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不再」源於自我瓦解,非新文化運動之過
06-19
關於新文化運動的種種紀念活動逐漸多起來了,正如上海的天氣,越來越熱。某專家表示,今日孝道不再、視離婚為平常現象,與新文化運動不能說沒有某種遙遠卻內在的聯繫。看來,新文化運動又要蒙受惡名,經受洗禮了。只是不知道剩女過剩,是不是也要新文化運動負點小責?——姐姐妹妹們,不要再看《相約星期六》,趕緊向新文化運動開火!只是我有一個研究女性文學的朋友告訴我,新文化運動的一個側面是,男性借著自由戀愛的名頭四處獵艷。只是我後來才知道,她是離異的,獨自帶兒子生活。只是從哲學的角度看,所謂「某種遙遠卻內在的聯繫」等於什麼也沒說。我們已經被告訴過不知多少遍:世界是有聯繫的。那麼聯繫就是不可避免的。新文化運動發生於一百年前,那當然有點遙遠。還有朋友質問:「孝道不再」只是個別現象,某專家以偏概全,問題意識堪憂,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論述也堪憂。還是洗洗睡吧。這句話促發了我的一點閱讀心得。我的跟帖是,即便孝道今日果然不再,那責任恐怕也不能全栽在新文化運動的頭上。已有研究指出,在某種意義上,孝道是自我瓦解的。支持這個論斷的是我近日閱讀的商偉所著《禮與十八世紀的文化轉折》一書。這本書比較特別。它以《儒林外史》作為研究對象,但考察的不是單純的文學現象,而是把《儒林外史》當做思想史的文本。如果說我們一般的思想史、哲學史研究採用的主要是論述性的文本,這本書卻把《儒林外史》看作是以敘述的方式表達了思想史的內容。初讀起來頗為怪異,但讀後三個月,齒頰留香。當然,這當中也存在著張力,那也是我閱讀時一再發問的:如何判定文學作品和現實思想之間的對應性?在思想史研究中,如果把文學作品當作可信的解剖文本,如何處理文學作品的虛構性?在此書中,作者認為禮具有兩歧性。所謂兩歧性是我的概括,指的是禮可以區分為兩種。一種,借用作者的話說是「二元禮」,另一種是「苦行禮」。作者認為,「二元禮的基本特徵是,它在俗世中確認神聖,因此既是道德的,也是功利的;是象徵性的,同時又是工具性的。儒家的禮儀世界是一種理想的規範秩序,在這一秩序中,社會地位與等級被理解成為人與人之間相互的責任關係與道德義務,並且最終與宇宙的自然秩序相一致。但是,這樣一個神聖的、『自然的』規範秩序,同時也形成了政治關係和現存秩序的基礎,它的運作與社會交換、協商及權力操縱緊密相連。」(第17頁)說得通俗點,二元禮指的是禮所具有的二元性。一方面禮構成了成就理想人格的基礎,因此它是神聖的,是真實的,是與人的內在生命的發展密切聯繫的。如果在此借用馮友蘭的人生境界說,那麼人從與動物無二的「自然境界」上升為「道德境界」,乃至與天同一的「天地境界」,離不開實踐禮。反過來,在禮的問題上有所閃失,就會從高級境界墮落為與禽獸為伍。另一方面,由於禮通過制度化與權力結合在一起,是儒家的制度化的一大表現,因此,遵守禮就可以獲得從政治到經濟乃至話語各方面的權力,最起碼,能夠吃上好飯。顯然,如此一來,一方面由於對禮的遵守伴有豐厚的利益獎勵,所以容易引導人們遵守禮;另一方面,恰恰由於各種利益後果的存在,使得我們難以判斷對禮的遵守是出於真心還是出於偽慮。「履行禮儀義務本身既可以是出自道德衝動,也可能是為利益所驅使。」(第17頁)危機因此而出現。作者認為,《儒林外史》描述了大量的禮方面的二元性、虛偽性。在此恕不一一例舉。我所謂的孝道的自我瓦解,便是從這個角度說的。孝道在原始儒家那裡本來是出於真心。《論語》記載,孔子主張三年之喪,其徒宰我認為時間太長。孔子就問他:你安嗎?宰我說:安。孔子沒辦法,就說:你覺得不守三年喪心安那你就不去守好了。在這個故事中,孔子通過「安」這個字揭示出了孝道應是出自真心的維度。但我們都知道,後來隨著儒家的制度化,舉孝廉成為了獲得出身的終南捷徑。這就很難避免作假。俗語所謂「舉孝廉,父別居」說的就是這個現象。由此我們也可以發現,雖然此書主要論述寫於清代的《儒林外史》,但是,孝道的危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問題。與「二元禮」相對,作者認為還存在一種「苦行禮」。「苦行禮基於儒家的家庭倫理,但在觀念和實踐方面走得更遠。具體來說,也就是在儒家思想框架所允許的範圍內,最大限度地做到對社會政治經濟利益的否定和拒斥。這一點至為關鍵。因為苦行禮通過擺脫政治、經濟和權力關係,將以血緣為基礎的儒家倫理絕對化了,今兒在世俗世界內部尋找超越。」(第21頁)作者認為,吳敬梓推崇的恰恰是苦行禮。結論似乎是,「苦行禮」是儒家倫理的出路所在。從這個角度看,儒家倫理能夠自我維繫下去,而不可能產生瓦解的擔憂。但是,問題的另一方面是,在《儒林外史》中作為「苦行禮」的物質表徵的泰伯祠最終是以敗壞的面貌出現的。「《儒林外史》卻沒有結束於對泰伯禮的簡單認可和肯定。相反,它以精緻而微妙的方式,修正了泰伯禮所體現的禮儀化世界的圖景,甚至對這一圖景提出了質疑。」(第161頁)難道此路亦不通?
商偉著:《禮與十八世紀的文化轉折——<儒林外史>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
推薦閱讀:
※辛允星:新文化運動中「激進主義」的兩個面相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另一種解讀2
※新文化運動提倡哪些「新思想」
※紀念北大紅樓新文化運動一百周年傳承"五四運動"革命精神迎百年
※北大紅樓: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