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圓滿心性休息三處三善引導文菩提善道
06-19
頂禮諸傳承金剛上師,祈禱諸本尊空行護法祈求加持〈譯者〉 嗡所得思當: 二資地上解脫如意樹, 璀燦無量功德花果實, 利樂涼影普遍有寂界, 我敬頂禮勝者菩提樹, 內外密之妙法珍寶藏, 究竟基道果之諸論道, 無上因果勝乘精華義, 於此開顯三善引導文。 論體分三:外共同基因法相乘之初善品引導,內殊勝果金剛密乘中善頻之引導,密了義果無上大圓滿之後善品引導。一者分二:傳承上師次第引導,所修教言之引導。一者:吾對各大乘論道所聞之傳承次第雖有眾多,而教言處可攝定為三種:彼亦:次學佛者諸廣行傳承,宣說地道等持驗相者深廣傳承,宣說法性實相義者深見傳承。 一者:大能仁、文殊、寂天、矣拉達曰、馬哈西爾、拉巴瓦班札爾、達瑪革德、德幫偲繞、思瑪德、具慧譯師、澤逢曲吉喇嘛、卡瓦曲吉桑格、單帕白瑪札西、西繞羅珠、西繞王修、桑吉卓在、文格西西繞加桑格、拉章曲華降稱、桑耶巴赤誠羅珠也。 二者:能仁、慈氏、無著、世親、聖者解部、尊者解部、勝部、戒部、照明賢、獅賢、佛智足、格拉美札、拉巴他、布查勝巴、具意智慧、哲西繞巴、阿菩提智、克慧精、呷爾窮讓母瓦、香意瓦、拉修加香日巴、其母巴桑格巴爾,羅札巴、哲公巴、文格瓦、拉忠巴、曲札傳授於吾也。 三者:佛陀、文殊、聖者龍樹、月稱、如畢克修、大革薩洛、小革薩洛、阿底峽、瓦波唐巴札、阿白亞呷繞、菩提薩陲月幢、大卓龍巴、西繞認巴菩提光、瑪釋迦獅、其天稱、堪布莫澤、阿闍黎菩提成、上師童子金剛授傳承桑耶巴語自在也。此外亦有覺俄呷吉派傳承,然此處未述。 功德自性善圓滿,吉祥殊勝諸天師, 悲性利樂聚雲者,敬禮怙主諸上師。 第二修教言引導分八金剛處:暇滿難得、壽命無常、輪迴痛苦、業因果、依止善知識、皈依、四無量心、發菩提心。 一者分十:思惟閑暇之本性、思惟差別之圓滿、思惟惡除之險處、思惟難得之比喻、思惟次第之數目、思惟無義而空耗、思惟因緣緣起、思惟恆時生死、思惟稱讚暇滿、思惟應起歡喜。 一者:應當思惟把無暇處,至今未墜八無暇,並得閑暇,故當生歡喜心而精進修法也。即是:若生於地獄中,則恆時受寒熱苦,無有修法。若生於餓鬼中,則受飢餓火燒苦,無有修法。若生於傍生中,則互為澉食受害,故無有修法。若生於長壽天,則無念中耽延數劫,臨死生邪見故,無有修法。若生於邊地,則無佛法之光明故,無有修法。若生於外道者,則生邪見故無有修法。若生於暗劫中,則不聞三寶名號,故無有修法。若生於瘖啞,則意根不應法器,故無有修法。是故我今未生上述八無暇處,故名為閑暇。應當觀想精進修法,彼亦皈依發心後,如是反覆思惟,觀想八無暇,於彼之獲得閑暇之性,最後善根迴向,一切威儀諸時如是思惟,下述一切亦如是修持也。第一引導終。 複次思惟差別圓滿者:應當觀想若未得人生,則無有修法,而今已得人生,故具足自圓滿。若生於無佛法之境,亦無行法,而此興盛佛法故,實上亦生於中土,即是具足自圓滿了。若根不具者,則無有修法,而今諸根具足故,亦具足自圓滿。若業際顛倒,則恆時行不善故,無有修法,而今未業際顛倒,並信念善法故,亦具足自圓滿。若於佛法不起信,亦無行善法,而今正信諸佛聖教故,具足自圓滿。若佛不出世,則無有佛法之名,而今佛已出世故,具足殊勝他圓滿。雖佛已出世,若其未說法,亦無利,今佛轉三次法輪故,具足殊勝他圓滿。雖佛已說法,若不住佛法、亦無利,而今未隱沒佛法,而存在故,具足殊勝他圓滿。雖住佛法,若未入佛法,亦無利,而今已入佛法故,具足殊勝他圓滿。雖入佛法,若無順緣善知識,則不知取捨,而今真實善知識以大慈大悲攝持故,具足殊勝他圓滿。如是如今自己具足十種圓滿之時,應當思惟此暇滿為得實義而勤精修法,並加行、皈依、發心、正行思惟其圓滿理由,後行迴向,及諸威儀,如是瑜伽也。第二引導終。 複次思惟惡處險處者:應當觀想如今獲得暇滿人生之時,若無修持妙法,則以業增上而死亡後,投生於三惡趣,此時三寶之名號亦不聞,亦不遇善知識,不知善惡,所作所為皆成罪業,無有善業故,恆時轉於輪迴,故當思惟此等過患真大,並具加行、正行、後行三次第而修持也,第三引導終。 複次思惟難得比喻者:譬如以風飄動之大海上,有木桅一孔者,其不住一處而隨水波蕩漾,海底有一盲龜,每一百年時上升一次,此二相遇,並龜頸入桅木之孔。如是從惡趣得人生者,比前者更為難得,又如,若於光滑牆壁上,撒一握豌豆,其難留住,如是得人生,較其更難,故當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四引導終。 複次思惟次第數目者:若思惟總有情之次第數目,則即得人生者,是極為少數,在人中亦若思惟不信佛法,並恆時行罪業者,則信佛法與聞佛法者,是極為少數,尤其是誠心入正法或行持正法者,是更極為少數,故當思今已遇善知識,聽聞深法,修學解脫道,獲得人生寶,此時應當必需勤精,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五引導終。 複次思惟無義空耗者:譬如若到寶洲者,其空手返回,則入海亦無義,如是今到人生寶洲時,若無一取妙法之財,未得解脫道,僅為散亂於今世之事務,則雖得人生寶,亦成虛度空耗故,應當如是思惟暇滿,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六引導終。 複次思惟姻緣緣起者:修正法依賴於心,彼心亦依靠於暇滿之身故,難以集聚相應之緣起,如今無病亦無苦惱所逼,未成他人所自主,已獲得自在之此身時,應當思惟儘力勤精修法,加行皈依發心後,內心已情不自禁地翻覆修持,後行迴向及諸威儀如是瑜伽也。第七引導終。 複次思惟恆時生死者:如此一切有情於三界六道中,生死不斷,雖行種種苦行,而尚不知何時才解脫,此等之根由即是得暇滿時,未修正法而虛度暇滿之緣故,應當思惟吾為暇滿有義而修法,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八引導終。 複次思惟稱讚暇滿者:由於聲聞、羅漢、諸菩薩皆有暇滿人生而得之,又密宗之深廣法亦是唯有暇滿人身才成就,修大小乘諸法亦暇滿人生乃為殊勝,如是說故,應當思惟吾今必得解脫之起點,加行發心、正行反覆思惟,後行迴向也。第九引導終。 複次思惟應生歡喜者:皈依、發心後,入乞得寶生歡喜,如是應當思惟我今所得之暇滿者,是否夢境,或必定真實矣?生大歡喜並決定今當修持妙法,如是反覆觀想,後行迴向,及諸威儀如是瑜伽也。第十引導終。 第二壽命無常分十二:思惟所依諸蘊而觀無常,思惟世間尊主而觀無常,思惟成滅器情而觀無常,思惟勝德士夫而觀無常,思惟死時不定而觀無常,思惟諸有為法而觀無常,思惟一者獨行而觀無常,思惟猛厲死緣而觀無常,思惟時代有情而觀無常,思惟皆無可靠而觀無常。思惟不定死緣顯現而觀無常,思惟強烈欲樂而觀無常。 一者:其中思惟所以諸蘊而觀無常者:當觀自他之軀身,皆為諸大小體肢所聚合,如今雖依衣食嚴飾及抹拭等,然而一旦死亡時,裸體無衣,送於空處,狐鷹所食,體肢分散,骨骼碎片,必有如是之際,故今應當思惟必須行持妙法,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十一引導終。 複次思惟世間尊主而觀無常者:如此帝釋、自在天、遍入天、大仙人廣者、蟻穴師等妙色威嚴,長命數劫,明智廣德,具有天眼神通,無量神變者,彼等亦有死亡之時,則如吾等為何不死,故當思惟行持妙法。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十二引導終。 複次思惟成滅器情而觀無常者:於此一切山鄰區域為例,之諸器世界,以及一切男女為例之諸有情世界,皆遭滅劫七火一水時,必有均成虛空之時,則吾等為何不死,如是思惟,並以前行、正行、後行而如是修持也。第十三引導終。 複次思惟勝德士夫而觀無常者:如七佛皆同眷屬,間或緣覺眷屬等前後出世而圓寂,彼等之教法次第亦興盛及隱沒無邊故,則吾等之親眷等,有何恆常性?是故今當以強烈欲樂而修持妙法。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十四引導終。 複次思惟死時不定而觀無常者:當觀諸壽命無有增加,經日夜剎那瞬息逐漸減少故,如黑白老鼠咬斷草繩絲,不知死於何處?死緣眾多故,不知何時死亡,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十五引導終。 複次思惟諸有為法而觀無常者:當觀總一切有為法皆無常,分別士夫之壽命無常,尤其是聚合身心之所依無常,由於往昔盛榮之城邑寺宇等,今已毀滅空處,用此比喻,則能了知自身如城,心者如人,必有空時,以誠心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十六引導終。 複次思惟猛厲死緣而觀無常者:譬如燃燈速盡而無常,並忽然吹風之剎那亦滅燈,如是從出生起趨向死亡而無常,並忽然遭到疾病或魔害,若起如是非時死緣,並具加行發心,正行唯其思惟,後行迴向而修持也。第十七引導終。 複次思惟一者獨行而觀無常者:當觀死時,捨棄今世之此等顯現,入於後世之後道,躺於最後之床上,使用最後之衣食,言說最後之語言,此時其放棄一切眷屬受用親人等,必須一者行走,定有如是之際,極為難忍故,當思吾者何時方遇如是死亡,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十八引導終。 複次思惟時代有情而觀無常者:於過去百年以前之所有諸人與旁生,等一切有情,如今一無所在,如是今時於地上諸有情,亦在百年之內大致皆成一無所余,吾者亦不離如此本性,未來諸有情亦如是,入換莊稼而成古舊,又往昔吾自出生之處所而言,家人、鄰居、親屬、朋友、家犬、牛羊、怨敵、同僚、弟兄及姐妹,等已成無有,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十九引導終。 複次思惟不可靠而觀無常者:當觀無論在山間、海底、虛空界等諸方處境,彼等亦無被思不能侵害之法,由受時死緣或非時死緣而其死亡,尤其在人間有眾多死緣所害故,不知何時死亡,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二十引導終。 複次思惟不定死緣顯現而觀無常者:當觀暫時未受死緣,然而死主接近,如西日之影,即有毒刀、火水、怨敵、病魔以及錯用衣食,亦成極多死緣故,亦誠心思惟吾者何時死亡,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二十一引導終。 複次思惟強烈欲樂而觀無常者:若去他方,則觀為其處死亡而不知返回,若入道或坐凳之時,亦思惟此處死亡,無論住於何處,即皆觀想死於此處,並飲食、行走、睡卧等一切所作行為之中,悉皆觀為此世間中最後一次威儀,如是情不自禁的思惟死亡,並以前行發心、正行深心發強烈欲樂,後行迴向,如是諸威儀中如是瑜伽也。第二十二引導終。 第三思惟輪迴痛苦者分三:總發厭離心,分別思惟痛苦,比度如今之理。今初者:當觀於此三界輪迴中,漂流之此等有情真悲慘,諸有情連續轉於輪迴時,彼等皆已互為當過父母,親友、怨敵等,並自曾投生螻蟻時,若有其頭手足等積聚一堆,則較山王更高,其哭淚水較海甚多,為求欲妙而砍斷頭肢亦無計數,今雖圓滿財富,眷屬及權勢,死後生貧窮之境,此乃猶如夢受安樂,醒後皆無,若自他耽著今時之顯現舒適者,則亦不離此性故,一切有何用?是故後世長久,應住於解脫法,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二十三引導終。 複次分別思惟痛苦者分六道苦者:初地獄分四:其中初觀八熱地獄,即是復活者,於諸燃燒所處,集聚諸地獄有情,彼等互見如仇敵,以業召感,用諸武器,互為殺害,死亡之時,空中一聲,如等願復活,又皆復活,又殺、復活,如是乃至業盡之間受苦。黑繩者:諸閻羅卒將,將彼有情身上畫線,並以鐵鋸割剖,復活時又鋸之。眾合者:在鐵臼中諸有情摧磨細粉,復活時又摧磨,又夾於如馬如駝等崖山間而摧毀受苦。號叫者:熬煎鐵水之中,燒煮諸有情,其身燒燃火,呼哀號。大號叫者:今進二層鐵室,以火燃燒,閻羅主用錘擊之,燒熱者:鐵鍋之中熬燉煮,由從腹內燃火燒。極燃燒者:其於鐵室中燃燒,用三尖矛刺穿兩肩於頂部,鐵皮纏彼身。無間者:周圍十六獄,在鐵室火焰中,感受前述,一切痛苦,合成火焰故,唯聞哀哭聲,彼等受覺粗七倍,苦亦大七倍,有如是難忍地獄苦,故今當須精進,將為不生其處,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二十四引導終。 複次思惟近邊地獄苦者:當觀無間地獄周圍四方各有四四,即是糖煨坑,屍糞泥,鋒刃原,燒炭無灘河彼亦因昔日在無間鐵室中受極大痛苦後,諸業消盡之時,似覺其四方開門,彼等地獄有情往外而出,此時見到具影妙坑,一去彼處,已入糖煨,燃燒其骨肉,彼中似覺得解脫,去行河流之中,又沉溺屍糞泥,鐵嘴諸蟲,等食而受苦,彼中得解脫後,到喜原之時,彼成劍原。下足之時切碎片,舉足之時又復活,彼中得解脫時,又見森林,一去彼處,皆成劍林,亂鳳吹劍葉,身截碎片,又複合活。鐵柱山:觀山頂集聚男女人,其喊吾名。當登上彼處時,諸狹錐向下刺穿,到山頂之時,烏鴉鷹鶩等啄食其腦髓,復聞山下呼喊,爬下之時,諸鐵錐向上刺穿,擁抱彼人,皆成燒鐵男人或女人,其擁抱極燃燒而食之,又見清涼江河,徒涉之時,腰沉燃炭中,燒其骨肉,欲向逃回,兩岸顯現閻羅士卒,所護也,往昔亦承受如是眾苦,今當由彼中解脫,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修持也。第二十五引導終。 複次思惟八寒地獄痛苦者:於起暴風雪境,雪山冰雪之中,生寒生皰,故謂具皰獄。裂皰變瘡,故謂皰裂地獄。緊咬牙,故謂緊牙獄[頞晣吒]。哭聲虎虎,故謂阿啾啾[虎虎婆]。哀聲臛臛故呼聲獄[臛臛婆]。猶如青蓮裂四分,故謂裂如青蓮獄。猶如紅蓮裂八分,故謂裂如紅蓮獄。猶如大紅蓮裂十六分或三十二分,故謂裂如大紅蓮。如是裂傷之中,趣入眾多細含生食之,感受難忍寒痛之苦,如是思惟,應當生喜吾等如今未生彼處,故勤修法,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二十六引導終。 複次思惟孤獨地獄者:其處無定,有者壓於崖石間,或有僵於冰水中,或煮於沸水中,或於冬冰水中受寒,或燒於火中,或截樹木時、斷割其肢而受苦,或生於陶器、門、籬笆、柱、灶、繩等形相,彼等恆常用之時,以業召感而受種種難忍之苦。或有者於二層室中日夜轉變、而受苦等,或有山間、海岸、雪冰等人間所受共同,或有餘處受眾多痛苦。如是思惟併當為不生其處而精進,以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二十七引導終。 複次思惟餓鬼苦者:初外障者,其即身瘦細肢,不聞飲食之名,恆受饑渴之苦,餘眾所害,不悅意;雖見大海森林等,立即皆成乾涸。內障者:從心肺燃火,口鼻中冒煙。持取者:其餓鬼身有甚多餘眾居住,彼等食用其血肉而受苦。如是思惟併當為不生其處而精進,以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二十八引導終。 複次思惟旁生苦:海中旁生者,其住於大海或黑暗洲間,多如酒糟,彼等互為食之,無智愚蒙。散居旁生者:於人天境鳥獸等而有,彼等遭殺、役使、捶打、損害等受無量痛苦。當如是思惟為不生彼處而精進,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二十九引導終。 複次思惟人苦者:其分三根本苦與八分苦。初苦苦者:即是病痛等一類苦尚未消盡時,復余苦增加而來,如麻風病傷生毒瘡。變苦者:即是如今諸樂忽然變為痛苦,如娶媳歡舞時,遭到房屋之損失。行苦者:即是將行於痛苦或作不樂意之苦,如服毒或損害他者。彼等苦中今當須得解脫,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三是引導終。 複次思惟生老死病四苦河者:初生苦,由於中陰生漂游於父母之白紅精相合,次七七數日後,形成凝膜等身體,又彼增長;且住於母胎之時,感臭氣、發吐、蜷縮,若母錯用衣食行為時,其感十分熾熱,如住於火坑,有時感住於雪山或水中,一般寒冷,或重於山壓著,或懼如墮險處,或感顛倒而抖,如是極為痛苦,出產時,受似眾合地獄之苦,而頃刻昏絕,手觸其身,如刃劍割瘩,不可忍耐,沐浴之時,如同削皮,彼等無量痛苦。故無論生於何處,皆不離苦性,今當須滅盡輪迴之投生。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三十一引導終。 複次思惟老苦者:衰老時消失身力故,難以坐立、行動;消失根力故:眼不見色,耳不聞聲,憶念不明;消失意力故:心胸狹窄而膽怯,減滅風脈之增盛故,如同小孩無主見,轉變內身心故,有眾多病患損害,諸人不悅意;其雖贊死亡,實際疑死等無量痛苦。故今當須求無死之菩提,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三十二引導終。 複次思惟病苦者:生並十四大不調而亂,極為疼痛,已變身性,燒而不樂,消失根力故,難為起床坐床,一切不悅意,恆常煩亂意識,攸遇陰卓鬼故,顯起魔障違緣,疑慮今速死亡,心生極大痛苦等,十分難忍之性。如是思惟,即發願今當須得能解脫諸苦之甘露,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三十三引導終。 複次思惟死苦者:具住於最後之床上,使用最後之衣食,言說最後之語,雖眾多親眷圍繞,亦無少許利益,受死苦惱,迷亂所引趣入中陰道,收身之四大,舍此世顯現,追後世之境,彼等捨棄一切,唯自獨行,如油中抽毛,此時,縱使有何財物,甚至一口飯亦無法帶去,雖有甚多親眷,其中一人亦無法領走,此乃真實遺憾[過患真大]。今當為得不退之果而修法,若今後伏怨護親,生計處所資具,疼愛子孫親眷等,則彼有何實義耶?是故應修行無死殊勝之解脫道。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三十四引導終。 複次思惟不欲會苦者:即起不欲之人或妨害,不欲而遭苦,心不安樂。愛別離苦者:即歿親友或隔遠境,回憶彼等身語之表情諸德而生苦惱,且現前不喜悅。離所求苦者:失壞一切賢妙或滅諸富德等,凡離諸合意而生憂愁。近取五蘊苦者:此等色受想行識五取蘊,即是苦處苦依苦源。譬如:身上扎刺於色疼痛,受知彼苦,彼痛剎那相續為想,又能疼痛為行,刺苦為識,如是所有於身疼痛,於心痛苦,皆此五蘊之外,余處不生故,當離苦諦之分近取漏蘊,須得聖者智慧。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三十五引導終。 複次思惟阿修羅苦者:其不忍天人之富,恒生嫉妒,作戰極苦惱,爭分各境,身心煩亂,生大痛苦,猶如炒米,誹議戰爭,恆受憂苦。故今當須修持寂妙之法,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三十六引導終。 複次思惟天苦者:諸欲天處,雖暫時安樂,而至死故之時,今往昔之善業,以不善之果,墮於惡趣,此等其用神通了知,此時,必受天人之七日苦,如熱沙中魚身輾轉,較其更苦,諸色天與無色天,暫雖享受禪定之樂,又盡善業,以惡業力,墮於下世而行痛苦,並諸蘊相續結生故,亦感變苦及行苦。故今從三界六道中必得解脫,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三十七引導終。 複次比度如今之理者:如今已得暇滿人身,並自由自在此時,若於身觸火星,亦感難忍,若受少許饑渴勞累微苦,亦難以忍受,則何況能忍死後地獄寒熱,餓鬼饑渴,旁生役使等猛厲而長久之痛苦耶?若分不能忍受一日之病或痛苦,則何況能忍無邊輪迴之苦,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三十八引導終。 第四思惟因果分三:思惟不善業,思惟善業,思惟一切即業性。初不善業分十:身三業中殺生者,生於何處,其皆壽命短多病,諸境亦不悅意,懸崖深谷等害命之處,受三惡趣等苦。不與取者:生於貧窮,又乾旱、冰雹、饑荒等所害之劣境,總受三惡趣苦,尤其生於餓鬼境等。邪淫者:家屬不美,常遇怨恨,生於鹽鹼臭穢等地,感受惡趣之苦。是故吾從今起,當斷身三不善業,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三十九引導終。 複次語四業中,初妄語者:甚多誹謗,恆受他人之引誘;離間語者:不合眷仆,雖作利濟,反成怨恨;惡語者:唯聞輕毀,悉成諍語;倚語者:語句無力而錯亂,彼等墮入惡趣,並恆相續受苦,故當斷除。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四十引導終。 複次思惟意三業中,初貪心者:所欲不得,不欲相逢。嗔心者:恆常恐怖,眾多損疑,極為悲慘。邪見者:其劣身生起舞因果之劣見及常斷之見,如是遭受惡趣輪迴之苦,是故吾當斷除。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四十一引導終。 複次思惟善業分二:順福德分業,順解脫分業。初分十善業,初身三業中斷殺生者:長壽無病。斷不與取者:圓滿諸受用。斷邪淫者:家人相合,美家無恨。如是得善趣之悅意安樂,是故吾當依止。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四十二引導終。 複次語四業中,初斷妄語者:共贊喜悅。斷離間語者:眷仆和合,極為恭敬。斷惡語者:悅耳稱讚。斷綺語者:語句可取,真實正量。如是語善能成一切樂,故吾當說實語。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四十三引導終。 複次意三業中:初斷貪心者,所望皆成。斷嗔心者:無有損害。斷邪見者:成具有正見者。如是意善能成善趣之妙樂,是故吾當修持。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四十四引導終。 複次順解脫分業者:無論修何善法,皆當思惟從輪迴中解脫,並得寂滅涅槃。總歸雖有聲聞、緣覺、圓滿佛果之三解脫,而今求圓滿佛果。是故十善、四禪、四無色、止觀、四無量、六度等,皆以加行發心,正行無緣實執,後行迴向所攝持。當須一剎那亦不緩而修持,若不圓滿資糧,則不可得佛果。故當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四十五引導終。 複次思惟一切即業性者:此等上下輪迴之一切苦樂,均為各自善惡業所作。三菩提及其不同善樂,亦是以殊勝之各順解分業而作之故。此業如畫家,一者能變眾多相,業常隨順,猶如身影,自作不移他,他作不移吾,如同異身之苦樂,猛厲善惡業能投善趣或惡趣,亦如大勢王,業量廣大如虛空界,業數甚多如商品,互為不雜如錦緞紋,黑白不變性如青蓮暨睡蓮。凡積何業,必生與彼相同之果,故吾當知一切為業性,且須如理取捨而精進。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四十六引導終。 第五依止善知識之教言分二:思惟本體,修行瑜伽。一者分三:思惟差別,觀察法相,稱讚功德。初取捨勝士與非勝士差別者,若依止真實善知識,則其功德以及諸善妙,如余木落玬檀中,於彼自熱沾妙香。彼亦應當依止善知識與善友,因為自之諸功德增長而上進故。若依惡知識以及惡友,則自然染諸過患。如不凈處,彼腐魚所染污吉祥草。故吾應舍一切惡知識及其惡友,需消盡一切不善品之故。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四十七引導終。 複次觀察法相分二:初觀察共同法相者,譬如:若赴珍寶洲皆需依靠善巧導師,如吾詣解脫洲,亦須依賴於善知識。故其身口意,一切行為無過患,圓滿功德所嚴飾,廣聞慈悲,具無量智慧及大悲心。凡所諸緣,諸得解脫。堪忍疲勞苦行,如是上師,應當依止。並發願速遇,如此善知識,願其以大悲攝持吾,願其恆時不離。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四十八引導終。 複次觀察不共法相者:如今世賜予屬民圓滿財富等,皆依靠於轉輪賢王等,如此吾今身獲得無上果及諸功德,皆依賴於殊勝金剛上師。故其勝士上師,當具圓滿灌頂,圓滿誓言,精通續部竅訣,甚神念修,悉得感應,見意等持等已得把握,廣利有情。事業圓滿者。如是上師,應當依止,未見者,願其速見,已見者,願其不離,願恒生喜,願其以大悲攝持吾等。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四十九引導終。 複次稱讚次第分三,初第一次第者:如世上曇花難生出,如是諸如來亦難出世,且彼化身殊勝善知識,亦是難出世。如今吾等之怙主殊勝上師,以其為例,尚一切真實善知識,皆具無量功德之光輝,其為渡輪迴大海之故,猶如舟槳;其引解脫道故,猶如商主;遣除有寂之衰故,猶如如意寶;摧滅惑火之故,猶如甘露河;降臨法雨之故,猶如妙雨雲;諸眾生喜之故,猶如天鼓聲;消除三時疾病故,猶如藥師王;遣除無明黑暗故,猶如日月燈;生一切所望之故,猶如如意樹;具由事業千光故,猶如日月輪;具如是功德而感希有也。吾今見師,並已依正,當生歡喜,應發願一切生生世世依止真實善知識,願其以大悲攝收,願吾一旦唯得上師之果。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五十引導終。 複次第二次第者:次諸殊勝善知識,廣大密意如虛空,光明等持如日月,無量智慧如大海,猛力大悲如瀑流,意性堅固如山王,無垢清凈如蓮花,為眾平等如父母,自成功德如寶藏,引導世間如善逝。故彼勝士之每一功德分,亦無法衡量之故,極為稀有。願其恆常生喜,願其慈悲攝持。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五十一引導終。 複次第三次第者:此諸怙主殊勝上師,若誰見聞憶觸,亦撒播解脫之種子,摧倒輪迴之故,即諸佛事業一同。引導解脫道故。具殊勝之緣。無論任何壇城,皆為主尊性[黑努噶],圓滿灌頂,作一切事業之故,即出世第四寶。於所化眾生前,其恩較佛大,具如是功德,今身便得成熟解脫深道。願諸信眾,於一切生世,依止上師,願其歡喜,慈悲攝持而求加持。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五十二引導終。 複次修行瑜伽分三:初恆時瑜伽者,皈依發心後,於空性中,白日頂上,夜間心中,於蓮月日上,觀根本上師,諸本尊空行而圍繞,請一切傳承根本上師及皆同諸空行,入於上師,頂禮、供養、懺悔、祈禱,即誦:南無上師諸本尊,恭敬頂禮空行眾,一切內外密供獻,懺悔根本分支罪,祈求成熟而解脫。賜予灌頂求加持,祈禱生世為引導。如是念三遍後,由師身降下甘露,充滿自身。凈除病魔罪障,生起大樂法性智慧而觀想,並少許入定。上師名譯為梵語,用嗡啊之方法而念。譬如:嗡格日革馬札思德啊。嗡格日阿白拉江呷思德啊複次由上師本尊空行身發光降甘露,消盡身障,得寶瓶灌頂,身金剛而加持。由其語發光降甘露,消盡語障,得秘密灌頂,語金剛而加持。由其意發光降甘露,消凈意障,得智慧灌頂,意金剛而加持。由其一切發光降甘露,消凈異執身語意之障,得句寶灌頂,智慧金剛而加持。自身語意皆入於上師之身語意,彼者亦入於無生法身中,一切不作意中入定而迴向也。第五十三引導終。 複次諸事業次第:初息業者:觀一切白色,又思白光息滅諸病魔罪障,其咒加上縣當革日耶所哈而念誦。增業者:觀一切黃色,又思以黃光使增上壽命,福德、財富等。畢障革日耶所哈而念誦。懷業者:觀散射紅光,又思自在一切所修瓦香革耶所哈而念誦。誅業者觀散射深藍火光及火星,制伏一切邪魔鬼魅等。邪魔瑪亞帕得而念誦。其餘修法,與前相同也。第五十四引導終。 複次除病魔贖死者:皈依發心後,於空性中,自前虛空中,蓮根獅寶,日月層墊上,觀想根本上師為諸佛傳承,上師無別者,其周圍本尊壇城及天眾空行護法神如海,下方有六道眾生怨敵等。複次自心中觀意識哞字相,由梵凈次而出,變成五部空行勇士,其持彎刀,於眉間處,截斷自天靈蓋,放置於如山腦蓋三灶上,其中注滿身血肉,下處燃火而煮沸,降一切十方諸佛菩薩之甘露,天靈蓋充滿甘露,皆成所欲飲食妙甘露,自化為無數手安勇士,各持天靈蓋,同時於各客前獻施甘露。出世諸可生歡喜故,圓滿二資糧,得共與不共悉地,輪迴諸客生歡喜故,無始以來之宿業欠債,皆已償還。尤其能害魔種生喜故,消除害心諸違緣。一切生喜之光入身,息滅病魔贖死,得悉地而觀想。彼等一切猶如雲消虛空,均不緣中迴向也。此修能圓滿二資糧,贖死、無疾、中陰時能認識光明也。第五十五引導終。 第六皈依分三:區分差別,思維功德,皈依之理。一者:若畏懼三惡趣之苦,希求善趣之安樂,而皈依三寶者,即名為小士皈依。此因為今求暫時安樂外,無有餘果之故。若畏懼輪迴諸苦,為自希求寂樂而皈依三寶者,即名為中士皈依。此因為其所緣由輪迴中為自解脫果之故。若見無邊輪迴諸有情苦,彼等為從輪迴中救渡而皈依三寶者,即名為大士皈依。此因為其所緣為諸有情慾得佛果之故。是故吾不應求小士與中士皈依,而當求為利一切有情,隨學大士皈依。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五十六引導終。 複次思惟功德者:若皈依諸世間天神,彼等自己亦轉於輪迴,是故無利,則為何不皈依具有無畏解脫之殊勝三寶耶?如劣星過王等難以依止並受損害,故不應皈依彼等。若皈依三寶者,則立即播解脫之種子,遠離一切不善,愈增上諸善品,即是一切律義之所依,一切功德之來源,一切善神亦常護,一切所欲悉自成,恆能回憶諸生世,不離三寶之光明,今世來世皆安樂,獲得究竟佛果等有無量功德。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五十七引導終。 複次皈依之理者:皈依發心後,觀想自前虛空中,獅墊蓮月日寶上,根本上師於諸佛無分別而住。菩薩眾會空行護法神如海,皆圍上師並遍於虛空界,於地基面上吾等一切有情恭敬合掌。並觀想從今起乃至菩提,吾向供養您,依止您,其餘我無希求皈依處。如是思惟便以悅耳誦偈:「皈依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儘力念誦後,觀吾等一切有情融入於三寶,彼亦入於中央上師佛寶,彼亦入於法身離戲空性中,一切不緣中放鬆,至何時能安住而修,複次迴向也。此乃諸法之根本故。極為關要,應當精進修持也。第五十八引導終。 第七修四無量心分三:思惟功德當生歡喜而修持,真實修法,修鍊。初若不修四無量,則不成就佛果,若修則成之故,應當修持。修慈無量者:暫時諸眾悅意,究竟成就報身;修悲無量者:無害而成就法身;修喜無量者:無嫉而成就化身,修舍無量者:堪能自心而成就本性身。此外,於欲界中成就人天身而作利樂,於色界中,現前而清凈等持及生處之功得。吾當思彼等功德而修。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五十九引導終。 複次真實修法分四:初修舍無量分二:所緣,行相。一者觀察而了知所緣者:如今不應貪慾父母親友等自方,亦不應嗔恚怨敵等他方。因為於前世時,此等怨敵當過親人,親任亦當過怨敵之故,一切皆不定。如今怨敵亦恆常不能危害,若相合,有成親人或作利等。而親人亦說不愛語,或鬥爭、奪財等出現不欲之事,是對吾心生痛苦之故。實則與怨敵無區別,未來亦是親人變成怨敵,怨敵變親人等一切無法斷定故,應當斷除貪於自方與瞋恨他方之心,須觀察親怨等性之理,於一切有情如是對待為此所緣也。意相者:觀一有情至而三有情,以及一城一區等乃至虛空邊。如是修不緣貪嗔親怨之大平等心,並以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六十引導終。 複次修慈無量分二:初所緣為一切眾生,如自方不具安樂者,其為自求相遇諸樂,如是所有不具安樂之眾生,願彼等皆遇諸樂,即是以慈心見為我所境。意相者:如自父母為例,慾望相遇親友等,從一有情至一切有情而修,最後何者亦不緣中入定。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六十一引導終。 複次修悲無量分二:初所緣為受猛苦之有情,便發不可忍耐之悲心。意相者:願離此諸苦,並以情不自禁地發悲心,從一有情至一切有情而修,最後何者不緣中少許入定。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六十二引導終。 複次修喜無量者:於諸善趣中所有大小舒適安樂,至凡具一切樂分,皆為此緣境。意相者:願恆時不離此等安樂,較更舒適,安樂、長壽,眾多眷屬,圓滿受用,無有損害,廣大智慧等,乃至佛果前,願一切圓滿。如是從一有情至一切有情而修,尤其於我遭害之怨敵,心生嫉妒處,緣於彼等又復而修,最後入定於空性中。如是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六十三引導終。 複次修練者:次第修法即是慈悲喜舍四次序而修。逆倒修法即是由舍心至慈心而修。輪審修法即是慈喜與悲舍而修,一剎那修行也。彼等以前行發心,正行勤修五執,後行迴向所攝持而修也。第六十四引導終。 第八發菩提心分三:思惟勝利、真實發心、思惟學處。一者:愈大乘諸法中,唯有發菩提心是殊勝,若發心則能成佛果,不發不成故。其能救輪迴諸苦,遣除煩惱之苦,勝過聲聞諸乘,不盡而增長諸善根,獲得廣大福德,繼承如來之後代,圓滿舒適之根,已成世間之供境,成辦一切所望,成立廣大利眾,速得菩提等具無量勝利。是故吾當從今發心,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六十五引導終。 複次真實發心分二:前行與正行。初前行分七,初頂禮支:於三寶所依之前,陳設一切供品,觀自上虛空中,上師三寶本尊空行護法神眾猶如密布雲聚前,觀自身化為千百俱胝無數身遍於一切,同時諸三界六道有情亦頂禮而思惟,便贊誦《根王傳經》或《菩薩懺罪經》《善逝名經》《千佛名號》《文武酬懺續》等,身姿端直,合掌於三處,膝蓋著地,即是五支觸地而恭禮千百之數。如是思惟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六十六引導終。 複次供養支:於三寶之前,陳設相應供品,尤其燈鬘燒妙香,滿天大地所有供品花香燈燭皆供養,供養清凈國土無量殿以及種種喜樂等,亦供養輪王七寶八瑞相等,諸天天女之歌舞,散射奏樂之雲聚,皆為供養與此世與他世諸三寶前。如是思惟便普賢行願品及入菩薩行論等所說而供獻,或此論所說真實供養等而供獻後,一切所供,能供及供品皆不緣而了知,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六十七引導終。 複次懺悔支:於三寶前合掌懺悔,即是從無始以來至今日以上,凡以身口意所造之能回憶或不能回憶之一切罪業,如不敬父母,堪布、上師道友以及其他人,造十不善業、五無間罪、近五無間罪,奪盜三寶之財,吝嗇等一切罪障,皆成黑團,與自舌上集聚而觀想,複次如是懺悔故,一剎那由三寶之身語意發光,觸於此黑團,即是清凈。並發願未來不造罪,常依對治,便念誦菩薩懺罪經等一切懺悔經續後,一切懺境,所懺之罪,懺者皆不緣中入定。如是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六十八引導終。 複次隨喜支:加行發心後,誠心隨喜諸如來為利眾生轉法輪等善,又隨喜諸菩薩勇士行廣大菩提行善,亦隨喜諸有情造隨福德分與隨解脫分善,以及自己三時所積之諸善,由一善至一切善法而修。最後何者亦不緣中入定。後迴向也。第六十九引導終。 複次請轉法輪支:於三寶所依前,安住發心後,諸佛菩薩勇士上師善知識等廣行利眾者,若不說法而住時,如昔梵天帝釋請佛轉法輪,如是彼等之前,吾身亦化為千百俱胝數,供養輪寶等,請求轉法輪故,彼等亦開許,並降臨法雨而觀想,普賢行願品等所說而念誦後,何者亦不緣中入定。最後迴向也,第七十引導終。 複次為利有情請不涅槃支:發心後,於此剎土或余處境,若有諸上師如來菩薩等,圓畢利眾之事,將欲取涅槃時如昔優婆塞純陀勸請佛不涅槃,如是彼等之前,吾身化為眾多數,祈請乃至輪迴未空,常住世間饒益有情而觀想,佛經論典中所說而念誦後,何者亦不緣中入定並迴向也。第七十一引導終。 複次迴向支:由頂禮至今此所作諸善為例,自他三世所積之一切善根,皆迴向於為利諸有情獲得佛果,彼迴向偈亦應念誦聖者所著經續大論之語,最後少許入定於五自性中,又迴向也。第七十二引導終。 複次正行者:於三寶所依前合掌,我為利有情發殊勝普提心,並學廣大學處,讀盡輪迴中諸有情,如是精進而思惟,便擋念誦此文:「吾謂XX名、從今起、乃至菩提果,皈依諸大持金剛上師,皈依諸人勝者如來出有壞眾,皈依息滅離貪諸殊勝妙法,皈依勝資聖者諸不退僧眾。祈請於我攝收為菩薩勇士,祈請諸大持金剛上師、祈請諸佛出有壞眾、諸得地大菩薩眾為利有情已發殊勝普提心。如是我謂XX名亦從今時起,乃至菩提之間,為利一切有情而發大菩提心。為救渡諸眾我令其救渡;未解脫諸眾,我令其解脫;未安慰諸眾,我令其安慰;未涅槃諸眾,我令其涅槃。如是念三遍也。勝義發心者:除以修力得法相外,不依儀軌,即如是諸智者所許也。如是念誦三遍後,自己已成菩薩勇士,得人身有義、並成諸人天之供境,以業增上不墜惡趣,行於善趣界並愈安愈樂。成辨廣利有情、又成諸如來之佛子、速得菩提果。如是思惟併當稱讚而生歡喜心也。第七十三引導終。 複次思惟學處分二:初思惟願菩提學處分三:修自他平等、修自他相換、修愛護他眾之普提心。一者:當思惟為利一切有情而修自他平等之菩提心,如是發心後,此等諸有情與我雖同想望安樂,不欲痛苦,恆求舒適善妙喜悅,然而眾生不知彼善惡取捨處,恆受痛苦,真是悲愍。是故當誠心而猛厲思惟,嗚呼彼等不具安樂之諸有情,願彼等相遇諸安樂,諸苦惱眾,願離其苦惱,諸舒適安樂眾,願其恆時不離喜樂,諸親怨貪瞋眾,願其無貪瞋平等而住,願諸趣入解脫道並恆行善法,願吾等一切有情速得圓滿佛果。如是修持後,於諸法何者亦不成之空性中少許放鬆,以三輪清凈而迴向也。第七十四引導終。 複次修自他相換菩提心者:初自前觀能生悲心之一有情,取出自己之所有安樂、善妙、身體、受用、善根等一切施於彼者,如衣覆之,彼得安樂舒適。又彼者所有痛苦,取受自身上,自生痛苦時當發歡喜心。如是相換者、猶如換衣也。純熟時亦要修練,如出氣時觀自樂施眾生,吸氣時,觀他苦自取受而修。如是從一有情至一切有情,該輪番相換,當晝夜精進、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七十五引導終。 複次修愛護他眾之菩提心者:當如母憐獨子,如是發心後,與自前觀想能易生悲心之有情,於自取受難忍之彼苦,自樂施之,彼得安樂。亦思惟吾寧可住輪迴,寧可疾病,寧可死亡,寧可損失等,皆可忍受。而彼等漂流於輪迴,豈何忍苦?應發不共之悲心,如是於一切眾生而修。又思吾有經管一切有情之責任,無論吾有何害何利,凡所見所聞之諸眾生為例,至無邊周遍之眾生,皆以殊勝菩提心來對待彼等,最後無緣中迴向也。第七十六引導終。 複次行菩提心學處有六波羅密多,初布施波羅密多者,當觀想吾為利有情而布施,如是發心後。於為眾生境,盡量真實發放財施與法施,亦以意布施身體、受用、善根等,即真實或意幻舍施,大舍施,極大舍施,並儘力供三寶,復以意等持而供,為夜叉餓鬼,舍施食子水供等,最後何者不緣中迴向也。第七十七引導終。 複次持戒波羅密多分二:本體與差別。初者:即是斷除罪行,以善心護持自續者也。發心後,若出家菩薩者:如前聲聞經中所說嚴守戒律,依懺悔對治,彼上護持願行菩提心,依其儀軌,又復取戒。若在家菩薩者:亦學菩薩戒,此二者皆護自續,饒益他眾,依其儀軌,又復取戒,後行不緣中迴向也。第七十八引導終。 複次差別者分二:初第一方者:如凈行境華嚴經云:「菩薩進學屋時願一切眾生得解脫城而發心也。如是睡時願諸眾生得如來法身,作夢時願諸法證如夢,系腰帶時願接上善緣,坐墊時,願得金剛墊;生火時,願燒盡或薪;盛燃時,願起燃智慧火,熟食時,願得智慧之甘露;吃飯時,願得禪定食;外出時,願從輪迴城中解脫;下梯時,願為利有情而入輪迴;開門時,願開解脫門;關門時,願關上惡趣之門;入道時,願入聖道;上去時,願諸有情令得善趣之樂;下去時,願斷除三惡趣;見有情時,願遇諸如來;下足時,願去惡趣為利諸有情;上足時,願從輪迴中拔出;若見裝飾者,願得一切相好;若見無飾者,願具守頭陀行[修喜功德];若見滿器者,願圓滿功德;若見空器者,願離垢而空之;見生喜時,願於法生喜心;若見不喜者,願其厭煩有為法;若見有情安樂者,願其得如來之樂;若見苦者,願滅諸有情苦;若見病者,願其離病痛;若見報恩者,願其不報恩邪見者;若見反駁時,願能制伏諸敵論;若見稱讚時,願其稱讚諸佛菩薩;若見說法語時願得如來之辯才;若見佛像時,願無障礙能見如來;若見佛塔時,願見諸眾生之供境;若見經商時,願得聖者七財。若見頂禮時,願得諸人天世間之視而不現頂髻。如是發心也,此所說之義,當以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七十九引導終。 複次第二方修大士之八種尋思者:發心後,當觀吾何時方能除諸眾生之苦;吾何時能使窮苦之諸眾生富足;吾何時能以血肉自身來為利眾生;吾何時能久住地獄而為利眾生;吾何時以世間與出世間之大財富能令滿諸眾生之願;吾何時成佛後能斷除諸眾生之苦;吾何時願生生世世不生於無利眾生者,願不行於惟有勝義味,願不說諸眾生不悅語,願不成損害有情之具飲食、以及身體、智慧、財富、權勢者;亦不成令他遭害者。吾何時能除諸眾生之罪果苦,令眾生何時能受我所造善果之樂。如是思惟後迴向也。第八十引導終。 複次安忍波羅密多分二:初所緣者,於修持妙法時,雖由忍苦行,忍取受他苦,忍不畏大法之處,堅忍自心等。然於此處主述之義:即是被他害自時,不起瞋恚而修安忍也。故當觀想為利諸眾生而修安忍。如是發心後,無論受眷屬之邪作,或起有義無義之損害,然而皆以捨棄脆弱之心,併當如此觀察。因為眾生之本性是害性故,應起如是損害,吾對一一眾生不可報仇,故當安忍。故受害亦是吾往昔造惡業之果,若安忍則得殊勝福德,故應忍耐。除非自業,損害亦無力,使吾成高低,是故亦應忍。若作可改,當勤彼方便。若作無可改,無忍脆弱心,唯己徒勞無義。凡愈增害故,當斷刺痛諸瞋心,應放鬆於息滅性中,最後以三輪清凈而迴向也。第八十一引導終。 複次無緣安忍者:觀察害者之身,亦觀察自身,皆成微塵至無分空性,又觀察言語,有何形色可認,則成自消散無跡,觀察心之本性,亦住於無實空性。凡是害者怨敵,能害之不愛語,損害、不樂意等,所害之我,一切均為空性清凈故,於無生中放鬆而入定也。彼亦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八十二引導終。 複次精進波羅密多者:發心後,若即懈怠者,甚至自利亦不成,何須說為利他?故我為利諸有情,必須精進,如是思惟並盡量修持十法行[繕寫經論、供養、施贈、聽聞、受持、披讀、開演、諷誦、思維和修習]、十度、頂禮以及轉經等。尤其精進實踐七支供、三具經,後行三輪不緣中迴向也。第八十三引導終。 複次精慮波羅密多分六:初思惟無常變化性者,此等一切聖者皆為死,一切合匯皆為離,一切積累皆為盡,一切財富皆為衰失之自性。凡一切皆為漂動無實義,今世諸顯現亦是無常性。若貪執彼等真愚昧,吾者亦是速時死亡,必定死亡,明日或今夜死亡亦無自主[把握],是故此等今世之迷亂諸顯有何用?死時惟有饒益者,即是甚深教誨故,當須勤修靜慮,並由晝夜、剎那、暫時、頓刻、均為變化之故,亦接近死亡。如是思惟並以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八十四引導終。 複次思惟貪慾之過患者:此等諸貪慾,具有眾多過患,恆時忙碌於積累,守護、增上等事,故增不善、其諍論、有者不知足,增上傲慢、及慳吝、有恆擔心其用盡或取奪,及與盜者所共用。雖有諸財,迄死之時,皆留世間而離之,有如何財富,彼有如是痛苦,聞思修行、持戒等解脫法,皆與此相違,故諸聖者亦常呵斥,如是思惟,最後於無生中入定。彼亦了知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八十五引導終。 複次思惟與凡夫相處之過患者:發心後,當觀想、無論在家或出家等,凡是顯現凡夫中之諸眷屬,親戚,朋友,怨敵中人等皆不堪交往。因為彼等自性惡劣,作而不報恩,利濟反報仇。大欲不知足,瞋恚說粗話,惟有求自利,亦傷害他眾,情誼不長久。若失己富或己善,則立即捨棄或鬆緊此事。不知羞恥,不顧善法誓言等,亦不忌報應異熟果。繁多事務,難為滿足,鬥爭、損害、嫉妒等,唯以非法來引誘或虛度此身。與彼誰接近,即時滅善,增長諸罪惡。諸聖者亦遠離彼等凡夫故,吾亦任何異生不應交往,因為彼等是乃修解脫善法之障礙。故吾應當獨人修持寂滅之等持,如是思惟後迴向也。第八十六引導終。 複次思惟散亂之過患者:發心後,當觀想此等總世間之一切顯現,尤其今世諸事,皆無有圓滿足夠之時。恆時忙碌,散漫無義,縱使勤精,少無實義。伏敵無邊,護親亦無邊。雖為經商、農務、工巧等事,然除非衣食余無微塵許具實義或如法之事。故於日夜諸時,以散漫而度日有何用?是故今當舍此世,勤修靜慮。如是思惟後迴向也,第八十七引導終。 複次思惟靜處之功德者:往昔諸佛菩薩亦依寂靜林處,修持而獲得甘露。故吾當生歡喜至於靜林,彼處無有散亂雜鬧,無有繁忙諸事,無有貿易農務,無有凡夫相處。周遍合意鳥獸友,具有凈水草葉等適合苦行食,亦有山洞岩窟等合法居處,與任何亦無有來往故。自然增諸善,自心清凈故,明智愈清晰。如是具有極多功德,故吾今當必住靜處,如是思惟後迴向也。第八十八引導終。 複次真實修靜慮者:以毗盧七法而皈依發心後,於何者亦不起妄念執著,彼性中不散亂而坦然安住,不滅現境,息滅執著,則生起等持也。後行迴向也。第八十九引導終。 複次智慧波羅密多分三:初諸顯現之本性觀為幻化八喻者,當觀此等外有五境之一切顯現法,皆為於亂識前無而顯現故。猶如夢境,若集聚因緣緣起時,則忽然顯現故;猶如幻景,本無反而顯有之故;猶如光影,顯現之時亦無實有故;猶如陽焰,現於一切內外故;猶如谷響,無有能依所依故;猶如尋香城,現而無有自性故;猶如影像,無中一切顯現故;猶如幻城,如是一切顯現之正時,亦住於虛妄,無實之空色。如是修習後迴向也。第九十引導終。 複次觀察法界空性者:發心後,觀察外境粗現及自身實法,皆細分微塵故,深解無境空性。又觀察能取之內心,亦抉擇無分剎那故,深解無執空性,證悟一切不成二取,與彼空性中無定準而入定,後行迴向也。第九十一引導終。 複次安住於離戲論中觀義者:皈依發心後。身不動,言不語,心不執,不滅外境之顯現,息滅執境之分別,清性明空內覺性,寂滅耽著之戲論,身心無依顯法性,明空覺性如虛空,不可思言大智慧,離心中觀本性中,何時能安住,如是當入定。後行如幻如夢中迴向也。第九十二引導終。 此乃法相因之乘,三世諸佛前後跡, 自成二利廣事業,圓滿暫時究竟義。 彙集經論諸精義,如何修法此善說, 諸眾趣入解脫道,願諸自成身智業。 大圓滿心性休息中之講義菩提善道中,宣說初善法相因乘處第一品終。 第二總義,廣說內殊勝果金剛密乘之中善品引導分二:傳乘上師次第,所修教言之引導。一者:總吾已多聞新舊密咒續部處,彼等是諸竅訣集聚之故,雖有極有傳承上師次第,然而此處主要密咒寧瑪派而言,說了義精華大幻化網之傳承上師次第者分三:如來密意傳,補特迦羅耳傳。 初者:法身普賢如來,報身五部如來,化身三種怙主,於不同處境中,傳為不同種性之人與非仁大持明者。 二者:手持金鋼傳國王查,複次次地而傳為恩札布德,王子釋迦布德,革革查,納呷自納,巴瑪桑巴瓦,至布瑪美札也。 三者:拿?革瑪、瑪仁慶確、吉熱確炯、達爾吉華傑札巴、nb[摟]桑吉意西、巴國爾洛慶帕、單?雲鄧確、惟?薩為向曲、加?洛珠雄列、呷爾慈誠絨布、慈爾意西王布、單?曲吉王修、向?確格拉嘛、傑?雲鄧炯列、阿闍梨炯列鄧召,彼傳為桑耶巴語自在也。 諸佛妙幻化,究竟功德海, 無量廣事業,頂禮諸上師。 第二廣說教言引導分四:事續生圓,行續生圓,瑜伽續生圓,及無上瑜伽續生圓。 一者:由於法相因及密咒二乘,雖成佛果為同義,而密乘在修法上不愚昧深廣處,具多種方便,無必極大苦行利根之故。較前者更殊勝。一補特迦羅速時能成就之無上乘,若一補特迦羅修行顯密時,法相承即是入密乘之道梯,亦是前行法,密乘道是乃正行故。 此修密法,初入門為智亞乘即[事續乘],彼宗本尊為觀世音等。前行沐浴清凈後修行。 此修大悲觀音法,即是皈依發心後,於自空中蓮月上,觀世音自在身白一面四臂,其具頂髻,頭寶飾、項鏈、瓔珞、手鐲、足鐲、綢裙、以及金鋼跏趺坐,初二手心間合掌,右下手持執珠,左下手持白蓮。其心間蓮月中,六字圍思字,彼中發光觸於吾等一切眾生,清凈一切罪障,皆為念誦七字而觀想,嗡瑪尼巴美哞思。如是妙音而誦咒後,觀有大悲觀音身發光觸於眾生,彼等消於空性,吾亦消於空性,大悲觀音亦無緣中少許入定而迴向也。此乃除罪障法中最殊勝深奧也。第九十三引導終。 複次行續者:即是吾誓言尊前住智慧尊,贊以致尊不動佛修法而言,皈依發心後,當誦「嗡所巴瓦、西達思爾瓦達爾瑪所巴瓦、布西多各杭。」諸法成空性,於空中觀想,蓮日月上,自身觀為不動尊者,白色一面三目者,上牙咬下唇,鬍鬚頂發皆紅黃,右首頂上舉寶劍,左手二捷克印,依於心間,右足膝蓋插日上,左足壓月上,嚴飾綢裙諸寶飾。其心蓮月中,根本咒謂哞字,自前亦觀如前不動尊者,我心哞字旋咒珠,入於自前尊者口,通過其身,又經其臍處而入吾臍,因旋轉之光被攝收一切十方諸佛菩薩等所有智慧、等持、證悟、長壽、福德等諸功德,皆入於自心哞字,吾自亦具足如是功德而思惟,邊盡量誦:嗡曼則贊札瑪哈若卡納哞[拍達]。如是念誦後,咒珠收心間,複次智慧尊者返回,誓言尊者皆不緣中迴向也。第九十四引導終。 複次瑜伽續者:此許自誓言尊迎請祈送智慧尊而求悉地,贊用凈惡趣之修法而言,皈依發心後,有空性中觀蓮花日輪上三界尊勝憤怒者,其身色碧綠,一面二手,持執鈴杵,右足收縮,左足伸出,嚴飾諸武飾,彼身燦爛火光,周遍一切虛空界,充滿帳幡金剛圈,身攝極多幻化勇猛士,大指與中指,無名指相合,二小指相連,指母往外伸,便誦咒:[嗡巴札爾薩陲、桌達阿納拿爾呷、瑪哈桌達、札巴札巴、布札巴、布札巴、薩爾瓦阿巴雅、納夏雅納夏雅、哈哈、札尼哞帕得]。如是三遍後,守護吾境瑜伽士。複次於其心間,空中觀為獅蓮月輪上,自身普明照日如來,身白四面,二手等印、二足枷趺坐。主面白、右面黃、左面紅、背面綠、點綴寶飾及綢緞,其心間蓮月上,明咒繞嗡字,又觀想從密嚴剎迎請降臨如前普明如來,於其圍繞諸佛菩薩勇士眾。便誦咒:札哞瓦,故皆成融入,又彼心間之明咒發光、除凈吾等六道眾生之障,供養諸聖者,饒益有情眾,如是思惟而盡量念咒:[嗡納么巴嘎瓦德、薩爾瓦得爾呷的、巴日達咱雅、達塔嘎達雅、阿爾哈德、薩m牙桑呷、布達雅、達雅塔、嗡達涅達涅、薩爾瓦巴巴m[布達納耶所哈]。複次供養香花等外供後、又誦贊偈:清凈法界智,照日除有壞,等持手印者,頂禮普明佛。次後念「嗡巴札爾、則所迎請之智慧尊返回密嚴剎、誓言尊亦清凈、獄如鏡面吹氣、彼等融入乃至嗡字,彼者亦不緣中,少許入定,後此善迴向眾生也。續經云:」若此修習,五無間罪也,亦能消盡「,故有極大勝利也。第九十五引導終。 複次無上瑜伽續分三:初無上父續者:此宗諸法明觀為本來三壇城如來性,彼義修持時,以方便省起次第為主,即具德密集金剛等也此以勝馬游舞續而言:皈依發心後,當觀想於空性中蓮花日月上,思與瑪字變成馬頭金剛佛父佛母雙運者,其足縮伸,佛父右手舉梃杖,左手捷克印,靠於心間,佛母右手舉彎刀,左持顱血奉送佛父,二者亦身紅一面三目,點綴一切勇猛師,佛父頂上綠色馬頭,嘶聲遍十方,垂著人皮、虎裙、顱鬘、腋絡等。大身粗肢,身燃劫火,令燒千界,又觀其心間蓮花日月上,於哞字圍繞根本咒,次智慧尊融入後,無量光成其頂飾而觀想,心間哞字散射出無量之火星及幻化小勇士眾,所有大千界,皆成震動,蕩漾漂泊,如是思惟而盡量念咒:[嗡巴札爾桌達哈雅革爾瓦、和樂和樂、哞帕達,次後彼等次第融入於心間之哞字,彼者亦入布達為止,一切不緣法性中入定而迴向也。第九十六引導終。 複次無上母續者:此諸法許為法界智慧無別之如來性,彼義抉擇時,以生圓大樂來修持,如具德勝樂輪等。此處以憤怒呷波續而言,皈依發心後,前修三等持,於蓮花日月上,自觀為大憤怒尊,三面六手,四足張開方便舍式,深藍右白左紅,各面具三目,張口露獠牙,右手初者持金剛,中持骷髏,下持犁,左右初持鈴子,中持天權,下者持小鼓,佛母巴札爾卓達日瑪,身藍一面二手,右拳抱著佛父之頸,左持滿血天靈蓋,奉送於佛父、兩足擁抱佛父腿,二者嚴飾珍寶,骨飾人頭鬘等,煥發威武八飾[即人頭冠冕、人頭項鏈、象皮肩帳、惡人全皮、虎皮圍裙、人油胭脂、鮮血明點及屍灰點子],住於燃火中,其心間蓮花日月中,觀九股金剛杵,猶如青稞許,其中哞字於主根,八股內有八字咒,細如毛繪,各燦光耀而觀想。融入智慧尊,以三字令印持,寸許不動佛成彼頂飾,由哞字與八字心咒發射出咒串,經佛父口,入於佛母之口,經其身續,由密處而入於心間之哞字,彼旋光者,消盡一切眾生之業或諸障,皆為使得大憤怒尊果。供養諸聖者,攝一切悉地,復入於心間之咒,如是思惟而儘力念咒:「嗡日樂日樂哞覺哞」。複次圓滿次第分二:初修有現者,即是心不散而少許執著心間之細咒,彼亦無意,其餘亦無,則能顯明空離戲之智慧,故於彼性中,當放鬆而修持也。次修無現者:一切顯現入佛母,佛母亦融入佛父,佛父入於心間之金剛,彼亦入八字咒,彼等亦入哞字,彼哞亦從母音入於字,阿入於「哈」字,字入於日月,日月亦入於「布達」,「布達」亦入於法界故,無見無思中入定,後行迴向也。此乃極為深道也。第九十七引導終。 複次修無上無二續義大幻化網,彼者分二:總修生圓次第,分別修深道。初者為消凈斯生之習氣,便示四種修法。初為凈蛋生之習氣,修廣大生起次第者:皈依發心後,於自前虛空中,迎請文武壇城,供贊祈禱持律義,自心專註於《智慧勝身》之句義,復念巴扎爾,入定於空性中。又修真如等持,現位等持,因位等持。由白色啊字變個聖尊之種子,其降於各壇城之墊上,皆成聖尊,如是觀幻化文武壇城,融入智慧者,供奉讚頌,射收誦咒,共廣修作會供,無會供亦可。修圓滿次第而迴向也。此等廣說者,當閱文寶網續及武顯現壯嚴續也。第九十八引導終。 複次為凈胎生之習氣,修廣中生圓次第者:修法與前者相同,有不同者唯舍福田,其餘皆同,如是而修持也。第九十九引導終。 複次為凈濕生之習氣而修簡略者:皈依發心後,於空性中,所有所依各無量殿及能依諸壇城,皆唯念名號,而明觀諸文武聖尊故,當誦「此乃圓灌頂,至悉天天女性」。一遍並證悟一切本來為聖尊如來性,復其心間蓮花日月上,普賢雙運者,彼由哞字發光,除有情未證之障,皆成聖尊,供養聖者,密咒自聲,周遍世間,如是思惟而盡量誦咒:「嗡啊哞,嗡哞章史啊」。復二圓滿次第中,任一修行,次後迴向也。第一百引導終。 複次為凈幻生之習氣,而修極略者:皈依發心後,於空性中,剎那明觀,誦咒,修圓滿次第。而此處即是發心後,於空性中日月上,觀普賢佛父佛母雙運,金鋼跏趺等印者,由其發光,一切現有清凈為五智剎土,一切輪涅為本來清凈之佛性,如是明觀而盡量誦咒:「嗡啊哞,於彼性中放鬆故,則顯現不可思議之光明,後行迴向也。此謂:「修一勝者,即一切性」。因為彼者已修一切種性之根本,修一切壇城之主尊,亦修自然本來之怙主,及修一切如來之祖師故。密精續云:「清凈空中界日月,當修明空智慧王,彼者已能圓修持,一切如來諸壇城。如是所說也。第一百零一引導終。 複次分別修深道分三:加持悉地要,前行遣道要,正行殊勝要。初者皈依發心後,於空性中自觀為勝尊、其頂上上師瑜伽佛父佛母雙運者,是以勇士與空行雙運而修,於彼供養、讚頌、祈禱後,由彼雙運處,降下甘露,入於身語意,得初三灌,又彼等一切融成大樂性,入於自心間,自然獲得無二智慧金剛性之句寶灌頂。如是思惟並須臾入定,後行迴向也。此修者,直接得加持,間接顯證悟、遣除諸道障,斷諸違緣企途,獲得二悉地,是故極密要也。第一百零二引導終。 複次前行遣道要分三:初修練空腹要者:如前所說修前行後,當觀四輪中,精血、根達爾瑪三脈,如柱而住,心專註於其最內空朗朗者,主根中脈內,猶如胎盤滿氣,初觀竹箭內許,複次香筒許、複次奶筒內許,複次全身中脈內許而修,此乃諸風心自然入中脈之密要也。第一百零三引導終。 複次修風之命要者:如是中脈四輪觀為空性,左右精脈血,彼二上尖經眉間而入於二鼻,下二斷於臍下四指黑毛處,與中脈相聯,除垢氣外出時,觀諸病罪障皆往外清出,氣收吸時,觀器情動靜諸世界以及諸佛菩薩之一切功德,皆以風相,由鼻穴經精血脈而入中脈,如是於彼定住,稍持緩氣,自然呼吸,適宜執之,此乃真實密要。如是修持者,則即自然能執無垢風,並有純熟之要也。第一百零四引導終。 複次勤練明點之要者:當修絕地火瑜伽,修風以上。如前而作。於臍間幻化輪中中脈內,觀想火精猶如針尖許或白芥粒許,即其啊夏之行相,所觸十分熾熱者。又觀風經精血脈而入中脈,彼風發火故,燃上如駒尾絲毫許火,中脈上端大樂輪中有吭字倒下者,猶如豆莢許,彼火觸吭字故,降下白紅明點細滴,臍火發燃,其更盛燃,吭字降極多明點故,充滿中臍內,四輪之諸空脈瓣皆充滿精華,於彼不散而修持,則於身心自然顯現大樂也。第一百零五引導終。 複次正行殊勝要分三:上降智,下固智,普賢不可思議智。一者分四:初大樂輪竅訣者:於四輪中,智慧中脈,最精華白紅融合之明點,猶如芥粒許,其為所依,又五光團明點如豆粒許,各處如是思惟後,喉間明點發熱,融化頂輪之明點故,降下菩提心滴,如同發毫許,併入於頂輪諸脈瓣以及喉間之明點,是故遍無量安樂。如是思惟並自盡而執緩風也。第一百零六引導終。 複次由心間之明點發熱,融化喉間之明點故,入於受用輪,諸脈瓣及心間之明點,生起無漏之安樂,如是思惟也。第一百零七引導終。 複次由臍間之明點發熱,融化心間之明點故,入於法輪諸脈瓣及臍間之明點。生起勝樂之智慧。如是思惟也。第一百零八引導終。 複次心間光與明點之熱,向下而至,融化臍間之明點,彼氣之向,即非粗者,遍入於幻化輪諸脈瓣以及諸精血中脈內,故遍寂滅之樂,而生起四喜智慧(喜、勝喜、殊喜、俱生喜),如是思惟也。第一百零九引導終。 複次下固智亦分四:初心間之光團中發光,至臍間後,其明點愈細愈小,收回時,彼又入於心間之光與明點,於彼性中安住也。第一百一十引導終。 複次光射於喉間,其愈細後,收回心間,於彼性中安住也。第一百一十一引導終。 複次發光觸於頂處明點,其愈細愈小而入於心間,於彼性中入定也。第一百一十二引導終。 複次其入心間脈瓣之精華,彼亦入於心間之明點豆粒許,五光入於中者 ,其即藍如晴天,彼亦愈細,終皆不作意,清凈於普賢佛母法性大空界中,如是於彼性中入定也。第一百一十三引導終。 複次普賢不可思議智者:爾時身不動如山王,語不說如喑啞,心不執如虛空,如是安住故,何者亦不作意之空性者,即是普賢佛母之法性了義智。本性自明,覺性明清之現分者,即是普賢如來法身本基智。彼二無別並覺性無內外二周遍者,既是法界智慧無二之普賢佛父佛母雙運,此謂本來智慧之大圓滿也,此理已宣說大幻化網義無上圓滿次第之究竟了義精華,即真實密要也。第一百一十四引導終。 此道密咒金剛乘,深廣秘密殊勝處, 速令成就如來果,有緣信士當取之。 此善願為諸有情,趣入密咒金剛乘, 晝夜乘騎二次輪,願詣如意悉地洲。 種種界性輪迴中,一旦具力方便時, 無二涅槃成一體,願降自成利眾雨。 大圓滿心性休息之將以菩提善道中,宣說中善果金剛乘處第二品終。 第三總義,廣說密了義無上果大圓滿之後善品引導次第者,已勝過一切勤作取捨之因果諸乘,本諸自成自然智慧故,遠離三門勤作,現示法性、金剛頂阿底精華了義,要修持彼義分二:傳承上師次第,開示教言之引導也。 一者:總大圓滿簡括為心部、界部及竅訣部,故雖有不同傳承次第,而如疾上火炙,主述密要者即竅訣部,其中亦無上竅訣部,所緣外境根基之修法,或宣說最利根直斷(切確)法,於彼等相應法分三:如來密意傳承,持明表示傳、補特迦羅耳傳。 初法身普賢如來,報身靜猛浩瀚,化身大持金剛,本師金剛薩倕、密主手持金剛也。 二者:化身極喜金剛、格日文殊友、智者西日桑哈、勝者迦納思扎、班慶布瑪美扎也。 三者:年、當珍絨布、列卓當瑪林吉降村、傑珍桑格王修、智革加瓦向頓、格日克巴尼巴,曲達格日覺白爾,赤修桑格加瓦、珠慶達瓦明色爾、善逝於持明地者法王仁波切革瑪查、遍知語自在以下如上也。自性清凈法身普賢王,自成光明大樂圓受用,種種化身饒益有情者,一切三傳上師敬頂禮。 二者廣說教言引導分三:抉擇見、恆持修行、離希疑之果。 一者分二:示外所取為空性、示內能為本空離根。 一者分二:宣說外境無實影像為幻化八喻、與彼觀察無得為無境空性。 一者:此等現有輪涅器情所攝之色等五境之一切現分諸法,皆為無自性顯現之自現而已。彼亦,無論善逝前清凈之顯現,尚是有情前迷亂之顯現,凡所顯現之一切法,皆是由心與智慧之顯現,此二正在顯現之時也無自性,猶如鏡中色像或如空中之彩虹一般。於智慧凈現中無有二取之垢,是故離有無諸邊,無有生滅遷變,是故斷盡有為法之法相,即是無為法之空色顯現,亦是離戲之自性也。 我執境即令自心亂現者,斷有無偏袒,亦斷無為法之法相,緣現暫時自現之習氣增上故,自性如是顯現而已,此處當了知所取心者無實有也。 彼亦此等外境之種種白紅等一切顯現,悉由其習氣增上而顯現,如同睡眠時顯現夢境外,余處少許亦不成立,其正顯現時,亦非自心,因為彼等顏色,形體大小,辨別等,與心體法相皆相違故。其顯現亦非心以外之事體,因為除迷亂顯現外,余無成實之法故。於心諸顯現者,即是經由無始以來串習習氣之行相而已。譬如昨日現見幻術之習氣,昨夜夢見亦現如是行相。是故此等一切顯現,皆是無而明現而已,如夢如幻景、如陽焰、如谷響、如光影、如水月、如魔術、如尋香城、皆無依、無處、無自性、無可認之故,均為空性明顯而已。如是思惟,並無論於自他、親怨、城邑、住舍、飲食、受用、食卧、住行等所作所為,皆修鍊一切顯現為無實有。如是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一百一十五引導終。 複次觀察無境空性者:此等一切顯現,若觀察粗細微塵時,均為無分,何者亦不成故,諸色即空性,觀察有何顯色,有何可認,諸聲即空性,觀察行相本體故,諸香即空性,觀察有何感受之分,諸味即空性。尤其觀察阿耶怛那(處),諸觸即空性。現境雖不同,而自性空性皆相同,異境之空性,無有各偏袒,如同凈虛空,不異不一性,諸境現之本體,空性而住。對此當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一百一十六引導終。 複次示能取無基離根者分二:初示自心自明無依者:如此色等五現為五根識,心執或作境共相者為意識,分別破立貪瞋者為染污意識。於中者作境,六聚後生之意識,或無分別自明,於境無相干,其為阿賴耶識。彼等八聚或六聚,無論起如何分別思念,皆為瑩澈瞭燃,無依自明,明顯無實,無而顯現,猶凈虛空,亦如凈風,明分自主故,如雲消晴天,動念亦無可認之有實故,猶如飄風,顯現執著時,彼亦自消盡,亦無有可認者,顯時當觀彼,以自然放鬆而當觀執著之現相,則能證悟二明現,空性無偏,自明無依之本性也。此義亦當具前行、正行、後行而修持也。第一百一十七引導終。 複次觀察離根空性者:如是自心自明無依者,觀察外現、內蘊、中念、自住識本性,其有何顯色形色?有何生住滅?有何本性可認等抉擇時,何者亦不成,則能證悟無根、無依、有無離邊之實相也。此等之時,唯依恭敬上師,此乃極為重要也。第一百一十八引導終。 第二恆持修行者分二:總說三根基之修法,分說巧方便差別也。初者:本論證見相關故,是為易解,雖前已述最利根。然此處入法次第而言,可分三次第:下根修法,中根修法、上根修法。 初者又分三:尋寂止、發勝觀、修雙運也。一者又分三:初馴服妄念者:修上師瑜伽後,本坐毗盧七法,其中有不同處為二手覆膝,頸稍仰望,觀三脈,於精血脈下端觀想光明風,其如冒煙,又白又青,又紅又清,又黃又明,又黑又綠,又藍又淺,當觀如絞成五繩兵往外伸出其風。收回時,來去一次,再心過數,一至五次後,並數一珠,如是修持者,一切粗念自然滅盡也。第一百一十九引導終。 複次執心者:前行於彼相同,正行為於前放置佛畫或卷函。石子、木塊等所緣,心不外散,眼不動,直視於彼物,於彼性中當安住也。此時無論起任何聲響,受味、妄念等一切捨棄而斷絕,諸事於其所緣,複次若心能一緣安住,則閉眼而修,即一心定注彼所緣之行相,若心外散,則睜目復視所緣。如是修行故,五根能安住五現境,一心能住意境法。生起寂止也。第一百二十引導終。 複次附述聲境亦如是學,前行如前。正行者,耳不散,定注於人聲、風聲、犬聲等而修,又內觀而作意彼行相,贊舍聽聞真聲,如是彼二者,以輪審而修,則心能定於聲響也。對香味觸亦如是推理而修持,次後修行時,五境無害,並成助緣也。此要極為重要也。第一百二十一引導終。 複次於法修練者:前行如前已,正行自觀本尊,於彼不散而安住,能一緣安住時,轉移所緣,即發光射收,使利有情,或為利有情,修慈等四無量心,當認一緣明了之心。於彼性中不外散也。彼二輪審而修故,心能安住於射收等性中,並生寂止也。此緣要極為重要,是以此等之要,令成無礙生止也。第一百二十二引導終。 複次發勝觀分二:初安住於無外境猶如虛空平等者:前行如前,正行者,此等種種境,均為如幻如夢而現,若一觀察,則無分微塵亦不成故,皆為空性,偕同衡量境現之諸所取識,皆入定於自明空性之中,修此要者,於諸境所取識皆證無我也。第一百二十三引導終。 複次能取示為離根空性者:當觀察或尋覓,能量境有境之心,觀察未來過去,有事無事,又觀察其來源、住處、去處、以及顏色形狀等,何者亦不得。此時,於無依無執中放鬆而入定也。修此者,令我執證悟空性也。第一百二十四引導終。 複次修雙運者:前各修勝止,此處即合修,前行如前,正行為一切顯現,不令觀察,自安平整而安住,離戲解松而安住。爾時無有內外,亦無中間,顯現如虛空之密意,因住之故成寂止,因明之故成勝觀,無異之故,自成一體雙運也。第一百二十五引導終。 複次中根修法分三:初空如虛空之修法者:身不動如山王,以毗盧七法而坐,諸根不滅,自明安住,猶如清池中顯月像。所顯現時,不安住於顯現上,而安住於空性上,即直視而心安住於本性。則能證悟一切如虛空也。第一百二十六引導終。 複次明顯如鏡之修法者:身要根要如前相同,不定住於空性上,而於顯現自明無執中,明熱瞭熱而修,則能證悟諸現無執,碎破無性之境界也。第一百二十七引導終。 複次顯如波濤之修法者:身要、根要如前相同。不同者,此決性定注於所顯現之分別念,便於無依無執中解脫、如同波浪入大海,如是證悟也。第一百二十八引導終。 複次極為上根之修法者:如相續河流,覺性證悟法身故,一切分別顯現或隱沒於法性游午中,是故無有任何取捨迷障,皆現為證悟之助緣,如到珍寶金洲時,不可得平凡土石,如是於意何現,均現自熱智慧故諸能取本解脫,即不離普賢如來之密意,外境何現,均為空行之自色故諸所取本解脫,即不離普賢佛母之廣界,異執心境之一切法,均為於大圓滿界中無二涅槃,是因無內外故,皆現智慧性,無上下故,周遍悉平坦,無方隅故,皆現自然智,無偏袒故,皆現法性之游午,無自他故,已到實相中,無時處故,已得本來界,故意盡瑜伽士,於法盡之中,縱思亦安樂之時也。此證無間,併當直指,赤裸通徹覺性,應抉擇而使修自安真實義也。第一百二十九引導終。 複次分說巧方便之差別者:初二修法示助緣,中修法示修鍊,後者起如是證。此者分四:寂止、勝觀、雙運、決定。初寂止分二:修寂止,於彼助進。初分二:有現境,無現境。初心執有現者,外有現所緣者,即是畫像等如前所說。內有現者:若自心十分外散而不住時,當觀心中白蓮花或金剛交叉等,下端向下,乃至金剛大地。自心已成穩固,如是思惟。心能住時,收回心間,若一緣修持,則生無念也。第一百三十引導終。 複次修無現境者:當何者亦不作意之性中,安住,彼亦,既滅盡觀察內外諸法後,變空性之念,又滅盡觀修本尊之容貌等其餘分別。彼者亦學不明顯之性中安住。生起無緣寂止也。此義似見而不解,真實深要也。第一百三十一引導終。 複次助進者:當稍微行坐,而觀前說之義,亦用少許言語及思念,如是修習,則能增上也。若漂沉者,則令身心散掉,複次修持,故更明顯也。第一百三十二引導終。 複次勝觀分二:發勝觀,助進。初又分二:顯現、空性。初顯現者:此等一切有法境現,皆是幻化,皆是夢景,一切所現,均為無實而修。彼亦,如幻與是幻者,有極大差別,前雖說如幻,然此處用真實修法也。第一百三十三引導終。 複次修空性者:凡所觀諸法顯現,皆觀為空性無跡,當入定於不作意如虛空性中。前時觀察抉擇空性,此宣說相合自覺之空性,故有重大差別也。第一百三十四引導終。 複次助進者:無論行何威儀,皆合與現空自消空性,如是修持,若漂沉,則於色等諸境,當剎那亦不外散,並以明空無執而修,故便成就也。第一百三十五引導終。 複次雙運又分二:真實、助進。初依身要一切顯現不作選擇,應當多觀彼著自時所現基之覺性,不外觀察,不內安住,此極為深要,亦為重要也。複次恆住於散住等性中,故諸分別念不害安住。即已到覺性明空顯合,本性三身自本住之密意也。第一百三十六引導終。 複次助進者:虛空無雲時,背向太陽,當依看式(勢),直視虛空中,如外喻清凈虛空,如是內心虛空清凈時,則剎那能顯現密秘光明精華之清凈虛空,其為遠離一切中邊之法性,此乃尼泊爾呷瑪西爾師所傳之教言,是殊勝深奧也。若心漂泊,當各修練止觀,若起昏沉,當修外散,若掉舉,當依安住。以合諸威儀修練,此為關要也。第一百三十七引導終。 複次決定者:如是修持時,凡是所有之驗相,心靜修,賢分別,劣分別,凈現,亂現等,皆為無依大空性,法盡大離意,無偏大等性,離基廣大一體故,何者不執,何者亦不念,誰亦不問,何者亦不依,斷絕傲慢希疑之心。當入於法盡大離意之性,當決定本來無作大法界,應勿退轉,於本性上定解離意也。第一百三十八引導終。 第三離希疑之果分三:法界本面,界現為身性,身起智慧之游午。 一者:輪涅何者亦不成,於何不偏袒,令一切之顯基,此為法界勝義諦。是諸所證之究竟,諸滅盡之根本,為一切之究竟,名為本來之法界。彼者亦除各別自證之外,皆無有,即師已直指,自覺離戲,離諸偏袒者也。余處無所尋,密精續云:「心性即是圓滿佛,余處皆無尋如來,勝者尋覓亦不得,」如是所說也。彼亦應當了知暫障蔽佛性,故唯安立自性清凈,而自性本無賢劣。今決定為自成覺空大法界也。第一百三十九引導終。 複次皆現為身性者有五身:彼亦如是法界性中,身智密意者,無離無合而住。即是法性無生滅遷變,住於大不可思言,彼分為法身。於法界中,旋轉光明,離常斷邊,自成相好,彼顯分為受用圓滿身。顯相不滅,大悲周遍,彼分為化身,法界本來凈垢,自成十力無畏等洹沙佛法,具足彼分為先前菩提身。密意法性,三時無變而住,彼分為不動金剛身。彼亦,因唯暫垢凈不凈而已,眾生之時,亦其覺性本性空,自性明,顯相不滅,何者亦生起,不變心。 複次身起智慧游午者:法身智慧是超離思維言說,受用圓滿身智為具足無法相者,化身智慧為盡所有智與如所有智,然此暫垢凈不凈而已,於法界分自圓具一切故,如今覺性亦具足一切,如覺空各別自證,五毒無跡自解脫,其本性差別或有法法性,於覺性分上,皆為如是圓滿。尤其生起貪心庸俗分別時,彼者雖是自相煩惱,若認識彼性,並於其性中安住,此時能顯現安樂無執,彼為妙觀察智。若對境起嗔恚,彼者雖是俗瞋,而認識彼性,並明清離戲者,即是大圓鏡智。生起不知何性者,即為愚痴,若認識彼性,並顯現無念自明者,即是法界性智。若自以為勝妙,彼者雖是俗慢,而認識彼性,並證悟無二自等時,則即平等性智,與他生競爭心者,即是成所作智。覺性雖顯無明妙用(力)之五毒,然自證之時,顯現五智之妙用或游午故,今當深解諸身智之義,皆無離無合自圓具足。勿作希疑猶豫,當斷定奮勇也。對此應當如是善巧直指也。第一百四十引導終。 此乃極密大圓處,勝越一切因果乘。 惟有利根有緣境,非余所境金剛頂。 造此善根為諸眾,願得普賢大圓處。 大圓滿心性休息之將以菩提善道中,宣說第三後善品無上大圓滿金剛處也。 如是因果善道精華義,廣大經續論典竅訣中, 極深密要彙集為一處,造此講義奉獻有緣眾。 後代具信後學善男子,引道解脫殊勝諸導師, 若為有緣弟子傳此法,亦應純熟年修等關要。 略修中修廣修極廣修,略修一日傳授一引導, 四月日數二十一天時,開顯內外密之法寶藏, 中修三日傳授一引導,一年二月以及三日時, 獲得因果無上乘暖相,即定解脫勝道菩提果。 廣修五日傳授一引導,經歷一年如是十一月, 即是日數圓滿十五天,則得三寶究竟勝了義。 極為廣修七日一引導,二年六月日數廿七天, 圓滿勝乘精華講義故,入於不退菩提究竟地。 如是信士有緣精進者,繼承如來彼持勝種姓, 圓滿自他二利入本地,速詣寂滅無上菩提果。 是故後代有緣諸信士,此說有利教誨了義精, 日夜不懈具信精進者,吾今合掌而雲當修道。 此理廣闊智慧虛空中,具有等持光明證日光, 照耀無垢光輝燦燃者,造於剛日托嘎山頸處。 此善為我等諸眾, 離越三有茂密林, 趣入寂滅菩提道, 願得解脫圓佛果。 此法乃至住佛法, 現於一切世間眾, 皆敬百信頂持之, 願將廣宏諸時方。 謂大圓滿心性休息三處三善之引導文菩提善道者,是於善逝經典處廣聞多財者,勝乘瑜伽士無垢光造於剛日托嘎山頸處,花雲花園普賢美宅中妙高法座上善述也。感一切諸方諸時增上吉祥圓滿。善也,善也,善也。 譯於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漢僧顯密經堂 公元一九九四年九月一日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四加行觀修引導
※智誠堪布(生西法師)輔導: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第十課2
※文殊口授(二)——菩提道次第引導文
※孩子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家長應該怎樣做才能正確引導?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06 因果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