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戛納電影節海報大賞。

2014-05-13 微電影

戛納這座僅有7萬人口的小鎮,精巧、典雅、迷人,擁有世界上最潔白美麗的沙灘和終年的陽光,每年都在上演一部電影屆的大賞,群星閃耀,大師雲集,同為視覺盛宴的還有歷屆的海報設計。隨著電影節的不斷成長和改變,海報的設計元素也越發豐富,獨具匠心,文化與藝術氣息的結合,堪稱經典。

下面就是舉辦至今67屆全部的電影節珍藏海報:

1946年 第1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第1屆的戛納電影節還只是一個新生事物,所以這屆的海報上也是清清爽爽地主打「戛納」這座美麗的海濱小城,海天一色的蔚藍,高大蓬勃的棕櫚樹,還有小島上正在度假的貴族男女,一種閑適優雅的法式風味。 實際上,當時戛納並不是這幅世外桃源的景象,因為剛剛在二戰中被納粹蹂躪得滿目瘡痍,當時的戛納市長比科為了開辦首屆戛納電影節,帶領市民填平彈坑、清理磚瓦、整理街道,這才讓整個戛納重新煥發光彩,迎接這次電影的盛會。初出茅廬的戛納電影節似乎還沒有想好自己的定位和獎項的設置,第一屆戛納還沒有「金棕櫚獎「這個名稱,只有評委會大獎,有11部電影都奪得了這一獎項,分別是丹麥的《大地將變成紅色》、美國的《失去的周末》(比利·懷爾德)、法國的《田園交響曲》、英國的《相見恨晚》(大衛.里恩)、印度的《尼恰·那伽》、義大利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羅伯托·羅西里尼 )、瑞典的《考驗》(英格瑪·伯格曼編劇)和《最後的機會》、墨西哥的《瑪麗亞肖像》、捷克的《沒有翅膀的人》、前蘇聯的《偉大的轉折》。這些電影的質量都毋庸置疑,但是這個讓參賽各國都皆大歡喜的獲獎名單明顯帶有外交均衡的性質,這對於剛剛誕生,尚未站穩腳跟的戛納電影節來說,是很有必要的。

1947年 第2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首屆戛納電影節獲得巨大成功後,戛納市長比科為了把第二屆辦得更好,自籌資金,修建了漂亮的電影宮,一直到現在電影宮都是戛納電影節的主陣地。 這屆海報虛實結合,海報最醒目的是一台攝影機,但是在攝影機的中間仍然是美麗的戛納風光。這屆戛納前蘇聯沒有送來參展影片,也未派代表團參加,有人猜測是因為已經初露端倪的東西方冷戰格局,又有人傳言就是因為在第1屆戛納電影節上,蘇聯代表團的招待會「過了線」,太資本主義化了。這屆戛納前蘇聯沒有送來參展影片,也未派代表團參加,有人猜測是因為已經初露端倪的東西方冷戰格局,又有人傳言就是因為在第1屆戛納電影節上,蘇聯代表團的招待會奢華放縱,「過了線」,太資本主義化了。和第1屆戛納天女散花平攤到各個主要參賽國不同,第2屆戛納電影節的獎項開始不再按國別派發了,而是分別頒給不同類型的影片,比如故事片、紀錄片、動畫片等等。這屆獲獎的影片有:法國片《安東尼夫婦》獲故事片大獎,美國片《交叉火力》獲社會片大獎,美國片《齊格菲歌舞團》獲音樂片大獎,美國片《坦博》獲動畫片大獎。

1949年 第3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由於法國政府財政困難,第3屆戛納拖了2年,直到1949年才舉行。1947年已經竣工但沒錢裝修的電影宮也正式裝修完畢,1949年9月2日,正式開門迎賓。 本屆電影節的海報元素非常一目了然,一名身著各國國旗的女郎手舉著電影膠片奔跑而來,充分說明了戛納電影節作為國際電影節的身份。這屆戛納終於開始有了金棕櫚大獎,而且聚焦到了一部片子,這就是卡洛·里德導演的英國片《第三個人》。

1951年 第4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再次因為資金問題,戛納電影節又停辦了1年,之前的3屆戛納電影節都是在9月底舉行,因為與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的時間相衝突,經過法意兩國協商,從第4屆開始,戛納電影節改在4月底5月初舉行。這屆的海報依然延續了前幾屆,設計元素糅合了電影和戛納風光。由於前兩屆戛納前蘇聯代表團都以種種理由拒絕參加,這一屆前蘇聯終於重回戛納。但是這一屆戛納因為外交和政治問題仍然很不太平,首先是瑞士的參賽片惹惱了前蘇聯,然後法國外交部又抵制前蘇聯的參賽片《解放了的中國》。好在戛納畢竟是看重電影本身的品質,最終德西卡的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作品《米蘭的奇蹟》摘得了金棕櫚大獎。

1952年 第5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和第3屆一樣,本屆的海報也是主打國旗牌。1952年的戛納電影節被稱為「美女節」,因為歐美當年著名的美女明星們都在戛納匯聚一堂。 戛納電影節上的一些花邊逸事本身比電影還要傳奇有趣。本屆戛納頒獎之前,就意外地出現了泄密事件,毗鄰戛納的蒙特卡洛電台提前宣布了獲獎名單,讓戛納組委會非常尷尬。他們剛開始懷疑某評委,最後才查明原來是給評委送咖啡的侍者聽到了頒獎結果,透露給了電台。泄密事件並沒有影響最終的獲獎結果,義大利的《兩分錢的希望》和奧遜·威爾斯的《奧賽羅》

1953年 第6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這屆戛納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是著名的超現實主義詩人、畫家、導演讓·谷克多,海報上的拼貼元素也有幾分超現實主義的氣息,雕塑頭像、窗口、攝影機、布滿國旗的膠片和電影宮。 本屆金棕櫚獎給了亨利-喬治·克魯佐的《恐懼的代價》。

1954年 第7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參加本屆的國家達到了35個,是歷屆以來最多的一次,戛納電影節的規模日漸擴大。上屆評委會主席讓·谷克多因為工作出色,這屆繼續連任。 本屆的海報設計相當簡約,在攝影鏡頭上映出變形的電影宮,而遠景依然是戛納的海天一色。當時正處於電影技術飛速發展和不斷嘗試的時期,這一屆的參賽影片中至少使用了七種不同的彩色系統拍攝,這讓組委會大傷腦筋,不過他們還是克服困難,臨時改造和增設設備,還給電影宮擴建了寬銀幕,裝上了立體聲,戛納在關注電影藝術的同時,也在緊跟著電影技術革新的腳步。本屆金棕櫚獎的得主是日本衣笠貞之助的《地獄門》,這也是首次在西方電影節上獲獎的東方電影。

1955年 第8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這屆海報依然主打各國國旗,只是元素更才抽象,只是截取了國旗中常用的一些色彩。絢麗而和諧。 這屆戛納電影節上有一個不得不說的逸事,美國著名影星格雷絲·凱利,這這屆電影節期間,結識了摩洛哥國王雷涅,他倆因參加電影節結下了良緣,翌年就結婚了,戛納成為這段傳奇情緣的定情地之地。戛納鼓勵每個評委發表自己的意見,並可以堅持自己的評價,儘管大部分時候對於最後的榜單評委們都會存在爭議,但是這一次評委會一致同意把金棕櫚授予德爾伯特·曼執導的美國影片《馬蒂》。

1956年 第9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可以看出來,這一屆的海報設計元素依然是膠片和各國國旗,不過如此單調的設計元素每一屆都還能設計出精美的海報,不得不佩服設計師的創新能力。 這一年格蕾絲·凱利和雷尼埃王子在戛納舉行了婚禮。這一年中國首次派代表團參加戛納電影節,由導演蔡楚生帶隊,但沒有帶來參賽影片。戛納金棕櫚首次頒給了一部紀錄片路易·馬勒和雅克-伊夫·古斯多的海底紀錄片《寂靜的世界》。

1957年 第10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戛納滿十歲了,這屆海報主打美女,神韻有幾分像碧姬·巴鐸,小露香肩很性感,而米字旗和紅白藍三色旗做成的蝴蝶結巧妙地成為禮服點綴,這也符合戛納電影節的一大特徵——各國的女星都把這裡當做是比拼美貌和禮服的陣地。

1958年 第11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在這屆戛納上最轟動的影片是前蘇聯的《雁南飛》,獲得了一致好評,並最終摘得了金棕櫚大獎。

1959年 第12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這屆海報終於拋棄了沿用十多屆的膠片、攝影機、各國國旗等傳統的設計元素,甚至拋棄了代表海濱小城戛納的主色調藍色,以一抹靚麗搶眼的紅色打底,似乎象徵著來勢洶洶、方興未艾的電影新勢力——法國電影新浪潮。

1960年 第13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這屆的海報分外繽紛美麗,纖纖雙手捧出絢麗的鮮花、金棕櫚和飛鳥,似乎象徵著戛納電影節的朝氣蓬勃。 在這屆電影節上,安東尼奧尼的《奇遇》和費里尼的《甜蜜的生活》因為超前的意識和新銳的電影語言很難被人接受,最初遭到了冷遇,但是鼓勵創新嘉獎新銳的戛納電影節最終給予這兩部影片以獎項的肯定,戛納的銳意創新在各大電影節中也是最為突出的。這一屆香港地區頭一次送來了參展影片——李翰祥的《倩女幽魂》。

1961年 第14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在淺灰的底色上肆意飛舞著金色和白色的流星,這款海報簡潔而靈動,和戛納電影節本身的氣質很搭。 這一屆參賽影片布努埃爾的《維莉迪亞娜》因為宗教問題引得教會發難,不過最終戛納電影節還是頂住壓力,把金棕櫚大獎頒給了這部電影。

1962年 第15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美女似乎總和戛納有著不解之緣,這屆海報上的這位美女好似文藝復興時期的油畫,而周圍的藍色線條有著梵高似的筆觸,迷幻的60年代大刮bobo風,這張海報也有著精緻的波西米亞和布爾喬亞風情。在這款看似復古的海報背後,這屆電影節卻在鼓勵電影語言的創新。布列松的《聖女貞德》和安東尼奧尼的《蝕》都獲了獎。有評論說:「戛納電影節開始重視新的電影語言與新電影手法。」至今,仍是如此。

1963年 第16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連續兩屆都主打美女,讓人美不勝收,簡單勾勒的側臉線條,重點在於膠片狀的髮絲,以及金棕櫚裝點的發簪。 這屆戛納電影節有件囧事,因為維斯康蒂的《豹》參賽,製片人為了擴大宣傳製造噱頭,特地從義大利帶來了一頭貨真價實的豹子,讓女主角天天牽著它在戛納海灘上遛彎,搞得其他明星很是緊張……

1964年 第17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一個瘦弱的少女駕著一輛3匹馬拉著的馬車,馬揚起馬蹄,少女卻鎮定自若。戛納電影節的參賽國家和影片都大量增多,金棕櫚的角逐競爭更加激烈。 除了電影本身,媒體和影迷對於戛納的關注還在於那些明星會去,他們互相之間又有什麼樣的緋聞和關聯。

1965年 第18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同樣是以少女為主體的設計,又融入了傳統的設計元素——膠片和各國國旗,少女的身姿相當靈動飄逸,好似在翩翩起舞。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屆中國終於正式參加戛納了,送來的是兩部動畫短片:《半夜雞叫》和《在路旁》。飾演邦德的肖恩·康納利這一年來到了戛納,引發了影迷的騷動,尤其是女影迷,她們衝上去扒下他的外衣只為了求證電影中看到的紋身是不是真的。

1966年 第19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雖然是第19屆,但是從1946年第1屆戛納開始正好是20周年了,所以這一屆的海報以大紅的底色,突出20周年的字樣。 每年的戛納電影節總要出一些事件,大至外交、政治問題,還有宗教問題,小至明星之間的明爭暗鬥。這似乎也讓戛納多了很多的話題。這屆戛納就有兩部影片:里維特的《女教士》和雷乃的《戰爭已結束》因為宗教和外交的干預而被迫退出戛納。

1967年 第20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法國國旗的紅白藍三色成為本屆海報的主色調,而羅馬數字的二十是除了色彩之外唯一的設計元素,非常簡潔好看。 法國當紅女星碧姬·巴鐸在1956年之後再度現身戛納電影節。

1968年 第21屆戛納電影節

延續前兩屆的海報,數字成了主要的設計元素,21旋轉形成奇妙的花紋。不過這屆戛納可不非比尋常,被當時轟轟烈烈的「五月風暴」的狂潮席捲,特呂弗抗議文化部長解除法國電影資料館館長亨利的職務,專程帶到戛納,這一舉動自然獲得了熱血青年的響應,電影宮被佔領,電影節也無法正常舉行。關於當時的細節,貝托魯奇的《戲夢巴黎》中有詳細的再現。

1969年 第22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經歷了5月風暴的洗禮,戛納電影節又浴火重生,這屆海報中打板像是一塊稜鏡,折射出美麗的彩虹。 為了更多元化和更加開放,本屆戛納新增了「電影節評論周」的單元,該單元延續至今。

1970年 第23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這大概是最簡約的一款戛納海報了,除了將字體做了浮雕效果,幾乎沒有其他更多的設計元素。 本屆戛納要放映的影片多達500部,這顯然不是一個競賽單元就能夠容納的,於是在上屆新增「評論周」單元之後,這屆又新增了「導演雙周展」。

1971年 第24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雖然是第24屆,但是戛納的第25周年,所以海報上醒目地用紅黃藍三元色擺出了25的字樣。 這屆電影節差點不能如期舉行,因為電影宮的工作人員要罷工,好在在電影節開幕前,勞資雙方達成了協議,電影節如期舉行。

1972年 第25屆戛納電影節

本屆海報是一隻在驚濤駭浪中翱翔的海燕,膠片構成了它的翅膀。雖然簡單,但是氣勢十足。 本屆電影節新上任的主席莫里斯·貝西提出了「要質不要量」的口號,他表示戛納要更注重影片的品質,寧缺毋濫,要更注重導演而不是男女明星的名氣。從1972年開始,戛納電影節修改了規定,送展的影片不再由每個國家自行選送,而是由電影節的組委會來預選和確定,選定的標準只是電影的質量本身而不再考慮國別的平衡,當時的戛納主席勒布雷特說「這是為了維護電影節,使它不會成為一種政治論壇。」因此此後的戛納電影節不再掛國旗,也因此,之前在海報中大量運用的國旗元素從此消失。

1973年 第26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可以看出,相鄰的幾屆海報設計元素上面也有延續,本屆就延續上屆,沒了海燕,只剩下洶湧的浪花。 這屆的評委會主席是英格麗·褒曼。

1974年 第27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這屆的海報超現實主義風格濃郁,帶著翅膀的眼睛很有達利的意味。設計者是法國藝術家Georges Lacroix。 本屆戛納金棕櫚大獎頒給了卡波拉的《對話》。從74年到78年的連續幾屆海報里,眼球、光線、大海、沙漠這好種在玄學畫里常出現臆想符號,被海報設計者大量引用。那是一個充滿變革和反思的年代,海報里的超現實,夢境和寓指,也是當時世界影壇充滿價值觀反思和技術突破的一種映射。

1975年 第28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超現實主義風格的海報讓人耳目一新,男人手上的眼睛和雲朵里的眼睛似乎象徵著一種關注。 本屆戛納評委會的主席是義大利女星讓娜·莫羅。

1976年 第29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這屆的海報設計得既超現實,又有一種原始神秘的氣息。 這屆電影節評委會主席是美國著名的作家、編劇威廉·田納西。

1977年 第30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聚光燈下是屹立在海邊的女神。本屆電影節評委會主席是羅西里尼。

1978年 第31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這屆電影節的海報開始使用了劇照元素,膠片上是一對纏綿的男女,這應該是一部經典老片的劇照,可惜出處無法考證。 這屆電影節上一共有6部女性題材的電影,因此也吸引了大量的女明星到戛納。包括當時的法國影壇新星伊薩貝爾·於佩爾,還有當時年僅16歲的波姬小絲等等。

1979年 第32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連著好幾屆,戛納電影節的海報都在「眼睛」上大做文章,不知道是不是越來越多的影片讓評委和觀眾都看花了眼。 這屆電影節評委會主席是法國著名的女作家弗朗索瓦·薩崗。而這屆電影節上科波拉的《現代啟示錄》遭遇施隆多夫的《鐵皮鼓》,這讓評委難以抉擇,最終兩部影片分享了金棕櫚大獎。

1980年 第33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海報上的女郎嘴唇和風姿都很像夢露,但是整個臉部都用高光做模糊處理,再加上裸露的肩頭,更加性感神秘。 本屆評委會主席是柯克·道格拉斯,不過他主持的這屆飽受爭議。本屆開幕前10天,懸念大師希區柯克逝世,戛納特別舉辦了紀念影展,格蕾絲·凱莉也前來參加。本屆金棕櫚獎也由兩部電影一共分享:黑澤明的《影子武士》和鮑勃·福斯的《爵士春秋》。

&

1981年 第34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這屆海報竟然直接沿用了上一屆,只是改了一下時間,看來這屆戛納遇上大麻煩了,才會如此偷懶。當年歐洲劇烈的通貨膨脹和政局不穩定嚴重影響了這屆戛納的品質。這屆金棕櫚的得主是波蘭大師瓦伊達的《鐵人》。

1982年 第35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海報上是一艘乘風破浪的大輪船,排出的海水好似正在燃放的禮花。 這一屆戛納上出現了中國電影《阿Q正傳》,法國媒體評價這部影片「儘管演員演技出色,原作簡練、深刻,但導演手法卻是平淡的。」這屆金棕櫚的得主是康斯坦丁的《失蹤》。

1983年 第36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戰馬上廝殺的東方武士,這屆海報明顯是在致敬黑澤明的電影。 中國在本屆戛納上展出了三部電影:《牧馬人》、《原野》、《小街》。今村昌平的《楢山節考》獲金棕櫚。

1984年 第37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淡淡的水彩描繪出一個歡樂自得的海濱小城。 戛納電影節正在逐步轉變成電影市場和電影藝術性的展覽。新銳導演的影片也日漸增加。這屆金棕櫚的得主是維姆·文德斯的《德州巴黎》。

1985年 第38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海報設計得很有趣,一對男女的舞步輪轉之間顯示著電影的變遷,也暗示這電影與現實的難以分辨。 這屆評委會主席是米洛斯·福爾曼,金棕櫚獎給了庫斯圖裡卡的《爸爸出差時》。這是戛納海報中一個獨特的系列,1985-1987年的海報都來自於Strategie工作室的設計,他們用海報完成了一次電影圖像本質的解構。連續三年的戛納海報上,人物和動物的行為被分解,把美國早期攝影試驗家愛德華·姆布里格的工作重現於世,向這位奠定了電影視覺理論基礎的先驅表以致敬。這個創意在當時大受歡迎,成為了八十年代海報設計的經典之作,也給年近四旬的戛納帶來了一絲新意。

1986年 第39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用電影中的人物形象布滿了整個海報。 這屆戛納評委會主席是美國導演悉尼·波拉克。這屆金棕櫚的得主是英國電影《任務》。

1987年 第40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海報上是一隻飛翔的海鷗,每一格畫面的取景都不動,拼接在一起卻很富有動感,這就是電影24格的魅力吧。 本屆評委會主席是法國男星伊夫·蒙當。莫里斯·皮亞拉的《在撒旦的陽光下》獲得金棕櫚,當他上台領獎時,台下觀眾一片噓聲,皮亞拉對觀眾揮動著拳頭說:「你們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你們!」

1988年 第41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用膠片為筆勾勒出一張女人的臉。 這一屆中國電影首次入圍戛納的競賽單元——陳凱歌的《孩子王》,因為同年張藝謀的《紅高粱》在柏林電影節上斬獲金熊獎,而使得國人對這部影片很是期待,但是影片在戛納反響平淡,放映期間,很多法國記者和觀眾嫌節奏緩慢而出去喝咖啡聊天,影后最終也毫無收穫,主要是西方觀眾很難理解《孩子王》的時代背景。這一屆金棕櫚獎頒給了瑞典導演比爾·奧古斯特的《征服者佩爾》。

1989年 第42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和以往奔跑在戰火硝煙中自由女神不同,海報上的女神化作巴黎的時髦女郎,高舉的不是旗幟,而是膠片。 索德伯格的處女作《性、謊言與錄像帶》讓人眼前一亮,摘得本屆金棕櫚獎。

1990年 第43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戛納電影節進入到了90年代,手托金棕櫚葉片的簡潔造型有種清新而美好的風味。 張藝謀的《菊豆》這屆入圍競賽單元了,但最終沒有斬獲。最終拿到金棕櫚的是大衛-林奇的《我心狂野》。

1991年 第44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海報上,下半部是膠片鋪就的紅毯,上半部則是44與金棕櫚的結合。 本屆評委會主席是羅曼-波蘭斯基,評委會一致將金棕櫚頒給了科恩兄弟的《巴頓·芬克》,不過戛納連續三年的金棕櫚都被美國電影奪得,這引起了法國輿論的極大不滿。

1992年 第45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戛納海報上開始出現明星了,近幾年也是採用這個設計風格。雖然第33屆海報上的女人讓人很直接地聯想到瑪麗蓮·夢露,但這一次,戛納拋開了這種羞羞答答的致敬方式,直接把明星照當作了海報。那一年的戛納,原定於5月6日開幕,可就在前一天,好萊塢著名影星瑪琳·黛德麗去世,組委會臨時決定把電影節海報換成當年的女神。頂光下是那張能與嘉寶相抗衡的面容,永恆的美麗,只凝固在膠片之上(黛德麗去世時91歲高齡,晚期改做歌手,採訪時禁止攝像)。比爾-奧古斯特憑藉講述伯格曼父母故事的《善意的背叛》再度摘得金棕櫚大獎,上一次是1988年的《征服者佩爾》。

1993年 第46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如果說上一屆的海報是致敬影人,這屆就是致敬影片,加里·格蘭特和英格麗·褒曼在《美人計》中的深情一吻被直接做成了海報。 這屆戛納陳凱歌終於如願以償,憑藉《霸王別姬》拿下了嚮往已久的金棕櫚大獎,不過他是和簡·坎皮恩的《鋼琴課》分享這屆金棕櫚。

1994年 第47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畫面主題是「看海」,電影大師費里尼是1993年去世的,而海報上的這幅畫是費里尼自己的作品,筆觸稍顯凌亂,蕭瑟的白描,只有右下角註明一行小字『獻給費德里克·費里尼"自然是表示戛納向這位電影大師的致敬。這副畫面讓我們想起費里尼影片中常出現的結局,那頂圓圓的小氈帽下,是一個失意的靈魂。遺憾的是,這種風格在六十多年裡,僅僅出現了一次。 尋找海報中的『致敬點",同樣也成了戛納海報收藏者的一種愛好。這一年昆汀的《低俗小說》艷驚四座,一舉拿下了戛納金棕櫚。而張藝謀的《活著》不僅拿下了評委會大獎,還為讓葛優成為了戛納歷史上的首位華人影帝。

1995年 第48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這個是公認的最爛戛納海報,拙劣的PS且不說,海報上的元素有點莫名其妙,在大海上映出卓別林等經典電影的形象,旁邊爬著一個嬰兒,這是想寓意一個新生的戛納么?也未免太過於直白和缺乏美感了。 海報雖爛,但這屆的影片很給力,庫斯圖裡卡的《地下》最終摘得了金棕櫚大獎。

1996年 第49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這屆的海報倒是和第13屆形成了一種呼應,都是鮮花繽紛,美不可言,具有很強的裝飾風格。 這屆金棕櫚頒給了邁克·李的《秘密與謊言》。

1997年 第50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戛納的50大壽,用了很喜慶的紅色做底,配上金色的棕櫚葉,簡潔大氣,而又不失隆重。 在這屆電影節上阿巴斯的《櫻桃的滋味》和今村昌平的《鰻魚》一同摘得金棕櫚大獎。

1998年 第51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相比於第49屆和50屆的海報,這屆海報的水準又有所下降,但還不至於像第48屆那麼糟。散落漫天的膠片不知意味著什麼? 這屆金棕櫚屬於安哲羅普洛斯的《永恆的一天》,評委會大獎則給了羅伯托·貝尼尼的《美麗人生》。

1999年 第52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非常具有童趣的一張海報,金色的背景下,男女奔跑著,手中舉著兒時捕捉蜻蜓和蝴蝶的小網,拉長的身影讓他們看起來似乎是在捕捉天上的星星。 這屆金棕櫚給了達內兄弟的《羅塞塔》。張藝謀的《一個都不能少》被戛納電影節認為是美化中國,張藝謀宣布退出戛納;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獲第52屆戛納電影節技術大獎。

2000年 第53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年過50的戛納電影節步入到了新千年,這張海報彰顯了戛納電影節的活力,拿著攝影機的人從銀幕上一躍而出,電影藝術在不斷的銳意創新中充滿了新鮮和活力。 和這屆海報一樣,華語電影在這屆戛納上充滿了活力,也出盡了風頭,斬獲了各個重要獎項,姜文的《鬼子來了》獲得了評委會大獎,梁朝偉憑藉《花樣年華》成為戛納第二個華人影帝;楊德昌憑藉《一一》摘得最佳導演獎;《花樣年華》還拿下了技術大獎。金棕櫚獎是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比約克的表演讓人印象深刻。

2001年 第54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這屆海報用「地球」頭腦代表了戛納的國際化視野。 這屆金棕櫚給了南尼·莫瑞蒂的《兒子的房間》,評委會大獎則是哈內克的《鋼琴教師》。

2002年 第55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這屆戛納上最引人關注的不是獲金棕櫚的波蘭斯基的《鋼琴師》,而是貝魯奇和老公演的《不可撤銷》,這部影片的大膽和暴力讓所有的記者和觀眾都目瞪口呆。

2003年 第56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這一屆是傑尼·霍爾澤設計的「電影萬歲」,在海報上大書「電影萬歲!」很有種直截了當的力量,海報設計了灰色和金色兩款。 這屆的金棕櫚給了文森·范·桑特的《大象》。

2004年 第57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已經年過50的戛納在新千年的海報設計中頻頻展現可愛的童趣。這屆海報的設計讓人不禁莞爾,一個可愛的小姑娘壓住裙角,身後的背影卻是夢露在《七年之癢》中的經典造型。在第34屆的海報設計中已經含蓄地向夢露致敬過,這屆雖然依舊不是直白的致敬,但這樣的方式更加有愛。 這屆的金棕櫚給了邁克爾·摩爾的《華氏911》,這是金棕櫚首次頒給紀錄片。這屆影帝是日本的柳樂優彌,也是戛納史上最年輕的影帝;而張曼玉憑《清潔》獲得影后,也是戛納史上首個華人影后。

2005年 第58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這是德里克-梅農設計的「藍星空紅地毯」,很簡單但很醒目,強烈的第一眼印象,有時候比複雜的構圖元素,更能吸引人們的注意。 這屆的金棕櫚給了達內兄弟的《孩子》,這是他們繼1999年的《羅塞塔》之後再度奪得金棕櫚。王小帥的《青紅》獲得了分量次於評委會大獎的評委會獎。

2006年 第59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這屆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是王家衛,這也是戛納史上的首個華人主席,這屆的海報也毫不避嫌地向王家衛致敬,直接選用了張曼玉在《花樣年華》中身著旗袍婀娜多姿的身影。 這屆的金棕櫚評委會有著最年輕的陣容,除了王家衛擔任評委,還有諸多美女,有章子怡、貝魯奇和海倫娜·博納姆·卡特。

2007年 第60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戛納迎來了60大壽,為了烘託大壽的氣氛,海報主題強調動感和快樂。海報上的人物一躍而起,瘋狂而隨性。 海報中的「跳躍」人物包括佩多羅·阿莫多瓦(前排右一)、薩繆爾·傑克遜(前排中)、布魯斯·威利斯(前排左一);傑拉德·德帕迪約(二排右一)、簡·坎萍(二排右二)、朱麗葉·比諾什(二排中)、王家衛(二排左二)、佩內洛普·克魯茲(二排左一)和蘇萊曼·西塞(上)。 他們很多都是戛納電影節上的常客。攝影師阿萊克斯·馬尤利的黑白攝影風格海報,告訴了人們:電影是藝術,電影是電影人的藝術。電影人本身就是經典。這屆金棕櫚的得主是羅馬利亞電影《四月三周兩天》。

2008年 第61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這張海報里遮住眼睛的女人形象,來自大衛·林奇的電影圖片靈感,同樣也是向這位另類黑色大師、戛納寵兒的一次致敬。海報的創作者是皮埃爾·克里耶,出身於法國北部里爾的藝術家,也算是老字號海報作坊主了。他的作品包括賈木什的《秘密列車》,雅克-里維特的《不羈的美女》,達內兄弟的《兒子》,肯·洛什的《風吹麥浪》以及我們熟悉的楊德昌的《一一》。在電影節期間,海報上這位蒙住眼睛的神秘女郎終於現身,她本人是巴黎瘋馬夜總會的一個舞蹈演員,她的名字叫Anouck Margueritte,是表演瘋馬節目的舞者,這些舞者的身材比例基本一致,她們在舞台絢麗燈光效果下展示美體舞蹈,以妖艷媚惑而聞名全世界。這屆金棕櫚的得主是法國電影《牆壁之間》。

2009年 第62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影迷們一眼就能看出來,這屆海報是在致敬義大利的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他於2007年去世,海報中的女人一身黑色修身弔帶裙勾勒出迷人的曲線,在門口張望的背影有種既不安又虛無的氣息,正如安東尼奧尼電影的味道。而這個女人的背影讓人聯想到安東尼奧尼影片中的經典女星,比如,莫妮卡·維蒂,或是讓娜·莫羅。 這屆戛納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是法國著名影星伊莎貝爾·於佩爾,開幕影片是皮克斯的3D動畫片《飛屋環遊記》。金棕櫚得主則是哈內克的《白絲帶》,在2001年他的《鋼琴教師》曾獲得過評委會大獎。

2010年 第63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這款海報以溫馨的深藍色打底,著名女演員朱麗葉·比諾什揮舞刷子,勾勒出「Cannes」的字樣。 這張海報由著名攝影師Brigitte Lacombe親力製作,Lacombe擅長拍人物像,她的鏡頭總能表現出人物最有生命力的一面。近年的戛納電影節海報很多都以女性為主角,並充滿了神秘感和藝術性。雖然今年的這張海報看似簡單,卻具備了樸素和溫馨的力量,其中「戛納」字樣的曲線演繹和比諾什手上發光的刷子堪稱點睛之筆。金棕櫚獎得主——泰國電影《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再度說明了戛納的藝術性和獨特口味。

2011年 第64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本屆的海報設計別具一格,以黑色打底的畫面中,充滿幾何寓意的「數字64」和著名女演員費·唐納薇相映成趣。據悉,唐納薇的這幅造型照來自影片《一個墮落兒童的雕像》,由導演傑瑞·沙茨伯格親自拍攝。 官方評價稱,「這幅海報既高雅又深邃,是電影夢想的體現和象徵,也是戛納電影節一直以來之所求。」

2012年 第65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本屆海報延續了上幾屆的女性主題, 而相比於上一屆的費·唐納薇和上上屆的朱麗葉·比諾什,本屆的海報人物更加重量級,她就是永遠的性感女神——瑪麗蓮·夢露。在攝影師Otto L.Bettmann的鏡頭下,夢露吹蠟燭的形象似乎在為走過65年風雨的戛納電影節慶生。

2013年 第66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今年登上戛納電影節官方海報將是...一對夫妻!美國著名演員/導演保羅·紐曼(Paul Newman)和喬安娜·伍德沃德(Joanne Woodward),兩人在海報上倒掛著浪漫相吻,取自1963年兩人共同主演的喜劇愛情片《新戀愛經》(A New Kind of Love)。

2014年 第67屆戛納電影節海報

《八部半》里的馬塞洛·馬斯楚安尼登上了2014年第67屆戛納電影節官方海報。《八部半》入選了1963年的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而馬斯楚安尼憑藉1970年的《匹薩一角》和1987年的《黑眼睛》兩度登頂戛納影帝,今年是他的誕辰90周年。


推薦閱讀:

mp4格式是什麼?
《金錢世界》
電影《西西里美麗傳說》有哪些可取之處?
電影《天才槍手》票房如何?
《安娜貝爾》是否過譽了?

TAG:電影 | 海報 | 戛納電影節 | 電影節 | 戛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