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蓉專欄】選好角度,突破難度

品肖培東老師《菩薩蠻》課例

餘映潮老師說過「追求創新,主要在四個字上下工夫:角度、難度。「角度」好加上「難度」大,就是高層次技能,就是創新。」

肖老師這堂僅僅準備了兩個小時的課,在我看來角度選得好。以「江南好」切入。如果說切入巧是肖特教學設計的高,那麼肖特在意識到本文教學時的難度領會詩人內心的苦悶和孤獨時,通過鍊字品讀來突破難度那就更顯出語文課堂的韻味來。

上好一堂課首先要選好角度。這首詞的切入點較多,可從詞牌名,可從作者,可從寫作背景,可從評論家對此詞的點評等等。這些切入似乎都顯得比較呆板,缺乏生氣。肖特選取了詩歌第一句中的「江南好」三個字切入,開課就展現出畫面感。自然挈領出「春水碧雨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如果僅僅只是引出四句詩也不見得多高明,高明在於,對於江南好有具體表現的四句詩,肖特沒有簡單地生硬地拋出「想像畫面」這樣的要求,而是這樣設問「江南之好,在哪裡呢?」,當學生回答「因為春天的水非常綠」,肖特進一步引導「哪裡體現?」生答「碧於天」,然後老師將學生的回答具體化即描述了這句詩。接著有學生說道江南好在「人兒美『壚邊人似月』」,肖特引導學生在人字前面加一個字,課堂上這樣鍊字必然能提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和在寫作中學會咬文嚼字。當學生答出「美人」、「女人」時,肖特進一步引導學生「你從哪裡可以看出她的美」。學生答「用了比喻的手法寫了她的雙臂潔白如雪,人就像月亮一樣多情。由了前面兩句品讀的鋪墊,學生在品讀「畫船聽雨眠」的時候對江南生活的閑適描述得就很到位了。「江南之好,在哪裡呢?」「哪裡體現?」「你從哪裡可以看出她的美」這三個問題抽絲剝繭,將江南的好直觀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浸潤到學生的心裡,比起直接描述畫面顯得自然,也更利於培養學生賞析古詩詞的能力。

上好一堂課關鍵在於如何突破難度。這首詞學生很容易讀出作者對江南的喜愛和讚美之情,而詞的下闋「還鄉須斷腸」卻不容易理解。也就是說詞中詞人在表面的閑適之下有著一顆孤獨惆悵的心。我認為肖特在突破這個難度時有四處鍊字,層層推進,將學生引入詩境中去感受詞人的情懷。

第一處是將白居易「春來江水綠如藍」的「如「字」和這首詞中「春水碧於天」的「於」字進行比較賞析。

師:「春水碧於天」,我想把這個「於」字改成白居易的「如」字,「春水碧如天」,我們一起來讀讀看。韋莊為什麼不用「如」字?

生1:後面那句「畫船聽雨眠」第四個字是「雨」,前面用「於」的話,有音韻美。

師:還真有音韻感覺。你是從前後句用詞上去思考問題,這是一個角度。

生2:我覺得詩人著力要表現的不是天的碧綠,更要顯現出春水的碧綠。

生3:「春水碧於天」的主體是春水,「春天碧如天」的話主體就變成了天。

師:應該說大家的視線就可能被天給帶去了,雖然是水天一色。詩人著力觀察描繪的還必須是眼前的「春水」,再想一想,還有嗎?

生4:「春水碧於天」,碧綠在程度上更深一點。

師:哪個字?

生4:於,比的意思。

生5:「春水碧於天」說明春水比天還要碧,然後感覺天就印在了水裡,好像水比天還要大。

師:也就是說作者此時眼裡更多的是關注那浩浩蕩蕩的一江春水。春水引發了他此時無限的思緒。那麼同學們,望著這流動的春水,詩人可能會想到什麼?

生6:這麼美的景色,我要在這裡多玩幾天。

生7:這邊的景色好,人也一定是很好的。

這裡「於」和「如」這兩個介詞的比較,當學生被「天」牽著走時,肖特及時點撥引導學生想像「春水」,將學生的思維引向縱深。而這一江春水將是打開通往理解詞人思鄉難耐的門扉。

第二處是關於「眠」字的品讀。

師:……要想讀懂這一江春水,我們還是先讀讀其他你可以感受到的句子。詩人此時在江南的美景中他的心情是怎樣的?

生1:閑適的。

師:哪句詩?

生1讀:畫船聽雨眠。

師:我們都讀出了這裡面的閑適。閑適是怎麼表現出來的呢?

生2:優美的意境。

師:優美的意境落在哪些詞上?

生3:「聽雨」,「眠」,我感覺只有江南這種溫柔的氣氛才能孕育這種閑適。

師:再讀讀這一句詩,想像一下碧江春雨下美麗的畫船,感受那「聽雨眠」的情趣。

(生齊讀)

師:你能想到什麼?

生4:我覺得這好像是欣喜地不能入眠。

師:哦,原來寫「眠「,實際是「不眠」,高!

生5:我倒覺得詩人有種淡淡的哀愁,無法入眠。

師:你看,矛盾了不是?你來具體說說。

……

「無限風光在險峰。」從「眠」字上品出意境。學習詩歌「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而對詩歌意境的品讀如果僅僅找出詩中意象,然後把它們組合起來綜合分析意境自然也是一種常用的方法,然而卻沒有真正達到置身詩境。肖特在這裡引導學生想像碧江春雨下魅力的畫船,感受「聽雨眠」的情趣。於是學生品出了原來看似寫「眠」,其實是寫「不眠」。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為何不眠,學生聯繫到了思念愛人、借酒消愁、思鄉,教師點撥到「碧水陽春不足以解其愁,美酒佳人不足以慰其情,『老』字才逼出了那無計消除的鄉愁……」由「江南好」過渡到「江南老」,那麼自然,就如行雲流水一般,而其中也流經過彎曲的河道。學生由此「聯想起余光中的文章《聽聽那冷雨》,雨聲最後總會讓人產生出愁思。」這是一個多麼精彩的生成。學生能夠聯繫讀過的作品來解讀這首詞,這是語文課堂不可多得的生成。此時,眼前的春水就不僅僅是一汪碧水,他是詩人淡淡思鄉惆悵下更為廣闊的背景,更有一種渺遠之感。之後自然引出背景,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江南好」其實家鄉更好,而家鄉難回,詞人的思鄉之情開始有了落腳點。

第三處將詞中「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中的「盡」字和「只」字交換位置品讀。

師:現在老師把兩個字換一換。人人「只」說江南好,遊人「盡」合江南老。你覺得可以嗎?

生1:不可以。這個讀來不通順。

師:就只有不通順嗎?果真不通順嗎?

生2:「人人盡說」說明很多人都看到了江南的好,都在對作者說江南的好。

師:人人說是說給誰聽的?說給詩人聽的。因為詩人是江南的旅客,所以人人都在勸詩人留在江南。因此,這個「盡說」的「盡」字可以看出不只一個人說,不只一次說。那也就暗示著詩人很想做一件什麼事?

生:回家。

生3:「只合」是只該的意思,只合江南老,可以看出詩人的無奈和凄涼。

生4:江南好,作者心裡應該是家鄉更好的。

師:可是家鄉卻回不去,想回而不得,「遊人」是指詩人自己,佳境只是別人說,自有愁苦在心頭,詩人帶有別樣的思緒。這樣以他人的感受和自己的感受相對照,漂泊甚至無奈終老江南的痛楚就非常濃烈了。

「盡」字強調了眾人的看法,「只」字強調了詞人的感受。「江南好」,江南確實好,這在詞的上闕那四句里已經充分體現,然而對家鄉的思念之情超過了客居異鄉的閑適,在詞人眼裡家鄉更好,在江南終老並非詞人主動或者說願意在異鄉享受這份好,而是出於無奈。

第四處,將副詞「莫」替換為「不」字,這兩個詞都是副詞,而且意思一樣,都表否定。一起來看看肖特和學生們如何咬文嚼字。

師:「未老莫還鄉」,老師想把「莫」字改成「不」字,怎麼樣?

生5:「莫」字更能體現出人老而功業無成不能回家的無奈何悵惘之情,「不」字則不能。

師:「莫」字有種什麼味道?

生:勸說的味道。

生6:莫還鄉,其實是心裡特別想回家的感覺。

師:這個「莫」字帶著怎麼樣的情節和情緒呢?

生7:我會想到很多人一次次勸說詩人,叫他留在江南,因為家鄉太亂了。

師:既然是別人勸說的話,就說明詩人的本意是非常想還鄉的。因此這「莫」里其實就暗示了一種無可奈何卻又不能不為之的傷感和酸楚。未老莫還鄉,未老?

生:必還鄉。

(齊讀最後兩句)

師:是的,對故鄉欲歸不得的盤旋鬱結之情。你能再補充一句詩人的心裡抉擇嗎?「還鄉須斷腸」,斷腸……

生8:斷腸仍還鄉。

師:「強顏作歡快語,怕斷腸,腸亦斷矣。」他日還鄉必斷腸,這樣詩人很痛心地補出了「莫還鄉」的理由,以及終老之日必還鄉的誓言。非常好。齊讀這兩句。這正是詞人此時內心複雜的心緒。既有對江南的讚美,又有對家鄉的思念,又有因為戰亂而不得不留在江南的那種無奈,又表達了對家鄉無比堅定的回歸誓言。

一個「莫」字以無以替代的地位抒發詞人濃烈的思鄉之情。詞尾又用「斷腸」加以渲染,非常恰切。《天凈沙 秋思》里「斷腸人在天涯」中的「斷腸」和這裡「還鄉須斷腸」的「斷腸」有著同樣惆悵的思鄉之情。比起「鄉書何處達」,比起「此夜曲中聞折柳」的思鄉之情更為深厚,也更多了悵惘。

一組介詞「於」和「如」;一個動詞「眠」;一組副詞「盡」和「只;」一組副詞「莫」和「不」最終將「斷腸」推向了高潮,也將這堂課步步推向高潮。好的作品需要遇到懂它的人,韋莊詞「似直而紆,似達而郁」在肖特的解讀之下,才充分展示了它的好。好的課堂需要遇到懂它的人方能顯示它的魅力。我不敢說讀懂了這堂課,只能說從這堂課上受益良多,用心研讀文本找到新巧的角度,尋到突破難度的途徑,將會與美麗的課堂不期而遇。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香港PK上海:換個角度可以看到什麼?
從科學角度上來講 忘記一個人很難
為什麼有的人看不慣別人私生活混亂?
從回族角度談伊斯蘭教的中國化
如何計算行星的相位角度

TAG:突破 | 角度 | 難度 | 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