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佛子行三十七頌淺釋
佛子行三十七頌淺釋
作者:額曲圖美桑波尊者
開示上師:噶陀仁波切仁珍千寶
作者簡介
尊者額曲圖美桑波(意為無著賢),梵名達瑪巴達日,公元1295年藏曆六月初八早上誕生於距西藏薩迦總寺南方三個半由旬「札迦」的地方,父名棍丘巴(意即三寶),母名布木卓。三歲時,父即過世,母亡於五歲時,由寺中老喇嘛扶養長大。五歲開始學習藏文、經典;十四歲時,於藏曆六月八日早上,在喇嘛巴叭日和堪布仁千巴桑前受沙彌戒,時名桑波巴;十五歲時,學習於伯東埃寺(為格西木札巴於公元1049年,在後藏地區倡建的一座寺院。此寺出了很多的學者和成就者,如,又名伯東班禪或吉美札巴等都是出於此處。伯東班禪著有計一百四十幾卷的大法本,這些都是詞句完美、意義深刻的作品,也是藏傳佛教史上非常出色的一些作品。),向喇嘛貢噶學習《阿毗達磨論》與《三藏經續》等。後來,到薩迦寺跟隨喇嘛雄迦學習《因明七論》,並研學了佛經和藏傳文化、大小五明,都通達圓滿。二十三歲時,到後藏各寺院作佛法的辯論,因明論上,大師是無人能比的出名,被尊稱為「辯經無比尊」,深受許多學者的佩服和讚歎。三十歲時,於江色木仁千貢前受比丘戒並一心觀修。三十九歲時,江央東又迦參和眾多喇嘛屢次誠懇的邀請他回伯東埃寺宏揚法教,大師本欲一心隱居專修,但不勘師兄們一再請求,乃回寺,三年轉法輪,培育了很多的弟子,伯東因此成為一群學者的來源。四十三歲時,往額曲秋宗(或稱額曲仁欽岩洞,意為水銀法寨)閉關凈修,為時二十多年,得至高成就。公元1369年藏曆十月二十日夕陽西下時,穿法、祖衣,在靜坐中入定圓寂。所留下的法本很多,大部份屬菩提心方面的引導文和教訓。大堪布江曲彩莫和法王尼瑪秀尼等眾多修行者都是他的弟子,他是吐番佛教史上的偉大高僧修行者。我們效法他的作風、隨喜他的成就,祈願一切眾生功德圓滿!
導論
佛子行三十七頌及入菩薩行為顯、密共通的法門,也是密乘四大教派共 通的前行課程,主要講述初學佛法的人如何由一位世俗凡夫慢慢依照修行次第的聞、思、修而達究竟圓滿佛果。而其本質指的是 ─ 依據開始的皈依、發「四無量心」(慈、悲、喜、舍),再本「六度波羅蜜多」而實修,最後了悟空性而達究竟佛果。
「佛子」真實的意思為「菩薩」,但凡皈依三寶的弟子通稱之;顯、密佛子的不同,只在修行過程的差異,等同究竟佛果。『佛』的意義為 : 覺悟、正覺、智慧且了知所有法的真性者;相反的,不知所有法的真如本性者就是凡夫。
「佛法」指的是可利益眾生的所有法門,凡是法教內容符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意義皆屬之,所以不可以說只有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才是佛法。其它,例如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此處尊者所講的佛子行三十七頌都是。此頌所述內容為以前修行人入菩薩道後、未成就前,身、口、意依止頌內「正行」部份的三十七守則清凈修習而得成就,後學弟子依前人的路徑,如法而行。
內文導引
此頌依次第為:
前行:分二段落(首贊、誓願)
正行:分三十七段落(含正行的前行計六、正行的正行、正行的結行)
結行:分四段落
總計:四十三個段落
南無羅格秀日亞
頂禮觀自在菩薩 或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真實意中,觀想自己上師與觀世音菩薩無二無別,外表雖有不同,但體性同一,恭敬頂禮之。(此為梵文禮讚詞。南無─頂禮;羅格─世界;秀日─自在;亞─語尾助詞,無實意。)
【前行,計二】
首贊、禮讚
往昔大成就者,每於文章前以「首贊」開頭,具甚深意義和目的。甚深意義,為使閱覽者對世尊佛及此編文章,生起無限信心和恭敬心。目的則在:1.使聽聞或見聞此文章者,都蒙諸佛菩薩加持。2.作者祈禱在寫作過程中障礙都能消除。
誰見諸法無來去 唯一勤行利眾生
殊勝師及觀自在 恭敬三門恆頂禮
觀世音菩薩已見諸法實相,通達空性,無有來去、不生不滅,具大慈大悲體性,象徵眾生本性清凈,外表雖有不同,但體性本同一。為使眾生瞭然實相,精進不懈行利他。自己殊勝根本上師的體性與觀自在菩薩本無二無別,以身口意合一虔誠恭敬頂禮。
殊勝師:指給予特別殊勝法門而使我們覺悟成就、得見自性的上師。
三恩上師:指給予口訣、灌頂及佛法解釋的上師。
一般上師:指僅給予佛法解釋者。
三根本意指:
加持根本為「上師」,為自性本明處。
成就根本為「本尊」,又雲智慧〝明〞部份。
事業根本為「空行母」,又雲智慧〝空〞處。
誓願
(誓:三昧耶戒,願:菩提心。印度、西藏的修行人,在寫作前會先寫下誓願,用意在祈願自己寫作的時候,1. 不會因任何障礙而中斷退轉;2.如果在此世不能完成它,來世會繼續完成。)
利樂之源諸圓覺 從修正法而出生
彼亦依賴知其行 是故當說佛子行
永久利益及快樂的來源,本出自通達覺悟的大圓滿真如體性,只有依從正法修習,才能真實發生。聞正法,也知道正確修行方式,精勤不懈。在此,向諸佛子訴說這些正確「知行合一」修習的方法。
【正行前行篇,計六。】
恆時聞思修
獲得暇滿大舟時 自他為渡輪迴海
晝夜恆時不懶散 聞思修是佛子行
人身難得已得,就好像已擁有了一條船,好好修行,可用以幫助自己及他人渡過輪迴的大海......。因此佛弟子不管在白天、晚上一點也不該懶惰懈怠,應精進的聽聞佛法、思維佛陀教義、並依法實踐不墜。
暇為〝八無暇〞:
指能遠離─地獄道─畜牲道─惡鬼道(以上為三惡道)─盲聾瘖啞─長壽天天人(只有快樂而不知修聞佛法)─邪見(外道)─黑暗時代(正法滅盡時佛不出世,則無佛法可聽聞)─蠻地(指沒有佛法的蠻荒野地)。
滿為〝十大圓滿〞,分二為五自圓滿、五他圓滿:
1. 五自圓滿指─生為人─諸根具全(手、足無缺)─ 生於中地(有佛法的地方)─業際無倒(無有業障得以聽聞佛法)─正法生信心(誠心禮敬佛法)。
2.五他圓滿指─值諸佛出世─值諸佛說法─值佛法住世(才有佛法、佛經可閱讀、聽聞)─有入佛法(有機緣入佛門)─遇善知識(善師乃指功德圓滿上師,為懂佛法、修習佛法且已通達體性者謂。)。
「善知識」應具備十種條件:
─無有分別心,具平等性者。
─三慧(聞、思、修)俱足無缺者。
─於顯密法教事理通達者。
─通達密教種種陀羅尼、修行助道等且一一具足實修之智慧者。
─性情沉毅、堅忍、重承諾、不悔諾者。
─具足大菩提、為利益眾生者。
─具足戒律無有違越者。
─善於法教,能依材、因材施以法教者。
─不依表相,內德充實,慈威而德純,話少但必然恰到其處、具忍力者。由於功德諸根具備, 因修行方便而具甚深神通且秘藏不漏者。
(注:聞 ─ 聽聞佛法;思─思維所聞之法,如何依自身狀況而去修習;修─真實意為修改自己累世所積的習性。)
離故鄉
親方貪心如沸水 怨方瞋心像烈火
取捨皆忘痴黑暗 拋棄故鄉佛子行
貪戀自己或家人而生出〝貪〞心,貪心就好像洪水一樣,沖走自己累世所積善業;怨恨敵人而生出〝瞋恨〞心,瞋恨心就像大火一樣,把自己累世所積的功德完全燒掉。應本〝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取捨的原則,斷去「我執」(自我的執著),無明晦暗、迷失的心自然消失。佛弟子因此儘可能遠離家鄉,尋找適當的地方去修行。
(然依成就者龍欽巴大士告誡我們說:修行菩提道,最重要的是內心要能遠離貪、瞋、痴。如果不能的話,就是遠離家鄉,也是沒有用的。)
依靜處
舍惡境故漸減惑 無懶散故善自增
心澄於法起正見 依靜處為佛子行
遠離親人、敵人這些環境,所有的貪戀、瞋恨等的無明煩惱都會減滅;隨時觀察自心,精進修習菩提道,善的果實自見增長。內心清凈時,自性光明也自然增長,所以佛弟子應儘可能居於安靜的地方。
(依龍欽巴大師開示:入山閉關,目的為〝安〞心,心安靜下來,自能得永久快樂;「入世」的目的,則為對治自己有毒的心。)
舍此世
長伴親友各分離 勤聚財物遺留址
識客捨棄身客堂 舍此世為佛子行
人生本來無常(注 1)─仇人會變成朋友、朋友也會變成仇人;父母、親友、自身也都將面臨死亡而離開,沒有長住的。自己辛辛苦苦賺錢、用心裝飾的房子,也都是無常的,在我們死後也都不與我們同行。應體悟我們的身體,就好像我們靈魂所住的飯店一樣,時間到時,我們的靈魂都將離開;因此,身體雖很重要,但也不可執著,執著是生起惡業的因(注2)。佛弟子應遠離所有世間法入山專心修行(注3)。
(注1):此部份為密乘共通四加行前的「思無常」之一。蓮師雲:「修學之人,每於修學打坐前,應思考人生無常。」,最重要的應常思:世間無常、思想無常、生命無常。歷代傳承上師渣巴智仁波切的四加行開示法本中記載的很詳細清楚。
(注2):龍樹菩薩也曾提醒我們:「身體有感覺時,就有我執,有我執就有貪心,有貪心因而造惡業。平常修習中觀之道,我執就此斷,菩薩果位自然成就。」
(注3):此點,一般在家修行人,無法做到如龍欽巴大士、密勒日巴尊者等,離開世間法、入山安心修行打坐。因此,平時只要有時間,不論走路、站立、坐著、躺著,應如法多做修行。渣巴智仁波切曾說:「佛法就如我們的手和腳,不會離開自己,隨時需要,隨時可用。」。龍欽巴大士也說:「口持佛號,無妄想、無分別心時,即是禪定。」。入睡前,即修睡眠瑜伽 ─ 口持本尊咒、心輪月輪上觀想本尊、(觀世音或阿彌陀佛等亦可)─如此可夢境吉祥、免於惡夢,且如寂天菩薩所說:「即自彼時起,縱眠或放逸,福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密乘的薈供,也是日常修行的一種善巧方便法門,如一般授比丘或比丘尼眾應持守過午不食的誡律,然在修持薈供法(經諸佛菩薩加持)後即能享用。走路時,觀想頂上本尊與上師無二無別,口誦本尊咒三遍、加持路上可能被我們踐踏而死的生物,並迴向給他們。原本多睡(貪睡)、過午進食、走路、飲水等都可能造的惡業,都可因我們殊勝的善巧方便法門而轉化為累功進德的修行了。
離惡友
交近彼使增三毒 並減聞思修事業
能轉慈悲滅盡者 離惡友為佛子行
貢塘仁波切二世曾說:「惡友如火一樣,與其交往,我們往昔所積功德會被燒毀;惡友也如毒藥一樣,吃後即會死亡;惡友頭上不長角、也無怪相,甚至可能長相溫文儒雅、看起來溫柔可親,但長久與其相處,耳濡目染,也被其污染。」,如被其引誘沉迷於世俗中賺錢發財,想以後再來修行而枉視目前學佛的最好時機,不只貪、瞋、痴三毒增長,也使自己對佛法的聞、思、修日益減退....,並使自己的慈悲心退轉殆盡。涅盤經雲:「穿白衣者,掉入煤炭中,會被污染成黑色,惡友就如同此煤炭。」。所以初學者,應與益友同住,相互幫助則進步快速;與惡友同住時,則佛法不聽聞、多忘且心存懷疑而退轉─龍欽巴大師的教導里亦如此說。(成就後,則居住自由。)
依止善知識
依止何者滅罪過 功德增如上弦月
勝善知識比自身 尤其愛重佛子行
末法時期功德圓滿的上師已難找,那麼應選擇跟隨一位〝傳承〞乾淨的上師修習,自己的功德事業將如上弦月一樣的日益增長(注1)。明白上師是如此的殊勝重要,佛弟子對上師更應比看重自己的生命還尊重(注2)。
(注1):基本上師條件有二:
─ 心裡有寶藏(所有佛法、大菩提心)的上師。
─ 傳承乾淨的上師(如無傳承,擅自修學密宗內三部法要者,不只將無所成,反為歷代傳承上師、 護法所懲罰和障礙,嚴重時亦將危及生命,故修學密乘應依止傳承上師授與。
(注2):薩迦班智達雲:「修學佛法時,上師很重要。不懂生起、圓滿次第修行時,觀想自身頂上上師與本尊無二無別,是自己解脫的根本。」
【正行之正行篇】
皈依
自亦束縛輪迴故 世間天力能救誰
是故依止不虛者 皈依三寶佛子行
世間神、魔等本自輪迴於三界的束縛中而無法自救、自渡,更無法幫我們解脫。因此唯有皈依三寶,是不會騙你的、是可信任的。皈依之後,自己對三寶深具信心、凈心、不退轉心即可得解脫(注1)。
釋尊有雲:「我給你們正確的方法,但學習、修行與否?完全看你們。」,正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看個人。
(注1 ):大小乘的差別在於皈依三寶後、發菩提心的大小不同:
小乘行者,修行目的在自渡;大乘行者,修行目的在渡他;金剛乘(密乘)行者,能即身
成佛。
皈依時,應具備三種基本條件:
─ 信心(信心佛法、佛經、佛像。見、聞之間即起法喜。)
─ 凈心(聽聞佛法即如法修習)
─ 不退轉心 (皈依後,縱聞他人毀謗佛非佛、法非法時,心亦不退轉。)
皈依三寶(佛﹑法﹑僧)之後,即為佛子,並應遵守「皈依誡律」:
1.因皈依「佛」,故不可再皈依世間神。(佛為「大覺」,即明白所有法的真性、體性者,菩薩為「小覺」。一般世間神尚需依賴諸佛菩薩超渡,無法渡脫眾生,故不可皈依,唯因一時
的需要對其祈求幫忙,是可以的。)
2.因皈依「法」,故不可與外道為伍,不可傷害有情。(凡夫本具五毒,故易昏昏欲睡 (昏沉)、
心念不專(掉舉),佛是覺醒者,通達體性、知空者,真正的法是『空性』即『正法』,平常
所念的經是法的代表。)
3.因皈依「僧」,真實意為菩薩,八大菩薩為代表。應尊重為其代表的比丘、比丘尼眾等修
學佛法之人。
4.佛紀念日需有慶典,一般用餐前的供養亦同。
5.每日出門前,應就所行方向的佛、菩薩禮拜三次或持其佛號。
下士道發心
諸極難忍惡趣苦 能仁說為惡業果
是故雖遇生命難 終不造罪佛子行
現在痛苦的果是前世種的因,現在為善,以後即得善的果報;所以縱然別人要殺你或生命有危險時,我們也不可造惡業。成就者吉美林巴告誡我們:「無意中所種小小的惡業,就如 「阿修達」樹小小的種子,當種子成熟時,會結成很大的業果,因此不可造惡業。」。需知業果的種類很多、很細,就如同法律條文一樣,如:殺人得殺人罪,即得「殺人的因果」;欲圖殺人得欲圖殺人罪,即得「欲圖殺人因果」。依此,眾生應慎思、慎行!
本來大乘佛法的皈依和發心,沒有很大的差異。皈依的目的不同,發心也就不同。因其發心的大小的差異,粗分為三士:即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下士道的修習者,發心很小,修行的目的,只因怕自己往後下三惡道,只為利益自己、為得自己的人身及天人果位的結果,死後將成就天人果位。阿底峽尊者所著「菩提道燈論」中雲:「若以何方便 唯於生死樂 但求自利益 知為下士夫」。
中士道發心
三有樂如草頭露 一瞬剎那毀滅法
恆時不變解脫果 希求其事佛子行
三世界的快樂是無常的,就像草頭上的露水,當太陽出來時,一剎那即消失無蹤。執著今天世俗的快樂、痛苦,到了明天都會生變化,所以快樂、痛苦本身就是無常,只有成就「佛」的果位,才是永遠的「解脫果」,得永不變的快樂!佛子應依此發心修行。
中士道的修行者,發願修行只為出離六道輪迴的痛苦,只想出「三世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不再輪迴而不思他人苦。其發心愿力的結果,將得阿羅漢果位。阿底峽尊者於「菩提道燈論」雲:「背棄三有樂 遮止諸惡業 但求自寂滅 彼名為中士」
上士道發心
無始時來慈我者 諸母若苦我樂何
是故為渡諸有情 發菩提心佛子行
自無始以來,六道輪迴眾生都可能是自己的父母,我們又何忍他們陷於痛苦中呢?我們應幫助、救渡他們。現在縱無能力,也要趕快發菩提心,在這輩子解脫,成就佛果來渡化他們。
上士道的發心,不忍見六道有情眾生苦,而發心精進修行成就佛果,以救渡眾生出離六道輪迴。 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燈論」雲:「若以自身苦 化他一切苦 欲求永盡者 彼是上士夫」。
世俗菩提心
諸苦生於欲自樂 諸佛生於利他心
由此自樂與他苦 真當交換佛子行
為了自己的快樂而造成別人的痛苦,惡業因此而生。現在的痛苦,是前世惡業的果報;而佛菩薩的成就,來自為所有眾生的廣大菩提心;是故佛弟子為成就未來佛果﹑得究竟快樂,平日應常思維、祈願自己的快樂和別人的痛苦相互交換,並依此修行!
皈依大乘佛法的弟子,應發廣大利他菩提心,分二: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
1. 世俗菩提心,又分二:願菩提心、行菩提心。
─願菩提心:即指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其學處,應於日常觀修「自利利他菩提心」、
「自他平等菩提心」、「利他交換平等菩提心」。
─行菩提心:指依六度波羅蜜實踐行。真實離苦得樂的獲得,唯依六度波羅蜜精勤行!
入菩薩行內文對發心以最簡單的譬喻:「想去而未上路的稱「願菩提心」;想去而已上路的稱「行菩薩心」。」。又內文:「從今天開始,我的身體交給眾生,眾生如何運用,我都無有執著!」,此為欲成就佛果者所應行 。未達佛果者─應依「願菩提心」,平時修習自他交換法:例如日常靜坐中觀想一個貧窮的人於我們對面,呼吸時,對方的惡業果報吸入己身,己之功德、福報給對方。
2.勝義菩提心,請參考續頁。
(不願四法轉道用:不得轉道用﹑痛苦轉道用﹑誹謗轉道用﹑粗語轉道用)
不得轉道用
誰以大欲我財物 一切奪或令人奪
乃身受用三世善 迴向於他佛子行
他人因無明業障熾盛而想搶奪或因別人指使而想搶奪我們所有財物時,乃至我們過去﹑現在或未來的善業等都應迴向給他們。修習菩薩道者,就算不願意也不可與其計較,並應在修行時盡量將一切功德迴向給他們。這個道理世尊有云:「現在的痛苦是前世的因,故不可再造新業。昔日搶他人物,今日因果成熟,而別人搶我物。」,寂天菩薩亦云:「想解脫而習菩薩道者,應無所求而只為成就佛果。」,這才是佛子的行徑。(注:轉道用的「轉」轉化為自然而行之意,「道用」菩薩所能用稱之。)
痛苦轉道用
吾雖無有少罪過 何者若斷吾之頭
然以悲心其諸罪 自身代受佛子行
自己縱覺無過錯,但別人仍一心要置自己於死地,在自己未成就前無法如大菩薩般做到無畏的布施時,可用密續中善巧方便的實修法門「捨身法」,觀想布施並為加害者祈願。阿底峽尊者告誡我們:「己身出問題(如病痛等)時,無需難過,都因前世因果熟。」,寂天菩薩也曾說:「我身如別人的玩具,別人慾食也可以,既已布施給眾生,就不再執著。」,需知,他人縱然現在傷害自己,以後因果成熟時,他將自食其果,我們發大悲菩提心(願眾生永離苦及苦境),以己身代他受罪,這是佛弟子所應明白的道理,也是往昔成就者修習的方式和善業,慎記!
誹謗轉道用
何者於吾誹謗語 若雖傳遍三千界
又復吾以仁慈心 贊他德是佛子行
別人無故批評﹑毀謗我們時,縱然惡語傳遍每個角落,我們應以慈悲的心,明白憐憫這是他正造新業因,也是自己往昔所造的因果,故反而更讚頌他的功德,這是佛子的行為。阿底峽尊者曾說:「找我們錯誤的人是我們最好的上師。」又說:「毀謗是最好的教訓,記住自己的錯。」,「別人批評我們時,評語只是一個聲音﹑一個空。當我們執著時,它傷害自己。」,吉美林巴大師也說:「別人批評﹑欺侮我們時,乃是一個最大的加持。」,所以別人說我們的錯誤時,應反觀己身並承認自己的錯誤,需知,不承認錯誤也是一種執著。
粗語轉道用
何者於聚眾人處 揭發吾過說粗語
於彼還生善師想 恭敬其是佛子行
在眾人聚會的地方,縱然別人揭發我們的過失或責罵我們時,菩薩道的修行者,認識它但不應執著,也了解因果循環的道理,所以更視他為自己的上師而予恭敬之!釋尊曾說:「希望這些業障深重的人,在我成就時,皆為我的弟子。」,佛弟子也應具備如此慈悲廣大的襟懷。
(難忍二法轉道用:恩將仇報轉道用﹑欺侮轉道用)
恩將仇報轉道用
吾以如子養護人 彼若視我如怨仇
猶如母對重病兒 倍悲憫是佛子行
收養或視如己出的孩子,長大後卻視自己如仇人,菩薩道的佛子應視他如同生重病的孩子,並發廣大菩提心幫忙他。彌勒菩薩曾說:「業障重者,幫忙他時,會對抗我們且恩將仇報。」,仁吞巴仁波切也說:「曾幫助過的人恩將仇報,是末法時期的現象,應發菩薩心。」,有智慧者,因此不需難過,他不明己過罷了,我們反發菩提心讓他們做,這才是真正的菩薩道者,修行及功德也將日增。
欺侮轉道用
與吾同等或下士 雖以傲慢作侮辱
吾恭敬彼如上師 恆頂戴為佛子行
地位﹑經濟和我們同等或較差的人,因傲慢心而欺侮我們時,要忍。菩薩道的佛子則明白,這是他幫我們壓下傲慢心,所以反而更視他如我們的上師且尊敬之!如龍樹菩薩所說:「反面而言,學菩薩道者都明白,所有眾生對我們的成就都有幫忙。」,噶當派夏惹巴大師也說:「別人欺侮我們時,不要難過,欺侮也是空。」,若無別人欺侮我們,則我們不知欺侮的難過和過失,而欺侮本身就是空!明白空性的道理,如仍覺被欺侮的痛苦,那是我們自己業障太重;要反思,是因往昔自己所造業而今日臨此境,所以對欺侮我們的人要恭敬且忍讓。
(盛衰二法轉道用:衰落轉道用﹑富裕轉道用)
衰落轉道用
貧窮恆受被他欺 雖遭重病及魔障
眾生諸苦己代受 無怯弱是佛子行
當無吃﹑穿,也無居所又百病纏身,路上的人更惡言相向,菩薩道的佛子面臨此時也不必難過,當知此身僅如我們靈魂所居住的旅館,有﹑無福報﹑財富等,與我們的靈魂都沒有關係,己身本是自信光明,永不貧窮,因此也勇於為眾生承受各種痛苦無有退怯。龍樹菩薩在其「中觀論」內提及:「就算如惡鬼一樣的貧窮,也是空。」,法界中本無窮人與富人,反觀自心,不求外相,便明白心內本無心,也無痛苦,痛苦是因自己的執著而存在。」
富裕轉道用
諸眾恭敬遍榮譽 財物量等多聞天
然知世妙無實義 無驕傲是佛子行
每個人都很恭敬﹑讚頌自己,名聲遍滿天下,財物也多得仿如財寶天王般,縱然如此,菩薩道的佛子也一定不可驕傲,應明白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反觀自身,即知一切都無意義的,死時靈魂獨往他處,其餘一切不相隨。薩迦班智達曾告誡我們說:「驕傲如同汽球,倒水其上,不停其間。」,所以,誰有驕傲誰就得不到功德,縱聞佛法亦無所得,佛子誡慎呀!
(貪瞋二法轉道用:瞋念轉道用﹑貪念轉道用)
瞋念轉道用
若無降服自瞋心 外敵雖伏又增盛
是故以慈悲心軍 調伏自心佛子行
若無法對治自己的瞋恨心,就永遠無法對治外在的敵人,所以菩薩道佛子應發廣大慈悲心如軍隊一樣的來調伏自己的瞋恨心。阿底峽尊者告誡說:「內心對治得法,外敵不能傷己;反之,外敵日益增。」,噶當派大成就者曾說:「對治內心得當,是最偉大的成就,修習任何法門也都能成就。」,入菩薩行內也提醒佛子:「地球上荊棘遍布,無法用一塊布將其包起來,但小小一雙鞋即可對治它,此鞋即是忍。」,佛子當自勵呀!
貪念轉道用
一切妙欲如鹹水 如何享受越增貪
於何能生貪心物 頓時舍是佛子行
自己喜歡的習性如吃肉等,無法自制時,貪念將日益增加,菩薩道弟子應警醒,瞬即放下一切貪愛物,此,凡夫難為,如龍樹菩薩告誡我們的:「一切妙欲損善業。一切世間法如〝耕巴〞(有毒的樹)的種子,誰吃到即受傷害或死亡,故應減少貪心。」,以往的成就者也說:「有財即有仇,故應即舍離。」,密勒日巴大師也曾告誡弟子:「住一個地方習慣後即離開,因習慣後易起貪念。」,佛弟子切記慎行!
勝義菩提心
一切現象唯自心 心性本為離邊戲
領悟彼諸二取相 不作意是佛子行
凡夫所看和聽到的一切,都因自己的貪心和執著心而起,此現象即為萬法自心造;自心作成之處,自己信任它而產生迷惑,無明意境中的色、聲、香、味、觸就是實證,凡夫執著此種幻象便落入輪迴。萬法本無虛實,心的本質無有來去﹑不生不滅﹑不執不取,這是萬法皆空的道理,於此中,菩提心自然生起。因此對自己的執著處(情趣世界)和執著心(是一種內心的感覺和習性)應頓然舍下,此是菩薩道佛子應行。
歷代成就者為讓佛弟子瞭然,並能回歸心的本質(心的本質是空﹑無形無色、無父母、無種子、無緣故無生、無生故無滅;無即是空。),多有告誡語,如:渣巴智仁波切說:「學而不懂,觀而不見,修而不成,即因業障。」,身體對酸﹑甜﹑苦﹑辣的感覺,空觀時不能定心或不見真性的原因就是業障,欲能了知真性,應依止善知識修學菩薩道,並於行住坐卧中不忘「空」、「佛」,日久行之,心不散亂並積造功德,且能成就果位。
(應斷執著貪瞋痴有二:應斷執著貪之處、應斷執著瞋之處)
應斷執著貪之處
會遇悅意之境時 當視猶如夏時虹
雖現美妙然無實 斷除貪慾佛子行
自己的貪心執著而造成對美妙外境的貪戀,佛子應反觀自心,明白所有一切外相如彩虹﹑如夢幻泡影,無有真實,於此觀中,貪心執著自然消失。就如金剛經上雲:「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慎記!
應斷執著瞋之處
諸苦如同夢死子 實執幻象極勞累
是故會遇違緣時 視為幻景佛子行
所有痛苦也是假的,由自心所造成。如:夢中生子早夭,夢中有苦但夢醒實無。所以,執著痛苦,是很勞累也是不必要的,佛子明白這些道理,於任何挫折、考驗中,都知道一切本是虛空,無需執著呀! 密乘修行引導上亦云:「修行者出定之後,五根對於五境,見聞學之境象,如觀幻術。」,即告誡佛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以三摩地對治一切外相,如:眼所見的一切,皆如諸佛菩薩、無有分別,此即「色三摩地」。耳所聽的一切聲音、話語,都是諸佛菩薩的心咒,此即「聞三摩地」。心中所想,如三寶佛的恩和十善的功德,並時刻不忘也不離發菩提心;而具經驗的修行者,則時刻無不持於定中,無有散亂;以上是「意三摩地」。小乘修行者,以觀無常來對治痛苦;大乘修行者,則往往以觀幻術、觀智慧的遊戲來對治痛苦。這是佛子所應知!
(六度波羅蜜)
布施波羅蜜(檀那波羅蜜)
欲菩提者應捨身 何況一切身外物
是故不望報異熟 布施便是佛子行
菩薩道修行者要成就佛果,需如實圓滿六度波羅蜜。而首要的乃為「布施」,我們本著三輪體空的精神去做,以清凈心做任何善業,無所求,也沒有布施這樣的念頭。布施功德的本身,便是我們的財富,但也不能有希望得報答的念頭,更不希望果報很快成熟,所行善業只因自己認為是份內該做的罷了。
布施又分三:財施、法施、無畏施。
財施,又分為舍施、大施、極施。舍施者,如錢財、食物、衣服等,一般下至斟茶、上至滿碗米飯等布施,以在家居士為主而言;諸出家眾,唯事修學、少欲知足,依止僻靜處,精進修持正道以增上三學,若有斷自善行,依於經商、務農而積聚資財,並欲以此財上供下施者,是不依法而修正法,「法」反為惡趣之因。大施,以自己貴重或希有財物等的布施謂之。極施者,以自身生命或肢體布施給飢惡眾生稱之;如,在十地菩薩經、大般若經內都有記載,釋尊於修行時曾遇虎魔,毫無退怯的以色身布施給他們,但這種作法只有七地以上的菩薩成就者才可做,未成就前,則以修善巧方便的〝捨身法〞行之,併當發願,所有一切身命受用,都不貪戀,為利益有情普皆迴向,成就後便能真實舍。
法施,如,為人講經說法、灌頂等,印或助印經書、咒輪或護輪等結緣品,修行、念經或參與法會後的功德迴向等等....。但如自己貪慾未能舍下,所行任何布施只為自己的功德或貪圖供養及貨財,那麼就算經年累月講經說法等,也無成就可言。
無畏施,於諸有情無所依皈而為其依皈、無所護怙為其護怙、無有幫助而給予幫助;世尊也曾讚歎,所有有為法中,以能救渡有情生命最難能可貴,因此有權勢的人能禁止山阱河網等,救贖待宰的牛羊等,都是以種種善巧方便饒益有情眾。另為地獄、惡鬼道眾生超渡也是無畏施的一種。
一般說來,打坐、閉關修行等功德迴向,可幫忙無形眾生,念經、講經、法會則多渡有形眾生。但不管布施大或小,最重要的是心中無有貪執、並常具「菩提心」。
持戒波羅蜜(ㄕ羅波羅蜜)
無戒自利尚不成 欲作他利豈可能
是故無有貪有心 護持戒是佛子行
若無持戒,縱有功德也不圓滿,便無法渡脫眾生,自身也難成就。守戒依清凈心、菩提心、出離心,那麼持戒的本身即是功德,而安樂、莊嚴等都是其中功德的顯象,因此,持守戒律不應有貪圖功德的心。以往諸佛菩薩都以保護戒律作為自己的日常行為,佛子應如此效法呀!
戒律一般分三:禁止惡行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禁止惡行戒,重要是身口意三門〝眾惡莫作〞,以斷所有惡業。
攝善法戒,戒文內最重要為〝眾善奉行〞即以正念正知、不分善大善小,只要是善業,都全力而為。
饒益有情戒,自身貪慾斷盡,儘力實修,凡所修持的利益都為十方有情而作迴向。
忍辱波羅蜜(羼提波羅蜜)
欲享善物之佛子 一切損害如寶藏
是故諸眾無怨心 修忍辱是佛子行
佛菩薩最大的享福便是救度眾生;別人傷害自己時能忍辱,就如得到一個寶藏般,會增長自己的福德。所以菩薩道的弟子,在別人欺侮我們時,不但沒有怨恨的心,反而更視之為增上緣,因此「忍辱」是佛子必修的課程呀!
忍辱一般分三種:忍他毀犯忍(生忍)、忍法苦行忍(法忍)、深義不驚忍(無生法忍)
忍他毀犯忍,別人對我恩將仇報、忘恩負義時,要忍;對我惡言相向、密說毀謗時,要忍!非但瞋恨心不生,反生慈悲心,並饒益他們因無明而造業。阿底峽尊者告誡我們說:「於為害者勿瞋恨,若於為害瞋恨者,尚何謂為修忍辱?」,又經上有云:「若無生瞋境,於說修忍辱。」,又說:「千劫積資一瞋壞」,佛子切記!
忍法苦行忍,當忍一切苦、痛、寒、熱、更苦行勤勇,無有退怯,密續中有云:「火聚刃海亦當越,乃至究竟求正法。」,歷代成就者如世尊的六年苦修、密勒日巴尊者的多年寒洞苦修終得成就等,皆為良例。
深義不驚忍(法忍),在甚深空性實相修行中,尤以聽聞自性大圓滿的實相,即悲空雙運,並勤修無有顛倒,阿底峽尊者有雲:「空性中若無有慈悲心,慈悲心中沒有空性,都不能成佛。」。大乘修行的佛子,須瞭然本性本無善惡,修行時以善惡為基,但最終仍須超絕善惡、因果等;且縱聞空性實義時,亦無有驕慢不馴,否則徒增邪見或毀謗,多造「斷法之業」。佛子應慎行呀!
精進波羅密(毗梨耶波羅蜜)
唯求自利小乘士 見勤如救頭燃故
為利眾生功德源 發精進是佛子行
小乘修行者為自身的功德利益,精進修行如同頭髮著火燃燒會馬上滅火般的迫切;大乘修行者,因不忍見眾生苦,精進修行為能成就佛果,以救渡廣大眾生離苦得樂等。
精進者,寂天菩薩將其分五,但一般僅分三為:披甲精進、加行精進、不滿或無厭足精進。
披甲精進者,指心中明白己身有修行佛法的希望且蓄勢待發,如人身已具足,逢具善知識,逢法住世等。
加行精進者,能心動馬上行動的去聽聞、參學佛法,但聞後即放下或沒有日日精進的修習。
不滿或無厭足精進者,積極的聽聞、參學佛法,並能不間斷、不停歇日日精進勤修不綴仍覺不足。持明無畏洲有云:「縱為死逼,而於善行勤勇轉增者,為修法之人不可轉移之相。」。何況,未證等覺的佛子,所修仍有習氣與業障,所得之上還有更上的功德,所以更應無有行閑反應勵行不懈。
需知,縱為上根利器者,但忽於精進,此仍為劣等修行人;雖非上根利器,但能精進修行,那麼就是勝位修法之人;若無精進,雖有其它的功德,也沒有任何利益的!佛子應謹記謹行!
靜慮波羅蜜(禪那波羅蜜)
已知具寂之勝觀 能斷一切煩惱障
遠離四處無色心 修禪定是佛子行
已經明白「具寂」即「止」、就能斷所有煩惱。也明白「勝觀」就是空性、智慧的道理,明白且能善用此「止觀雙運」的道理,如此可剷除所有煩惱處。佛子如法實修,便能明白唯有超越無色界的「四空定」,才是真實的「禪定」修行,也才能成就佛果。
無色界的四空定為:
〝空無邊處定〞,修行人一心想出離患難重重的色蘊物質牢籠,於是舍色想而緣無邊的虛空,做到心與空無邊相應。
〝識無邊處定〞,是行人又厭棄外在的虛空,而舍虛空而緣內在的識,做到心與識無邊相應。
〝無所有處定〞,是行人又厭棄其識,而觀心識無所有,做到心與無所有相應。
〝非想非非想處定〞,是無麤想(非想)又非無細想(非非想),做到如痴如醉無所愛樂清凈無為的境界。
「禪」,梵文音〝三摩地〞,寓意無執智慧定。密乘中的三摩地,分三:幻化三摩地,為明空雙運修法,如金剛薩埵報身清凈觀想法,所有法的真性本為空,無有執著;智慧菩提三摩地,指悲空雙運;緣三摩地,修法如種子字的觀想等。
佛子依次第修行時,身應安於毗盧遮那佛七支座法,皈依發心後,端正我們自己的身口意,安於無有貪執(若與貪相應,則生愛,著於自地之定或耽著於自身的覺受,是為位等至,亦為鈍根貪行之定或稱愚夫近行靜慮。)、無有取捨(若與無貪等凈法相應,是為凈等至,然仍耽於「對治空執」而修,乃中根行人的定或稱實義分別靜慮)中而住等引(即既不與貪、愛相應,也不執著於凈,舍離空對治的心,安住於法性無分別三摩地中,則入無漏等至,謂為如來三品靜慮),即禪定波羅蜜多的正體。
智慧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若無智慧以五度 不得圓滿菩提果
故具方便離三輪 修智慧是佛子行
如果沒有智慧資糧,以上五種方便行品波羅蜜都無法圓滿成就而得佛果位;所以本三輪體空(即無我、無他、也無所修的法)行方便(如手印、儀軌、打坐時的坐姿等)、智慧(分三:聞、思、修)雙運的善巧方法修行,於了悟境界、自性本空中,定住於法性空明,是為般若或稱智慧波羅蜜。
智慧,分三:聞慧、思慧、修慧。
聞慧,一切法的句義,經由上師的宣說、聽聞成智慧;思慧,聞法後,以觀察心去思考佛法義理而生出智慧;修慧,聞法、思法後仍覺不足,擇寂靜處,精進修持而悟得法性無分別三摩地本明智慧。
如是了知六度一體、相容並續,無有別出。以講經說法為例:能說者為「上師」、所說的是「法」,聽法的是「弟子」,合為「三輪」,這弘法就是「布施波羅蜜」;不求利養恭敬等就是「持戒波羅蜜」;所說法不畏其煩,一而再、再而三反覆解說就是「忍辱波羅蜜」;不因疲憊懈怠所擾而仍說法不息,就是「精進波羅蜜」;講說法要句義時,心無顛倒迷惑,法無錯亂,就是「禪定波羅蜜」;說法時,三輪取重、無分別慧,就是「般若波羅蜜」。
此六度波羅蜜,若總略而言,則可收於大悲空性中(即悲空不二),空性中不離菩提心,如龍樹菩薩雲:「空性大悲藏,唯一菩提行。」,即為不住涅盤等覺之位。
(佛子應行四要:恆察己誤恆斷之、不宣佛子過、斷貪施主財、斷惡語)
恆察己誤恆斷之
若不細察己迷惑 以法形像行非法
是故恆察己過失 斷除其是佛子行
佛子依以上所述,作為每天觀察自己行為舉止標準。早上做,下午即觀察有無過失?有錯即做懺悔,否則外表是個修行人,但所言所行卻是不如法。在此末法時期,更應隨時的觀察自心、懺悔、改過,無有懈怠。這是佛子所應為。
不宣佛子過
以惑宣說佛子過 以彼減弱自功德
故入大乘士之過 不宣說是佛子行
佛子有任何過失,應沉默而不到處宣說,否則,反而迷惑顛倒眾生對修行人的看法,不只自身的功德日益減失,宣說他人過失而起的煩惱心念,也讓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對修行都懈怠退轉了。因此,菩薩道的修行者,不只不宣說他人的過失,反而常反省、觀察自己的過失。渣巴智仁波切告誡我們說:「宣說別人的錯便是自己的錯誤,知道自己的錯乃是自己的功德。」,明白告訴佛子何者應為。
斷貪施主財
貪慾財敬互爭執 減弱聞思修之業
故於親友施主家 斷除貪心佛子行
為了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貪慾心作祟,而互相爭執不休,慢慢的自己聞思修事業也荒蕪、退轉而不見了!所以,應舍離親朋昵友、遠離對施主家的貪戀執著,這才是菩薩道佛子所應為。
斷惡語
粗語傷害他之心 失誤佛子之行義
故於他人所不悅 斷惡言是佛子行
以惡言惡語相向,不只傷害、擾亂他人和自己的心,也損壞了修行人應有的清凈和戒律,所以菩薩道的弟子,如需糾正別人的錯誤時,除非對方可接受,否則絕對不多說,更何況惡言相向本是違犯居士戒律、絕不可行的啊!
斷煩惱法
煩惱串羽則難治 念知士持對治劍
貪等煩惱初生時 剷除其是佛子行
當貪、瞋、痴等煩惱初起時,應如戰場上的軍士臨陣對敵,馬上拿起對治的劍砍掉它,否則日久成習,那是砍也砍不斷、理也理不清,菩薩道佛子應日常自我省思,一有煩惱的蛛絲馬跡、即刻消除啊!
居念知、行利他
總之何處行何事 當察自心何相狀
恆以正知與正念 修利他是佛子行
總之,不管在那裡、作任何的事情,應隨時觀察自己的心,是不是都以正知、正念、專註不散亂的走在利他的菩薩道上,無有偏頗和懈怠!這是佛子所應誡慎日察的啊!
功德迴向
如是勤修所生善 為除無邊眾生苦
以凈三輪之智慧 迴向菩提佛子行
以此努力精進寫作及修行所有的功德,為利益所有眾生能離苦得樂,以作者、讀者和書寫的智慧善業,虔以三輪體空清凈慧,普皆迴向十方有情眾,速得無離﹑無得清凈菩提心,這樣的示現,是佛子所應為!
【結行,計四段落】
著述緣起
為利慾學佛子道 顯續論典所言義
跟隨聖賢之口訣 著述佛子行三七
為了利益有心修習菩薩道的佛子,乃依據顯密經﹑律﹑論的教法義理和歷代成就者所傳的重要口訣,而寫出這篇佛子行三十七誦,做為佛子們參學實修的法本。
所頌無誤
吾淺智慧少學故 雖無智者所喜詩
然依經典教言故 佛子行頌應無誤
我雖無大智慧,佛法也聽聞不多,更沒有優美的詩詞底子,但此篇所述的法教都是依經典和大成就者修行時的重要口訣取出而成,佛子依此實修學習應不會有錯誤。
謙懷與懺罪
然諸廣闊佛子行 愚鈍如我難測故
違理無關等過失 祈請諸聖賢寬恕
但是菩薩道佛子的行止與學處是如此的偉大浩瀚,以我有限的智慧也難探測,內文中如有不合理、不相關等等的過失,那是我的罪業與不對,祈請諸佛菩薩、歷代聖賢眾原諒!
結行迴向
以此善業諸有情 依勝二諦菩提心
無住有寂之邊際 願成怙主觀世音
以此所寫作的善業,及以前、現在等一切功德,願一切眾生因世俗、勝義二菩提心恆住自性,證悟諸佛菩薩圓勝慧而不住輪迴﹑證悟諸佛菩薩圓滿菩提心而不住涅盤,以此悲空雙運顯現觀世音菩薩的果位。
此文為利自他講教理之圖美尊者於恩曲仁欽岩洞造也。堪布索達吉、慈誠羅珠譯於五台山菩薩頂。
(西藏及印度的文章結尾時,都有謙虛文和四圓滿文。謙虛文是在告誡自己和眾生不可有傲慢心,四圓滿則是明確的寫下告訴讀者1.此篇的題材:為佛子行,2.所為對象:是「所有眾生」寫下這個法本,3.作者:為圖美尊者,4.寫作的地方:是恩曲仁欽岩洞的水銀法寨。)
推薦閱讀:
※轉載:太極拳史——真相大白(4)
※[轉載]若要發,就作黃泉斗八煞;若要富,救貧黃泉就能富!(只作參考,若要做可請明師
※[轉載]黃曲霉菌,想要拒絕你真的很難!
※[轉載]直觀判斷六親秘訣
※[轉載]印格用殺喜財得富貴 左大左/文
TAG: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