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宗教建築——千山佛跡、道教建築
千山南臨渤海,北接長白,千峰拔地,萬笏朝天,以峰秀.石俏、谷幽、廟古、佛高、松奇、花盛而著稱。具有景點密集、步移景異、玲瓏剔透的特色。古往今來,一直是吸引遊客的人間勝地。她雖無五嶽之雄偉,卻有千峰之壯美,是一幅以獨特的群體英姿組合而成的天然畫卷。一年四季,景色紛呈,春天梨花遍谷,絢麗滿壑,夏天重巒疊翠,鬱鬱蔥蔥,秋天漫山紅葉,落霞飛紅,冬天銀裝素裹,白浪拍空。千座山峰,峰峰奇特,處處景美.來此一游,定能使你的心情如千朵蓮花峰一樣怒放。
千山自然景觀鍾靈毓秀千山群峰挺立,突兀爭奇,雄偉險峻,幽深秀麗,象一幅展不盡的山水畫卷。著名的有仙人台、五佛頂、蓮花、月牙、獅子、彌勒、凈瓶、缽盂、海螺、卧象、獻寶、鵓鴿、三台、漱瓊、松苔、上夾、下夾、筆架等峰。最高峰為仙人台,海拔708.3米,是「觀雲海、賞日出、瞰蓮花、聽松濤」的最佳觀景台。五佛頂是千山的第二高峰,海拔554.1米。登山遙望,諸峰千姿百態,有如龍蟠、虎躍、鳥翔和潮湧,層巒疊嶂,盡收眼底。千山怪石嶙峋,各領風騷。它們造型奇特、峻峭,千姿百態,分外壯觀。有的挺立峰頂,有的雄踞山腰,有的落卧溝間,它們象牛似馬,若豹類貓,虎伏龍隱,豕突獅跳,栩栩如生。卧龍石、壽星石、 巨人石若鳥獸人形,合心石、夾扁石、鐘鼓石乃天工巧成,而木魚石因擊之聲如木魚而稱奇天下,使遊人在尋幽訪勝中增添了無限樂趣。
千山的洞穴多數是天然形成的,只有少量由人工稍加穿鑿的二有些洞穴如香岩寺後山的「老祖洞」、龍泉寺的「了凡洞」曾有僧人、道人在內「修鍊」;有的洞如無量觀的「羅漢洞」、普安觀後的「玉皇洞」皆塑有各種神像。還有些洞很是奇特,如洞中有洞的「觀音 洞」,寒氣襲人的「冰洞」等等。這些洞穴不僅形態多樣,古怪離奇,而且不少都寓含典故、傳說,為古老的洞穴添上了神秘的色彩,令遊人頓生探奇之心。
千山,以奇峰、岩松、古廟、梨花組成四大景觀。
仙人台,又名觀音峰,位於南部遊覽區諸山脈之巔,大安、中會,香岩諸寺和五龍宮諸廟宇拱衛之中。海拔708.3米,為千山風景區最高峰。峰奇,地險,峰頭似蛇背,長20餘米,寬10米,峰頭西端,撅起一巨大石柱,呈四棱形,高7米,直徑約20米,由東稍北傾斜,狀如鵝頭,故俗稱鵝頭峰。西南北三面均為峭壁深淵,唯東一面可行。明朝初年,在峰頂大興土木,將半球峰頂變成一平台,修建成仙人台。上面基石上刻有棋盤,周圍安放八仙和南極壽星的石雕坐像,布陳為慶壽,奕棋行圖。鵝頭下峭壁上,有一佛龕,內浮雕一尊半身觀音菩薩像。佛龕之上橫刻"仙人台"三個篆字,系清光緒舉人徐景濤所題。鵝頭峰原名華表柱。
千山 - 歷史沿革
千山
千山區境可上溯的秦代(公元前221年)、漢代、三國時期、晉代、隋代,其北部(以楊柳河為界,下同)隸遼東郡襄平縣(今遼陽市),南部屬新昌縣。唐代(公元668年),隸安東都護府遼州城(今遼陽市)。遼代(公元906年),區境北部屬東京道遼陽府(今遼陽市),南部屬遼陽府海州(今海城市)。金代(1151年),區境北部隸東京道遼陽府,南部屬澄州(今海城市)。元代(1206年),區境北部屬遼陽路(今遼陽市),南部屬海城巡檢司。明代(1368年),區境北部屬遼中衛(今遼陽市),南部屬海州衛(今海城市)。清初,千山區境內由遼陽州、海城縣所轄。民國初先由遼陽縣所轄,後由海城縣所轄。1937年12月1日,鞍山實行市制,千山區才劃入鞍山市內。幾經變遷,1960年2月15日郊區建置,才形成現在千山區的雛形。1983年12月30日,遼寧省人民政府批准,將鞍山市郊區劃為四城區之一,沿襲歷史之稱,取名舊堡區。1996年改為千山區。
千山 - 地理位置千山區位於遼東半島北端,遼寧省的中南部,遼河平原的中下游。千山區土地面積421平方公里,人口30萬,區轄八個鎮、二個街道辦事處、74個行政村。南、西南與海城市毗鄰,東、北、西與遼陽縣接壤,環抱鞍山市鐵東、鐵西、立山區、鞍山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和鞍鋼廠區、是亦城亦鄉、城鄉交錯,具有典型城郊特徵的鞍山市四個城區之一。
千山 - 地形地貌千山區群山環繞,景色優美,與「東北明珠」千山山脈一脈相連。由於千山區地處遼東丘陵和遼河平原過渡地帶,其地貌特徵是東南高,西北低,自東南向西北傾斜。西北部為沖積平原地帶,最低高度12米。全區地形大致可分為三部分:東部為低山丘陵區,佔全區總面積的54.6%,高度一般在100~500米;中部為漫崗丘陵區,佔總面積的16.9%,高度一般在30~100米;西部為平原區,佔總面積的28.5%,高度在15~30米。
千山 - 自然資源物產資源
千山物產豐富。百年以上古松萬餘株;各類動物60餘種,特產水果10餘種,香水梨、南果梨堪稱一絕。溫泉休閑娛樂勝地在風景觀光區的東北部是溫泉休閑娛樂勝地,這裡溫泉資源得天獨厚,地熱水資源占鞍山地區已查明地熱水資源50%以上,年采水量85萬立方米。
千山 - 千山文化千山彌勒寶塔
早在1400年前北魏時期,千山就有佛教徒的蹤跡,隋唐代起有了廟宇建築,到遼金已發展成遠震遼左的著名佛教勝地。「祖越」、「龍泉」、「香岩」、「中會」、「大安」五寺,在明代已很出名。到了清代道教進入千山,使千山的廟宇有了進一步的增建,發展到七寺、十二觀、九宮、十庵。千山廟宇布局巧妙,建築宏偉。
古老而宏偉的寺廟,與自然景物彼此烘托,融為一體,構成一幅優美、雅緻、幽靜的動人畫面。眾多寺廟終日香煙繚繞,鐘鼓幽鳴,一派仙人福地景象。特別是身高70米的天成彌勒大佛,自發現以來,轟動海內外,成為世界奇觀。探奇者、朝拜者絡繹不絕,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筆題寫「千山彌勒大佛」,每年6月的千山大佛節,將宗教活動帶入高潮,堪稱佛教之盛事。
千山人文歷史遺迹頗多千山歷來是引起人們嚮往的名勝之地,不僅有唐太宗李世民駐蹕和薛禮兵營遺址,還留下清帝康熙和乾隆遊歷的足跡和詩篇。名貫三江的關東才子清太史王爾烈,曾在千山龍泉寺讀書,至今還保留他的書房。
明清時的官宦、名人也曾紛紛來游,並題有許多匾額和詩詞讚美千山。就連《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棟亭詩抄》中,也把自己的籍貫用「千山」二字標出。
千山 - 名景風光仙人台國家森林公園
千山仙人台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達29平方公里,百年以上古松大多分布在此景區,這些古樹或昂首挺立,直上蒼穹;或老枝縱橫,盤根錯節。景區中海拔708.3米的千山第一高峰——仙人台是「賞日出、觀雲海、瞰蓮花、聽松濤」的最佳觀景台。登山遠眺,松石美景盡收眼底。
仙人台國家森林公園地貌景觀奇特,素以山高、石怪、奇松、廟古、塔多、徑幽而著稱於世。歷來名人詞客游踵所至,不少留題,所謂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寺不古、重巒疊嶂、古松參天,是旅遊最佳好地方。主要山峰有仙人台峰、金剛峰、通明峰、凈瓶峰、瓔珞峰等,仙人台鵝頭峰上刻有棋盤,傳說八仙曾在此下棋。著名的卧龍石、壽星石、巨人石、合心石、鐘鼓石乃天工巧成。祖師洞、大安羅漢洞、老洞、冰洞、水洞不僅形態各異,古怪離奇,而且寓含著典故和傳說,為古老的洞穴添上了神秘的色彩。
仙人台景區名勝古迹甚多,歷史悠久,五大禪林中會、大安、香岩、三大寺均建在這個景區內。清代建的五龍宮、朝陽宮、太和宮殿、東極宮、泰安宮、斗姥宮、聖先宮、慈祥觀、石龍庵、木魚庵、洪谷庵等十多處道教廟宇均分布在這個區域內,著名景點近百餘處。
中會寺有牌坊、天地樓、念佛堂、後閣;犀牛望月、財神出現、觀音倒背、海螺峰、海市蜃樓、滴水辰雷、寶劍刺魚、筆架峰、凈瓶峰、石堆鐵羅漢等。
大安寺有山門、韋馱殿、大雄寶殿、鐘樓、西閣(觀音殿)、白虎殿遺址、羅漢洞、觀音洞、開覺洞、齊國神祠、石塔;碧桃獻壽、曇雲捧印、蒲町長春、佛手拿空、保泰浮青、金剛坐鎮、懸崖飲馬、通名夕照、古洞藏雲、鐘樓遠眺、寶塔迎風、香爐暮靄、英烈觀峰、西閣凌空等。
香岩寺有天王殿、接引殿、大雄寶殿、地藏殿、觀音洞、北塔、南塔、雪庵塔、老祖洞、仙人台;蟠龍松、筆架山、鸚哥石夾峰、卧虎峰、錦銹坡、煉魔石等。
五龍宮有觀音殿、呂祖殿、老君殿、玉皇閣、卧牛峰、雙頭峰、卧石峰、子母峰、烏首峰、三龍谷、月牙井、老龍潭、背陰洞等。
慈祥觀有正殿、十方堂、經堂、七聖祠、嵌松崖、象頭崖、獅子石、海螺石、老洞、玄合洞、如醴井、玄合井、掃帚松、丹鳳朝陽等。
百鳥園景區
千山雲潭湖
千山百鳥園與午山第二高峰五佛頂彼鄰,東南是天然彌勒大佛,西面是唐城古道關。四面環山、百齊鳴,園內盡展群鳥風姿。她是千山風景名勝的一枝獨秀,也是亞洲第一大的鳥語世界。,為您感受人與自然、人與鳥類的種種情感,提供了一處自然、休閑、觀賞和遊覽的聖地。
全國佔地五萬六千多平方米,由外園和內園兩部分組成。外園與西海廣場連接形成整體,由十幾米高的水壩、蓄水池、草坪和刻有園名的工藝雕塑組成,內園由2萬多平方米的人工湖、歐式建築的服務設施和古典風格的桃花島組成,佔地二萬四千平方米的天網式觀賞鳥園形成一座「園中園」。
園內擁有鶴、鷺、鴕鳥、鴨子、小鳥、斑鳩、鳩鴿等七大類100多種近五千隻鳥。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有:丹頂鶴、金雕、黑天鵝。國家二級保護鳥類有:白天鵝、禿鷲、鴛鴦、蒼鷹、紅腹錦雞等。此外,還有珍稀的巴哈馬鳥,中美洲的「琉璃金剛」鸚鵡等。這些大自然的使者與熊貓、東北虎一樣倍受人們的青睞。
還有精心為大家準備的人鳥對話、人鳥共處等馴化項目將令您耳目一新。仙鶴凌空展翅翱翔在青山白雲之間的「丹頂鶴放飛」,隨著幾十隻孔雀東南飛,鸚鵡「陶陶」拼字問候「大家好」。會騎自行車的「笨笨」悠然自得,走鋼絲、升旗等精彩致公黨准使您開懷一笑;看似溫順的猛禽出其不意的制服獵物又會讓您大吃一驚!
五佛頂景區
千山一絕
五佛頂位於西海景區,海拔554.12米,是千山風景區的第二高峰, 是千山開發比較早的風景點之一。在當地自古還流傳著「登不上五佛,看不盡千景」和「山高不過仙人台,廟高不過五佛頂」的說法。在1990年前,想要上五佛頂,必須經過兩上小時登山,而現在在1990年修建了長781米的空中索道,經過7—8分鐘的運行就直接把人送到了景區的4/5的位置, 這樣使遊客不必太勞累就可以登上五佛頂,下了索道以後,了頃著石階向上走,就到了五佛頂的普安觀,它是千山海拔最高的一座道觀。
它的原名西名庵, 由明代僧人普安創立於1596年,當時有茅堂三間,堂後玉皇洞,內塑玉皇大帝,也是普安練功打坐之場所,為佛門凈土普安圓寂後,在清代道士錢來吉來到此處,看見西名庵破損不堪,於是他便四處化緣,建了道觀,為了紀念普安大師修鍊過,於是用了佛教普安和尚之名起名為普安觀,從這也能看出佛道兩教相處非常融洽,在這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普安大師修鍊時曾與他俗家的外甥宏光一塊出家於西明庵,由於天資比較實在,打坐認真,也得到普安大師的喜愛,一日普安大師要下山化緣,在山上已準備好柴米,可是宏光仍然同普安說: 「您走後我吃什麼,喝什麼呀」?由於當時普安下山著急,看見宏光這麼問,於是生氣地說到: 「燒大腿,吃石頭」。而宏光聽後並沒以為普安說的氣話,廚心地點點頭,一晃數月以過,普安和尚化緣歸來,於是回到山上,看見柴米未動非常奇怪,於是忙問宏光: 「你這些天吃什麼,喝什麼呀」?宏光看見普安答到: 「您不是讓我吃石頭,燒大腿嗎,我按您說的做的。」普安聽過非常不信讓宏光做給他看,而宏光真的把大腿伸進灶內燒著,而鍋內的石頭也可以下咽,當時普安也非常吃驚,但他也不知道,自己的徒兒宏光已練生金鋼不壞之身。
雖然這個焚腿煮石的故事有很大一部分虛構,但是從此五佛頂的普安觀卻更為神秘。普安觀院內分為東西兩殿,左為老君樓,建於民國年間,它是千山為數很少的二層建築,裡面供奉道教玉清宮主人太上老君,他在道教中是最高天神,兩邊為呂祖(呂洞賓)和全真教龍門派創始人。邱祖(邱處機),右為關帝廟,清代單檐硬山式建築,裡面供奉忠義財神,關帝君(關羽),它的「桃圓三結義」和「過五關斬六將」「千里送皇嫂」的佳話仍被人們所傳誦,兩邊是藥王孫思邈和當地的保家仙黑媽媽,在普安觀的供奉上看,就能看出道教所供奉的人物都是人們所熟知的,而道 教也是多神論者,在他們認為只要對人民作出貢獻之後都會成為仙,也都會供奉,在世界上中國道教也被稱為唯一的一個沒有違反自然規律的宗教,看過普安觀,我們歹頃著比較陡的台階向上走就來到了這長20米,寬15米的有300平方米左右的平台,五佛頂開發於明代萬曆年間,由於山頂光禿的山峰,其上多沙而少土,無草無木,如和尚光禿的頭,故日佛頭山。相傳,當唐朝李世民曾與高句麗族有一些交戰,曾屯兵於千山。因李世民信佛教,所以與老僧一同遊覽千山風景,當遊覽至佛頭山時,不覺為佛頭山的景色所驚呆,近望座座山峰猶如朵朵蓮花開放,遠眺視野開闊,太子河像一朵白色的彩帶奔流不輟,唐太宗興之所致便問僧眾此山何名?老僧答曰: 「佛頭山」,唐太宗沉吟半響脫口說道: 「名曰佛頭山,無佛在山巔,何不請佛至,證明實佛山」。老僧聽後認為皇上要運上五佛,因為他們把「無佛」聽為「五佛」,聽「實佛」為「石佛」,於是五大禪林各命一名弟子不遠萬里,從河南少林寺運回五佛立於佛頭山,從此易名為「五佛頂」。這個傳說流傳至今,而現在立於山上的玉佛是1991年千山風景區重塑玉佛為墨玉的,依次為日月燈佛、阿閃佛、釋迦牟尼佛、無量壽佛和焰肩佛站在五佛頂極巔,萬仞白雲俱在腳下,近望山巒疊嶂,松海飛濤,蒼翠盡染,遠眺藍天盡處,秀峰景亭點綴其中,輕雲薄霧繚繞峰尖,恍若仙境。
天上天景區
天上天景區位於千山風景名勝區北部,東起千山正門,西至,五佛頂,面積約5平方公里,海拔450—-550米,為千山第二高嶺,山峰奇峭,怪石嶙峋,懸崖絕壁,蒼松翠柏,錯落其中,以峰奇,石奇,松奇而著稱。是千山唯一一個高嶺遊覽區,平均海拔520米,唐太宗李世民,清康熙、乾隆等帝王曾遊覽過此景區。
相傳唐王李世民,住大安寺到無量觀「振衣岡」上抖過戰袍;金代皇帝世宗完顏雍曾到千山靈岩寺探望其母貞懿太后;清代康熙,乾隆、嘉慶皇帝也都到或從遼阻古城望千山,並留下遺迹題詞和詩文。王爾烈陪同嘉慶皇帝在千山找的那塊「木 魚石」、即曹雪芹寫的石頭記(紅樓夢)中那塊有靈氣石頭,金世宗住的遺址、蟄龍亭、博愛樹、貞懿太后住的遺址內出土的30多萬枚銅錢均在景區範圍內。1996年在景區內建了索道,在索道下文建了御覽殿,殿為高台基單檐歇山式建築面闊五間,雕粱畫棟,在,其後面又建了半月牙式迥廊, 內嵌青石板雕像千山著名傳說:仙子綉蓮、童子奕棋、令威化鶴、薛才征東、無佛五佛、御賜龍泉、伏虎禪師、香岩雪庵、全後修禪、敕建龍泉、梵腿煮石、剩人函可、無根奇石、太琳鑄鼎、釋道同源、康熙巡遊、寓居龍泉、嘉慶尋石18幅,遊覽至此品佛、仙之悠,睹聖君、明主之奕彩、回顧歷代珍聞,逐幅賞玩,體會中滋味、定能生悅意之快,至身佳境之愉。
天上天景區以自然景觀為主,以奇峰、怪石、古廟、岩松而著稱。千山著名道觀無量觀和五大禪林之一的祖越寺位於此景區。景區由正門至御覽峰為上段,至玉霞關為中段,至五佛頂為下段,上看怪石,中看秀峰,下看奇松。著名景點有天上天、七重天、.九重天、天外天、一線天、一字天、夾扁石、無根石、木魚石、鸚鵡石、可憐松、探海松、望天蛙等100餘處。乘座天上天索道您可以安全快捷地到達主峰天上天,盡覽千山的秀美景色。天上天景區有全國唯一、民間普遍信奉的喜神、財神、三星(福、祿、壽)、文昌帝君等民神為主的喜神殿、財神殿、文昌個閣。該景區每年舉辦的增福、添壽、發財的禮拜祭活動,其中文昌帝君更是人們求學進取的可祿之星。正如古歌謠云:
福星高照把福施,祿星送印下祥雲。壽星騎鹿獻蟠桃,吉星高照喜盈門。
大佛景區
在遼寧省鞍山市的千山風景名勝區的北溝中心部位,坐落著一座天成稀世巨型彌勒大佛。這尊大佛的問世,吸引了中外成千上萬的佛門弟子、信徒和居士。每逢初一、十五,進山朝拜者人山人海,香煙繚繞,真可謂古干朵蓮花山的一大盛事。
天成彌勒大佛
千山天成彌勒大佛
大佛地處千山第二高峰五佛頂的東南方,距著名的廟宇南泉庵東南300米,海拔520米,整座大佛就是一座高聳的山峰。大佛坐高70米,肩寬46米,頭高9.9米,頭寬11.8米,耳長4.8米,圓圓光亮的大頭高如三層樓房,長滿綠苔的濃眉 之下長著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其五官擺放位置適宜,比例恰到好處。大佛左手分開放在膝蓋上,右手握拳,手臂壓在右腿上,右胳膊上方還端坐著一尊南極壽星,從整體看去是向右傾坐的姿態。在其胸前還天然形成一隻捻珠,其長短比例及位置非常神奇,迎著陽光還可以看到圓圓的珠環。大佛的右手背上有人工鑿刻的直徑約3米的大圓環,其凹凸部分迎著陽光從遠處看去自然形成一個明暗對比強烈的光環。有人說這個光環是個「八卦圖」,也有人說是個「法輪」,種種說法不一。在大佛腹部中央有一個高2米、寬1.2米的橢園型的空洞,在其邊緣還長著棵小松樹,從遠處看去宛如一叢長毛掩蓋著大佛的「肚臍眼」。在大佛的最低部還長著兩隻寬大的腳。在對這尊大佛的挖掘考證中,竟然發現了許多歷史上有人拜祭的痕迹。在距大佛對面200米,高約70米的峭壁上有一個人工鑿刻的1米寬、6米長的古拜佛台,其花崗岩檯面已經風化,據地質專家鑒定,花崗岩風化到如此程度,起碼要有上千年時間。在古拜佛台的下方30米處,人們還發現曾有人焚香拜祭用的瓷質供碟和近尺 厚的香灰。據考古學家考證發現,挖掘出來的供碟是明清時期的瓷製品。由此可見,大佛早在明清時期或者明清之前就已被高僧所識,並供奉膜拜。1993年3月19日,千山管理局曾接到盤錦衛校高級講師張柳春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說,民國時期一個叫於文波的人曾在千山出家,那時曾有人指點,讓於文波去拜祭大佛……從這封信中可以看出,在民國時期一些出家人就知道彌勒大佛。
干山成為佛,至今大約有近千年的歷史,為什麼至今才被發現?既然明清時期就有人拜祭過大佛,為什麼在千山的文獻中沒有文字記載?有人對此的解釋是:宗教的本身就是保守的,況且即使個別高僧、道士發現了大佛,他們也把大佛視為是上天賜給他們本人的佛。加之古時常有虎豹出沒,無人敢到大佛附近拜祭,所以沒有記載,人們也就把大佛忘記了。不管這種解釋正確與否,究竟為什麼千山的出家人不把大佛的事公開,仍然是人們心頭的一個謎。
彌勒祥雲
彌勒是印度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慈氏,為佛教菩薩的名稱。據佛教傳說記載,佛祖釋迦牟尼曾言,·彌勒將來將繼承釋迦佛位,位居未來佛地位的菩薩。另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所載,彌勒原出生於印度一個婆羅門(僧侶階級)家庭,生長在皈依釋迦,在釋迦牟尼之前人滅(逝世)。千山彌勒大佛的發現,加快了巨佛所在的綉蓮台景區的開發。千山管理局從山腳到山頂修起了扶欄和石階,又增設了拜 台。一時間,縷縷香煙,嗒嗒木魚,聲聲佛樂,大佛不再寂寞。1993年6月5日,是千山大佛正式註冊的日子。這個消息一傳開,成群的善男信女早早湧向綉蓮台景區,來朝拜大佛。這天本來是個晴天,可在朝拜高潮時,竟出現了奇異現象,大晴的天空飄起了黃色的雪花。有人說,這不是雪花,這是南風吹來的黃沙,黃沙鋪道是佛祖駕臨的吉祥徵兆。正在這時,有人發現天上出現了彩虹。彩虹過後,天空的白雲出現彌勒佛的影像,空中和地面上的彌勒大佛相互輝映簡直出神人化。這時有人喊「彌勒佛祖駕到」,眾信徒席地而拜,呼喊之聲在山間久久回蕩…… 這個消息傳開,在鞍山又掀起了大佛潮。 有佛就要開光。何為開光呢?其實佛教的開光就好像俗人的「剪綵」儀式。在佛教「開光」這天,由德高望眾的高僧主持慶典,高僧手持明鏡,借用陽光的折射照映佛眼,這就意味著大佛降臨人間,賜福天下,保佑眾生。本來這一宗教活動就很神秘,不料,在干山大佛開光這天出現了更令人感到神秘的景觀。經上級批准,千山大佛被允許開光。1993年8月9日(農曆六月廿二日)是千山大佛開光的正日子。這天天晴如鏡,萬里無雲,·成千上萬的群眾大清早就往繡花台攀登,有遠道的人早在頭天晚上就湧向繡花台頂峰,他們都想親眼目睹佛祖再次顯靈。上午9點50分,高僧主持宣布大佛開光慶典開始。頃刻;四處鞭炮齊鳴,佛樂高奏。一位老年居士點燃了他親手製作的一人多高的大蜡燭,整個道場頓時沸騰起來。突然間,山間響起了呼喊聲:「來了,彌勒佛祖來了……」原來,在大佛的上空奇蹟般地出現一道倒懸直立在晴空的彩虹。這道彩虹比大佛註冊那天出現的彩虹還寬還長,在晴空中足足持續了30多分鐘。接著在蔚藍色的天幕上相繼出現了「彌勒」、「觀音」、「音賢」等形象的白雲。這時雲集在山頭等侯大佛「顯靈」的人們呼啦一下子齊刷刷地跪在地上朝大佛磕頭,有的信徒的頭部都磕出了鮮血。就在主持大法師率領眾弟子登台拜祭的時候,一隻嘴叼枝葉的山鴿落到了拜祭台的欄杆之上,足足停了五分鐘。這下子,更引起全場越來越多的人狂熱的吶喊和虔誠的跪拜…… 彌勒神光的出現,更增加了大佛的神靈。那麼,大佛開光慶典時,天空中出現的異常現象如何解釋呢?據佛教的人士說,佛事的開光慶典時,天空出現的異常現象不是千山大佛開光時僅有的一例。五台山觀音銅像開光時,萬里無雲的晴空上也曾飄來過類似的「祥雲」。這也許就是信徒們所說的,是彌勒佛祖的神光吧。
大佛效應千山大佛開光慶典時出現的奇特景觀,無疑使這尊大佛又增加了一層神秘的色彩,致使大佛區的遊人絡驛不絕。往日門可羅雀的南泉庵這一休養靜地,現已是車水馬龍。即使時至深秋,干山景區內諸山滿目蕭然,但干山大佛對面的拜佛台上仍然香風飄逸,青煙縷縷……據佛學家和佛教大師講,千山乃是彌勒的道場。至此,千山盛況空前,海內外各界為之震驚。哲學界、佛學界論證認為,千山大佛的發現,對北方乃至中國佛教界都有重大的影響,這預示著干山將成為中國第五大佛教盛地。千山大佛問世以來,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關注。福建省福州市永泉寺方丈道長乙法師聽到千山彌勒大佛出世的消息後,特地遠涉幾千里到千山觀拜彌勒大佛。觀拜後他十分深切地說子「干山大佛比樂山大佛更有價值。因為這是天成大佛,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瑰寶,這是尊真佛。」全國政協副主席、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老先生得知千山大佛後,揮筆題寫了「干山彌勒大佛」六個金光大字。全國佛協教務長白光法師以及遼寧省原政協副主席林聲也為千山大佛揮筆題了字。
千山大佛出世的消息很快傳到了海外。香港的(香港快報》、《商報》、《明報》、《天天報》等十幾家報刊都登載了有關千山大佛的消息,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泰國等國家的報刊和電視台也都相繼發表了消息。台灣台中私立慈光圖書館館長王炯如先生在獲悉千山發現大佛的消息後,在所創刊物《慈光雜誌》上發表文章,他在文章中說,干山大佛是從遠古世紀里走來的一位神靈,飽經世事的滄桑,積聚了天地的精華,用她無窮的智慧來啟迪現代人的靈感,用她深邃的思想來警示人事的發展。她雖然無聲無息,卻似不斷掠過的神秘的時空,永遠莊嚴、肅穆、法力充盈。上海一位叫李良國的老人從《文匯報》上看到干山彌勒大佛的消息後,特地來信探詢,並不辭辛苦特意從上海來到千山膜拜。
千山大佛知名度的不斷擴大,大大增加了千山風景區對外開放的吸引力,港澳同胞和海外華僑回國後都專程采膜拜千山大佛。自千山大佛問世以來,千山大佛景區已接待幾百萬遊人。據權威人士預計,千山大佛所產生的效應,至少在20年中會越發顯著。
千山 - 文化廟會千山大佛寺山門
彌勒佛
彌勒是印度梵文Maitryar的音譯,意譯為慈氏。佛教菩薩名。佛教傳說從佛受記(預言)將繼承釋迦佛位為未來佛的菩薩。
彌勒俗名阿逸多古,印度南天竺國人。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等載:彌勒出生於婆羅門家庭,後皈依佛教為佛弟子,修行圓滿先佛入滅生於兜率天(又稱兜率凈土)內院經四千歲(相當於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歲)當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徹悟成佛,廣傳佛法。
中原佛教寺屆里供奉的笑口常開胖彌勒像則為五代時名為契引的和尚(布袋)他在圓寂之前口念謁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渡世人,世人卻不識。」眾人便認為契此是彌勒供奉。實質上,這是中國文化吸收外來文化、改造外來文化的必然,而笑口常開肩負布袋則是體現了中國式的宗教幽默。
「千山大佛節」的由來
「千山大佛節」是根據千山局一九九三年四月六日考察原綉蓮台景區發現的一尊由整座山峰形成的「千山彌勒大佛」而確立的一個具有宗教文化內容、景觀綜合藝術審美和旅遊觀光為一體的大型旅遊活動節日。至今,已圓滿地舉辦了五屆,舉辦時間為每天的六月六日(東南亞上座部佛教的世界佛陀日前後)。其籌辦規模一屆勝過一屆,由開始時的三萬人次增加到第五屆的十多萬人次。
與會的僧眾也由原來的本省擴大到整個中原佛教界,高僧法師每年雲集於此。今年大佛節更是盛況空前,不僅有大型宗教活動和「千山之夏」晚會,還有舍利子展,屆時將有十名藏傳佛的高僧應邀同賀。每年的大佛節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每一屆「彌勒大佛問世」,第二屆「彌勒道場法會」,第三屆「水陸道場法會」,第四屆、第五屆均是祈禱世界和平法會,慶香港回歸等。今年的主題則是:祈禱世界,永久和平冥陽普利吉祥法會。
宗教界人士認為天成大佛是真佛求拜機會難得。因而每年大佛節活動中,信教群眾均來此廣為布施,積造福田。廣大遊人、社會人士參加大佛節一可以觀賞到這具有自然遺產,世界奇觀之謄的千山大佛,再者無論游是否有宗教信仰,在人們心目中趨吉避凶的心理也是極為普遍的,在大佛前許個願,可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心境上的調整。
所以,每年許多還願者中並不都是佛教居士和宗教信仰者。我國傳統的宗教文化活動已成為旅遊千山的一項重要內容。
喜慶初一逛千山廟會
冬季的千山風景別樣,大年初一的千山更是喜氣洋洋。經歷了五年的「千山民俗文化廟會」,已成為鞍山人過春節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今年,千山風景區緊緊圍繞「第五屆千山民俗文化廟會」為主題,展開了一系列宣傳活動,通過報紙夾帶宣傳單把信息傳遞給市民手中,省電視台、鞍山電視台、鞍山電台、鞍山日報、千山晚報、北方晨報等宣傳造勢,千山網站和省市旅遊網站連續不斷的相關報道,以有力的新聞衝擊,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
千山被節日氣氛裝扮的格外濃郁,一到千山正門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橫跨馬路兩側高大的充氣拱門,隨風飄揚的福壽彩旗、高高升起的空中飄球為節日的千山營造了歡樂、祥和的氣氛,也為千山「第五屆民俗文化廟會」增添了一份喜慶的色彩。源源不斷的人流從四面八方而來,把大年初一的千山變成了節日里歡樂的海,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節日的笑容,不僅為新年到來而喜悅,也為千山在春節期間給廣大市民提供大型節慶活動而欣喜。眾多的遊人中有三口之家一起來逛廟會的,有幾個好友自駕出遊看風景的,有帶著老人、孩子一起祈福迎祥的,有外地工作回鞍過年的本地人,還有手拿相機的攝影愛好者,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組合使「千山民俗文化廟會」更加異彩紛呈。
千山的大佛景區、財富宮節日里裝扮的格外喜慶,巨大的福字、壽字,法會的五福屏風,以及那繚繞的香煙,佛號聲聲、鐘鼓齊鳴不絕於耳,處處體現了千山濃厚的宗教文化氛圍,一派仙山福地景象。8點30分彌勒尊佛聖誕法會在大佛景區舉行,廣場上聚集了眾多遊客,他們雙手合十專心地觀看大德高僧交供、灑凈,聽長老們祈福誦經,心中默默禱告平安,頂禮膜拜。他們虔誠叩拜大佛的同時,祈盼吉祥如意、百業興旺,祈盼國家和諧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真可謂天和人順、千家萬戶喜迎春。
南方突變的天氣擱淺了春節黃金周的長線旅遊,卻帶動了短線旅遊的熱潮,大年初一黃金周的第一天千山風景區就迎來了來自鞍山及周邊城市的遊人2萬餘人次,同比增長幅度很大。儘管這一天遊人數量增多,但千山風景區的安全、交通井然有序,從除夕夜開始就有300多名幹部職工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他們本著為遊客服務的宗旨,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冒著嚴寒連續奮戰十多個小時,保證了「初一彌勒聖誕法會」安全、圓滿、順利的進行。
宗教術語釋譯
佛事活動中的宗教術語釋譯
道場:
1、佛陀,菩薩成道之處。2、得道行法謂為道場,就是歷史著名高僧顯身說法的處所。如中國的四大宗教名山和印度的鹿野苑等。3、供養佛之處謂為道場,是指各地佛教寺院活動場所舉行的各種大型佛事活動。
法會:弘佛說法及供佛施僧的集會。所謂施有二施。一曰:慧施即說法開示使僧眾明之佛禮。二曰:布施,即以物資形式供養佛和僧眾。正如《法華經》曰:若人於法會得聞是經典,指的是主要宣解佛教經典。
放生:釋放羈禁之生物也。佛教認為:眾生雖形異而心性相同,命則同一;二者殺生造業,因果相報而放生積德。即以體現眾生平等,修持無量慈悲之心的一項功德。
舍利:佛院和歷代高僧涅槃、圓寂火化時留存下來的特殊凝聚物質。佛教稱之為佛寶,即佛之身骨也。是依佛之三學(戒、定、慧)之熏修所成者,按佛書云:佛之骨又稱靈骨,有三種顏色:白色為骨舍利,黑色為發舍利;赤色為肉舍利。舍利是修持佛法的僧侶得無量六波羅密功得的結果,即修持成果。
千山大佛傳說故事
千山財福宮
遼寧千山天然彌勒大佛,1993年被再次發現後,名揚海內外,被稱為世界奇觀。關於千山彌勒大佛,還有一些史書未予記載的神秘傳說。
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王李世民征東途中駐蹕遼東千山大安寺英烈觀。這時,唐王軍師徐茂公的舊年好友、浙江靈隱寺高僧悟覺法師東遊到此。
一天早晨,旭日東升,悟覺法師與徐茂公一同登高觀賞千山景色。但見松蒼柏翠、谷幽山奇,二人各自覺得心曠神怡。正在欣賞之時,忽見近處一座山峰上空出現一道彩虹;過一會兒,彩虹上面又出現祥雲環繞;又過了一會兒,祥云為兩朵:一朵祥雲變幻成一尊彌勒佛,坐在彩虹之上,另一朵變幻成一尊觀音菩薩,站在彩虹之上。悟覺法師驚喜萬分:「阿彌陀佛,這不是我佛彌勒、觀音嗎?」他馬上跪倒膜拜,徐茂公也跪倒同拜。拜完起身,望著彩虹上的彌勒、觀音還未離去,悟覺法師還要再去二佛面前朝拜,而徐茂公由於軍務在身,未能同去。悟覺走到彩虹近前,剛要跪拜,突然彩虹消失,觀音菩薩又化為一縷祥雲進入懸崖洞內(此洞後人稱為觀音洞);彌勒佛又化為一朵祥雲降隱在懸崖對面的山峰之中。悟覺法師再看這座山峰,它已化為一尊彌勒大佛:坐姿,面西,高21丈,五官端正,左手五指分開,自然放在膝蓋上,右手握拳,手臂壓在右腿上……(這就是後來被發現的千山天然大佛)。悟覺再次跪倒膜拜。
悟覺法師決定在此地修行,他又去大安寺請求唐王李世民派數十名唐兵,開鑿拜佛台,擴鑿觀音洞,修建連接拜佛台和觀音洞的棧道,還在彌勒大佛的右手背處鑿刻一個八卦圖。這是悟覺法師為了紀念好友徐茂公,同時也因看到彩虹上的彌勒、觀音,算是與佛有緣所刻(現在遊人看到古拜佛台、觀音洞、八卦圖就是當年悟覺法師帶人所鑿刻的)。
從那時起,悟覺法師就住在觀音洞中,每天在拜佛台上焚香膜拜這尊彌勒大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朝拜大佛有數十年之久。
後來,悟覺法師年歲漸高,回到靈隱寺,不久圓寂成佛西去。悟覺法師臨終前,曾留下一首詩,以示後人千山有一尊天成大佛:「千柏萬松翠,山奇谷幽美。一峰化巨佛,遊人沐祥輝。」
靈隱寺的眾僧揣摩這首詩,終於悟出這首藏頭詩的隱意。他們都想到遼東千山雲遊,看看一峰化成的巨佛,沐浴一下佛的祥輝,也許會日後成佛。據千山龍泉寺記載,唐宋時期掛單寄住的外寺的和尚,以浙江靈隱寺的僧人為多。可惜,這些僧侶們都因與千山大佛無緣,誰也沒有發現這尊彌勒大佛。
約過千年,至明末清初時,原李自成麾下的一名戰將因不願投降滿清,削髮在山西五台山為僧,法號雲海。一日,他帶領兩個小僧(原是他的護衛)東遊來到千山一幽谷之中,偶遇一位摔傷的老漢。老漢是千山北麓廟兒台村人,因採藥從懸崖上摔下,腿骨折斷,卧地呻吟。雲海法師見老漢非常可憐,出家人以慈悲為懷,自然得給他調治,他默念道:「阿彌陀佛,若是老漢沒有摔傷就好啦!」說也奇怪,他剛默完,老漢頓覺傷口不疼,身上縷縷煙霧升起,片刻,便覺得腿骨似已接上,傷口癒合,恢復如初!老漢跪地給雲海法師叩頭。一邊叩頭,一邊說:「你真是神僧,真是活佛啊!」雲海法師急忙扶起老漢,命兩個徒弟送老漢一程。
雲海法師也自覺奇怪,自己哪有這麼大的法力?他向四圍環視一遍,但見前面山峰懸崖奇異,又有祥雲繚繞。雲海法師輕功極佳,腳一縱,即攀上懸崖。雲海法師先發現了拜佛台,又發現了觀音洞。他站在觀音洞口向對面山峰望去,正值夕陽照耀,對面山峰一片火紅,光芒四射。雲海法師定神一看,啊!這整個山峰不是一尊彌勒大佛嗎?他馬上悟到,剛才老漢骨接傷愈,原是彌勒大佛的法力!他隨即跪地朝拜。從那時起,雲海法師帶著徒弟每日在拜佛台上拜佛修鍊。出家人講究個悟性,因這些小僧原是軍旅出身,「慧眼」極淺,每天只知道隨師拜佛,卻悟不出佛在何處。
再說這位採藥老漢,回到家中,把他遇到雲海法師替他接骨之事講述給眾鄉親聽,說雲海法師法力無邊。眾人聽後,開始還半信半疑。第二天,廟爾台村一位孝子,進山為雙目失明的老娘求願。他遠遠看到雲海法師師徒三人在拜佛台上打坐,便在拜佛台下擺上供品,點燃高香,叩頭求拜。待回到家裡,老娘果然雙目復明。消息傳開,進山焚香求拜的人越來越多,不論種田的求雨,划船的求風;還是沒兒女的求子,做生意的求財,有求必應,非常靈驗,終年香火不斷(1993年在拜佛台下發現的供碟、香爐和近尺厚的香灰,就是這個時期留下的)。然而,這些朝山拜佛的人,誰也沒有發現彌勒大佛(若不然,他們應該在大佛腳下焚香求拜)。也不知道這是大佛在暗中施法,以普度眾生。遂使雲海法師成了千山彌勒大佛的活人化身。
等到雲海法師年邁圓寂後,朝山拜佛的香火也自然終斷,彌勒大佛也隨之隱匿,直到1993年4月被發現後,才重新現世。
千山樹傳說
在古代,千山和蓬萊齊名,招引來很多仙家來此修鍊.在千山的一個洞穴中,住著一隻修行千年的狐狸.千山集聚了許多靈氣,但寸草不生,每天只有繚繞的去煙在寂寞的訴說著自己的孤獨.在千山腳下,住著一群和善的人民.他們自在耕田,與世無爭.人們試圖在千山上種出糧食,但沒有成功,於是千山成了人跡罕至的地方.千山上的孤獨和人間的喧鬧成了誇張的對比.唯一能把這兩個世界聯繫起來的便是那隻修行上千年的狐.她雖然修行千年但仍眷戀人世繁華,經常到山底遊玩,她美麗的外表曾讓無數人傾倒,但由於她行蹤不定,便傳出了流言,它是仙或是妖,但她仍幫著村民春種秋收.她的身份沒人再去關心,是妖又有什麼關係呢 她曾用自己的靈氣使村民躲過了一場瘟疫.救活了許多人.老人們看到了她疲憊倒地時現出的原形,但這成了他們之間不被說起的秘密.他們相信這隻善良的狐只能給他們的後代帶來幸福.後來仙家一個又一個在千山修鍊,但沒有發現這隻善良的妖狐,生活似乎很平靜.但一切的災難似乎都在那一夜之間降臨.突然之間的天火讓人們措手不及,沒人知道這一切都是天帝的命令,為了仙家修鍊不被凡人發現,他決定將一切毀滅.使千山成為渺無人煙的地方.最終將災難降臨到了無辜的村民身上.為了保護百姓,狐狸化作一個巨大的屏障.火無情的衝擊著狐狸,雲層中傳來了一個輕蔑的聲音:"沒用的,千山寸草不生就註定了它就被仙家選中的,天帝的命令誰能反抗 你這樣就是搭上自己也是沒用啊 走吧!不用幾年他,你也會成神的".可狐狸依舊拼盡全力在反抗,要來保護這裡.不過狐狸終究沒能擋住天火,死後化為一顆靈樹。天帝無奈的放棄了.從此千山綠樹成蔭,後來天庭易主,玉帝來到千山腳下時望著山上的一草一森說:走吧,你修行圓滿成仙去吧!但山上一點動靜都沒有,最後傳來一句:噢,我愛這片土地和友善的人啊,那一秒玉帝落下了熱淚:"狐啊!人間真的就值得你這麼留戀嗎?" 許久山上傳來一聲感嘆:噢,我愛的這片土地和善良的人啊!善良的村民對後代常說:千山上住著一隻修行千年的狐,她用她千年的道行救了所有的村民,她對千山有萬年的眷戀.千山不倒,大愛永存!千山上的每一棵樹都值得每一個人用所有的愛去歌頌.
千山 - 相關詩詞千山
丁令威[東晉]陶淵明
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壘壘。
遼城望月[唐]李世民
玄莬月初明,澄輝照遼碣。映雲光暫隱,隔樹花如綴。魄滿桂枝圓,輪虧鏡影缺。臨城卻影散,帶暈重圍結。駐蹕俯九都,停觀妖氛滅。
沁園春.有感[宋]陸遊
孤鶴歸來,再過遼天,換盡舊人。念壘壘枯冢,茫茫夢境,王侯螻蟻,畢竟成塵。栽灑園林,尋花巷陌,當日何何曾輕負春。流年改,嘆圍腰帶剩,點鬢霜新。
交親散落如雲,又豈料,而今余此身!幸眼明身健,茶甘飯軟,非惟我老,更有人貧。躲盡危機,消殘壯志,短艇湖中閑采蒓。吾何恨,有魚翁共醉,溪友為鄰。
千山
海雲橫處是千山[清]尹繼善
論文樽酒憶清閑,錦水城隅菜圃間。廿載鄉心勞遠目,海雲橫處是千山。
入千山[清]愛新覺羅.玄燁
曉入千山路,煙光織翠蘿。崎嶔緣石磴,宛轉歷岩阿。樹杪朱旗出,藤蔭玉勒過。物華看亦好,景色愛清和。
題畫[清]曹寅
錦石幽花一院深,日長無事罷彈琴。應誰說似千山裡,門外跫跫有足音。
游千山 [清]高士奇
千山
霏雨陵芳晨,輕陰散林薄。修板被青苕,窮崖吐紅葯。流泉既觱沸,危石亦齦齶。微微仙梵聲,三五列蘭若。
憇足愜幽嘗,晚煙張翠幕。松欹雲欲隨,海靜潮初落。緬想平生懷,願言還丘壑。矧茲塵外鑣,俯仰欣有托。
來鶴亭[清]王爾烈
襄平城郭近山垠,丁令威來華表存。五剎不聞留姓字,千年何獨覓兒孫。靈波渺渺雲煙幻,僧塔累累草木繁。誰共青山不生滅,鶴來應為問真源。
仙鶴圖並詩[清]紀昀
鶴立霜林,神骨筆秀。性潔故高,氣清故壽。五百年黃,五百年元。然物表,望之如仙。
推薦閱讀:
※模型教程:基本工具
※標誌建築
※在路上 | 楊曉楠:SCI-Arc並不只是天馬行空
※世界最著名的建築
※如何讓長江水穿越黃河且不會混雜?修引水隧道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