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不過去的林彪
建國後的政治鬥爭中,失敗的一方往往要被安上「叛國」之類的罪名,因為其他的理由容易有爭執,容易翻案,唯獨「賣國通敵」之類的罪名能夠引起國人的憤怒,能夠「批透、批臭」。高崗倒了,擔當了「裡通外國」的罪名;粟裕倒了,有「告洋狀」的罪行;彭德懷倒了,也有「裡通外國」的罪名,甚至有「裡應外合」的危險;劉少奇倒了,有「叛徒」的罪證。可以說,「叛國」罪是打倒一個人的最有力的罪名。這是政治鬥爭的需要,和我們尋常百姓的生活關聯不大,並「為尊者諱」的原因,我們大家也都願意迴避這個問題。-
但當我們敘說輝煌家史,追憶先輩創業艱辛時,有些問題要迴避一個人就談不清楚了,經不起追問了。這個人就是林彪。要談中國近代史就不得不說林彪,要說清楚近代史就得要說清楚林彪。林彪是共和國創建歷史上、解放軍成長歷史上一個迴避不了、繞不過去的人物。為什麼繞不過去?哪裡繞不過去呢?-
一、解放軍當年最強的一部分是第四野戰軍,第四野戰軍是林彪手把手調教出來的。-
四野的前身是東北民主聯軍,民主聯軍是由進軍東北的山東、華中、晉察冀等解放區的八路軍、新四軍組成,即由關內各根據地抽調的部隊共計12萬混編而成。他們幾乎把重武器都留在了山東和蘇北,經過幾個月數千里的長途行軍,到東北的時候就像一群叫花子,有的一個班才只一枝槍。蘇聯又將原準備移交給我軍的日軍武器大多要了回去,部隊缺少武器彈藥,沒有根據地,吃飯、補給、傷員安置都非常困難。面對的是由杜聿明所率領的、國民黨最精銳的美械裝備的駐印緬遠征軍的進攻。該部隊長期在東南亞與日軍作戰,不僅裝備好,戰鬥力也是國民黨中最強的,其中蔣介石黃埔系的五大主力王牌軍,到東北的就有2個。民主聯軍幾乎一天也沒有得到過休整,天天打仗、減員,戰鬥力直線下降。有的團只剩下幾百人,戰鬥力最強的山東1、2、6、7師和新四軍三師的7、8、10旅等師旅,最多的兵力不超過7000人。
就是在這樣一個條件下,從1945年10月林彪到東北開始,到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入關,前後三年整,林彪統有野戰軍主力12個步兵縱隊48個師、一個特種兵縱隊和一個鐵道縱隊,總兵力70多萬,火炮1000多門,坦克100多輛。不論是兵力數量.質量還是武器裝備的數質量,均居全國之冠。進入華北以後,東野一個縱隊就可以殲滅國民黨一個軍。-
軍隊數量和質量進步如此神速是和林彪善於打仗、擅長帶兵、精於戰術分不開的。
錘鍊戰術 精雕細刻-
初入東北,連遭敗績,有時一兩個師打不下國民黨的一個團。林彪就帶領部隊一仗一仗地打,一仗一仗地總結,一仗一仗地提高。林彪曾在戰術研討會上剖析:「剛到東北後,第一個戰鬥中就有毛病,第一仗在錦州打78師,沒打好就是因為打急了。」 他提出:「不打主觀主義的仗,沒準備好,沒看地形,兵力沒有部署好,火炮沒有到位,就不要打。」1946年間林彪又提出不打莽撞仗,到夏季四平進攻戰鬥後就把這個意思提煉為「四快一慢」。
林彪每次戰役都會親自去勘察預設戰場,觀察得比下級指揮員還要細。在一次戰鬥中,一師師長梁興初、政治委員梁必業在指揮所里,看到戰鬥前沿陣地有幾個穿大衣的人影在晃動,看上去像是幹部。他們感到奇怪,就離開指揮所前去看看。向前跑了一陣用望遠鏡一看,是林彪總司令在前沿戰壕里,二人著實吃驚不小急忙衝到前沿。只見林彪一隻手拿著望遠鏡在看,一隻手按著秘書季中權的頭說:「不要亂動喲!會打死的呀。」 梁興初、梁必業連忙請林彪到指揮所去說這裡太危險。林彪不慌不忙地說:「不用著急,我要看看王牌軍是怎麼打仗的。」
回到司令部後,林彪對訓練科長說:「不能再用打游擊的那套了,要拿出新辦法。」 在研討會上他給各位將領們分析說:「我們過去許多同志的一般作戰,習慣於簡單一衝的打法,這種打法很痛快不麻煩,打退卻的敵人,一定打勝仗,碰到訓練好裝備好的敵人就會碰的頭破血流。為什麼這種打法在過去很時行很自然呢?這是有她的歷史性,由於我們過去打得仗不同——游擊戰,敵人不同——裝備差。如果打現在堅強的敵人,一衝的打法就不能解決問題。比如十年內戰,多是採取一種的辦法,到了後期發展了,要求要有戰術,但大多數場合是沖。因為那時敵人火力不強,工事不堅,我們打的是游擊戰——埋伏襲擊,如果經過長時間準備,敵人很難發覺,抗戰時期是游擊戰,襲擊性比現在多,一衝可以解決問題。但到現在敵人情況不同,敵人工事大大加強了,戰鬥規模不同,比以前大得多了,正規性也大大加強了,所以以一衝的打法那時行,現在不行。現在要具備有勇氣加上講戰術,才一定能打勝仗。」 以後林彪把在與戰士們的交談中,戰鬥的彙報中,指揮員的交流中,將發現的新經驗、新啟發、新觀點彙集起來,陸陸續續總結出了:「一點兩面」(進攻時只進攻一點,包圍兩面,反對四面包圍。)「三三制」(一個班分3—4個小組,每組3—4個戰士,進攻時呈三角隊形。)「四快一慢」(進攻時,準備要快,前進要快,擴張戰果要快,追擊要快,總攻時間要慢。)「四組一隊」(以連為單位,設四個組:火力組、突擊組、爆破組、支援組,合起來為一隊突擊隊。)「三猛」(猛打、猛衝、猛追。)「六大戰術原則」,「三種情況三種打法」等一整套新戰法,新的戰術原則,並在部隊中強行推廣演練。
林彪平時話很少,講起戰術問題卻能親自在大會小會上,反覆對指揮員說明、解釋、演練、使之深入人心成為幹部戰士的自覺行動。林彪平時講話言簡意賅,但講戰術問題時,從來不厭其煩。林彪曾說:「講戰術就要有個『婆婆嘴』。」例如對「四快一慢」戰術,他就曾結合不同戰例、不同部隊多次反覆講,講出來很能令人信服。
對於四師的作戰,他說:「作戰開始後,有的部隊仗沒打好,就是因為沒有掌握「四快一慢」。例如四師這個部隊多時沒打仗,情緒很高,見敵人就打,這種情緒是很寶貴的。但在這種情緒下,不掌握「四快一慢」的戰術,就吃了虧。如在法庫打增援敵人,沒打好,就是因為沒有掌握「四快一慢」的原則。開始我們把敵人包圍了,沒搞清地形敵情就打,結果傷亡一兩千人,當然也給敵人很大殺傷,但無繳獲沒抓到俘虜,我們打這種仗是不合算的。在彰武戰鬥也就沒讓他參加,讓他休息當預備隊。」 -「四師在二縱說來是老部隊了,很有戰鬥力,記得前年在昌圖以北看見別的部隊打了勝仗,他們情緒很高,不管三七二十一,不論敵人多少就打,自己傷亡一大堆,沒能解決戰鬥,如興隆嶺戰鬥就是如此,其實像四師這樣的部隊,要指揮得好,那就很好了,他們的好處是想打、肯打,這是千百條戰術里的第一條,其他很多條就是背得很熟,但不肯打也是無用,如果用一斤來衡量的話,肯打一條就是八兩,甚少五兩,四師的指戰員,在大的這一條是好的,所缺的那四五兩,那些得不償失的戰鬥就是不講戰術,如彰武戰鬥經驗就是證明,掌握了「四快一慢」果然打好了。」 -
對於彰武戰役,他說:「二縱打彰武時六師打得好,六師在二縱說來不算老部隊,但他們把最難打的地方打下來了,傷亡很少,奪取了很多地堡,其總的經驗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實行了「四快一慢」。他打得很快,幾十分鐘奪取很多地堡,但他總攻前的準備是很慢的,他費了五天的時間,看地形選突破口,組織火力與兵力部署等,這五天內把外圍掃清,奪取了進攻出發地,打起來後,僅四個半鍾都就結束了戰鬥。開始他們準備15號打,我們提醒了他們準備好了再打,結果他們28號打,時間多了點,但結束戰鬥很快。」 -- -
在「三下江南」和「四保臨江」戰役中,部隊官兵將新學到的林彪總結出來的戰術原則實踐了多次,而且回到駐地又進行各個層次的討論和總結,使官兵對新的戰術要領掌握得非常透徹。 -像「一點兩面」、「三三制」、「三猛戰術」、「三種情況的三種打法」、「四快一慢」等,在東北野戰軍中非常普及。分門別類 悉心傳授
林彪是由排長成長起來的統帥,因此對於班、排、連的戰術研究頗有心得。他於1947年12月總結出了「打勝仗的根本辦法」,要求全軍在實戰和訓練中學習領會。原文如下:
(一)、保證戰鬥勝利的重要因素,有賴於指導員、連排長和積極的戰士(鬚髮動戰士,鼓勵戰士。提倡人人開口,互相鼓勵)。隨時根據戰場上不同的情況,不斷地進行政治工作,及時提出有力的鼓動口號,以提高士氣,這樣,必能使全連勇氣百倍,所向無敵。勇敢是戰勝敵人的最根本條件!
(二)、連排長在戰鬥前應蔭蔽地親自盡量接近敵人,偵察地形,選擇衝鋒目標與衝鋒道路,具體區分班、排的任務。各排應避免過早展開,應盡量靠近敵人,待地形弄清楚後,再行展開。在整個的戰鬥過程中,連、排長應隨時注意偵察地形。 -
(三)、必須避免將連隊主力用在攻擊的正面,須設法將主力繞到敵人後面去,只以少數放在敵人正面進攻。因為敵人不怕你攻他的正面,就怕你攻它的後面。 -
(四)、要集中火力打敵之一點,並突然開火,衝鋒部隊即自該處向敵衝鋒,不要將火力分散,到處亂打一陣。 -
(五)、衝鋒開始後,應猛烈頑強地衝上去,堅決同敵人拼刺刀,決不可在敵人面前停止猶豫。這一點應告訴全體班長、戰鬥員深刻了解,只有這樣,才能戰勝敵人,否則不僅不能光榮地完成任務,並使部隊遭受更大傷亡(在敵火下停得越久傷亡就會越大)和不能使部隊養成優良的戰鬥傳統,每個指戰員的勇敢性就要在這個時候充分表現出來。 -
(六)、要乘敵人潰敗、混亂、恐慌,來不及整頓部隊,來不及增調援兵的時機,實行猛烈追擊,一股勁把敵人打垮,使敵人無法重新組織抵抗。-
林彪總是把敵人摸得最透。他對敵情之熟悉甚至具體地知道敵人一個營的單位的活動。周赤萍將軍回憶:「1947年公主屯大捷以後,我到哈爾濱總部開會。林總對我說:『據前方指揮員報稱,敵人有一個營漏網,據守在法庫的何家油坊。十縱二十八師離的很近,就便消滅它,我估計不要太長的時間,你看怎麼樣?』接著,他走到地圖跟前,給我指明這個營所在的具體地點,立即下令圍殲該敵。第二天,二十八師的捷報就從千里以外送到了總部。」林彪從來就是這樣精細的,哪裡有敵人,人數多少,戰鬥力怎樣,企圖是什麼,以及一應大小山川河流、地形地物、風土人情等等,他都了如指掌。每一次軍事行動之前,他常把這樣詳細準確的情報直接下達到師,給予部隊極大的便利。
-林彪每次戰役結束,要求師以上機關不管是勝仗敗仗,都要寫出戰役戰術總結,隨後由林彪進行總研討、評價。平時他講話言簡意賅,但講戰術問題時,從來不厭其煩。這是他一九四六年十月二十五日對部隊指定的戰役方針如下: (一)、敵向我進攻時,系採取數路同時進攻,戰線往往數百里。我如採取處處防禦,則必處處挨打;失掉了地方,又破壞了部隊。故須準備暫時主動地放棄一些地方(但如敦化、牡丹江有險可守之處在外),而集中兵力各個擊滅敵人,打敵單獨的小股,或敵一路中之一部。 (二)、我一個師通常應找敵一個營左右的兵力打,我一個縱隊通常應找敵一個團左右的兵力打,應兩三個縱隊對付敵一個師。但在情況有利時,當然可酌量減少這種倍數。 (三)、為什麼要拿六個到七、八、九個團(營)打敵一個團(營)呢?因為直接進攻的隊伍雖然只要三、四個團(營)配屬炮兵就夠了,但放在戰場周圍捉敵逃跑潰散的小股,就需要布置很多兵力(主力兵團,地方部隊皆可以)。這些兵力在敵未敗前,可不必參加戰鬥;在敵快敗時,即應準備動作;在敵潰敗時,即迅速自動地參加捉突圍的敵人,這樣每戰之後就能以俘虜來補充我們的傷亡。同時為了對付敵人的增援,也只有兵力多才更有把握。此外,我多敵少,則我士氣高,敵士氣低,對於解決戰鬥的時間要迅速得多。 (四)、各部如遇到自己兵力倍數不是絕對優勢時,而又無特殊原因時(如地形條件特別好),則寧可暫時不打,免得打成擊潰戰,讓敵人跑了可惜,而應等待其他部隊到齊後再動手打。在戰役內部的部隊,其攻擊開始時間,如後續部隊或友鄰部隊尚未到達位置時,通常亦不應單獨先開始攻擊,應適當地等待,免被敵各個擊破,或使自己不能擴張戰果。 (五)、過去很多仗打成對峙不決,或打成擊潰戰,而得不償失的原因,乃由於在戰役上未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或由於在戰術上未徹底實行一點兩面戰術,未將主力集中在敵人的弱點上和採取狹窄的戰鬥正面與縱長的戰鬥縱深;故不能保證打垮敵人和從突破口猛烈擴張戰果。又由於未實行兩面戰術,即未採取勇敢的迂迴包圍的部署與動作,以致使被我打垮的敵人仍然逃掉了。一點兩面戰術不僅在戰役部署上應當採取,而且戰役內部的各級指揮員皆應當採取。 (六)、目前南滿我主力及地方獨立師共九個師、四個炮兵團,應適當編組兵力,每路每次全部殲滅敵一個團或一個營,如能先後殲滅五、六個團,就能使情況大大好轉。遼西方面我有五個正規團,應每次殲滅敵一、兩個營,也必能使情況大大好轉。 (七)、只要我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滅敵之小股,則敵只能佔主要點,不能佔次要點與面;而我則能占廣大兵源、糧源區,使敵陷於各個被殲的境地。則我能愈戰愈強,而敵愈戰愈弱。如不能實現以上方針,則我不僅失掉城市,而小城市與廣大鄉村亦將失掉,則兵源、糧源皆失,既無法擴軍與養軍,且無作戰的迴旋餘地,而必致形成嚴重困難。故各部必須堅決而靈活地執行以上方針,在持久鬥爭中爭取最後勝利。
林彪根據自己多年的戰鬥經驗,將戰術精華提煉出來,以多種形式傳授給各級官長。這是他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十五日以問答形式下達的戰術指示: 問:各部在行動中如突然單獨發現敵人時,應當怎樣對付呢? 答:此時不要性急地馬上單獨衝垮了敵人,此時應以小部隊迅速偵察敵情和遲滯敵人,主力則集結準備作戰,等待查明情況,等待我兵力集中,等待我主力迂迴到敵後,然後再正式開始全線進攻。 問:為什麼我們規定要把兵力集結到六倍至九倍時,才正式攻擊敵人呢? 答:因為直接參加進攻敵人的兵力,雖然要三、四倍就夠了,但為了防止敵人垮的時候不致突圍跑掉,就需要較多的兵力在旁邊等候敵人的崩潰,這種兵力放在周圍,並不直接參加進攻,他只派出警戒和隨時準備出來追捕崩潰的敵人,此外為了打擊敵人增援的部隊,亦需要集結較多的兵力。故各路每次遇到敵人時,都應設法等待兵力集結到六倍至九倍以後,才實行進攻。 問:為什麼在敵人正面只放少數部隊,而將主力用在敵人後面去突擊呢? 答:(一)因為如果把主力擺在正面,那就很自然地容易發生性急地將敵人沖跑了,不能全部俘虜敵人,不能使每一仗即殲敵一整股力量,也不能使我們每一仗的傷亡能從俘虜的中間得到補充。 (二)如果只是少數部隊到敵人後面去擔任迂迴,則去的部隊往往膽小不敢去,或者去了之後,當著敵人大潰退的時候他不敢阻擋。 (三)敵人是最害怕它的後路被切斷的,因此,我們從敵人後路進攻,敵人就容易崩潰,如果單從正面進攻,敵人就要比較敢於沉著抵抗些,所以從正面進攻難得打垮敵人,而從後面進攻則容易打垮敵人。 (四)敵人對於正面的偵察警戒是很嚴密的,但對它後面的偵察警戒就疏忽得多,所以從後面進攻,能出敵意料之外,能把敵人打得突然大亂。 (五)為了打敵人增援的部隊,也是主力放在敵人後面去,才便於調動。當著發現敵人增援部隊時,依照具體情況或者以主力先打垮正在攻擊中的敵人,而以一部阻滯增援部隊,或者採取以少數兵力監視正在被我攻擊之敵,以主力轉移去打增援部隊。如果我們把主力擺在後面,當著發現敵人增援時,再從正面抽到敵人後面,那就太費時間了。 問:為什麼在主攻點上需要採取狹窄的戰鬥正面和縱深的戰鬥配備和集中最大部分的火力呢? 答:因為如果我們平分兵力,處處去進攻,就會處處不能奏效,或者奏效後不能擴張戰果,如果我們集中兵力、火力用在敵人主要弱點上,就一定能奏效。奏效後就用我們第二梯隊、第三梯隊從突破口迅速地擴張戰果,使得已被突破的敵人來不及抵抗,這種時候,雖然在突破口的地方還有敵人在抵抗,但我們要知道它的火線後的人已經在往後面跑了,已經亂了,而還在抵抗的敵人,它雖然在抵抗,但本身也準備跑了。所以我們從突破口湧進所打的敵人是背向我們的敵人,所以我們要用縱長的配備,保證在前面突破後,後面的部隊乘此良機猛烈地擴張戰果,使敵陷於全面崩潰。 問:我們在敵占區作戰時,各部應自動地特別注意些什麼呢? 答:應自動地特別注意派便衣隊、派游擊隊,努力地偵察敵情,如不努力偵察敵情,就不但不能預先集中兵力應付敵人,而且還可能遭受敵人的襲擊。所以切不要怕疲勞、怕麻煩,而不努力布置偵察。
苦盡甘來 游擊健兒終成翼虎神兵
東北的氣候異常寒冷、人口稀少。部隊在冬季行軍打仗,要找個民房宿營,往往都很困難。林彪曾說:作風疲沓的部隊打幾仗就鍛鍊出來了。他敢於把整團整師的部隊往最危險的地方投放。所以,一些後組建的部隊,在林彪手下很快就被打造成了強大的主力部隊。在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中,部隊在冰天雪地里作戰,風餐露宿,往往凍傷多於戰傷,也正是這樣一種艱難困苦的歷史和自然條件,造就了東北野戰軍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氣質。部隊也特別有個性,每一個縱隊都有自己的特點和不同的戰術特長,戰鬥力非常強悍。-比如:
3縱主攻錦州,尖刀營600人僅剩下26人;會戰遼西,奇兵突入廖耀湘兵團指揮部,旋風驟起,如入無人之境,3小時打掉三個軍部,生擒廖耀湘;
- 4縱:「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首創東北民主聯軍一次作戰全殲敵人一個整師的最佳戰績,折斷了「千里駒」的手足;塔山防守戰, 林彪給4縱下了死命令:「打不下錦州,中央要我的腦袋,守不住塔山,我要你們的腦袋!」四縱面對海陸空聯合協同作戰的國軍,死傷累累,一步不退;蔣介石給東進兵團下了死命令:「攻不下塔山,我們將亡黨亡國。「可范漢傑望著窩窩頭似的塔山陣地,不敢相信這小小的山頭竟絕了蔣軍的命運。-
5縱入關進京,提前50多小時搶佔戰略要地丰台;一個縱隊繳獲了106輛坦克,創當時全軍之最;
-6縱的前身是大元帥府門前鐵甲巡警隊,曾在北伐中衝鋒陷陣,南昌城頭高舉紅旗,並由朱德、陳毅將其帶上了井岡山;抗戰中,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挺進魯豫,大刀開路;轉戰兩淮,連傳捷報。鐵軍部隊在林彪的調教下更是如虎添翼,名將輩出。李作鵬率「凶」師直插遼西,遇險不亂,回電給林彪:不能前進。小小的師指揮所調動千軍萬馬,結果全殲了廖耀湘兵團。解放海南戰役前,毛澤東親點43軍揮師南海,小木船打敗鐵甲艦,首創我軍海戰奇蹟。
7縱:內戰三年,四平四戰。四平保衛戰和攻堅戰的慘烈程度在全國是罕見的,市內有一條街名為「仁興街」,就是為紀念戰死的獨立1師師長而命名的。萬山群島戰役,7縱的木殼船打敗了蔣軍的鐵殼船;蔣軍俘虜頗不服氣:「海戰歷來是艦對艦,沒見過扔手榴彈、拼刺刀的。」-
8縱這支部隊是四野在遼瀋戰役中的五把尖刀之一,將助攻達成了主攻,使敵方一直以為8縱方面是主攻方向,一仗打成了真正的主力軍;攻打天津時,狂飆怒旋,三分鐘破城而入,「東野」特令嘉獎:年輕部隊打得好!南下追擊國民黨最後的精銳部隊,遇白崇禧精心設置口袋陣,丁盛將軍率全師人馬闖入敵營猛打猛衝,攪了個天翻地覆,劉伯承語之「腰斬七軍」,使白崇禧悲聲長嘆,眼睜睜地失去了14個愛將;建國後的九大,中央委員中來自該部隊的就有8個。-
10縱:膾炙人口的《南泥灣》就是歌頌的這支部隊。林海雪原里的剿匪戰鬥和南下後湘西百年匪患的清除,均由這支部隊完成;遼瀋戰役中,廖耀湘的十幾萬勁旅湧向黑山時,有人擔憂說:「這回十縱完了。」但林彪說:「不,十縱頂得住。」黑山果然打出了10縱的英名;國民黨軍為了攻下黑山,不惜用炮彈將自己的部隊「同時消滅」也沒能逾越十縱的銅牆鐵壁。-
杜聿明將軍是先後在東北和華東與林彪和粟裕兩個對手都打過仗的國民黨將領。在遼瀋戰役結束後,杜聿明路過北平,傅作義請杜吃飯。席間,傅問杜對東北和全國時局的看法。杜說:「東北共軍近百萬,不久將南下關內作戰,其戰術水平及武器裝備,遠遠超過關內共軍,共產黨將在一年內統一中國。」 -在美陸軍的第八集團軍戰史中,對我志願軍部隊也有相同的評價。認為我志願軍善於夜戰、近戰,善於進行迂迴包圍和縱深攻擊,有較強的單兵和分隊作戰能力,「尤以第十三兵團諸軍,戰術水平更高,戰鬥力最強」。歷史有時是因為一個人而改變的。楚漢相爭,韓信被蕭何舉薦輔助劉邦,遂定漢室;東漢末年,諸葛歸劉,三國訂立;抗戰勝利,國共爭雄,內戰蜂起。此時,派林彪轉赴東北,並繼而執掌東北全局,是毛澤東在整個布局中的一大妙筆。
東北完勝,天下遂定。
一、戰和意見不定 指揮勉為其難
毛澤東到重慶談判期間,主持工作的劉少奇和中共中央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從各個根據地陸續抽出10萬部隊、2萬名幹部,包括20多名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火速奔赴這塊具有重大意義的黑土地。原已奔赴山東的林彪在東北戰爭形勢趨緊的情況下,被改派東北擔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彭真任東北局書記兼東北人民自治軍第一政委。
- 東北戰爭初期,毛澤東並不支持林彪的作戰思想,而是提出「拒止蔣軍、獨霸東北」,後又要求「禦敵于山海關」,繼而要求「守住長春擴大政治影響」,在四平戰役中甚至提出「要打出西班牙馬德里保衛戰的世界影響」。
毛澤東對東北的最初戰略方針是禦敵於關門之內,搶先獨佔東北。 1945年10月19日,毛澤東致東北局的電報指出:「我黨方針是集中主力於錦州、營口、瀋陽之線,次要力量於庄河、安東之線,堅決阻止蔣軍登陸及殲滅其一切可能的進攻,首先保衛遼寧、安東,然後掌握全東北,改變過去分散的方針。」 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官杜聿明親率兩個美式裝備機械化軍於10月25日發起山海關戰役,守關的東北人民自衛軍終因力量對比懸殊,不得不退向關東,「禦敵於國門之外」的計劃失敗。
11月15日,中央軍委又電命彭真、林彪集中7萬兵力,由林彪或羅榮桓親自去指揮,舉行反攻,要求殲滅已出關的國民黨3個軍。林彪於11月19日從瀋陽趕到錦州,準備在遼西三角地帶與杜聿明決戰。因為參戰的主力部隊未能及時到位,國軍又長驅直入,直達錦州城下,「決戰」遂成為空想。 -
經過和國軍的幾次交手,林彪對國軍的戰鬥力有了全新的認識。國軍不僅裝備精良而且戰術精湛,鬥志頑強。一個縱隊甚至抵不住國軍一個團的地炮協同進攻。他向中央軍委發電,列舉了我軍的種種劣勢和面臨的困難之後,提出:「我有一個根本性意見,即目前我軍應避免對敵各個擊破,避免倉促應戰,應準備放棄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讓敵人拉長分散後,再選弱點突擊。」 林彪的這封避免錦州決戰的電報,得到軍委的理解和同意。但又令他調動兵力,在「敵側後消滅敵之一兩個師,遲滯敵之前進。」林彪作了部署,又因主力部隊尚未到達,這場預計的殲滅戰只得作罷。-在林彪的「根本意見」電報中,實際上提出了兩條建議:一是放棄在遼西決戰的企圖,我軍撤往遼寧腹地,把鐵路沿線讓開;二是整訓部隊,待機再戰。 -11月26日,錦州失守,遼西走廊東門洞開,毛澤東所定的「獨佔東北」計劃落空了。 -
幾乎同時,東北局重要成員陳雲、高崗、張聞天向中央提出了和林彪如出一轍的《對滿洲工作的幾點意見》。黃克誠、羅榮桓等將領也向中央發出過類似的電報。正在延安養病的毛澤東,經過深思熟慮後,起草了《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提出:「我黨現時在東北的任務是建立根據地,在東滿、北滿、西滿建立鞏固的軍事政治的根據地。在國民黨已佔或將佔的大城市和交通幹線的情況下,這種根據地應建立在「距離國民黨佔領中心較遠的城市和廣大鄉村。」 -
至此,在林彪、陳雲等人的積極建議下,毛澤東才把在東北的戰略方針由「獨佔東北」改成為「讓開大路,佔領兩廂。」這一方針,東北戰局歸入正途。
二、軍事服從政治 四平血戰
1946年1月13日,國共在關內實現停戰以後,毛澤東和中共中央估計,東北地區經過談判也有實現停戰的可能。為了爭取在談判中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毛澤東要求東北民主聯軍集中兵力「在我完全防禦有利條件下(退避三舍後)給進攻之頑軍堅決徹底殲滅之打擊」,並指出「這是歷史新階段中的最後一戰,將會決定東北今後大局」,「要不怕最大犧牲求得這一作戰勝利」。 林彪對東北實現和平的前景以及「最後一戰」的提法,是有不同看法的。1月5日,他曾致電中央並東北局,提出「國內和平是否完全可靠,如完全可靠,則我東北部隊目前集中力量作最後一戰;如不可靠,則分散建立根據地,準備應付敵人之進攻。」 - 1月15日,林彪再次致電中央並東北局,指出「此次和平協定的實質,實為蔣之一大陰謀。」林彪的基本思路仍然是「讓開大路,佔領兩廂。」 但是林彪還是服從了毛澤東對形勢的分析和部署。林彪統率東北民主聯軍,依據中央決定,乘蘇軍已從中長鐵路撤軍,而國民黨還滯留於西滿的有利時機,在3月中旬攻佔四平,4月中下旬先後攻佔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等重要城市。至此,中長鐵路的開原以北段全部處於我軍控制之下,形成了背靠北滿,依據內線迎擊大舉北進的國民黨軍隊的戰略態勢。這在實際上卻激起了蔣介石更大的貪慾和報復之心。蔣介石到處鼓動說四平乃是「黨國命運所系」,「沒有四平就沒有東北」。毛澤東和蔣介石都是從政治需要出發,在四平的決戰難以避免。 -
4月18日,蔣軍發起對四平的猛烈進攻,四平保衛戰開始。在此前後,毛澤東連連電命林彪,要「不惜重大傷亡(例如一萬至兩萬人)」阻滯敵人北進,要「死守四平,寸土必爭」,甚至提出「把長春變成馬德里」,「化四平街為馬德里」。馬德里是西班牙首都,該城軍民在1936年至1939年浴血奮戰,頑強抗擊德、意入侵,因此聞名世界。 -毛澤東的這些決策實際上暫時改變了他原來制定的:「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方針,從「兩廂」又回到了「大路」,在「大路」上與蔣軍殊死爭奪。 -
林彪對此是反對的。在四平保衛戰前夕曾致電中央並東北局:「在蔣介石繼續增兵東北的情況下,我固守四平和奪取長春的可能性和東北和平迅速實現的可能性均不大,因此我軍方針似應以消滅敵人為主,而不以保衛城市為主,以免既不能保衛城市又損失了力量,造成以後雖遇有利條件並不能消滅敵人。」 -同一時期的黃克誠也致電中央,認為在敵我力量懸殊太大的情況下,堅守四平有極大困難。
由於中央不同意林彪的意見,四平戰役開始了,林彪於4月18日向中央致電:「敵已開始直接進攻四平,我守軍決戰至最後一人!」 四平之役血戰1個月,打得十分殘酷。蔣軍傷亡萬餘人,民主聯軍也傷亡8000多人。5月18日,林彪急電中共中央和東北局,如實報告說:「四平以東陣地失守數處,此刻敵正猛攻,情況危急。」他陳述了理由,並於當日下午自行組織部隊撤出四平。毛澤東沒有因林彪沒有「死守」住四平而責怪他。相反,複電林彪稱:「四平我軍堅守一月,抗擊敵軍十個師,表現了人民軍隊高度英勇頑強精神,這一鬥爭是有歷史意義的。」 -
什麼「歷史意義」呢?事實做出了回答: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我軍如果不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而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其結果必然是人地兩失。現在許多人提到東北初期,都忘不了全黨全軍調往東北的10萬多官兵與眾多的中央委員,卻不知道這10萬多官兵有許多是空著手穿著單衣到東北的。原先想從蘇軍手中接收武裝裝備的設想都落了空。開始收編的幾十萬敵偽武裝、保安旅、忠義救國軍等部隊很快又大部分叛逃而去,成了後來電影中「座山雕」、「許旅長」的原型。當時的林彪處在無人、無糧、無槍、無服裝、無裝備、無鞋襪、無藥品、無根據地,部隊疲勞、情緒不高的窘迫處境,堂堂一個總司令為了一部電台和他的老部下陳光(原一一五師代師長)還動了真氣傷了感情。林彪多次向中央和東北局提出要避戰、要退縮均不被採納。林彪只好硬著頭皮一仗一仗地打,一仗一仗地敗,一個城市一個城市地退守。而此時東北局的許多地方機關幹部卻在短時間內迅速適應了大城市的豪華生活,不願意離開大城市,連撤退都要坐火車,結果讓飛機一轟炸損失慘重。 -
林彪早料到四平戰役必敗,情急中在電報上要毛澤東「頭腦冷靜考慮之」,周圍領導猶豫再三,從無人敢對毛澤東如此冒犯,林彪卻堅持將電文發了出去。結果四平大敗,東北民主聯軍被迫退到松花江以北,黃克誠甚至電告中央:東北聯軍有步西路紅軍在西北被馬家軍全殲後塵的可能。 -
此時的林彪形勢極為被動,甚至有意放棄哈爾濱,將部隊撤往朝鮮和蘇聯邊界,準備長期游擊戰爭了。
同樣勇武彪悍且裝備精良的國民黨對手,並不缺乏政治智慧。在前線坐鎮的國民黨軍事家白崇禧已經制定出了打敗林彪後,在全東北實行民主憲政並建立五十萬民團的詳細計劃。他曾說:「不怕共產黨鬧得凶,就怕共產黨生根。」他要在根本上絕了共產黨的生存基礎。三、受任於亂軍之際,奉命於艱難之間。毛澤東這才意識到林彪的正確,秀才們已被證明無法承擔這一重任,事實證明林彪的主張是惟一正確可行的,遂將東北的黨、政、軍、民大權交至林彪一人手中,以林彪為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委,集所有正職於一身,彭真則退任東北局副書記、民主聯軍副政委,這才開始了東北形勢的轉機。對於林彪經營東北,毛澤東表現出高度的信任,他曾明確地對羅瑞卿說:「受任於亂軍之際,奉命於艱難之間。只有林彪去了才可以把東北的黨、政、軍、民各方面統一起來。」
林彪受命為東北局書記後並沒有急著上任,仍然在部隊里處理軍務。高崗代表東北局去雙城迎接林彪上任,林彪到了哈爾濱講了一通話:要全體幹部脫下皮鞋,放下皮包,換上衣服,離開大城市,下到農村去搞土改,消滅土匪建立根據地;不要像二流子一樣在城市裡晃來晃去;只有建立了根據地才能解決兵源、糧源、傷員的問題。講完後林彪離開了哈爾濱又回到小山村去了。電影《暴風驟雨》、《林海雪原》真實地描述了土改、剿匪的歷史過程。
林彪重視根據地的建設,後來的事實充分證明這是克敵制勝的最根本的保證。在國民黨大肆攻城掠地的時候,林彪卻以主要力量用於北滿根據地的建設,把發動群眾與軍事清剿相結合,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把20多萬土匪剿滅乾淨,北滿出現了空前穩固的治安,人民安居樂業。這樣就消除了後顧之憂,做到了三面無敵,進可攻,退可守;同時由陳雲、肖勁光堅持南滿游擊戰爭。
在剿匪的同時,15000名幹部下鄉,他們響應林彪號召:「脫掉皮鞋,放下皮包,穿農民的衣服,吃高粱米」,誠心誠意深入群眾,掀起了一個暴風驟雨般的土地改革運動,打破了「黨國」、「國軍」是正統的觀念,群眾日益轉向共產黨,把蔣介石叫做「二滿洲」;他們熱誠擁護共產黨,把毛澤東稱為救命恩人。繼土改之後,在「保家保田」的口號下,人民群眾掀起了支援前線的熱潮,廣大青年紛紛自願參軍,以當上解放軍為榮,披紅騎馬,送兒送郎參軍的熱潮遍及農村,新鮮血液源源不斷輸送到部隊來。部隊經常滿員,而且新的部隊不斷組成。
在這個基礎上,才產生了逐漸扭轉戰局的「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產生了夏季攻勢、秋季攻勢和冬季攻勢,徹底把國軍局限在幾個大城市裡孤立起來,產生了決定中國命運的「遼瀋戰役」。
「遼瀋戰役」的勝利加速了共產黨的勝利進程。遼瀋戰役前,毛澤東曾說:「在5年左右的時間內(從1946年算起)······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統治,是有充分可能性的。」遼瀋戰役獲勝後,毛澤東則十分愉快地否定了此前作出的預測,他說:「在東北及濟南的勝利,業已從根本上改變了敵我形勢······9月上旬我們所作的『在5年左右的時間中,建軍500萬、殲敵500個正規師,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的估計及任務,因近兩月的偉大勝利,已經顯得落後了。目前來看,這一任務的完成,大概只需再有1年左右的時間即可達到。」
東北失敗了,國民黨政權在中國大陸全面崩潰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終於轟然倒下,以後的戰爭成為一面倒形勢了。杜聿明將軍在敗走東北路過北平時,曾對傅作義將軍說:「單就軍事而言,一年左右東北共軍將席捲全國。」後來的事實就是這樣, 1948年11月2日遼瀋戰役結束,1950年5月1日第四野戰軍40軍和43軍解放海南島。
遼瀋戰役的勝敗改變了中國、亞洲甚至世界百年乃至更長時間的歷史進程。假如不是林彪執掌東北,或者僅是負責軍事而在其它方面則被掣肘,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不能充分施展。即使也有類似的遼瀋戰役發生,也絕對不會那麼乾淨利索,有令後來的軍史研究者瞠目的戰績,國軍至少會有一部分精銳撤至關內。國民黨統帥部就會擁有一支強大的總預備隊,從而打破1948年中國共雙方形成的戰略均勢,從而改變影響中國內戰的進程。請看:
1948年11月,在准海戰役的第二階段,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的六十萬兵力分別包圍了黃維、杜聿明兩大重兵集團,還要分兵防禦來援的劉汝明兵團。戰役進行到了最關鍵時刻,雙方的兵力使用都達到了極限,誰能再投入一支生力軍,誰就能取得壓倒性的勝利。當時蔣介石手裡已無兵可調,為了從白崇禧手中要出宋希濂的第二軍,蔣與白在電話中幾乎對罵起來,白崇禧最後還是扣住交通工具,堅決不再放一兵一卒往淮海戰場。此時蔣介石如果能把從東北撤出的主力部隊投入淮海戰場,中野華野絕不會有能力再抗擊一支援軍。淮海戰役的結果就會變成杜聿明集團或者黃維集團中的一支或者全部得以全身而退,而解放軍將遭受重創,解放軍在長江以北地區全殲國民黨軍的戰略企圖將落空。
東北戰局對華北的傅作義軍事集團也有極大的影響力。遼瀋戰役結束後,東北野戰軍馬上揮師入關,會同華北軍區部隊迅速殲滅了傅系部隊的大部,嚴重動搖了傅作義的政治資本,才有了北平的和平解放。如果國民黨軍主力或大部能撤出東北,傅作義可以多出三個月到半年的準備時間。在這段時間裡,一方面他可能得到增援,另一方面,可能他會下決心南撤,就任東南行政長官,為蔣介石守衛長江以南的第二道防線。
以上任何一種可能性一旦成為現實,中國內戰就不會在1949年基本結束,那樣的話,1948年至1950年間急劇變化的世界政治局勢將使中國在二十世紀下半葉再次面臨複雜的局面,甚至會出現南北朝分裂的局面。
在東北完勝的兩年後,國際政治格局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導致美國政府完全修改了對華及對亞洲的政策。在這段時間內,美蘇兩國在希臘、柏林、東歐等地區的摩擦不斷升級,1949年9月,蘇聯又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冷戰思維逐漸成為美國政治思潮的主流。1950年6月,朝鮮戰爭突然爆發,美國政府一改在亞洲的低調政策,無視與蘇聯簽訂的在朝鮮撤軍的協定,命令第八集團軍立即開赴朝鮮戰場。
如果蔣介石能得到從東北戰場撤出的援軍,他完全可以將中國內戰拖到50年6月,到那時,中國將成為東西兩大陣營對峙的前沿。美國政府絕不會容忍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成為蘇聯的盟友,必然加大對蔣介石政權的扶植,甚至有可能直接出兵中國。中國統一的進程將被中止。
以上提到了各種可能性之所以沒成為現實,都是因為1948年10月開始的遼瀋戰役,而遼瀋戰役的勝利則是東北國共兩軍各級官長戰術能力、指揮技巧、單兵戰術以及後勤保障、士氣調動等綜合實力的比拼的結果,在細節上共產黨部隊之所以技高一籌則全是在林彪的悉心調教和艱苦磨礪下完成的。
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有了林彪,因為林彪去了東北,並成了東北的黨、政、軍、民第一負責人。當然,也和毛澤東對全局形勢的正確把握是分不開的,起作用的還有共產黨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與組織形式。
縱觀第二次國內戰爭,毛澤東最大的妙筆是用對了兩個人,第一個就是派林彪去東北,繼而通掌東北軍政大權,使毛澤東的「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構想得以具體實現;第二個人就是粟裕,由粟裕統帥華東野戰軍。兩人相比較,林彪的作用似乎更大些,因為他指揮了三大戰役中的「第一仗」,戰略影響更深淵一些。當然,粟裕智慧的淮海戰役也是同樣精彩的,在此不詳述。
有時歷史是因為一個人而改變的。
推薦閱讀:
※直斷——氣是未來,色是過去色;面無城廓氣色壞,心問口來口問心
※[其他]女人吃它勝過去美容院
※徹底看透自己的將來、過去、現在!
※鄭楠:因為如此 ,過去從未過去
※12星座誰最在意另一半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