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武林傳說的歷史
06-19
編者按 本報從今天起連續三天推出體育專題策劃《把中國功夫請下神壇》。 中國功夫博大精深,但是,這個博大精深不是指武俠和影視作品渲染的絕世神功,而是指中國武術浸淫的中國五千年文化。一位西方學者說,中國功夫是解讀中國文化的一個密碼。但是本報策劃所觸及的,只是武術文化的一個方面,即武術的技擊能力。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武術不斷地被神化。隨著中國開放步伐的加快,我們不能不對自身開始一輪又一輪的理性反思,對中國武術的思考,即是其一。中國武術的技擊能力究竟如何?中國如何走向世界競技場?為此,本報採訪了中國武術協會秘書長康戈武、中國武術聯賽裁判長韓健中、北京體育大學博士生導師易劍東、國家高級武術教練梁以全、瀋陽體育學院武術系武術套路教研室主任於海等專家學者,梳理中國武術的歷史,剝離武術的神話外衣,辨析技擊功能短長。「中國武術是不是天下第一的功夫? 」和「中國武術能否爭來天下第一? 」,這是兩個長期以來縈繞國人心中的問號。本報這一策劃,還誠邀廣大武術愛好者和廣大讀者,參與討論。留言和來稿請發lnrbtyb@263.net。 參加討論請登錄遼寧日報北國網,討論地址:http://bbs.lnd.com.cn/thread-1639896-1-1.html。讓武術回家 中國武術不是藏在深山古剎里的秘籍;中國武術不是倚天屠龍的絕世神功;中國武術不是飛檐走壁的俠行傳說。 誤讀,讓中國武術開始了一步步離家出走的腳步—— 漂泊在武俠文字編織的江湖恩怨仇殺中;浪跡在影視作品虛幻的刀光劍影屏幕上;遊走在民族氣概鼓噪的英雄史詩里。 其實,武術並不神秘,它是在千百年來冷兵器戰爭中,身經百戰的倖存者總結出的戰場生存之道。隨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人們的生死肉搏經驗越來越少,武術的技擊性越來越弱化,其功能已經開始轉變,健體、養生和防身成為現代武術發展的三個方向。 但武術被俠文化神化了,藏在深山古剎里的武林秘籍,隱身阡陌的武林高手,飛天入地的絕世神功,武術被披著聖衣請上了神壇。中國的影視作品在這一過程中更是推波助瀾,它把文字編織的想像力化為影像,無限誇大和神化了中國武術。央視直播的《武林大會》,旨在向我們還原真實的武林搏殺。不是不好看,那是相當的不好看。比起市井打架,多了一些招式,多了一些技術含量,這就是技擊武術在實戰中的真實反映。因為在我們觀看了1954年保留的一段中國武林豪門對決錄像時(一方是白鶴拳傳人陳克夫,另一方身份是吳家太極掌門宗師吳公儀),其打鬥場面遠不及武林大會。 在當今世界演武場上,也就是國際公認的「K1」和「UFC」比賽中,中國武術並不是天下第一的功夫,這極大地挑戰了國人對武術的頂禮膜拜。其實,《武林大會》就是那個說破「皇帝新衣」真相的孩子。於是,勇爭天下第一的豪邁,讓我們擺開擂台,中國功夫挑戰泰拳,中國功夫PK美國搏擊等等挑戰賽粉墨登場,我們制定規則,我們組織比賽,中國功夫當然是攻無不克。但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在國際的擂台上,中國功夫勝少負多,中國前衛體協散打隊曾經在1996年前後派隊員參加過「K1」大賽,最好的成績是贏得了一場比賽的勝利,但在進入第二輪後就被人「KO」掉了…… 說中國武術博大和精深,不是指武俠和影視作品渲染的絕世神功,而是指中國武術浸淫著中國五千年文化。一位西方學者說得很深刻,中國功夫是解讀中國文化的一個密碼。 爭天下第一的心態,還體現在我們要把武術送進奧運會。其實,奧林匹克是西方文化架構下的遊戲,奧運會的特殊文化品位在多大程度和哪些層面上能夠容納中國武術呢?顯然,要想在短時間內讓外國人理解中國武術的文化性是不可能的。中國奧林匹克之父何振梁先生曾經做過思考,「如何保持中國武術的民族文化特色?將中國武術的哪一部分推向奧運會?中國武術補充奧運會的哪些價值缺憾? 」 國際奧委會前任主席薩馬蘭奇先生說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我們把中國功夫請下神壇,是為了讓武術回家,把真正的中國功夫傳承下去,讓這筆世界文化遺產閃爍出東方瑰麗的光芒。□戴春光還原武林傳說的歷史霍元甲黃飛鴻黃飛鴻演練功法韓健中關鍵詞 武術的技擊性——它是指技擊術的技擊特性,系專事修鍊實戰搏殺之手法、腿法、步法、身法、功法、心法等綜合技術。人的本能技擊有強弱之分,但通過技擊訓練卻能改變本能的差異,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思維能力和體能潛力,充分展現爭鬥中的技術力量,從而征服對手。 中國武術是一種技擊術,泰國的泰拳、日本的空手道、韓國的跆拳道、巴西的柔術、法國的踢打術等等,都是技擊術。世界各地不乏多種技擊術,那麼哪一種技擊術天下第一呢?為此,世界上創立了許多比賽,其中以日本的「K1」和美國的「UFC」最為著名。 2009年底的「中泰功夫對決」掀起了新一輪功夫熱潮,泰拳叫囂 「拳打少林、腳踢武當」,民間高手義憤填膺,紛紛請纓,少林退避,武當無聲,只有峨眉派應戰,而且下戰書要簽生死狀。後經中國武協澄清,所謂 「泰拳叫囂秒殺中國功夫」為賽事主辦方的商業炒作。但圍繞中國功夫是不是天下第一的爭論,再次引起國內的廣泛關注。霍元甲一生沒登過擂台洋力士都是被嚇跑的 在國人的印象中,北有霍元甲,南有黃飛鴻,南北雙俠都是中國武林有史可查的大英雄。霍元甲拳打西洋拳師、腳踢東洋武士;黃飛鴻無影腳名揚武林,威震香江。但在走訪了研究中國武林歷史的學者後,人們心目中的兩位英雄被請下了神壇。據史料考證及霍家嫡傳子孫的陳述,霍大俠一生從未登過擂台,更無同海外武士交手的經歷。霍元甲本是天津小南河村的普通農民,業餘時間習武,後來為了生計,輾轉到天津市做買賣。由於霍元甲武術功底好,經常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因此在天津漸漸有了名氣。 在李連杰主演的電影《霍元甲》中,霍元甲成年後在擂台上連勝38場,只要再打敗秦爺便可成「津門第一」……影片中,李連杰演繹了霍元甲 「全能武術冠軍」的功底,他用刀、槍、棍、劍力挫四國高手,由私鬥霸主轉變為抗擊外國侵略者的民族英雄…… 歷史上,霍元甲僅有兩次打擂的經歷,而這兩次準備與其交手的外國大力士最後都聞風而逃,霍元甲不戰而勝。其一,是1901年,有一俄國人來津在戲園賣藝,他在報紙上發廣告,自稱「世界第一大力士」,打遍中國無敵手。霍元甲看了廣告極為氣憤,並提出要與之決一雌雄。或許是迫於霍元甲的氣勢,「俄國大力士」竟灰溜溜地逃離了天津。由此,霍元甲聲名鵲起。其二,是1909年,英國大力士奧比音在上海登廣告,辱我為「東亞病夫」,霍元甲應友人之邀赴上海比武。懾於霍元甲的威名,奧比音最終未敢交手隨即消失。 霍元甲一生並未同外國武士真正交過手,作為國人印象中中國傳統武術對抗西洋、東洋武士的典型代表,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霍元甲的功夫到底如何?史學家與中國傳統武術研究者的評價是:一般拳師的平常功夫,除力量大些,並無過人之處。黃飛鴻的無影腳是用伏虎拳換來的 提及黃飛鴻,人們自然會聯想到武俠影片中那位功夫超群、行俠仗義的大俠。據統計,以黃飛鴻為題材的影視劇已經超過了百部,2001年這個紀錄進入了 《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然而,影視劇中有關黃飛鴻的故事大多為虛構,比如,其成名絕技「無影腳」本是師從他人,而且也算不上神奇武功。 據史料記載,黃飛鴻在佛山開武館小有名氣後,有位叫宋輝鏜的拳師找上門來與之切磋武藝。交手中,黃飛鴻冷不防中了宋輝鏜的飛來之腳,這一腳就是後來被神化的「無影腳」。在交手過後,黃飛鴻以自己的「伏虎拳」換來宋輝鏜的「無影腳」,並將其發揚光大。 黃飛鴻為嶺南武術宗師。中國功夫素有南拳北腿一說,南拳往往忽略了腳下的功夫。黃飛鴻學來並改進了「無影腳」強調的正是腳法,在以快克敵的同時,保證腳下方寸不亂。確切地說,「無影腳」是一種聲東擊西的腳法,在武術上這並不算什麼獨門絕技。黃飛鴻第三代傳人余志偉曾指出:「無影腳」不似影視劇中那麼神奇,在騰空後不間斷飛腳,它只是一個扎紮實實的踢法,出擊的時候聲東擊西。 黃飛鴻縱橫江湖數十年,成為一代武術大師。 1876年,有個西方人帶著一隻巨大兇猛的狼犬來到香港,自稱這隻狼犬能與人搏鬥,如果願意接受與狼犬比試,贏了可得50港幣的獎勵。很多人先後上台與狼犬搏鬥,結果好幾人被其抓傷咬傷,敗下陣來。黃飛鴻應邀赴香港攻擂,觀看了一天人犬搏鬥後,第二天黃飛鴻胸有成竹地登上擂台。了解了狼犬的攻擊特點,黃飛鴻沉著應戰,面對狼犬的多次猛撲,黃飛鴻只是閃轉騰挪,目的是消耗狼犬的體力。果然,狼犬攻擊無果後疲態盡顯,黃飛鴻趁機用「無影腳」出擊,瞬間把狼犬的脊梁骨踢斷。第二天,香港各大報刊用套紅標題,報道了這一特大喜訊。 兩位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因為影視作品的原因,被人們神化了。在霍元甲和黃飛鴻所處的年代,國內戰亂不斷,因此中國武術與世界功夫的交流十分有限。來中國耀武揚威的洋武士,不過是江湖上的小混混兒。那麼到了當代,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間,中國武術與世界功夫的交流越來越頻繁,我們因此了解到了世界影響力最大的兩項格鬥演武場——日本的「K1」和美國的「UFC」。在這兩項賽事中,幾乎很少見到中國武術的身影。 央視推出的《武林大會》為我們真實還原了武術實戰的打鬥。 「不好看、不刺激,沒有技術含量」,這成為人們詬病中國武術的關鍵詞。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武林大會》成了那個說破「皇帝新衣」真相的孩子,這就是中國武術缺乏技擊性所面臨的尷尬。學者聲音武術技擊功能走向衰弱 韓健中:武術不缺乏技擊功能,不過隨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中國武術的實戰功能、擊打功能必然弱化。坦率地說,傳統武術在攻防技術中確實摻雜了大量象徵性動作和門派儀式動作,缺乏實戰性。從功法上看,傳統武術仍保留著很原始、低效的操習,與其說是增長格鬥實力,倒不如說是在祈禱、苦行和磨練耐心。不管什麼門派,現在的傳統武術都是表演成分居多。 受影視及武俠小說的影響,中國傳統武術被嚴重誤讀。許多人看待武術,深受影視作品影響,認為武林高手能飛檐走壁,腳踏蓮花,這無形中將中國武術神化了。 當下,中國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日漸嚴峻,這點令人擔憂。競技武術不能說不好,但競技武術畢竟是加以修飾的——觀賞性過強,而實用性越來越弱。正像國外許多朋友所言,中國的競技武術,是中國的武術體操。我去過好幾個國家,對方都說,你們這跟體操有什麼區別,也是在翻跟頭、踢腿,這就是你們的武術?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中國武術歷來主張練武強身、練武自衛。強身、自衛是習武的宗旨,也就是習武的「武德」,這也正是中國傳統武術「崇武尚德」的意義所在,這也在客觀上削弱了武術的技擊功能。「俠文化」神化了武術 關鍵詞 俠文化——即武俠文化,是世界華人特有的一種流行文化,體現於武俠類作品的盛行,乃至影響到小說、漫畫、影視、電子遊戲、音樂等各種媒介。武俠文化以各類俠客為主角,行俠仗義,弘揚俠客精神。 武俠文化包含「武」文化和「俠」文化。 「武」文化通過小說中誇張的功夫描寫,展現中國武術的源遠流長;「俠」文化力圖展現寧折不屈,為國為民的正氣。從說書人口中的短打俠義,到還珠樓主筆下的劍仙與蜀山,之後又有梁羽生、金庸、古龍、黃易和他們筆下的各色俠客,再到網路文學中龐大的武俠世界,這個屬於俠的世界漸漸吸引了人們,成了很多人寄託夢想的地方,這個地方也就是江湖。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武俠小說中博大的江湖世界與精深的絕世武功,著實令人心醉與嚮往……或許是太過生動、太過完美,武俠小說和影視作品在客觀上改變了大眾對武術的認知與理解。上世紀50年代初,香港吳家太極掌門人吳公儀和白鶴拳傳人陳克夫一場不到5分鐘的打鬥,無意間開啟了一個瑰麗的武林世界。梁羽生、金庸、古龍等武俠小說家相繼粉墨登場,在他們筆下,武術從健體強身之術演變為無所不能的魔法。少林兩部武功秘籍皆贗品 梁羽生、金庸、古龍用他們的文字和構思為學武者開闢了縱橫的舞台——武林和江湖。他們各自「創立」了不同的江湖體系,而這些虛幻的故事,竟有人從中提煉出歷史的「真實」。最明顯的例子,是「易筋」、「洗髓」二經,在武俠小說中被奉為無上秘籍。擁有秘籍「產權」的少林寺還藉此成立了「易筋經洗髓經研究中心」,該中心將《易筋經》「功法」稱之為「中國式瑜伽」。 其實,梁羽生早就撰文指出:「世俗流傳,少林寺有兩部武功秘籍,一名《洗髓經》,一名《易筋經》,此二經據說是達摩遺著云云。但事實上這兩部『經』乃是明代無聊文人的杜撰,經中教人所練 『內功』,是用來增強性能力的。 」 當然,梁羽生之考證也僅是一家之言。不過,《易筋經》確實明顯體現了道家思想,中央電視台在一期《發現之旅》節目中曾提到:有些《易筋經》版本中,還涉及養生目的的房中術,這顯然不可能出自僧人手筆。 對於《易筋經》的來源,國家體育總局《易筋經》健身氣功課題組組長、武漢體院武術學院黨總支書記石愛橋指出:「我們認為,《易筋經》應該產生於秦漢時期術士的導引之術,於唐宋年間傳入少林,成為僧人們打坐參禪之餘,活血化淤的健身功法。明清間『少林版』《易筋經》開始流傳於民間。現在,學術界已基本否定了《易筋經》源自達摩的說法。 」 《易筋經》非出少林,這在源頭上即削弱了它的神奇。其實不光是《易筋經》,就連現在的少林寺,也是在「俠文化」簇擁下發展壯大的。在電影《少林寺》上映之前,這座嵩山古剎只是一座屢經戰火、破敗不堪的寺廟。 1982年,當李連杰英姿颯爽的形象出現在銀幕上後,少林寺迅速成為全國旅遊的熱點,不到20年時間,儼然變成一個龐大的實業集團。藉助小說和影視作品的不斷宣傳,「少林功夫」已經成為中國武術的代名詞。 和少林在想像中的武林體系同處於金字塔頂尖的武當,也通過金庸小說和影視作品中的張三丰形象,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只是「武當派」也難免受到質疑,畢竟他們奉為祖師的張三丰,連是哪個朝代的都眾說紛紜,說他是太極拳鼻祖,更是引起了太極拳各門派的齊聲抗議。 少林、武當神功皆如此,足見「俠文化」中的武術實為誇張、杜撰的產物。寶馬快刀,一劍封喉! 「俠文化」中的大俠們為何每每武功蓋世?原因很簡單:沒有神功絕技,他們無法鐵肩擔道義,完成千曲百折的故事情節。 「俠文化」不惜筆墨極力描繪絕世神功,其目的也正在於此。耐人尋味的是,真實的中國武術,技擊性漸趨沒落,但「俠文化」卻令其發揚光大:被影視作品包裝的中國功夫征服了全世界。江湖眾多門派只是個傳說 在武俠小說中,降龍十八掌與打狗棒法可謂丐幫兩大獨門絕技。降龍十八掌為丐幫的絕學,除幫主外,外人 極 少 修鍊;打狗棒則是幫主身份的象徵,打狗棒法只在丐幫歷代幫主之間相傳。在金庸筆下,降龍十八掌與打狗棒法在 《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和《倚天屠龍記》三部作品中頻繁出現。丐幫幫主藉助這兩大武林絕技叱吒江湖,號令群雄,丐幫也因此揚名立萬,成為江湖中第一大幫派。 經過考證,降龍十八掌純屬金庸先生自創,而現代人演練的「亢龍有悔、龍戰於野、潛龍勿用」等招法,與《射鵰英雄傳》中威力如出膛炮彈的降龍十八掌完全是兩碼事。而打狗棒不過是丐幫討飯時的防身之物,其棒法也沒有金庸先生描繪的那樣神乎其神,「絆、劈、纏、戳、挑、引、封、轉」八訣已全面概括了打狗棒法。 「俠文化」中的丐幫,只是浩瀚江湖中的一個門派。據統計,在金庸15部武俠作品中,共提到65個門派,涉及481種武功。 同絕世神功一樣,江湖門派也是武俠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門派有很強的組織性,在江湖中有各自的地位。 「俠文化」中的門派和現實生活中的某些武術組織是相通的,如少林、武當和峨眉,但武俠小說中的許多門派則是虛構的,比如逍遙派、古墓派、日月神教、五嶽劍派、神龍教、黃河門等等。 武俠文化造就出紛繁龐雜的門派,而這些多如牛毛的門派又無不以高深莫測的絕世神功支撐門戶,例如逍遙派有「小無相功」,古墓派有「玉女心經」、「玉女劍法」,日月神教則以「乾坤大挪移」名震江湖…… 中國武術的確門類繁多,早期多分為南、北兩派,或者分為內、外兩家。內家以太極、形意、八卦三門為代表,外家統稱少林。近年來,隨著業內人士對中國傳統武術的不斷挖掘、整理和保護,目前已整理出130餘種拳法及數十種器械。就拳術來說,有以佛聖道仙和神祗鬼怪命名的神拳、二郎拳、韋馱拳等,有以「門」命名的余門拳、硬門拳、法門拳、空門拳等,有以姓氏命名的劉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等,有以人名命名的燕青拳、太祖拳、孫臏拳、五祖拳等,有以地名命名的少林拳、武當拳、峨眉拳等,有以動物命名的龍拳、蛇拳、虎拳、豹拳等,有以手法命名的插拳、截拳、掛拳、擋拳等。 至於這些拳法到底歸為何門何派,大多無從考證,更多的只是一家之言的傳說。其實,除了少林寺有明確、公認的掌門方丈外,其他所謂的門派幾無掌門概念。比如武當,無論是歷史上還是近現代,都無明確的掌門人。學者聲音武俠將武術無限誇大 康戈武:「俠文化」中的武術,與現實社會中的武術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二者雖有一定的聯繫,但還是要區分看待與認知。真實的武術,遠沒有「俠文化」中那般神奇莫測、無所不能,事實上,中國武術並不神奇。現在,中國武術界人士很少用「博大精深」這樣的詞句來描繪、解讀中國武術,這不利於老百姓對武術的認知,也不利於武術的推廣與發展。 拋開受武俠小說及影視作品的影響,我們還是要還武術以本來面目。其實,從技擊的角度來說,「俠文化」中的招數很難出現在現實生活中。不過,武俠小說和影視作品對武術的整體發展還是有很大推動作用的。很多人是通過影視作品認識武術、迷上武術、學習武術的。 「俠文化」就像「飛流直下三千尺」的詩句一樣,對武術無限地誇大。只不過我們在認識它的時候,要注意還原真相,分清經過藝術誇張的武術和真實的武術。現在利用高科技手段製作動作片,可能是一種時尚,這種時尚能夠迎合市場、贏得票房。是否能表現地道的中國傳統武術,要看製作者的目的。應該說,只要製作者定位在表現地道的中國傳統武術上,一旦利用高科技手段,將會表現得更好。輕功和鐵布衫中國傳統武術中的輕功雖不像小說里寫的那麼玄,但確實有此功法。在少林七十二藝中就有竄縱術、輕身術、跳躍法、一線穿等名目。它與跳高、跳遠不同,無需奔跑鼓勢,只需兩足一蹬,即可起高和躍遠,其身法輕靈、步履輕健,落地穩妥。練輕功異常艱苦,學成至少需十年左右。練輕功必備的設施很多,諸如木樁、弓房、鉛瓦、跳台等不下十餘種。木樁練法為梅花樁,跳台練法以磚砌成長方形的台身,又以等大木板製成檯面,使練功者跳上時不致動搖,跳台初高三尺,逐漸增高。 傳統武術中的「鐵布衫」硬功屬自衛功夫,如兼習內壯童子功,則稱金鐘罩,能練成功不易。鐵布衫練習之法,先用軟布環束胸背間,纏繞數匝,然後用手著力搓摩,又時將肘臂屈伸,使胸部作翕之狀。夜間宜用堅硬之木板為榻,使骨骼時與堅硬之物接觸,日久漸至堅實。初習頗苦之,習之既久,筋肉骨骼堅韌矣。然後立鐵杠於庭前,下作淺坑,鋪尺許細沙,每日晨錯,就鐵杠練習種種姿勢,於下杠之時,則以上身各部,如肩背胸腹臀等部,故向沙中跌扑,使身上各部,與沙接觸二次為度,如是行之三年,將纏繞之軟布除之,以木錘捶擊之,漸漸易以鐵鎚捶擊之,並運氣凝神斂力以佐之,更三年,則上身各部綿軟如棉,鐵布衫功練成。「俠」的由來 「俠」,在中國歷史上有著特殊而又舉足輕重的地位。俠是相當難以定義的,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進行的一種「路見不平一聲吼」的行為皆可稱之為「俠」。 「俠」可以說伴隨著中華文明起起伏伏而又久經風雨,同時它也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 「俠」不只是傳說,他們曾真真切切地活在中國的歷史中。歷史學家普遍認為,中國古代最早的「俠」,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那時由於戰禍不斷,幾乎每個男子都有過服兵役的經歷,因此不少男子從小就有習武的習慣。而當時在普遍重視武藝的情況下,有不少高手脫穎而出,並逐漸形成墨家流派。 專諸刺王僚、荊軻刺秦王等等,清晰勾勒出了「俠」其人、「俠」其事。而為俠文化樹碑立傳最早、最有名的著作當為司馬遷的《史記·遊俠列傳》。後來,隨著話本的出現,俠文化有了最好的載體,這便是現在人們所熟悉的武俠小說的早期形式。世界上規模最大的MMA賽事于海關鍵詞 綜合格鬥——綜合格鬥賽,又稱綜合武術賽,英文為「MixedMartialArts」,簡稱MMA。MMA是一種允許練習各種格鬥技的選手參加的比賽,泰拳、踢拳、散打、空手道、拳擊、法國踢打術、跆拳道、截拳道或巴西柔術、柔道、摔跤等都可以登台打擂。應該說,MMA是目前世界上最接近實戰的競技性體育項目。 MMA的規則對所有武技一視同仁,不同武術流派的練習者可以在統一的規則下同場競技。UFC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MMA模式的比賽,UFC全稱「UltimateFightingChampionship」,中文譯作終極格鬥冠軍賽,因為其比賽場地在一個網狀的八角籠里,所以也被叫作「籠斗」。 什麼是世界上最厲害的功夫?目前,世界上最為流行的「MMA」賽事提供了一個演武平台,最為著名的有美國的UFC、日本的「K1」。不過在這兩項賽事中,均難覓中國武術的身影!爭奪天下第一的世界舞台 「K1」是全球功夫競技的舞台,包括泰拳、空手道、踢拳、中國散打、跆拳道、拳擊等,甚至美國的軍隊格鬥技、法國的沙巴特,都可前往「K1」參賽。 「K1」從1993年創辦至今,世界影響力越來越大,現在每年3月開始先進行各洲的預選賽,經過選拔後,各洲的前4名及上屆賽事的前8名來到日本參加最後的決賽,比拼出誰是「天下第一」。 略顯遺憾的是,在10餘年的「K1」賽場卻難見中國武術的身影。據了解,中國前衛體協散打隊曾在1996年前後派隊員參加過「K1」大賽,最好的成績是獲得了一場比賽的勝利,但在進入第二輪後就被對手「KO」(擊昏)掉了……近年來雖然也有幾名中國散打選手征戰過「K1」,但戰績卻很一般。 「K1」自詡是世界第一打擊技冠軍爭霸擂台,但它只是站立格鬥的比賽,同時禁止用膝蓋和肘部進攻對手,禁止使用摔法,對手倒地後,則不能再進行攻擊。這對泰拳、摔跤、柔術及中國散打都有所限制。 相比於「K1」只強調格鬥的打擊技,「UFC」則更為開放,任何格鬥類型的選手都可以參加。 「通過一種比賽來找到世界上最強的功夫」,這是「UFC」創辦的宗旨。 1993年,「UFC」在丹佛舉辦了第一屆賽事,因其提倡的無限制規則,比賽場面極其暴力、血腥,被批評家指責為 「人類鬥雞」。鑒於強大的輿論壓力,「UFC」開始進行改革,放棄了最初使用的「無限制」賽制。 改進後的 「UFC」,5分鐘為一局,比賽分3局或5局,按體重分數個級別,並規定不許頭撞、插眼、咬、抓頭髮、摳嘴、使用小關節技、擊打後脊柱或後腦等31項競賽規則。現在,「UFC」可謂全球最流行、最具影響力的 「MMA」運動。不過,在「UFC」的賽場上,卻始終不見中國武術選手參賽。在「UFC」辦賽歷史上,獲得冠軍次數最多的是巴西柔術選手。 其實,無論是「K1」還是「UFC」,都只能稱之為最接近真實格鬥的競技比賽。是比賽就會有規則、有限制、有保護。若論實戰格鬥能力,最強的不應是那些「UFC」或「K1」等各種比賽的冠軍,應是各國特種部隊的戰士,他們接受的訓練不是如何擊倒對手,而是沒有任何規則的生死相搏。 當然,這與我們倡導的格鬥競技與搏擊的精神是背道而馳的。要是殺人,最好的辦法是用槍,綜合格鬥的目的是把人的體能與精神力推向極限,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精神。格鬥之父李小龍從未參加過格鬥 在西方人眼裡,李小龍是中國功夫的化身,他將傳統封閉、博大繁雜的中國武術推向世界,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李小龍,偉大的武術技擊家、武術哲學家、著名武打演員、世界武道改革先驅者,也是截拳道武道哲學的創立者。僅從這些頭銜來看,李小龍確有真功夫,但其真功夫究竟有多厲害?其格鬥水平到底如何?是否真如影視作品中所表現的那樣打遍世界無敵手呢? 「UFC」主席DanaWhite認為,李小龍是「MMA」綜合格鬥技之父;著名技擊家EdParker說,李小龍的拳速快到似乎空氣都要被他打破,沒有人能夠打贏他;巴西柔術之神RicksonGracie認為,李小龍、阿里、泰森是搏擊史上3位最偉大的格鬥家…… 不過,令人不解與遺憾的是,李小龍一生從未參加過任何競技錦標賽,換句話說,他從沒有打過一場正規的擂台賽。在《李小龍傳奇》熱播後,李小龍的女兒李香凝直言,「我父親從未參加過『長島國際比賽』,也未獲得過冠軍,他只是去推廣中國武術。他甚至沒有參加過任何競標賽,因為在他的武功哲學中,這類比賽不符合武術的理念。他不相信搏擊,因為真正的搏擊是沒有規則的。因此,他沒有在這些比賽中做過表演。如果你要(影視作品中)表現他參加格鬥競技,那麼就是夢幻般的、不真實的……」 至於李小龍是否擊敗過泰國拳王?史料沒有記載,目前公認的說法是:李小龍確實同泰拳選手交過手,但只是不求勝負的場下切磋,而且對手也非泰國拳王。而李小龍擊敗空手道大賽冠軍羅禮士的說法,則完全是誤傳…… 從未參加過任何格鬥大賽,那麼李小龍為何能獲得如此之高的讚譽?這還得歸功於李小龍的功夫哲學。 李小龍把追求自我苦修、封閉不外傳的中國傳統武術推向了世界,他革命性地創造了強調速度與技巧的「截拳道」。沒有什麼套路,只是講究將速度和力量集中於一點進行攻擊,這恰恰是現代格鬥的精髓! 「以無限為有限,以無法為有法。 」這是李小龍的功夫哲學,也是綜合搏擊的最高境界。李小龍在數十年前提出的跨界磨練與終極格鬥,在當時極具前瞻性,這也是現 在「MMA」格鬥所遵循的原則。或許在擂台上,李小龍不如某些格鬥項目的冠軍,但他的功夫造詣卻是那些純粹的搏擊選手無法超越的。學者聲音傳統武術上不了搏擊台世界賽場沒有武術身影于海:在世界「MMA」各項賽事中為何不見中國武術的身影?坦率地講,中國傳統武術確實缺乏實戰與技擊的系統訓練環境。中國傳統武術不乏真功夫,也不乏高手,由於傳統武術強調修身與防身的體用雙修,防身也是強調被迫還擊,一招制敵,但卻不適合競技實戰的規則。比如,鐵沙掌高手主要練掌的硬度,在「MMA」的實戰中,很難做到一招制敵。 中國傳統武術因修鍊內容過於單一、修鍊方式過於封閉,而且在修鍊過程中也很少與人對抗,這些都註定了它與綜合搏擊很難接軌。中國武術如果要跟國外功夫對抗,競技武術中的散打尚且可以,只是目前條件不允許,我們的散打選手很難有機會參加「MMA」賽事。 此外,散打比賽是記點打分賽制,不同於「MMA」以擊倒為目的的賽制。當然,「MMA」賽場不見中國武術的身影,與我們的訓練目標體系同「MMA」競技場上的目標體系不同有直接關係。目前,我國商業化運作的武術俱樂部聯賽尚處於起步階段,要培養出自己的職業搏擊手,我們還有一段艱苦的路要走。或許在不久的將 來,我們將看到中國搏擊手馳騁於 國際搏擊競技場。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細數朝鮮歷史上7位第一夫人
※西漢開國「十八侯」,考驗歷史常識的時候到了,到底認識幾位?
※當年迎接我們回京的第一個親人——詹天佑
※一休:夜店常客、酒肉穿腸、刀不離身……80歲還和一位盲女談了場忘年戀
※歷史上的漢初三傑、明初三傑、晚清三傑、北洋三傑都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