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5歲登基,改姓氏禁族語,廢皇后殺太子,卻仍是歷史偉人

語言對於一個民族而言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

國家改朝換代,技術日新月異,唯一不變的還是傳承千百年的語言文字。

公元前13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活躍著一個整天穿著紫紅色衣服的民族,被希臘人稱作腓尼基人。

腓尼基人根據聖書當中的表音符號,發明了一套22個的腓尼基字母。

圖:腓尼基字母

這種簡單的字母文很快便傳遍歐洲,與當地的語言相結合,發展成後來多樣的文字。

千年以後,歐洲出現了一個空前強大的君主制帝國——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的疆域之大前所未有,西起西班牙,東至黑海,各地的社會政治文化始終充滿矛盾。

公元392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企圖通過立基督教為國教來結束這種混亂。

但僅僅3年之後,短暫的大一統破滅了,狄奧多西一世親手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交給兩位兒子。

究其原因,語言文字恐怕是當中最不可調和的矛盾。

西部教會使用拉丁文,而東部教會則使用希臘語,兩種語言對《聖經》的理解存在偏差。

沒有共同的語言文字,分裂在所難免。

幾乎在東西羅馬分庭抗禮的同一時期,一支「外來」民族在中國的北方建立起了政權,史稱北魏。

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方的第一個王朝,由拓跋鮮卑人建立。

作為第一支雄踞中原的民族,他們以本族的文化習俗為豪。

也曾編纂史書歌頌本族的偉大事迹。

可僅僅百年後,他們卻放棄了本族的鮮卑語,丟掉了沿襲百年的風俗習慣。

圖:騎射武士,鮮卑壁畫

這些看起來「恥辱」的事迹都離不開一位一生坎坷的皇帝。

他5歲即登上皇位,年少時活在太皇太后垂簾聽政的陰影下。

獨攬大權後大力推行改革,為了改革大業他將摯愛的皇后貶為庶民。

親手毒殺了紈絝不開化的太子。

最終他在南伐的征途中病逝,年僅33歲,謚號孝文皇帝。

魏孝文帝,在混亂的南北朝時期里顯得特別亮眼。

他頻繁出現在初中生的歷史考卷上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公元467年,拓跋宏生於鮮卑皇室,他的父親拓跋弘(父子名同音)年僅14歲。

他3歲即被封為太子,同時,成為太子的那一刻,他就與親生母親陰陽兩隔。

這是鮮卑人的子貴母死制度,為的是避免母系過多干預朝政。

可就算是賜死了太子的親母,還有太皇后,甚至是太皇太后,干預朝政之事不可能完全杜絕。

拓跋宏就是一個典型,他自3歲成為太子起,就由其名義上的祖母馮太后撫養。

馮太后是個漢人,她強勢且行事果斷,頗具政治家的風采,帶給拓跋宏的影響也不小。

拓跋宏的親生父親正是馮太后強勢的犧牲品。

當年拓跋宏剛出生,馮太后擺出了「罷令,不聽政事」的姿態,政權交給才年滿14歲的拓跋弘。

圖:馮太后的藝術形象

新官上任還有三把火,初掌權的皇帝自然也大張旗鼓地推行一系列的舉措。

這引起了馮太后的不滿,一場權力的鬥爭在這對名義母子之間展開。

結果當然是老謀深算的馮太后佔據上風,拓跋弘被迫傳位於年僅5歲的太子。

隨後,這位悲慘的北魏第6位皇帝死於毒酒。

5歲的拓跋宏在登基大典時被抱上了皇帝寶座,他的背後是權欲極強的馮太后。

雖說太后為謀權不擇手段,但她對這個5歲的孩子是真的抱以厚望。

從小拓跋宏就接受漢文化的熏陶,加上他本性聰穎,天分極高,很快就成長為一名前途無量的年輕人。

他從馮太后那裡學來了孔子的仁義禮,習得了她生活節儉、對待下人寬慈等良好的品性。

同時他也沒有摒棄鮮卑習俗,自幼習武,臂力驚人,善騎射,還通曉不少戰事謀略。

圖:西晉時期鮮卑首領的形象

在北魏由擴張轉向長治久安的重要時期,拓跋宏這樣一位胡漢融合的君王必將成大器。

只不過此時的馮太后依舊強勢,拓跋宏若像他的父親那樣盲目對抗最終肯定也換來一死。

可拓跋宏明白隱忍之道,敵強我弱猥瑣發育,況且馮太后也不是自己真正的敵人。

在馮太后獨掌大權的時期,也對國家制度有動作不小的改革,第一個就是恢復俸祿制度。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原本就是為了搶掠財富,即便是建立起了穩固的政權後,這種基因也難以磨滅。

圖:影視劇中的北魏馮太后形象

此前北魏的官員們沒有充足的固定收入,主要靠的是賞賜,這在戰爭時期的確能激發將士的積極性。

可在和平年代顯然有些不適用,官員們不得不公開貪污受賄,擄掠民脂,導致朝廷腐敗。

恢復俸祿制,同樣也能吸引更多的漢族人才。

一年後俸祿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俸祿制也增加了國庫的負擔。

圖:民國時期的俸祿證

於是均田制出現了,以國家的名義對土地重新分配。

這一制度不僅讓那些因為戰亂荒廢的土地重新得到開墾,也讓很多胡人從游牧轉向農耕。

均田制帶動了整個社會的農業發展,增長的賦稅填補了俸祿制帶來的負擔。

到唐代中葉,兩稅法才取代了延續了約300年的均田制。

這兩項重要的改革只能算是孝文帝改革的前奏,它們固然意義重大,但卻算不上大刀闊斧。

公元490年,49歲的馮太后去世了,這年拓跋宏24歲,屬於他的時代即將到來。

圖: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畫像

拿回大權後,拓跋宏最先做的就是安葬好馮太后。

這看起來是合情合理的例行公事,但卻有非凡的意義。

對於馮太后的去世,拓跋宏不可能不感到悲痛。

雖然她曾三番五次地想廢掉這個小皇帝,可心中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不會忘卻的。

馮太后生前立下遺囑,要求葬禮從簡,不過她的這一夙願並沒得到實現。

拓跋宏安排了非常隆重的葬禮,並表示遵照漢人的禮法,守孝3年。

圖:馮太后葬于山西大同

這是借馮太后漢人身份打響的改革第一槍,雖然最終在眾多王公大臣的強烈反對下,並沒有真的守孝3年。

但這一槍的確表明了拓跋宏要改革的態度。

拓跋宏要乾的第二件事,就是遷都。

鮮卑前輩們最早定都盛樂(內蒙托克托縣),後遷往平城(山西大同市)。

但拓跋宏認為,隨著北方柔然、高昌的威脅解除,平城的地理位置已經不再適合發展了。

這裡氣候寒冷、土地貧瘠、交通不便,並且這裡聚集了一批思想保守腐化的鮮卑貴族,遷都是必然的。

南邊的洛陽人傑地靈,是漢文化的中心,地理上也更靠近南方齊國,方便出兵征戰。

拓跋宏就總惦記著遷都洛陽,但若貿然提出勢必會遭到貴族們的極力反對,十有八九會失敗。

在他們眼中,遷都洛陽無異於放棄鮮卑族的家業,臣服於他們所藐視的漢文化。

圖:魏孝文帝吊比干文碑

拓跋宏為了解決這些顧慮,他深思熟慮,決定自導自演一場大戲。

公元459年,拓跋宏召集群臣,宣布要南下討伐蕭齊。

他令太常卿王諶占卜南伐凶吉,王諶觀察龜板上的紋路,確定這是革卦。

革卦並不是一個好解讀的卦象,拓跋宏極力地往吉解釋,卻遭到了任城王拓跋澄的質疑。

爭執不下,拓跋宏只草草說了句:「各言其志,亦沒有什麼大不了吧!」

圖:龜板占卜法

拓跋宏知道任城王看破了自己的計劃,隨後立即召見了他,將自己的計劃全盤托出。

任城王也是明白人,他知道拓跋宏此舉並非衝動,而是為了國家發展不得已做出的決定,日後也全力支持。

隨後,拓跋宏下令軍隊實施演習,北魏全國戒嚴,軍隊總動員,正式對外宣布南伐。

當年7月,拓跋宏親自率領30萬步兵騎兵從都城平城出發。

圖:油畫《魏孝文帝遷都》

南伐路上天氣一直不作美,大雨滂沱,道路泥濘,苦壞了那些養尊處優的鮮卑貴族。

行軍了將近一個月,大軍終於抵達了洛陽,駐軍稍作休整。

此時全軍已全然沒有出發時的雄心壯志,從軍官到士兵個個疲憊不堪。

拓跋宏的計劃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他特意選了一個暴雨的日子,下令大軍繼續向南挺進。

這時那些貴族哪還願意繼續行軍,紛紛叫苦連天,這就中了拓跋宏的計。

想要取消南伐也可以,只是總不能啥都沒幹就把這30萬大軍又送回平城吧,那豈不是讓世人笑話嗎?

既然來到了洛陽這個好地方,要不就把都城遷過來吧。

面對這種抉擇,就算有一萬個不願意,那些貴族們也沒有其他的辦法,只好是答應下來了。

一場好戲,遷都的事情就定了下來。

更多的改革措施也繼踵而至,最為人樂道的就是下令族人全盤漢化。

他命令所有士民不得穿胡服,鮮卑族人也都不例外。

又召集群臣,宣布禁止使用鮮卑語,漢語是唯一官方指定語言,30歲以上的老臣可以例外。

同時還將皇族拓跋的姓氏改為漢族單姓「元」,其餘各鮮卑族姓氏也通通沒能倖免。

從此拓跋宏不再存在,改為元宏。

這一舉措不用想都會遇到很多阻力,只是元宏沒想到帶頭違抗的竟是他最親近的人。

先是他的皇后馮媛總是仗著自己的身份地位不說漢語。

幾次溝通無果,元宏下了狠心,廢除皇后,貶為庶人,送至寺廟養老。

而他的長子元恂,則更是猖狂,他不好學身形肥大,害怕洛陽炎熱的天氣,總是思念舊都平城的涼爽。

並且他從不願說漢語穿漢服,甚至撕毀所賜的漢服,保留鮮卑舊俗。

趁著父親元宏出巡之機,他與人合謀出逃洛陽前往平城,途中還謀害了父親的愛臣。

消息傳到出巡的元宏耳中,他怒不可遏,立馬折返洛陽,當即引見元恂。

元宏當面列舉其罪,親自施以杖刑,自己打累了換人打,打得元恂皮開肉綻,隨即拖出門外囚禁。

圖:清末,杖刑現場

隨後,元宏便與群臣商議,廢除太子元恂,貶為庶人,繼續囚禁。

可次年,元恂趁父皇出巡再次謀反,被人告發,最終換得父親的毒酒,時年15歲。

對此冷酷無情的行為,孝文帝元宏只用了四個字概括——大義滅親。

在那之後,元宏便將重心轉向南伐,屢次率兵征戰南齊,雖略有戰果,但也無突破性進展。

倒是因為長年遠征累壞了身子,染上了重病。

宮中新立的皇后馮潤也長年忍受寂寞,最終與假僧人私通。

元宏聽聞大為惱怒,下令幽禁馮潤,自己的病情也越發嚴重。

在又一次不顧身體的征討時,元宏因病失去了生命,終年只有33歲。

臨終前他還不忘那位不守婦道的皇后,賜其自盡,以皇后之禮厚葬。

孝文帝元宏之後,北魏再無起色,走向了分裂。

元宏一生執政的時間相當短暫,除去太皇太后濫權的日子,他獨自掌權不過八九年時間。

這短暫的幾年,他改革的力度之大影響之深遠超乎想像。

除了歷史教科書中最愛提的「促進民族大融合」之外,魏孝文帝一系列漢化的措施實際上也消滅了鮮卑政權中的奴隸制殘餘。

從此前北魏實行的胡漢「一國兩制」,到孝文帝改革後的統一,鮮卑人完成了奴隸制到封建制跨越。

孝文帝擁抱漢文化即是擁抱先進的社會制度。

雖然從各方面看,他並沒有取得值得一書的政績,甚至可以說不是一個好首領,也不是一個好皇帝。

但他卻是一位偉人。

民族融合在北魏之後屢次上演,契丹、女真、匈奴、滿人,通通都走上了這一條舊路。

其主要原因當然是漢文化的強勢,但元宏這位先行者的貢獻也不可忽略的。

幾千年來,江山易主無數次,可漢文化卻從未消沉,至今仍然生命力旺盛。

回顧這一段段歷史,不由得令人感慨。

_____________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內容為【SME】原創,歡迎轉載


推薦閱讀:

大清皇后列表--康熙朝
花中皇后是誰?
中國四大皇后之 長孫皇后
皇后--鄧萃雯
歷史上最傳奇的皇后

TAG:歷史 | 姓氏 | 偉人 | 皇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