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滿一上師傳承光明大圓滿實修次第

根據所獲歷代祖師所傳大圓滿經續、論著、法本,結合現代人的根性,滿一上師認為應當依次第修種種前行,清凈身、語、意障垢,積集福慧二資糧,培養成堪受大圓滿的法器,進入大圓滿正行修持,這樣比較容易證入大圓滿。當然也不否定極個別上上根基者,依共不共加行,不經生圓二次第(即瓶、密、智慧灌頂修持),可直接進入大圓滿修持。

滿一上師發大慈悲,為利益無量眾生,在大圓滿禪修中心暨實修學術大會上,公開了自己秘密傳承和親自證悟的光明大圓滿實修次第,並做了簡要說明,這對大圓滿在漢地弘揚,具有重大的意義。

第一部分:樹立大圓滿見(基)

見如雙目,見錯所修皆非。這是大圓滿實修的次第,非一般聞思經論,一切圍繞實修而建立。要實修大圓滿必須先要樹立大圓滿見,依大圓滿見攝持一切修行,所修一切皆能融入到大圓滿的二資糧,最後證得大圓滿果。

大圓滿見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但是真正理解並樹立堅定不毀的大圓滿見必須經過聞思諸大經論和祖師著述,從各層次、各個角度去認識、理解然後融入自心相續中,才能真正樹立大圓滿見。所以開列一下經論,提供學習。

1、 漢傳經論(《圓覺經》《壇經》《楞伽經》等)

(1)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諾那呼圖克圖開示:禪宗屬於大密宗,禪宗的見地與大圓滿見地一致,他離開漢地要求其門人以《圓覺經》和《壇經》等作為樹立大圓滿見的學習經典。

(2) 大圓滿見從佛教思想體系來看是融合了中觀和如來藏思想發展起來的。禪宗六祖在《壇經》中既講一切法空的中觀思想,又講眾生自性本來清凈、圓滿具足三身一切功德的如來藏思想,故《壇經》所示見地與大圓滿同,而且禪宗的頓悟與大圓滿之徹卻有異曲同工之妙。《楞伽經》統攝八識、如來藏及二無我中觀思想。《圓覺經》宣講眾生本具圓覺妙心,出生輪涅二法及諸佛功德;眾生本來成佛,無修、無證、無得。

以上諸漢傳經典,佛所講皆與大圓滿見一致,並且在漢地流傳千年,易為漢地眾生理解。故作為樹立大圓滿見學習經典。

2、 藏傳經論(隆欽巴《七寶藏》;麥彭仁波切《定解寶燈論》,貢嘎活佛《抉擇見》,蓮師《見鬘論》等)

隆欽巴《七寶藏》是大圓滿理論的系統總結,是修學大圓滿者必學大論;麥彭仁波切《定解寶燈論》詳細、深入論述了大圓滿見,貢嘎活佛《抉擇見》系統抉擇了各種見,明確大圓滿見;蓮師《見鬘論》由蓮師親著,詳盡講解世和出世間各種見,對大圓滿見進行詳細論述。

3、 漢藏皆傳經論(龍樹《中觀六輪》,月稱《入中論》,彌勒《究竟一乘寶性論》等五論,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

這些著名論著,對中觀和如來藏思想,有詳細論述,對於正確而真實領悟大圓滿思想,樹立大圓滿見都非常重要。

第二部分:實修大圓滿(道)

第一章:共前行

第一前行 依師與皈依

因屬於實修次第,所對沒有入門者,所以先修依師與皈依,以獲得上師本尊空行護法加持,對三寶生起真實不退的信心。大圓滿有四層皈依,本身就是大圓滿見的修持,每一加行均以大圓滿見攝持。後面每一加行在三寶加持下修持,能夠迅速生起相應的真實覺受成為證得大圓滿的二資糧。因此,與其他加行法本不同,把皈依作為第一加行。

一、依止善知識

二、禪修三寶功德

三、皈依法

第二前行 修出離心

只有生起出離心,才能生起求解脫之心,所修一切法才能成為解脫的資糧,最後獲得解脫之果,進而求取佛果。因此出離心是出世功德之基礎。

(1) 禪修人生難得

(2) 禪修生死無常

(3) 禪修六道皆苦

(4) 禪修業果

(5) 生起出離心

第三前行 願菩提心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門,大圓滿是九乘佛法之巔,是大乘之究竟!因此,只有生起真實菩提心,以菩提心攝持一切法,才是大乘成佛的法,才稱得上大圓滿法。故菩提心為大圓滿法的核心。

(1) 禪修菩提心的功德

(2) 四無量心

(3) 發菩提心

(4) 自他相換法

第四前行 行菩提心——六度

六度屬行菩提心,是對菩提心的實踐和具體體現。六度互攝,每一度都包含六度,並且大圓滿的任何修法實際都包含六度,以智慧度攝持,其他五度方能究竟。六度也分為座上與座下兩種修法。以六度能迅速圓滿二資糧。

(1)布施度 (2)忍辱度 (3)持戒度

(4)精進度 (5)禪定度 (6)智慧度

進一步就是趨入勝義菩提心和三摩地菩提心的修持

第二章:不共前行

所謂不共,是相對於小乘和大乘因乘而言,此前行是進修無上瑜伽的前行,所以為不共前行。

第五前行 上師瑜伽

上師是加持之源,金剛上師具足十方三世一切如來身口意功德事業所,有十方諸佛加持之力,無上甚深微妙之法,如無上師無從獲得,特別是大圓滿徹卻的修持更是需要在上師加持下,才能夠獲得證悟。因此上師瑜伽極其重要,所以作為不共加行之第一加行。實際上,在大圓滿實修中每天都要修持上師瑜伽,以獲得歷代上師和諸佛加持。上師瑜伽包括外、內、密、極密四個層次,在依次第修持中,根據自己修行,次第深入而逐步契入極密相應,實際大圓滿最後的證悟和圓滿也是在與上師極密相應而證得。

第六前行 百字明

無始以來所造惡業,倘有形相,即便遍滿虛空,也不能容下,作惡受報將也無窮盡,故須修金剛薩埵法,清凈一切業障。同時,只有清凈無始所造諸障垢,我們自己的法爾光明才可自然而然顯現,獲得大圓滿證悟。

第七前行 大禮拜

降服我慢,積累福報,獲得加持,調整氣脈。

第八前行 積集資糧

學佛必須圓滿福德智慧二種資糧,最方便者即為供曼扎,願自己及一切眾生,同得到福智二資糧圓滿。密宗法更有特殊供養法門——身布施方法,以般若空智,將自己身體觀想為供品以供養上師三寶,其功德更大。

一、供曼扎

二、古薩里施身法

三、財神法等事業部法

第三章:特別加前行

第九前行 身語意特別修行(分外內清除身語意障垢)

此為大圓滿有殊異方便,將無始以來身口意所造種種六道禍福苦樂之業果,利用現前身口意於最短期間使生死涅槃同時解脫。《在大幻化網續》中,把此加行放在第四灌作為徹卻加行。

第十前行 本尊法(瓶罐)(生起次第)

眾生因無明障垢,不能認知現前離垢本來清凈,圓滿具足諸佛功德。故修本尊法生起次第,自身觀為本尊,外器世界觀為本尊壇城,凈化三有。以此滅除庸俗想,生起本來清凈圓滿見。故需要修生起次第。

第十一前行 氣脈修持(密灌)

主要修持:九節佛風、金剛誦、寶瓶氣,三脈七輪觀修,為第三灌修持打下堅實基礎。

第十二加前行 明點修持(智慧灌)(拙火等證四喜四空,樂空不二)

由智慧手印和事業手印兩部分構成,由大樂空性,引生幻身與光明,證明智慧光明心。主要修持:拙火,幻身,光明,夢瑜伽,中有,遷識。而雙運道單獨傳授,不列入本教程中。

這裡次第與大幻化網不同,大幻化網在三灌主修雙運道。而拙火等放在二灌。

第四章:大圓滿修持(勝義灌)

第一節 正修徹卻:又稱為立斷,在一切法顯現一剎那,當體明空不二上,無修無整無散亂,明明了了覺照認識,這個就是本心。徹卻修成就身體歸空不見。

第二節 正修脫嘎:又稱頓超,依五種光明在空中顯出認識本來面目,圓滿三身。修成就向體化虹光(即五色智慧光),成金剛身,隨意住世度生無量。

第三部分:證果與利眾事業行(果)

大圓滿之奧義和修行次第

久遠以前,有一個美妙的預言說:在鐵鳥飛空的時代,大圓滿法將傳遍整個人類居住的南瞻部州,在這個眾生煩惱、痛苦熾盛的黑暗年代裡,普賢王如來的心要將象火焰般地照耀。如今正是大圓滿法流傳的時代,是預言中暗示的時代。

縱觀整個世界,大圓滿法己經廣弘於歐美各國,大圓滿典籍的英譯亦層出不窮。而反觀國內,漢族地區雖是大乘佛法興盛千載的熱土,而今光明大圓滿心髓在漢地的傳承卻罕有所聞。典籍翻譯亦多移自英文,每有令人格格不入之感。早在明末清初,西藏喇嘛白普仁尊者,多傑格西首來北京大開弘法端緒,此後,康藏各派大德源源而來,如紅教諾那祖師,白教貢嘎獅子,花教根桑澤程,黃教班禪大師、東本格西、阿旺堪布、章嘉國師等大德接踵而來,授傳藏密法要,從學者絡繹不絕。漢僧大勇、能海、超一等有志之士,亦相繼赴藏學密,一時風起雲湧蔚為大觀。惜乎當時傳於中原漢地之紅、白、花、黃四教者,因迭遭戰亂故,雖多受學弟子,能如法完整繼承弘揚至今者,幾無所聞。而中原赴藏學密之佛子,又多限黃教一派,唯解放前後,根造、密顯兩師所學純為紅教大圓滿,他如王家齊、王治平、王新基、張澄基、吳潤江、陳健民等大德多兼收並蓄,他們或翩然作古、或遠去海外,倖存者復經運動批判及文革摧殘,所剩無幾,雖自改革開放以後宗教得以恢復,廣大學佛人中對密教饒有興趣者亦多,但對紅教大圓滿法系有較深了解者己廖廖無幾、遑論於密教整體有較全面之認知。如今對大圓滿法的稱讚與仰慕所在多有,但對其核心理趣的闡釋與證悟則鳳毛麟角。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漢族等人紛紛西行求法,得授法要而歸。以為己得大圓滿法,實際多屬大圓滿前行,或者加行;或聞己獲大圓滿覺性妙力灌頂,卻對大圓滿之正見尚未確立,實修正行亦屬空論。前者僅據所聞前行見解,自然低判大圓滿法要;後者又以見解不徹又誤以為密不如禪,更有「聞名大德」於大圓滿成就祖師的竅訣從未聽聞,卻著書立說,隔靴搔癢,大談大圓滿見,令諸學人如墮雲里霧中,種種謠傳與混亂,無不令藏漢真正持教大德為漢地學佛行人之慧命擔憂。

眾所周知,佛教在印度本土從公元前6世紀~公元12世紀,大約流行了1800年。粗略劃分, 可分三期:初600年為小乘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形成時期;中600年為顯教大乘佛教發展時期, 後600年為秘密佛教流行時期。

初期佛教以上座、眾兩部為主,300、400年中又分化為二十個部派,其中上座部,分為南北二傳。南傳上座部,在阿育王時期傳入斯里蘭卡,同時,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地,並在這些地區流傳至今。約公元7世紀後又自緬甸傳入中國雲南,迄今流行於傣族地區,形成中國的巴利語系佛教。

中期的大乘佛教,主要是「中觀」、「唯識」二「見」的兩大學系,於公元二世紀中傳入中國漢地,公元7世紀起又自漢地和印度傳入西藏。

公元十一世紀起,印度後期逐漸盛行的秘密佛教,又大量傳入西藏。印度之中、後期佛教又在中國形成漢語系和藏語系兩大佛教系統。因此,我們可以說完整的佛教在中國。

初期密教是雜部密,稱為「作怛多羅」,亦即「作密」約在公元3世紀即從西域傳入漢地。

中期密教是正純密教。公元7世紀,印度完成密教《大日經》、《金剛頂經》形成金、胎兩部獨立體系,稱為「行怛多羅」,亦即「行密」,由金剛智、善元畏、不空「開元三大士」,於唐開元年間傳入中國,世稱「唐密」。唐密後由中國傳入日本、朝鮮。由日本弘法大師傳入的東寺密教稱東密,由日本傳教大師傳入的天台密教稱台密。

後期密教也可分兩期,前期是「瑜伽怛多羅」,後期是「無上瑜伽怛多羅」,亦即「瑜伽密」和「無上瑜伽密」,它雖是印度公元8—12世紀逐步完成的,但於13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後,即告衰歇。而在8世紀由蓮花生大師開始傳入西藏後流傳至今,此即藏密,亦稱「西密」。

因此,我們可以說,完整的密教是藏傳密教,完整的密教在中國的藏區。

藏傳佛教,一般以藏王郎達瑪於公元841年的滅佛判為前後兩個時期,即「前弘期」、「後弘期」。

前弘期的藏密,主要是8世紀蓮花生大師傳入的寧瑪派--舊譯密法。後弘期藏密,首先由11世紀初的阿底峽尊者傳入,是為迦當派。相對於前弘期的舊譯教法而言,後弘期傳入的佛法皆稱「新派」。其後,由瑪爾巴祖師在11世紀初,帶入弘傳的密法稱為「迦舉派」,俗稱「白教」。隨之,昆君初波於11世紀弘傳的密法稱為「薩迦派」、俗稱「花教」。最後是公元13世紀宗喀巴大士弘傳的格魯派教法,俗稱「黃教」。

在佛教傳入西藏之前,西藏固有的宗教為笨波教,又稱笨教。佛教傳入後,笨教吸納密教內容融入自身,因而成為密教化的笨教,是藏密中源於土著宗教而後佛化的一個特殊派別,俗稱「黑教」。所以,藏傳密教雖然派系很多,但主要的就是紅、白、花、黃、黑五大派別。

依黃教的觀點看,整個藏傳佛教皆屬清一色的中觀派。

前弘期以自證派中觀見為主,後弘期駁論派中觀見居於主流地位,他們認為中觀處於正見的最高層次,月稱所代表的駁論派應成中觀見,己達究竟圓滿。

紅教寧瑪巴則依自身傳統,分見為「七層」,其由淺入深後,後後勝於前前,至大圓滿見則「見與佛齊」,其見如下:

1、凡夫見:計日常所見為實。

2、外道見:計常計斷不一。

3、聲聞見:我空法有。

4、唯識見:萬法唯識,由依它起性開始,計外界實有即落遍計執。若不迷於外境,知依它起性性空,則修入圓成實性。

5、中觀見。一切法由因緣聚集,無有自性。此又分二:自續派許諸法於名言上立自相。應成派不許一切自相,只許諸法功能;不許立見,有立則偏,遇見破見。而於破敵中顯自宗。故曰「應成」,應成而成也。

6、俱生智見:即大手印見。

7、大圓滿見:又稱「大中觀見」或「佛知佛見」。

自聲聞見起為由佛所開顯,是為正見,但越進越深,達於中觀,應成見則窮極思辨,在邏輯上深無可深,爭論中己立於不敗之地。故有人以中觀應成派為究竟見。然而若依紅教則仍不以為究竟。蓋因一切知見,凡尚依賴心識之思辨邏輯者,即無法窮盡真理,亦即不夠究竟,真正之究竟不離言說,卻為言說所不能盡,須明自本心之後方能契入,紅教稱之為「見宗」,頗似禪宗「見地」。「見宗」不是思想、思輯,而是集知識與體驗一體,是對空性本覺智的體悟。借禪宗的話說叫「見見之時,見非是見」。只有大手印之俱生智見與大圓滿見,紅教許為「見宗」,二者之間尚有細微之別。

寧瑪派(紅教)一般將上述各見列為層次而進的梯形,愈進愈深,而在成就祖師的口訣教授中則列為環形,即持圓滿見之外的任何見地的行者,經成就上師的一拔即轉後,皆可不動分毫,立地圓滿,直接趨入大圓滿見,故大圓滿見圓攝一切見。

通由上述,我們知道,大圓滿見高居佛教各乘見解之峰巔,其相應的大圓滿禪法(教法),亦自然屬於大小乘、顯密教、四續六部全部佛教的極頂。依據紅教的判教理論,一切法門,大分為「世間法」(世法)及「出世間法」兩種,世間法中又分「因循人天乘」,及「巔倒外道乘」二種。

「因循人天乘」又分「人乘」「天乘」兩種。人乘者,依「五戒」修行,以求出離三惡道之苦,而得生於人間;天乘者,依「十善」修行,以求出離人道生、老、病、死等八苦,而生於天上,顛倒外道乘者,原指印度之六師及九十六種外道,細分有360種之多。今指一切顛倒邪謬宗教及虛妄哲學思想。人天乘,從來被目為正道,所修五戒十善,足以自利、益他。是為出世間佛教之入道基礎。外道乘則以顛倒執著,無知妄修,不獨不能自利,反為墮落三惡道之因,亟宜當舍。

出世間乘,又稱真實內道乘。人天乘但為人天善趣生因,不能超離三界輪迴之苦,故仍屬虛妄。顛倒外道,執見錯謬,不能究竟解脫,空無利益。相對於此二者,出世間佛教聖法,既能令人暫時離苦,又能究竟獲得無上安樂之佛果,故名真實內道之乘,其共分為二:共因乘與不共果乘。共因乘又分為三: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此三乘皆為普賢王如來之化身釋迦牟尼佛所說。

不共果乘,又稱金剛乘、密乘。共分六個次第:其外(下)三部為事部、行部、瑜伽部;內三部為摩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分別對應於新譯密法之生起,圓滿和大圓滿三次第。其中阿底瑜伽(大圓滿)又分為心部、界部與竅訣部,竅訣部又分外、內、密、無上四部。其中,無上部稱「自性大圓滿光明金剛藏乘」,此乘又分且卻、妥嘎兩部分。

以上外(下)三部瑜伽為普賢王如來的報身,金剛薩垛,毗盧遮那佛在奧明剎土所說;而無上瑜伽部則為普賢王如來法身佛所說。

聲聞乘者,依苦、集、滅、道四諦法而修,期出三界無常之苦,而證得阿羅漢果。緣覺乘者,依十二因緣行法,出離依人道求法之苦,而證得辟支佛果。菩薩乘者,亦名大乘,本來包括顯密二乘,今以密乘為如來乘,而專稱此乘為「顯教波羅蜜多因乘」。此乘依六度萬行而修,出離外無利智,內無相好之苦,圓滿福慧二種資糧而登佛位。

修共因乘者,需經三大阿僧祗劫,歷40億年方得證悟佛果。密教慢則十六世;快則當下成佛。其遲速之別猶隔天壤,故說:顯教為因, 密教為果。

上述事部瑜伽者,經軌即一般陀羅尼真言等經,相當於舊說之雜密部。行者守戒如法修持,七世或十六世可得成就。行部瑜伽者,以《大日經》為主,相當於唐密之胎藏界,行者守戒如法修持,五世或七世可得成就。瑜伽密部,以《金剛頂經》為主,相當於唐密之金剛界,行者守戒如法修持三世可得成就。此三者合稱為外(下)三部,為東密之主要內容,在日本流傳頗為廣泛。在具體的事相方便上,事、行一部從外境入手清除無明垢染,與聲聞見相應,故行人若不具聲聞以上見地,則無法由此實證。瑜伽意為「相應」,「密三相應」,旨在打破內外境差別,其方便為內外一體皆由觀想生起,與性空唯識見相應,故行人須具唯識以上正見。修此三部者,國內不多。

內三部又稱「無上瑜伽部」,其三大部分為:摩訶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摩訶瑜伽,相當於新譯密法之父續部,屬生起次第。此乘主要在於世俗諦之修習,一切內外境之生起非如瑜伽乘之觀想,而是任運生起,諸境雖現而非實,為幻現,亦為真實空性之顯現,與中觀自續見極有相通處。故行人至少須具中觀自續見方可獲實益。阿努瑜伽相當於新譯密法之母續部,屬圓滿次第。此乘之修習並非將生起次第之境修飾完滿,而是要使行人證入內外之境皆為一心之顯現,一心即為法界境界。雖有種種法生而無自性,雖無自性而無所缺欠,故稱圓滿。阿努瑜伽之意趣如此,與中觀應成見極相融合,具體修法上重視氣脈、明點修習。此生、圓二次第中含有極多心用法要,其中圓滿次第與應成中觀見結合,構成了一部極完美殊勝的修行階梯。行者依而行之,努力精進,則實證空乃必然之結果。此外由修習而生的力用,為行人於菩提道上幫助眾生,積累福慧資糧,提供了直接而大力的手段。善用此二部法實為上求佛果之大道。但倘若誤用,謬用則自招業果,決非密教之本意。至於有人持而為惡,則下地獄如箭,故爾,密教各派祖師均不輕傳。

依紅教判教標準,阿努瑜伽(圓滿次第)尚未盡圓滿。其修法雖與中觀應成見極相融,但仍未能脫離分別抉擇。而此分別抉擇在甚深行道上仍為極微細障,須由大圓滿次第(阿底瑜伽)來完成究竟不二。

阿底瑜伽相當於新譯密法無二續,實高於無二續,稱大圓滿次第,舊譯密法以此乘超勝其餘顯、密乘道,為最尊最勝法門,蓋以所謂自性大圓滿光明界體,即自然智。此中能生、所生、因果、緣法悉滅絕故,猶如虛空自性本有。於此乘中,亦稱此自然智力為自內證智或菩提心、大圓滿。

廣義的大圓滿次第包括前行與正行。前行部分多為培植見宗而預作準備,或為清除細微障礙。包括若干深埋心識深處而自己很難。甚至無法覺察的障礙。其力用與圓滿次第相似卻又過之,故亦不廣傳。今有許多為人目為極高妙、精微、深入的修法,的確十分殊勝難得。但若細究,仍屬大圓滿貼近前行部分修法。大圓滿前行、正行之判別,在是否確立見宗,凡確立見宗者得入正行。入大圓滿正行修者,離於一切對待、分別、意度與作意,直入實相。不觀想、不結印、不持咒,不繫於三緣(樂、明、無念),不執於四喜,就連圓滿次第所修,氣、脈、明點等細身亦在遣除之列。否則尚屬前行,見諸西藏四派共仰的龍欽巴大師《實相寶藏論》所開顯之「大圓滿見」,其示大圓滿之「大」,非謂大小相對之大,而謂無相待、不二、絕對,與禪宗同一鼻孔出氣,有緣者不可不讀。屬於紅教實修派自性大圓滿光明金藏乘所傳的成熟口訣法,要求學人在成就上師的引導下,以聽聞觀想精通大圓滿理趣,以實修實證,徹悟大圓滿見宗(見解)。其分從薄地凡夫之此岸至證悟佛果之彼岸的全部禪法為剖析調伏妄念,直視調伏妄念,安住調伏妄念三個大的階段,若干種竅訣。從直視調伏妄念的第二階段——細直視調伏開始,即將轉意識為道用,轉為轉智慧為道用。所有問題的解決,都必須在覺證當中解答,此時一切的語言和邏輯思辯已無能為力。如此精微、深妙的成熟引導,任何人值遇之必得大徹大悟,正如《圓覺經》所說:「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一切眾生,根無利鈍,皆得成就佛果」。

阿底瑜伽(大圓滿)內分心、界、口訣三部。《大無上莊嚴論》云:「諸持心者為心部,持虛空者為界部,若於道上無修治,此即口訣部心髓」。心部者,即心而起心性自然智,故於本覺智有所變異。其法要與大手印頗近。然大手印用持印對境,而心部直判一切境即心性自然智,亦即空性,本凈無染,故更直截。界部者,直判一切境俱為法性普賢界、更無其它。此部特生光明,以遠離緣慮之要安住明空雙運。此二部已極殊勝,然依口訣部判之,此二部仍未究竟。最極圓滿究盡者,乃為竅訣部。我們熟知的大圓滿三句義者為:「自然智光明體性空為法身;自性明為報身;大悲證智為化身」。三身本來本分具足,不須身假精勤修行即圓滿,故云:「離垢當下之內證智,明空赤裸即大圓滿」。「情器世間生死涅槃一切諸法,皆於此證智空性圓滿,故名圓滿,無有其他解脫生死方便更勝此法,故名為大」。大圓滿之中心、界、竅訣三部皆依心性建立。心者,即虛妄阿賴耶中所起八聚之識是所凈垢者。菩提心者,即心性光明。此中屬意者為心部,歸虛空者為界部,離漸次修為者為口訣部。三部之中,以心部即「心」,仍執意度:界部執有法性,仍流意度;「唯口訣部猛利直截,能令實相自顯,遠離能所、輪涅不二之內證智明空赤裸境界,故特超勝」。


推薦閱讀: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課堂筆記:勸發菩提心
大手印及大圓滿法
大圓滿 雪謙·冉江仁波切
《大圓滿前行》第27課筆錄
《大圓滿前行》第30課筆錄

TAG:傳承 | 大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