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湯的距離」夠完美嗎?·每日商報
06-19
子女和父母同住能減稅「一碗湯的距離」夠完美嗎?2015-12-24商報訊 (見習記者 周一) 最近,深圳民政局發布《深圳市養老服務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徵求意見稿)》,提出「將適度增加與老人居住在一起的子女的工薪所得稅費用的扣除額」,專家將其解讀為:「與父母同住,子女可少繳所得稅」。其實,早在今年5月,杭州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桐廬分中心就出台了一項政策:若購房目的是為了與父母同住或就近方便照顧父母(同一社區),可提高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這些為孝心「開道」的政策,卻引發各種爭論。讓人不禁想問,鼓勵父母和子女親近也有錯?父母和子女到底該怎麼相處?正方子女:和爸媽同住,溫暖多過麻煩26歲的小周,爺爺早年過世,奶奶就和大兒子一家,也就是小周爸媽住在一起,小周也是她一手帶大。「過去她照顧我們,現在輪到我們照顧她。」小周說,周末回去,全家一起看電視,總覺得很溫暖。都說兩代人住一起問題多,比如婆媳關係。但小周覺得媽媽和奶奶已經磨合出相處的「智慧」。「奶奶管家務,媽媽就聽指揮。爸媽有啥矛盾,奶奶也很少當他們面插嘴。」「溫暖多過麻煩,我以後成家也不排斥和長輩住。」反方子女:是盡孝還是啃老?「和父母住,就一定是盡孝嗎?」28歲的小王婚後也和爸媽住了一陣子,但等存夠首付的錢,他們就買房搬出來了。因為她看到了表姐的現狀。表姐結婚後,是媽掏錢換了大戶型,從此一直一起住。家務都是二老負責,小夫妻就愛打遊戲。生了孩子也二老帶,還補貼奶粉錢。「兩位老人家想出去旅遊,都擔心家裡沒人做飯,這真的是盡孝嗎?」小王覺得,自己搬出來之後有了壓力,通過經營小家,還更懂爸媽辛苦,願意跟爸媽溝通了。「周末才能見一面,聽嘮叨都覺得甜。」正方爸媽:老了真的需要陪伴70歲的秦阿姨,之前堅持不和子女住。老伴去世後,她又總和小姐妹一起玩。但最近小姐妹也過世了。「一個人在家看電視,更覺得空蕩蕩有迴音。老年活動室呆久了又覺得吵。每天就盼著子女來送飯那會。」秦阿姨一直不好意思跟兒女開口,直到半年前摔了一跤。「想想還有點後怕,幸虧是在樓下,不是一個人在家。」出院後秦阿姨到女兒家休養,而且已經說好要一起住。「以前不想麻煩他們,現在發現老了,會越來越需要子女陪伴。」反方爸媽:同住更孤單,「空巢」是自願66歲的王大伯卻說:「住在兒子家還更悶呢。」王大伯和老伴去年從臨安老家搬到小兒子家。興奮了一陣就開始後悔。以前有自己的圈子,現在人生地不熟,還有「看家」的壓力。兒子媳婦回來,也是一頭扎進房裡玩手機,反倒讓人覺得孤單。還有,二老喜歡飯菜煮爛點,小夫妻只好遷就。小夫妻晚上睡得晚,又免不了吵到他們。「他們有些生活習慣我們看不慣,也不想嘮叨,但就是忍不住,結果就是大家都不開心。」住了半年,二老決定還是走:「先飛海南度假,然後回臨安住。還是相互『惦記』著點好。」「一碗湯的距離」如何保持?父母和子女,住近了怕矛盾,住遠了不方便,近年來有一種說法頗受贊同,叫「一碗湯的距離」。就是說父母與子女家不遠不近,煲一碗湯送去還不涼。也有很多人提出,兩家住一小區最完美。「只用物理距離就能控制親疏嗎?」周刊讀者、心理諮詢師王勤和記者聊起這個話題時這樣說。他覺得把握好「心理距離」才重要。住得遠,但注意溝通,也會親近。住得近,更要注意「界限」,不要以「愛」的名義相互「吞噬」。正在香港攻讀老年學博士的小苑則覺得各家有各家的情況,養老模式也因人而異。未來養老事業的發展,應該能讓和兒女同住的老人也有自己的樂趣,而不和兒女一起住也不擔心沒人照顧。「讓老人能按自己的心意選,才是終極目標。」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異地戀能長久嗎?有多少愛敗給了漫漫時空與遙遙距離!
※一個屋檐下(7):恰當的距離
※隔著一段距離
※近距離 曾侯乙【十六節玉佩】
TAG:距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