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麾下此將 曾俘獲文天祥 南宋末帝趙昺被他圍攻投海自盡

如果說起南宋最後滅亡那一段歷史,就不能不說起元初武將張弘范的名字。可能因為張弘范在歷史上的知名度沒有那麼高,所以人們評議不多。

張弘范是忽必烈滅亡南宋之戰的主要統軍將領,曾俘獲南宋將領文天祥、擊敗另一名將張世傑。正是在他的重兵圍攻中,南宋末代皇帝趙昺(bǐng)被丞相陸秀夫背負投海自盡。

(張弘范畫像)

一些人們知道張弘范的名字,可能基於一個在民間曾經流傳的段子。傳說張弘范在崖山滅了南宋之後,驕狂不可一世,竟然勒石記碑,在石崖上刻上「張弘范滅宋於此」七個大字。後來,有個秀才在他這七個大字前面又加刻了一個「宋」字,於是變成「宋張弘范滅宋於此」。這樣一來,張弘范的石刻便成了自取其辱···。

也難怪有人這樣羞辱他。追根溯源,張弘范的祖先是北宋初期的河北易縣人。他的父親張柔在元太祖八年(1213年)蒙古軍南下中原、金都南遷之時,以地方豪強的身份,聚集鄉鄰親族數千家結寨自保。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與蒙古軍激戰於狼牙嶺(今河北易縣狼牙山一帶),兵敗被俘,降於蒙古。元太祖二十年 (1225年),被任命為行軍千戶,保州等處都元帥。

元太宗十年(1238年),張柔四十九歲時,張弘范出生。此時金朝已經被蒙元滅亡四年了,所以說張弘范也算不上是金國的臣民。他有八個哥哥,兩個弟弟。在父兄師友的熏陶下,逐漸成長為一個文武全才的年輕將領。

史料介紹,張弘范身長七尺,儀錶出眾。當時男子成年都有蓄鬚的風尚,張弘范長須拂胸,丰采翩翩,算得上一位美髯公。他不僅是騎射能手,而且以善於在馬上使用長矛而知名四方。

(張弘范)

忽必烈繼承汗位,任命張弘范為御用局總管。在幾次平叛征剿作戰中,他不避艱險,屢立奇功,成為忽必烈極為器重的愛將。至元元年(1264年),張弘范代替哥哥張弘略充任京城要職宿衛,忽必烈把朝廷金虎符親自交給他。佩帶金虎符在當時是一種特殊榮譽,也是享有特權的標誌。

至元十二年(1275年),南宋丞相賈似道為了挽救頹勢,親自督師駐蕪湖,又派遣宋京前往元軍大本營與元帥伯顏議和。希望象景定元年開慶密約一樣,輸歲幣,稱臣。遭到伯顏拒絕。賈似道只得命殿帥孫虎臣率領步兵七萬駐丁家洲;舟師(水軍)統帥夏貴以戰船二千五百艘橫亘江中,自率後軍駐魯港迎戰。

元軍統帥伯顏命令張弘范所部步騎兵馬夾岸而進,利用陸上優勢,形成包圍,又用戰船大炮,轟擊孫虎臣軍。孫軍大潰,逃到魯港。夏貴聞敗訊後,也放棄了指揮,倉皇奔逃。在這次交戰中,南宋水陸兩軍主力喪失殆盡,張弘范所部長驅到達建康(今南京)。

元軍攻佔建康後,南宋的京城臨安危在旦夕,宋廷不得不發出勤王的號召。但朝野軍民響應勤王號召的只有張世傑和文天祥等少數將領。

由於這次戰役的功勞,忽必烈賜張弘范以「拔都」的榮譽稱號(拔都蒙語意為勇士),並改授他毫州萬戶。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軍凱旋,張弘范被授予鎮國上將軍,成為武職官員中從二品大員。

至元十五年(1278年)四月,文天祥、張世傑等擁立的小皇帝趙罡,被迫逃到廣州,病死於硐州島上。為了堅持國號,他們又擁立廣王趙昺於廣東新會海中厘山,改元為祥興。

在元軍的不斷進攻下,南宋小朝廷陷於混亂,叛兵四起,加上軍中瘟疫,文天祥也無力回天。至元十五年十二月,文天祥趕赴南嶺征討潮州盜賊陳懿,陳懿則暗中報信張弘范,並引導元軍逼攻潮陽。文天祥正在五坡嶺吃飯,張弘范的兵馬突然出現,眾士兵隨從措手不及,都埋頭躲在荒草中。文天祥匆忙起身撤離,被元軍千戶王惟義抓獲。

1279年3月19日,南宋朝與元軍在崖山展開決戰(史稱「崖山海戰」),宋軍被元軍擊敗。元軍隨後包圍崖山,南宋左丞相陸秀夫眼看「靖康之恥」又要重演,遂背起時年8歲的小皇帝趙昺在崖山跳海而死,南宋在崖山的十萬軍民也相繼投海殉國,南宋覆亡。

在「崖山海戰」時,文天祥以戰俘的身份也被軟禁在元軍船上,他那首聞名於世的《過零丁洋》一詩,正是在行進途中張弘范來要挾文天祥給張世傑寫勸降信時,文天祥揮筆寫就的。

(網路圖片)

張弘范以其戰功深受元世祖忽必烈器重,官居江東道宣慰使。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張弘范病死,時年四十三歲。忽必烈贈予他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予謚武烈。


推薦閱讀:

這才是南宋第一猛將,專門喜歡活捉金軍主帥
南宋權臣韓侂胄忠奸之謎
南宋初年未能收復故土,秦檜和趙構誰的責任更大?
千古盈虧休問。嘆慢磨玉斧,難補金鏡。 南宋 王沂孫《眉嫵·新月》
南宋五虎猛將:韓世忠四岳飛第三第一槍挑百名金將戰死沙場

TAG:文天祥 | 南宋 | 忽必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