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之美丨在最美的詩詞里,邂逅最美的春夜

『閱讀本是尋常事,繁華靜處遇知音』

最美不過春景,而春夜更是讓人流連忘返。古人的春夜沒有霓虹燈、手機、酒吧街,唯有清風、朗月或夜雨相伴。月光照耀在寒冰初解的湖面上,心中思量的終是那離別的人兒。此等良辰美景,既無法挽留,不如作詩一首,藉以抒懷。

杜甫| 《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慢點評】這首詩是杜甫在上元二年(761年)於成都草堂居住時所作。杜甫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流離轉徙的生活後,終因陝西旱災而來到四川成都定居,開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較為安定的生活。作此詩時,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對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詩作。

此詩運用擬人手法,以極大的喜悅之情細緻地描繪了春雨的特點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熱情地謳歌了來得及時、滋潤萬物的春雨。詩中對春雨的描寫,體物精微,細膩生動,繪聲繪形。全詩意境淡雅,意蘊清幽,詩境與畫境渾然一體,是一首傳神入化、別具風韻的詠雨詩。

李白| 《春夜洛城聞笛》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慢點評】這首詩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陽)時所作。洛陽在唐代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時稱東都。當時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棧里,因偶然聽到笛聲而觸發故園情。

此詩抒發了作者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其前兩句描寫笛聲隨春風而傳遍洛陽城,後兩句寫因聞笛而思鄉。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合理運用想像和誇張,感情直率真摯又有餘蘊,令人回味無窮。

李白| 《春夜從弟宴桃李園序》

春夜從弟宴桃李園序

唐·李白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閃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曲觴而醉月。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慢點評】此序約於開元二十一年(733)前後作於安陸。李白與堂弟們在春夜宴飲賦詩,並為之作此序文。文章以清新俊逸的風格,轉折自如的筆調,記敘了作者與諸位堂弟在桃花園聚會賦詩暢敘天倫一事,慷慨激昂地表達了李白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人生追求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李白| 《春夜別友人》

春夜別友人

唐·陳子昂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

【慢點評】這首詩約作於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春。這時年方二十六歲的陳子昂告別家鄉四川射洪,奔赴東都洛陽,準備向朝廷上書,求取功名。臨行前,友人在一個溫馨的夜晚設宴歡送他。席間,友人的一片真情觸發了作者胸中的詩潮。面對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捨的離情,抒發自己的遠大懷抱,旋即寫成這組離別之作。

第一首詩寫作者第一次離開家鄉赴東都洛陽告別宴會上的場景,充滿了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第二首詩同樣作於告別宴會,詩人向友人坦露心胸,傾吐其為國建功立業的宏願。

李益| 《春夜聞笛》

春夜聞笛

唐·李益

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

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

【慢點評】這首《春夜聞笛》是詩人謫遷江淮時的思歸之作,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從李益今存詩作可知他曾到過揚州,渡過淮河,經過盱眙(今安徽鳳陽東)。

作者通過從眼前景物到想像傳說,從寒山笛聲到遷客,到洞庭群雁夜飛,在一系列具體形象的疊現之中,表現出詩人複雜的思想感情。詩以人喚春歸始,而以雁盡北飛結,人留雁歸,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間,顯得哀婉傷感,寄意深遠。

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苑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人初見月?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偏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慢點評】《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代表作品,號稱「孤篇壓全唐」,聞一多先生贊為 「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可見一斑。全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以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創造性地再現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萬里長江畫卷,同時寄寓著遊子思歸的離別相思之苦。詩篇意境空明,纏綿悱惻,洗凈了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詞清語麗,韻調優美,膾炙人口,乃千古絕唱,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

戴叔倫| 《蘭溪棹歌》

蘭溪棹歌

唐·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赿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慢點評】《蘭溪棹歌》是唐代詩人戴叔倫創作的名篇,作於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五月至次年春曾任東陽(今屬浙江)令,蘭溪(又稱蘭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支流)在東陽附近,這首詩大約是他在這段期間所創作的。此詩描寫了春夜蘭溪江邊的山水美景和漁民的歡樂心情。全詩四句。前兩句是寫月光下的月、樹、河灣和倒映在水中的山,詩句寫得纖麗、秀氣;後兩句給人的感覺則全然不同,像是引用了民間流傳的物候語,朗朗上口,樸實無華,又令人置信地敘述一個事實:春雨一下,蘭溪江的魚就多起來了。前後詩句文筆雖然不同,卻協調地組合了一幅春江月夜圖。

於良史| 《春山夜月》

春山夜月

唐·於良史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鳴鐘處,樓台深翠微。

【慢點評】可能大家都不太了解這位詩人,慢師傅印象里,似乎各類唐詩選中葉比較少收錄這位詩人。於良史,唐代詩人。曾為徐州、泗州、濠州節度使張建封從事,官至侍御史。約唐玄宗天寶十五載(756年)前後在世。其詩選入《中興間氣集》。《全唐詩》存其詩七首。

《春山夜月》是唐代詩人於良史的代表作品。此詩描寫春夜山中賞月的樂趣,詩人描繪了一幅清幽淡遠的春山夜月圖,流露出一種悠然自得、縱情山水的暢快心情。開篇兩句交代了全篇詩情產生的由頭,寫出了「多勝事」是「賞玩忘歸」之因。接下來的六句是對「勝事」與「賞玩忘歸」的具體描述。全詩風格清淡閑雅,描摹物態歷歷如繪,極富神韻,尤其是頷聯兩句,物我交融,神完氣足,意境鮮明,妙趣橫生,歷來膾炙人口。

劉方平| 《夜月》

夜月

唐·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桿南斗斜。

今日偏知春氣暖,蟲聲漸透綠紗窗。

【慢點評】劉方平是盛唐時期一位不很出名的詩人,存詩不多。但他的幾首小詩卻寫得清麗、細膩、新穎、雋永,在當時獨具一格。

據皇甫冉說,劉方平善畫,「墨妙無前,性生筆先」(《劉方平壁畫山水》),這首詩的前兩句就頗有畫意。夜半更深,朦朧的斜月映照著家家戶戶,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則寵罩在夜的暗影中。這明暗的對比越發襯出了月夜的靜謐,空庭的闃寂。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橫斜。這不僅進一步從視覺上點出了「更深」,而且把讀者的視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讓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籠罩著一片夜的靜寂,只有一輪斜月和橫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無言地暗示著時間的流逝。

這兩句在描繪月夜的靜謐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顯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點。如果詩人的筆僅僅停留在這一點上,詩的意境、手法便不見得有多少新鮮感。詩的高妙之處,就在於作者另闢蹊徑,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個獨特的、很少為人寫過的境界。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夜半更深,正是一天當中氣溫最低的時刻,然而,就在這夜寒襲人、萬籟俱寂之際,響起了清脆、歡快的蟲鳴聲。初春的蟲聲,可能比較稀疏,也許剛開始還顯得很微弱,但詩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從中聽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靜謐的月夜中,蟲聲顯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標誌著生命的萌動,萬物的復甦,所以它在敏感的詩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聯想。

李煜| 《虞美人·風回小院庭蕪綠》

虞美人·風回小院庭蕪綠

五代南唐·李煜

風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

憑闌半日獨無言,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

燭明香暗畫堂深,滿鬢青霜殘雪思難任。

【慢點評】這首詞應作於李煜亡國之後,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年)正月,李煜戰敗亡國,當了宋朝的俘虜。宋太祖因他反抗,貶他為違命侯,以示懲戒。十月太祖死,太宗即位。十一月,改封李煜為隴西郡公,賜第囚居,兩年之間,李煜與舊臣、后妃難得相見,行動言論沒有自由,笙歌筵宴都歇,有時貧苦難言。這首詞就是在此背景下寫成的。此詞追昔撫今,在對生機盎然、勃勃向上的春景中寄寓了作者的深沉怨痛,在對往昔的依戀懷念中也蘊含了作者不堪承受的痛悔之情。

王安石| 《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慢點評】《泊船瓜洲》的寫作時間長期以來也有爭議,雖然都認為寫於王安石晚期,但具體的說法主要有三種意見:①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王安石應召自江寧府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瓜洲後所作;②神宗熙寧七年(1074),王安石第一次罷相自京還金陵;途經瓜洲時所作;③神宗熙寧八年(1075),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寧赴京途經瓜洲時所作。

這首詩里的這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所傳頌。詩中「綠」字將無形的春風化為鮮明的形象,極其傳神。從字面上看,該詩是流露著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願望,其實在字裡行間也寓著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強烈慾望。

陸遊| 《臨安春雨初霽》

臨安春雨初霽

宋·陸遊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領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慢點評】《臨安春雨初霽》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晚年時期所作的七言律詩。陸遊的這寫這首詩時已六十二歲,在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賦閑了五年。陸遊自王炎調離川陝後,也於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在蜀東歸,在福建、江西、浙江一帶做低級官吏。「怖懼幾成床上伏,艱難何啻劍頭飲」的處境,和在王炎手下得以重用的情形是大不一樣的。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作者奉詔入京,接受嚴州知州的職務,赴任之前,先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去覲見皇帝,住在西湖邊上的客棧里聽候召見,在百無聊賴中,寫下了這首廣泛傳誦的名作。

詩開篇即以問句的形式表達世態炎涼的無奈和客籍京華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噴薄,整首詩的情緒在開篇即達到高潮,後面三聯逐漸回落。無論是夜不能寐聽春雨,天明百無聊賴「作草」「分茶」,還是自我安慰說「清明可到家」,都是開篇兩句的註腳,都是本已厭倦官場卻又客籍京華的無奈之舉。整首詩在情思的氣勢上由高到低,而又渾然一體。

詩詞/《唐詩選輯》、《宋詞選》、《五代詩詞選刊》 點評/德維 排版/慢師傅 編輯/Hienwey Lin


推薦閱讀:

一愛齋詩詞鈔(近作)題
子不語齋詩詞甲稿
行香子兩首

TAG:詩詞 | 最美 | 邂逅 | 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