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先:靜脈血栓栓塞診治過程中的困惑與思考

多年來,臨床工作中雖然在靜脈血栓栓塞(VTE)的診治方面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但仍然存在許多困惑。例如:①急性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後,患者通過正規的抗凝、溶栓治療後,治療效果存在差異;②急性DVT形成後,患者的活動強度或活動範圍;③在出現同種類型的急性DVT 患者中,發生肺動脈栓塞(PE)的相關問題;④有些急性DVT形成患者在積極治療效果良好,但急性期後複發的問題。此外,還有一些其他難以解釋的問題等,值得深入探討。

1.穩定VTE 與不穩定VTE

德國著名病理學家Virchow很早就提出了關於DVT形成的3個基本因素:血液成分的改變(高凝狀態)、血管壁的損傷(內皮細胞的破壞)以及血流的緩慢。首先,血栓形成可以被認為是人體面對各種原因造成損傷後的反應,這種反應對機體既有防禦作用,又有修復作用,這是有利的一面;但血栓形成後發生的一系列血液動力學改變及炎性反應過程,對人體也可以產生負面反應,這種負面反應最初可以在不影響人體的正常生理過程中自我調整,最終達到新的平衡。當新的血栓形成小於自身的抗凝與溶栓能力時,疾病趨於好轉,甚至可以在無需就診的情況下自愈,這種平衡被稱為正面平衡。當新的血栓形成與自身的抗凝與溶栓能力相等時,這種平衡被稱為穩定平衡,疾病處於穩定狀態。而只有當新的血栓形成超過自身的抗凝與溶栓能力時,這種平衡被稱為不穩定平衡或負平衡,此時疾病向不良方向發展。臨床干預的目的,就是要使負平衡狀態轉向正平衡或穩定平衡狀態。

近日,國際上關於VTE的相關文獻中,出現「穩定(stable)和不穩定(unstable)」的報道,對穩定VTE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療的同時,濾器植入可以明顯減少住院死亡率;而對於沒有同時接受溶栓治療的患者,濾器植入並沒有明顯減少住院死亡率。此在VTE治療中,判斷VTE的穩定與不穩定非常重要;但如何界定VTE的穩定與不穩定,目前在國際上還沒有明確的規範。有一點可以明確,即發病時間的長短不是判斷VTE穩定與不穩定的主要或唯一標準。綜合患者各項檢查結果指標,充分考慮患者自身情況才能收到較好的療效。

2.急性DVT 形成後,患者是卧床休息?還是離床活動? 如果離床活動,何時為好?

過去的幾十年中,臨床醫生遵循傳統,一般要求患者嚴格卧床一段時間,但該要求相對缺少事實依據。雖然,適當的運動是預防血栓形成的好方法,但對於急性DVT形成後的患者,早期離床活動,是否會增加PE的發生,目前尚無定論。

關於DVT的延伸,卧床會引起靜脈血流瘀滯,其本身就是DVT發病的重要危險因素,特別是老年患者。DVT患者早期卧床是否會增加血栓延伸的可能,是臨床醫生一直擔心的問題。

為進一步探索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後,在血栓機化的不同時期,制動或早期活動對肺栓塞的影響,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血管外科,率先開展相關動物實驗研究。雖然無論是國際文獻報道,上午提到的動物實驗,都有一些良性結果提示,急性肢體深靜脈血栓形成後,患者早期離床活動是安全和有益的。但目前在臨床實踐上,還未能貿然鼓勵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後的患者早期離床活動。

3.急性肢體深靜脈血栓形成後,哪些患者可能發生PE?

肢體深靜脈血栓形成後,給人體帶來的危害除血栓本身外,主要是PE和血栓術後綜合征。然而在相同的疾患群中,為什麼有人發生PE,有人不發生?對這一類情況目前尚存在一些疑問在當前的臨床實踐中,針對肢體深靜脈血栓形成後的患者,很少有人進行PE常規篩查。只有當一些患者出現癥狀性PE後,才會引起重視,被動採取相關治療、預防措施及手段,目前較為明確的是:在血栓出現在右側肢體的患者中,更容易發生PE。左下肢靜脈迴流較右下肢緩慢,易發生血栓,但形成靜脈血栓後卻不易脫落,故不易發生肺動脈栓塞;相反,一旦形成血栓,其發生肺動脈栓塞的機會卻要多於左下肢。

4.為何有些急性VTE 形成患者通過積極治療後,獲得良好臨床效果,但渡過急性期後,短期內又複發?

VTE疾病是一個血栓繁殖與溶解相互轉變的動態過程。在不同時期,血栓的繁殖與溶解平衡會發生變化,由此導引疾病趨向於好轉或惡化。而在沒有進行有效治療和良好控制的VTE患者中,至少會有1/3的患者病情發生惡化,積極治療的意義正在於此。儘管對於急性VTE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後患者進行了正規的抗凝治療,但仍然有一些患者複發。,需要因人而異進行個體化治療。同時,更要重視對造成VTE發生的原因進行有效干預、控制。

推薦閱讀:

2018版肺血栓栓塞症診治與預防指南
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藥物預防
3條血管最怕堵,血管的「清道夫」,40歲再不多吃,血栓找上門!
冠心病合併肺血栓栓塞症應如何診斷?
大蒜別再泡醋了,跟它一起泡,養生功效翻倍,護肝、補腎、防血栓

TAG:思考 | 困惑 | 血栓 | 靜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