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文明的對話:世界主要文明起源中心的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一)
2015年4月6日,「早期文明的對話:世界主要文明起源中心的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如期舉行。上午的議題是「中國考古學界對於早期文明的探索與認識」,有四位從事相關課題研究的考古學者進行了演講。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李伯謙教授首先對考古學所見的中國早期文明研究進行了歸納。目前中國文明起源與早期文明的研究成果是經過八十多年幾代考古學人的不懈探索得來的,基本可以輪廓出中國文明演進的發展脈絡和模式。1.中國古代文明演進歷程經歷了古國——方國——帝國三個階段;2.中國古代文明演進的模式是:突出神權模式、突出君權王權模式;3.中國文明演進的特徵是:雖然「多元」但趨「一體」,文化譜系綿延不絕,最終形成核心統一的信仰系統、文化價值和制度規範。
李伯謙教授
之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劉斌所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石峁遺址考古發掘項目領隊孫周勇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教授分別就公元前2000年前後南方太湖流域早期文明代表良渚遺址、北方區域政體形成的參照陝西神木石峁遺址、中國早期國家形成的關鍵點二里頭遺址,在中國早期文明及早期國家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行演講。
劉斌研究員
孫周勇研究員
許宏研究員
下午的議題是「早期國家的起源與形態」,有來自國內外的七位學者進行了演講。
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院教授David Wengrow 首先對埃及早期國家的形成與新石器時代文明的關係進行了介紹,它認為,埃及王朝國家的出現是對此前文明模式的瓦解,就手工業和貿易而言,國家的產生代表了顯著的技術知識的丟失和文化視野的狹隘化,而並不應當被視為與革新並行的進程。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孫華在其演講中,對商代前期的中心都城、地方城址以及各級普通聚落進行了考古學觀察和文化現象的比較。他認為,以鄭州為中心的二里崗文化分布區是商代前期的商文化直接統治區,二里崗文化分布區外有商文化因素的其他文化區是商文化的間接統治區。雖然這時,還沒有證據證明文字和文獻已經產生,但是,它已為日後中國傳統的社會組織和管控制度奠定了基礎。
印度巴羅達大學考古與古代歷史系教授Pottentavida Ajithprasad 就公元前2000年前後古吉拉特與哈拉帕文化在向印度河流域東南部擴張過程中,對通過考古學觀察揭示出文明擴張的動力及影響力進行了討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考古工作隊隊長唐際根先生對安陽殷墟都邑布局與商王朝的社會組織這一話題展開陳述。傳統認為商王朝是奴隸社會,但其論據並不成立。鍶同位素研究顯示殷墟王陵區的人殉人牲是來自外族的俘虜。墓葬資料顯示商社會具有垂直的分層結構和水平的家族組織。今年殷墟發現的道路系統、渠道和手工業作坊是直接在商王室組織下建立的。
密歇根大學凱爾西考古博物館助理研究科學家Geoff Emberling 主要探討了公元前1100年埃及政權瓦解之後,統治努比亞地區400年的庫施王國,在政治權威、社會不平等和經濟複雜化方面呈現出獨特的文化軌跡。雖然庫施王國沒有明顯的城市化程度,建築更多的是反映儀式功能而非王權象徵,也沒有自己的文字系統,但是並不能否認因其建築神廟、手工業作坊,並且具有發達的管理和控制體系的國家特徵。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劉緒通過考古學材料梳理了西周王朝疆域內的國家形態,並整體探討了他們所具有的共性特徵:西周實行的是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法等級制;周王朝建立了一套政府管理機構;周系墓葬沒有殷遺民墓葬中常見的殉人習俗;各諸侯國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禮制對維護社會秩序和鞏固王朝統治發揮著重要作用。
巴基斯坦哈扎拉大學考古學系講師Muhammad Zahir 對後印度河文明時期巴基斯坦北部和西北部的文化面貌進行了概述。其中涉及到考古學傳統、城市化、宗教藝術和建築的發展,在公元前第一千紀,作為南亞第二次城市化的組成部分,Taxila、Charsadda等幾個大城市的崛起並成為學習與教育的中心,催生了主要宗教——尤其是佛教在南亞及其他地區發展和傳播,締造了犍陀羅藝術風格。
今天的討論是一次由點及面的交流與碰撞,不僅對中國早期文明及早期國家形成的特色進行了綜合性對比與梳理,更將視野擴展到印度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展開世界早期文明觀察與討論,今天的演講非常精彩,大家雲集、受益匪淺。
推薦閱讀:
※菲駐華大使:中菲將舉行南海問題雙邊對話|南海問題|磋商|對話
※這才是教育!一位爸爸和兒子,最簡樸的對話!網友:值得存100年!
※對話著名作家張煒
※風水對話錄(凶煞)
※一對男女的對話
TAG:學術 | 世界 | 比較 | 文明 | 國際 | 起源 | 對話 | 會議 | 研討會 | 會議紀要 | 會會 | 早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