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轉載]莊子思想與書法精神
莊子思想與書法精神
陳 健
莊子(約公元前369-286年)名周,是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繼承發揚了老子的道家學說,是道家思想的的集大成者。他以審美的眼光關照萬物,以審美的心態體悟萬物,以審美的筆墨描寫萬物。能夠「薄名利,忘貧窮,超越自我」,「夢蝴蝶、觀濠魚,移情萬物;乘雲氣,騎日月,內游宇宙」。對於大自然具有一種「疾雷破山兮心靜,飄風振海兮神守」般的審美心態。他「以虛靜為體的人性自覺,將天地萬物涵於生命之內」,把一般人所不能美化、藝術化的事物,也都加以美化、藝術化了。《莊子》一書,泛愛萬物,充滿異常豐富的自然審美意象,以他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對我國古代藝術思想形成起了很大作用,被譽為「山水草木家言」。
莊子提倡自然本色之美,反對人為雕飾。遵循「天道自然無為」的規律,否定人的主觀創造;採用荒誕、誇張的表現手法和離奇的寓言故事,表達「形殘而神全」的理念。追求「大音稀聲,大象無形」的藝術精神,塑造許多超脫於天地間,虛靜而卓然的個性模型。經過後世的不斷繼承和豐富,熏陶和造就了中國文人的為文處世風格,求善求真精神。郭沫若說:秦漢以來的一部中國文學史差不多大半是他的影響之下發展的,聞一多也認為「中國文藝出於道家」。
莊子思想對書法藝術精神層面的影響究竟在哪裡,我以為粗略概括起來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道法自然——書法審美精神
「道法自然」關係是道家思想的基點,也是傳統藝術思想中「自然情節」的原點。莊子認為「道」無處不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提倡尊重道,追求應之自然的藝術本色。做到使「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從而進入了逍遙之境界。漢字從一開始就有了道的意味,傳說中,倉頡在創造漢字時「頡首四目,通於神明,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紋鳥跡之象,博採眾美,合而為字」。書法是通過漢字的書寫來表現情感的藝術,它具有造型的意象性,線條的抽象性,以及表現的達情性等特點。從殷商時期甲骨文到隋唐,漢字文字演變基本成熟,漢字的書寫被稱為「書道」,可見「道」的精神始終存在於書體的演變之中。漢字的書法藝術在書家筆下,通過察於外,孕於心,成與手線條組合、節奏變化,形象的表現出書家與世間萬物自然契合的內心情感,成為我國獨有的一門釋道的藝術。
崇尚自然的思想形成了東方藝術獨特的審美視覺,產生了東方藝術獨特的審美意象和審美意境。所謂意境,實質上是由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雙向滲透構成,在審美過程中,人的本質向自然滲入,自然的本質也作用於人,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內在統一,形成審美意識上的「道法自然」。書法藝術的過程就是釋道的過程,是書家提取自然萬象的神髓,經過心靈的滋潤和線條的書寫,墨水在宣紙表面的自然流動,達到虛象氤氳,靈氣四逸,超凡脫俗審美境界的過程,在內蘊契合,外性通達中達到境界的高度。故古人認為「書為心學」,書中有境是書法精神的核心,同時也是書法藝術審美的核心,在書法中,道的高下決定了書品精神的高下。用石濤的話說,就是「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陶泳乎我也」。東漢書家蔡邕深諳其道,在《九勢》中寫道:「夫書肇自然」。王羲之同樣感懷至深,他在《記白雲先生書訣》中說道:「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
二、虛實相生——書法心理精神
書法藝術是精神外化的表現藝術,精神的高度和心理精神甚至決定藝術的成敗,因為此,唐代書論中有「六合」之說。莊子認為,發掘事物的內在規律及本質特徵必須做到內心「虛靜」,尋求擺脫一切主觀雜念,做到「滌除玄覽」,最終達到認識上的「大明」。「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莊子的這種「虛靜」理念,從魏晉時期就被廣泛的運用到藝術的批評和鑒賞中,成為一種精神狀態的尺度。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把「虛靜」作為創作的關鍵,「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淪五藏,澡雪精神」。北宋大書家蘇軾認為「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鏡。」他雖是論述詩詞,書法藝術心理狀態同樣如此。
虛實產生意境,在書法作品中,書家將自己的人文學識傾注在筆墨之中,通過線條的枯潤、墨彩的濃淡變幻、結體的正斜相倚、布局的迭宕起伏表現實,通過作品的墨韻氤氳,筆意的牽帶映襯,平面的留白處理表現虛,使作品超越有限書寫的形式,進入精神的境界之中。一副作品有虛實關係,一個字有虛實關係,一點一畫同樣有虛實關係,虛實的精神貫穿書法藝術的全過程,唐代書家孫過庭對這些特徵作了精微的描述:「一畫之間變起伏於峰杪,一點之內殊釁挫於毫芒」,「或重若崩雲,或輕若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奷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書法意境要求書家在創作時不僅要胸中有物,而且要物中有意,意中有道。
歷史上的大書家都是處理虛實關係的高手,如東晉陸機的《平復帖》,虛實關係的處理使作品呈現出蒼茫、憂鬱、恬淡而純真的意境;二王作品筆意虛實中,透出對生命的眷念、現實的無奈以及對山川草木的移情;唐五代楊凝式《韭花帖》以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寬闊的距離表明對現實潮流的反叛;明代董其昌用飛白淡雅,疏朗空靈的筆法表現恬淡悠遠。心理精神是構築於功力基礎上的,只有精妙的「實」,才能孕育空靈的「虛」,只有準確的形,才能幻化出優美的神,使作品意象叢生,達到神遠的境界。
三、天人合一 ——書法創作精神
書法創作最高的境界是體現與「道」冥合,達到天人合一。按照老莊的思想,在審美與人生相互關係中,把心靈作為一個宇宙,通對宇宙自然的體悟,實現自我超越,達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大自然給創作提供了澡雪靈府的天然家園,要達到感悟自然,首先必須走進自然,通過養氣,入靜達神,使之達明。心如鯤鵬翱翔於九天,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東晉永和九年,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朋友宴集於山陰蘭亭,在崇山峻岭、曲水流觴、惠風和暢激發了存在於胸中的無限意象,「意與靈通,筆與冥運」,使之「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他們感嘆生命有限和人生短暫。用蠶繭紙和鼠須筆寫下了千古流傳的《蘭亭序》。
一張白紙就是一個宇宙,書家要在這個小小的宇宙里,利用筆墨線條塑造字跡實象,並由此拓展畫面之外的意象,即在有限的一紙之內營造出空靈虛幻的空間並使之與大道冥合。因此,書家在創作時,要「因心造境,以手運心」,使心理時空穿越現實時空的樊籬束縛,升華到至高無上的精神家園,使書家的心靈與廣袤的宇宙融為一體。天然合一要求書家既要有深厚的書學功底,還要有豐富的感受經驗,在書法創作中自然的將創作元素與自然感受相融合。「於日月星辰,得經緯昭回之度;於雲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於衣冠文物,得揖讓周旋之體;於鬚眉口鼻,得喜怒舒慘之分;於蟲魚禽獸,得屈伸飛動之理;於骨角齒牙,得擺動咀嚼之勢。隨手萬變,任心成所。可謂通三才之品彙,備萬物之情狀矣」。
推薦閱讀:
※截流大師的佛學思想及其影響<div></div>
※《古蘭經》人學思想探析
※楊曾文:論慧能的識心見性思想
※李振宏: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王權主義學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