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和理性哪個更重要
信仰和理性哪個更重要?
某日,某佛學院哲學課上,老師講經院哲學的時候,談到信仰和理性的關係,說基督教認為理性是為了信仰服務的,否則理性沒有意義。這時候,某著名法師的得意弟子便截下這個話題,大談佛教是強調理性的,佛教裡面理性比信仰要重要,學佛也提倡懷疑一切云云。另一名學生聽不下去了,便說,「這只是你自己的觀點,不要說佛教這樣認為,佛法從來是講信為能入,智為能度的。」 由此產生一個問題,在佛教來說,信仰和理性哪個更重要呢?這個問題乍一看很有意思,但仔細想想也許是個偽命題。在此,可以用佛教的理論來分析一下。 首先,信仰和理性,在佛法中分別可以對應的概念應該是信和慧,五根五力裡面都講到信根、慧根和信力、慧力。 那麼什麼是信呢?《成唯識論》中說,「云何為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凈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這裡所說的「實」,是指諸法實相,真實不虛的道理;「德」,則是指完美的德行,如佛陀那樣悲智圓滿;「能」呢,則是指我們自己也有認識到真理具備完美品德的能力和可能。那麼「信」就是指對「實」、「德」、「能」這三個方面「深忍樂欲」,什麼是「深忍樂欲」呢?深,是深切;忍呢,用唯識里的詞叫勝解,就是明確而堅定的認識、看法;樂欲,就是很積極快樂的希望和意願。通俗點說,信就是對真理、美德以及實現二者的能力能夠深切的相信,並願意為之付出努力。 那麼什麼是慧呢?《成唯識論》中說,「云何為慧?於所觀境,簡擇為性,斷疑為業。」意思是說,慧是對於所認識的對象,通過分析判斷最後做出明確的抉擇,它的作用是能夠斷除疑惑。 當然,信和慧,在不同的經典里也都還有其他的涵義,在此之所以採取《成唯識論》里的說法,是因為《成唯識論》的說法從教義的角度闡述的清楚一些。 至於信和慧的重要性,經論中更是多次提到,關於信的重要性,如晉譯《華嚴經》中說到,「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大智度論》中則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菩薩本業經》中說,「若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這裡明顯可以看出,在進入佛門這一關節上,佛法是最強調信的重要性的,但是進入佛門之後,則不能僅僅停留在信的層面,而要通過戒律來規範行為,通過智慧來趨向解脫。當然也有特別提倡信的重要性的,如凈土宗的念佛法門,就主張靠信力往生極樂,而華嚴宗更是有「信滿成佛」的說法。 慧當做「理性」來講的時候(理性只是「慧」的狹義概念,廣義的慧可泛指般若智慧),其重要性中也是不言而喻的,佛法中將戒定慧列為三無漏學,其中慧是最重要的,因為對於煩惱的對治而言,戒是讓我們離開產生煩惱的因素,定是暫時的壓制住煩惱,只有慧才是真正的消除煩惱,讓我們真正得到解脫。所以我們看很多祖師誇讚別人都是說人家很有慧根,沒說很有信根的,雖然信根在五根中名列首位。 所謂五根,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這五根是我們學佛的保障,他們所發揮出來的能力就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這五力。從修學的階段上來說,按照時間排序信力是要排在慧力之前的,如同前文所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而且佛法修學還有一個次第叫「信解行證」,信也是排在第一位的;大乘菩薩的五十二個階位,排在最前面的也是十信位,這些都足以說明信在修學次第上是排在前面的。但是,排在前面是否就一定重要呢?我們仔細分析五根五力就會明白,用哪個更重要來衡量五根五力是不合理的,這就如同一匹馬的四條腿,當它跑步的時候可能習慣於某條腿先邁步出去,但是四條腿哪個更重要能明確說的清嗎? 我們分析一下五根五力的內容就會知道,五根五力都是相互配合促使我們進步的,其中以念為中心,念不僅僅是我們平常說的念誦,嘴裡念念有詞的念佛並不是念,我們經常說「觀念」這個詞,其實念本意上是「憶念」的意思,通過憶念使名言種子現行,然後對這些名言進行觀照,這才是念的真正含義。我們說到念,就能想到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色無常,觀法無我,這樣的念才是正念。那麼,通過念力的作用,我們可以對其他四力進行調節,當我們信力過強的時候往往會陷入迷信,這個時候通過念力發現這個問題了,就要主動提升慧力,通過分析判斷的理性來防止迷信,反之當我們慧力過強的時候則可能陷入狂慧的境地,這個時候念力發現問題了,就要主動的提升信力來對治;同理,當我們精進力過強的時候,就可能妄念紛飛心裡開始亂,這個時候念力發現了,就主動提醒我們修定力來對治這種散亂,當我們定力過強的時候則有可能沉迷於禪靜的喜悅不想進步,這個時候則要通過精進力來促使我們繼續前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五根五力,哪個會更重要一些呢? 當然,對於還沒進入佛門的人來說,如何進入是一個轉折點,那麼佛法中也有說明,《清凈道論》和《瑜伽師地論》等典籍里都分析過人的根性,簡單而言,從學佛入門來說人可以分為隨法行和隨信行兩種情況,前者理性較強,所以佛陀提倡這樣的人在真正信佛之前可以先理性的對佛法教理進行思維判斷,最後你認可佛法的道理了再開始信,這樣的信反而更堅定;而對於後者呢,理性不是很強的人,佛陀則說可以「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就是先用學佛可以保佑你健康平安之類的世俗說法,引領他入門,產生信仰之後,再慢慢告訴他,要真正平安健康還是要通過自己行善去惡,不能靠佛菩薩保佑的。 更具體的分類方法,在《清凈道論》里把我們的根性分為貪行者、嗔行者、痴行者、信行者、覺行者、尋思行者等,《瑜伽師地論》里則更詳細的分為二十幾種情況,而且每種情況都可以通過日常的一些表現來判定,由於內容太多在此就不一一分析了。 回頭再說,我們該如何看待信仰和理性呢?簡而言之,如果是一個還沒開始學佛的人,希望自己進入佛門,那麼可以先看看佛法中對這些根性的分析,對照一下自己屬於哪種情況,然後確定自己是先信呢,還是需要理性判斷再決定。當我們已經信佛學佛之後,則要時時用五根五力的內容來觀察自己現階段處於什麼狀況,是否傾向於狂慧或者迷信了呢?如果有這樣的傾向則儘快調整,才能穩步前進。 佛法的道理淵深海闊,即使一個小小的知識點,細究起來也是很有意味的,所以學佛平時且不可得少為足,動輒輕率的做出判斷。只有平時多作知識上的積累,多多培養理解分析判斷的能力,時時調節自己的態度,才能夠在駛向彼岸的航程中揚帆遠航。
文/清涼苑般若班導師 釋演相
推薦閱讀:
※開關電源適配器電磁兼容的重要性
※如何快速讓一個女生喜歡上你?這一點很重要
※〔原〕中國女人的陰門太重要了
※為什麼健身圈都提倡訓練大腿肌肉,原來他如此重要?
※對仗,詩詞精嚴美的重要元素(中)(影珠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