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袁崇煥紀念園
東莞袁崇煥紀念園
東莞地處廣州、深圳兩市之間,因得改革開放先機,早就是我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然而,在林立的車間廠房和縱橫的商業街道之間,卻有一處環境幽靜的古建園林——袁崇煥紀念園。
袁崇煥何須人?原本不清楚。是看了歷史學家閻崇年先生在《百家講壇》開講的《明亡清興六十年》,才知道袁崇煥是明朝末年與清軍作戰的一位重要統帥,他的生死關係到明朝的存亡。閻崇年教授說:「我們中國的歷史人物很多很多,真正能夠震撼人心的還是少數,袁崇煥在那麼多人裡頭,我覺得是震撼我的心靈的。」著名學者梁啟超也曾說過:「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係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於古未始有之。有之,則袁督師其人也。」 正是帶著對英雄人物的崇敬之心,3月4日下午我們離開虎門威遠炮台就直奔東莞市石碣鎮水南村,去瞻仰這位民族英雄的紀念園。
袁崇煥紀念園修建在袁氏故居舊址,但規模顯然比舊址大了許多倍。介紹說,紀念園佔地4.8萬平方米,2003年1月對外開放,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園景區,臨街建有一座宏偉的花崗岩重檐斗拱牌坊,正麵坊額是「袁崇煥紀念
園」,背麵坊額是「長仰英風」,都是前任廣東省委書記任仲夷同志的手跡。
進入大門,迎面是一座黑色花崗岩照壁,壁面刻滿文字。走近細看,是1952年
5月14日葉恭綽、柳亞子、李濟深、章士釗四人寫給毛澤東主席的一封信:主席賜鑒:茲有陳者,北京市府因計劃關係,將城內各義冢飭遷出城,其中廣東新舊兩義園有前明薊遼督師袁崇煥遺墓和祠宇歷見載籍,數百年來祭掃不絕。明末滿洲久為邊患,能捍禦者以袁崇煥為最。滿酋後施反間,崇煥竟以冤死,天下痛之。今日新史學家亦僉稱為民族英雄但或不知其詞。墓即在咫尺。茲當提倡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之際,擬乞飭所司於該兩處袁崇煥祠墓特予保全,並加崇飾,以資觀感,不勝企幸。毛澤東收到信函,隔天便作了批示:請彭真同志查明處理,如無大礙,袁崇煥祠墓應予保存。最後刻的是江澤民同志關於民族精神的一段論述。看了這塊碑刻,頓時感覺到了「袁崇煥紀念園」的意義和份量。
繞過照壁踏著台階向前,中軸線上立有一塊「袁崇煥督師誕生四百二十年紀
念碑」,上面刻有一篇袁崇煥的祭文,是對袁崇煥生平事迹的讚頌。紀念碑後面是一座高高的花崗岩平台,平台上立有一尊袁崇煥的花崗岩雕像。但見其身穿盔甲,滿臉愁容,手撫長劍,仰天長嘆。雕像基座上刻有「擎天一柱」四個大字,
這曾經是崇禎皇帝給他的封號。
走下高台是一片樹林,林中有隻磚砌八角形水池,池中立有一根八角形石柱,柱身四面刻有「鳳雁傳捷」「一柱擎天」「文可安邦」「武可定國」四排文字,柱頂雕刻一隻似鳳如雁之鳥,名「鳳雁傳捷」。講的是袁崇煥鎮守遼東的一段故事。明朝末年,北方邊患以遼東後金(清)為甚,天啟初年山海關已岌岌可危。天啟三年九月,袁崇煥開始領兵遼東,力主修復寧遠、錦州兩城,遂成山海關外重鎮。天啟六年清兵南侵,袁崇煥率寧遠軍民合力抵抗,炮轟努爾哈赤致傷,後發背癰而死,史稱寧遠大捷。次年,又在錦州、寧遠連打二十二場勝仗,重挫皇太極,後金兵聞
袁喪膽。崇禎皇帝封袁崇煥為「擎天一柱」,後又封「一柱擎天」。這組雕塑是為紀念袁崇煥遼東抗清屢戰屢勝,捷報頻傳而設。
走過「鳳雁傳捷」是一片湖泊,遙看湖對面是一座重檐歇山頂建築,據說是
「袁督師祠」。因接近景區關門時間,沒有來得及前去參觀。湖岸土坡下有排磚砌矮牆,牆上鑲嵌十幾塊黑色花崗岩石板,板上選刻袁崇煥《率性堂詩集》部分
詩篇。其中有:
邊中送別
五載離家別路悠,送君寒浸寶刀頭。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問去留?
策杖只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
故園親侶如相問,愧我邊塵尚未收。
臨刑口占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池塘北岸是一幢三間單檐歇山頂建築,門額為「司馬廟」。有介紹說,水南村
袁、陳兩姓親如一家,袁崇煥被處死後,水南村人不相信他會通敵叛國。有個叫陳日昌的人在修建「三界廟」時動員村民出錢出力,在廟後多修了一進房屋,用作祭祀袁崇煥。為避官府追查,堂上只掛督師崇煥公「待漏圖」畫像。遇有官府前來查問,即時收起。直到乾隆年間袁崇煥平反後,堂上才供奉袁崇煥塑像。
司馬廟前立有一尊袁崇煥戎裝騎馬石雕像,雕像背面刻有一篇短文,題為《輕騎護京》。是說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極聯合蒙軍隊繞道喜峰口進入關內。袁崇煥在寧遠得警,急忙率領9000鐵騎馳援北京,并力圖在薊州、遵化攔截清兵,而清兵繞開袁軍直奔北京。袁崇煥只得日夜兼程,比清軍提前一天到達北京城外。這時朝中便有人放出話來,這是袁崇煥引清兵入京,企圖達成城下之盟。於是,崇禎帝不許袁軍入城。袁崇煥只得在城外與數倍於己的清軍作戰。這時,清軍又設反間計,放言袁崇煥與清軍早有密約,故意將捕獲的明朝宦官放回去向崇禎皇帝送信。從而加重了崇禎帝的疑心,便下詔逮捕袁崇煥。袁崇煥下獄後,嚇得副將祖大壽等連夜帶著軍隊向寧遠退去,朝廷無法阻止,只得到獄中讓袁崇煥寫了封親筆信,讓這支軍隊回來參加北京保衛戰。祖大壽被召回後,欲以戰功救袁崇煥,收復了永平、遵化一帶,迫使皇太極退回了遼東。然而,經過半年多的審判,袁崇煥仍以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的罪名被判凌遲,併流放其妻妾、子女及兄弟等人兩千里。
返出紀念園時,看到一座袁崇煥「衣冠冢」,而真正的袁崇煥墓在北京,衣冠
冢僅作紀念而設。有資料記載,袁崇煥被崇禎皇帝處以碟刑,上諭一出,北京的老百姓誤認為袁崇煥果真通敵,於是恨之入骨。明末史家張岱記下了這血腥的場面:「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頃刻肉已沽清。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然而,當天夜裡卻有一位袁崇煥的佘姓部下偷偷將袁崇煥的頭顱埋在偏僻之處(今北京東花市斜街52號院內),並搭廬守墓。還交代子孫,不再回廣東原籍,世世代代陪伴袁大將軍。據佘家60多歲的老太太佘幼芝說,佘家十七代已為袁崇煥守墓372年。「文革」期間,袁崇煥祠墓遭到嚴重破壞,因傳說袁崇煥頭顱是黃金做的,袁墓被刨開後挖了一丈多深。1992年,北京市政府重建了袁崇煥墓祠。
走過衣冠冢,看到路邊一段殘垣斷壁,門楣上鑲著一塊橫匾「餞別亭」。有史
料記載,天啟六年袁崇煥率領的寧遠軍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後,本應受到朝廷封賞,宦官魏忠賢卻使其黨羽以袁不救錦州為由,彈劾袁崇煥,袁崇煥只得辭官回鄉。次年,明熹宗去世,思宗(崇禎)即位,魏忠賢被誅,朝臣請召袁崇煥還朝。崇禎元年(1628年)朝廷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袁崇煥接到聖旨,在此與鄉親依依餞別,長亭一別,竟成永訣。
過了「餞別亭」,路邊又有一幢建築,門楣上掛著「司馬第」匾額,門前立有一尊袁崇煥騎馬雕像。有介紹說,該幢建築是袁崇煥故居,是在原址上復建的。袁
崇煥出生在水南村,並在這裡度過了他童年的時光。《明史·袁崇煥傳》記載,「袁崇煥,字元素,東莞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授邵武(屬福建省)知縣。為人慷慨負膽略,好談兵。遇老校退卒,輒與論塞上事,曉其厄塞情形,以邊才自許。」袁崇煥死後,故居再也無後人回來過。其遺腹子袁文弼被編入寧古塔漢軍正白旗,改姓「袁佳氏」。袁崇煥去世152年之後,乾隆皇帝為了使更多的漢臣忠於大清朝廷,便說:「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這就是為袁崇煥平反昭雪了。這倒是應了袁崇煥第一次辭官回鄉時作的一首詩:
《南還別陳翼所總戎》
慨慷同仇日,間關百戰時。
功高名主眷,心苦後人知。
麋鹿還山便,麒麟繪閣宜。
去留都莫訝,秋草正離離。
推薦閱讀:
※紀念也是一種鬥爭
※中國郵票——「J」字紀念郵票3
※遵循周總理的遺願紀念周總理
※粉絲折912隻千紙鶴紀念張國榮59歲冥壽(圖)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期戰爭勝利70周年專輯 復活的土地│艾青 第4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