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偉大的文學作品會讓我們變得更棒?

BY 格雷戈里·科瑞

我想,你們一定同意我的觀點,那就是多多接觸富有挑戰性的文學作品對我們大有益處。這也是當學校課程簡化,互聯網開始崛起以及隨之而來的超鏈接文化的誕生使得我們感到遺憾的原因之一。也許我們不會讀完所有我們認定的偉大作品,但如果我們不做的話又會產生負罪感,因為我們會把這個看作是不完美的表現。不讀讀安娜·卡列寧娜,不讀讀米德爾馬契發生的故事,不讀讀馬塞爾和朋友們的故事,如何能拓展我們的想像力,升華我們的道德水平和社會情感呢?

(註:

1.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品。本書通過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愛情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2. 英國女作家喬治·艾略特的小說《米德爾馬契》,講述虛擬英國小城米德爾馬契里的各種人生悲喜劇。

3. 這裡指的是文壇巨匠馬塞爾·普魯斯特寫下的《追憶似水年華》,全書以敘述者「我」為主體,將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一體,既有對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的真實描寫,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經歷的記錄。

現在如果有人要你提出證據來證明這個觀點,我希望你能至少有一個,或者能有以下的反應:首先,為什麼會有人需要證明如此正確的觀點?第二,他到底想要什麼樣的證據呢?回答第一個問題很容易:對於文學作品的教化作用而言,我們不應該先入為主地假定它確實有教化的作用。也許你會認為我們可能會更明智地用多種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不是提出證據:舉個例子,僅僅是信任(相信優秀的文學作品有教化作用)。但是,即便存在很多問題,當然,也沒有人會認為這是其中一個。

我們到底能提出什麼樣的證據呢?當然,像我們這樣接觸文學而變得更具人文關懷,更加智慧的傢伙來說,確實算是可以提得出來的具體實例。我們確實是這類人,是不是?

通過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會提升我們的道德水平的觀點目前仍然缺乏一定依據。我也希望不要有人太致力於推廣這個觀點。所有我們對自身的理解都顯示出一點,那就是我們確實不能夠很好地了解如何成為我們應該成為的那種人。事實上,我們時常覺得,我們並不真正了解自己屬於哪一類人。我們習慣性地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外在環境,把他人的失敗歸咎於惡劣的品質。但假如真正有「做壞事的人是因為糟糕的性格」這種原則,我們不可能全都是這種原則中的例外。

我們很難知道為什麼自己做出了選擇,也沒能意識到事件中細微的改變是如何讓我們從這選擇走向了另一個。當說到其他人,你也能有自信地說,那個讀過普魯斯特的朋友能變得聰明、很會社交又慷慨大方正是因為他讀書讀得不錯?另一個角度也不一定成立:比起其他人,那個聰明的、會社交還頗具同情心的人一定更能從文學作品裡呈現出的種種複雜的人際交往中發掘出更多樂趣?

另一方面我們又常常聽到另一種觀點,以今年早些時候在《紐約客》網頁版上登載的一篇文章為例。這讓我想起了那些有教養的納粹,作者泰如·科爾(註:奈及利亞裔美國作家、攝影師和藝術史學家)注意到,那些喜歡讀小說和詩歌的總統更喜歡每周簽署無人機襲擊的許可令,他質疑的是,「文學作品的吹噓能力會引起同感」這種情況會發生嗎?我認為這是一個很難令人認同的觀點,不只是因為我並未被針對無人機的道德譴責所說服,而是因為沒有人能宣稱閱讀文學作品會絕對地保護某個人不受到道德上的引誘,或是能夠改善我們身邊的發生種種罪惡。沒有複雜的統計學技術的幫助,我們用來衡量藥品和其他醫療干預的效力的微薄利潤將不會很明顯;為什麼認為文學作品的效力就會以不同的方式來衡量呢?現如今,共同的經驗或是心理學領域上的研究已經足夠成熟用來開啟我們對這個命題的檢驗,但我們仍需要超越這些,尋求更多方式。

心理學家已經開始在這個領域做一些研究,我們也許能從中獲知一二。我們知道,如果你讓一個人讀一篇短小又低劣的兒童謀殺案小說,他會在讀完之後比平時更感覺到對這個世界的失望。這樣短暫的對事物看法的改變展現出了小說對我們的影響,就像隨便按了我們的情緒按鈕一樣。但這並不能說明小說的確能在情感方面或是用其他方式帶給了我們很大提升改進。

我們也可以了解到,(據稱)人們更易於相信根據一定真實事件改編的小說。奇怪的是,人們也更願意讀離自己更遠的地方發生的故事:正如 1997年由黛博拉·普倫蒂斯(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和她的同事發表的研究中顯示,普林斯頓大學的本科生對一個發生在耶魯大學的故事的內容比發生在自己校園要記得更多。(不用擔心普林斯頓人的「背叛」,反過來做測試的時候,耶魯人和普林斯頓人一樣糟糕。)伴隨著一系列精良製作,電視劇也成為獲取知識一個良好渠道。根據2001年的一個專為凱澤基金會而開展的研究顯示:定期收看《急診室的故事》的觀眾可通過劇中人物的演繹掌握更多的醫學方面的知識。但我們仍然沒有確鑿證據來證明人們可通過閱讀托爾斯泰的作品來提升道德、社交的水平。(註:Kaiser Foundation凱澤家庭基金會是美國範圍內非盈利、無黨派、私人經營的一個基金會,總部設於美國加州門洛帕克市。基金會主要關注面向全國及美國聯邦的醫療衛生政策。基金會表示,它們是為醫療政策制定者、媒體、醫療社區以及一般公眾提供醫療信息和分析的無黨派組織。——來自網路)

目前開展的研究還是不夠的,我也並不認為相關的心理學證據已足夠接近我們的結論。目前開展的大部分研究並沒有直接引用嚴格意義上的文學巨著,大多是為特定的實驗性目的而設計,對部分小說的研究,可以說只是隔靴搔癢而已,很少有真正集中研究文學作品在道德和社交提升方面帶來的效果,更別提有實例能證明文學作品是否的確會在道德上起著積極的影響。

在這個問題上,各方觀點的深度與證據的引證仍然存在著令人頗為疑惑的懸殊差距。事實上,我認為情況要更糟,支持文學有教育開化作用的一方並不會過於看重證據的力量——他們甚至認為證據本身並沒有切中要害。然而文學作品的價值並不應該只關乎信念,可是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它的價值確實就是信念本身。

現如今的哲學家們都是認真細緻的傢伙,他們正如你所希望的那樣,經過了各種形式的爭論和失敗的歷練,奇怪的是,他們中間的很多人仍能充滿自信和激情地寫下「文學能帶給我們各種知識」、「文學人物能為我們樹立特別的道德榜樣」的結論。在瑪莎·娜斯鮑姆頗具影響力的作品《愛的知識》一書中,她就提到一個觀點,小說的敘事賦予了文學作品一種會衍生出道德領悟的獨特力量;在亨利·詹姆斯這樣的文學巨擘的手中,小說能夠為我們創設出一個充滿生動細節的道德困境,允許我們在沒有個人取向上的曲解的情況下,進行深入的思考。

( 註:

1. 瑪莎·娜斯鮑姆:美國當代最重要的古典學家,倫理學家和公共政策研究者。

2. 《愛的知識》Love』s Knowledge:這本書彙集了瑪莎娜斯鮑姆已發表的文章及相關的一些修訂,重在研究文學與哲學特別是倫理學之間的關係)

3. 亨利·詹姆斯:19世紀美國繼霍桑、麥爾維爾之後最偉大的小說家,也是美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大文豪。代表作《一個美國人》、《一位女士的畫像》)

我不會一口氣寫下所有這些推測,但文學能夠運用多種形式提升我們的思想和行為這種觀點能夠時常出現在腦海中也是一件好事。文學幫助我們學習進步,可它並不會顯示出它的確幫助了我們,(設想一個學校的督察,通過列舉老師幫助學生學習所採取的各種方式來展現教育系統的效能,相信這個督查很快會丟了工作。)如果我們能清楚地認識到文學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那麼一定會更令人精神百倍。我可以自信地說,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證據的出現。但這些證據會說明什麼,我並不覺得很樂觀。當下能提出的一個原因就是,文學會帶來道德和社交學問的觀點很有可能是我們被誤導了。

像瑪莎娜斯鮑姆這樣的人一直探討文學的益處是有理由的,那就是為了探討複雜事物中真正的內在屬性和相互之間的聯繫在文學或小說敘事中的表現。文學會讓我們遠離那些簡單的道德準則,那些在我們面對一團糟的現實生活時需要作出選擇卻多次被證明沒有用處的法則,同時讓我們準備好在那個本應該充滿理解、充滿理智判斷準則的世界裡去展開一次暴風雨般航行。換句話說,文學可以幫助我們成為,或是更接近成為「道德專家」。

這種爭論的核心問題在於,長期存在的一些證據,主要是指我們所尋求的針對錯綜複雜又不可預知的領域中的大部分專家意見(道德準則當然包括在內)並不真實。自50年前心理學家保羅彌爾(美國心理學教授,2003年去世,去世前在明尼蘇達大學任教。)的研究開始,一個接一個的研究都顯示,遵從簡單的原則(比起專家考慮到的因素,這些原則考慮的因素更少)至少會讓人做出一樣的選擇,一般來說,還可能會比依靠專家的判斷做出的選擇更好。(不是依靠那些本來對人就有益處的原則,而是這些原則確實比專家意見要好。)

在丹尼爾·卡內曼最近的一部著作《思考,快與慢》中就提出了一些能夠證明這個觀點的頗具說服力的證據:在那些專業領域裡引人注目的失敗判斷,包括預測紅酒未來的價值、棒球運動員的表現、新生兒的健康以及夫婦未來婚姻的穩固性等都被證明是不可靠的。

(註:丹尼爾卡內曼:擁有以色列、美國雙重國籍的經濟學家,獲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思考,快與慢》人類究竟有多理性?——思考,快與慢

在書中,卡尼曼會帶領我們體驗一次思維的終極之旅。他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系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有意識的「系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

為了使讀者真切體會到系統1和系統2這兩個主角的特點,卡尼曼介紹了很多經典有趣的行為實驗,指出我們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覺,什麼時候不能相信;指導我們如何在商場、職場和個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選擇,以及如何運用不同技巧來避免那些常常使我們陷入麻煩的思維失誤。

本書將會徹底改變你對思考的看法。——來自網路)

也許你就問了,為什麼你會抱怨人們在沒有能夠證明道德領域的失敗的直接證據時就選擇忽視這些證據?畢竟,沒有人徹底做完這個領域的所有試驗。

當然,我承認,最終這些證據對證明文學使我們成長為道德衛士是很有利的。我也承認,道德方面的思索也並不是唯一的領域,事物是如何在不同的情景下以令人迷亂的不同方式發展也是我們想了解的一部分。也許我們也會發現,通過身臨於文學作品裡設定的複雜的道德選擇境況中,各種專家久經訓練的道德推理也許要比僅靠簡單的道德經驗準則要好得多。

然而,無論如何我並沒有駁斥道德是我們所渴求的品質的這個觀點。但我確實認為這是對任何嚴肅地將每種情況歸結於道德的人需要面對的挑戰。

一切最終將取決於我們是否能找到直接的、因果關係明晰的證據:我們需要展現出閱讀文學作品會讓人最終產生積極的變化。當然這也需要大量細緻又頗具遠見的心理學的研究(比如,設計一個通過閱讀《戰爭與和平》來檢驗閱讀效果的實驗。)然而,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還是可能會繼續秉持著「文學有改良作用」這種積極觀點,即便它只是建立在虛無縹緲的情感觀點之上

有種觀點聲稱文學不過是任意領域裡的精英分子的一種身份象徵,我從未被這種觀點說服。同樣還有所謂的「審美價值」或者更貼切地說是「審美價值群」,複雜程度達到可能需要進行口頭表達或是繼續轉嫁到任何既定作品。

但是,反精英主義的人的擔心是無法避免的。許多人從文學作品中享受著難得的樂趣,但卻並不能從閱讀中收穫到審美藝術方面的回報;他們同樣堅持認為閱讀可以達到對他們的道德有所啟迪的效果,只是對我們來說還沒辦法真正了解而已。


推薦閱讀:

發自內心才能走進內心|黨持綱國畫作品
美籍俄羅斯女畫家Maria.Kreyn繪畫作品欣賞
『針艾作品』雙面毛呢做披肩
影視劇作品中的英國王室歷史~
新金陵畫派 高寅水墨江南作品

TAG:閱讀 | 文學 | 文學作品 | 作品 | 偉大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