淳 陳洪綬 陳繼儒 程嘉燧 崔子忠 戴 進 丁雲鵬 董其昌 杜 堇 杜 瓊 顧正誼 藍 瑛 李 在 林 良 劉 珏 呂 紀 陸 治 倪元璐 錢 轂 仇 英 邵 彌 沈士充 沈 周 盛茂燁 宋懋晉 宋 旭 孫克弘 孫 隆 唐 寅 王 諤 王 紱 王谷祥 王 履 文伯仁 文 嘉 文徵明 吳 彬 吳 偉 夏 昶 項聖謨 蕭雲從 謝時臣 徐 渭 張 路 趙 左 曾 鯨 周 臣 周文靖 周之冕 中國清代畫家 邊壽民 程 遂 程正揆 戴 熙 樊 圻 費丹旭 改 琦 高 岑 高鳳翰 高其佩 高 翔 龔 賢 弘 仁 胡 造 華 岩 黃 鼎 黃 慎 蔣廷錫 焦秉貞 金 農 金廷標 居 巢 髡 殘 朗世寧 冷 枚 李方膺 李 蟮 陸 恢 羅 牧 羅 聘 馬元馭 梅 清 閔 貞 蒲 華 錢 杜 任 熊 任 薰 任 頤 沈 銓 石 濤 湯貽汾 丁觀鵬 王 鐸 王 輝 王 鑒 王時敏 汪士慎 王 武 王原祁 吳昌碩 吳 宏 吳 歷 吳石仙 奚 岡 謝 蓀 虛 谷 楊 晉 葉 欣 禹之鼎 袁 江 袁 耀 惲 格 查士標 張 殷 張宗蒼 趙子謙 鄭板橋 鄒一桂 鄒 哲 朱 耷
「元季四家」--黃、吳、王、倪
元代中後期,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四家,在山水畫創作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在繪畫史上得到很高的評價,被稱為「元季四大家」。元四家在趙孟頫的影響下,廣泛吸收五代、北宋水墨山水畫成就,充分發揮筆墨在繪畫藝術中的效用,把筆墨韻味在繪畫的作用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突出了山水畫的文學趣味,使詩、書、畫有意識地融為一體,各具風貌,開創了一代新風,形成了以「文人畫」為主流的山水畫派。對明清兩代畫壇影響極大。
黃公望
黃公望(公元1269~1354年)本姓陸、名堅,江蘇常熟人。因過繼浙江永嘉黃氏,故改姓黃,字子久,號一峰,大痴道人等。中年做過小史,因借張閭爭奪民田之事,而連累坐了好多年牢獄,幾乎被置於死地。自此之後,他便不再問政事,遊歷名山大川,放浪於江湖間,寄情于山水。後來黃公望入道教。
黃公望到了晚年50歲時,才專心從事山水畫的創作。師法趙孟 頫、董源、巨然、荊浩、關仝、李成等,晚年大變其法,自成一家。其畫注重師法造化,常攜帶紙筆描繪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勝景。以書法中的草籀筆法入畫,有水墨、淺絳兩種面貌,筆墨簡遠逸邁,風格蒼勁高曠,氣勢雄秀。他經常一整天在荒山亂石叢林中靜坐,都不知他做什麼,如遇到暴風驟雨時,他也不屑一顧。晚年的黃公望,在生活上顯得比較曠達浪漫。他喜歡狂飲,特別在遊樂時,表現得更為突出。
黃公望是元代最負盛名的畫師,在繪畫史上給予人們的影響也最大。 後人對其山水畫有「峰巒渾厚,草木華滋」之評。
黃公望的山水畫現存於世的水墨畫作品最著名的有《富春山居圖》卷(分藏台灣故宮博物院及浙江省博物館)等。
《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卷,是黃公望最得意之作。至正七年(1347年),他七十九歲在富春山寓居創稿,前後歷經三四年經營,始告完成。至正十年(1350年)他八十一歲題跋時,尚未最後畫完。此圖描繪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彩用傳統的「三遠」並用構圖法,峰巒岡阜、坡陀沙渚,起伏變化無窮,林木蔥鬱,疏密有致,在筆法上取法董、巨,而又自出新意,變化無窮,山石多用「披麻皴」干筆皴擦,極少渲染,叢樹平林多用橫點,筆墨紛披,林巒渾秀,似平而實奇,為黃公望水墨山水傑作。此圖經明沈周、文彭、周天球、董其昌、鄒之麟等題記。鄒之麟在題跋中稱此圖「筆端變化鼓舞,右軍之蘭亭也,聖而神矣!」明清許多畫家都是從《富春山居圖》中得到很大的啟示。
吳鎮
吳鎮(1280~1354年)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嘉興(今浙江嘉興)人。他在宋朝滅亡的第二年出生,所以亡國的悲哀,民族的壓迫所帶來的痛苦,對他來說仍是深切感受得到的。相傳他年輕的時候,喜歡豪俠一流人物,並學習武術和擊劍。
他家住小巷,性愛梅花,他家宅的四周,遍種梅樹,每當梅花盛開的時候,便躺在花中,以吟詠為樂趣。
《墨梅圖》 吳鎮
吳鎮性情孤峭,愛好讀書,除研究儒家的學問外,還精通道家、佛家的學說,所以有梅花道人、梅花和尚等別名。他杜門隱居,忍飢耐貧,以算命為生,兼以賣畫。他喜歡與和尚做朋友,不肯和富貴人來往,也不肯替富人作畫。
《墨竹圖》 吳鎮
他的繪畫題材大多為漁父、古木竹石之類,其代表作品是《漁父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筆法凝練堅實,水墨圓渾蒼潤,畫時作者五十七歲。
《漁父圖》 吳鎮
王蒙
王蒙(公元1308~1385年)字叔明,號黃鶴山樵。曾做過閑散小官,元朝末年,由於農民起義的興起而感到元朝統治的衰落,便棄官歸隱黃鶴山(今浙江杭縣東北)。
他的外祖父趙孟頫和外祖母、舅父、表弟都是元代傑出的畫家。這對王蒙的繪畫來講,不能不給予他一定影響。
王蒙擅畫山水,亦工詩文書法,在繪畫上自幼受外家趙孟頫影響,並繼承董、巨傳統,自出新意,獨具面貌,是元代具有創造性的山水畫大家。喜用枯筆、干皴,多用解索皴、牛毛皴或細筆短皴,有時兼之以小斧劈皴。他的山水畫的突出特點是布局充滿,結構複雜,層次繁密,筆法蒼秀,表現出山水的蓊鬱、華滋,風格多樣。其繪畫主題多表現隱士的隱居生活。
王蒙的創作方法大致分為設色和水墨兩種面貌,在筆墨設色上更是富於變化,往往根據主題內容的不同而採取不同的表現方法。如《太白山圖》卷,表現了太白山山巒的層疊綿延,松柏的蒼鬱茂密,溪水的幽深曲折蜿蜒,樓觀蕭寺等建築物的宏偉莊嚴,高僧遊客往來不絕。筆法細勁繁密,設色典雅明麗,反映了這一佛教聖地的情景。《丹山瀛海圖》卷與《太白山圖》的筆法相近,但用筆更尖細,在章法上畫高山為雲海環繞,山色奇麗,海水空闊與他通常構圖充滿形成了鮮明對照,在王氏作品中極為少見。《葛稚川移居圖》描寫晉代葛洪攜帶家眷入羅浮山隱居的故事。畫面上以山水為主體,重山復嶺,飛瀑流泉,丹柯碧樹,溪橋潭水,茅亭草舍,一派深秋山林佳境,構圖繁複,筆法靈活生動,設色鮮艷明快,山石皴法用濕筆、細筆短皴,純用水墨,僅於樹木、人物、屋宇處施以淡赭、花青和紅色。畫家的精心布置,創造出了一幅理想的隱居環境,此圖無年款,大約創作於元末亂世之秋,這反映了畫家在當時棄官避世隱居的思想。他曾不只一次地畫這一題材。說明葛洪正是王蒙所崇敬的理想人物,同時也反映了當時一般士人對於隱居的希求。
《太白山圖》卷 王蒙
王蒙山水畫總的說來在筆墨工夫上要高出時輩,以多種方法表現江南溪山林木的蒼鬱繁茂和濕潤感。特別到了晚年愈見其功力,他自己曾說:「老來漸覺筆頭迂,寫畫如同寫篆書。」倪瓚曾在他的作品中題道:「叔明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筆墨繁而不亂,構圖滿而不臃,結構密而不塞。這種突出的個人風格特點,明顯地有別於黃、倪、吳三家。元以後他的山水畫被奉為範本,廣為傳模,其影響至今不絕。
倪瓚
倪瓚(公元1301~1374年)原名珽。字元鎮,號雲林、幼霞等,無錫人。其家為當地富豪,雄於資財,喜與名士往來,元末社會動蕩,因賣去田廬,散其家資,浪遊於五湖三泖間,寄居村舍、寺觀,故有「倪迂」之稱。
倪瓚從小就很聰明,努力讀書。他最喜歡做詩,立志做一個詩人,後來他果然成為一名詩人,和當時名家齊名。
他家裡房屋很多。有一座三層樓,像方塔的形狀,名叫清悶閣。閣裡面藏書籍幾千卷,包括經史子集、佛經道書,他都用心閱讀,並加以校正考訂。閣里還有三代的鐘鼎銅器和歷朝的法書名畫。他每天在樓上,有時讀書有時作畫,有時寫詩,有時和好友談論。人家遠遠望見他以為是世外的超人。
倪瓚是一個性情敦厚的人,能幫助人家,用錢很慷慨,如他的老師老來沒有兒子,他就奉養老師終生,死後又殮葬盡禮。他又是一個極愛清潔的人,傳說他每天洗臉時,要時時換水。每天戴的帽子、穿的衣服,要拂拭幾十次,連書室外面的梧桐樹和假山石,也叫人常常洗凈,恐怕染上污跡。為了保持庭院里一片碧綠可愛的苔蘚,遇有樹葉落下來,不用掃帚去掃,只用針縛在杖頭上將葉片挑去,不使綠苔弄壞。有本書上記載說:有一次倪瓚留朋友住宿,夜裡聽著有咳嗽聲,第二天早晨就命僕人仔細尋覓,有沒有吐出的痰跡。僕人騙他,他把痰吐在窗外梧桐樹葉上,他急忙就叫人趕快把梧桐葉剪下,丟在離家很遠的地方。
倪瓚的畫,當時的人很喜歡,他死後的聲譽更加高了。他繪畫題材是主張不求形似的,這些提法突出地反映了他的繪畫創作思想,進一步闡發了蘇軾「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文人畫創作理論。不僅代表了元代繪畫創作思想的一般趨向,並且對明清文人影響極大。但是我們從倪瓚的藝術實踐中看出,他不完全擺脫「形」,他的大量傳世作品,無不以自然界存在的物象為自己的創作源泉,不過他不去刻意追求形似,而是把自然的山水、竹石等當做自己寄興寫意抒發自我性靈的一種依託物。不僅倪瓚如此,這也是元代文人畫家總的創作趨向。
《臨蘭亭序》 趙孟頫 趙孟頫 南宋滅亡後,蒙古族統一中國,建立了元朝帝國,民族矛盾非常尖銳。元代的畫家,很少反映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有的用曲折隱晦的手法,抒發愛國家愛民族的感情;大都則流露消極遁世的思想。因此,元代宣揚怡情養性、造型簡練、講究筆墨趣味的文人畫大盛。其中以山水畫的成就最大,花鳥畫次之,人物畫雖也有成就,但不如前二者。 趙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別號歐波、水精宮道人等。他是元代著名畫家,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朝宗室。入元後受到元世祖的重用。他工書法,提出書畫同源的主張。 趙孟頫博學多才,詩詞、書法、繪畫、音樂造詣均深,特別是書畫方面成績最為突出。他在繪畫方面繼承晉唐五代和北宋的優秀傳統,博採眾家之長,自成面貌,而且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山水、人物、竹石、花鳥均「悉造微,窮其天趣」。在藝術表現形式方面,無論工筆、寫意、青綠、水墨也都十分精采。趙孟頫也是一位書畫理論家,他主張作畫要有「古意」,倡導「書畫同源」,強調繪畫中用筆的書法趣味,並主張師法自然,提出「到處雲山是吾師」。他的繪畫理論和實踐在當時和明清兩代都有極大的影響。 趙孟頫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各種題材的繪畫精品,在山水畫方面主要有《幼輿丘壑圖》卷(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鵲華秋色圖》卷(台灣故宮博物院藏)、《水村圖》卷(故宮博物院藏)、《重江疊嶂圖》卷和《吳興清遠圖》卷(上海博物館藏)等,是他在山水畫方面不同時期多種不同風格的代表作。 《鵲華秋色圖》卷 《重江疊嶂圖》 從這四幅具有代表性的水山畫作品中不難看出,趙孟頫在山水畫創作上是一位既善於繼承傳統,而又善於體察自然,自生新意的山水畫大家。他既具有任意用各種方法進行創作的才能,又具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就這一點說在中國繪畫史上還很少有人能與他相比。 趙孟頫的人物鞍馬畫成就也很突出,一方面吸收前人傳統,從唐韓干、宋李公麟作品中吸取營養,一方面細心體察自然,參以己法,創造出具有時代風格和自己特點的作品,成為唐宋之後一位畫人物鞍馬的名家。 《浴馬圖》 趙氏在古木竹石和花鳥畫方面,也是具有突出成就的高手。此外他還善於用色寫竹。如《出牆圖》畫青竹一枝,長出牆頭,清雅可愛,這是趙孟頫用色彩畫竹的首創。 |
推薦閱讀:
※近現代七大名畫家歷史作品值多少錢
※《宋朝名畫評》 宋 劉道醇
※藝術鑒賞| 20世紀中國的著名畫家(下)
※【國畫經典】台北故宮藏五代兩宋名畫超大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