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打不罵教男孩100招(全集)

第一章不尊重使教育打折尊重越多,男孩子越成熟鋼不是「恨」出來的打罵教不出好兒子不要總把自己當家長父母不是家裡的統治者感情用事換不來好教育男兒臉上有黃金低音調教子是一種智慧尊重孩子的個人興趣家長是老師,但不是教官善用「對不起」的藝術勿入男孩子的私人空間不要嘲笑男孩的理想第二章環境是成長的溫床家不是死板的教室爸爸是兒子學習的模板媽媽,請放寬你的心父母要站在統一戰線上不在孩子面前爭吵為男孩子營造和諧的成長氛圍讓男孩子少接受隔Dai教育給孩子三分之一的決策權利男孩需要「窮」著養告訴他:要做人中人,不做人上人多向孩子傳遞正面信息家長要以身作則第三章別讓Dai溝變鴻溝蹲下來,理解兒子善用先聽後說的技巧鼓勵兒子把朋友帶回家向兒子承認:學習確實很累把兒子看成夫妻感情的潤滑劑修正過高的期望值讓孩子說出他的委屈幫助男孩緩解心理壓力不要和叛逆期的男孩較勁以平和的態度走進兒子的世界做個會道歉的家長第四章監管式教育有害無益對他說:我相信你失敗對男孩來講很重要監管會激起男孩的逆反心理不要逼迫男孩實現家長的夢想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全部尊重孩子的個人理想男孩被「壓迫」就會「反抗」將命令改成建議嚴厲管教男孩子要說明理由允許男孩子留出Yin私空間優秀是自己磨鍊出來的第五章溝通要「以聽Dai說」做一名最佳聽眾杜絕沒完沒了的嘮叨和說教給兒子說完話的權利鼓勵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重視男孩子的傾訴注意說話的立場不要命令的口氣跟男孩講話說完傷害他的話之後多抽些時間來陪男孩注意身體語言的使用第六章懲罰是一種藝術責罵並不是批評批評要「偷偷」地進行在他人面前表揚男孩鼓勵——家教的第一名詞欣賞男孩子的閃光點以建議Dai替批評獎懲要說明原因為批評增設級別制定規範男孩行為的家規家長會後不要懲罰孩子與男孩平等交換意見多用肯定語,少用否定語家有規矩才能成方圓第七章引導孩子的良方引導孩子自己做決定給男孩一個理想與他人和睦相處教男孩注意細節不斷充實自己做他價值觀的嚮導鼓勵冒險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拒絕拖延第八章走出教育男孩的誤區讓孩子自己決定不要用分數給孩子定位重視孩子與同伴的交往與男孩溝通要講究方式努力構建跨越Dai溝的橋樑重視孩子的興趣愛好不要把孩子完全交給老師子不教,父之過不要無情地扼殺男孩的創造Xing在男孩失意時不要雪上加霜多與學校的老師溝通第一章不尊重使教育打折在生活中,家長應該尊重孩子。對不少家長而言,學習尊重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他們眼中,子女必須一切聽從大人的安排,一旦孩子的行為與他們的意志相左,或達不到他們的期望與要求,斥罵、體罰便會隨之而至,這是極不可取的方法。要教育孩子,首先就要尊重孩子。雖然孩子年紀還小,但絕不是家長的附屬品,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育人如同育樹:「能順木之天,以至性焉爾。」要使孩子健康成長,就要尊重孩子,讓孩子自由發展尊重越多,男孩越成熟在一個商店裡,有個小男孩注視著一輛帶軌的玩具小火車很久了。終於,他忍不住告訴爸爸,他很喜歡這輛火車。爸爸聽了男孩的話,看了看玩具火車,便對他說:「這火車太貴了,爸爸沒有這麼多錢,我們到別處去看看好嗎?」孩子想了想說:「那好吧,不過,我不想去看別的車了。爸爸,等你有了錢再幫我買,好不好」?說著,小男孩子就拉著爸爸的手走開了。周圍人看到這一幕後都對這個小男孩讚不絕口。有人便問男孩的父親:「你是如何讓孩子這麼懂事的呢?」這位父親微微一笑,回答:「其實也沒有什麼,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我們之間就相互尊重,如果孩子是正確的,我就尊重他的意見;孩子錯了,我也絕不會遷就他,而是否找理由說服他,要求他也尊重我。我們之間的相互尊重已經成了一種習慣。」依靠相互尊重的習慣,就可以使孩子變得懂事起來。很多教育專家認為,尊重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沒有尊重就談不上教育。事實也是如此,尊重孩子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年齡小,需要愛護、關心和培養,還在於他們從出生起就是一個我獨立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願和個性。事實上,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如果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教導孩子,往往能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同時,也能讓孩子更明白事現,變得成熟起來。著名誼李叔同曾經是一名老師,他的品格修養非常,他對每個人都持有相同的尊重是,即使是對待學生也不例外。有個學習上音樂課時不唱歌而看課外書,李叔同看在眼中,但他沒有馬上責備。等到下課後,他讓那個同學到教室外面來,然後用很輕而嚴肅的聲音說:「睛次上課時不要看課外書了。」說過之後,他還對著同學微微一鞠躬。有一次下音樂課,一個學拉門時,發出很大的聲音。李叔同趕忙把那個學生叫了回來,並告訴他:「下次走出教室時要注意輕輕的關門。」然後對那個學生鞠躬,送仔出門,輕輕地把門關上了。李叔同尊重他人的態度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們受到這種風度的影響,變得更加穩重有禮。生活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尊重孩子要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只有立足於生活,才能讓孩子了解生活,從而變得更加通明事理。比如,孩子說話時,家長不但要認真聽,有時候還要蹲下來,使孩子感到你死我活在尊重他,並可以避免讓他有關「低一等」的感覺;孩子不吃飯時不要硬逼他;孩子做錯了事也不要一味的訓斥,要求孩子做一些事情也不必用命令的口吻。有一天,小托尼和爸爸約好去遊樂園,等他收拾完畢,發現爸爸還在寫論文,托尼便催促爸爸:「快點走吧,回來再寫不行嗎?」爸爸用商量的口氣對他說:「托尼,這個論文很重要,我想我要把它寫完才能陪你去一專多能,你先自己找些事情做,等我寫完了一定陪你去玩,好嗎?」小托尼想了一會兒,便默許了爸爸的建議,自己出去了。當爸爸寫完論文去找托尼的時候,發現托尼正在看一本故事書。爸爸說:「好了,我寫完了,可以走了嗎?」托尼放下書,認真地對爸爸說:「請等一下,等我看完這個故事,好嗎?」爸爸聽了莞爾一笑,很有耐心地坐在沙發上,一直等著托尼把故事看完,才一起去了遊樂園。生活中有些父母總是讓孩子等待自己,卻從來不肯等待孩子,尤其是男孩性子比較急,有時會為此爭論,就會因此受到責罵,這往往讓男孩子覺得父母不夠尊重自己,從而不願意與父母相處。父母應該給男孩一些自由的空間,讓男孩體會到父母是尊重自己的,然後再和他們討論應該怎麼做,而不是規定男孩怎麼做。事實證明,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大多願意與父母合作,他們和待人友善,懂禮貌,同大人談話時沒有一點局促感,自我獨立意識強,這些孩子們受到應有的尊重的良好反應。尊重孩子的選擇,不是一味地遷就孩子,而是給孩子一個自由成長的空間。當家長養成了尊重孩子的習慣,不久就會發現,你的孩子變得更加懂事、成熟了。鋼不是「恨」出來的望子成龍是所有父母的心愿,但是,這種心態往往過於急切,甚至有時並不實際,以至於一些家長常常會有「恨鐵不成鋼」的過激心理。儘管在家庭教育中,家長難免會有浮躁之心,但是,所有的家長都秘須明白一點,那就是鋼絕對不是「恨」出來的。即便你的孩子表現並不出眾或不喜歡學習,也不要抱著「恨鐵不成鋼」的心裡。有位教育家說過一句話:「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到位的方法」。也就是說,孩子不懂事、不愛學習並不是孩子的問題,而往往是由於你採取的方法出了問題。尊重孩子的人格,並通過正確的引導,才是教育孩子的正途。有個男孩英語學得不好,試過很多方法,就是對此產生不了興趣。臨近期末考試,他爸爸帶回幾顆巧克力作為交換條件:如果他能聽寫正確一個字母,就獎勵一顆巧克力。然後,不出幾分鐘,呵斥聲和啜泣聲就從書房傳了出來,不一會兒,爸爸就怒氣沖沖地走了出來。孩子的媽媽看到這樣的情況,便放下手中的事情,拿了一張紙巾走進書房,遞給了正在哭泣的孩子。然後,媽媽讓孩子把不認識的字母圈出來——正好10個,這確實令人惱火!因為小男孩已經是一個三年級的學生,學了三年英語,可是26個字母中竟然有10個不認識!但媽媽看了一會兒,並沒有發火,她把英文字母按順序分成幾組,先讓兒子邊讀邊寫其中一級,反覆強化,但是效果並不是很好,半天男孩才學了3個,其中一個字母N,男孩總是記不住。媽媽想了半天也沒有好辦法讓男孩記住字母N,但轉念一想:「不要急,不如先教其他字母吧。」於是,她將這個字母拿出來放在一邊,接下來的字母學習相對順利了許多,但最後打擾順序後,男孩對N和W還不熟練。男孩的媽媽想:「三年沒學會的東西,一時之間要學會絕不容易。」於是,她便扣除了二顆巧克力,孩子對此也心悅誠服。第二天一早,媽媽正在洗臉,聽到兒子感嘆:「哎,怎麼就記不住啊。」她走過去一看,發現兒子正望著紙上的N和W嘆氣。這時,媽媽藉機指著N說:「N怎麼就記不住啊!N就是X歪倒了!」男孩聽了眼晴一亮,說:「對啊,我記住了Z,不就記住N了嗎?」然後,媽媽又重複教了幾遍W,不一會兒,男孩就把這兩個字母都學會了。媽媽鬆了一口氣,告訴兒子可以吃剩下的兩顆巧克力了。男孩聽了,高高興興地拿著巧克力去加強練習了。晚上,男孩的爸爸回到家,便開始給兒子聽寫字母。男孩的媽媽在邊上幹活,心卻懸著——擔心孩子沒有真正記住。沒想到這一次,孩子聽寫、默寫全都正確。男孩的爸爸很奇怪:「一天不見,兒子怎麼變聰明了?」兒子聽了,便把媽媽教自己的事情說了一遍。爸爸聽後嘆了口氣,對男孩說:「看來不是你笨,是爸爸教你的方法不對。」聽了爸爸的話,男孩一把抱住了爸爸,激動地說:「我知道,爸爸也是為了我好,我會努力的,只是您不要總是責罵我。」爸爸聽到,連連點頭。自此,男孩的學習開始變得好起來,他出變得更加勤奮懂事了。鋼不是「恨」出來的,而是煉出來的。充滿「恨」的教育是失敗的,只有將尊重與愛作為基礎的教育,才能呼喚出孩子的信心和才能。打罵教不出好兒子有個男孩十分調皮、好動,四五歲的時候,有一次他趁父親不在,溜進書房玩耍。當他看到書桌上放著的一瓶瓶墨汁,玩興大起,他拿著毛筆蘸滿紅墨汁,東尋西找,最後在客廳通往書房的牆壁上,找到了空白的地方——他決定在上面塗畫。片刻之間,一個個小圈圈組成的小人躍然「牆上」。正當男孩畫得不亦樂乎,並為自己的大作沾沾自喜的時候,他的父親回來了。父親推門進來一看,只見兒子正手拿筆筆微笑地看著他,他便有些納悶地左右探頭一看,這一看不要緊,只見牆面上,畫滿了小人兒。看到雪白的牆面被塗得臟污不堪,父親心中一股怒火騰地躥了上來,他轉身呵斥道:「這是你乾的好事?」男孩一看父親的臉色不對,便知情勢不妙,連忙扔了毛筆轉身拔腿就跑。父親一看,三步並作兩步,大手一探,便把男孩抓住了。男孩心中忐忑不安,臉然嚇得慘白,心想:「壞了,這次爸爸一定會狠狠地揍我。」男孩正胡思亂想之時,父親有些氣憤地說:「你要塗畫也要找個合適的地方啊,這樣隨便亂畫就應該揍你一頓,不過,念你初犯,就饒了你。」男孩聽後默默地低下了頭。說完這話,父親換了口氣,語重心長地說:你要做什麼就對爸爸講,你要畫畫,爸爸就給你買畫畫的用具,卻不能這樣亂畫,你看白白的牆壁被你塗得亂七八糟,房子里央也沒有原來那麼亮了。」聽了這一番話,孩子慚愧地說:「爸爸,我錯了,我會把牆面上的畫弄掉的。」不久,父親便給孩子買了一塊小黑板和一些粉筆。男孩喜出望外,從此,這塊小黑塊就成了他藝術想像力自由馳騁的天地。這個調皮搗蛋的男孩長大以後竟然成了一位著名的漫畫家,他就是蔡智忠。如果蔡智忠的父親當初沒有給兒子買小黑板和粉筆,而是對他一頓打罵,那麼,也許一位天才的藝術家就會因此而消失。由此可見,家長要正確對待男孩的一些調皮行為,千萬不能讓天才消失在自己的棍棒之下。家長應該明白,打罵是教不出好兒子的。根據人格發展階段理論,在童年時候,孩子正處在自主性和羞怯和疑慮之間搖擺的階段,其良心、道德感也開始逐步發展,自我統一性開始出來。這是在這一階段體罰孩子,將會直接影響他們正常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導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在童年時期,家長可以把自己的憤怒寫在臉上去,讓孩子看大人的臉色行事。比如讓孩子看到大人的憤怒表情,就可以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這時,就可以給孩子講一些簡單的道理。等孩子進入青少年時候,就更不要對孩子打罵。青少年階段,男孩的獨立自主意識有了較好的發展,自尊心越來越強。他們開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憑藉自己的能力、勤奮不斷帶來各種成就。如果家長在這一階段打罵孩子,就很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給他們的心靈蒙上一層陰影,影響其人格的健康發展,使其養成消極、自卑的人格。「不打不成才」等觀點是家庭教育中的逆流,傳統教育里的糟粕。俗語道:「常罵不驚,常打不怕。」父母一見孩子犯錯誤就大發雷霆,甚至打罵,這樣重複下去,孩子對訓斥的適應能力就會逐漸提高,天長日久,孩子就會對一般的訓斥持無所謂的態度,等到這個時候,要教育孩子就更加困難了。更何況,打罵帶給孩子的不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靈的創傷。遭到父母打罵的孩子,有些會產生輕生的念頭,有些則會想離家出走,甚至還有孩子埋下了「復仇」的種子。根據調查顯示,被父母「經常打罵」的孩子,有不良行為的比例要遠遠高於沒有受此傷害的孩子,比如不誠實、欺負人、偷拿他人物品等行為常見於那些遭受過父母打罵的孩子。因此,打罵是教不齣兒子的,只有尊重才能讓孩子切實地感受到父母的愛,只有父母的愛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進步。不尊重會使教育打折扣生活中家長不尊重孩子現象不在少數,不僅有些家長侵犯孩子的個人空間,還有些家長基本對孩子橫加干涉,完全不理會孩子的感受。雖然家長的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但是這樣做並不能讓孩子感受到「好」,相反,孩子在這樣的「關愛」下變得古怪、孤僻。尤其是男孩,本來獨永生就比較強,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如是遭遇到家長的不尊重行為,他們的逆反心理往往就會加強,以至於與家長走向對立,甚至會變得固執、任性。事實上,男孩自我意識的發展本來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如果父母能尊重孩子的選擇,不採取高壓政策對待他們,使他們的自我意識自然發展,就能使思維與性格逐步走向成熟。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孩子雖然年紀小,但是他們也有受人尊重的需要,除了隱私的保密需要,他們也有選擇和決定一些事情的權利。在他人面前,家長也不要斥責孩子「不爭氣」、「沒出息」,因為這樣會深深地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偉大的教育家洛克說過:「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越看重,因而會更小心的維護他人對自己的好評。若父母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使他們無地自容,他們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已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的心思就越來越淡薄。」有個小男孩十分貪玩,有一次放學後,他獨自跑到一片樹林里玩耍。由於玩得太入迷以致忘記了時間,等到天黑了,他才發現自己的困境。男孩害怕遭到野獸的襲擊,便爬到一棵大樹上躲了起來。這時,男孩的父親找來了,原來他見孩子很晚還沒回來,就沿著孩子放學回家的路去尋找。父親到了那一片樹林,借著微弱的星光,他隱約看見兒子正躲在一棵大樹上。父親並沒有馬上喊兒子,而是假裝沒有看見。他在離兒子藏身的大樹的不遠處溜達了一會兒,然後吹了吹口哨。兒子聽到父親的口哨聲非常開心,但是他並沒有立刻喊爸爸,因為他怕爸爸笑話他膽小,便偷偷地從大樹上溜了下來,然後摸到爸爸身邊,吃驚的問:「爸爸,你怎麼知道我在這裡呢?」「哦,我獨自散步到這裡,沒想到你也在這裡。走,我們一起回家吧!」父親若無其事地說。男孩聽父親並沒有責備和嘲笑自己的意思,心中的大石頭就放了下來,高高興興地跟著父親回家了。男孩貪玩而忘了回家,原本是應該受到責備的,但這位父親不僅沒有這樣做,反而巧妙地幫助孩子掩蓋了恐懼心理,維護了他的自尊,真可謂明智之舉。俗話說:「樹怕傷根,人怕傷心。」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是需要尊重與愛護的。多年前,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孩子有一次為使考試成績「一鳴驚人」,竟趁黃昏破窗跳入老師辦公室盜取試卷。正當他尋找試卷時,老師進來了,那個孩子立刻抱頭縮在辦公桌下,但還是被老師發現了。老師並沒有立刻把他抓出來,而是靜靜地聞一會兒,然後說:「你不要露出你的臉,也不要說話。你要回答我的問題,只點頭或搖頭就行。你來這兒是為了找一件你想要的東西嗎?」孩子聽了,點了點頭。「記住我的話,明天你來上學的時候依然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你走吧。」那個孩子聽了,低頭慢慢走出了辦公室,突然,他的眼淚奪眶而出。也許是因為感謝或是愧疚,自此,這個孩子發奮學習,最終成了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尊重孩子,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不尊重孩子,教育就要打折扣。當然,尊重孩子也不等於完全任憑孩子做主,一味地遷就孩子,而是適時適當地引導孩子。無論父母還是老師都沒有特權去支配或限制孩子的行為,也沒有權利侵犯孩子的個人空間。家長要明白,在孩子以後的成長過程中,你不可能一直代替他們對客觀事物進行選擇,總有一天,他們要自己去選擇,因此,你要讓孩子知道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不要總把自己當家長儘管在教育方法上,每個家庭都不一樣,但一些大原則卻是一致的,比如相對平等、相互尊重。事實上,互相尊重也就是平等相處。在家庭教育中,如果能以平等的態度去對待孩子,孩子就能得到尊重的感覺,從而與父母更加和諧地相處。然而,在現實的家庭教育中,有不少父母始終不能做到與孩子平等相處,以至於雙方的關係鬧得很僵,甚至產生嚴重的後果。很多家長有這樣的想法,認為紆尊降貴會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害怕以後孩子會不服從管教。然而,事實恰恰相反,在那些沒有得到平等對待的孩子的眼中,沒有父母的威信,卻有恐懼或是仇恨。長期面對父母的「家長式」權威,他們很可能形成怯懦的性格,造就冰冷的內心。這樣的結果顯然不是父母想要的。許多父母不願與孩子平等相處,是因為對平等的理解出現了偏差。其實,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平等是相對的。平等不是讓大人跟孩子一樣的生活,而是讓大人做好自己應做的事。父母和孩子所處的地位不同,但彼此之間卻是平等的,大人沒有特權。當然,平等的範圍很廣,比如大人在孩子面前不小心說錯了話、做錯了事就要道歉,這也是平等的。事實上,大人勇於向孩子道歉,不僅能讓孩子明白對錯,更能讓他真切地感受到平等與尊重,孩子就會明白,無論是誰做錯了事都要改正。在家庭教育中,平等的態度非常重要。當你尊重孩子,給孩子以平等交流的機會時,他往往能夠更快地意識到自己的魯莽和錯識。有個男孩上小學五年級時,有一天放學回家後,他氣呼呼地對媽媽說起學校的事情:在課堂上,後面的同學用手捅他,他反手將同學的書扔到地上,結果兩個人打了起來,老師狠狠地批評了他們,讓他們寫檢討書。對此,男孩覺得很委屈,因為這一切並不是他惹起來的。男孩說得很激動,指手畫腳,大聲嚷嚷。媽媽在一邊聽了一會兒,有些不耐煩了,很想批評他,但正好運那天他咽喉痛,一時之間說不出話來,於是,只好把那些批評的話收了回來。沒有想到,孩子滔滔不絕地說守之後對母親說:「謝謝您,媽媽,難得您能像今天一樣讓我把話說完。」第二天,孩子交了檢討書,誠懇地承認了錯誤,並向對方道了歉。雖然這個男孩得到尊重是出於意外,但是這個「意外」卻讓男孩感受到了平等和尊重。父母不要總把孩子當家長,當你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長者模樣時,孩子或許會尊重你,但你可能永遠都聽不到孩子的心裡話,因為低於很難理解孩子。如果你想成為孩子的知心人,如果你想讓家庭關係變得更加和諧,如果你想讓孩子快快樂樂地成長,那就不要總把自己當成家長,學會和孩子做朋友吧!只要家長改變態度,把孩子當朋友,尊重孩子,給孩子以平等的對待,孩子自然就願意接受父母的教育。4歲的兒子正在因為姐姐先坐進汽車而不高興,母親哈蒂妮看著兒子一副惱怒的樣子,便來到他的身邊,蹲下來握住兒子的雙手,目光正視孩子,誠懇地說:「羅艾姆,誰先坐進汽車有這麼重要嗎?」羅艾姆聽了,低頭想了想,會意地搖了搖頭,然後鑽進了汽車,挨著姐姐坐下來。哈蒂妮勸說孩子很有一套,她每次都能讓孩子自然而然地聽話,而不需要責備他。為此,有人向她請教教子方法,她微微一笑說:「其實很簡單,在我小的時候,我的父母就是這樣同我說話的。孩子比我們矮一些,我們就應該蹲下來同他們說話……」蹲著和孩子說話,這也許會讓很多父母感到詫異,難道僅僅這樣就可以讓孩子明白事理、變得更乖嗎?事實上的確如此。家長願意蹲下來同孩子在同一個高度上談話,同孩子臉對臉、目光對視著談話,體現家長對孩子的尊重與認真又親切的態度。家長在記住,教育孩子不是自上而下的統治,用不著居高臨下地大聲呵斥。孩子同成年人一樣,是需要平等與尊重的人。多數家長不願意低姿態與孩子交流以,往往是害怕失去了做家長的威信。其實,家長的威信並不是源於孩子的絕對服從,或者對孩子的支配,而是一種相互配合的親密關係。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理解、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的選擇,並給以適當的指導和幫助,不拿父母的權威去指責或呵斥孩子。有人說:家庭權威害人不淺。其實,家庭權威並沒有害人之心,每位做父母的初衷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好,但是利用家長權威壓制孩子,用自己的思想去統治孩子,不僅會葬送孩子的前途,也會害了自己。曾經轟動一時的「徐力殺母」事件,給了傳統的家庭教育沉重的一擊。17歲的徐力原本過著「吃穿全包,一心讀書」的幸福生活,學習成績也不錯,然而,這種幸福的和一活卻讓他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他的母親要求他每次期中、期末考試都要排在班級前10名,有一次他考了第18名,母親便狠狠地打了他一頓;他喜歡踢足球,但母親警告他以後要再去踢球就把他的腿打斷;他看電視的時候,母親就指責他:「還看電視,還不用功點!」母親的權威統治在徐力的心中產生了陰影,導致徐力心理扭曲,最終,徐力竟然將母親殺死。據監管人員反映,徐力進看守所後沒有流過眼淚,他甚至還說:「媽媽活得太累,我打死她是讓她解脫。」從這一事件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家長權威教育的害處。父母都想孩子一路成功,然而,不少父母孩子需要的東西並不了解,以至於教育孩子時不得其法,最終釀成惡果。孩子終究要長大,要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如果孩子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左右孩子,用自己的權威限制孩子的自由,就會給孩子的內心播下「不幸」的種子。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家庭專制的陰影就會讓「不幸」的種子發芽,等悲劇發生後,惋惜和後悔已然無用。家長要懂得尊重孩子,而不是按自己的喜好替孩子做出選擇。當孩子有抵觸情緒時,不能利用自己的權威一味地打壓,只有溫和地引導才是正道。請不要用家庭權威去統治孩子,家庭專制的教育方式並不能能孩子帶來幸福和快樂,更不會給孩子帶好美好的未來。只有尊重孩子,才能更好地改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還能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自尊的人格。總之,放低姿態,蹲下來傾聽,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相互尊重的親子關係,你與孩子的關係就會更進一步。感情用事換不來好教育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或多或少地會感情用事,把自己想像投射到孩子身上,沒有讓他們做自己。生活中常見的父母感情用事主要有以下表現:把孩子看成討人喜歡的天真無邪的寵物;迴避生活中的問題,空口許諾等。感情用事無害,卻有可能因為對孩子期望過高而造成負擔,使孩子感到沮喪。當孩子把大人的感情用事當成一種習慣時,就會產生一些不良的行為,比如家長出差時一向都會給孩子買禮物,一旦忘記了,不僅你會有愧疚感,孩子也會受到感情上的打擊。因此如果成人與孩子之間沒有把握好感情的尺度,教育就很容易出現問題。有個孩子頭腦比較靈敏,記憶力也不錯,但是好動坐不住,上課的時候不太認真,容易走神。有一次,上課的時候,他的眼睛又直直的,也不知在想什麼事,老師也沒有呵斥,只是裝做無意間踱過去,用書本拍一下他的頭。他回過神來,歉意地一笑,坐正了姿勢。但等到下一節課時,他又發獃了,老師還是用書拍了一下他的頭以提醒他。不料,這次他不幹了:「你怎麼可以打我的頭呢?這樣很容易被打笨的!」「那樣容易被打笨嗎?」「這可是敏感部位。教育法明確規定不能體罰學生。」「這也算體罰?」老師氣急了,臉有點漲紅。於是,二人的言語開始升級,不堂課就這樣被攪得七零八落。教育是一件理智的事情,感情用事是換不來好教育的。在教育過程中,有點感情色彩並非壞事,但如果總是以感性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就會變得不理性,一旦遇到一些狀況,他們就很容易陷入情緒化的陷阱中,這對於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是極為不利的。尤其是父母的喜怒哀樂會直接對孩子產生感染作用。如果父母氣管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氣暴躁,就會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點。如在處理一些突發事件時,家長若是表現出惶恐不安、措手不及,子女受其影響也會緊張起來;相反,如果家長處驚不變、沉穩堅定,子女也會變得遇事沉著冷靜。除了感情上的問題,平時處理孩子之間的矛盾時也要避免情緒化。一般情況下,孩子與同伴發生爭執時,無須大人參與就能夠自行解決,家長最好不要橫加干預。當然,如果雙方發生打鬥,則應該迅速地勸開孩子。千萬不要生硬地將自己的孩子拉回家,更不能不分青紅皂白、感情用事地責罵自己的孩子或對方,因為這樣很容易混淆孩子頭腦中的是非界限,也會讓孩子變得不好相處。當出現孩子難以解決的問題時,父母應該弄清楚情況,向孩子講道理,並引導他們自己去解決矛盾。在教育中,感情用事的實質是愛的極端情形,即把孩子當成了幻想中的產物,不尊重孩子真實的天性,這樣做的後果就是給予孩子自身發展的空間太少,最終很容易讓孩子的性格走入不健康發展的軌道。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都應該認識到感情用事是換不來好教育的,只有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個性,才能使其進入良性發展軌道。在一輛公交車上,兩位母親正在聊自己的兒子,其中一位母親說:「我家的孩子平時不看著他,根本不知道學習,只知道玩……」而另一位母親說:「我家的孩子也一樣,學習什麼也不是……」當這兩位母親口若懸河地數落各自的孩子時,站在一旁的兩個孩子按捺不住了,一個孩子一直媽媽長、媽媽短地叫個不停,另一個則露出厭惡的眼神,兩個孩子在用不同的方式表示著自己的不滿。但是,這兩個母親並沒有意識到這些,還在繼續數落著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很多父母常常忽略了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的面子。不管孩子年紀多小,他也有自尊,當面被人數落,只會使他感到顏面無存。孩子正處於成長階段,自尊心很強,一旦他沒有得到尊重,內心就會受到嚴重的打擊,甚至一蹶不振。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只是一味的批評、指責,卻沒有考慮到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挫傷,就會使孩子變得自暴自棄,而不去改正。相反,如果家長能夠把孩子當作朋友一樣對待,多一些讚美、鼓勵,從正面引導他,這樣孩子不僅能夠收穫自信心,還能夠因此主動地克服身上的缺點。所以,不要總是批評孩子,要照顧到孩子的面子。有一位母親常常批評孩子,她經常以質問的口氣對孩子說:「你為什麼這麼不爭氣?你瞧瞧人家小強又考了第一,人家學習好也守紀律,你呢?」孩子聽得多了,就有些厭煩了。有一次,他終於受不了了,便反駁道:「他是他,我是我,你既然那麼喜歡他,乾脆認他做兒子好了!」「你……好,那你就給我站著!」媽媽說完,一下子坐到了沙發上。孩子聽了媽媽的話,又嘀嘀咕咕地頂了幾句。媽媽氣不打一處來,便想狠狠地抽孩子一下。幸好爸爸眼疾手快,一把攔住了媽媽說:「別打了,你不要忘記,孩子也有尊嚴,也有面子。更何況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事實上,人最可貴的就是自尊心,自尊心是一切成功的開始。作為父母,要照顧孩子的面子,即使你的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也不要隨意踐踏孩子的尊嚴。請記住,生活的尊嚴是不分的年齡的,孩子再小也一樣要面子。牛牛是一個兩歲大的男孩。有一次,媽媽在客廳里給牛牛的小姨打電話,期間她一直抱怨牛牛尿床的問題。「他都兩歲了,還總是尿床……你說,我該拿這孩子怎麼辦?」牛牛的媽媽無可奈何的述說著。她正說得起勁,偶然一回頭,只見兒子牛牛正站在客廳門口,他雙手攥拳,小臉漲得通紅。即使是兩三歲的孩子也知道害羞,像尿床這樣的事,屬於難言之隱,更何況這樣的「丟臉事件」還傳了出去。沒有人願意被人笑話,孩子也一樣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的糗事。培養孩子是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尤其是對孩子自尊心的呵護與培養,這不僅是家庭教育中的重點,更是孩子將來勇敢面對生活的一個砝碼。作為父母,要學會維護孩子的自尊心,不要在眾人前面去責罰孩子。當眾責罰孩子只能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損傷,使孩子產生自卑感和抗拒心理。一個上小學五年級的男孩性可知十分內向。有一次,他因為數學測試成績差被老師當眾訓斥,並被罰抄試卷三遍。這讓他感到無地自容,精神更加壓抑,變得離群寡歡,甚至一上數學課就會產生一種莫名的畏懼感。後來,竟發展到只要一上學就渾身發抖,一上課就頭暈眼花,他只覺得耳邊總迴響著老師那尖刻的斥責聲,最後,這個男孩只好休學。總之,在孩子出現失誤時,不要在他受傷的心靈上撒鹽,當眾責罰孩子,在人前議論孩子的缺點,而應該幫助他找出原因,鼓勵他克服困難。作為父母,必須十分注意尊重孩子,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推薦閱讀:

小男孩生殖器怎樣才算正常?
女人想要的壞男孩是什麼樣的?
強勢女性主導的家庭對男孩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離婚對孩子影響大?還是沒日沒夜的家庭矛盾對孩子影響大?
「男孩晚熟」獲研究證明 男孩不宜在6歲前入學

TAG:男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