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哲學思想
《周易·繫辭下傳》云:「古者包羲氏之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這樣看來,《周易》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通萬物之情;究天人之際,探索宇宙、人生必變、所變、不變的大原理;通古今之變,闡明人生知變、應變、適變的大法則。以為人類行為的規範;這一天理即人道的天(這裡的天指的是人類所處的宇宙自然)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稱作「天人之學」。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石,一切學術的根源。
⑴《周易》的陰陽變易思想:
《易·繫辭》云:「一陰一陽謂之道」。即宇宙的一切現象變化,無不是相互對應的陰與陽的作用。例如:天與地、明與暗、剛與柔、強與弱、男與女等,有陰必有陽,有陽必有陰,界限雖明確,但必須相互會合,才能成立。
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意在闡明《周易》的陰陽觀是鮮明的,這是《周易》的核心理論,既是《周易》的哲學基本原理,也是六十四卦結構的基本原則。「一陰一陽」體現了陰陽的對立統一的關係。
在《周易》的經文中雖有「—」(叫陽爻)與「- -」(叫陰爻)的兩種符號,卻沒有以文字形式出現的陰陽範疇。如《繫辭下傳》解釋八卦的性質時說:「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這是以乾?為陽,以坤?為陰,並按陰、陽數量的多少,確定其它卦的陰陽性質。坎?,一陽二陰,則為陽卦;離?,一陰二陽,則為陰卦。可見《周易》不僅把卦畫、卦象陰陽化了,而且也把這種陰陽理論推演到人類的社會生活中去了。
《周易》以「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觀點,實際上點明了陰陽兩方面的對立統一的變化就是宇宙間最廣泛、最普遍的基本規律。《易·繫辭》云:「剛柔相推而生變化」,「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其剛、柔,乃陰陽之義,皆說明陰陽是一切變化的根源。又云:「陰陽不測之謂神」,此明確指出陰陽兩個對立方面的同時存在、相互依存、彼此對立而又統一的關係是宇宙運動的根本。亦是《周易》的「變易」之義的最好詮釋。
《周易》在研究、演示事物的的變化的過程中,無不時刻遵循著「變易」這一思想。即從變化的角度來考察一切事物的運行規律,并力圖演示、遵循其內在的自然法則,試圖來解釋、認識、指導中國古代先民的一切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創造文明的生產實踐與社會實踐之中。如《易·大過》九五象曰:「枯楊生華,何可久也。」《易·離》九三象曰:「日昃之離,何可久也。」又如《易·繫辭》云:「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又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序卦》云:「物不可窮,故受之以未濟終。」
可見,《周易》的變易觀是貫穿於所有「—」(叫陽爻)與「- -」(叫陰爻)的兩種符號組合的六十四卦的始終的。故《易論》曰:「變易」。而《周易·咸?彖》有云:「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可以說,正是陰陽剛柔的相互交感而「變易」,所以天地萬物方能生生不息。⑵、《周易》的宇宙整體觀與本體論:《易·繫辭》曰:「是故,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這是《周易》的宇宙觀。這裡的「生」,不是產生,而是演變的意思。《周易》的這一宇宙觀給予當今宇宙學的發展以很大的啟示。
由此,可以這樣認為:《周易》之所以一直追求著演示宇宙變化,進而實現預測未來、決斷凶吉的功用。就是源於它認為,宇宙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蘊育整個宇宙的妙理,是一個各部分之間全息關聯的統一整體。即《周易》的演卦過程就是宇宙演化的縮影。從這個意義上講《周易》是在探討宇宙發生、演變、全息、形態、本體的古老學說。如:《繫辭》有云:「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亦是《易論》中:「易簡」之意的注釋。由《周易》提出的「太極」是什麼?這一命題,引發中國古代哲學家深入而廣泛的大討論。即魏晉時期以王弼為代表的「無本論」;宋代以朱熹為代表的「理本論」;南宋以楊簡為代表的「心本論」;另亦有以北宋張載和明清之際王夫之為代表的「氣本論」。雖然,中國古代哲學家們在學術上各抒己見,觀點各不相同,但在對於宇宙自然的認識過程中,卻提供了更多的思路與思維方式,這就大大的豐富了人類的哲學思考與探索自然的智慧,對於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有著深遠意義。⑶、「天人合一」的思想:《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疆(古同「彊[qiáng]」即強,強大)不息。」又《坤·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告訴人們要效法天地之德性,即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亦容民畜眾,包納一切。《易·謙·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謙·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這是要求君子效法「地中有山」的自然現象,時刻保持一種謙遜的美德而行於世,就會不斷地取得成功。顯而易見,《周易》是把世間萬物通過歸納、概括、抽象之後,以天、地、人為坐標量並融入時空的變數做參照來系統的考察,即把天地人皆視為一個整體,納入宇宙系統中考量之。《周易》不僅認為天地人的整體性,而且還承認它們的各自呈現出自身的具體規律性,並稱其為天道、地道、人道,即三才之道。故《易·繫辭》云:「仰以觀天文,俯以察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即用《周易》的法則仰觀天上日月星辰,俯察大地山川原野,能明白幽隱無形和顯明有形的事理。能追朔事物的初始,推求事物的終結,能知曉人事物生死的規律。又云:「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意思是:明白了悟易理,就能正確遵循天地之道(言行舉止與天地之道相符),為人處事立世就不違背天地之道。學易悟易可知易道周遍於萬事萬物(在一草一木一石一沙中察覺自然之道),這樣,可讓道匡濟天下(讓普天之下的人知曉這個道理)。因而觀念、行為就不會有錯誤。《小畜·象》曰:「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就是說君子要效法「風行天上」的自然現象,以道德教化天下,蓄積美德。可以說《周易》認為衡量人們行為的正確與否,就是看他是否與天地之道相符合。即主觀認識符合於客觀實際。也可以說,人類的一切行為必須符合於自然規律。人類必須學會尊重自然,從而才能實現改造自然之目的。這應該是貫穿人類實踐活動始終的恆常不變的真理。正如《繫辭》有云:「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宋代程頤曾說:「天地人只是一道。」而張載則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學命題。從這個角度來審視《周易》,我們就不難理解《易論》中:「不易」之意了。
推薦閱讀:
※《周易》這玩意兒其實挺好玩兒(廿三)——天干地支
※《焦氏易林》重輯(坤之)
※《周易》中哪些內容屬「古之遺言」?
※周易里被顛倒的乾坤
※《周易》預測到底是「偽科學」或是「真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