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霍國玲《紅樓解夢》薛蟠

angelnun的玫瑰園 樓主  2015-07-11 14:02  41樓  霍國玲《紅樓解夢》  薛蟠淺析(一)  ……  《紅樓夢》中的薛蟠,是較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雍正的化身。然而,只在一個薛蟠身上,是寫不盡雍正的。因此,小說中必須寫出數個以至數十個他的分身來作為輔助。不管寫出多少個分身,這個典型代表卻是必不可少的。否則,那些分身向誰集中,向誰靠攏呢?這正是我們平時所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一例。  如果我們說薛蟠是《紅樓夢》中用來寫雍正的那一群人中的代表人物,那麼林黛玉便是作者用來寫香玉(詳見《林黛玉的原型名叫香玉》一文)的那一群人中的代表。而賈寶玉便是作者用來隱寫曹天佑的那群人中的代表。  欲知書中是如何隱寫雍正的,首先從分析薛蟠這個雍正在小說中的代表人物入手。  由於雍正繼位後不久便抄了曹天佑的家,使曹家子孫不再承繼江寧織造之職,並且奪走了曹天佑的戀人香玉,這使得曹天佑的每個細胞里都充滿了對雍正的憎惡和怨恨。為此,他不僅與香玉合謀毒死了雍正,而且在他編寫的小說中,還特意塑造了薛蟠一人,用來糟踏雍正。在《紅樓夢》中,曹雪芹把薛蟠寫成了一個不肯讀書、沒有任何專長、缺德少才、無知混帳、橫行不法的紈絝無賴,使其成為《紅樓夢》一書中最為醜陋可惡的傢伙。何以見得薛蟠是用來隱寫雍正的呢?讓我們共同對薛蟠作個深入全面的分析,自會一目了然。  為什麼說薛蟠隱寫了雍正  薛蟠的姓、名、字:  薛蟠姓薛名蟠。蟠即蟠龍之蟠,此字實隱「龍」字。而「龍」則是中國皇帝的代稱。僅此,作者仍然深恐讀者不解其意時,因而又令他「字,文龍」。如此一來,作者便將龍字直接賦予了薛蟠。  作者之所以令薛蟠姓薛,而不令其姓其他什麼姓,這是因為薛雪諧音。其寓意有三。其一為,雪質之龍,好景不長。以此隱喻其人年壽不豐,在位不久。讀者知道,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而雍正卻只有十三年。其二是,「薛」字下邊加一「子」字,則成「孽」字。薛蟠正是薛家之子,設言此人造孽多端。其三,雪隱「白」,因此,「薛蟠」又暗隱「白蛇」之意。  薛蟠在家庭中的地位:  作者筆下的薛蟠是獨生子,不僅如此,作者還令其父早喪,這種安排是有其特殊意義的。讀者知道,獨生子在富有的封建家庭中,其地位是極優越的。這種特殊地位,確定了他是這個家庭中獨一無二的承業繼宗者。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接班人」。在這種地方,作者是以繼承祖業,喻指承襲帝位。這是因一家之主,喻指一國之君的寫法。  薛蟠的職業:  薛蟠是承繼了其父祖業,領取帑銀行商的皇商。所謂帑銀,即國庫之銀。而「皇商」又恰是「皇上」的諧音。這正是作者暗示薛蟠是依靠國庫銀兩賴以生存的皇上。  小說中稱一國之君為皇上。有人會說,曹雪芹生活的那個時代,朝廷是否被稱作皇上呢?這個問題可從小說第五十三回的一段話中得到印證。當烏進孝說:「那府(榮國府)里如今雖添了事,有去有來,娘娘和萬歲爺豈不賞的!」賈蓉等忙笑道:「你們山拗海沿子上的人,那裡知道這道理。娘娘難道把皇上的庫給了我們不成!」  凡是對《紅樓夢》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作者在書中使用了大量的諧音字,以便將某些字的原意隱去,而脂硯齋卻利用批書的形式,將這些字的原意再現出來。例如:葫蘆廟的「葫蘆」,脂硯齋在其旁便批出「糊塗」二字。甄英蓮之旁批出「真應憐」,元、迎、探、惜四春之旁,則批出「原、應、嘆、息」四字,等等,此處不再一一枚舉。讀者會問,作書人要將某些字的原意隱掉,而批書人又不厭其煩地逐一將其原意揭露出來,他們如此作的意義及目的何在?  筆者認為,作者將書中的某些字用諧音字將其隱去,而批書人卻逐一將其依次揭露,這是作者和批者合演的一台戲,可稱其為「誘導法」。此法亦堪稱一奇法。作者和批者期待,通過大量利用諧音隱寫的實例,誘導讀者逐漸掌握諧音隱寫的規律,並希望讀者能夠由此及彼、由表及裡、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將作者利用諧音字隱入書中的,批書人不便揭露的機密自行解悟出來。前面所提到的「皇商」實隱「皇上」便是一例。此類機密是批書人不願,同時也不便或說不敢揭露出來時這就必須藉助大量隱入——揭露的實例,誘導讀者自行悟出。這便是他們如此做的目的和意義。  筆者正是領悟了作者的上述意圖,才將「皇商」實隱「皇上」這一機密識破,並從而悟出:薛蟠是作者為了痛罵雍正寫進《紅樓夢》中的一個丑角,是小說中用來隱寫雍正的那群人中的代表。由此可見,曹雪芹和脂硯齋為了讓讀者識破書中隱衷,是如何從各方面小心翼翼啟發誘導著讀者。讀者千萬不要辜負他們的良苦用心!  自護官符中看薛蟠之家  小說第四回中,寫賈雨村依靠賈府之勢,升任了應天府之後,門子交給他一張本省的「護官符」,護官符上有關薛家的部分是這麼寫的:  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紫微舍人薛公之後,現領內帑銀行商,共八房分。)  ……正文後面的小注,又從三方面對薛家作了進一步說明:  紫微舍人薛公之後——是說現在的薛家,是紫微舍人薛公的後代。紫微舍人有兩種解釋,其一為:紫微舍人是一種官職,即「中書舍人」,為撰擬誥赦之專官。其實是代行皇上旨意, 掌管全朝文武百官諸封、赦免、生殺大權的專官。這就是說,紫微舍人薛公,是朝中掌管誥封、赦免大權者。以此暗喻薛蟠之祖是皇上。紫微舍人的第二種含意是:居住在紫微宮中之人。讀者知道,古代皇帝喜用紫字,因何皇帝愛用紫呢?原來紫字是指天上星宿中的紫微星而言。天上星官中有並排的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位居中央,太微垣與天市垣陪設兩旁。那時人們認為,天皇是住在天宮裡的,天宮當然應該位於中央。所以紫微垣以它居於中央的位置,便成了古人心目中天宮應在的場所。因此天宮又叫紫微宮。人間的皇帝,自稱天子。自然應住在天宮即紫微宮中。因此人們便以紫微垣代稱皇帝了。就這樣,皇帝與紫結下了不解之緣,甚至有被其獨霸之勢。難怪北京故宮,稱作「紫禁城」,過去稱帝都的道路為「紫陌」。皇帝的詔書稱為「紫誥」。  既然天宮叫做紫微宮,那麼,「紫微舍人」之含意,自然就是「居住在紫微宮中之人」了。誰能居於紫微宮中呢?人間的皇帝稱作天子,只有他才有資格住在紫微宮中,成為紫微舍人。因此,筆者認為,此處的「紫微舍人」,即皇上的代稱。紫微舍人薛公是皇上,而薛蟠又是這個家族中的承業繼宗者,不言而喻,自然他也是皇上。  現領內府幫帑銀行商——所謂「帑銀」是指國庫之銀。領取國庫銀兩行商的商人稱為皇商。而皇商的諧音恰是皇上。作者以此喻指薛蟠是領取國庫銀兩賴以生存的皇上。  共八房分——是喻清王朝以八旗制管理國家。滿洲旗制分為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共八旗。家族的一支叫做一房。薛家「共八房分」從文字表面看,是說薛家這個家族共分八支,而作者的本意卻是以家族的房分,喻示當時的清八旗制。在此,作者使用的是隱喻法,是以家喻國。  綜上所述,「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之後的小注,全意則是:「薛家是使用著國庫銀兩,執掌誥封赦免、榮辱生殺大權的皇上。其編製共分八旗。」分析至此,薛蟠為何許人,便昭然若揭了!  薛蟠為秦可卿提供棺木  小說第十三回,作者寫了秦可卿之死。秦可卿與賈珍通姦,被丫頭瑞珠撞見,無地自容,恥情歸地府(小說中公開寫秦可卿是病死的,此處所述是根據小說字裡行間所透露的真情與批書人的暗示做出的結論)。可卿死後,賈珍如喪考妣,哭得淚人一般,並說要「盡我所有」為其發喪。請看一段原文:  看板時,幾副杉木板皆不中用。可巧薛蟠來弔問,因見賈珍尋好板,便說道「我們木店裡有一副板,叫作什麼檣木,出在潢海鐵網山上,作了棺材,萬年不壞。這還是當年先父帶來,原系義忠親王老千歲要的,因他壞了事 ,就不曾拿去。現在還封在店內,也沒有人出價敢賣。你若要,就抬來使罷。」賈珍聽說,喜之不盡,即命人抬來。大家看時,只見幫底皆厚八寸,紋若檳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叮鐺如金玉。大家都奇異稱讚。賈珍笑問:「價值幾何?」薛蟠笑道:「拿一千兩銀子來,只怕也沒處買去。什麼價不價,賞他們幾兩工錢就是了。」賈珍聽說,忙謝不盡,即命解鋸糊漆。賈政因勸道:「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殮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此時貫珍恨不能代秦氏之死,這話如何肯聽。  評論只看樓主  angelnun的玫瑰園 樓主  2015-07-11 14:03  42樓  霍國玲《紅樓解夢》  薛蟠淺析(二)  上述文字中有兩點令人生疑:一是可卿死後所用的棺木是「皇商(諧皇上)」家無償贈送的。價格昂貴,千金難尋的這麼一副棺術,薛蟠豈肯輕易送人?既然此木是義忠親王耍的,薛蟠之父帶回後,由於義忠親王壞了事便不曾拿走。那麼薛蟠之父死後,為何不用這副檣木棺板收殮?說起來,薛蟠之父與秦可卿,從小說角度來看均屬「常人」,因何先死的不用,後死的倒用呢?  此處恐怕正是暗示了秦可卿決非「常人。」作者如此寫來唯恐仍然不能引起讀者深思,因此又進一步借賈政之口將其點出。其二便是賈政點破的「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只此一語便道破了薛蟠之父未用此物的天機,而這個表面看來實屬「常人」的秦可卿,實質上並非「常人」。  筆者於此處向讀者透露,曹雪芹筆下的秦可卿,亦是香玉的一個分身,又是釵黛的合身。香玉後來既然成了皇后,死後所用棺術,自然屬於「非常人所享」者。而收殮她的棺木自皇上(皇商)家無償提供,更是理所當然。  我們不禁驚嘆:作者的精巧設計,真可謂天衣無縫,妙楚!奇絕!  薛蟠垂涎黛玉美色  第二十五回中,寫賈寶玉與鳳姐遭趙姨娘等人陷害中邪。這下子可把賈家鬧了個底朝天,作者在寫賈家上下為寶玉鳳姐中邪的忙亂中,卻插入了一段似乎與主題無關的話:  別人慌張自不必講,獨有薛蟠比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媽被人擠倒,又恐薛寶釵被人瞧見,又恐香菱被人臊皮,——知道賈珍等是在女人身土做功夫的,因此忙的不堪。忽一眼瞥見了林黛玉風流婉轉,已酥倒在那裡。  寥寥數語,然後嘎然煞住,再無後文。也許會有人說:因何作者要於此處,插入這麼一段與主題毫不相干的敘述呢?這似乎有些著三不著兩。其實這卻是此書必不可少的一段。看來話雖不多,然而卻將薛蟠這個「皇上」,與香玉在《紅樓夢》中的代表人物林黛玉之間,牽上了一條無形的線,並將「皇上」垂涎黛玉美色的醜態,活現於紙上。  薛蟠奪走馮淵的香菱  作者在第四回中,寫一個父母雙亡的鄉紳之子馮淵,遇到拐子賣一名叫香菱的丫頭,這被賣的丫頭便是當年被人拐走的甄士隱之女甄英蓮。馮淵一眼便看中了這個丫頭,準備買來作妾,並發誓不再娶第二個,而只定情於香菱一人。香菱也巴不得立即離開拐子,跟了馮淵而去。不巧的是,這丫頭又被薛蟠看中了,拐子便又把她賣給了薛蟠。為此薛蟠與馮淵之間發生了爭執,薛蟠依仗其財勢,將馮淵打死,死拖活拽地搶走香菱,之後便沒事人一般按原定計劃帶著家眷進京去了。  筆者認為這段故事,正是全書寓意的縮影。這裡的薛蟠是喻指雍正,此處的馮淵是曹天佑的一個分身,而香菱則是香玉的分身。作者以薛蟠打死馮淵奪走香菱喻指雍正奪走香玉等於要了曹天佑的命。因為這個香玉是曹天佑自南京帶到北京來的,而他將這個帶來的香玉視為命根子,丟了此玉便與丟了性命一樣,雖生如死。  為了使讀者領會上述意圖,批書人在多處加上了批語。如:在「這個被打之人,乃是本地一個小鄉宦之子」處有甲戌夾批曰:「真真是冤孽相逢。」由這條脂批得知,馮淵二字的隱意應為「逢冤」。當作者寫到馮淵買下香菱後,立誓不再結交男子,也「再不娶第二個了」處有甲戌夾批曰:「虛寫一個情種。」從這條脂批來看,並無甚奇處,但我們如果結合另一脂批看,便能發現其奧妙之所在了:清蒙古王府本《石頭記》第二十一回,在「這一日,寶玉也不大出房」處有脂批曰:「不大出房四字,見寶玉是真情種。」顯然,這正是批書人巧妙地利用了「情種」這一對書中人物所做的定評,將馮淵與寶玉歸入同一類人。自此讀者可以得知,馮淵與寶玉一樣,同屬作者用來隱寫曹天佑的那群小說人物中的一員。作者藉助批書人之手,將馮淵與寶玉系在一起。……小說中的寶玉亦是「真情種」,是曹天佑的分身,而馮淵又是作者虛寫的一個情種,亦是寶玉那群「情種」中的一員,那麼由此推論,便可知馮淵亦是天佑的分身。  關於香菱是香玉分身的問題,同樣需要一步步推算。第七回,周瑞家的與金釧兒談論香菱時,有如下一段話:  正說著,只見香菱笑嘻嘻的走來,周瑞家的便拉了他的手,細細的看了一會,因向金釧兒笑道:「倒好個模樣兒,竟有些像咱們東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兒。」金釧兒笑道:「我也是這們說呢。」  這段話中,在「竟有些像咱們東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處,有甲戌夾批曰:  一擊兩鳴法,二人之美,並可知矣。再忽然怒到秦可卿,何玄幻之板。假使說像榮府中所有之人,則死板之至,故遠遠以可卿之貌為譬,似極扯淡,然卻是天下必有之情事。  本來以秦可卿之身材容貌為香菱之譬,無什麼奇處,脂硯齋煞有介事地這麼一批:「以可卿之貌為譬,似極扯談,然卻是天下必有之情事」,反而使人無限狐疑了。批書人似乎企圖用一條無形的線,將香菱與秦可卿系在一起。筆者認為,這正是脂硯齋有意向讀者泄露天機:香菱與可卿原本是一個真實人物的兩個分身,因此說,她們之間的相似,便成了「天下必有之情事」了。筆者由此想到《紅樓夢》中寫齡官裝扮起來像林妹妹,晴雯有幾分像林黛玉,尤三姐的面龐和身段與黛玉不差什麼,也是同樣的手法——作者與批書人配合,以外貌之相似將書中隱寫香玉的某些人物互相牽掛綰系,又組成了容貌相似的一群,這是「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香菱的品格兒像秦可卿,那麼秦可卿又像誰呢?在第五回中,作者寫寶玉睡在秦可卿的床上,迷濛中走進太虛幻境:  警幻便命撤去殘席,送寶玉至一香閨繡閣之中,其間鋪陳之盛,乃素所未見之才知。更可駭者,早有一位女子在內,其鮮艷姚媚,有似乎寶釵,風流裊娜,如又如黛玉,正不知何意,忽警幻道:「今既遇令祖寧榮二公剖腹深囑,吾不忍君獨為我閨閣增光,見棄於世道,是以特引前來,醉以靈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再將吾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許配於汝。今夕良時,即可成姻。」  在「其鮮艷撫媚,有似乎寶釵,風流裊娜,則又如黛玉」處有甲戌夾批曰:「難得雙兼,妙極。」而在「再將吾妹一人,乳名兼美」處,有甲戌夾批曰:「妙!蓋指薛、林而言也。」由此看來,無論是作者還是批者,均將可卿說成是兼具薛、林之美的人。可見可卿實為釵黛之合身無疑。而太虛幻境中之可卿,正是寧府中秦可卿之幻像。由此一路推來,香菱的品格兒像可卿,而可卿支兼具釵黛之美,豈不是香菱同樣兼具釵黛之美嗎?  在第四劇中,當作者寫到香菱的特徵時,借用門子之口道:「況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點胭脂痣」處,有甲戌夾批曰:「寶釵之熱、黛玉之怯,悉從胎中帶來。今英蓮有痣,其人可知矣。」因何香菱的一點胭脂痣,便引出批書人如此一番議論?這未免有小題大作之嫌。其實不然,批書人抓住釵黛、香菱均自胎中帶來一點特徵而將她們聯結在一起,這是批書人力圖將香菱與釵黛劃為同一類人的又一確證。作者和批者一會兒將香菱通過可卿與釵黛劃入同一類人中,一會兒又將香菱直接與釵黛勾掛:一會兒以容貌品格的相似將她們劃為一類,一會兒又以天生的一點病態,引導讀者在她們之間產生聯想。作者與批者的用心,真可謂「脈絕血枯矣」。作者和批書人利用這樣的手段將香菱與黛玉歸入同一類人中。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來談論釵、黛、香菱、可卿均為香玉的分身,才有可能被人理解。  既然薛蟠是雍正的分身、馮淵是天佑的分身,而香菱是香玉的分身,那麼筆者說薛蟠搶走馮淵的香菱,實喻雍正奪走曹天佑的香玉這一觀點,便易於被讀者接受了。  薛蟠之死:薛蟠「暴病身亡」  《紅樓夢》第四回中,曾寫道賈雨村藉助賈府之勢補授了應天府。一下馬便有一件人命官司報至案下。此案正是薛蟠為了爭奪香菱,指使家奴打死馮淵一案。在處理此案時,多虧應天府中過去在葫蘆廟做過小和尚的一個門子,他與雨村是舊相識。門子將此案的案犯是誰,被打死的馮淵是誰,以及被拐賣時的丫頭是誰,都一五一十向雨村做了介紹。最後並為其獻策:  令他們報個暴病身亡。……就說:「死者馮淵與薛蟠原因鳳孽相逢,今狹路既遇,原應了結。薛蟠今已得了無名之病,被馮魂追索已死。……」  評論只看樓主  創福科技  2016-11  爆:打工妹買《雙色球》中500萬大獎內幕揭秘!

  廣告  angelnun的玫瑰園 樓主  2015-07-11 14:04  43樓  霍國玲《紅樓解夢》  薛蟠淺析(三)  書中寫「令他們報個(薛蟠)暴病身亡」及「薛蟠曰: 無名之病,被馮魂追索而死」數語,已向讀者言明,此乃欺人之談,是小說中一段名副其實的假話。但筆者卻認為:作者正是通過這種手段,向讀者暗透真情,藉此披露雍正「死於無名之病」「暴病身亡」的實質。使讀者明了雍正的死因,正是由於他奪了曹天佑(即曹雪芹)之愛,被曹天佑追索而死。……  寫在《紅樓夢》第四回的「令他們報個(薛蟠)暴病身亡」及「薛蟠今已得了無名之病,被馮魂追索已死」,在小說中是指門子編造出來的公然一段假話,當時薛蟠無病、更沒死。而我們則必須將它當作真話看待,並自此悟出——雍正得了「無名之病」、「暴病身亡」,其死因是由於他奪了天佑之愛,最終被天佑謀害而死。難怪在「薛蟠今已得了無名之病,被馮淵魂追索已死」處有脂批曰:「無名之症卻是病之名,而反曰無,妙極。」作者正是利用這種狡猾之筆,向讀者道出了雍正帝暴亡的秘密,這大概便是脂批「微密久藏偏自露」的真正含意吧!  雍正的死,在清史中直到如今仍然是不解之謎,是清朝四大疑案之一。在皇家寫成的正史中,記載雍正是八月二十日病,八月二十三日死。假如果然似清史中記載的那樣,雍正便屬於壽終正寢了,他的死還會列入清朝四大疑案嗎?筆者想,正史中這段記載,恐怕是為了遮人耳目才寫出來的。……  假如雍正確如作者所料死於被人毒害,那麼設計、謀劃、毒害之人,定是曹天佑與香玉。關於這一點,在《紅樓夢》中亦有所暗示。  寶玉曾謊稱,薛蟠要吃他所推薦的葯  在《紅樓夢》中,寶玉曾謊稱,薛蟠要吃他所推薦的葯。在第二十八回中,寶玉說:「當真的呢,我這個方子比別的不同。那個藥名兒古怪,一時也說不清。只講那頭胎紫河車,人形帶葉參三百六十兩不足,龜大何首烏,千年松根獲苓膽,諸如此類的葯都不算為奇,只在群葯里算,那為君的葯,說起來唬人一跳。前兒薛大哥哥求了我一二年,我才給了他這方子。他拿了方子去,又尋了二三年,花了上千的銀子,才配成了。」  當王夫人疑寶玉撒謊時,他說:「我說的倒是真話呢,倒說我撒謊!」  鳳姐因在裡間屋裡看著人放桌子,聽如此說,便走來笑道:「寶兄弟不是撒謊,這倒是有的。上日薛大哥親自和我來尋珍珠,我問他作什麼,他說配藥。他還抱怨說,不配也罷了,如今那裡知道這麼費事!我問他,什麼葯,他說是寶兄弟的方子,說了多少葯,我也沒工夫聽。他說不然我也買幾顆珍珠了,只是定要頭上戴過的,所以來和我尋……」  ……在《曹雪芹生辰考》一文中,筆者曾論證過曹天佑(即曹雪芹)生於1715年6月4日。到雍正駕崩的雍正十三年(1735年),他虛齡21歲,香玉比他小一歲。由此算出,到雍正十三年的時候,曹天佑(曹雪芹)21歲,而香玉則20歲。 關於20歲的問題,作者在寫薄命司正冊判詞之二時,也曾強調過:  正冊判詞之二  畫:一張號,號上掛著香櫞。  二十年來辯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  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夢歸。  這首判詞是寫賈元春的。賈元春則是香玉做皇妃時的分身。  多年來,研究者對這首詞的解釋頗多。然而筆者卻不敢勾通。筆者認為,此詞同樣存在一聲二歌的特徵。二歌之一,即小說中所要表達的意思:元春被選進宮做了皇妃,當她20歲時逢兔年,於這一年元春薨逝。如果我們按照作者和脂硯齋的指點「反照風月寶鑒」,我們自這首詞中所看到的則是另外一種情況,那便是筆者所說的二歌之二:元春17歲時做了皇妃,在20歲時恰逢兔年。在這一年中,她的丈夫即皇上駕崩了,香玉做了三年後宮之主,如逢一場大夢。這場富貴夢在由虎年進入兔年之後結束。  事實又如何呢?自《清實錄?世宗?卷一五九》查出,雍正死於雍正十三年(己卯)八月二十三日(即公元1735年10月8日),恰值兔年。而這一年曹天佑正是21歲(虛齡),而香玉正好20歲。  寶玉失王與失而復得  在《紅樓夢》八十回之後的故事中,曹公設計過這樣一段情節:寶玉所佩之「玉」曾遭人「誤竊」。遭竊之玉,曾被丟在院中並經大雪覆蓋。只有當鳳姐將雪清除掉,埋在雪中之「玉」方能重見天日,從而物歸原主。——這樣一段故事,筆者是從兩條脂批中得知的。  一天,寶玉喝多了酒。睡前——  襲人伸手從他頭上摘下那通靈玉來,用自己的手帕包好,塞在褥下,次日帶時便冰不著脖子。……  在這段原文下,甲戌本有夾批曰:  交待清楚。「塞玉」一段,又為「誤竊」一回伏線。  由此批得知:在八十回後的故事中,有過寶玉失玉的情節。寶玉失「玉」不是自己丟失的,而是遭人「誤竊」。  賈政著人將迎春、探春、惜春、賈環、寶玉喚至王夫人房中,囑他們搬進大觀園中去住要認真讀書寫字,用心學習。……寶玉從王夫人房中出來——  ……帶著兩個嬤嬤一溜煙去了。剛至穿堂門前,只見襲人立在那裡……(第二十三回)  在上引原文的「剛至穿堂門前」句下,戚序本有夾批曰:  妙!這便是鳳姐掃雪拾玉之處,一絲不亂。  我們自這條脂批得知:寶玉雖曾失玉,然卻失而復得。  筆者認為,書中安排寶玉失玉這一情節寓意頗深。為了說明其中寓意,首先重溫筆者曾論證過的一些問題——  寶玉所佩之玉是紅玉。「紅玉」是香玉的小名。因此我們說寶玉所失之通靈玉喻指香玉。書中寶玉失玉喻曹公曾一度失去過香玉。  書中正、副、又副乃至三副、四副十二釵身上,均隱寫 著香玉的一段經歷。鳳姐是正十二釵之一,她身上肯定隱寫了香玉的事迹。  鳳姐所掃之雪諧音薛,自然是暗指皇商薛蟠。為了將這一意圖達知讀者,作者利用「護宮符」寫出「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藉此一方面極言皇商薛家之富有,同時又將「雪」諧音「薛」這一隱秘暗示給讀者;「皇商」諧音「皇上」,作者恰是於此處以「雪」喻「皇上」。  綜合以上三點,我們便可以解悟:在書中作者以寶玉失玉喻自己曾失去過香玉;作者以通靈玉曾經被積雪復蓋喻香玉曾被雍正帝納為后妃;作者以寶玉所佩之玉的失而復得,喻香玉最終又回到了曹公身邊。難怪脂批中有這樣的話:  此書皆用喻。  由以上之喻讀者可知隱寫在薛蟠身上的雍正帝「雪」,最終被隱寫在鳳姐身上之香玉所清除。  (angelnun註:就是王熙鳳毒設相思計害死賈瑞一節。)  霍國玲 1996年5月修改於香山瑞香軒  評論只看樓主  angelnun的玫瑰園 樓主  2015-07-11 14:05  44樓  霍國玲《紅樓解夢》  雨村其人(一)  曹雪芹在賈雨村這個小說人物身上著墨並不多,然而這個人物卻是《紅樓夢》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因為在雨村身上,作者隱寫了康熙的皇四子胤禛——雍正帝。筆者這篇文章,將自始至終圍繞這一主題進行論證。  對兩段原文的剖析  在涉及主題之前,首先讓我們共同分析下述兩段原文及針對這兩段原文所加的脂批:  當日地陷東南,這東南的一隅有處曰姑蘇,有城曰閶門,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這閶門外有個十里街,街內有個仁清巷,巷內有個古廟,因地才窄狹,皆呼作葫蘆廟。廟旁住著一家鄉宦,娃甄,名費,字士隱。嫡妻封氏,情性賢淑,深明禮儀。家中雖不甚富貴,然本地便也推他為望族了。因這甄士隱稟性恬淡,不以功名為念,每日只以觀花修竹、酌酒吟詩為樂,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無兒,只有一女,乳名英蓮,年方三歲。  粗看這段原文,作者似乎是在寫士隱,其實卻是在寫雨村:寫雨村寄居葫蘆廟,士隱住在葫蘆廟旁。  關於雨村,書中是這麼寫的:  這士隱正痴想,忽見隔壁葫蘆廟內寄居的一個窮儒——姓賈名化、表字時飛、別號雨村者走了出來。這賈雨村原系胡州人士,……因進京求取功名,再整基業。……暫寄廟中安身,每日賣字作文為生,故士隱常與他交接。  現在我們來共同分析針對上述原文所加脂批。  在「這東南一隅有處曰姑蘇」句下,戚序本有夾批曰:  是金陵。  所謂姑蘇,即現今蘇州的別稱,因其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這是指舊蘇州的轄境。  這裡需要提出的問題是:當作者在書中寫到「姑蘇」時,脂硯齋因何要悄悄告訴讀者「是金陵」呢?筆者認為,作者、批者相互配合如此作的目的有二:  作者在書中寫出甄士隱家住在姑蘇,是為了告訴讀者——甄英蓮原型香玉的祖籍是蘇州;脂硯齋利用批語揭破蘇州是隱寫中的金陵,目的在於向讀者披露,甄士隱家,隱寫了作者的真家。而作者的真家,原本住在金陵。綜上所述,讀者知:以金陵曹家女兒身份進宮並作了雍正后妃的香玉,其原籍是蘇州。  脂硯齋透過這條批語告訴讀者:葫蘆廟是寧國府的變稱,是隱寫中的清皇宮,它並不在蘇州而是在北京。為了將葫蘆廟寫在北京,作者首先將其寫在蘇州,再利用批語揭示出蘇州是隱寫中的金陵,進而將金陵隱寫成北京。如此一來,便將葫蘆廟自蘇州移入了北京,以達到以葫蘆廟喻清宮之目的。  「這閶門外有個十里街」。前面筆者講過,書中的姑蘇隱寫了金陵,寧榮二府既在南京又在北京,「十里街」自然便是紫禁城外的十里長安街了。  在「皆呼作葫蘆廟」句下,有夾批曰:  糊塗也,故假語從此,興也。  這條「葫蘆廟」在第一回中,應該使用「胡虜廟」的諧音,這是台灣紅學家杜世傑先生在寫給筆者的一封信中提到的。作者在書中將清皇宮稱為胡虜廟,自然是為了藉此隱罵清皇族是胡虜。「胡虜」是古代中國對北方入侵者的貶稱,唐詩中不是有「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的詩句嗎?葫蘆廟之諧音為胡虜廟,作者以這廟隱喻清皇宮,藉以罵清朝統治者實為入侵華夏神州之胡虜。  ……  作者之真家原本在金陵(今日之南京)。因此當書中寫到甄士隱家住在姑蘇時,脂硯齋便立即出面糾正,連忙批出「是金陵」。  由上述批語讀者還能得知:甄寶玉即真寶玉,賈寶玉即假寶玉。……  由上述種種讀者可以料及:作者不僅在隱寫歷史人物時使用了分身法,即使在隱寫家庭時也使用了「分寫法」。書中的甄士隱家、甄寶玉家(即江南金陵體仁院甄家)、榮國府,均部分隱寫了作者的真家,即金陵江寧織造曹家。  在「只有一女,乳名英蓮」句下有夾批曰:  設雲應憐也。  由這條批語得知,作者令士隱之女乳名喚作英蓮,是為了使其諧音「應憐」,喻此女命運悲慘可憐。另外,甄士隱之女沒有正名只有乳名,正如林黛玉沒有正名只有乳名,均值得深思。  ……  因此我們說葫蘆廟便是隱寫中的寧國府。  讀者已經看到了:作者與脂硯齋配合,只在原文的相關部分使用了兩條批語,便向讀者揭示了書中的這項隱秘,即姑蘇是隱寫中的金陵,葫蘆廟是寧國府的變稱。據此我們便可以進行以下邏輯推理: 姑蘇既然是隱寫中的金陵,位於姑蘇的甄士隱家及其隔壁的葫蘆廟,在隱寫中自然應該位於金陵。葫蘆廟既然是隱寫中的寧國府,葫蘆廟隔壁的甄士隱家,自然就是隱寫中的榮國府了。……  據此我們便可進一步進行推理——葫蘆廟裡的窮儒做了官,自然是隱指清皇宮中之人做了皇上。作者之所以將雨村設計成寄居在葫蘆廟裡的窮儒,其用心正在於此。  在小說中「隔壁」二字之所以險就險在甄家隔壁葫蘆廟中之火,將甄家燒成了一片瓦礫場,使甄家自此丟家失業,一敗塗地。在隱寫的歷史中「隔壁」二字險就險在,來自胡虜廟中之禍,殃及了作者的真家,使曹家自此敗落。——揭露這一切便是作者的成書本旨。  ……  當作者在書中進一步寫到雨村「生得腰圓背厚,面闊口方,更兼劍眉星眼,直鼻權腮」時,甲戌本有側批曰:  是莽、操遺容。  甲戌本這段又有眉批曰:  最可笑世之小說中,凡寫奸人則用鼠耳鷹腮等話。  由此批可證:在作者筆下,在脂硯齋心中,雨村是奸人。難怪脂硯齋在書中,經常在寫到雨村之處批出「奸雄」二字,以泄胸中之憤。  從前面數條作者對雨村的介紹中,自脂硯齋針對這些介紹所加的批語中,讀者定會感受到:無論是作者還是批者,對雨村都深懷痛恨。為此,作者、批者合夥在書中罵他好說假話、似是而非、語言粗村、姦猾可惡。  我們自「本貫胡州人氏」中還可解悟:雨村的祖先是胡人。胡人聚居之地在書中被作者戲稱為「胡州」。「胡人」一般指蒙古族,亦可泛指中國北方和西北的少數民族。  當書中寫到雨村的身材容貌時,脂硯齋則批出「莽操遺 容」,以王莽曹操比喻雨村,藉以暗示雨村的帝王身份,且又十分姦猾。  作者借平兒之口大罵賈雨村  在小說第四十八回中,作者寫雨村利用職權,巧奪混號叫作石獃子者竹扇二十把。第四十八回的故事,發生在紅樓紀年的第十六年,這一年正是雍正八年,香玉十五歲,雍正五十三歲。  請看平兒與寶釵的一段對話:  平兒咬牙罵道:「都是那賈雨村什麼風村半路途中那裡來的餓不死的野雜種!認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來!今年春天,老爺不知在那個地方看見了幾把舊扇子,回家來看家裡所有收著的這些好扇子都不中用了,立刻叫人各處搜求。誰知就有一個不知死的冤家,混號兒世人都叫他作石獃子,窮的連飯也沒得吃,偏他家就有二十把舊扇子,死也不肯拿出大門來。二爺好容易煩了多少情,見了這個人,說之再三,他把二爺請到他家裡坐著,拿出這扇子瞧了瞧。據二爺說,原是不能再有的了,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寫畫的真跡,回來告訴老爺,便叫買他的,要多少銀子給他多少銀子。偏那石獃子說:『我餓死凍死,一千兩銀子一把我也不賣!』老爺沒法,天天罵二爺。已經許他五百兩了,先兌銀子後拿扇子。他只是不賣,只說:『要扇子先要我的命!』姑娘想想,這有什麼法子?誰知雨村那沒天理的聽見了,使設個子法子,訛他拖欠官銀,拿他到衙門裡去,說所欠官銀,變賣家產賠補,把這扇子抄了來,作了官價送了來。那石獃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第四十八回)  平兒一席話,包含了如下諸多問題  首先作者利用平兒之口,痛罵雨村是個沒天理良心的東西,又罵他是餓不死的野雜種。由此可見,作者對雨村的痛恨,已不僅僅停留在貶斥上了,竟然開始破口大罵。  評論只看樓主  angelnun的玫瑰園 樓主  2015-07-11 14:06  45樓  霍國玲《紅樓解夢》  雨村其人(二)  原文中的石獃子,實喻指此書作者曹雪芹。因為批書人在批語中經常稱作者為「石兄」。  上引原文中之竹扇,實喻指香玉。其中「湘妃」不正是香玉被隱寫進《紅樓夢》中的重要分身林黛玉的雅號「瀟湘妃子」的簡稱嗎?  平兒說認識雨村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來,是有史實作依據的。從第四回紅樓紀年第九年(雍正元年)雨村手持宗侄名帖拜見賈政算起。到第四十八回的紅樓紀年第十六年(雍正八年)正是將近十年又不到十年。在這段時間裡、雍正六年之初曹家被抄,並調取曹頫(雪芹過繼之叔)帶領曹家老小進京領罪。雍正八年,宮中選秀女、才女,又將香玉選入宮中,兩年後被雍正納為皇貴妃。  石獃子將竹扇子視為命根子,命可以不要,扇子決不出手。石獃子在書中喻指曹雪芹,竹扇子在書中喻香玉。石獃子珍愛竹扇子,正如寶玉之珍愛黛玉,天佑之珍愛香玉。  雨村奪人所愛而不顧別人死活,正如同雍正納香玉為妃而不顧天佑之死活。  雨村訛石獃子拖欠官銀,抄走竹扇子作為賠償,兼諷雍正說曹家拖欠官銀以抄沒曹家財產賠補。  「把這竹扇子抄了來,作了官價送來」又暗喻皇上封妃、封后,要封贈後父後母、妃父妃母一定數量的金銀,作者將此戲稱為官價。  平兒罵雨村是「餓不死的野雜種」,實為藉此罵雍正是野雜種。因為皇太極兄弟及順治帝,都是金人和胡人(蒙古人)所生的後代。這與焦大罵寧國府的不肖子孫為「雜種」含意相同。 因為寧國府實隱清皇宮。  從小說角度看,書中罵賈雨村是個沒有天理良心的忘恩負義之徒,是有其原由的。甄士隱有恩於賈雨村,士隱之女英蓮被人拐賣,雨村第二次補任金陵應天府之後所接手的第一個案子,便是薛蟠為奪取香菱打殺人命一案,香菱即甄士隱之女,這一點雨村十分清楚,但為了攀附賈、史、王、薛諸權貴,竟賣法求榮,對甄士隱背信棄義。作者之所以將雨村塑造成這樣個下流人物,正是為了藉助於雨村這個小說人物隱寫並隱罵他的仇人雍正帝。  由以上種種可看出,無論是曹公抑或脂硯,對雨村都深懷仇恨。不!是對隱寫在雨村身上的雍正深懷仇恨。  從《中秋詩》中看雨村的帝王身份  在第一回中有這樣一條批語:  用中秋詩起,……  脂批中所提及的《中秋詩》是指雨村於中秋之夜,在士隱家中所吟之詩。脂硯齋利用批語指出《紅樓夢》一部大作,竟然是起自賈雨村所作《中秋詩》。可見此詩牽動著《紅樓夢》之全局,現在讓我們共同分析雨村所作《中秋詩》。  中秋之夜,士隱將雨村邀至家中,對月暢飲——  雨村此時已有七分酒意,狂興不禁,乃對月當杯,口號一絕云:  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晴光護玉欄。  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  雨村所吟之詩,士隱聽後,稱奇道絕,盛讚不已。士隱對此詩之贊語,從小說角度看,雨村所吟之句,正預示著他即將飛黃騰達。其隱含之意則是:隱寫在雨村身上之胤禛,即將一步登天。暗示出作詩之人即將襲繼帝位。  脂硯齋在「時逢三五便團圓」處,於甲戌本上加了側批:  是將發之機。  在「滿把清光護玉欄」處,甲戌本亦有側批:  好雄心事,不覺露出。  脂硯齋因何如此議論?據說趙匡胤未登極時,曾作詩「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萬國明」兩句時,被認為帝王之兆已顯。我們以雨村詩句「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與趙匡胤詩句「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萬國明」相對照就會發現,兩詩所抒襟懷十分類似,均可被視為「帝王之兆已顯」。作者藉此向讀者暗示:雨村在大比之年會中進士,得官知府,正暗喻著胤禛的登極襲位。如果筆者的這一設想不錯的話,雨村的第一次上任應該恰在雍正元年。  雨村第一次做官被作者記入了雍正元年  欲知雨村第一次做官在何年,首先讓我們對雨村離開葫蘆廟後的行蹤作一簡單追述。  雨村於中秋之夜在士隱家吟詩後,得到了士隱封贈的銀兩、衣服,轉日一早便打點行裝上路,進京赴試去了。  至大比之期,雨村會中了進士。「進入外班」,後來補任知府。  雨村雖然才幹優長,在任職期間未免有些貪酷之弊,終被上司尋隙參了一本,後被革職不用。  雨村被革職後,將家小送回原籍安置妥當,隨後便自己擔風袖月,遊覽天下勝跡去了。  當他游至揚州時,由於偶感風寒,另加盤費不繼,經友人介紹進入林如海家書館任教,教五歲的林黛玉,及她的兩個伴讀讀書。  一年後,由於黛玉生母病故,外祖母將她接至都中,留在自己身邊養育,恰在此時雨村得知都中起複舊員,便伴隨黛玉一同入都。  雨村進京後,藉助賈政之力,謀了個「復職候缺」。不上兩個月金陵應天府缺出,便謀補了此缺。  雨村第二次上任後,在處理第一個案子時,有一門子對他說:「老爺一向加官進祿,八九年來就忘了我了……」這門子原來是葫蘆廟裡的小沙彌,因為不甘心廟中寂寞,趁著年輕蓄了發,充當門子。  作者藉助門子之口告訴讀者,自從雨村離開葫蘆店,到這次被起複補缺,已歷時八九年了。  與此並行的一條線索是:黛玉進京後鳳姐問她幾歲了,她說十三歲了。  寶玉比黛玉大一歲。黛玉進京這年,寶玉十四歲。  寶釵比寶玉大一歲。她與黛玉先後腳進京,因此說:「寶釵進京時十五歲。」  自脂批「釵玉名雖兩個,人卻一身」得知,釵、玉身上同時隱寫了歷史人物香玉。進京這年,黛玉的十三歲所隱寫的,是香玉跟隨曹家進京時的年齡,而寶釵的十五歲,則隱寫著清宮選秀女、選才女那年香玉的年齡,因為寶釵進京正是為應選而來。  香玉生於1716年。她十五歲那年是雍正八年,由這年往前推八九年,便是雨村第一次做官的那年,即雍正元年。 筆者認為:雍正八年清宮有次選妃活動,雍正帝有位漢族貴人劉氏便是這年進宮的,她生於1714年。雍正十一年貴人劉氏被封為謙嬪。(見《清宮后妃》一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2月出版)。  為了讓後人能夠準確無誤地挖掘出埋進《紅樓夢》中的這段歷史,作者特借門子之口說出「老爺一向加官進祿,八九年來就忘了我了」這樣的話。門子所說的「八九年」粗看很不科學,細究卻十分確切。試想,雨村的第一次任職既然是在雍正元年,到雍正八年正好是第八個年頭。如果從雨村離開葫蘆廟進京赴試考中進士時算起,也就是說自康熙駕崩、胤禛即位算起,到雍正八年,則恰恰是第九個年頭。門子所說「八九年來」粗看含糊,其實準確。因為書中寫雨村進京赴試,是八月十六日離開葫蘆廟的,而乘轎上任,在街上看見嬌杏買線,已是第二年的事了。這就是作者不讓門子說「八年來」,也不讓門子說「九年來」,而讓他說出「八九年來」之原因所在。  這裡出現的問題是:黛玉十三歲到京,雨村依附她而來。寶釵十五歲進京備選,雨村與她先後腳到達,黛玉、寶釵身上所隱寫的年齡又都是香玉的年齡,筆者在推算清宮於哪一年選秀女時,因何選用隱寫在寶釵身上的年齡而不選擇隱寫在黛玉身上的年齡?首先是因為寶釵進京的原因是由於備選而來,筆者由此想到:作者一定是把清宮選秀女時香玉的年齡,通過寶釵進京時的年齡進行了隱寫。除此之外,筆者之所以作出這樣的選擇,與作者寫進書中的另一段隱秘有關。  賈赦欲求娶鴛鴦為妾,從而惹惱了賈母。作者借賈母訓賈璉之機,罵出這樣一段話:  提起這些事來,不由我不生氣!我進丁這門子做重孫子媳婦起,到如今我也有丁重孫子媳婦丁,連頭帶尾五十四年,憑他什麼大驚大險千奇百怪的事,也經過了些,從來沒經過這些事。還不離了我這裡呢!(第四十七回)  一般說來,女子婚後一年生子。如此算來,賈母罵賈璉時,她那個鬍子白了又作了官的長子賈赦,求娶鴛鴦的這年五十三歲,賈赦求娶鴛鴦時的年齡,恰恰隱寫了雍正八年雍正納妃時的年齡。書中寫賈赦求娶鴛鴦不成,於是在這一年便買了個十七歲的女孩嫣紅放在屋裡。筆者查史料,雍正的劉氏貴人十七歲時,正是雍正五十三歲這年。這一年是雍正八年,香玉十五歲,雪芹十六歲。由此可見,作者為了讓我們能夠正確選擇參照點,在書中留下了足夠的線索。  評論只看樓主  急用錢,快辦5-100【信用卡】憑身份證即可!廣告  angelnun的玫瑰園 樓主  2015-07-11 14:07  46樓  霍國玲《紅樓解夢》  雨村其人(三)  黛玉到京時的年齡問題,曾經是歷代紅學家爭論不休的問 題。其說有三:  一種說法,認為黛玉初到京城時年僅六歲。其理由是——雨村做黛玉教師時她只有五歲,一年後其母染疾下世,黛玉六歲。六歲這年黛玉投到外祖母家。二月二日登船北上,路上走四、五十天,到京時自然還應該是六歲。  第二種說法是:黛玉初到京時十三歲。其理由是——黛玉到京後,鳳姐第一次見到她時曾問「妹妹幾歲了……」在己卯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一書中,明明白白寫著「黛玉答道『十三歲了』」。從黛玉到京時的言談舉止看,當時她已是位少女而不是六歲幼童。因此說黛玉到京時年齡為十三歲。  第三種說法是:認為黛玉初到北京時是八歲。其理由是——黛玉入都的這年,被作者寫在了紅樓紀年的第九年。即寶玉九歲這年。黛玉比寶玉小一歲,寶玉九歲這年黛玉自然是八歲。  筆者認為:黛玉六歲「拋父進京都」,所進之「京都」隱指南京。其被隱寫的史實為:黛玉原型香玉六歲時離開蘇州,被賣進了南京江寧織造曹家做小戲子。黛玉到京後的十三歲,所隱寫的是香玉跟隨曹家獲罪進京  作者將黛玉進京的這年安排在紅樓紀年第九年,是為了將雨村的第二次任職,隱寫在寶玉(即天佑)九歲這一年,即1732年。這一年正是雍正元年。  作者將黛玉到京的情節記入紅樓紀年第九年,是為了雍正寫傳。  讀者看到了,利用黛玉之入都,作者隱寫了三件史實:  1721年香玉六歲時被賣進南京江寧織造曹家,做了曹家的小優伶(戲子)。  作者將黛玉入都、雨村依附其而行一事記入紅樓紀年第九年。入都後不久雨村便出任應天府知府。此事隱寫著胤禛登極。因為紅樓紀年第九年(寶玉九歲這年)所隱寫的是雪芹的年齡。雪芹九歲時為雍正元年。這一年是1723年。  作者在書中寫黛玉到京時十三歲,隱寫著香玉進京時的年齡。香玉生於1716年。她十三歲時(虛齡)是1728年(雍正六年)。南京曹家正是在這年被調取進京領罪的。  利用一件小說故事、隱寫了三件史實。這種隱寫法,便是曹公著書時所用諸多秘法中的「一筆多用」法。讀者可知?如果讀者不用變化的眼光去讀這部書,便無從得知寫進書中的歷史。正如脂硯齋所指出的:「史公用意,非讀死書之子所知」。  又扯遠了。現在我們仍回到雨村第一次任職是在雍正元年的問題上來。  雨村第一次做官是在雍正元年,這一結論是通過嚴格算出來的,是準確可信的。問題在於,既然雨村身上隱寫了雍正,雍正在位的十三年中,中途並未中斷朝政數年,而雨村的第一次做官與第二次復職之間,卻相隔了數年。雨村中斷官職起碼也在一年以上。這樣的問題該如何解釋呢?——這種問題的出現,恐怕是作者預料之中的,因此他在書中預先作出了答覆——作者在書中將雨村的第二次做官,仍然隱寫在雍正元年。  雨村的第二次做官仍然被曹公寫在雍正元年  看到這樣的小標題後,定然會有人搖頭,或者說筆者出爾反爾,剛剛論證了雨村第二次做官與第一次做官之間相隔了八年,轉瞬間竟變了卦。  請讀者耐心聽筆者的辨析:  雨村的第二次走馬上任,被作者寫入了紅樓紀年的第九年,這一年寶玉九歲。寶玉九歲這年所隱寫的恰是作者九年,這年即1723年。1723年即雍正元年。  多麼奇妙的隱寫!作者如同變魔術般,三變兩變,竟將相隔八年的雨村兩次走馬上任,同時隱入了雍正元年。古代神話中曾有縮地法,曹公在他的著作中不僅使用了縮地法,同時也創造了「縮時法」,真乃大聰明!大智慧!大神通!大苦心!讀者會問:曹公如此隱寫有何意義?在這裡,讓我們對這個問題共同作些探討。  作者將雨村的兩次做官均隱寫在雍正元年是何意圖  為了闡明作者將雨村的兩次做官均寫進雍正元年的良苦用心,請重溫下述史實並對照書中的隱寫:  胤禛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二十日登極稱帝,第二年改年號雍正。將這一史實隱寫進書中便是雨村的第一次得官知府。  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雍正生母薨逝,雍正須暫時停止料理朝政為母守孝。將這一史實隱寫進書中,便是雨村因事被革,中斷了官職。  雍正守孝四十九天(「不上兩個月」)後,重營帝業,即寫在在書中便是雨村的第二次得官知府。  問題在於,雍正的暫離職守,是由於生母亡故,為母守孝,而雨村的中斷官職,其性質卻截然不同。這個問題不解決,作者隱寫進書中的歷史便不夠確切。  作者在書中錯用一詞,巧妙地解決了上述矛盾。為了說明這個問題,讓我們共同分析下面這段原文:  今打聽得都中奏准起複舊號之信,他便四下里尋找門路,忽遇見雨村,故忙道喜。  按理說,雨村、張如圭同案因事降革,復職時應該稱為「開復」,在書中作者卻用了「起複」。  開復——官員因事降革者,恢復原官原職稱為開復。  起複——官員因父母之喪離職,守孝期滿而復用者,叫起複。  在小說中,雨村、張如圭同案因事被革,在恢復原官原職時,應該使用「開復」。而在被隱寫的歷史中,雍正曾因生母薨逝離職,守孝期滿復職,應該叫「起複」。從小說的角度看,雨村復職使用「起複」是錯誤的,而從隱寫歷史的角度看,書中使用「起複」是正確的。曹公於此等地方只特意錯用一詞,便保證了被隱寫的歷史準確無誤。——這正是作者在著書時所使用的「一手也而二牘」之法。從作者的這種隱寫中,可使我們得到這樣的啟示:1.我們在批判書中的謬誤時,便有可能挖掘出深埋於書中的歷史。這便是脂硯齋鼓勵讀者批判書中謬誤之原因所在。書中錯用一詞,自然也算謬誤。2.作者利用小說隱寫歷史,態度十分認真嚴肅,稍有差錯必作糾正。因此筆者認為,被隱寫在書中的歷史,十分準確可信。  至此,我們便不難理解:作者將賈雨村兩次任職都寫在雍正元年,是為了準確無誤地隱寫一段有關雍正的經歷。  自雨村的兩度任職金陵應天府,看雨村身上所隱寫的雍正身份  關於雨村的第二次任職,書中是這麼寫的:  有日到了都中,進來神京,雨村先整了衣冠,帶了小童,拿著宗侄的名帖,至榮府門前投了。彼時賈政已看了妹夫之書,即忙請入相會,見雨村相貌魁偉,言談不俗,且這賈政最喜讀書人,禮賢下士,拯溺濟危,大有祖風,況又系妹夫致意,因此優待雨村,又更不同,使竭力內中協力,題奏之日,輕輕謀了一個復職候缺。不土兩個月,金陵應天府缺出,便謀補了此缺。(第三回)  由書上這段原文得知:雨村第二次做宮,是做了金陵應天府知府。其實,當年雨村會中進士選入外班,第一次乘轎上任,便是金陵應天府知府,只不過作者不肯將這點明寫在書中,而是使用了「曲筆」。為了說明這點,我們不妨作如下推演: 1.甄士隱家被葫蘆廟中之火燒成一片瓦礫場之後,便折變了家產,帶著妻子封氏及兩個舊時的丫鬟,投奔他岳丈封肅家謀生去了。彼時士隱岳丈家住在何府何州,作者於書中隻字未提,只是含糊其詞地說封肅「本貫大如州人氏。」 2.一日甄家丫頭名喚姣杏者上街買線,被坐轎上任的雨村看見,便向甄家娘子討來作二房,並封贈百金給甄家娘子作酬禮。通過這段故事讀者可以料及,甄家遭災後所投奔之地,正是雨村第一次任職之地。3.作者在寫雨村第二次任職時,是這麼交待的:「不上兩個月,金陵應天府缺出,(雨村)便謀補了此缺。……」 4.雨村謀補應天府之位,是由於朝廷「起複舊員」。起複舊員之意是:官員因父母之喪離職,守孝期滿而復用者,叫起複。既然是起複,自然是做原宮,任原職。5.《紅樓夢》第三回的回目是「賈雨村」「復舊職」。何謂復舊職?自然是恢復原官原職。  評論只看樓主  angelnun的玫瑰園 樓主  2015-07-11 14:08  47樓  霍國玲《紅樓解夢》  雨村其人(四)  綜合上述1、2、3、4、5各條所得結論便是:賈雨村第一次會中進士,得官金陵應天府知府,時間是雍正元年。由於雨村生母亡故,他曾暫離職守「不到兩個月」,之後他便被恢復了原官原職——仍然做他的金陵應天府知府。因此,書中隱寫雨村第二次出任金陵應天府知府仍在雍正元年。  由上述種種情況得知:甄家遭災後投向了金陵。雨村在金陵任上娶甄家丫鬟姣杏作二房。一年後嬌杏為雨村生一子,因此便十分得寵。  這裡所出現的問題是:作者因何不肯明寫雨村第一次做官便出任金陵應天府知府?作者又是因何不肯公然寫出甄士隱家招禍後,投向了他那個家住金陵的岳丈家?這是因為作者筆下的金陵,同時隱寫著當時的都城北京。  金陵即隱寫中的北京,北京即隱寫中的金陵  筆者姐弟在《寧國府實隱清皇宮》一文中,曾著力論證過寧、榮二府亦南亦北的問題。作者在書中一忽兒將寧榮二府寫在南京,一忽兒又將寧榮二府寫在北京。不知內情者,認為此乃作者之誤筆。只有當我們了解到作者因何如此寫之後,方能認識到:此乃作者之神筆!奇筆!妙筆!  筆者認為,作者將寧、榮二府既寫在南京,又寫在北京,其主要目的在於:使金陵成為隱寫中的北京,使北京成為隱寫中的金陵。  我們如何確定金陵是隱寫中的北京,北京是隱寫中的金陵呢?這個問題牽動著另一層隱寫,即:寧國府實隱清皇宮,而榮國府除了隱寫著清皇族外,主要還隱寫了江寧織造曹家。  既然寧國府隱寫了清皇宮,清皇宮所在之地自然是「京城」,是「神京」,是「都中」。作者將寧國府寫在金陵,金陵自然就成了隱寫中的北京,既小說中所說的「京城」。  榮國府既然隱寫了位於金陵的江寧織造曹家,那麼作者把榮國府寫在「都中」便意味著北京是隱寫中的金陵。  將金陵隱寫成北京,將北京隱寫成金陵,在這樣的隱寫中,作者不僅使用了分寫法、合寫法,同時還使用了「縮地法」——使相隔數千里的兩府成為只有一牆之隔的比鄰。為了便於說明問題,筆者於此處先將何謂「分寫法」,何謂「合寫法」,何謂「縮地法」作個簡單解釋。  分寫法:將北京分成兩個、乃至三、四個城市的寫法。例如在書中,作者不僅將北京明寫成長安大都、都中、神京、京城、天子腳下,而且還隱寫成金陵、蘇州。蘇州那座葫蘆廟竟然隱寫了北京的清皇宮,這便是蘇州隱寫了北京的實例。  因此我們便可稱蘇州為北京的分寫。同樣,作者將金陵亦分成幾個城市寫進書中。作者在書中將金陵亦稱作石頭城。而金陵卻又隱寫成北京和蘇州,這豈不是把金陵分成了北京和蘇州嗎?或者說北京、蘇州是金陵的分寫。  合寫法:一個城市同時隱寫著兩個以上的城市的隱寫方法,我們稱其為合寫法。例如:蘇州隱寫著金陵,那麼蘇州就成了蘇州和金陵的合寫體。再如:北京隱寫著金陵,而金陵又隱寫著蘇州,那麼北京豈不就成了北京、金陵、蘇州三個城市的合寫體嗎?  縮地法:作者將位於北京的清皇宮即小說中的寧國府,與位於南京(金陵)的江寧織造府即書中的榮國府寫成比鄰,便是使用了縮地法。此法除了在清皇宮與江寧織造府之間使用外,書中還多處使用。例如:清皇宮與圓明園之間相隔數十里之遙,一個建在北京城市中心,一個建在北京西郊。在作者筆下,便將圓明園移到了寧國府西側,僅有一牆之隔,成了《紅樓夢》里的大觀園,使其夾在寧榮兩府之間。再舉一例:妙玉所居住的攏翠庵,本是香山卧佛寺西側的廣慧庵,原本屬於清宮,作者為了隱寫方便,便將此庵隱寫進大觀園內,將它附著在圓明園內「慈雲普護」景區的一座建築上。縮地法十分奇妙!  這裡出現的問題是:作者將金陵隱寫成北京,又將北京隱寫成金陵,這種隱寫有何意義?  將北京隱寫成金陵,又將金陵隱寫成北京的意義:  將金陵隱寫成北京的意義  筆者認為,作者之所以要將金陵隱寫成北京,其主要原因在於既要使寫進書中的歷史準確,又要使其隱蔽。諸如: 1.甄士隱家,在書中隱寫著作者的真家,即江寧織造曹家,甄家的著火,隱喻著曹家的獲罪被抄(脂批為:招禍)。甄士隱夫妻在其家著火後,帶著兩個舊時的丫鬟投向金陵謀生,實隱寫了曹家「招禍」後,曹頫帶領全家,其中包括兩個舊時的丫鬟香玉和柳惠蘭,登舟北行投向北京,進京領罪。 2.讀者已知,雨村的兩次做官,均被作者隱寫在雍正元年。這就是說,雨村的上任,標誌著雍正的登極。而雍正的稱帝自然是在北京。在書中,作者不便直書雨村在都中做了官,因此便隱而再隱,將雨村的兩次做官均寫在金陵,而金陵卻是隱寫中的北京。如此寫與小說無礙,卻能準確安全地隱寫歷史。再如,雨村在金陵娶嬌杏作二房便隱寫著雍正在北京納香玉作貴妃。一年後嬌杏為雨村生子,隨後雨村將嬌杏扶側作正室夫人。上述情況正隱寫著香玉到雍正身邊僅一年,便為雍正生下一皇子。之後,雍正才將香玉晉封為皇后。 3.薛蟠在金陵奪走馮淵的香菱,首先說明甄家的女兒被人從蘇州拐走後,輾轉來到了金陵,並在金陵將她賣給馮淵,後被薛蟠奪去。進而說明此時的薛蟠隱寫著雍正帝,香菱隱寫著香玉,馮淵隱寫著天佑即曹雪芹。薛蟠在金陵奪走馮淵的香菱而不顧馮淵的死活,正喻指雍正在北京奪走天佑的香玉而不顧天佑的死活。馮淵一名諧「逢冤」(見脂批),其寓意為——雍正與曹天佑實乃冤孽相逢(詳見《薛蟠淺析》一文)。  將北京隱寫成金陵的意義  我們再來分析將北京隱寫成金陵到底有何意義: 1.林黛玉六歲拋父進京城,實隱寫著香玉六歲時離開蘇州,被賣進金陵曹家作小優伶。此時的北京隱寫著金陵。 2.住在北京的賈政,在提奏之曰,輕輕為雨村謀了個復職候缺。這件事隱寫了在江寧織造任上(金陵)的曹寅,在提奏之日,曾向康熙皇帝力薦胤禛作為皇位繼承人。他的建議被康熙皇帝採納,因而將胤禛內定為皇太子。難怪書中賈政的謎語是——身自端方,體自堅硬。雖不能言,有言必應。(謎底:硯台)  這足以說明康熙皇帝與曹寅之間關係密切,感情深厚。凡屬曹寅的建議,康熙都會認真考慮,甚至是言聽計從。此時賈政的身上隱寫著曹寅。  通過上述分析推理,讀者已經看到了,作者之所以既將寧、榮二府寫在金陵(南京),又將寧榮二府寫在都中(北京),的確是為了在書中隱寫歷史,而決不似某些人所說的:作者連寧、榮二府究竟在南京、在北京都交待不清楚,是此書之缺憾。  自筆者的上述分析中,讀者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將寧榮二府既寫在南京,又寫在北京,是一種高明的舉措,而決不是;誤筆、敗筆。此乃作者獨有的巨筆、奇筆、妙筆、神筆。如此寫的結果是,將歷史上發生在北京的某些事件,移到南京。又將某些發生在南京的歷史事件,挪到了北京。這樣一來,便將已經隱進書中的歷史又深埋了一層,藉此以諱知者,以蒙蔽統治者,以保全自己不至罹禍,以確保此書不被查禁,從而安全地流傳於世。作者的這種隱寫一旦被讀者識破、揭露,深埋進書中的奧秘便會大白於天下,使作者的沉冤得以昭雪。由上述這種奇特的隱寫,可以證明作者用心之良苦,思維之嚴密,手法之高妙,設想之神奇。偉哉,曹公!  通過雨村娶嬌杏看雨村的雍正身份  前面已經論證過,書中的甄士隱家,其實是隱寫了作者的真家。甄家著火,實隱寫著作者真家的招禍。燒毀了甄家的火來自葫蘆廟,隱喻著毀掉了作者真家的禍,來自胡虜廟即朝廷之廟堂,即清皇宮。甄家帶領舊時的兩個丫鬟投向金陵,實隱寫著作者的真家被抄,舉家進京領罪時,將香玉、柳惠蘭兩個丫鬟同時帶入了北京這一史實。雨村在金陵娶甄家丫鬟嬌杏作二房,正隱喻著雍正在北京納作者真家之鬟香玉作皇貴妃。嬌杏被雨村扶側作正室夫人,正暗隱著雍正將香玉冊封為皇后。下面,筆者準備就雨村娶嬌杏的問題,作一專題論證。  評論只看樓主  angelnun的玫瑰園 樓主  2015-07-11 14:10  48樓  霍國玲《紅樓解夢》  雨村其人(五)  雨村與釵、黛的關係:  在論證雨村娶嬌杏之前,首先談談雨村與釵、黛的關係。在《紅樓夢》第一回中,作者曾令雨村高吟過一聯:  玉在櫝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  在此聯之側,甲戌本有兩條側批,其中一條是:  表過黛玉則緊接上寶釵。  由此批得知,「玉在櫝中求善價」中之「玉」,隱指黛玉。「釵於奩內待時飛」中之「釵」,隱指寶釵。由於「玉在櫝中求善價」中之「價」通「賈」,所以上聯的隱含之意便成了——黛玉在閨中靜待賈雨村求娶。「釵於奩內待時飛」中的「時飛」是雨村的表字,所以下聯的隱含之意便成了——寶釵在閨中,靜待嫁與雨村。然而,無論在《紅樓夢》的前八十回中,還是在《紅樓夢》的後三十回中,都不會有雨村娶黛玉、娶寶釵的情節。那麼,我們對雨村所吟之聯及針對此聯所加的上述脂批,又該作出怎樣的解釋呢?筆者認為,從小說角度看,釵、黛均不可能嫁與雨村。如果從被隱歷史角度看,情況就截然不同了,由於書中之釵、黛均為歷史人物香玉之分身,作者、批者在書中一唱一和,合夥向讀者暗透釵、黛最終將嫁雨村,正是為了向讀者揭示雨村所具有的雍正的身份。書中釵、黛嫁雨村,是通過嬌杏嫁雨村體現的。嬌杏亦是香玉之分身;嬌杏本是甄家之鬟,這就暗示出:作者真家之鬟嫁與雨村作二房,後被扶側作正室夫人,正隱寫著香玉本是作者真家之鬟,後被主母收養作女兒,送進宮去被雍正納為皇貴妃,又被冊封為皇后。  從雨村娶嬌杏時的年齡看雨村的雍正身份  在《紅樓夢》中,作者從未正面交待過雨村的年齡。但讀者卻可以從字裡行間解析出,雨村娶嬌杏為二房時,年齡已逾五十。  雨村娶嬌杏時的年齡,作者是通過士隱的年齡向讀者透露的。  作者在書中是這樣向讀者介紹士隱的:  廟旁住著一家鄉宦,娃甄,名費,字士隱。……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無兒,只有一女,乳名喚作英蓮,年才三歲。(第一回)  自作者對士隱的介紹中,筆者得知:此時士隱的年齡已經五十有餘了。因為「年已半百」中的「半百」即五十。書中的這段敘述,從表面來看,是在交待士隱的年齡,而其實卻是借著敘述述士隱的年齡,暗透出雨村的年齡。此乃「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法。  作者是如何藉助於交待士隱的年齡來暗透出雨村之年齡的?請看書中幾段甄士隱與賈雨村對話的原文,讀者自會看到,在士隱與雨村的交往中,士隱始終稱雨村為「兄」,自稱為「弟」。雨村則稱士隱為「老先生」,自稱「晚生」。由他們彼此之間的稱呼中,我們可以得知,雨村與士隱的年齡不相上下,他此時的年齡約在四十五至五十五之間。這是因為,在以往,朋友之間,如果年齡不相上下時,均可尊稱對方為兄,並自謙為弟。因此我們說,在原著中,雖然年逾五十的士隱稱雨村為兄,雨村的真正年齡卻不一定比士隱大。同樣,雨村在士隱面前自稱「晚生」,也並不說明雨村當時的年齡一定比士隱小。「晚生」是舊時後輩對前輩的一種謙稱。雨村當時寄居廟中,正處貧困拮据之時,有賴士隱接濟。因此,他年齡雖然與雨村不相上下,在士隱面前卻降低一輩,自稱晚生。如此看來,在士隱面前自稱晚生的雨村,其年齡並不一定比士隱小。常言道:「有吃奶的爺爺,有長鬍子的孫子」,恰是此意。  為了強調雨村老來做官(猶如賈赦鬍子白了又做了宮),作者特意寫出雨村被革後,在揚州城外小酒店遇到冷子興時,令冷子興稱雨村為「老先生」。  嬌杏與元春之間的關係  筆者發現,嬌杏與元春身上。同時隱寫了香玉。這種解悟,是通過兩條脂批得到啟示的。  在第二回中的「因見嬌杏那丫頭買線」處,甲戌本有側批曰:  僥倖也。託言當日丫頭回顧,故有今日,亦不過偶然僥倖耳,非真實得塵中英傑也。非近日小說中滿紙紅拂、紫煙之可比。  由此批得知,「嬌杏」一名,實由「僥倖」二字化出(諧音法),而「僥倖」二字,又是批書人對元春作了貴妃娘娘的定評。  在第二十二回中,作者令元春作了一首頗具讖語作用的燈謎詩:  能使妖魔膽盡摧,身如束帛氣如雷。  一聲震得人才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謎底:爆竹)  在此詩的「回首相看已化灰」處,庚辰本有夾批曰:  此元春之謎。才得僥倖,奈壽不長,可悲哉。  批語中的「奈壽不長」自然是指元春的早逝。作者在書中安排元春早逝,是為了掩飾香玉二十歲時害死雍正之史實。  讀者看到了,脂硯齋通過批語告訴讀者:嬌杏一名,實乃僥倖之諧音。又通過批語進一步告訴讀者,嬌杏被雨村扶側為正室夫人,正隱寫著香玉僥倖做了娘娘。香玉僥倖做了娘娘是通過小說人物元春進行隱寫的。這便是嬌杏與元春之間的關係。  寫到這裡,筆者突然想到了一個與此無關卻又相關的問題,即——《紅樓夢》中作為讖語的詩詞曲賦,均具有「一聲也而兩歌」的特點。也就是說,這種詩詞,均有兩解:其一是預示了小說人物的命運歸宿,其二則預示著歷史人物之結局。正因為如此,作者必須動手砍去八十回後的那三十回小說。只有這樣做了,才能使隱寫在書中的歷史,得到重現的機會。如果作者不砍去後三十回,《紅樓夢》後三十回中所能兌現的,只能是小說人物的歸宿。那麼,隱寫在小說中的那些歷史人物的結局,勢必被小說人物的命運所淹沒,從而破壞了作者藉助於小說隱寫歷史的初衷。因為作者不可能在後三十回中為他書中的人物安排下兩種命運。——此說可作為《帶脂批的八十回本石頭記即曹著之全璧》這一觀點的補充論證。  隱寫在雨村身上的雍正帝  利用小說人物雨村,作者隱寫了有關雍正繼位前後的這樣一段歷史——雍正帝祖上本是胡州人氏(即中國北方民族:蒙古族、滿族等。胤禛是蒙、滿人後裔)。他暫住胡虜廟中(葫蘆廟諧音胡虜廟,實隱寧國府即清皇宮,「胡虜」隱指清皇族);雍正帝生得腰寬背厚、面闊口方、劍眉星眼、直鼻權腮,且才幹優長;此人生性狡猾。為了謀得帝位,他既沽清正之名,又暗結虎狼之屬;雍正帝繼位之前,他曾擺出一副謙恭下士的姿態,騙取了曹寅的讚許並因而在康熙面前為其說好話,力薦將儲君之位給予他。康熙採納了曹寅的建議,暗中選定胤禛為皇位繼承人。1722年康熙帝駕崩後(即官位缺出),由胤禛繼承大統(補缺)。胤禛繼承大統時已年逾四十四五歲。雍正「有貪酷之弊」,「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他登極後曾因母親薨逝而暫離職守(革除不用),待為母親守孝期滿便官復原職(起複),仍然做他的皇上;雍正稱帝後曾納作者真家(甄家)之鬟做皇貴妃(二房)。作者真家之鬟到雍正身邊僅只一年便為其生一皇子,因而十分受寵。作者真家之鬟為雍正生子後,雍正將其冊立為皇后(扶側為正)。——雍正的這位小皇后,便是後來被乾隆從史籍中抹去的香玉皇后。——雍正的這段歷史,從史籍中是查尋不到的,除了這位香玉皇后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僅能查到一些蛛絲馬跡外,最為人鮮知的便是雍正的承繼皇帝位,是 受益於曹寅一事。由於曹公以嚴肅的史學家的態度,忠誠地記錄了這段歷史,今天我們才從《紅樓夢》中窺視到。它將填補中國歷史中的一頁空白。  通過筆者對雨村的分析,誰還會說雨村身上沒有隱寫著雍正帝呢?  霍國玲1992.11.21晨完稿  1996.8.12重改完畢於瑞香軒  評論只看樓主  浙三爺  2016-02-19 16:29  爸媽不讓我去後山,原來那是村裡女人洗澡的地方  angelnun的玫瑰園 樓主  2015-07-11 14:11  49樓  霍國玲《紅樓解夢》  賈敬探源(一)  筆者在《寧國府實隱清皇宮》一文中,已經論證了寧國府的主要建築,實隱寫了清皇宮外朝的主體建築。《紅樓夢》中所寫寧國府的大門,實隱正陽門,儀門實隱大清門,大廳實隱天安門,暖閣實隱端門,內廳實隱午門,內三門實隱太和門及其左右的昭德門、貞度門,內儀門實隱太和殿,內塞門實隱中和殿,正堂實隱保和殿;寧國府除夕祭宗祠,實際上是摹寫了清宮除夕祭祖的典禮;宗祠中所懸「披龍腰玉」的寧榮二公的遺影,實為清朝皇帝的遺影。這一切都雄辯地說明,曹雪芹筆下的寧榮二府,實為隱寫中的清皇宮;寧榮二府的成員,實為隱寫中的清皇族。在隱寫清王朝時,作者同樣使用了「分寫法」。將清皇族寫成四個大家族:賈、史、王、薛。從小說角度看,這是四個互相聯絡有親,「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四個家族,而實際上,這四個家族都是用來隱寫清皇族的。這其中薛家便是突出的一例(詳見《薛蟠淺析》一文)。既然作者筆下的寧榮二府實為隱寫的清皇宮,那麼,這兩府中的主要成員,尤其是承業繼宗者,便均為作者隱寫中的皇上了。這篇文章所討論的賈敬,便是小說中所隱寫的雍正的重要分身。雍正是住在北京清皇宮內的第三代皇上,為了利用賈敬隱寫這一史實,作者特意寫出賈敬是寧國府的第三代承業繼宗人。  要想了解這種隱寫並不難,只要我們對賈敬的情況作個全面分析,然後再與雍正的情況加以對照、比較,自會一目了然。  賈敬與雍正的相同之處  賈敬的賓天隱寫著雍正的暴亡  雍正於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時賓天,於「是歲丁未,恭上尊謚曰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廟號世宗。」(清史稿卷九340頁)  為了將一段與雍正暴亡相關的史實,隱寫在寧國府的這個第三代承業者身上,作者特令此人名「敬」。此「敬」實為雍正那個「敬天昌運建中……」謚號之縮寫。由於此謚號是雍正逝後方得,筆者從而意識到:通過賈敬所隱寫的,定然是與雍正暴亡有關的一段史實。  雍正不是康熙的皇長子卻襲繼了帝位。為了通過賈敬體現這種繼承關係,作者特令賈敬不是乃父的長子卻襲了官。此乃以家喻國之法。  雍正好道,素喜燒丹鍊汞。圓明園內多年蓄養著道士,並經常服食「既濟丹」。為了將雍正的好道、服丹隱寫在賈敬身上,作者在書中寫出,賈敬一向與道士相為親厚,且酷愛燒丹鍊汞。  雍正一年之內,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住在圓明園,且暴亡於圓明園內。作者將此通過賈敬進行隱寫,他筆下的賈敬,便賓天於都中城外。  雍正之死實屬暴亡。作者將此隱寫在賈敬身上便是——賈敬本無病,一夜便死了。實屬暴亡。  雍正崩於八月二十三日子時,實為八月二十二日夜間。作者為了將這一史實通過賈敬之死記入書中,特寫出賈敬夜間守庚申時,服下丹砂便升仙去了。(前面馮精志《百年宮廷秘史》詳細考證出:賈敬暴亡於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  雍正死前,曾經御醫診視。將此史實移植到賈敬身上,便是尤氏為賈敬請來御醫診視。「大夫們見人已死,何曾診脈來」。  雍正死後、他蓄養在宮中的道士,由其子弘曆(即乾隆帝)驅逐出宮。這一史實通過賈敬記入書中便是:與賈敬相為親厚的道士,被尤氏關押後,由其子賈珍予以發放。  雍正死後,其黃輿應該由西直門進城。據民俗專家嚴寬先生講當時出西直門、經北下關、過高粱橋、大柳樹、保福寺、黃庄……直到圓明園,有一條全長二十餘華里的御用大道。御道由一順的紅色花崗岩鋪成,御道邊上的沿子,雕有圖紋。整個御道平坦、莊重、華貴。御道兩旁綠柳成蔭,廟宇彼鄰,每隔三華里設一個「堆子」。所謂「堆子」,就是當時警衛的值班所,由八旗兵看守。曾有見過這條御道的外國人說過,這條御道,是當時世界上修築的最好的路。解放後修建天安門廣場時,將御道拆除,用鋪御道的花崗岩石塊,作了修建天安門廣場的基石。雍正死後,其黃輿進城時所走的路,正應該是這條由圓明園直通西直門的御道。這一史實被作者通過賈敬之死記入書中時,便是賈敬賓天后,其靈柩由「北下之門」進城。「北下之門」是曹公對西直門的隱稱。如今,西直門外還有「北下關」這個地名。北下關所對應的城門,自然是「北下之門」。這種隱寫,讀者是可以理解的。  雍正賓天后,祭祀所用銀兩,自然是由光祿寺支領。作者將這一史實隱寫在賈敬身上便是:賈敬逝後,「著光祿寺按上例賜祭」。  光祿寺是宮署名,自北齊起,掌管皇宮膳食,歷朝相沿。至清代,皇帝膳食由內務府掌管,光祿寺改成了外廷職司,只負責祭祀所用膳食等事。此處所說的祭祀,自然是指皇家各項祭祀。為了將賈敬之死隱寫成雍正之死,書中竟寫出賈敬逝後,其祭祀所用銀兩,不僅由光祿寺支領,甚至還要「按上例」。所謂按上例,便是按最高規格。皇室之男性成員亡故後,按最高規格祭祀的,不是皇上又是何人?作者只用「著光祿寺按上例賜祭」幾個字,便一語道破了隱寫在賈敬身上的雍正身份。  雍正賓天后,除了他的子孫之外,朝內王公以下文武百官,都要進行祭弔。作者為了向讀者披露隱寫在賈敬身上的皇上身份,竟公然在書中寫道:「朝中自王公以下,准其祭弔」。試想,賈敬何許人物?死時只不過是個無官無職的「白衣」(即百姓)。這樣的人死後,怎麼朝中自王公以下均准其祭弔?更何況賈敬死時,正處在國喪之際,難道朝中那些自王公以下的文武百官,可以丟開老太妃的喪事不顧,紛紛回來為賈敬這個「白衣」奔喪祭弔不成?  最奇的是,寧國府中之人,竟將賈敬之死,說成是「老爺賓天了」。  賓天,古時專稱帝王之死。文秉《先拔志始》卷上:「李可灼敢以無方無治之葯,駕言金丹,夕進御而朝賓天。」——作者在書中將賈敬之死,令人稱之為「賓天」,恰是借用此意。書中不僅明白告訴讀者,賈敬之暴亡,是由於夜間服下了「秘法新制的丹砂」,才致使其升仙的,更重要的是,作者借「賓天」一詞,披露了雍正暴亡之隱秘。——「夕服丹(八月二十二日夕)而朝賓天(八月二十三日子時)」之史實。此丹,自然不是雍正經常服食的既濟丹,而是「秘法新制的丹砂」。  雍正暴亡後,其黃輿自圓明園啟程入都的時間以及到達大內的時間,作者竟利用賈敬之死,一絲不苟、準確無誤地記入書中。  據《起居注?實錄》載:  二十三日晨奉大行皇帝黃輿返大內,當日申刻(下午三時至至五時)大殮。  我們不妨對照一下,作者是如何利用賈敬之賓天,將這一史實載入《紅樓夢》中的:  擇於初四日卯時請蘭姐進城,一面使人知會諸位親友。是日,喪儀炫耀,賓客如雲,自鐵檻寺至寧府,夾路看的何止數萬人。內中有嗟嘆的,也有羨慕的。又有一等半瓶醋的讀書人,說是「喪儀與其奢易,莫若儉戚」的,一路紛紛議論不一。至未申時才到,將靈柩停放在正堂之內。  試想,賈敬的蘭姐只不過是進城,並不是出殯,「夾路看的何止數萬人」——不止數萬,可能就是十數萬,或者是數十萬。這哪裡是平民百姓靈柩路過的情景?倒很像是黃輿進城,驚動了如此之多的百姓夾路觀看。更何況賈敬靈柩出發和到達的時間,竟與雍正黃輿自圓明園啟程與到達大內的時間全然不差分毫!  雍正駕崩於八月二十三日子時,二十三日晨便「奉大行皇帝黃輿返大內」了。將這一史實通過賈敬之死記入書中,自然應該寫成:賈敬賓天於五月四日子時,五月四日晨其靈柩便進城返家了。為了與清實錄有所區別,作者便將「晨」改寫成了「卯時」才記入書中。卵時是早晨五點至七點,這正是對「晨」的一種變寫。  雍正黃輿回到大內後,於「當日申刻大殮」。將這一史實通過賈敬之死記入書中時,就變成了「至未申時方到」。所謂「未申時」,是指下午三點鐘。未時是下午一點至三點。申時是下午三點至五點。我們可以想像得到,雍正黃輿於二十三日下午三時回到大內,稍息片刻,馬上入殮。這一史實記入《清實錄》中, 自然要寫成「申刻大殮」。  雍正的靈停放在保和殿內。將這一史實借賈敬之死記入《紅樓夢》中時,便是賈敬的靈柩停放在寧國府的「正堂之內」。書中寧國府的「正堂」所隱寫的,便是清皇宮中之保和殿(詳見《寧國府實隱清皇宮》一文)。  作者利用賈敬之死十分準確地記載了與雍正暴亡有關的下述史實:清朝入京後的第三代皇帝,溢號中帶「敬」字者(即雍正帝)與道士頗為親厚,素喜燒丹鍊汞、服食丹砂。他由於服食了「秘法新制的丹砂」而喪了命。死後曾經御醫診視。他住在圓明園內,晚上服下丹藥,夜間(子時)便賓天了。夜間賓天,清晨黃輿返大內。由圓明園至清皇宮,所經之處夾路觀看者,「何止數萬人」。黃輿經由西直門(北下之門)進城,下午三點鐘(未申時)到達大內,申刻大殮。他的靈柩停放在保和殿內。他(雍正)賓天后,朝中王公以下(含王公)均行祭弔之禮,祭銀由光祿寺支領,且按最高規格。他(雍正)賓天后,與其相為親厚,為其燒丹鍊汞的道士一度被關押,後由其子(乾隆)發放逐出。  評論只看樓主  angelnun的玫瑰園 樓主  2015-07-11 14:13  50樓  霍國玲《紅樓解夢》  賈敬探源(二)  上述與雍正暴亡相關的這段歷史,作者藉助於小說人物賈敬之死,記載得何其準確!何其完整!何其詳細!  自上述的分析對照中已經明顯看出,小說中所寫的賈敬之死,實際上是隱寫了雍正之死,只不過小說中對賈敬的死,毫不掩飾是由於服食丹砂而亡,而雍正死後,乾隆卻矢口否定了這點。乾隆曾公開宣稱,雍正對道士的話是「未曾聽其一言」,對道士所煉丹砂是「未曾用其一葯」,以此表明雍正之死與道士的燒丹鍊汞毫不相干。乾隆因何要這麼說呢?筆者考慮,這大概是為了維護雍正的聲譽,保護其在臣民中的「偉大」形象,不致令人覺得他昏聵妄為。反過來說,如果乾隆處置了煉丹道士,便無異於承認了雍正是服食金丹而亡。精明一世的雍正帝,最終只能落個老朽昏庸、妄作虛為的名聲。其實乾隆未能自圓其說,既然雍正是為一時「遊戲消閑」,為何又讓這些「市井無賴之徒」在「內廷行走數年」?  雍正帝的暴亡,不是壽終正寢,而是像賈敬那樣「吞金服砂,燒脹而亡」。我們可以做這樣的設想:八月二十日,當皇上「聖躬偶爾違和」時,當時已作了「娘娘」的香玉(黛玉原型)便慫恿他試一試宮中道士張太虛、王定乾所煉丹砂。雍正素來信奉道教的修鍊之術,一道聖旨傳下,張、王二道士便立即遵旨照辦。不過他們所提供的,大概是由健胃、和脾、醒腦、爽身的藥物製成的所謂丹砂,這樣的丹砂是絕對不會把人吃壞的。丹砂獻上之後,於八月二十二日晚,在香玉的支持、鼓勵、誘導下,雍正便吞了下去。這一吞非同小可,一兩個小時後便「大漸」了,三四個小時後,便「龍駕上賓」了。這是因何?殊不知雍正吞食的金丹,並不是張、王二道士提供的那份,而是曹天佑(即曹雪芹)專為雍正帝「秘法新制的丹砂」。因為只有讓雍正「誤吞丹藥移真(禛)骨」,才能使香玉「偷下瑤池脫舊胎」。曹天佑只有算計了雍正,才有可能將自己的戀人香玉從那牢籠般的宮中解救出來,才能使「慰語重陽會有期」成為現實。由此看來,雍正之死並非偶然,而香玉與曹天佑利用了他的好道,巧設圈套所害。這也算是曹天佑報了那抄家與奪愛的「新仇與舊仇」吧!  雍正的暴亡,當時便引起了社會上的各種猜測,大約當時已有「雍正被女俠所殺」的傳聞,而且迅速傳入乾隆耳中,因此驅逐道士的當天,乾隆又對內監宮女發出諭旨,告誡他們不許妄傳國事,「恐太后聞之心煩」,「凡外間閑話,無故向內廷傳說者,即為背法之人」「定行正法」。這很容易讓人想到,外間閑話,大約是有關雍正暴亡的傳聞。  由賈敬之死與雍正之死的對照分析,已基本看出,賈敬之死隱伏著雍正之死,只不過雍正的死因被乾隆掩飾了,作者卻通過賈敬之死,將其重現出來。這大概便是脂批中「微密久藏偏自露」,「夢裡幻里語驚人」的確切含意吧!  雍正死後曹、竹曾作《螃蟹詠》譏諷  《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末,作者在寫了《菊花詩》後,突然又寫了三首《螃蟹詠》。從小說角度看,書中人物在作《菊花詩》之前是有計劃、有準備的,而且篇幅很長。這就使人產生一種錯覺,似乎此一大回,作者是專為寫《菊花詩》而作,而突然寫出《螃蟹詠》,似乎是出於無意和偶然。《螃蟹詠》不僅篇幅短,而且又被作者安排在三十八回的回末。這不起眼的篇幅與不起眼的位置,都極易被人忽略。然而,筆者卻認為,《螃蟹詠》是二百餘首紅樓詩中數一數二的重要詩篇。因為由它被露出一段史實——雍正暴亡後的八月二十三日,曹天佑在做什麼。  八月二十二日深夜雍正已死,「二十三日晨奉大行皇帝黃輿返大內」,曹天佑既大仇已報,興奮欲狂,時值秋日,螃蟹正肥。二十三日這天,天佑飲酒食蟹並作《螃蟹詠》,以譏諷雍正之死. 作者為了將此詩流傳於世,便假託小說人物之手寫出,又唯恐後人不解其意,還特將《菊花詩》安排在同一回《螃蟹詠》稍前,並借寶釵之口道出寫詩的宗旨:「又是詠菊又是賦事」,「賦景詠物兩關著」。這宗旨與其說是為《菊花詩》定的,倒不如說是為《螃蟹詠》定的。因為《螃蟹詠》詠螃蟹是假,諷刺雍正之死是真。難怪作者在寫出《螃蟹詠》之後,又借眾人之口造出:「這些小題目原要寓大意才算大才,只是諷刺世人太毒了些。」此處的「世人」並不是指常人,而是指世宗雍正。  《螃蟹詠》與全部《紅樓夢》一樣,同樣具有一聲二歌的性質。它的二歌之一是詠物,它的二歌之二是賦事,這便是的的隱諷之意了。筆者試按自己的理解,逐首逐句加以解釋.接字面解釋,稱為(其一)。按其中隱意加以解釋,稱為(其二)。  螃蟹詠( 賈寶玉)  持螯更喜桂陰涼:  (其一)手持蟹夾在桂樹蔭中食之更令人歡喜。此句道出了食蟹的時間是在秋天。  (其二):正當秋高氣爽桂花飄香的時候,雍正的死訊傳來了。蟹用來喻指雍正。食蟹在秋天,點出雍正死於秋天。因為蟹不死,如何食之?  潑醋擂姜興欲狂:  (其一)將醋潑在搗碎的姜沫上,用蟹肉蘸著吃,令人興奮欲狂。蟹性屬陰冷,食蟹時蘸姜醋是為了解腥驅寒。  (其二)此句寫出雍正的死使作者多麼喜悅,竟高興到幾乎發狂的地步。  饕餮王孫應有酒:  (其一)貪饞的王孫食蟹時應該有酒。因為肥蟹是極好的酒菜。此處的王孫指寶玉。  (其二):雍正死後,一定要飲酒慶祝。句中的王孫,是指曹雪芹。敦誠於乾隆二十二年秋,曾寫《寄懷曹雪芹》詩一首,其中有這樣的詩句:「少陵昔贈曹將軍,曾曰魏武之子孫。君又無乃將軍後,於今環堵蓬篙屯。……」此詩之意是說曹雪芹有可能是魏王曹操子孫,曹雪芹如果是魏玉的子孫,自然堪稱王孫。  橫行公子卻無腸:  (其一)螃蟹本來就沒有腸。  (其二)由於螃蟹喻指雍正,這句詩自然是罵雍正橫行霸道,沒有心肝,喪盡天良。  臍間積冷饞忘忌。  (其一)由於貪饞竟忘記忌諱螃蟹腹中之膏黃性屬陰冷。  (其二)因為急於害死雍正,竟然置由此帶給自身的危險於不顧。此處的冷與「三尺冷」的冷應該是相同的意思,即喻指寶劍。  指上沾腥洗尚香:  (其一)食蟹後雖經洗滌,手指上仍然留下了螃蟹的香味。  (其二)害死雍正雖然犯下了殺君之罪,但由於為世間除掉了一害而令人感到欣慰。  原為世人美口腹:  (其一)肥蟹原本就是為人解饞充腹之物。  (其二)雍正原已惡貫滿盈,死有餘辜。  坡仙曾笑一生忙。  (其一)難怪蘇東坡曾經譏笑螃蟹,一生忙碌,最後只落得被人煮食的下場。  (其二)雍正竟似被人煮食的螃蟹般,曾經橫行霸道,不可一世,忙碌一生,到頭來卻不得善終。此處的「坡仙」句可能是作者借蘇東坡之口諷刺雍正,也可能蘇東坡確曾寫詩譏笑過螃蟹。  螃蟹詠(林黛玉)  鐵甲長戈死未忘:  (其一)螃蟹死後仍然保持著披甲執戈的雄姿。  (其二)雍正的隨葬品中,大概有盔、甲、兵器等物。  堆盤色相喜先嘗:  (其一)可喜的是熟螃蟹堆放在盤中時,其顏色、形態由我首先看到。蟹肉的鮮美由我首先品嘗。  (其二)雍正死後的色、相是由我首先看到的  螯封嫩玉雙雙滿:  (其一)封在那雙蟹夾中的蟹肉,細嫩潔白如玉。  (其二)此句是說雍正肢體肥壯。  殼凸紅脂塊塊香:  (其一)形容蟹黃肥美鮮香。  (其二)形容雍正身肥體胖。  多肉更憐卿八足。  (其一)更可愛的是螃蟹那多肉的八隻腳。卿:對螃蟹的愛稱。  (其二)此句可能隱指雍正腳上多肉。卿,夫妻之間的稱呼。  助情誰勸我千觴:  (其一)為助食蟹之興,誰勸我飲酒千杯。  (其二)誰勸我飲酒千杯,以助除掉雍正之興。  對斯佳品酬佳節:  (其一)以肥蟹美酒來酬謝這美好的節日。  (其二)以肥蟹美酒來酬謝這美好的節日,這節日既不是八月十五,又不是九九重陽,而是雍正的死期!《螃蟹詠》作於八月二十三日雍正「賓天」之後(後面詳加論述)。曹雪芹竟將雍正駕崩之日視作「佳節」,他對雍正的仇恨之深到了何等地步,讀者可想而知。  桂拂清風菊帶霜。  (其一)清風吹拂,桂花飄香之時,菊花帶上了一層霜。  (其二)當清風吹拂,桂花飄香之時,香玉守寡了。此 句中的霜是孀的諧音字,此句改為「桂拂清風菊帶孀」將更為恰當。如何解釋?其隱意是——在清風吹拂,桂花飄香的時節,那個在《菊花詩》中奪魁的林黛玉原型香玉孀居了,詩中的「菊」不是指物,而是喻人。  評論只看樓主  angelnun的玫瑰園 樓主  2015-07-11 14:14  51樓  霍國玲《紅樓解夢》  賈敬探源(三)  筆者作出上述判斷的理由有三。其一,按節氣算,作《螃蟹詠》的日子是八月二十三,中秋剛過,重陽未到,此時的菊花剛要進入盛開之時,又未到下霜的節令,因何「桂拂清風菊帶霜」呢?其二,作者為了讓讀者打消菊被霜打的念頭,特意在小說中強調了此時的菊花正值艷麗喜人之時。書中寫八月二十五,賈母等人還史湘雲的席,同時請劉姥姥到大觀園中逛上一日。其中有這麼幾句話:  碧月早捧過一個大荷葉式的翡翠盤子來,裡面盛著各色的折枝菊花,賈母便揀了一朵大紅的簪於鬢上(第四十回)  由此得知,詩中的「菊帶霜」並不是指園中之菊遭到了霜打。如上所述,既然八月二十五日的菊花依然艷美誘人, 宜於折枝插瓶或簪鬢,那麼八月二十三日的菊花反而要遭霜打不成?這在邏輯上是講不通的。由此判斷,詩中之菊,並非指物,而是喻人。  小說中林黛玉所作《螃蟹詠》,很可能是八月二十三日之後的某一天,由曾經作了雍正帝娘娘的香玉親自所作。正像湘雲在其他詩友作過《海棠詩》後,又由她補作了《海棠詩》一樣。香玉的這首《螃蟹詠》,看來不希望落入他人之手,因此書中寫黛玉作完詩後只給眾人看了看便拿過來撕碎了。不僅撕碎了,還令人將碎片燒掉。由於曹天佑具備過目不忘的驚人記憶力,才將它默記在心,後來又照錄於書,因此才有機會與讀者見面。讀者試想,黛玉所作《螃蟹詠》是多麼符合她的娘娘身分。因為只有娘娘,才有機會首先看到雍正的死態。只有娘娘才最清楚雍正死後,棺術中置入了盔甲及兵器。因此筆者認為黛玉所作《螃蟹詠》,正是她真實身分的披露;同時詩中還隱進了她的小名「紅玉」,她的原名「香玉」。  關於黛玉原型作了娘娘之說,恐怕讀者不易接受,其實這並不難理解。作者使用了分身法,將香玉分寫成數十女子寫進書中,每人身上隱寫著香玉的一段經歷,而黛玉則是這一群用來寫香玉的人物中的代表人物。作者將黛玉進宮作了娘娘的那段歷史,寫在了元春身上。而寫黛玉17歲夭亡,正是由於香玉 17歲時被雍正選作了皇貴妃,這對於她的戀人曹天佑來說,便如同死了一般。  螃蟹詠(薛寶釵)  桂靄桐陰坐舉觴:  (其一)坐在桂花飄香的桐陰下舉杯痛飲。  (其二)為了慶祝消滅仇敵雍正而坐在桂花飄香的桐蔭下開懷暢飲。此句道出雍正死於秋季。  長安涎口盼重陽:  (其一)都中的饞嘴早已盼望著重陽節的到來了。  (其二)曹天佑早已盼望著重陽節的到來了。八月二十二日雍正一死,九月九日重陽節,曹天佑便能見到香玉了。這或許是他們早就約定的。為了點明這一隱秘,曹雪芹在《菊花詩》的《憶菊》一首中,也曾寫出了類似的詩句:「慰語重陽會有期」。既然這對情人約定了重陽相會,那麼長安涎口(指雪芹)自然要「盼重陽」了。  眼前道路無經緯:  (其一)被人煮食的螃蟹眼前,橫豎已經無路可走。  (其二)雍正此時只有死路一條。 皮裡春秋空黑黃。  皮裡春秋空黑黃  (其一)螃蟹雖然詭計多端,但並未逃脫被人煮食的命運。  (其二)雍正滿腹陰謀詭計、狐疑韜略,卻未能改變他受治於人的命運。  酒未敵腥還用菊:  (其一)單憑飲酒未能抵消螃蟹的腥味,還須以菊作為輔助。  (其二)此句中的「菊"」「桂拂清風菊帶霜」中的「菊」隱意相同,它們都是香玉(林黛玉)的代稱。這全句的隱意應該是——單靠了酒還未能使雍正的頭腦發昏,再加上香玉的慫恿勸導,雍正才吞下了丹砂。  性防積冷定需姜:  (其一)蟹肉及蟹的膏黃性屬陰冷,因此食蟹時必須同時吃薑。  (其二)句中的「積冷」是喻指雍正生性狡猾多疑,遇事冷靜善思。讓這樣的人服用「丹砂」自然不是件容易事。為了防止他的「積冷」必須採用激將法。此處的姜,已經不是蔥姜蒜中的姜了,而是激將的意思。  於今落釜成何益:  (其一)螃蟹如今落得被人煮食的下場究竟有何好處。  (其二)橫行一時的雍正,如今落得被人治死的下場,這究竟有何益處。  月浦空餘禾黍香:  (其一)螃蟹此後再不能享受那月光下水邊上的稻禾黍糧。  (其二)雍正帝心黑手毒,處心積慮地集聚起來的巨大財富,今後再也不能享用了。  由上述對《螃蟹詠》的粗淺分析,已經基本看出,此詩確實不愧為「食蟹絕唱」。作者用這些小題目「寓大意」,以尖利的筆鋒直刺雍正,實在不愧為「大才」。  作者將《螃蟹詠》這樣重要的詩篇寫在第三十八回,對此脂硯齋決不會保持沉默。果然,他的確有話對讀者說:  請看此回中,閨中兒女能作此等豪情韻事,且筆下各能自盡其性情,毫不乖桀,作者之錦心繡口無庸贅瀆,其用意之深,獎勸之勤,讀此文者亦不得輕忽,戒之。(第三十八末總批)  筆者上述分析,不敢妄稱正確,但若能將詩中之隱秘略微揭示一二,也算是對作者與批書人脂硯齋的一點慰藉吧!  《螃蟹詠》如何隱寫於八月二十三  筆者曾說,寶玉等人於八月二十三寫出了《螃蟹詠》,何以見得呢?現在讓我們共同將寫《螃蟹詠》的日期推算出來。  第三十七回一開始便寫道:  這年賈政又點了學差,擇於八月二十日起身。是日拜過宗祠及賈母起身,寶玉諸子弟等送至灑淚亭。  八月二十日這天便如此度過了。  仍然是第三十七回:  寶玉這日正無聊之際,只見翠墨進來,手裡拿著一副花箋送與他……  上述原文中的「這日」,作者並未寫出是何月何日,只是「這日」翠墨送與寶玉的花箋是探春邀寶玉起詩社的。恰於「這日」賈芸又送進兩盆白海棠來。於是大觀園內諸姐妹以及李紈寶玉等便建起了詩社,又於「這日」作了《海棠詩》。起詩這日湘雲不在賈府,可巧寶玉屋裡的襲人派宋媽給湘雲送去了紅菱和雞頭米,無意中又說出了寶玉等人起詩社之事,湘雲聽說起詩社,當時便急的了不得。寶玉聽了宋媽的回話,立身便往賈母處來,立逼著叫人接去。賈母因說:今兒天晚了,明日一早再去。寶玉只得罷了,回來悶悶的。「這日」便如此度過了。  緊接「這日」,即「這日」的第二天,次日一早,便又往賈母處來催逼人接去。直到午後,史湘雲才來,寶玉方放了心。湘雲來後補作了《海棠詩》。由於湘雲詩興大發,定要明天自己做東再邀一社。寶釵深知湘雲手頭拮据,便建議明日以湘雲的名義邀老太太等人進園食蟹賞桂,順便作詩。螃蟹與酒由薛蟠去準備,用不著湘雲破費。晚上湘雲與寶釵共同擬定了明日《菊花詩》的詩題,直到「二人商議妥貼,方才息燈安寢」。這又是一天過去了。  「這日」的第三天,湘雲便請賈母等賞桂花。至午,果然賈母帶了王夫人鳳姐兼請薛姨媽等進園來。  這一日,賈母等人、寶玉及眾姐妹,賞桂、食蟹、飲酒、賦詩,盡情玩了半日。《菊花詩》與《螃蟹詠》便是「這日」的第三天下午作出的。偏偏這個下午劉姥姥又帶著孫子板兒來了。晚飯後閑坐無聊,劉姥姥在賈母屋裡給寶玉等人講了個茗玉小姐的故事。這故事竟使寶玉著了迷,他一心想找到這位茗玉小姐的祠堂。劉姥姥是信口胡謅,賈寶玉卻信以為真:「回至房中,盤算了一夜。」  「這日」的第四天,寶玉一早便出來給了茗煙幾百錢,按照劉姥姥說的方向地名,著茗煙去先踏看明白,回來再作主意。那茗煙去後,寶玉左等也不來,右等也不來,急的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好容易等到日落。……晚上,賈母、薛姨媽、眾姐妹及寶玉商議如何給湘雲還席:「商議之間早又掌燈,一夕無話。」  「這日」的第五天清早起來,賈母又留下劉姥姥進大觀園逛逛。在大觀園中,眾人飲酒、行令、遊玩,熱鬧非凡。劉姥姥十分風趣,給這日的遊樂大為增色,將整個歡樂氣氛推到了《紅樓夢》前八十回的頂峰。作者用四十一回全回來寫這群人在大觀園內的嬉笑遊樂,這天的娛樂活動直寫到四十二回。在第四十二回中,突然寫賈母進園被風吹病了,鳳姐的女兒大姐兒也發熱了。劉姥姥勸熙鳳查祟書本子,看孩子發熱是否由於進園撞客著了。平兒拿出《玉匣記》來念道:  「八月二十五日,病者在南方得遇花神。用五色紙錢四十張,向東南方四十步送之,大吉。」  評論只看樓主  angelnun的玫瑰園 樓主  2015-07-11 14:15  52樓  霍國玲《紅樓解夢》  賈敬探源(四)  至此,我們用來推算《螃蟹詠》寫作日期所需要的數據,已完全具備。既然劉姥姥游大觀園之日是起詩社的第五天,這第五天是八月二十五日,起詩社之日自然便是八月二十一日。接湘雲進賈府之日是八月二十二日,《螃蟹詠》作於八月二十三日。寶玉打發茗煙去尋找茗玉小姐的祠堂是八月二十四日。老太太還湘雲的席,即劉姥姥游大觀園是八月二十五日。文章至此,讀者自會明白,作者之所以要寫出八月二十日賈政離家赴任及八月二十五日鳳姐為賈母送祟,完全是為了借這樣的機會向讀者暗示:《螃蟹詠》寫於八月二十日至八月二十五日之間。其隱在目的是為讀者推算《螃蟹詠》的寫作日期留下餘地。由此可見,作者為了誘導讀者去挖掘隱藏在書中的這部歷史,花費了多麼驚人的心血!作者之所以要點出八月二十日與八月二十五日這兩個日子,除上述原因外,更主要的原因還在於:作者使用了自第三十七回至四十二回這樣的篇幅,藉助於假語村言,敷演了一段歷史。這便是自「八月二十日聖躬偶爾違和」,至八月二十五日乾隆自宮中逐出煉丹道士,並說「(皇父)未曾聽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葯」這樣一段時間內,作者曹天佑與當時已經作了娘娘的香玉的一段經歷。作者利用小說,將這段時間內他與娘娘的運籌謀劃、喜悅憂慮一一記錄在案,一絲不苟,精確之至。現在筆者便將這段隱寫的歷史揭露出來,並公諸於天下。  圍繞雍正「賓天」的一段史實  通過對賈敬之死的分析,讀者已清楚了,賈敬之死,實隱雍正之死,雍正之死並不是壽終正寢,而是遭人謀害。謀害雍正之人不是別人,正是《紅樓夢》一書的作者曹雪芹(原名曹天佑)與後來作了雍正之「娘娘」的香玉。為了讓後人了解這段歷史,曹雪芹竟將其隱在了小說中。這段歷史寫得隱蔽又巧妙,它將八月二十日至八月二十五日,圍繞雍正之死,曹天佑等人的活動全部記錄在案。在此我們系統地將其加以披露:  八月二十日:  自張廷玉的《自訂年譜》得知,雍正自這日起,「聖躬偶爾違和」。正由於「聖躬偶爾違和」,才引出了後面一系列的行動!二十日,香玉利用雍正偶感不適之機,對其嬌嗔相勸,勸他服用丹砂以祛病健身。雍正原本好道,信奉道士的燒丹鍊汞,在娘娘的婉轉相勸下,便命宮中蓄養的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迅速提供丹藥。  八月二十一日  由於二十日雍正已決定服用丹砂,這日一早香玉便遣人送密信給天佑,令其迅速備好另一份丹砂,此信的內容應該包含下述兩個方面:一是暗示皇上偶感風寒、聖體欠佳,願服丹砂;二是要求天佑急速提供「秘法新制的丹砂」。這一史實作者是通過八月二十一日探春遣丫鬟翠墨送「花箋」給寶玉體現的。君不見,花箋的內容有二,一是告之病況,二是建議起詩社。而起詩社的隱含之意則是謀劃治死雍正。這一結論是邏輯推理的結果。因為起詩社是食蟹的前題,蟹必先死,方能後食。由此看來,起詩社便成為治死螃蟹的前題了。此處的螃蟹既然代指雍正,那麼起詩社又成了治死雍正的前題。當然,如果果真是起詩社,雍正自然不會死,這個詩社之所以能置雍正於死地,正由於它一開始便不是起什麼詩社,而是謀劃如何利用雍正身體欠佳之機將其治死。這個為雍正暴亡提出計劃、作出安排的人是探春——作者寫進小說中的香玉的又一個分身。  這日寶玉得到了探春的花籠,便積极參与了詩社的活動。這體現了天佑得到香玉的密信之後,便急忙備好「丹砂」的史實。  天佑備好「丹砂」,於這日下午,便遣人打著給娘娘送時鮮果品雞頭米與紅菱的旗號,將「丹砂」一併送進宮去。這一史實是通過寶玉屋裡的襲人遣宋媽將雞頭米及紅菱送與湘雲體現的。書中的史湘雲,亦是作者寫進小說中的香玉的分身。  (angelnun的紅學研究:探春給寶玉的花箋說感謝寶玉給她送去的鮮荔,文中又強調了一回給三姑娘送荔枝。曾有人撰文質疑:農曆八月份根本不可能有荔枝。那麼,angelnun加一句:此處的荔枝就是丹砂,就是丹藥。)  八月二十二日  由於八月二十一日天佑自香玉的密信中得知雍正願服丹砂,又於二十一日下午遣人將「丹砂」與雞頭米一起送與了香玉,自知雍正死期近在眼前。二十二日一整天,作者都是在歡快中度過的。這種喜悅心情,作者是通過寶玉過生日體現的。寶玉生日這天,眾姐妹為他作壽,又是祝酒,又是行令,又是簪花,又是鬥草,那種輕鬆舒暢、怡然自得,活現在讀者面前;二十二日晚,天佑又接到了香玉的密信,告知天佑,雍正已服下了他送進宮的「丹砂」。天佑得知此信,知道今夜便是雍正的死期。這一史實,作者是通過寶玉生日的晚上,妙玉讓媽媽送一粉箋與寶玉向他「遙叩芳辰」體現的。寶玉生日這天晚上妙玉送來粉箋一事,小說中是說第二天早晨才發現的,這當然是作了遮掩。生日的第二天,寶玉梳洗了正在吃茶時,突然發現硯台下壓件什麼東西——  ……原來是一張粉箋子,上面寫著「檻外人妙玉恭肅遙叩芳辰」。寶玉看畢,直跳了起來,忙問:「這是誰接了來的?也不告訴。」襲人晴雯等見了這般,不知當是那個要緊的人來的帖子,忙一齊問:「昨兒誰接下丁一個帖子?」四兒忙飛跑進來,笑說:「昨兒妙玉並沒親來,只打發個媽媽送來。我就擱在那裡,誰知一頓酒就忘了。」  從這段原文中已可以看出,妙玉向寶玉「遙叩芳辰」的箋子,是在夜飲前送來的,決不是什麼「一頓酒就忘了」。因為書中的妙玉亦香玉的分身。天佑得知雍正已服「丹砂」的信息後, 立即備下美酒菜肴,連夜坐等雍正死訊的傳來。這一史實隱寫在小說中便是「壽怡紅群芳開夜宴」。天佑直等到二更已過,才傳來了「龍駕賓天」的消息。這一史實是通過這天夜裡薛姨媽派人去怡紅院接黛玉體現的:  原來是辭姨媽打發人來了接黛玉的。眾人因問幾更了,回:「二更以後了,鍾打過十一下了。」寶玉猶不信,要過表來瞧了一瞧,已是子初初刻十分了。(第六十三回)  這「子初初刻十分」便是曹天佑得到雍正死訊的確切時間,作者一絲不苟,將它準確無誤地記錄在此。自《自訂年譜》得知,張廷玉被召進宮時,是二十二日夜「漏將二鼓」之時,當他來到御榻之前時,已是「上疾大漸」了。大約又過了不到兩個小時,「至二十三日子時」便「龍駕上賓矣」。所謂二十三日子時,是從二十二日夜裡十一點到二十三日凌晨一點。既然天佑得到雍正死訊時,是在「子初初刻十分」,由此料及,雍正大概是剛到十一點便氣絕身亡了。作者寫這段歷史時,確實是做到了「追蹤攝跡,不敢稍加穿鑿,徒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傳者」。史書上記載:  二十三日子時龍駕上賓。  史書上記載雍正賓天於八月二十三日子時,這只是個大約的時間,而且容易使人產生錯覺。嚴格說起來,雍正賓天之日,應改為八月二十二日夜裡十一點剛過。說到此處,筆者突然想到,當時的曹天佑大概是在圓明園內當差,很可能他就住在圓明園內。因此,同時居住在圓明園內的娘娘與他聯繫甚便,雍正賓天后,幾分鐘內他便可能得到消息。筆者因何作如此設想呢?因為小說中的晴雯,讀者共認是林黛玉之副,她不僅身材容貌艷美如黛玉,而且她同黛玉一樣沒有父母兄弟。但書中卻寫晴雯有一表兄是靠了晴雯的路子進榮國府當了差。大觀園在某種程度上是曹家南京的西園與圓明園的混合物。在大觀園題詠《凝暉鍾瑞》一詩里(第十八回),便有「芳園築向帝城西,華日祥雲籠罩奇」等詩句。詩中已明白告訴讀者,大觀園建築在北京城之西。這正是圓明園所在的方位。天佑、香玉在同一園內,他們之間的聯繫,自然十分方便。  天佑得到雍正死訊後的高興勁,作者亦通過生日第二天襲人之口,記錄在案:  平兒忙問:「你們夜裡做什麼來?」襲人便說:「告訴不得你。昨兒夜裡熱鬧非常,連往日老太太、太太帶著眾人頑也不及昨兒這一頓。一壇酒我們都鼓搗光了,一個個吃的把燥都丟丁,三不知的又都唱起來。四更多天才橫三豎四的打了一個盹兒。」(第六十二回)  天佑等為慶祝雍正的死,幾乎鬧了個通宵。  當然,上述史實作者是不敢公開寫在第三十七回至四十二回之間的,為了將其寫得更加隱蔽,作者便將它移至了五月初三日的白天和夜晚,假借寶玉的生日記錄了這段歡喜。但是為了使這段歷史與雍正賓天之間不至脫節,作者又將雍正的死隱寫在賈敬身上,並將賈敬之死安排在寶玉生日的那個夜晚。正是作者的這種奇特構思與巧妙安排,這一隱秘如今方被我們窺見。有了這部分隱寫,作者隱寫在書中的自八月二十日至八月二十五日,有關雍正暴亡的這段歷史,才顯得格外系統與完整。寫至此,筆者對作者的崇敬之心油然而生:曹公之膽,真乃斗膽;曹公之筆,真乃神筆;曹公之心,真乃慧心!古今中外曾有何人似曹公這樣著書?筆者敢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千古奇書獨一無二,千古奇人獨一無二!」  評論只看樓主  angelnun的玫瑰園 樓主  2015-07-11 14:16  53樓  霍國玲《紅樓解夢》  賈敬探源(五)  八月二十三日  天佑等人由於二十二日為慶祝雍正的「賓天」熬了一夜,二 十三日時近中午方起床。這點反映在小說中便是湘雲請賈母等人賞桂花。賈母、王夫人等「至午」方「進園來」。大觀園中一干人,皆屬富貴閑人,如果不是作者有意隱寫天佑這天起床晚,他們因何不一早便進園來?  二十三日下午,天佑飲酒、食蟹並作了《螃蟹詠》。二十二日白天,天佑是在興高采烈中度過的。但二十三日晚飯後,卻自宮中傳來令人不安的消息:宮中煉丹道士已被鎖押待審。聽到這樣的消息後,天佑唯恐乾隆追究雍正的死因,心中著實焦躁不安。又怕陰謀敗露,牽連眾多,以至二十三日一夜天佑翻來覆去未能入寐。宮中傳出道士被押消息這一史實,作者是通過劉姥姥再進榮國府體現的。  劉姥姥於八月二十三日下午,又帶著孫子板兒來了。由於她得到了賈母的賞識,要留她在賈府住兩日,逛一逛。晚飯後,在賈母房中,劉姥姥給寶玉等人講了個茗玉小姐的故事。她故事中的茗玉小姐,是個「知書識字」又絕頂聰明美麗的小姑娘,父母視她作掌上明珠,不料長到17歲上便一病死了。父母思念女兒,因此蓋了祠堂並塑了像,將茗玉小姐供奉起來。久而久之,這茗玉便成了精並在雪天抽柴……正說著,賈府馬廄突然起了火,但很快便被人救下去了。此時賈母卻不讓講了,她定要將茗玉雪地里抽柴火與她家著火扯在一起。然而,茗玉小姐的故事卻牽動了寶玉的心,使他「回到房中盤算了一夜」。其實,劉姥姥故事中的茗玉所影射的,正是嫁進宮作了娘娘的香玉。茗玉即香玉的又一分身。所謂17歲上死了,是喻指她17歲上嫁與了雍正,這對於他的情人天佑來說,竟如同死了一般。難怪寶玉聽劉姥姥講這個茗玉死後成了精,便忙說:  「不是成精,規矩這樣人是雖死不死的。」(第三十九回)  劉姥姥講了這個茗玉精在雪地里抽柴,賈府的馬廄便著了火,這正是用來影射香玉害死雍正,幾乎為曹家召來禍(雪薛諧音,而薛家喻指皇家,詳見《薛蟠淺析》一文)。這個進榮國府的劉姥姥此時正扮演著香玉派往曹家送信的人。由於她帶來宮中已將煉丹道士鎖押的消息,才致使天佑徹夜未眠。  八月二十四日  這一日曹天佑是在忐忑不安中度過的。二十四日天一亮他便打發人進宮去見香玉打探情況。直到日落,被派去的人才回來,而且未能見到香玉。這一史實體現在寶玉聽了劉姥姥所講的故事後,二十四日一早便打發茗煙去尋找茗玉的祠堂一事中。茗煙出去後,寶玉心急火燎地等了一天,好容易等到日落才把茗煙等回來,茗煙說倒是找到了一座廟門朝南的廟,但卻沒有茗玉小姐的塑像,只看到了一尊青臉紅髮的瘟神爺。此處所謂「廟門朝南的廟」是喻指清宮。其中「廟」的隱意為朝廷的郎廟;未見到茗玉小姐的塑像則是暗示被派去的人未能見到香玉娘娘。  八月二十五日  八月二十五日,天佑又派人進宮去見娘娘,這次見到了香玉,並自香玉口中打探到乾隆已將關押的張太虛、王定乾等道士釋放,並說「(皇父)未曾聽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葯」。乾隆徹底否定了雍正曾經服用過丹砂。這便意味著再也不會有人追查雍正的死因。天佑得到這樣的消息後,心中憂慮頓時煙消雲散。天襠心中明白,他與雍正之間的這場拼搏,以雍正的徹底失敗告終,而自己一方卻並未損失一兵一卒。這段史實體現在八月二十五日,賈母與巧姐兒在大觀園之內得遇花神,即小說中所說的「撞客著了」,他們所遇見的花神,自然是指晴雯,因為《紅樓夢》中,只有晴雯一人死後被封為花神,主管芙蓉。而書中晴雯,則為黛玉之副,黛玉又為香玉在《紅樓夢》中的分身,因此說晴雯亦是香玉的分身。此時的賈母與巧姐兒,則指天佑二十五日派進宮去打探消息的老媽媽,這個老媽媽進宮時帶個小女孩子。這老媽媽進宮不僅見到了香玉,而且帶回了令人興奮發狂的好消息。  既然害死雍正一案絲毫未被人察覺,八月二十五日這天,曹天佑等人的狂喜宴遊便達到了頂峰。關於這點,小說第五十回中的《蘆雪庵即景聯句》中亦有所透露。請看下面四個詩句:  誠忘三尺冷,瑞釋九重焦。  僵卧誰相問,狂遊客喜招。  「誠忘三尺冷」是暗指香玉出於對曹天佑的忠誠,而忘記了害死雍正將犯下殺頭之罪。三尺:劍。語出《漢書?高帝記》:「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  「瑞釋九重焦」句是說雍正之死是從多種焦慮中得到了解脫,他自此再也無須憂慮重重了。九重:宋玉《九辨》:「君之門以九重。」後用以稱皇帝。「君之門以九重」,在《紅樓夢》中亦有體現。寧國府是用來隱寫清皇宮的,它的門恰是九重。自外向內排列:第一,大門。第二,儀門。第三,大廳。第四,暖閣。第五,內廳。第六,內三門。第七,內儀門。第八,內塞門。第九,正堂。恰是九重,此處的瑞指代皇帝,同時可理解為賈瑞之瑞。賈瑞在小說中隱寫雍正。賈瑞是賈門正宗,他的祖宗與寶玉的祖宗同是一個披龍腰玉的皇上。賈瑞由於垂涎他人之妻而喪命,正喻指雍正由於奪取他人之愛而喪生。  「僵卧誰相問」句是說雍正死後,無人追究、過問他的死因。  「狂遊客喜招」句與「僵卧誰相問」句合看,其含意為——既然雍正死後無人追查其死因,曹天佑等人才喜不自勝,並招客宴飲又狂游。此處所反映的,正是八月二十五日曹天福宴遊狂喜的盛況。  通過對賈敬之死的分析,讀者已經清楚了,賈敬之死實隱雍正之死;雍正的死作者在小說中共寫了曹天佑等人連續六天內的活動,而氣氛最熱烈、心情最舒暢的,莫過於第六天,這天便是八月二十五日。為了將八月二十五日的歡樂氣氛推向高峰,作者特意加進了劉姥姥游大觀園這塊笑料。她的出色表演,逗得賈府上下之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史湘雲撐不住,一口飯都噴了出來;林黛玉笑岔了氣,伏著桌子唉喲;寶玉早滾到賈母懷裡,賈母笑的摟著寶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著鳳姐兒,只說不出話來;薛姨媽也撐不住,口裡茶噴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裡的飯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離了坐位,拉著他奶母叫揉一揉腸子。地下的無一個不彎腰屈背,……賈母笑的眼淚出來,琥珀在後捶著。(第四十回)  通過這段笑的描繪,作者為我們繪出了一幅群樂圖。這群人,各有各的笑法,卻又各盡其妙;每個人笑的都情不自禁,卻又不失個人身分。但不管怎麼笑法,卻同樣開心、同樣盡興、同樣無拘無束、同樣痛快淋漓。他們的笑態,似乎就在讀者眼前閃動。他們的笑聲,似乎正敲擊著讀者的耳膜。這種發自內心的笑,這種舒暢縱情的笑,在《紅樓夢》前八十回中,再也找不到第二次。僅有一次可以與之相比,那就是「壽怡紅群芳開夜宴」的一次。不過那次是關起門來悄悄地笑,偷偷地笑,唯恐外人聽見,唯恐他人看見。而這次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開懷暢飲,縱聲大笑;「開夜宴」在規模上與這次也無法相比。然而這兩次的笑卻都是為雍正從地球上消失而發出的。  通過上述分析、推理及前後勾掛,自八月二十日至八月二十五日,圍繞雍正之死,曹天佑等人的活動便全部呈現在讀者面前了。  此文討論了「賈敬與雍正的相同之處」、「賈敬與雍正均屬暴亡」、「雍正死後曹、竹曾作《螃蟹詠》譏諷」、「《螃蟹詠》如何隱寫於八月二十三」及「圍繞雍正『賓天』的一段史實」五個問題。這五個問題是否已經說透了,要由讀者裁定,但就小說中所隱寫的雍正卻遠遠沒有說透。因為小說中,作者設計了眾多雍正的分身,其中薛蟠為其代表。筆者已對薛蟠作過論述了,還將逐一對雍正的分身加以揭示,最後將各個分身中有關雍正的部分綜合起來,才能形成作者寫入小說中的雍正的全貌。  霍國玲  評論只看樓主  angelnun的玫瑰園 樓主  2015-07-11 14:17  54樓  霍國玲《紅樓解夢》  解開脂硯齋之謎(上)  《紅樓夢》一書,是清乾隆年間曹雪芹寫的一部非常受人歡迎的文學巨著。對此書評者不少,其中脂硯齋最早,並連續數次加評,而且往往一語中的,指點迷津,中肯準確,揚揚洒洒,有數千條之多。通過查閱「脂批」,可以看出「脂硯齋」與曹公關係密切,並與曹公有著共同的生活經歷及感受。他深知《紅樓夢》一書的寫作過程及擬書底里,且似《紅樓夢》一書的「個中人」。他深知曹公的秘寫和隱寫手法,前後羅列出幾十種之多。脂硯齋,不計名利,毫不倦怠,引導讀者,步步深入。脂硯在曹公生前還曾與曹公共同審閱抄對過《紅樓夢》文稿,詳知紅樓後事。但人們卻始終不了解:脂硯齋與曹雪芹是什麼關係?當時的社會地位怎樣?他怎麼能像鑽心蟲一樣把曹公的寫作意圖了解得一清二楚?二百年來,人們在研究《紅樓夢》的同時,也在悉心追尋著「脂硯齋」這個神秘人物的蹤跡。只因沒有可供參考的資料,至今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能從批語中知道,脂硯齋除與曹雪芹親密外,又與杏齋、松齋、畸笏叟等相知為伍。僅僅如此,還是摸不清脂硯齋的根底。在無任何參閱資料的情況下,只得再回到其批語中去尋蹤覓跡,略查其詳。  脂硯先生  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困擾之後,一日,筆者順手翻開《紅 樓夢脂評校錄》至第二十一回,見「庚辰回前」批語是這樣寫的:  有客題《紅樓夢》一律,失其姓氏,惟見其詩意駭警,故錄於斯:「自執金矛又執戈,自相戕戳自張羅。茜紗公子情無恨,脂硯先生恨幾多。是幻是真空歷過,閑風閑月枉吟哦。情機轉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凡是書趣者不可少,此為絕調。詩句警拔,且深知擬書底里,惜乎失名矣。  脂硯先生贊此詩好,筆者也覺得不錯,即錄於案頭隨時把玩。先以為這不過是一讀者冷眼看紅樓而發的一通事不關己的高論而已。在一次默寫時,將詩之最後一句「情不情兮奈我何」的「奈」字,順筆寫成了一個「礙」字,這是由於筆者錯解詩意而致。此錯,引起了筆者的思考,深感「奈」、「礙」二字,音雖相近,其意則大不一樣。「奈我何」?「奈我何」?……忽然心頭一震,茅塞頓開。明白了,明白了!雪芹,脂硯一人也。妙絕,妙絕!正是,此詩乃曹公自題,雪芹親批,以明告後人。再讀此無名律詩,心中便豁然了。  自執金矛又執戈,自相戕戳自張羅。  這句詩將《紅樓夢》喻為一個人拿著兩件兵器——一手執金矛,一手卻執戈。並且讓自己的金矛與自己的戈相鬥。看起來打得十分熱鬧,實際上是自導自演的一齣戲。  茜紗公子情無限,脂硯先生恨幾多。  前句已道出「自執金矛又執戈」。那麼,一個人如何自執金矛又執戈呢?原來作者是以此喻指自己筆下的兩個人物:一個是茜紗公子,意即小說主人公賈寶玉;另一個是脂硯先生,即《石頭記》的批書人脂硯齋。此二人一個情思綿綿,一個義憤填號,而其背後,卻掩蓋著同一個人的感情。此人是誰?只能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  是幻是真空歷過,閑風閑月枉吟哦。  這句詩的前半句,隱喻曹雪芹的經歷:曹雪芹從官宦富豪之子,淪落為「舉家食粥酒常賒」的貧民。詩的後半句則喻指他的小說詩詞——表面看來,卻是以閒情逸緻吟哦著風花雪月。  ……  這首回前詩雖短,卻道破了《石頭記》一書的整體結構——自己著述,自行批註;自己藏謎,自己揭謊。道破了此書內容與批語之間的關係——「茜紗公子」的「情」與脂硯先生的「恨」,同屬於作者。道破了作者著書的本旨——作者以風花雪月的小說,隱寫了自己如夢如幻的經歷。  ……  通過上面對庚辰本第二十一前批的闡解和分析,最合乎邏輯的結論應是:《紅樓夢》一書的作者和批者當是一人。即是說,書中脂硯齋的批語,至少有些應是出自作者本人之手,或傳達了作者之意。  筆者帶著這樣的想法重又查閱了脂硯齋的批語,果然得到證實,下面舉幾個例子,說明非作者其他人是批不出來的。  批語中暗隱著批者即作者:  在第一回「萬不可因我之不肖,自護己短,一併使泯滅也」處,蒙府本有批曰:  因為傳他,並可傳我。  前霍國玲、霍紀平的許多文章,已證出《紅樓夢》一書,是雪芹為其戀人香玉寫傳。批中「傳他」的「他」,當指香玉。批中「傳我」的「我」,系指批者,抑或作者?現從「無名律」得知,批者、作者合二而一,均為曹雪芹。此問題迎刃而解。  諧音喻意,唯作者了解:  「甄」隱「真」,「賈」隱「假」。「甄士隱」即「真事隱」。「賈雨村」意「假語存」。「元、迎、探、惜」意「原應嘆息」,「英蓮」即「應憐」還有「霍啟」指「禍起」,「嬌杏」諧「僥倖」",甚至還有什麼「詹光」「單聘仁」「張如圭」等,是作者怒罵那些行為卑鄙品行惡劣的人是愛「沾光」「善騙人」「如鬼賊」。書中這許多隱喻,是作者以"脂硯"之筆名,借批書之機,直接揭示給讀者的。若非作者采人,誰能作如此肯定的批示!  一些寓意,唯由作者指點:  如第一回中寫道:女媧石「煉成高經十二丈」處,甲戌本側批曰「總應十二釵」。在「方經二十四丈」處,甲戌本側批曰:「照應副十二釵」。在「娥皇氏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處,甲戌本側批曰:「合周天之數。」將石頭與十二釵相勾掛,如果不是作者,誰還能作如此批示?石塊的數量,恰與周天之數相合,若非作者指點,誰能知道類似的比喻,除非作者,他人怎能知曉?  文章構思,唯作者才知:  如第四十八回,薛蟠執意要外出作生意,薛寶釵和薛姨媽將薛蟠打發走,又把家中之事安排妥當,「然後寶釵和香菱才同回園中來」。書中只此一句話,批者卻不厭其煩地大談寫香菱入園的構思過程。庚辰本夾批寫道:  細想香菱之為人也,……雖未曾讀書,不能與林、湘輩並馳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豈可不入園哉?故欲令入園,終無可入之隙,籌劃再回,欲令入園必阿獃兄遠行後才可。然阿獃兄又如何方可遠行?曰:名不可,利不可,正事不可,必得萬人想不到自己忽一發機之事才可,……故借「情誤」二字生出一事,使阿獃遊藝之志已堅,則菱卿入國之事才妥。回思因欲香菱入園,是寫阿獃情誤;因欲阿獃情誤,先寫一賴尚榮。實委婉嚴密之甚也。脂硯齋評。  很明顯,這是以批書人脂硯齋之名,寫出的作者曹雪芹的寫作構思。批語中有作者的口氣,是作者與批者合作的產物。  一些批語表明:作者、批者為同體。  ……  曹公深知,解鈴還須繫鈴人,要使讀者悟出書中之奧秘,只有作者自己,才可能幫助讀者解開書中的千千結,因此,曹雪芹在關鍵語句處便親自作批。「脂批」這種形式,正是曹公留給後人打開《紅樓夢》這一謎語寶庫的金鑰匙。那首無名律則是自我介紹的點睛妙筆。曹公思慮之周詳,用心之良苦,真是脈絕血枯矣。  脂硯女士  此名聽來新奇,從那裡又來了一位「脂硯女士」呢?這就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起。首先,此名是從無名律中的「脂硯先生」引伸而來的。既然曹公不以「脂硯齋」為名,偏以「脂硯先生」自詡,想來還似應有個「脂硯女士」。其次,在批語中,似隱還露地閃現出一些帶有女子口吻的批語。由此推斷:脂硯齋中似還應有一位女子成員作批。此女姓甚名誰?她與脂硯先生是什麼關係?暫容後述。為敘寫方便,請允許筆者姑且先以「脂硯女士」相稱。  下面,筆者從脂硯齋的批語中,摘錄數條,以說明批者中除「先生」外,還有一「女士」。  第八回,寶玉、黛玉先後來到梨香院看望薛寶釵,薛姨媽置酒款待。寶玉的奶娘李嬤嬤,不讓寶玉喝酒,嘮嘮叨叨, 一再阻攔。黛玉討厭李嬤嬤不懂事,對李嬤嬤狠說了幾句刻薄話。當作者寫到:「寶釵也忍不住笑著,把黛玉腮上一擰」時,甲戌本側批曰:「我也欲擰。」  此批者是誰?不會是曹雪芹或其他的男性。因為過去男女授受不親。異性間的交往不能這樣隨便。從此批的口氣看,批者只能是個女子,且與黛玉原型有舊交。  第二十六四,寶玉中魔病癒之後,到瀟湘館去看黛玉,忽忘情地對紫鵑道:「好丫頭,若與你多情小姐同鴛帳,怎捨得讓你疊被鋪床。」「林黛玉登時撂下臉來」。此處甲戌本有側批曰:我也要惱。  此批與前批近似,批者不像男子,而應該是個與黛玉身分相同的女子。  評論只看樓主  angelnun的玫瑰園 樓主  2015-07-11 14:18  55樓  霍國玲《紅樓解夢》  解開脂硯齋之謎(下)  還是第二十六回,賈芸去怡紅院看寶玉,甲戌本有側批曰:  這是等芸哥看故作款式者。果真看書,在隔紗窗子說話時已放下了。玉兄若見此批,必云:老貨,他處處不放鬆我,可恨,可根!回思將余比作釵、顰等乃一知己,何幸也!一笑。  這是等芸哥看故作款式者。果真看書,在隔紗窗子說話時已放下了。這第一段是指寶玉在作假樣子給人看。賈芸去怡紅院時,是花襲人接他進的屋,又是花襲人給賈芸倒的茶,寶玉此時的一舉一動,花襲人看的最真切,最有權揭寶玉的老底。因此該批語應為花襲人的原型所寫。  回思將余比作釵、率等乃一知己,余何幸也!一笑。  這句批語說明作者(曹雪芹)把批者(花襲人之原型)視為知己,有如小說中的寶玉對待寶釵、黛玉那樣。  第二十一回,當平兒給賈璉收拾衣被時,突然發現多姑娘送給賈璉的一綹青絲。「平兒會意,忙拽在袖內」,在這關鍵時刻,鳳姐忽然回來。她進屋後見到賈璉,便針對性地大發了一通議論,直嚇的賈璉在鳳姐身後,望著平兒殺雞抹脖使眼色。在「平兒只裝著看不見」處,庚辰本側批:  余自有三分主意。  這裡「余」系指平兒。原來批書人即平兒之原型,亦即襲人原型(柳蕙蘭)。  賈璉和平兒,為了多姑娘的一綹頭髮,一直在家笑鬧不休,當談到鳳姐時,賈璉說:「他(指鳳姐)不論小叔子侄兒,大的小的,說說笑笑,就不怕我吃醋了。」對此句,蒙府本有批曰:  作者又何必如此想……  批書人在賈璉和作者之間划了等號。原來賈璉也是作者的分身。  當平兒說:「難道圖你受用一回」處,有庚辰夾批曰:  阿平,「你」字作牽強,余不畫押,一笑。  這句批語是對阿平(平兒)的原型(柳蕙蘭)的回答。「余」指賈璉的原型,即作者(曹雪芹)。  曹公有意通過第二十一回,反覆交待出作者與批者的關係,批者與批者的關係,其牽線者,首先是回前批中的無名律,其次則是通過該回中賈璉與平兒的笑鬧對話,向讀者交待出:作者是批者之一,此外還有另一人,即作者童年時的伴讀丫頭(花襲人),婚後的侍妾(平兒),老來的妻子(薛寶釵),她們的原型為同一人——柳蕙蘭。她也就是「脂硯齋」中的「脂硯女士」。  脂硯齋  「脂硯齋」書齋之名也。但此齋名奇特。所謂奇特,並非其字難解,而是意有創新。古人有一人數齋者,卻從未見有數人一齋者,今於《紅樓夢》中見之。「脂硯齋」則是二人合用一齋。周汝昌先生曾著文《<紅樓夢>及曹雪芹有關文物敘錄一柬》,介紹了明代薛素素所用一方脂硯,在硯石的側面刻有隸書小字一行:「脂硯齋所珍之硯,其永保。」或許雪芹正是借用此硯之名,但賦予了新的含意:脂(即有脂粉氣)指女士,「硯」可拆出一個「石」字,喻寶玉或雪芹,指先生,「齋」則是二人的居室和書齋,同時也是二人批書合用的筆名。大凡有齋、軒、館、榭者,不是名人學者,便是富豪商賈,而「脂硯齋」內,卻是地地道道的一對窮夫妻。這可是世人能想到的?  《紅樓夢》是一部千古奇書——書名、人名、吃穿用具、語言結構無處不奇。而今發現,就連批書人的筆名,亦可稱奇。「脂硯齋」,說白了就是「"夫妻齋」。而且,這對老夫妻的經歷,更是非同尋常。  眾所周知,《紅樓夢》為曹雪芹所著。眾所不知的,是其妻柳蕙蘭,也是參與者——批書人之一。曹公在自己的書中並非沒有傳她,而是因為內隱太深,讀者未能識出。在參與批書時的數人中,除曹公外柳氏功勞最大。或許因此,批書人的筆名才把「脂」字放於第一位。  脂硯先生和脂硯女士同室批書,以「脂」的批語數量最多,而柳氏又是極賢慧、多智術之人。曹公一生,柳氏知之最清,記之最深,又最了解其寫書奇法、秘法,深諳書中內隱,因此所批往往能恰中鵠的。在批書時,柳氏以寶玉指代作者,親切的稱之為「玉兄」、「石兄」,或戲稱「石頭」,甚至以「我玉卿」而竊竊私占。曹公對柳氏的讚許,則均以花襲人來指代。請看下面摘析的一些批語,便可對其夫妻情誼,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蕙蘭贊雪芹:  第三回,記有諷貶寶玉的《西江月》二詞,甲戌本眉批曰:  未二句最要緊,只是紈絝與膏粱,亦未必不見笑我玉卿。可知能放一二者,亦必不是蠢然紈絝矣。  在此批中,柳氏昵稱寶玉為「我玉卿」,可見二人關係之親密程度。  曹公費柳氏:  曹公總以小說中的花襲人為對象,大加讚賞並感謝。如贊襲人為「孝女義女」,「不獨解語,亦且有智」,還有「賢襲人」、「賢而多智之人」,「善詞令,會周旋」,「能解事,能了事」,「善解忿」,對寶玉是「痴心情願」等。  曹公除在批語中直接讚揚花襲人之外,還借書中人物薛寶釵之心思贊花襲人為「深可敬愛」  第二十回,當李嬤嬤吵罵襲人時,又借黛玉之口對寶玉說:「那襲人也罷了,你媽媽再要認真排場他, 可見老背晦了。」對此己卯本夾批曰:  襲卿能使顰卿一贊,愈見彼之為人矣,觀者諸公以為如何?  同一回,李嬤嬤醉後罵襲人,在「好不好拉出去配一個小子」處,庚辰本有夾批曰:  雖寫的酷肖,然唐突我襲卿,實難為情。  曹公稱襲人為「我襲卿」,在此表達了自己的歉意。而柳氏則稱曹公為「我玉卿」,是一樣的心情,同樣的愛意,稱得上是相敬相愛的老夫妻。  夫妻合批:  曹、柳夫妻二人,不僅有互愛之情,在書中還常以筆交談,合批同一條批語,成為一種獨特的批書藝術形式。  如第二十一回,襲人已用過很多辦法勸寶玉,寶玉還是記不住,襲人非常生氣。當寶玉從瀟湘館回去後,襲人就不理他寶玉還不知為什麼。寶玉悶悶的在屋裡呆了一天,自己看書,又續《莊子》。在續《莊子》時,把釵、黛、花、麝都貶斥了一通,也就算出了氣。擲筆就寢,頭剛著枕便忽忽睡去,直到天明方醒,「翻身看時,只見襲人和衣睡在衾上」。對此句,庚辰本有夾批曰:  好襲人。真好石頭,記得真真好,述者述得不錯。真好,批者批得出。  這一串文字,請看下面解析之後的情形:  曹公見柳氏能深解其意,遂提筆加批一句曰:  好襲人。  柳氏亦用褒獎之語回敬:  真好石頭,記得真真好,述者述得不錯。  曹公復贊曰:  真好,才記者批得出。  這樣一拆一合,不就很清楚了嗎?二人在同室同時在一個抄本上批同一個句子,柳氏贊書寫得好,曹公贊批得好。二人一來一往,合成一批。經解得之後,效果更佳,勝似數批,猶舊電影中的特寫鏡頭,真是別有情趣。  ……  從上面論述進一步證明:「脂硯齋」為曹雪芹和他的妻子柳蕙蘭合用的批書筆名。他們有時單獨一人作批,也有時兩人合作共批一句。此外,「脂硯齋」亦是他們二人的批書地點,即夫妻二人的居室。  曹公在小說之中隱寫了歷史,批書也不用真名,並不明告任何人。因此其他書中均未見記載。二百年前的女子,還處於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男女授受不親的時代,一個家庭婦女,能幫助夫婿批書,已屬難得,而今所批又是曠古奇書,堪稱奇蹟。  「脂批」為曹著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通過「脂批」我們可以看到隱寫在小說背後的一部真實的歷史。從這個角度來說,柳蕙蘭亦參予了《紅樓夢》的創作。  曹雪芹偉大,柳蕙蘭可敬!讀者諸君:您在賃美、歌頌曹雪芹的同時,請勿忘記與忽視他那個聰慧、博學、勤勞、善良的得力助手,曹雪芹在書中亦為之作傳的忠實伴侶——柳蕙蘭!  霍力君  評論只看樓主  angelnun的玫瑰園 樓主  2015-07-11 14:20  56樓  霍國玲《紅樓解夢》  從脂批中的兩首佚詩看曹雪芹的身世  ——兼論曹雪芹參與了批註《石頭記》(上)  一年前筆者從靖藏本《石頭記》的回前批中,為曹雪芹校勘出一首佚詩。  靖藏本《石頭記》簡稱脂靖本或靖本,1959年於南京發現,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了。此書名《石頭記》,是乾隆時期的手抄本,原為揚州靖氏所藏,「靖藏本」由此得名。此書1964年尚在,十年浩劫中迷失不知去向。全書缺第二十八、二十九回,第三十回殘失三頁,實存七十七回余。原書有三十五回全無批語,其餘各回則保留了大量朱、墨批語,可見此書是抄配而成,又屬脂評系統。靖本封面下原有「夕葵書屋石頭記卷一」字樣的紙條。「夕葵書屋」是《熙朝雅頌集》(其中錄有敦誠等人所作有關曹雪芹的詩)的主要編篆者、乾嘉時著名文士吳鼐的書齋名,可見此手抄本《石頭記》決非一般的鈔本。  在靖藏本第五十三回,有段回前批,文字錯亂不可讀。關於這段批語,在《紅樓夢脂評校錄》一書中曾作過介紹。  《紅樓夢脂評校錄》中對此批所作介紹如下:  靖藏回前:祭宗祠,開夜宴,一番鋪敘,隱後回無限文字。(亘古)浩蕩宏恩,(亘古所)無。(所)母孀,兄先(死),無依。變故屢遭,(生)不逢辰。(心摧)(回首令)人(令)斷腸(心摧)!積德子孫到於今,旺族都中吾首門。堪悲(英)立業(英)雄輩,遺脈孰知祖父恩。(知回首)。  對靖藏本第五十三前批的校勘  筆者將上引批語校勘成一條批語及兩首七絕:  祭宗祠,開夜宴,一番鋪敘,隱後回無限文字。  今回首——  亘古浩蕩無洪恩,屢遭變故不逢辰。  兄亡母孀無所依,令人斷腸亦摧心。  積德於今到子孫,都中望族首吾門。  堪悲立業英雄輩,遺脈孰知祖父恩。  當兩首七絕校改完畢後,重讀一遍時,一種悲凄與怨憤撲面而來!使人不禁要問:兩首七絕出於何人之手?又是誰將它們載入書中?  兩首七絕只能出自雪芹之手  顯然,靖本第五十三前的這兩首詩,與《紅樓夢》小說無關,卻與「祭宗祠,開夜宴,一番鋪敘,隱後回無限文字」一起,被作為批語載入書中。此詩出自誰人之手?這便涉及了在書中留下了大量批語的脂硯齋是何人的問題。  關於《石頭記》的主要批書人是何許人的問題,紅學界向來說法不一:有人說脂硯齋「即是那位愛吃胭脂的寶玉,即是曹雪芹自己」。有人說脂硯齋是史湘雲的藝術原型,是曹雪芹的續弦妻子。有人說脂硯齋是曹雪芹的堂叔,不一而足。  筆者胞姊霍力君認為,脂硯齋是曹雪芹及其隱居香山時的妻子柳蕙蘭在批註《石頭記》時合用的筆名。  現在,我們從被校勘出的兩首詩的內容上來看,此詩只能出自雪芹之手。尤其是七絕中的「兄亡母孀無所依」一句,除雪芹之外,無論是他的妻子還是他的堂叔,都不可能將這樣的詩句載入曹雪芹的著作中,去充作回前批。筆者由此斷定,這兩首七絕,是曹公回首往事時,對自己一生不幸所發出的感慨,是有意向讀者透露自己的身世。  試解兩首七絕  在試解之前,筆者認為有必要重提雪芹家世:  江寧織造的世襲情況與曹頫的過繼。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在世時,曾任江寧織造之職。璽死後,其子寅繼任江寧織造,又作巡鹽御史。曹寅只有一子曹顒。寅於康熙五十一年病故。寅死後,康熙特命當時年僅二十歲左右的曹顒襲任江寧織造朗中(三品)之職。康熙五十三年臘月,顒病故於北京,身後留下了妻子馬氏與母親李氏兩代孤孀。康熙憐念先臣,特命將曹寅的四侄兒曹頫入嗣為李氏之子,並繼曹顒之後,再次襲任江寧織造,成為年輕的江寧織造。他當時年僅十六、七歲。  曹雪芹曾有一兄,幼年夭亡  據曹寅同時代人張雲章《朴村詩集?曹荔軒(曹寅)銀台得孫卻寄,兼送入都》一詩得知,曹寅在世時曾得過一孫,但此兒在其父曹顒病故前先已夭亡,這是從曹頫康熙五十四年三月七日的奏摺中得知的:  奴才之嫂馬氏,因現懷如孕已及七月,恐長途勞頓,未得北上奔喪,將來倘幸而生男,則奴才之兄嗣有在矣。  (摘自《關於江寧織適曹家檔案文料》,中華書局1975年版)  由此得知,曹顒死時,膝下無子。否則,奏摺上就不會出現「倘幸而生男,則奴才之兄嗣有在矣」之說了。  在曹家《氏族譜》上的曹顒名下,有一個叫天佑的兒子,且作了官:  《氏族譜》:「曹璽玄孫、曹天佑,現任州同。」按氏族譜系乾隆皇帝於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命修,至乾隆九年十一月刊成者,其雲「現任」時限確切。(摘自周汝昌先生所著《紅樓夢新證》,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版)  在《氏族譜》中的曹天佑,便是曹頫奏摺中提到的那個遺腹子。他於五月初生了下來,是個男孩。且長大成人做了官。因而曹顒名下,才有了天佑這個官職為州同的兒子。  王利器先生認為:曹顒的遺腹子曹天佑,便是《紅樓夢》一書的作者曹雪芹。筆者贊同此說。在筆者所作《曹雪芹生辰考》一文中,不僅採納了王利器先生的觀點,並在這一基礎上,論證出曹天佑出生在康熙五十四年五月初三日。筆者認為:曹顒之子曹天佑即曹雪芹,他曾有個兄長幼時夭亡,其母馬氏早孀。——在此前題之下,我們來解釋這兩首回前詩:  試解兩首回前詩  亘古浩蕩無洪息,屢遭變故不逢辰。  兄亡母蠕無所依,令人斷腸亦摧心。  試解此詩:  亘古浩蕩無洪恩——並不存在自古未有的浩蕩洪恩。  這個詩句中的「亘古洪恩」是有所指的。此說源於康熙五十四年正月十八日李煦的奏摺:  奴才李煦跪奏。曹顒病故,蒙萬歲天高地厚洪恩,念其孀母無依,家口繁重,特命將曹頫承繼襲職,以養瞻孤寡,保全身家,仁慈浩蕩,亘古所無。  (摘自《江寧織造曹家檔案史料》中華書局1975年版。)  評論只看樓主  angelnun的玫瑰園 樓主  2015-07-11 14:21  57樓  霍國玲《紅樓解夢》  從脂批中的兩首佚詩看曹雪芹的身世  ——兼論曹雪芹參與了批註《石頭記》(下)  讀者可以看到,這首回前詩第一個詩句中的「亘古浩蕩無洪恩」中的「亘古」、「浩蕩」、「無」、「洪恩」七字,均出自李煦當年的奏摺。這難道是偶然的巧合嗎?不!這是對奏摺中所流露出的那種感恩思想的反叛與對抗!作者因何會產生這種情緒?筆者淺析於下:  作者從其祖父曹寅的病故、父親的早逝中認識到,祖父和父親終日奔忙勞碌,是在為皇上賣命,是在「為他人做嫁衣裳」。尤其是他父親曹顒,正是由於年底押運貢品進京,才病死在都中的!否則,隆冬臘月,曹顒不在自己溫暖的南京家中準備過年,卻千里迢迢、頂風冒雪來到北京作甚?筆者此說決非妄猜,因為曹公已將自家每逢年底都要向清宮進鮮的史實載入了書中。請看一段原文:  至掌燈時分,鳳妞已卸了妝,來見王夫人回話:「今兒甄家送了來的東西,我已收了。咱們送他的,趁著他家有年下進鮮的船回去,一併都交給他們帶了去罷?」王夫人點頭。(第七回)  書中的甄家,其中包括蘇州的甄士隱家與金陵的甄寶玉家,均隱寫著作者的「真家」。因此說,上引原文中所談到的「趁著他(甄)家有年下進鮮的船回去」,正記載著作者之真家,每逢年底都要用船運載江南土特產向清宮進貢之史實。由此筆者想到,曹顒年底進京,最大的可能是押運貢品而來,不料一病死在了都中。曹顒之死,關係著曹家的興衰與天佑的命運;曹顒的死因,祖母不可能不告訴雪芹,這會在他心中投下抹不掉的陰影。他難道會將這一切,視為皇上對曹家降下的「亘古浩蕩洪恩」嗎?  讀者自李煦的奏摺中可以看出,曹顒死後,康熙特命曹頫「承繼襲職」。李煦奏摺中稱康熙此舉,是對曹家降下的「亘古浩蕩洪恩」,而事實卻是:曹頫的「承繼襲職」,不但未能「養瞻孤寡」、「保全身家」,反而給這個家帶來了一連串的災難。如果沒有曹頫的「承繼襲職」,很可能曹家敗落的不會如此迅速、悲慘、徹底!這恐怕便是曹公在詩句中寫出「亘古浩蕩無洪恩」的另一原因,或許是更重要的原因。因為曹公與香玉一生的不幸,正是葬送在曹頫夫婦手裡。曹公對曹頫夫婦的痛恨,決不亞於對雍正的痛恨。  屢遭變故不逢辰——接二連三遭到不幸,自嘆命運不好,生不逢辰。  詩句中的「屢遭變故」概括了曹公一生的遭際,這其中包括——康熙五十三年年底其父曹顒的病故。轉年曹頫的入嗣;雍正六年正月南京曹家的被抄,隨後曹頫帶領全家老小進京領罪;雍正八年宮中選秀女、才女,曹頫夫婦將香玉認作女兒送進宮去,自此使天佑、香玉誓作三世夫妻的願望化作泡影;雍正十年,香玉虛齡十七被強納為皇貴妃。這樣的打擊,幾乎要了天佑的命;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夜間,雍正服丹暴亡。翌年,香玉出家為尼,離開清宮;乾隆九年,天佑中舉並得官州同。十六年香玉為其生下一子,不料天佑香玉事發,一個懼禍逃禪,一個懸樑自盡。天佑香玉一案被定作賊案。天佑被從宮中革出不用,其家被掃地出門。「家亡人散各奔騰」,正是指此。乾隆二十八年秋,天佑香玉所生之子病故。——這一切,便是曹詩中「屢遭變故」之內涵。  兄亡母孀無所依——兄長夭亡,父親早逝,孀母弱子無依無靠。  令人斷腸亦摧心——(回首往事)令人痛不堪言,猶如撕肝裂膽,斷腸摧心。  積德於今到子孫,都中旺族首吾門。  堪悲立業英雄輩,遺脈孰知祖父恩。  試解此詩:  積德於今到子孫——雪芹祖父曹寅能文能武,好善樂施,濟弱扶危,是當時聞名遐邇的文化名流,以「善」著稱。「積德」正是指曹寅好善樂施。此句是指曹寅而言。  都中望族首吾門——曹家堪稱百年旺族,金陵首富。詩句中的「都中」是隱寫中的金陵。  堪悲立業英雄輩——指雍正帝與乾隆帝所襲帝王霸業。  遺脈孰知祖父恩——雍正的兒孫們,有誰知道曹寅有恩於他們呢?想當初,如果不是雪芹的祖父曹寅在康熙面前力薦皇四子胤禛,胤禛的兒孫們,怎麼會有作皇上的份?又如何去建樹帝王功業?  顯然,這兩首七絕是曹雪芹晚年在回首往事時所發感慨,同時是對自己家境、身世的有意披露;被校勘出的兩首七絕,加起來也只有八個詩句,然而就是這八個詩句,卻有助於下述問題的解決與澄清。  澄清幾個問題:  曹雪芹究竟是誰的兒子——到目前為止,關於雪芹是 曹寅之孫這點,紅學界幾乎沒有爭議,但一說到曹雪芹是誰的兒子時,幾位學者便各持己見、互不相讓了。例如:周汝昌先生認為曹雪芹是曹頫的兒子,王利器先生則認為曹雪芹便是曹顒的那個遺腹子,兩者之間,至今互不相讓。筆者贊成王利器先生的觀點,即曹雪芹便是曹顒的遺腹子曹天佑。否則,曹雪芹為何敢將「曹天佑」變更姓氏,改名為「吳天佑」寫入書中?他只能給自己改姓,卻無權替別人改姓!如今,由於被校勘出的第一首七絕中出現了「兄亡母孀無所依」的詩句,使我們得知,詩作者的身世與曹天佑的身世相符,這便為曹雪芹即曹顒之遺腹子說,找到了新的證據。  曹雪芹出生在哪一年的問題——關於曹雪芹的生年問 題,紅學界多年來亦常有爭論。周汝昌先生認為曹雪芹生於雍正二年,即1724年夏,王利器先生則認為曹雪芹生於康熙五十四年夏即1715年,兩說之間竟然相差了九年之多。筆者贊成王利器先生之說,並通過考訂賈寶玉的生辰,確定曹雪芹生於康熙五十四年五月初三日,即1715年6月4日。  如今我們自詩句「兄亡母孀無所依」得知,曹雪芹便是曹顒的遺腹子。曹顒死於康熙五十三年年底,自然,他的遺腹子 也只能出生在康熙五十四年即1715年。  曹雪芹的譜名叫曹天佑,曾中舉,得官州同——《氏族譜》中載,曹氏家族顒子天佑,「現任州同」。關於曹雪芹是 不是《氏族譜》中那個記在曹顒名下的曹天佑,他是否中過舉,是否作過官等問題,在紅學界均有爭議。如今既然已從「兄亡母孀無所依」的詩句中,得知雪芹即曹顒的遺腹子,那麼《氏族譜》中關於顒子曹天佑的一切記載,實際上便成了對曹雪芹身世的記載——雪芹的譜名叫天佑,曾中舉,官州同。  曹雪芹自己參與了批註《石頭記》——關於脂硯齋是何許人的問題,紅學界多年來一直爭論不休。如今被校勘出的兩首七絕既出自曹公之手,又以回前批的形式被載入書中,這就為曹雪芹參加批註《紅樓夢》找到了依據。這就足以證明,脂硯齋的評語中,融入了曹雪芹自己的批註,由此讀者便可得知:曹雪芹不僅是《石頭記》的作者,同時還參加了此書的批註工作。  霍國玲  1995.3.15完稿  於香山瑞香軒  評論只看樓主  angelnun的玫瑰園 樓主  2015-07-11 14:22  58樓  霍國玲《紅樓解夢》  齡官畫薔  《紅樓夢》第三十回有一段齡官畫薔的描寫:  寶玉用眼隨著簪子的起落,一直一畫一點一勾的看了去,數一數,十八筆。自己又在手心裡用指頭按照他方才下筆的規矩寫了,猜是個什麼字。寫成一想,原來就是個薔薇花的「薔」字。  《紅樓解夢》作者查閱了《辭海》和《辭源》,「薔」的繁寫是十七劃,而不是十八劃。因而懷疑所畫為「霑」而不 是「薔」。但「霑」是十六劃,也不是十八劃。又該如何解釋?北京市第一二二中楊昱老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完善了對此問題的解釋:齡官「雖然用金簪劃地,並不是掘土埋花,竟是向土上畫字。」如何畫字呢?她有自己「下筆的規矩」,「一直一畫一點一勾」都有「起落」即都是一筆。即是說一般人寫作一筆的偏旁,但齡官卻寫作兩筆。如此來畫「薔」為十九劃,而「霑」恰為十八劃。但十八劃中的字不只「霑」一個字,怎能斷定不是別的字,而定是「霑」字呢?為了消除讀者的懷疑,曹公在書中繼續寫道:  伏中陰晴不定,片雲可以致雨。忽一陣涼風過了,唰唰的落下一陣雨來。寶玉看著那女子頭上滴下水來,紗衣裳登時濕了。  查字典便知:在按齡官規矩所寫的十八劃的字中,上面是「雨」字頭(「落下陣雨來」)下面有水字邊的字(齡官的 「紗衣裳登時濕了」)除「霑」外再無其它字。因此齡官畫薔,從隱寫歷史的角度看,並非「薔」字,卻是「霑」字。  評論只看樓主  angelnun的玫瑰園 樓主  2015-07-11 14:23  59樓  霍國玲《紅樓解夢》  《紅樓圓明隱秘》  工商出版社  1997年12月出版,發行一萬冊  本書包括:圖片部分——《圓明園四十景位置圖》、香玉的十二幅圖片;文字部分——《紅樓圓明隱秘》《曹雪芹故居考》《香玉皇后行樂圖》繪畫性質及繪製時間的再考論、香玉皇后故居——廣慧庵考論  曹雪芹故居考論  關於「曹雪芹故居」的紛爭  早在五、六十年代,有些紅學家如吳思裕先生,便開始尋找曹雪芹故居。1971年4月在香山正白旗村39號老屋西牆壁上,發現了題壁詩。於是圍繞著題壁詩,以及此處是否為曹雪芹故居的問題,展開了爭論。  對故居持否定態度的有:吳世昌、趙迅、胡文彬和周雷等人。其理由主要有:  關於題壁詩:考證出這些詩歌的出處,分別源於:《西湖志》、唐寅《六如居士全集》、《東周列國志》等。  對聯:傳說為鄂比送給曹雪芹之聯,但有改動。  有些零散句子,內容粗俗,顯然不可能出自雪芹之手。  認為這些詩,一是詩歌平庸,二是字體欠佳,因此既非曹雪芹所作,亦非曹雪芹所抄寫。  關於此宅:  題壁詩有「歲在丙寅清和月下旬」字樣。認為不可能是乾隆十一年(1746年)「丙寅」,因健銳營是乾隆十四年建立的,故乾隆十一年時,正白旗村39號住宅尚未建造;因此,只能定為嘉慶十一年(1806年)「丙寅」;而此時雪芹已去世四十多年,題壁詩不會與他有關聯。  關於曹雪芹移居西山的年代,認為從敦氏兄弟、張宜泉等人的詩句等旁證材料推斷,大約在乾隆十六年至二十一年(1751——1756年)期間。根據當地的傳說「乾隆二十年(1755年)春天雨大,(曹雪芹)住的三間房塌了」,所以此屋與雪芹無關。  對故居持肯定態度的有:胡德平、馮精志、馮華志、嚴寬等。其理由主要有:  關於題壁詩:  傳說中鄂比送給曹雪芹的對聯出現在題壁詩中,說明此屋與曹雪芹有關。  從題壁詩的內容來看,雖並非一定由曹雪芹所抄,但均與曹雪芹的身世密切相關。  從散句來看,更說明與曹雪芹有關。  從題壁詩的保存方式來看,說明主人對此十分重視,並未隨意將其毀掉。  關於此宅:  正白旗的護軍營房在健銳營建立之前(乾隆十四年)就已存在。因此,題壁詩出現在健銳營創建之前是可能的。  雨大沖塌房屋,只是說屋頂塌下,不能住人,並非指各面牆都已衝倒,此事不能說明題壁詩寫於重建房屋之後,卻有可能題於此房塌頂之前。  從史料上看,曹寅在這一帶有住房。  1986年在正白旗村39號籌建曹雪芹紀念館。這實際是暫不能確定是「故居」的一種折中方案。即房屋保持原樣,題壁詩等仍保留不動;但是不將此宅稱作「故居」,而叫「紀念館」,目的是讓參觀者自己去判斷,這是一種比較現實的作法。  ……  筆者認為:北京香山正白旗39號宅院確應是曹雪芹故居。……  再次呼籲建立曹雪芹香山故居  在本書編外集《紅樓圓明隱秘》中,曾有專文《曹雪芹故居考論》論證原香山正白旗村39號院為曹雪芹故居。從那時至今已有五年,五年來尚未見到有任何人對此論提出商榷。本文僅就將香山正白旗村確定為曹雪芹故居的歷史演變過程再作進一步介紹。  1971年在香山正自旗村39號院發現題壁詩前後的情況——普遍認為此處即「曹雪芹故居」  在香山地區有許多關於曹雪芹晚年生活在香山一帶的傳說。本書第一集《曹雪芹的卒年與葬地》一文,已論證曹公就是死在香山,據說被葬於正白旗村附近的地藏溝(現為部隊佔地),甚至在解放初期還有老人能夠指出哪是他的墳塋(因為旗人之墳沒有墓碑)。  過去香山一帶流行演小曲、唱蓮花落等,其中關於曹雪芹的住處,是這樣唱的:  門前古槐歪脖樹,小橋溪水野芹麻。  1962年北京市副市長王崑崙,曾組織人力到香山一帶, 考察有關曹雪芹的遺迹和傳聞。  1963年3月吳恩裕、周汝昌、吳世昌等人,訪問了香山張永海老人。吳恩裕曾作過詳細記載,後收入《有關曹雪芹十種》中。他寫道:  他(指曹雪芹)住的地點,在四王府的西邊,地藏溝口的左邊靠近河的地方;那兒今天還有一棵二百多年的大槐樹。  吳先生還曾記錄了曹雪芹的好友鄂比贈給曹雪芹的一副對聯:  遠富近貧以禮相交夭下有,疏親慢友因財絕義世間多。  在吳恩裕等人訪問張永海老人八年之後的1971年4月4日,於原香山正白旗村39號老屋西牆上,發現了題壁詩。人們發現此院,恰恰與香山地區傳說中的曹雪芹故居相吻合:  正白旗村恰恰在四王府的西邊;而且曹家旗籍恰恰屬正白旗。  在「39號院」西邊,恰恰有條小溪,有小橋。  「39號院」門前,恰恰有數棵四百多年的大槐樹,其中一棵恰恰是「歪脖樹」(整個正白旗村除這幾棵老槐樹外再也無其他的老槐樹了)。  在題壁詩中,恰恰也有傳說中鄂比送給曹雪芹的聯,即:  遠富近貧以禮相交天下少,疏親慢友因財而散世間多, 真不錯。  這副對聯與傳說中的對聯,只有三個字有差別。即「少」傳為「有」;「而散」傳為「絕義」。  基於「39號院」與傳說中的情況幾乎處處相符,人們便紛紛認為:此處即曹雪芹故居,老屋內的題壁詩自然也是出自曹雪芹之手。消息傳出,一時來此參觀者極多。  ……  評論只看樓主  angelnun的玫瑰園 樓主  2015-07-11 14:24  60樓  霍國玲《紅樓解夢》  《紅樓解夢》第四集,分為上下兩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六千冊,2003年8月再版至九千冊  本集內容簡介  自「解夢」學說提出後,學術界便生髮出兩點疑慮:其一,香玉皇后果有其人?為什麼在清史檔案中找不到有關記載?其二,曹雪芹、香玉竟把雍正皇帝毒殺?怎麼歷史上並無記載?即使雍正是他們殺的,如何證實?  對於上述兩個問題,在《紅樓解夢》前三集及編外集中,已作了一定程度的論證,本集將繼續對這兩個問題作出正面回答:曹雪芹不僅將香玉皇后一生事迹隱記於《紅樓夢》中,而且在香玉死後,還為她立了碑,修了廟。(原址在現今的北京陶然亭公園內。)至於曹、竹二人毒殺雍正問題,本集將有《揭開雍正暴亡之謎》等六篇文章論證。這些論證,不僅進一步論述了雍正確系曹、竹二人所除,而且還揭示出乾隆篡位的醜行。(篡奪了本屬於其幼弟弘瞻——香玉皇后所生嫡皇子的皇權。)  本集內容共分四大部分,計14篇文章。現簡介如下:  第一部分:該部份共包括3篇考證性文章:《香玉皇后的陵寢在北京陶然亭公園》:香家、鸚鵡家和花神廟是陶然亭二百年來的隱謎。現經考證:這實際是香玉皇后的陵寢;《曹雪芹的母親馬氏是康熙的公主》:本文考證出雪芹的母親是康熙的公主。因而,雪芹便應是康熙皇帝的外孫。這也就能理解為什麼在他落魄之後有那麼多的皇族後裔朋友,為什麼《紅樓夢》在皇族中也有流傳;《馬氏公主的名字及生卒年月日》:馬氏公主名字叫「橋」,生於康熙三十二年三月初一日,卒於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初一日。  第二部分:曹雪芹和香玉的宮廷政變及毒殺雍正帝。這部分包括六篇文章:1.《揭開雍正暴亡之謎》:雍正帝暴亡的原因是二百多年來的史學之謎,《紅樓夢》內隱有何事是二百多年來的文學之謎。經過對帶脂批的八十四本《石頭記》的解析,結論是:雍正是好丹之徒。於是曹雪芹製作了毒丹,交由香玉皇后,在她的協助下,使雍正帝服此丹而暴亡。全文長達四萬字,在以前論述的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的全面而詳盡的解析和論述。2.《一首嘲諷雍正的詩詞一一<好了歌>》:《好了歌》的背面之意是曹公對雍正一生的總結和嘲諷。3.《曹雪芹的思想體系和政治理想》:曹雪芹在毒殺雍正時,已形成了自己一整套與清代大奴隸主統治階級相對立的思想體系和政治理想——這正是曹、竹毒殺雍正帝,搞宮廷政變的思想、政治背景。4.《乾隆皇帝的非法繼位考論》:雍正帝的合法繼承人應是香玉皇后之子弘瞻。曹、竹除掉雍正的目的,是欲在弘瞻繼位後,因他尚幼,可由香玉皇太后主政,實現曹、竹的政治理想,但弘曆(乾隆)卻趁機製造假密詔,更換乾清宮匾後橘匣中的密詔,篡奪了皇位。本文對此進行了詳盡的考論。5.《乾隆篡位後,曹雪芹曾組織反清武裝》:乾隆篡奪皇位後,雪芹立即離開京城,至河南、直隸邊界,進行反清活動。但由於歷史條件不成熟,力量對比懸殊,很快遭到失敗,但他本人得以逃脫。6.《關於<紅樓夢>的思想傾向性》:此問題曾在五十年代引起激烈爭論,有三派觀點:市民說、農民說和封建地主階級的叛逆者說。這場爭論終未達成共識。筆者在探考曹、竹二人毒殺雍正,以進行宮廷政變過程中,了解到曹、竹二人實際是代表著奴隸階級的利益。本文提出的是「奴隸說」。  第三部分:在前三集的基礎上,繼續論證通過《紅樓夢》小說看到其背面隱史。這部分包括2篇文章: 1.《<紅樓夢>里的合身法》:「合身法」是指在同一個小說人物身上,隱寫幾個不同的歷史人物的寫作方法。「合身法」同「分身法」一樣,是曹雪芹創造的重要寫作秘法之一。2.《<紅樓夢>中的隱寫方法》:該文對《紅樓夢》中的隱寫方法作了歸納,為霍力君所作。因她已寫有二十餘萬字的紅學論文,且自成一體,擬出版專集一一《紅樓解味》。本集僅錄此篇以饗讀者。  第四部分:闡釋了《紅樓夢》中較重要的一些詩詞曲賦,共包括3篇文章: 1.《釋<姽嫿詞>一一香玉是反清英雄》:《姽嫿詞》的背面之喻即:香玉是一位深明民族大義的女豪傑。 2.《<芙蓉女兒誄>——一篇為香玉皇后作的誄文》:該誄文可使讀者了解:曹雪芹創作《紅樓夢》的緣由——一字一淚地寫出香玉皇后的一生。3.《部分詩詞曲賦燈謎之詮釋》:此文共闡釋了10首詩詞曲賦燈謎。  評論只看樓主
推薦閱讀:

徐公解夢
何為周公解夢 夢的類型有哪些
解夢-夢兆吉凶速查
我們了解嗎:解夢分析你是否住進了鬼宅
解夢,自我療愈的開始  完

TAG:解夢 | 薛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