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 《養生堂》 20120627 陽台上的鮮藥房(1)張海濱
2012年6月27日播出《陽台上的鮮藥房》1專家介紹:張海濱,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後,北京市自采自種自用中草藥示範基地建設單位項目負責人。北沙參新鮮中藥,簡稱鮮葯,是指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應用的新鮮的植物類中草藥及鮮活的動物或昆蟲類藥品。鮮葯保健與治病是中醫的重要特色之一,其臨床應用貫穿於中醫藥學起源與發展的始終。新鮮中藥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上古年代,「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所嘗的應是新鮮中草藥。也被歷代名家所推崇,比如今天介紹的北沙參。
北沙參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之功效。張錫純所著的《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寫道「北沙參味淡微甘,性涼。色白,質松,中空,故能入肺,清熱滋陰,補益肺氣,兼能宣通肺郁。」《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齡到了一定程度,陰津不虛、虛火上炎的情況較為常見,日久會累及陽氣受損。所以,中醫臨床經常選擇北沙參治療肺胃陰虛之證。
中醫認為肺主皮毛,所以北沙參除了用於治療肺陰不足、胃陰受損的患者,還經常用於治療皮膚黃褐斑、皮膚乾燥、皮膚彈性減退等病症。北沙參全身都是寶,採摘新鮮莖葉,可作蔬菜,葉子口味新鮮,具有養陰清肺,祛痰止咳,增強抗病防病的功效,潤澤肌膚的效果。對於頭髮枯槁,乾性皮膚,皮膚缺乏彈性皺紋較多者,常用北沙參莖葉包餃子、燉肉,效果理想。優良的北沙參根系豐富、粗壯。原因是第一不同植株之間離得很遠,自然生長空間大,可以充分發展,吸收營養成分較多樣化、較充分;第二生長時間很長,是多年生,就如同老山參一樣,年頭多的會長出一些側根,而且根條彎曲、形態各異;第三沒有農藥化肥,生長緩慢,需要更多的根系保證營養來源。至於外表紋理粗壯、質地疏鬆,與生長時間長,久歷四季更替和土壤情況變化有關,所以比重較輕。這就與張錫純所論述 「質松、中空,故能入肺,清熱滋陰,補益肺氣,兼能宣通肺郁」相一致。而一般北沙參條幹細長挺直、主根較細、側根很少。原因第一是為了有利於運輸保存而形成的栽培方式造成的。現在栽種均是密植,株距3-5cm,行距7-12cm,生長空間小,根須較少,限制了營養成分吸收的多樣性和充分性,使用農藥化肥,生長快,生長時間短,多生長一年就採挖,所以參條筆直向下,側根少是因為沒有生長的機會。
普通方法種植出來的北沙參,就如同普通方法種植出來的糧食和蔬菜一樣,普通人和普通的疾病用起來是可以比較有效的,就可以了。但是對於高年體弱、久病陰虛、或病情複雜的情況,高品質的精品北沙參就有其必要性。北沙參能夠發揮上述諸多功效,在於北沙參非常豐富的化學成分,近年來,國內一些藥學專家發現,北沙參中絕大部分有效成分都在於根皮內,而去根皮的北沙參中有效成分含量甚微,北沙參具有明顯的解熱和祛痰作用,而去根皮北沙參解熱和祛痰作用不明顯。早在1960年衛生部葯政局復湖北省商業廳中西藥管理處的電文中就指出:「北沙參可不刮皮使用。」有研究表明,北沙參加工除去鬚根、外皮、乾燥與洗凈直接乾燥相比,其中的有效成分損失達90%。實際上可以直接洗乾淨乾燥,既簡便又科學,還節省藥材。洗凈連根皮、根須一起直接入葯作用最好。在臨床中發現北沙參的根皮治療乾燥綜合征、老年皮膚瘙癢、硬皮病、白癜風、萎縮性胃炎、肺纖維化等病症以肺胃和皮膚陰津不充為主證者,非常有效。所謂以皮養皮,以皮治皮。所以大家服用北沙參全身都是寶,大可不必去皮。我國生產的北沙參相當一部分是出口南韓,多數要求不去皮。不去皮保健養生的作用更大!張錫純就談到:「沙參以體質輕鬆,中心空者為佳。」粗如拇指不是一年能夠長出來的,而且北沙參生長時間越長,中間才能多空隙,即所謂中空入肺能通。現代還有研究對不同生長年份北沙參中的營養素含量進行測定分析。研究表明,北沙參中多種營養素總量基本呈逐年增長趨勢,四年生北沙參中的量極顯著高於生長一年、二年和三年的北沙參,因此生產中,生長兩年以上的北沙參才能算質量優良,三四年以上更好。另外有些人可能對於北沙參會過敏,這類人就不要食用了。另外北沙參有些偏涼,對於陽氣同時也不足的人群,或者經常服用時間很長,可能會有影響陽氣生髮或有斂邪之弊。地黃地黃新鮮狀態下使用,稱為鮮地黃,古時的生地黃就是這個鮮地黃,或叫做鮮生地。晒乾放久了就稱為乾地黃,經過久蒸久炙就成為了熟地。六味地黃丸中就使用地黃作為主葯。在我國最早的藥學典籍《神農本草經》就記載了地黃,列為上品,而且指出「生者優良」,也就是指的是新鮮使用的地黃,即鮮地黃效果最為優良。
鮮地黃寒性大,但養陰生津、補腎生水作用最優,適合陰虛的人。陰虛的外化表現如下圖:
鮮地黃的食用方法可製作 「地黃二米粥」,營養豐富,而且製作方便。
鮮地黃的葉子還做成各種保健食品,療效一點也不比地下部分的地黃根差,而且味道還很好。由於地黃花、種子屬於溫性,地黃根屬於寒性,所以地黃葉子介於兩者之間,就比較平和,適合大多數人食用。地黃葉入肺、肝、腎經,具有走表入肺、潤膚止癢、滋陰補腎、涼血止血之功。在我國最早的一部種植中藥的專著《山居錄》(唐代)云:「地黃嫩苗摘其旁葉作菜甚益」。從現在地黃的有效成份來分析,有效成份主要成份主要是梓醇,還有很多的微量元素。現代醫學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地黃葉與塊根中均含有梓醇。地黃葉在前期生長的過程中,梓醇含量迅速上升,最高時期是地下部分梓醇含量的兩倍以上。一直持續到採收期之前,也就是地黃葉要枯萎的時候,地黃葉中都含有大量梓醇,由些可見我國古代醫藥學都對地黃研究之透徹。臨床中總結髮現,地黃葉對肺纖維化等慢性肺病、老年痴呆、腦萎縮、糖尿病、皮膚病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地黃的種植對於土壤有特別的要求。《本草乘雅半偈》:「種植地黃後,其土便苦,次年可種牛膝,再二年可種山藥,足十年土味轉甜,始可複種地黃,否則味苦形瘦不堪葯也。」種植地黃這塊地8年到15年都不能種植地黃,所以地黃都是一年一熟,第二年就要重新換土再種。
推薦閱讀:
※學跳舞吧,這裡挺全的(視頻)
※skyworth支持什麼格式的視頻?
※【雕蟲小技】如何下載YouTube視頻
※【視頻】鹿曉鷗教你原型衣的立體裁剪 工具篇
※vlive視頻 快速下載、備份影片 Mp4 格式 - videof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