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中的狗文化

內容提要狗,又稱犬,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多用於捕獵,為歷代所重視。狗有八德,以忠誠著稱。而漢語中關於狗的詞語多數是貶義詞,部分是由於人對某些詞語的曲解,北京民協秘書長於志海認為,狗與人關係太近且狗與狼很像。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狗和奴才很像,人們痛恨奴才,所以才痛恨狗,狗成了人的替罪羊。狗是知恩圖報的動物,忍辱負重、任勞任怨,是人類學習的榜樣。

關鍵詞狗德 狗成語 恨狗奴才像狗

引言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其中,狗自從被馴化以來一直與人有著不解之緣。狗為「六畜」之一,十二生肖中居十一位,稱「戌狗」。然而,無論在小說、電影、電視、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狗官」、「狗奴才」、「狼心狗肺」、之類的字眼,關於狗的俗語、成語數量可觀,而貶義的居多,如:狗眼看人低、豬狗不如、狗仗人勢,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轉眼看外國文化,「luckydog」意思為「幸運兒」,如果字字對譯為漢語「幸運的狗」恐怕就不那麼幸運了,確切的說該是近乎倒霉了。同是為主人看家護院、捕獲獵物,甚至屈身為寵物、供人玩耍,在國外可以得到應有的待遇,而生於中國的狗們,到底犯下了什麼罪不容誅的過錯,讓人悶對它恨得如此深切?

一、 探源

《爾雅釋獸》中說,「犬」與「狗」在古代對稱而言,「犬」指大狗,「狗」指小狗,一般情況下可以通用。《現代漢語詞典》中介紹說:「狗,哺乳動物,種類繁多,嗅覺的聽覺都很靈敏,舌長而薄,可散熱,主要有黃、白、黑等顏色。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家畜,有的可有訓練成警犬,有的用來幫助打獵、牧羊等。也叫犬。」據生物學家研究,狗是由狼、狐和狐狼自然雜交而產生的,經過個民族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長時間馴化逐漸形成現在繁多的品種,最早多用於捕獵。「犬」字,「大」字右上角加一點,這是一隻獵犬的形象。人類始祖伏羲,其「伏」字,從、「人」從「犬」,可見他就是一個帶犬伏獵的人。

民俗專家王作楫介紹,傳說狗是由軒轅時代中原的一位老婦人耳朵內的叮蟲演變而來的,而且的一隻漂亮的玉犬。傳說不一定真實,但起碼說明一點,起初人們對狗還是抱著喜愛之情的,至少是友善的。狗曾被人類奉為先祖。早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原始人就已養狗,《周禮》設犬人官職,專司相犬、牽犬以供祭祀。漢代朝廷設狗監,是掌管皇帝獵犬的官員,《史記》卷一百二十七《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有言:「蜀人楊得意為狗監,侍上」,可見,狗監的地位還是很高的,而且,司馬相如就是被狗監楊得意引薦給漢武帝的。到唐代,五場之中有狗坊,是專為皇帝飼養獵犬的官署。在人類社會進入畜牧和小農生產時期,狗守戶報警、照看蓄群,成全人類的大業。

二、狗的特性

狗又稱家犬,吻長,嗅覺靈敏,善於奔跑,是人類牧羊放牛、狩獵的最好幫手,被視為有生命的機器。《說文解字》曰:「臭,禽走,臭而知其跡者,犬也。」敏銳的嗅覺是狗最突出的特徵,幫助人解決了很多問題。「四口用力,一犬能及」,倉頡造「器」字,用犬來說明器具的重要性。民間說狗有「八德」,比雞的「五德」還多三德,指的是忠、義、勇、猛、勤、善、美、勞,家犬、義犬,獵犬、警犬、牧羊犬、導盲犬、寵物犬,拉雪橇的犬均可為這「八德」作注釋。

中國是俗語成語中也有一部分表現出對狗良好品性的讚美,「狗吠非主」、「狗不嫌家貧,兒不嫌母醜」、講的就是狗對人類的忠誠;「好貓管三家,好狗管三鄰」意思是狗對家園看護的作用,時刻對所見的陌生人保持警惕。「狗多不怕狼,人多不怕虎」則是對狗的勇猛的讚美。三國時代小神童張儼賦詩云:守則有威,出則有獲。韓盧、宋鵲,書名竹帛。(《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文士傳》)短短四句,頌揚了狗的威猛忠誠。

韓盧、宋鵲之後,有黃耳、黑龍。《晉書,陸機傳》記載:「機有駿犬,名曰黃耳,甚愛之。既而羈寓京師,久無家問,笑語犬曰:『我家絕無書信,汝能齋書取消息否?』犬搖尾作聲。機乃為書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頸,犬尋路南走,遂至其家,得報還洛。其後因以為常。」在通訊落後的古代,家書之珍貴自不待說,戰亂時期尤甚,「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陸機是吳郡人,客居洛陽,與家人久無音問,幸賴這隻黃耳狗傳書,才與家庭取得聯繫。從洛陽至南方,往返數千里,關山阻隔,涉水越險,困難重重,黃耳傳書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比傳書更感人的是義犬救人:三國時,襄陽紀南人李信純醉卧城外草中,適獵者縱火,火順風且至,其愛犬曰「黑龍」者,於溪中濕身,周回灑李卧處,遂免大難;而犬以往返睏乏致斃。李醒乃悟,為之慟哭。太守聞而憫之,具棺槨衣衾以葬。今紀南有義犬冢。(干寶《搜神記》)好一個黑龍,捨身救主,端的是有情有義。五代貫休在《行路難》中吟而詠之:「古人尺布猶可縫,潯陽義犬令人憶。」今人談養老經驗,亦有「四老」之說,即老窩(住房)、老本(存款)、老伴和老狗。房與錢屬物質條件,伴與狗則是精神寄託,人狗並提,似乎對老伴有些不敬,若論忠誠度,唯老狗可比老伴,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著名畫家韓美林筆下的狗總是那麼楚楚動人善解人意,那是因為畫家在遭際命運浮沉後,切身感受了狗的忠貞和不勢利。

三、漢語中的狗

《現代漢語詞典》中以狗開頭的詞語18個,除了3個名詞外,其餘15個都是貶義詞。《成語詞典》中關於狗的成語30多,幾乎都是貶義詞。各種史料、工具書中的記載更有多不勝數的貶義詞。如:

狗急跳牆:比喻走投無路時不顧後果地行動。語出《敦煌變文集·燕子賦》:「人急燒香,狗急驀牆。」

狗尾續貂:亦作「狗續貂尾」。亦作「狗尾貂續」。①古代近侍官員以貂尾為冠飾,任官太濫,貂尾不足,用狗尾代之。後以「狗尾續貂」諷刺封爵太濫。《晉書·趙王倫傳》:「奴卒廝役亦加以爵位。每朝會,貂蟬盈坐,時人為之諺曰:『貂不足,狗尾續。』」②比喻以壞續好,前後不相稱。多指文學藝術作品。宋周必大《楊廷秀送牛尾狸侑以長句次韻》:「公詩如貂不煩削,我續狗尾句空著。」

淮王雞狗:晉葛洪《神仙傳·劉安》:「時人傳八公、安臨去時,餘葯器置在中庭。雞犬舐啄之,盡得升天。」後因以「淮王雞狗」比喻攀附別人而得勢的人。「一人成仙,雞犬升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狗彘不若:猶言豬狗不如。形容品行極端卑劣。語出《荀子·榮辱》:「乳彘不觸虎,乳狗不遠遊,不忘其親也。人也,下忘其身,內忘其親,上忘其君,則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白衣蒼狗:唐杜甫《可嘆》詩:「天上浮雲如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後以「白衣蒼狗」比喻世事變化無常。

雞鳴狗盜:亦作「雞鳴狗盜」。①學雄雞啼明,裝狗進行偷竊。語本《史記·孟嘗君列傳》:「……最下坐有能為狗盜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為狗,以入秦宮藏中,取所獻狐白裘至,以獻秦王幸姬。……孟嘗君至關,關法雞鳴出客,孟嘗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為雞鳴,而雞齊鳴,遂發傳出。」後用以稱有卑微技能者。②形容行為低下卑劣。

傫如喪狗:形容人失意而精神頹喪。語本《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累累若喪家之狗。」裴駰集解引王肅曰:「喪家之狗,主人哀荒,不見飲食,故累然而不得意。孔子生於亂世,道不得行,故累累然不得志之貌也」

烹狗藏弓:語出《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文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後以「烹狗藏弓」比喻事成之後把效勞出力的人拋棄以至殺害。

人面狗心:①《晉書·苻朗載記》:「朗曰:『吏部為誰,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國寶美貌而才劣於弟,故朗云然。」後因以「人面狗心」比喻容貌美好而才學低下的人。②猶言人面獸心。

此外,還有常見的如「狗改不了吃屎」、「狐朋狗友」「狗嘴吐不出象牙」、「狼心狗肺」、「狗仗人勢」、「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等,無一般表現出對狗的鄙視甚至仇視。

四、為狗平反

首先,有必要更正一個歇後語「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它源於呂洞賓和一個叫「苟杳」的人兩個人之間的深厚友誼,只不過「苟杳」和「狗咬」兩詞同音,後被人歪解的緣故,一直被用作貶義詞。當然,這種情況還是極少的,多數的語義還是一致的。

鑒於前面提到的情況,古今的狗對人都是義膽忠肝,為人所不能為,為何落得一身罵名?到底是狗實有罪狀還是人冤枉了狗?

俗語云:「狗走千里吃屎,狼行千里吃肉」,人間美食千萬種,為何狗偏偏對屎情有獨鍾?傳說是這樣解釋的:從前天對人特別優待,天上下的是米和面,而人不珍惜糧食,隨意糟蹋,天大怒,從此不給人糧食。狗向天求得了糧食,被人騙走了,狗再向天要是時,天說,你就吃人拉下的吧,狗無奈只好吃屎。傳說是人想像出來的,身為人,卻把人想像的比狗奸詐,足一說明「人」才是最可惡的動物,「狗」反倒該值得人去敬重。流傳與閩南區,一位北橋鎮上街人的解釋說,一位不孝媳婦給婆婆的飯里加了屎塊,為了怕回家來的丈夫發現,自己把剩下的吃了,她慢慢就邊變成了一隻狗,從此狗就吃屎了。不管是哪個解釋,都說明了人的醜惡。

對於狗的負面詞語如此之多,北京民協秘書長於志海認為:一是因為狗和人的關係太近。人實際上是很怕狗的,狗問了自己的忠誠不得不對主任以外的人的態度很兇,甚至會咬人,這就給人造成兇惡的印象。二是狗的外表很像狼,血緣與狼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再者,狗太順從了,主人叫幹什麼就幹什麼,誰有吃的就跟誰走,未免有勢利之嫌,被人瞧不起。

「伏」字,人犬組合而成,金文字形左上角是「人「,右下角是「犬」,表人像狗一樣伏在地上,表趴伏,俯伏行為。奴才卑躬屈膝的可憐相實在與狗別無二致。狗和奴才的職責很相似,都是為自己的主人賣命,以主人安危為己任,所以許多詞中,便把狗和人連在了一起,於是有了「狗奴才」、「狗腿子」、「狗仗人勢」等等。說到奴才必然想到官,由此,不得不說一說中國的官念。相信,這才是人痛恨狗的最主要原因。

中國人的皇權思想極為嚴重,相信皇權大無邊。皇帝說話叫「金口玉言」,「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有了大無邊的皇權做榜樣,那地方巡撫、縣令的權力在地方也是大無邊。長達數千年的封建社會,掌握生殺大權的官已在百姓心中牢牢鞏固了至高的地位。百姓見官要跪,一代代跪出了在權力面前的自卑,跪出了官的神威,以致於更多的人渴望權力,希望從中得到好處,也希望攀附權力,更希望掌握權力,這種掌握的後果,往往是對權力的濫用。

處理國家公務曰官,官者,公也,《漢書蓋寬饒傳》中說:「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說苑至公》:「博士鮑白令之對秦始皇曰:『天下官則讓賢,天下家則世斷,故五帝以天下為官,三王以天下為家。』」因以「公」相通,才有了堯舜禪讓的佳話。而「官」在中國官本位的傳統中已被扭曲的不成樣子。官本位傳統中,有嚴格的上下級制度,下級對上級為首是瞻,上級對下級有絕對權力,以官職高低衡量人的社會地位和價值。由此,便形成了畏官、媚官兩種社會心理。對於百姓,自是畏官更多,對於官自身,則是畏上、媚上而欺下了,受苦的當然就是最下層的老百姓了。一人成仙,雞犬升天,尉官的指點江山、意氣風發,不管死後會如何,生前頂是活的重如泰山,有了為官的親戚,狐假虎威的就多了,越來越多的人成了官的奴才=權力的奴才。

重官之情無可厚非,然而這些「官」們是如何為官的呢?《潛夫論》說:「諺曰『一犬吠形,百犬吠聲。』世之疾也,故久矣哉!吾傷世之不察真偽之情也。」百姓將自己的安危寄希望與官,把官當作自己的衣食父母,而為官者們,更多的趨炎附勢、不分黑白,冤假錯案屢見不鮮,當危險來臨,避之惟恐不及。官最盡職的職責莫過於橫徵暴斂、公飽私囊,取百姓之財盡輜銖,用只如泥沙,倒是百姓成了官的衣食父母。更可惡的是那些奴才們,以助紂為孽為己任,壞事做盡。百姓有苦無處訴,有冤無處申,只有私下裡罵他兩句「狗官!」、「狗奴才!」以解心頭怒氣。《濟公傳》中關於奴才被換上狗腿子的描述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可見,「狗腿子」、「狗奴才」已深深紮根於人們心中了。而無私奉獻的狗只能被安上一條泥腿,撒尿時還要將其抬起,否則,連泥腿也沒有了。

和人像不一定是好事,可狗偏偏像奴才,或者更確切地說,就是因為奴才像了狗,才讓狗無辜蒙受不白之冤,所有的功勞都被否定殆盡,胸懷正義的人們,實在該為狗說幾句公道話了:

第一,狗是人的替罪羊。世間自然還是好人多,而和襖人對惡人的憎惡需要用語言傳達出來,以便劃清界線,所以人們選擇了不同與人的動物——狗,只是因為狗忠誠主人的體態很像奴才。《聊齋志異》「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寫妖鬼之凶實則寫出人之惡,同樣,貶狗的詞語千千萬,而實際中多用來形容人的醜態,顯然,惡人們在以狗的名義實行人的罪惡。而可憐的狗,每天卻大義凜然的「忘——忘——忘——」,試圖忘卻一切的不公待遇,而這樣的高風亮節,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第二,知恩圖報。狗是最懂得感恩的動物,也是最不勢力的動物。「狗不嫌家貧,兒不嫌母醜」,不管主人是貧是富,狗一直忠心耿耿,孔子講孝道時曾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有能養,不敬,何以別乎?」《三國志通俗演義白帝城先主託孤》中諸葛亮言:「願陛下將息龍體,臣等盡施犬馬之勞,以報陛下知遇之恩也。」忠於父母,忠於上級,不是做奴才,而是以一顆感恩的心來回報父母、回報領導,盡職盡則如狗,絕不仗勢欺人、損公肥私。

第三,特立獨行。實事求是地說,狗才真正地做到了「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或更確切地說是「走自己的路,讓人去罵吧」。不管人怎樣地對它百般羞辱,它仍然一如既往、任勞任怨。現如今,狗的功勞更是數不清:衝鋒在前、勇敢戰鬥的獵犬、警犬;為殘疾人帶路、幫助殘疾人生活的導盲犬;充當交通工具的拉雪橇的犬;甚至屈身供人玩耍、給人帶來歡樂、驅走寂寞的寵物犬……

如果人能忠誠、勇敢、感恩、勤勞、高尚如狗,構建和諧社會、甚至和諧世界還會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嗎?

參考文獻

《中國民間歇後語集萃》閻乾福學苑出版社

《漢字與文化》蕭璋 警官教育出版社

《爾雅譯註》 胡奇光 方環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國漢字經》蕭啟宏 新世界出版社

《唐漢解字 漢字與動物界》唐漢書海出版社

《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


推薦閱讀:

Free Chinese & E-C parallel corpora漢語/英-漢語料 -...
漢語詞性與句子成分分析
英語比漢語重要?國人切忌本末倒置
元曲《長亭送別》有什麼語言特色?
卓偉澄清Baby代孕傳言 他的回答中的引號怎麼解讀?

TAG:文化 | 語言 | 漢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