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南越墓博物館

作者: 發布時間:2007-05-25 15:57:52 來源:www.guangzhou.gov.cn

西漢南越墓博物館是廣州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見證者。它是以南越王墓為中心建造的一座新型遺址博物館,是中國政府依據《威尼斯憲章》採取的保護文物,利用文物的一個成功範例。它以保存完好的古墓原址,內涵豐富的漢代文物,典雅氣派的建築而聞名於世。

  博物館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分為綜合陳列大樓、墓原址、主體陳列樓三大部分。主體陳列樓展示了南越王墓出土的一千多件(套)文物珍品。綜合陳列大樓展示了中國陶瓷藝術的奇葩——「楊永德伉儷捐贈陶瓷枕展」。另有臨時展廳展示國內外大型臨時文物展覽。博物館已被列為廣東省、廣州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此外,博物館還出售各種有館藏特色的紀念品。

南越王墓的發現

   藏於象崗山腹心深處的西漢南越王墓是1983年被發現的。海拔49.71米的象崗山,原是越秀山西邊的一座小山崗,明代建城築路,使它與越秀山分隔成為一座孤峰,「象崗樵歌」是明代羊城八景之一。1983年6月,象崗山在基建施工中被削去了17.7米,露出墓的頂蓋石板,經過考察和發掘,證明這就是在地底埋藏了2100多年的第二代南越王墓。

  這是嶺南地區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完好、隨葬品最豐富的一座漢代彩繪壁畫石室墓。其中出土文物多達一千多件(套)。它的發現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和藝術價值,曾被列為中國五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建築特色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建在象崗山上,於1988年2月8日正式對外開放。它以古墓為中心,結合陡坡和山崗的地形,依山建築,拾級而上,將綜合陳列樓、古墓原址和主體陳列樓三個不同序列的空間,連結成上下溝通的、步步登高的一個整體,突出了古墓博物館的群體氣派。

博物館在外型、裝飾及用材方面也獨具匠心,因陵墓的石室所用石材主要是紅色砂岩,所以展館的三個組成部分的外牆,也選用紅砂岩作襯面。

南越國的歷史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五路大軍南下,於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實行郡縣制,設置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公元前 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各地紛紛響應,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

南越國的建立

  在秦末楚漢相爭之際,時任南海郡尉的趙佗擊並桂林、象郡,於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南越國疆域基本就是秦朝嶺南三郡的範圍,東抵福建西部,北至南嶺,西達廣西西部,南瀕南海。

南越國概況

  南越國是嶺南第一個封建割據政權,在統治嶺南的93年間,推行郡縣制,和集百越,推廣鐵器和農耕,發展海上交通貿易,促進嶺南地區社會歷史的全面發展,是嶺南開發史上的重要時期。

南越國的滅亡

  漢初七十年休養生息國力雄強,南越國相對式微。公元前 111年,漢武帝派十萬樓船將士滅南越國,分嶺南地為七郡。

南越王的歷史

  南越國共傳五代王。開國之君趙佗僭稱南越武帝,第二代王趙眜(趙佗次孫)僭稱文帝,第三代王趙嬰齊(趙眜之子)死後稱明王,皆築有陵墓。趙佗之墓至今不知所在;趙眜之墓深埋在廣州象崗山腹心深處,1983年被發現;明王墓早在三國時便被孫權盜掘。第四代王趙興(嬰齊次子)、第五代王趙建德(嬰齊長子)均未建陵墓。

開國之君--趙佗

  趙佗(?--前137年)河北真定人,曾為秦的將領,參加過北擊匈奴、統一嶺南的戰爭,後任秦朝的龍川縣令,於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自號南越王。趙佗頗有政治遠見和謀略,開明勤勉,對嶺南的有效統治長達67年,在嶺南政治統治及開發史上是一個叱吒風雲的人物。

  第二代王趙眜 (前 ? -- 前122年),趙佗次孫,這位祖籍河北,在廣東土生土長的年輕國王,體弱多病,性弱內向,在位16年,貪圖享樂,碌碌無為,沒什麼建樹。公元前122年因病去世,年齡43歲左右,葬在今廣州象崗山腹心深處。

南越王墓周邊的史跡

  南越王墓所在的象崗山,為越秀山的余脈。「象崗樵歌」被列為明代羊城八景之一。崗上原有「朝漢台」,是南越王趙佗「築台以拜天子」的禮壇,崗西有「芝蘭湖」,至唐代仍然是天然的避風良港。山崗的東南面有「越王井」,傳為趙佗所鑿,至今仍存。南越王墓周邊還先後發掘過幾百座漢代墓葬。1995、1997發現的南越國斗狀水池遺迹,南越國御苑遺迹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之一。近年在光明廣場發現的漢代水閘遺迹也是南越國的重要史跡之一。


推薦閱讀:

【欣賞】陳師曾 仿沈周山水圖軸 故宮博物館藏
黃公望山水畫的藝術特色 中華博物 鑒藏講座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璽印精品
大六壬神煞賦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藝術典)
台北故宮博物院珍寶,難得一見的王寵草書傳世精品

TAG:博物館 | 西漢 | 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