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堯:精讀《資治通鑒》第34集

  【原文】楚考烈王無子,春申君患之,求婦人宜子者甚眾,進之,卒無子。趙人李園持其妹欲進諸楚王,聞其不宜子,恐久無寵,乃求為春申君舍人。已而謁歸,故失期而還。春申君問之,李園曰:「齊王使人求臣之妹,與其使者飲,故失期。」春申君曰:「聘入乎?」曰:「未也。」春申君遂納之。既而有娠,李園使其妹說春申君曰:「楚王貴幸君,雖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餘年而王無子,即百歲後將更立兄弟,彼亦各貴其故所親,君又安得常保此寵乎!非徒然也,君貴,用事久,多失禮於王之兄弟,兄弟立,禍且及身矣。今妾有娠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誠以君之重,進妾於王,王必幸之。妾賴天而有男,則是君之子為王也。楚國盡可得,孰與身臨不測之禍哉!」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園妹,謹舍而言諸楚王。王召入,幸之,遂生男,立為太子。  【白話】楚考烈王沒有兒子,這讓春申君感到擔心,遂大肆尋訪那些看起來能夠生兒子的美女進獻給楚考烈王,可是她們終究未能生下兒子。趙國人李園本打算將他妹妹進獻給楚考烈王,可是聽說楚考烈王不能生兒子,便擔心時間久了後自己妹妹會失寵,於是李園投靠春申君,當了春申君的門客。不久,李園請假回趙國探親,故意超過期限才返回春申君處,春申君詢問他遲到的原因,李園道:「齊王派使者求娶我的妹妹,我要陪那位使者飲酒,所以才回來晚了。」春申君問:「已經下聘禮了嗎?」李園答道:「還沒有。」於是春申君便將李園的妹妹納為妾。沒過多久,李園的妹妹懷有身孕,李園就讓妹妹去勸說春申君道:「楚考烈王對您非常寵幸,這點連他的親兄弟也比不上。現在您擔任楚國的宰相已經二十多年,可是楚王卻仍然沒有兒子,等到楚王去世後立他的兄弟為新君,屆時新君必定會重用其自己的親信,那麼您又如何能夠永久地保持住現在的榮寵呢!不僅如此,由於您受到楚王的寵信,長年執掌國政,肯定對楚王的兄弟有過許多失禮的地方,一旦他們將來登上王位,您可就要大禍臨頭了。現在我已經懷有身孕,此事還沒人知道,而且我接受您寵幸的時間也不長,如果您能利用您尊貴的身份將我獻給楚王,則楚王一定會臨幸我。倘若我仰賴上天的恩賜而生下男孩,那可就是您的兒子要繼位為王了。如此一來,整個楚國都是您的,這與在新君的統治下隨時可能遭遇難以預測的災禍相比,豈不是要更好!」春申君深以為然,於是將李園的妹妹送出府,妥善安置在館舍中居住,然後將她推薦給楚考烈王。楚考烈王召見她後十分寵幸,果然剩下了個兒子,被立為太子。  【姚論】  春申君黃歇將李園之妹獻給楚考烈王,等於是在重複二十年前呂不韋送趙姬給嬴異人的故事。當時,我們曾經討論過嬴政必定是嬴異人的兒子,說他是呂不韋的兒子的應該都是六國以及嬴政在秦國的政敵蓄意誣陷。或許春申君將李園之妹獻給楚考烈王也是基於同樣的傳言,亦或許正是由於這種傳言,才激發了李園、春申君等將有孕女子送給楚考烈王的靈感。春申君自以為得計,想出了這招偷梁換柱的妙招,可即便他真能讓自己的親生兒子繼位楚王,那又有什麼用呢?整個楚國很快都要被秦國滅了。前273年,黃歇出使秦國,上書力諫秦昭王放棄攻打楚國,而與楚國訂立友好同盟條約。那一年,他四十一歲。之後,黃歇就留在秦國侍奉充當人質的太子羋完長達十年之久。前263年,楚頃襄王病危,黃歇果斷建議太子羋完回國即位,而自己冒著被殺的風險留在秦國假扮太子。那一年,他五十一歲。之後,太子羋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黃歇也回到楚國,被封為宰相,號春申君。二十五年過去了,當年那個英武豪俠的春申君竟然變成了一個暮氣沉沉、不思進取、避居江東以驕奢淫逸、不擇手段以陰謀篡位的老匹夫,實在令人感慨惋惜。信陵君最終也是在與醇酒婦人的放縱中離開人世的,但那是因為魏安釐王一直對他保持猜忌防範,根本就沒有真正信任過他。可春申君則不然,他曾經獨攬楚國大權長達二十五年,竟也搞到晚年如此自暴自棄的地步,實在太不應該了。  【原文】李園妹為王后,李園亦貴用事,而恐春申君泄其語,陰養死士,欲殺春申君以滅口,國人頗有知之者。楚王病,朱英謂春申君曰:「世有無望之福,亦有無望之禍。今君處無望之世,事無望之主,安可以無無望之人乎!」春申君曰:「何謂無望之福?」曰:「君相楚二十餘年矣,雖名相國,其實王也。王今病,旦暮薨,薨而君相幼主,因而當國,王長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稱孤,此所謂無望之福也。」「何謂無望之禍?」曰:「李園不治國而君之仇也,不為兵而養死士之日久矣。王薨,李園必先入,據權而殺君以滅口,此所謂無望之禍也。」「何謂無望之人?」曰:「君置臣郎中,王薨,李園先入,臣為君殺之,此所謂無望之人也。」春申君曰:「足下置之。李園,弱人也,仆又善之。且何至此!」朱英知言不用,懼而亡去。後十七日,楚王薨,李園果先入,伏死士於棘門之內。春申君入,死士俠刺之,投其首於棘門之外;於是使吏盡捕誅春申君之家。太子立,是為幽王。  【白話】李園的妹妹成為王后之後,李園也隨著地位尊貴,執掌國政。可是他又擔心春申君會泄露機密,便暗地裡豢養死士,準備殺春申君以滅口,都城中有不少人都知道這件事。後來,楚王病重,朱英對春申君道:「世上有難以預料的洪福,也有難以預料的災禍。現在您正處於難以預料的時代,侍奉難以預料的君王,身邊怎麼可以沒有難以預料的幫手呢?」春申君問:「什麼叫作『難以預料的洪福』?」朱英答道:「您在楚國擔任宰相二十多年,名義上雖然只是宰相,實際上已經相當於國王。現在楚王病重,隨時都可能去世,一旦他病故,您就可以輔佐幼主而繼續執掌國家大權,待到幼主成年後還政於他,或者乾脆就南面而坐,自立為王,這便是所謂的『難以預料的洪福』。」春申君又問:「那什麼叫作『難以預料的災禍』呢?」朱英答道:「李園不治理國事,卻是您的仇敵;不掌管軍隊,卻長期豢養死士。一旦楚王病故,李園必定搶先進宮,搶奪大權而殺您滅口,這就是所謂的『難以預料的災禍』。」春申君又問:「那什麼叫作『難以預料的幫手』呢?」朱英答道:「您任命我為郎中。一旦楚王病故,李園搶先進宮的話,我就幫您殺了他,這就是所謂的『難以預料的幫手』。」春申君道:「您算了吧。李園只不過是個軟弱無能的人,況且我又善待於他,何至於發展到這種程度!」朱英深知自己的建議不會被春申君採納,害怕自己遭到連累而逃走。十七天後,楚考烈王去世,李園果然搶先進宮,將他豢養的死士埋伏在棘門之內。春申君剛一進門,死士們四下夾擊,將他刺死,砍下首級後扔到棘門之外。於是,李園又派出官吏將春申君的家人全部捕殺。太子羋悍繼位,是為楚幽王。  【原文】揚子《法言》曰:「或問信陵、平原、孟嘗、春申益乎?」曰:「上失其政,奸臣竊國命,何其益乎!」  【白話】揚雄《法言》道:「有人問,信陵君、平原君、孟嘗君、春申君,是否對國家有益處呢?」回答是:「當國君喪失對政權的控制,這些奸臣就趁機竊取國家的權力,他們對國家哪有什麼益處!」  【姚論】  揚雄此論可說是罔顧事實地含血噴人。戰國四公子中,權力最大的是春申君黃歇,擔任楚國宰相二十五年,期間基本上是獨攬大權。其次是孟嘗君田文,也曾多次擔任齊國宰相,後因遭齊湣王猜忌而逃往魏國。再次是平原君趙勝,雖然在趙惠文王和趙孝成王兩朝擔任宰相,但其地位基本與藺相如、廉頗、趙奢等名臣相當,根本談不上獨攬大權。最冤枉的當屬信陵君魏無忌,其一生都遭到兄長魏安釐王的猜忌,「竊命」二字更是從何談起!  至於說到對國家的功勞,春申君雖然在晚年墮落荒唐,但在就任宰相的前半段時間,畢竟輔佐楚考烈王穩定了楚國的朝政大局。楚頃襄王在位期間,楚國每隔幾年就會遭到秦軍的大規模入侵,損兵折將、棄城割地之事不勝枚舉,連郢都都被秦軍攻戰,連楚國歷代先王的陵墓都遭到秦軍焚毀。可是在春申君輔佐楚考烈王的二十五年,楚國基本未曾遭到秦軍入侵,遏制住了楚頃襄王以來連年兵敗割地的頹勢,甚至還有能力對外擴張,向北滅了魯國,此外,還曾擔任諸侯伐秦的縱約長,創造出一副楚國中興的景象,怎麼能說他對國家沒有功勞呢?孟嘗君就任齊國宰相期間,力主與韓、魏兩國結盟,曾率領三國聯軍在垂沙之戰重創楚軍。他在秦國罷相回到齊國後,又再次與韓、魏兩國結盟而對抗秦、趙、宋三國聯盟,率領三國聯軍重創秦軍,導致趙、宋兩國亦倒戈攻秦,迫使秦國不得不獻地求和。雖然我們對孟嘗君的政治才能多有批評,但亦不能完全抹殺其對國家的功勞。平原君身為趙惠文王之弟、趙孝成王之叔,一生都在為趙國的安危奔波操勞。邯鄲保衛戰時,平原君多次散盡家財以犒賞守城士兵。像這樣的臣子,你最多只能說他不夠優秀卓越,又怎麼能說他是「奸臣」呢?信陵君身為魏安釐王的弟弟,身懷蓋世之才而備受王兄猜忌,每次國家有難,他總是不計個人恩怨挺身而出;每次完成使命,他又從不戀棧權力。無論王兄對他怎樣的刻薄寡恩,他都沒有產生過奪權篡位的野心,甚至連擁兵自重的防範意識都未曾有過。像這樣的無雙國士,居然會被揚雄定義為「奸臣」,真不知道他的書是讀到哪裡去了!亦不知道司馬光要引用揚雄的這段評論是出於何種考量!  【原文】王以文信侯奉先王功大,不忍誅。  【白話】秦王嬴政因呂不韋侍奉先王的功勛卓著,不忍將他殺死。  【姚論】  嫪毐是呂不韋推薦給趙姬的,且若非丞相呂不韋的刻意安排,嫪毐不可能無需凈身就擔任宦官。此事一查即出,呂不韋難逃連坐之罪。嬴政此時不殺呂不韋,未必是感念其襄助先王即位之功,恐怕也是出於政權穩定之考量。嬴政、趙姬和呂不韋在政治派繫上本是一體,如立刻將他們全部剷除,則嬴政在政治上必定勢孤。因此,嬴政雖惱怒於母親趙姬的淫亂,卻也最終不得不與她講和;遂憎惡於呂不韋的擅權,也不得不暫時不對他下手,目的都是在為自己爭取時間。公元前237年 甲子秦始皇帝 十年  【原文】冬,十月,文信侯免相,出就國。  【白話】冬季,十月,呂不韋罷相,離開京城,回到他的封國河南洛陽。  【原文】宗室大臣議曰:「諸侯人來仕者,皆為其主游間耳,請一切逐之。」於是大索,逐客。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書曰:「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孫支於晉,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諸侯親服,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散六國之從,使之事秦。昭王得范睢,強公室,杜私門。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夫色、樂、珠、玉不產於秦而王服御者眾;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臣聞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所謂藉寇兵,齎①盜糧者也。」王乃召李斯,復其官,除逐客之令。李斯至驪邑而還。王卒用李斯之謀,陰遣辯士齎①金玉遊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然後使良將隨其後,數年之中,卒兼天下。  【白話】秦國的宗室大臣們建議道:「各諸侯國的人來到秦國做官,大都是為他們自己的君主遊說,以挑撥我們君臣上下之間的關係。因此,請大王將他們一律驅逐出境。」於是,秦王下令全國大搜索,驅逐外來人,楚國客卿李斯也在被驅逐的行列中。他在臨行前上書秦王道:「當年秦穆公招賢納士,向西從戎族獲得了由余,向東從宛城獲得了百里奚,從宋國迎請了蹇叔,從晉國尋求到丕豹和公孫支,這樣,秦國才得以兼并二十多個封國,稱霸西戎。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各國歸順服從,到今天國治兵強。秦惠王採用張儀的計策,離散六國的合縱聯盟,使他們都與秦國交好。秦昭王得到范睢的輔佐,加強了王室的權威,遏制了私人的勢力。以上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外來客卿的力量而成就功業的。由此看來,客卿何曾有什麼地方辜負了秦國!美女、音樂、珍珠、寶玉這些都並非出產於秦國,可大王還是照樣四處搜羅來享用。可是對於人才,卻不問可不可用,不論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國人就一概不用,只要是外來人就一律驅逐。這正是您看重美女、音樂、珍珠和寶玉,卻獨獨輕視人才啊!臣聽說,泰山不推辭泥土,故能成就其高大;河海不選擇細流,故能成就其深廣;王者不排斥百姓,故能彰顯其仁德。這就是五帝和三皇之所以無敵於天下的原因所在。現在,您拋棄百姓以資助敵國,驅逐賓客以輔佐諸侯,這就是所謂的將武器借給賊寇,把糧食送給盜匪了。」秦王嬴政見信後下令召見李斯,將他官復原職,並撤銷逐客令。李斯此時已經走到驪邑(今陝西臨潼東北),這才被使者追回。秦王最終採納了李斯的計策,秘密派出能言善辯之士,攜帶金玉珠寶遊說各諸侯國。對於各國名士,如果是可以用錢財賄賂的,就用重金收買結交,如果是不肯接受賄賂的,就用利劍刺殺。設法挑撥各國君臣之間的關係,然後派良將率兵攻打,這樣幾年下來,秦國最終兼并了天下。  【姚注】  ①齎,音jī,拿給,送給。公元前236年 乙丑秦始皇帝 十一年  【原文】趙人伐燕,取狸陽。兵未罷,將軍王翦、桓齮、楊端和伐趙,攻鄴,取九城。王翦攻閼與、轑陽,桓取鄴、安陽。  【白話】趙國出兵討伐燕國,奪取狸陽(今河北任丘北)。戰事尚未結束,秦國大將王翦、桓齮(yǐ)、楊端和率軍伐趙,進攻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奪取九座城池。其中,王翦攻打閼與(今山西和順)、轑陽(音lǎo,今山西左權),桓齮取鄴城、安陽(今河南安陽)。  【姚論】前239年,魏國將鄴城送給趙國,而在此之前,魏國幾乎每年都會遭到秦軍的猛烈進攻,故魏國此次將鄴城送給趙國,可能是求援移禍之計,即明知無力固守,遂效仿當年馮亭將韓之上黨送給趙國的故事,也將魏之鄴城送給趙國。《史記·六國表》記:「秦始皇十年(即前237年),相國呂不韋免,齊趙來,置酒。」蓋秦始皇親政之初,齊王建與趙悼襄王入咸陽祝賀,以謀求與秦國之間的友好交往,使秦國不至於出兵討伐本國。《戰國策·燕策三》記:「秦並趙,北向迎燕。燕王使之,使人賀秦王。……秦王曰:『夫燕無道,吾使趙有之,子何賀?』使者曰:『臣聞全趙之時,西鄰為秦,北下曲陽為燕,趙廣三百里,而與秦相距五十餘年矣,所以不能反勝秦者,國小而地無所取。今王使趙北並燕,燕趙同力,必不復受於秦矣。臣竊為王患之。』秦王以為然,起兵而救燕。」蓋燕趙常年互相攻伐,趙悼襄王前237年入咸陽置酒時向秦王嬴政求得其默許趙國伐燕,遂有前236年趙軍出兵伐燕,取狸陽之事。與此同時,燕國使者面見秦王嬴政時稱,趙國以前不能戰勝秦國,是因為國土面積太小。現在一旦吞併燕國,則日後必定成為秦國的大患。秦王嬴政深以為然,遂趁趙軍北上伐燕之際,大舉進攻鄴城。  【原文】趙悼襄王薨,子幽繆王遷立。其母,倡也,嬖於悼襄王,悼襄王廢嫡子嘉而立之。遷素以無行聞於國。  【白話】趙悼襄王(趙偃)去世,其子趙遷繼位,是為趙幽繆王。趙遷的母親本是娼妓出身,深得趙悼襄王的寵幸。為此,趙悼襄王廢掉正妻所生的長子趙嘉,改立趙遷為太子。趙遷向來以品行不端而聞名全國。  【姚論】  史書未曾記載趙悼襄王的出生年月,亦未曾記載其父趙孝成王的出生年月,但明確記載了其祖父趙惠文王出生於前309年。若趙惠文王在世,本年當七十三歲,可知其孫趙悼襄王去世時的年齡也就是三十來歲。趙悼襄王寵幸娼妓出身的女子已是相當不妥,而且竟然會為取悅該女子而廢除正妻所生之嫡長子,改立娼妓所生之子為太子,真可謂荒唐至極。趙悼襄王壯年早逝,極可能與他生活作風上的荒唐放縱有關。父親是這樣的父親,母親是這樣的母親,趙幽繆王會品行不端也就不足為奇了。  【原文】文信侯就國歲余,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之。王恐其為變,乃賜文信侯書曰:「君何功於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文信侯自知稍侵,恐誅。  【白話】文信侯呂不韋在返回封國後的一年多時間裡,各國使節賓客前來拜訪,車馬絡繹不絕。秦王嬴政擔心呂不韋會生出什麼變故,便寫信給他道:「您為秦國立過什麼功勞呢?秦國把您封在河南,享用十萬戶的收入。您與秦國又有多親密呢?竟然號稱『仲父』。還是攜帶家屬前往蜀地居住吧!」呂不韋自知正逐漸遭到迫害,很擔心會被誅殺。公元前235年 丙寅秦始皇帝 十二年  【原文】文信侯飲鴆死,竊葬。其舍人臨者,皆逐遷之。且曰:「自今以來,操國事不道如嫪毐、不韋者,籍其門,視此!」  【白話】呂不韋飲毒酒自殺,其家人偷偷將他埋葬。呂不韋的門客中凡是參加了弔喪的,一律被驅逐遷走。秦王嬴政還下令道:「從今往後,有操持國事的人像嫪毐、呂不韋這樣荒唐無道的,一律將其家產抄沒,以此為例!」  【姚論】嬴政不僅逼死呂不韋,而且在呂不韋死後亦不許其享有絲毫哀榮,足見嬴政內心對呂不韋的忌恨,亦可知前238年時所謂的「以文信侯奉先王功大,不忍誅」不過是句虛言。  【原文】揚子《法言》曰:或問:「呂不韋其智矣乎?以人易貨①。」曰:「誰謂不韋智者歟!以國易宗。呂不韋之盜,穿窬②之雄乎!穿窬也者,吾見擔石矣,未見雒陽也。」  【白話】揚雄《法言》道:有人問:「呂不韋算是個聰明人吧?把人當作貨物來交易。」回答是:「誰說呂不韋能算聰明人的!他是用封國換取了家族滅亡。呂不韋這個小偷,應該算是穿窬之盜裡面的英雄吧!穿窬之盜中,我見過偷瓦罐的,沒見過偷洛陽城的。」  【姚注】  ①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記,呂不韋在邯鄲做生意時,看到落魄的秦國質子嬴異人,道:「此奇貨可居。」據《戰國策·秦策五》記,呂不韋在邯鄲見到嬴異人後,回來問父親:「耕田的利潤有幾倍?」答:「十倍。」又問:「做珠寶生意的利潤有幾倍?」答:「百倍。」又問:「擁立一個國家的國君,利潤有幾倍?」答:「無數。」於是呂不韋道:「現在努力耕種,還是不能豐衣足食。可如果去擁立國君,恩澤可以流傳後世,我願意去侍奉他。」  ②窬,音yú,穿牆,翻牆。  【姚論】  呂不韋能獲取宰相之位,是因為他幫助嬴異人當上秦王,這與黃歇因幫助羋完當上楚王后被封為宰相是一樣的,都是立下了極大的功勛,也承擔了極大的風險,絕對不能說成是「偷」。獲得洛陽的封邑,是因為呂不韋率軍滅東周立下的軍功。此事對於驍勇的秦軍來說當然不算有多困難,但這終究是秦莊襄王為了酬謝呂不韋而有意給他立軍功的機會,同樣不能說是「偷」。呂不韋通過自己的深謀遠慮,將一個原本不具備任何優勢的秦國質子擁立為秦王,當然是絕頂聰明。至於他日後死於非命,是因為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不能容許有人妨礙他集權,這是那個大時代決定的宿命,我們不能以後人的眼光太過苛責呂不韋。若非要以成敗論英雄的話,那個時代又有誰能真正算是聰明人呢?六國的王侯將相都被秦國滅了,自然都不是聰明人。至於滅掉六國的秦始皇和李斯,一個雖統一天下卻終究二世而亡,一個雖長期任相卻終究被腰斬滅族,當然也都不能算作聰明人。揚雄既看不上戰國四公子,又看不上呂不韋,真不知道在他的眼裡,什麼樣的人才能算作聰明人。或許,也就只有傳說中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才算作是聰明人吧?  【原文】自六月不雨,至於八月。  【白話】秦國自六月到八月,一直都不降雨。  【原文】發四郡兵助魏伐楚。  【白話】秦國徵發四個郡的兵力,協助魏國討伐楚國。  【姚論】當此之時,秦滅六國的態勢已經形成,即便六國合縱尚不足以抵抗秦軍,可他們卻在做什麼呢?趙國在和燕國打,魏國在和楚國打,韓國和齊國作壁上觀,真是一個個如痴如夢,不知死期將至。公元前234年 丁卯秦始皇帝 十三年  【原文】桓齮伐趙,敗趙將扈輒於平陽,斬首十萬,殺扈輒。趙王以李牧為大將軍,復戰於宜安、肥下,秦師敗績,桓齮奔還。趙封李牧為武安君。  【白話】秦將桓齮率軍伐趙,在平陽(今河北臨漳西南)擊敗趙將扈輒,斬首十萬人,並殺死扈輒。趙幽繆王任命李牧為大將軍,領兵在宜安(今河北藁城西南)、肥下(今河北藁城)與秦軍再戰。秦軍大敗,桓齮逃奔回秦。趙幽繆王封李牧為武安君。公元前233年 戊辰秦始皇帝 十四年  【原文】桓伐趙,取宜安、平陽、武城。  【白話】秦將桓齮伐趙,奪取宜安、平陽、武城(今河北磁縣西南)。
推薦閱讀:

姚堯精讀《資治通鑒》第16集

TAG:資治通鑒 | 姚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