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孝順博物館所想到的

從孝順博物館所想到的

最近《參考消息》報導,在四川省固驛鎮上,建成了中國第一家以孝順為主題的博物館,感到很是新鮮。孝順能進入博物館有點不可思議,也不知具體展覽些什麼內容。據說,博物館的玻璃櫥窗里講述了十多位當代知名孝子的感人肺腑的故事。對此,博物館發起人、企業家廖先生說:到博物館參觀的「人們會認為他們是完美的榜樣,並且可能會因此產生負罪感,覺得自己沒有盡心儘力照顧父母,然後回家給父母洗腳。這是我們所希望的結果。」

我想這只是廖先生的一個十分美好的願望,孝順父母的人參觀後肯定會感到自己的不足,進而改進自己的言行,這完全有可能。但不孝的人參觀一次展覽後,立馬產生負罪感並幡然悔悟,可能有,但恐怕還是太有限了。古人的《二十四孝》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也已經宣傳了幾千年,但不孝之子仍然未能滅絕。再說給父母洗一次腳是否就意味著孝順,還有待於再討論。自體健康的父母並不希望兒女來給自己洗腳,當然對卧在病榻上的父母來說,可能最需要的不僅僅是孩子給自己洗腳了。

孝是個老話題了,子曰:孝,天之經,地之義,德之本也。人行孝道應該是本能,羔羊跪乳報恩、烏鴉反哺盡孝,何況人呢?孝,不僅天經地義,也是道德之本。父母是每個人的根本,是成人的本源,是父母將自己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沒有父母就沒有自己, 沒有父母的撫育,任何人都成不了人。人行孝道就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說白了也就是還債。近代名人曾國藩先生,在得知乳母去世後,凝淚揮毫寫下輓聯:「一飯尚銘恩,況保抱提攜,只少懷胎十月;千金難報德,論人情物理,也當泣血三年。」感恩報恩是人與人相處的行為準則和規範,是做人的道德基準。世間感恩報恩首先要感要報的是父母養育的大恩大德,這是人世間最大的無與論比的恩澤。試問一個人如果連養育之恩都不願報,還能報世間萬物和他人之恩嗎?還能立於世間稱作人嗎?所以聖人說孝乃道德之本,是否行孝道最能體現人的道德品質。

人能不能盡孝道,關鍵在於人的思想品德和修養,也就是頭腦里是否明理。曾經親耳聽到有人說:自己是父母圖高興而弄到這個世上的,甚至埋怨父母生了自己。當別人說父母將你拉大不易時,他竟然說那是他們應盡的責任,既然能把子女弄到這個世上來,那就應該養育。還理直氣壯、恬不知恥的說,養不起就不要生么!抱此種態度的人,肯定不會將孝道當會事兒了。雖然當時這人的處境有點困難,但人能否進孝道不在於其經濟條件。我就曾看見淪落為乞丐的窮漢,討得一點飯食先奉給母親的動人一幕。也知道一些經濟條件不錯的人群中,不孝者大有人在的事例。

當然,這裡說的只是極個別的人。更多的人還是從心底里對孝道是極其敬畏和贊同的,只是不太知道應該怎樣去進孝。而且多數人認為,只要供給父母吃穿用度就進到「孝」了。其實贍養只是孝行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之一,但只做到這一點卻是很不夠的。聖人說:人之行,莫大於孝。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俗話說孝敬,孝,首先是敬,子女要對父母懷有發自內心的尊重和崇敬。現在人們提倡父母子女之間要平等的交流,這當然是完全正確的。但平等交流一定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理性討論的基礎之上,而不是強加於人。平等交流不等於子女可以不尊重父母,可以像同齡人之間那樣口無遮攔,可以粗口相加甚至動手動腳,可以動輒將父母呼來喚去,像僕人一樣役使。

子女應該從小養成敬畏父母的習慣,有人可能不同意此種觀點,認為父母與子女之間只能是相親相愛。其實這並不矛盾,父母對子女的愛撫不能成為子女對父母尊敬的障礙。父母對子女的疼愛,應該是子女對父母尊敬的緣起。實際上,日常生活中常常是父母對子女疼愛有加,對子女起居中的一些不禮貌行為卻習以為常,特別面對以「小皇帝」自居的獨生子女時,長輩們更是疏於管教,要腳不給手,由馬行韁,優越感使其中的一部分不知道人是應該尊敬長輩的。可事實卻無情的證明了,那些不孝之子常常是父母從小溺愛的寶貝疙瘩。雖然說「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說法涉嫌違法,不應提倡,但對人生觀沒有成熟的未成年孩子,老輩們總結出的「給心不給臉」的教育原則,卻是非常有意義的。

孝,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順。平常我們雖然也說孝順,但似乎只記住了孝而忽略了順,其實子女順從父母就是孝。舉個例子,徐志摩的前妻張幼儀女士,在失婚32年後準備嫁人,她給自己的兒子徐積鍇寫信:「母擬出嫁,兒意云何?」兒子的回信很快寄到,令人動容:「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劬勞之恩,昊天罔極······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多好的兒子啊,多麼動人啊!可現在有些子女對喪偶父母的再婚經常是橫加指責和干涉,說的天花亂墜,但其中的理由多數無非就是遺產繼承問題。

盡量隨順父母的意見,尊重父母的生活習慣,這是子女孝心的具體表現。多年的生活積累中,老人們由於認知水平和閱歷所限,形成的認識能力與習慣愛好,可能不怎麼的先進,但他們卻感到得心應手和舒服自在。子女倡導的一套,也許更貼近日新月異的今天,但老人們卻會由於不習慣而感到不舒服,有的還會固執的堅持己見。所以當子女的意見與父母相悖時,作為子女該遷就的一定要遷就,不能要求父母一切都按自己的意思辦,實在不能遷就的要心平氣和的與父母商量,決不能對父母的意見動輒嗤之以鼻,甚至訓斥責怪諷刺挖苦。

養則致其樂,孝,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子女不但要贍養父母,而且要讓父母高興快樂。讓父母吃飽穿暖這是第一位的,必須的,但僅僅就此心滿意足,孝的水平那就太低了,因為停留在了飼養員的水準。成語「戲綵娛親」中說的楚國人老萊子贍養父母,雖70歲了還身穿七綵衣,手揺撥浪鼓,故作萌態,讓父母高興。這雖然有點滑稽,但人家的確是高水平的孝。那個時代能供父母娛樂的節目可能很少,他也只能如此。不像現在只要願意讓父母娛樂,子女可選擇的項目還是比較多的。起碼家家都有電視,只要老人願意,隨時都可選台欣賞。只怕父母老了眼花耳聾,有的連這點都享受不了。加之一些老人一生中形成的怪癖,常會有一些有悖常理的喜好。人說「小憨頭、老憨頭」,孝子們都知道,老人有時的確和小孩子一樣也需要哄。這就要求子女們盡量抽出點時間,在滿足自己娛樂的同時,或者犧牲一點自己的快樂,盡量去照顧一下父母的喜樂。如果實在有困難,那就照歌兒上唱的,常回家看看吧,因為在任何時候父母都是見到子女最快樂。

年青人可能不知道,實際上父母們最大的快樂是子女們平平安安。雖然子女的成就是父母的榮耀,但如果當你當看到老態龍鐘的父母,眉飛色舞的講述子女在異國他鄉的豪車洋房,完全忘卻了自己的孤獨時,心裡會很不是滋味的。古人有「父母在,不遠遊」的規矩,當然這在今天是會被人嗤笑的,而且還有「忠孝不能兩全」的說道。但是「兒行千里母擔憂」啊,接不到乘飛機出門的子女平安落地的電話,老人們會飯不香、覺不著,惶惶不可終日的。在終於聽到子女平安的消息後,父母們都會長長的吐一口氣,走起路來腿腳生風,遠在千里之外的你可能根本不知道。所以作為子女不但要及時的向父母報告平安,更要時時處處注意自己的安全。要知道,你的平安是父母最大的快樂!

子女孝行中,最困難的恐怕是病則致其憂。病在父母的身上,痛在兒女的心上,作為子女肯定是憂心忡忡。可是再「憂」也解決不了父母的問題,只能依靠醫生的診斷和治療。但在這個時候,生病的父母最希望的還是子女能在病床前給予安慰和鼓勵。在醫院曾看到不少盡心盡職盡責的子女,他們陪著無奈的笑臉,說著善意的假話,哄著掙扎在死亡線上老人,實在是非常的難為他們了。可是不如此又有什麼辦法呢?作為子女攤上了,此刻的盡孝,就是今後心靈能夠安穩的基石。再說病床上的老人,他們從前也攤上過這種推託不了的責任,而且誰也保證不了自己今後不會躺在病床上。人生就是這樣,就是在這一代又一代人之間,生老病死,循環往複、以至無窮。

「久病床前無孝子」,應該給予充分理解,但久病床前盡心盡責的孝子們會更加的動人。有一條我們必須牢記,沒有那一個父母是心甘情願久病在床的。由於當今社會的局限,作為子女們肯定是要擔當無數次的護工,即使有經濟能力,請的護工並不一定能讓父母滿意。是的,病床旁侍候病人是非常辛苦的,不過想想小時候父母屎一把尿一把,毫不嫌棄的將自己拉大成人,也就比較的釋然了。雖說是「人到死時正想活」,但能不能活不是那個人主觀所能決定的,如果老人得的是不治之症,作為子女就要做好心理準備。人生一世,這條路是必定要走的,與其過度治療讓病人飽受病痛的折磨,不如順其自然,讓其安樂解脫。看起來這似乎有點不近情理,實乃大孝之舉。

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給仙逝的父母治喪致祭是流傳了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但其中的要害是「哀」是「嚴」,「哀」主要是一種心理活動,痛哭流涕不過是外在的表現。俗話說的好「孝在心裡」,這是完全正確的。雖然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但人與人在處理情感問題時會有異,嚎淘大哭並不一定就傷心萬分。無淚無聲之哭泣,也許更能感天地、驚鬼神。民間有「跪的是別人的靈堂,哭的是自己的虧枉」的說法,這很能說明一些問題。「嚴」是講喪禮一定要辦的嚴肅,但不一定要排場。前不久聽到有的人在父母的喪事上,竟請妖艷的女子來跳脫衣舞,真不和他們有何用心,也許是知父莫如子,兒子和老子都好這口。

祭奠亡故之人主要是追思他們的業績和精神,加深後人對他們的記憶和懷念。祭奠亡人其實就是安慰自己的心靈,說真的,亡故之人是什麼也得不到的,也不需要得到什麼,儘快入土為安恐怕才是他們最期盼的。應該大力提倡重生輕死、厚養薄葬的觀念,只要父母在世的時候子女盡了孝,喪禮從簡就不應受到任何非議,而應該給予足夠的褒獎。有的人為了表現自己「孝」的程度,想把喪禮盡量辦的隆重一點,這也是無可厚非的。其實喪禮的隆重與否,與「孝」是毫無關係的,有關係的是合情合理、順利和諧的處理好後事。但有些人父母在世的時候,不盡贍養之責任、不管不問,而父母死後一味的大操大辦,追求排場聲勢,其實有的是藉機斂財,有的是沽名釣譽,這是最為可恥的!

明王之以孝治天下。提倡孝道不僅僅是公民的責任,而且也是黨和國家的責任。如果一個黨、一個國家培養出來的人,都像「文革」期間的造反派那樣,和父母劃清階級界線、六親不認、不講孝道,這個政權肯定是長久不了。因為六親不認的人,對內,不可能搞好團隊的建設,一定是相互猜忌、勾心鬥角,精力用不在正當的事業上;對外,則是沒有半點愛心,視民眾的疾苦為草芥,漠不關心,甚至強取豪奪,官逼民反。近年來,有的地方提出對父母不孝順的人,一概不予提拔,這是非常英明正確的。當然在提倡孝道的同時,政府也要強化社會保障制度,因為公民年青時不但撫養了子女,也為國家的事業做出了貢獻,國家有義務、有責任負責為公民養老。另外年青的子女,上有老下有小,既要為社會貢獻還要敬養父母,負擔很重,政府有責任為他們減壓。現在我們的社會保障制度還很不完善,特別在農村養老金標準還太低,醫保水準也需要儘快提高,即使在城市每1000名老人也只有25個養老床位。各級政府提倡孝道這無疑是正確的,但不能以此為自己的失職開脫。

要看到,近幾十年來中國家庭的規模縮小了,小家庭成為了年輕人的首選。特別在城市裡,小兩口的獨立住房和獨立家庭,已經成為能否形成婚姻的先決條件。而且不但是年青人,老年人也越來越喜歡自己獨居。這是由於在作息時間、飲食、社交、愛好等等方面,乃至小到看電視,的確都存在著深淺不同的「代溝」,有時矛盾還真不好調和。所以只要條件允許,父母和子女分開居住,確實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兩個方面都會感到方便。但這樣就形成了家庭成員的分離,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一些老人,日常起居中操作家務有了困難。加之現代就業的流動性,子女和父母分居兩地的也越來越多,隨之形成了一些生活難以自理的「空巢老人」。在社會競爭性越來越強的今天,繁忙的工作,必要的應酬,使得年青人盡孝的時間越來越少,空間也越來越狹窄。特別是獨生子女政策成為國策後,逐漸形成了「倒金字塔」的家庭結構,一對小夫妻需要孝順至少四個甚至更多的老人,設身處地的想想他們的處境,真的會不寒而慄。

面對這樣的尷尬,人們都在焦急地尋找履行孝道的新辦法。雖然專家們也開出了不少的藥方,但由於父母子女之間的情感是人類最基本、基礎的親情,孝道維繫的不僅是物的聯繫,更是心的交流,這是金錢等其他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人際關係。所以家庭養老模式,仍然是符合我國傳統和養老實際的首選。社會只要還存在家庭,父母養育子女,子女贍養父母,就一定是人類發展史的必然。但家庭養老不能讓家庭成員,特別是子女單打獨鬥,國家和社會對此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國家要制定和完善家庭養老的政策支持,從財政補貼、稅務減免、休假制度等等方面,為家庭成員照料老人提供支持。這樣的精神應該貫徹在養老的每一個細節之中,譬如深受廣大老人歡迎的「居家養老」的社會服務,政府就應該給予大力引導和扶持,從組織結構、政策保障、資金支持等方面,下大氣力認真做好,而不是停留在一般的號召上。


推薦閱讀:

IT業2月4日 科技中國——歡迎光臨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博物館
上海震旦博物館歷代玉器及先秦兩漢動物玉雕展(7)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古玉精英詳解(三)
虢國博物館 感受中華第一劍的魅力
荊州博物館 楚都故地 珍品薈萃(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TAG:博物館 | 孝順 | 博物 | 想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