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蘭亭序》

《蘭亭序》為王羲之修禊雅會吟詩結集所作的序言手稿。此稿,唐以前書學著錄中從未被提及,直至唐太宗時,始行於世。太宗酷愛王書,聞僧辯才藏此稿,便不擇手段而獲得,甚寶之。命善書大臣摩之臨之,並分贈諸王室。死前囑將真跡殉藏,遂使原跡永離世間。摩臨本中以馮承素廓填本為善,較完整的保存了原貌。

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撰寫。其文書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與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蘇軾《寒食帖》並稱三大行書書法帖。

作者探尋

王羲之(303~361,一作307~365,一作321~379) 中國東晉書法家。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屬山東省)人,後移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始任秘書郎,繼為長史、寧遠將軍、江州刺史,並曾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因此後人稱他為王右軍。王羲之在會稽期間,地方上遭到饑荒,他開倉賑貸貧民;朝廷對百姓賦役繁重,他上書抗爭。永和十一年(355),稱病辭去會稽郡的職務。王羲之一生性好山水與交友,會稽許多名士如孫綽、李充、許詢、支遁都與他有同好。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孫統等41人,宴集山陰蘭亭,寫下了著名的《蘭亭序》。王羲之辭官後,更放情于山水之間,弋釣娛樂。他性情天然任率,傳說他愛鵝並以書法換鵝,見人家案幾滑凈,便拿起筆來隨意書寫,還為老嫗書扇,這種性情和愛好對他的書法有一定的影響。

相傳王羲之7歲學書,12歲讀前人筆論。少時曾學衛鑠,自以為學得不差。後渡江北游名山,見到李斯、曹喜、鍾繇、梁鵠等著名書法家的書跡,又在洛陽看到蔡邕書寫的石經及張昶《華岳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及。於是遍學眾碑,從此書藝大進。王羲之所處的時代,楷書逐漸成熟,草書得到發展。他在此基礎上,又博採眾長,一變漢、魏以來質樸淳厚的書風,而創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風格,把草書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書最能表現雄逸流動的藝術美。《晉書》說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由於他在書法上的成就和貢獻,被後世譽為書聖。

王羲之的墨跡流傳到今天的大都為響拓勾摹本。其中著名的《姨母帖》、《初月帖》是唐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 (697),根據王方慶家藏墨跡勾摹,收在《萬歲通天帖》卷中,藏遼寧省博物館。《姨母帖》字體端莊凝重,筆鋒圓渾遒勁,保留隸書痕迹較重,可能是王羲之早期的作品。《寒切帖》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勾摹精細,筆鋒轉折分明,書風遒勁腴潤,沉著流動。《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快雪時晴帖》均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前者摹寫亦精,側媚多姿;後者行筆流暢,圓渾妍媚,與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被乾隆皇帝收藏,認為是三件希有之物,名其藏室為「三希堂」。《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藏日本皇室,是唐代流傳至日本的勾摹本,結構緊勁內□,險勁沉著。《孔侍中帖》藏日本前田育德會,亦為唐代流傳至日本的摹本。《遠宦帖》藏台北故宮博物院。《上虞帖》藏上海博物館。此外尚有《都下帖》、《七月帖》、《大道帖》、《游目帖》、《行穰帖》、《此事帖》等,大都為流傳有緒的勾填本或臨摹本。《蘭亭序》為王羲之行書的代表作(《蘭亭序》真偽的問題,目前尚有爭論),其書法遒媚勁健,非常美觀,流傳至今的有各種摹本和刻本。摹本以神龍本為最著名,刻本以定武本為最著名。唐僧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是勾摹流行於唐代王羲之書跡而成,因摹刻技術很高,筆意俱存,宛如手寫,也可窺見王羲之行書的面貌。這類集王書在唐代尚有《興福寺碑》、《集王羲之書金剛經》等。流傳王羲之的書法還有許多刻帖。《十七帖》是唐太宗李世民購集王書墨跡的一卷,歷代刻本很多,有的出自勾摹,有的出自臨寫,其中以上海博物館宋拓館本為最精。此外歷代叢帖多收有王羲之的書法,北宋《淳化閣帖》、《大觀帖》卷六、七、八集中收有王羲之的書跡。王羲之的小楷有《樂毅論》、《東方朔像贊》、《黃庭經》等多種,因屢經傳摹翻刻,是否是王書的原貌,已很難斷定。

作品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作品譯文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為的是到水邊進行消災求福的活動。許多有聲望有才氣的人都來了,有年輕的,也有年長的。這裡有高大的山和險峻的嶺,有茂密的樹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輝映環繞。把水引到(亭中)的環形水渠里來,讓酒杯飄流水上(供人們取飲)。人們在曲水旁邊排列而坐,雖然沒有管弦齊奏的盛況,(可是)一邊飲酒一邊賦詩,也足以痛快地表達各自幽雅的情懷。這一天,天氣晴朗,和風輕輕吹來。向上看,天空廣大無邊,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這樣來縱展眼力,開闊胸懷,窮盡視和聽的享受,實在快樂啊!

每當我看到前人發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樣相合,總是面對著(他們的)文章而嗟嘆感傷,心裡又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我)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後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從前一樣,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記下參加這次聚會的人,抄錄了他們的詩作。儘管時代不同情況不同,但人們的情致卻是一樣的。後代的讀者讀這本詩集也將有感於生死這件大事吧。  

人們彼此相處,一生很快就度過。有的人喜歡講自己的志趣抱負,在室內(跟朋友)面對面地交談;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情懷,不受任何約束,放縱地生活。儘管人們的愛好千差萬別,或好靜,或好動,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這樣的體驗:)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間很自得,快樂而自足,竟不覺得衰老即將到來;待到對於自己所喜愛的事物感到厭倦,心情隨著當前的境況而變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歡快的事頃刻之間變為陳跡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況人壽的長短隨著造化而定,最後一切都化為烏有。古人說:「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作品分析  一、寫蘭亭集會的盛況以突出生之「樂」 。

  文章的第一段較具體地寫了蘭亭集會的盛況。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與會的人物,第三句寫了蘭亭之優雅的環境,第四句寫盛會上人們的活動情況,第五句寫晴和的天氣,第六句抒發感慨。顯然,六句中,有些是慣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寫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卻是寫集會的「盛況」。名士們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著和煦的春風,可遠眺可近觀可仰視可俯察,流觴曲水,飲酒賦詩,暢敘幽情,何其痛哉!快哉!樂哉!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其作用在於「遊目騁懷」「極視聽之娛」。這裡在抒發了生之快樂的同時,又表現出一種曠達的心境。

  本段以寫盛會始,以抒感慨終;以做「修禊」為名,以行快樂為實。

二、寫靜者躁者的異同以突出死之「痛」 。

  文章的第二段寫了兩種人,一個是喜歡「靜」的人,一個是喜歡「躁」的人。前者「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後者「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兩者又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快樂的時候,得意忘形,感覺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對高興的事物感到了厭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什麼感慨? 有兩個:一個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述」;另一個是「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它告訴我們三點:其一,事物有生就有滅,有樂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滅,由樂到悲,其時間很短暫,倏忽之間,正如白駒之過隙;其三,生命之長短之存滅,不是主觀所能左右的,它取決於自然的造化。由此說來,生命是何其寶貴!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訓「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嘆:「豈不痛哉!」

三、文章為批評名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而作 。

  東晉是名士風流的時代。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隨波蕩漾,飄到哪裡就是哪裡。當然,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齊彭殤」。對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評。

  生和死是兩碼事,不能等同起來。生有各種各樣的生,有的人活得窩窩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種各樣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無聞,有的人死得轟轟烈烈。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臧克家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毛澤東說:「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生與死怎麼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說的:「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作者這樣寫,表明了他對生死問題的看重,他是想以此來啟發那些思想糊塗的所謂名士,不要讓生命輕易地從自己的身邊悄悄逝去。

四、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觀點來警醒「後之覽者」 。

綜上所述,文章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闡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觀點,批評了士大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顯然是有感而作,緣情而發。但是,作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評士大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之外,還要對結集的目的說一說。參加蘭亭集會的是當時社會上的名流,如謝安、孫綽等人。正如上文所說,他們引觴曲水,飲酒賦詩,暢敘幽情,何其痛哉!快哉!樂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對此,作者認為「豈不痛哉」!所以,把他們賦的詩收錄下來,不至於使其泯滅,而讓其流芳百世,使「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如作者一般,生髮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因為「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這不能不令人慨嘆作者有一副多麼好的心腸!

作品賞析

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 、賞心、樂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樂也。  

⑴ 良辰:「暮春之初」

  農曆1、2、3月為春季,暮春自然是三月。記得孔子有一次和子路、曾皙、冉有等幾位學生一起談論志向問題。當問到曾皙時,他答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詠而歸。」曾皙的春風沂水、民生和樂大得孔子讚賞。南北朝丘遲在《與陳伯之書》中也說:「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國之思激發屈膝事敵的陳伯之幡然悔悟。可見暮春三月是人間一段最美的時光。又因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這一天舉行祈福消災的儀式,這又是一個多麼吉祥美好的日子啊!  

⑵ 美景:「會稽山陰」

  蘭亭地處「會稽山陰」,即當時的會稽郡山陰縣距離城西二十餘里有個名蘭渚的勝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主體是山水。其山如何?「崇」與「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賦予山嶺盎然生氣;其水如何?「清」與「激」亦為本色形容,而「映帶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飛動。再看天氣,「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天宇清朗,和風吹拂:在這裡沒有「草長鶯飛」春意鬧,也沒有「奼紫紅開遍」的艷麗,只有清風拂面,水聲泠泠;在這裡物我同化,是非頓消,心境澄明。信可樂也。  

⑶ 樂事:「修禊事也」

  指什麼?明確「修禊事也」。當地風俗:這一天人們無論貴賤老幼,都要到河畔、溪邊,用涼水洗臉,意即滌除塵垢,以驅除不祥,祈求安福。當時王羲之正任會稽內史(相當於太守),他邀集司徒謝安、司馬孫綽等詩人名流以及兒子微之、操之和十歲的獻之等共四十一人,真可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杜枚詩云「大抵南朝多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這裡「群賢」不是浮泛奉承之辭,他們熱愛自然,輕忽世俗得失人為禮儀,有高遠情操,直率任性,表明諸子與己意氣相投。有道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否則,雖有良辰美景也不足為樂。   當然更樂的事不在修禊,而在於作曲水流觴之飲。將他們的賦詩的一句找出:   「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請對照註解來看這句話:   譯文:引(清流、激湍)作為流送酒杯的環曲水流,(大家)依次坐在曲水的旁邊(拿著流到身邊的酒杯飲酒),雖然沒有吹拉彈唱的熱鬧場面,但一邊飲酒,一邊賦詩,也足夠盡情地抒發內心的情思了。   眾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盡情盡意,歡聲笑語,久久不絕,以致感到人為的管弦之聲亦屬多餘了。  

⑷ 賞心:「視聽之娛」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賞心悅目,如何表達?   原文:「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譯文:指起頭來看到宇宙的廣大,低下頭看到萬物的繁多,藉此來放開眼界,舒暢胸懷,盡情享受耳聽和眼觀的樂趣,真是快活啊。   仰觀宇宙,俯察萬物,是極視覺之娛;竹木蕭蕭,流水潺潺,是盡聽覺之樂。但最令人快樂的還不在於此,是什麼?是遊目騁懷。如何理解「遊目騁懷」?   游:魚在水中叫游,人自由在地觀賞也是游,如遊覽;騁:馳騁,自由奔放的聯想、想像,因而可以突破時空的局限。我們在仰觀俯察的時候,也是遊目騁懷的時候,我們是超脫的空靈的美妙的,我們觀察,最後落實的是娛樂,表現的是熱愛現世生活,是在自然美的感召下抒發自己的情懷,這便是所謂山水詩的興起了。這種娛樂式的交流,正開始於魏晉時的文人,從他們的開始,自然已不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了,而是可娛可樂,可歌可詠的了。所以王羲之筆下寫竹,只言其修而棄其綠,寫水,只言其清而棄其碧,這是色調的淡雅。蘭亭宴集,可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美齊臻,但這種愉悅之情僅以「信可樂也」四字表出,筆勢始終從容,這是心境的淡雅,是作者「清鑒貴重」(《世說新語·賞譽》)的情性的體現。

歷史評價  

中國書法第一帖:

《蘭亭序》是東晉右軍將軍王羲之51歲時的得意之筆,記述了他與當朝眾多達官顯貴、文人墨客雅集蘭亭、修稧事也的壯觀景象,抒發了他對人之生死、修短隨化的感嘆。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邊,乘帶酒意,揮毫潑墨,為眾人詩賦草成序文,文章清新優美,書法遒健飄逸。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

王羲之因此也被後世尊為「書聖」。後人在研究其書法藝術時讚譽頗多:「點畫秀美,行氣流暢」,「清風出袖,明月入懷」,「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遒媚勁健,絕代所無」,「貴越群品,古今莫二」。

確實如此,傳說王羲之以後也曾再書《蘭亭序》,但均遜色於原作,所以《蘭亭序》原稿一直為王羲之視為傳家之寶,為王氏後代收藏,傳至王羲之第七代時被唐太宗李世民「騙」入朝廷,唐太宗得《蘭亭序》後,曾詔名手趙模、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鉤摹數個亂真副本,分賜親貴近臣,之後民間也廣為臨摹,但無一勝過王的原作,所以《蘭亭序》真跡被唐太宗視為稀世珍品而最終殉葬,這更讓後世對《蘭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國書法第一帖的美名實在無可爭議

書法特點

羲之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游浮雲,矯如驚龍」。王羲之的書法精緻、美崙美奐,是極富有美的觀賞的。總之,他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標誌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緻、美崙美奐的書體,開創了妍美流暢的行、草書法先河。特別是行書《蘭亭序》有如行雲流水,瀟洒飄逸,骨格清秀,點畫遒美,疏密相間,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內蘊含著極豐裕的藝術美。無論橫、豎、點、撇、鉤、折、捺,真可說極盡用筆使鋒之妙。《蘭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態殊異,圓轉自如。王羲之出神入化

王羲之是東晉偉大書法家,他一變漢魏樸質書風,開晉後妍美勁健之體,創楷、行、草之典範,後世莫不宗法。他行書字帖《蘭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書法界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千百年來傾倒了無數習書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後人尊稱為「書聖」。唐太宗李世民倡導王羲之的書風。他親自為《晉書》撰《王羲之傳》,搜集、臨摹、欣賞王羲之的真跡,《蘭亭序》摹制多本,賜給群臣。在中國書法史上,帝王以九五萬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書者,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愛《蘭亭序》,日日研習,常將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習《蘭亭》皆無入處,今夕燈下觀之,頗有所悟。」歷時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門,可見釋讀之難:一千六百多年來無數書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釋讀過,何嘗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奧,但最終只能得其一體而已。因此,《蘭亭序》可以說是由傑出的書法智慧所營造成的迷宮。

王羲之的楷書,引入了端莊而生動的『今體』『俱變古形』,在起筆處有挫衄的按筆動作,多以方筆入紙;而收筆處不著意折筆重按,而是輕提回帶;在運筆速度上是緩前急後;在筆畫形 態上求其勻整遒緊,勢如列陣。結體變古法的橫張為縱展,規整勁健,雍容爾雅,儀態大方。

王羲之的行書,中鋒、側鋒互用,每字即見,運筆速度較為迅疾,有振迅遒勁 的風神。由於筆勢連貫,筆畫之間的呼應關係更加緊密,點畫的態勢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例如捺腳,不再是重按後平出,而多作長點狀的反捺。王羲之將草書筆法引入行書,從而使行書體勢具備了欹側遒媚的風格。他的《蘭亭帖》,筆法變化豐富,筆力勁健,速度勻暢,形態纖適度、自然含蓄,結體沖和安祥,不激不厲。《喪亂帖》則筆速較快,跳躍捭闔,行中帶草,單字相接,感情激蕩,筆畫勁落。此二帖是王羲之新體行書的代表作,成為行書的『法典』,為後人所遵循。

王羲之的今草,使轉靈動,點畫放縱,筆勢流暢遒逸。雖然王羲之筆勢的連屬飛移多體現在一字之內,但其所呈現的,是神采上的貫通,而非形式上的連屬,『狀若斷而還連』。 用筆以方折為主,斬 釘截鐵,乾淨簡捷,從容不迫。

王羲之吸取前人書法精華,獨創一家,擅長楷書、行書和草書,他的字端秀清新,「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王羲之創造了雄逸矯健、媚麗流美、中和典雅的書風,將中國書法推進到一個前無古人的境界。

王羲之博精群法,推陳出新,開一代新風。他具有儒雅飄逸、高潔傲世的氣質和個性。魏晉清談世風給他以深刻的影響,他退隱山林,以吟詩作書為樂,故其書風清峻飄逸,含蓄蘊藉,行雲流水.

藝術風格

與漢、西晉的其它書法作品相比,《蘭亭序》書風的最明顯特徵即是它的用筆細膩和結構多變,大王以前的墨跡如陸機《平復帖》,吳皇象《急就章》古拙可愛,平和淡怡,頗見內斂之功,但無清雅之巧。存世漢簡中倒不乏筆畫跌宕縱肆、變化豐富的作品,但在結構上又相對飄散而乏麗趣。王羲之的功勞即在於他把自然的書風引向一個較為精練但又注重技巧華美特徵的格局,從而確立了書法藝術強調對審美的主動把握這一時代的基調。在他以前,人們對此是不夠重視的。

  強調主動追求,強調風格的個性,強調技巧的豐富性,使《蘭亭序》、《奉橘帖》、《得示帖》、《喪亂帖》等體現了一脈相承的魏晉式審美風度。對於學習行書的同志而言,努力注重在這方面的追索與體察是十分重要的。我們甚至不妨說,行書之學大王,成功與否的標誌即看學習者能否淋漓盡致地,深入細緻地把字帖中最細膩的用筆動作和線條效果表現出來。

  粗率的臨摹決然得不到真諦,而絲絲入扣的體察與反映,則是熟練掌握大王書風的第一個步驟。此無它,因為《蘭亭序》本身就是對以前書法作品的高層次發展一一我稱之為是從粗到細、從疏到密、從大概到精密、從拙樸到華美的審美髮展。在唐人的書論中,大王式的風格被冠以一個純粹褒義的詞:「巧媚」。《蘭亭序》等的成功之處正是在於它在當時達到人所不及的技巧境界(當然還有風格境界),它對筆與紙的駕馭能力:那種運用自如、出神入化的技巧,在東晉以前是為人仰慕已久,而在當時也是同輩書家們所嘆為觀止的,它標誌著書法從蓽路藍縷階段走向藝術的成熟。而我們正是要學習這種成熟,因為我們希望能由此而進入書法(行書)的技巧王國。

  《蘭亭序》的「巧媚」與它的細膩特徵,在與被翻刻的《聖教序》相比時呈現得更為明顯。柔軟的毛筆與堅硬的刀石相比,後者畢竟會更趨向規範化的處理,而這對細膩而言卻是個大損害。由是,學《蘭亭序》者似乎更應該注意和了解這一特定現象,把握正常學習方式。

說學《蘭亭序》是因為它被封為『吠下第一行書」,這自然是毫無意義的空泛話,藝術是沒有「天下第一」的。但學《蘭亭序》是為了掌握它那種精巧的筆法,掌握儘可能多的技法語彙,這卻是每個學書者應該建立起的學習觀。

藝術特色 〈一〉點畫藝術

1. 筆道精緻 一絲不苟

起止運行,提按轉換,筆筆到位。雖如遊絲,絕不拖泥帶水,而是一絲不苟,力到鋒杪。開篇「永和九年」四字,實是點畫純凈,圓潤雄強,骨力內含,勢若屈鐵,真可謂剛健雜流麗。「歲」字,筆筆呼應承接,雖無牽絲,而行筆軌跡十分明晰。所謂形斷意連是也。「賢」字之「又」的斜長點尾部,回鋒帶出的轉折處,提按轉折,也交代得十分清楚。「茂」字豎撇的回鉤牽絲,是那麼圓融堅實而精緻。細察全帖,所有點畫,莫不如此。《蘭亭序》之所以千古立於不敗之地,這是一個重要因素。

點畫是書法的基石,尤以行草運筆較快,易於浮滑。故提出此條,勿等閑視之,必須認真注意臨習。

2. 藏露正側 諸法俱備

點畫形態決定筆法。筆法一般分為正側藏露。正則圓實,側則多姿,露則軌跡清楚,秀俊靈動,藏則呼應內藏,含蓄渾穆。故方筆[小方筆]用露側,圓筆用正藏。《蘭亭序》可謂諸法俱備,且往往融合於一字一畫之中。就藏露看,「懷」左豎起收皆藏,余則多露筆。「蘭」字左豎和「一」字均起露收藏。就正側言, 「峻」字除一小部分正鋒外,余皆為側鋒。就方圓看,「間」和「因」字外兩豎為方筆,中皆為圓筆。「流」字左下兩點連寫成方,余皆為圓。不僅如此,因行書貴在活潑流暢,但亦須沉著穩重,故《蘭亭序》用筆大多是既露且藏,亦圓亦方,全藏全露全方全圓者甚少。無論點,橫,撇等等,往往如此,俯拾皆是。如「九」字橫撇起筆,「歲」字所有點畫均是這樣。這種筆法是在露鋒承上之後立即隨勢重按圓轉而成。這種使藏露融於起筆之中,可以說是《蘭亭序》一大特色,從而收到方中見圓,露中有藏所形成的特殊藝術效果,為後世開劈了諸筆法融合無間的道路.

3. 點畫形態 竭盡變化

由於筆法多樣,必然使點畫形態豐富多彩起來.這也是《蘭亭序》一大特色雖然初學難於把握,但習之既久,一旦悟其奧秘,那就受益不盡。以點為例,側,卧,立,兼備。如「永」點為側,「俯」點為卧,「集」點為立等;且有半卧半立如「室」點,曲頭形的「托」點,撇形的「骸」點,橫折形的「浪」點,豎鉤形的「察」。同時有不出鋒的「永」。出鋒者,又分上出鋒「之」,中出鋒「之」,下出鋒「詠」字兩個點的形態也不相同。

再就橫言,僅七個「一」字便各具形態。或粗或細,或弧或直,或長或短,或承上呼下,或不承不呼,或尖起鈍收,或起方收圓。「列坐其次」前三字幾個橫畫無一相同,各具態勢。

帖中撇畫除按字形規定的平,斜,豎,長,短外,在形態上卻被寫成多種樣式。如豎曲形的「大」,弧形的「領」[正弧],「為」[反弧],有回鋒的「在」,有帶鉤的「風」,有玉箸形的「者」,有曲頭形的「咸」,有蘭葉形的「會」。還有粗細曲直,長短,起收,方圓的不同,即使同一筆畫,也形態各異。

捺筆除以點代外,少數捺腳露鋒尖出,多數捺腳則是回鋒圓收。其他筆畫可以舉一反三。

4. 陰陽互補 剛柔相濟

從總體說,美分兩大類: 壯美和優美,即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書亦如此。羲之《祀白雲先生書訣》亦云:「陽氣明則華壁立,陰氣太則風神生。」書法既要「華壁」陽剛之象,也要「風神」陰柔之韻。故劉熙載說:「書,陰陽剛柔不可偏陂。」無剛則浮弱而不雄強,無柔則不靈動而乏生機。剛柔雖是一對矛盾,然絕非對立不可調和。歷來大家無不力求使之融為一體,所謂剛中有柔,柔中見剛,就是指此而言的。對此,《蘭亭序》可算楷模。

陰陽剛柔,內含深廣,可以包括書法一切方面。狹義講,主要指筆形的方圓和筆勢的弧挺。筆形已前述,茲就筆勢舉例如下:

「朗」與「清」,「永」與「詠」的橫折鉤的豎畫;「懷」與「懷」的豎畫,皆為一挺一弧。尤以折筆,有方中見圓勢的,如「和」的「口」;有圓中帶方勢的,如「觴」的「勿」。而這一「觴」字與同行的「暢」和「仰」某些筆畫,可以說既圓又方,似方又圓,簡直使人不知是方還是圓了。甚至一字之內也有互補相濟的,如「會」字的「田」兩豎剛挺,「日」兩豎柔弧。「蘭」外兩長豎內挺,內兩短豎外弧。

〈二〉結體藝術

1. 化險為夷 反欹為正

不險則不奇,不正則不穩。王氏本人說過:「若平直相似,狀如運算元,上下方整,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這是書家筆下為何造險的原因。明項穆說:「欹而弗正,雖雄爽飛研,多譎麗而乏雅。」這是書家為何造險而又破之的原因。《蘭亭序》在這方面可謂為後世提供了諸多模式,且得心應手,純乎自然。歸納起來,一.為近救。其中有以下救上者,如「無」,「惠」;有以上救下者,如「歲」,「察」;有以左救右者,如「流」,「引」;有以右救左者,如「怏」 ,「視」有以一筆救整個字的,如「弦」的末點,「茂」的戈鉤,這類主要是把救筆放長或加大加粗,好似在天平輕方加砝碼以求平衡一樣;有左右相抵消的,「得」字,象人字架那樣可使反向力從而抵消;也有用上下段欹向相反而抵消的,如「湍」的右部「山」右險向,「而」左向,這可謂負負得正了。二.為遠救。即以上下左右的字來救正的。如「宇」字全欹側,則由上「觀」,下「宙」「之」,左「游」「目」右「是日也」等正字救之。「丑,暮,春」三字皆左斜,則由上「癸」,下「之」左「蘭,修,契」等較正之字救之。至於其他反正之法,由此而悟知

為了進一步理解這個問題,再以歷來被譽為集王字的善本唐懷仁的《聖教序》中的「引」「林」二字作一比較:

《蘭亭序》「引」字,左正右欹,而《聖教序》帖則左右皆正。相比之下,前者顯得異常活潑,一派生機,後者雖然端正俊秀,但終嫌有些板滯了。至於「林」字,《蘭亭序》前七個筆畫均為左向傾斜,只用最後一捺救之。故其捺不得不長且粗並向右下伸展,以達到化險為夷的目的。而《聖教序》帖「林」字兩橫為左向側,但兩豎則又稍向右側,這樣字已正了,無須再用細長畫向右下伸展捺以配重。只須用一側點,使點腳與兩撇齊平,則字非但不倒,還可收到疏朗空靈的藝術效果。從而可知,得其形者須識其理,否則,依樣畫葫蘆,終難成瓢了。對此,我們須要加以認真領會。

2. 俯仰揖讓 顧盼有情

要想行書寫得生動活潑,饒有情趣,除欹正變化外,還須注意結體的俯仰揖讓,並使之顧盼生情,歷來大家莫不如此.然情生於象[意象],無象何來有情。故蔡邕說:「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象者,方得謂之書矣。」王羲之也說過:「凡作一字,……或如蟲食木葉,或如水中蚵斗,或如壯士佩劍,或似婦女纖麗。」《蘭亭序》於此,可謂典範了。

如「流」,「雖」,「絲」,「娛」 左仰右俯,似兩人相對言談,顧盼之情油然生矣。「視」則寫得左高俯,右下倚,彷彿一對情侶閑坐沙灘遠眺,偎依之態,纏綿之情,躍然紙上。

「騁」則左短正,右長俯,似老翁為孫推車,漫步公園,悠然自得。

「觴」字左背右貼,似兩人產生矛盾,一憤然而走,一緊跟其後加解釋。

「懷」字左重直,右左斜,似兩人行路,前者顧後者而言。有的靠點畫布白的安排,打破左右兩部分的界限,使之成為一個整體。

如「俯」字改兩撇界於兩豎中間;「隨」字的走之插入空檔中間;「峻」的「山」,「喻」的「口」,縮小提上。

這些都能給人以美感的想像。美的意象並非書法中直接呈現出來的,而是由觀賞者受到書法形象內在信息的引發,並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展開想像而形成的。正如接受美學所指出的那樣,一件藝術作品的美學價值,是由接受者[觀賞者]最後完成的。所以,一千個觀賞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3. 疏密相附 變化莫測

疏密為書法審美一大原則。既體現於章法上,亦見於結字中,於行草尤為重要。所謂虛實黑白,是由疏密來的。疏為虛為白,密為實為黑,一切藝術都離不開這一原則。羲之對此十分重視。一曰:「疏密相附」,即一字之中須有疏有密;又曰:「不宜傷密,密則似痾疾纏身[不舒展也],復不宜傷疏,疏則似溺水之禽[病怏怏的]。即二者要適宜,不能過密過疏。可以說《蘭亭序》的結字充分體現了結字的這一原則,並曲盡變化,豐富了美感,愉悅了視覺,用以打破了結字的常規,增強了自然態勢。即使在字的細微處也不輕易放過,這對初學行書者是很有啟發的。

《蘭亭序》在這方面,可謂曲盡其妙了。有中密外疏的。

如「會」伸展「人」字,收縮「田」字。有外密中疏的。

如幾個「以」字拉開左右,放寬中檔。有上密下疏的。

如「俯」把左「1」和右「兒」拉長放大。「峻」字則把「山」縮短提上伸展右下。有上疏下密的。

如「欣」,「俯」「將」等字。放開上部,壓縮下部。再從一些字的局部來看,如「同」和「聞」均為三包圍字其「月」字一靠右而疏左,一靠左而疏右。「當」字壓縮「口」字,放寬外檔,使上下密而中疏。「惠」字壓縮「田」使上下疏而中密。再如「清」「間」「隨」 「期」等的「月」字兩短橫的分布,也是匠心獨運。一貼在豎上,使左密而上下右疏;一靠近上端,使上密而下疏。一為等分布置,形成三小塊空白,一為壓在中間,使中密而上下疏朗。尤以「觀」字,本為左右靠近,且點畫特多,如使左右分開,則字過大。一般都是放大末筆,見其密中見疏,而《蘭亭序》為了不失本體的緊連,看去又很自然,巧妙地將左部稍向左斜,右部第一豎筆稍向右斜,使左右兩部形成「V」 形空白,從而使整個字既緊密又疏朗了。

值得注意的是,王羲之不是單純追求疏密而疏密的,往往是與上下相映照的。如「會」的上面,「於」字的第二橫縮短,使整個字成為縱向形的收斂,故伸展「會」的「人」以變化之。「引」「以」相連,均為拉開中檔,但看去不感重複,是因「引」為方形,「以」為扁形,故「和而不同」了。「俯『的下部伸展,是因上字「欣」的下部壓縮,「間」「隨」「期」因相鄰近,故將「月」字的疏密寫成不同形態,遂使它們又「同而不犯」了。

4.萬字不同 各盡其妙

不同的字寫成不同的形態則易,相同的字寫成不同的形態,則難了。尤以作品中一字的多次重複,使之各異其態並曲盡其妙,則更難了。千古以來怕是唯王羲之為能,故後世譽之為「萬字不同」確非言過其實。大凡言及《蘭亭序》者,莫不盛讚其二十個「之」字的不同寫法。今細觀之,確是形態各異。或長或方或扁,或楷或行或草,或用中鋒,或用側鋒,或兼有之;點則有側卧之分,捺則有方圓之別;且有出鋒回鋒的不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尤以各自形態,非隨心所欲,故求新奇,往往是根據情境所需而決定的。如有因行末餘地不足寫兩個字,且上字已是長形,故只能拉大,不能寫長了;有因上下左右的字均為筆畫繁多而寫得大,故不得不寫成扁而小了;而夾在「盛」「聽」「仰」大字之間的「之」字因餘地尚多,故雖小而須長。再如五個「懷」字的寫法,除筆畫粗細疏密等不同外,僅以左長豎來看,亦一無相似。一為左斜而外弧,一為垂直而內弧,一為上向外弧下垂直,一為收筆牽絲重按成反鉤形,一為上向內弧下外弧成「S」狀。又如七個「以」字,除三個或楷或行外,四個草寫的雖然均為拉大中檔成扁狀,但點畫的處理都有細微的變化。如左部的平行兩點,一個前小後大,後居前中,一個前略大於後,前後平行,一個前小後大,後居前下,一個前略小於後,前後平行。至於右部,又各各不同。或斜或正,或長或短,或粗或細。

《蘭亭序》重複的字很多,重複三到二十次的字,計二十個,通過上例分析,可以辯識其餘了。

〈三〉章法藝術

1. 行路擺動 詩意盎然

曲則有致,直則無味,所謂曲徑通幽也.故文貴曲忌直,只有情節曲折,波浪迭起,方能引人入勝。畫家之所以認為曲線最美,九曲橋之所以勝直統子橋,其理皆在於此。有人說書法行路擺動,可以增添詩意,此言可謂深得三味了。古人說,書要行氣活,也是指此而言的。清王鐸的書法不僅擺動,有時幅度很大。近十多年來,許多人爭學之。無論粗學者或學之有成者,莫不突出他的這一特點,即以王鐸為宗的日本明清派的書法,亦皆如此。

行路的擺動,確能使觀者產生出一種自然,活潑和輕鬆的美的感受。《蘭亭序》於此可謂是創始者了。試以「是日也」以下四行來看,彷彿輕風拂柳,左右擺動,婀娜多姿,嫵媚喜人。如:

第一行:首三字居中,接著四個字稍偏左,而下面五個字又逐漸向右偏了,遂使行路成為由中向左再向右的弧線了。

第二行:在四個字居中之後,余為左,右,右中,左,右,中,組成了一條三曲線。

第三行:首字居中,二字至末字逐步偏右再逐步歸中,形成一條不明顯的「S」線形。

第四行:在首字中起之後,接著便三個略偏左,又三個略偏右,余又歸之於中,於是又形成一條與第三行相反但不明顯的「S」線形。

同時在這四條曲線中的字,除了有大小,斜正,粗細,參差不同,在字距上也或疏或密,或開或合。尤以字與字之間的呼應,雖無明顯的遊絲加以連接,但無不筆斷意連。[這可從第四行字的末筆出鋒與下字首筆的呼應看出。這也是《蘭亭序》的一大特色,後人稱之為「一筆書」。]從而使行路曲線顯得更自然,更詩意盎然,更神遠了。

這裡須要說明一點,擺動幅度的大小,須視所書幅面而定。如王鐸所書長幅,皆為六尺以上大件,且所書一般均為三行,故擺動幅度較大。至於他的橫幅,因行多且短,故擺動幅度很小,甚至有不擺動的。而《蘭亭序》為手稿,行短字小,故其擺動幅度可謂恰到好處。

2. 節奏鮮明 猶如樂章

如果你具有一定的藝術欣賞水平,那麼當你在觀賞《蘭亭序》時,彷彿在聆聽一首美妙的交響樂。人們不是常說書法是無聲之樂嗎?其實書法不僅與音樂,而且與詩畫,舞蹈,雕塑,建築也都相通的,不過音樂與書法更貼近些。如書法是由用筆的藏露,提按,急澀,結字的欹正,斷連,揖讓,向背,茂密疏朗,墨色的濃淡枯濕等等所形成的,不正象樂章靠音階的高低,節奏的快慢,強弱,輕重,長短,休止等等組合的嗎?

如果從這個角度去觀照《蘭亭序》,那麼在28行的324個字中,無處不蕩漾著音樂的旋律。比如開頭三行,行距疏朗,字距基本均勻,同時運筆較慢,字形亦較規整,恰似某一樂章的序曲,用平緩的節奏,反差不大的音階,來作莊嚴而凝重的開頭。而4—23行的行距字距,則疏密不等,且字形的欹正大小,參差錯落,起伏跌宕,行草間雜,變化無端,不正象樂章進入正曲之後,音符便跳蕩起來。節奏在不斷變化,或一個音階長達數拍,或一個節拍占幾個音階。尤以23—26行,彷彿樂曲進入了高潮,節奏突然轉快,樂聲激蕩起來,不僅運筆振迅,字字傾斜,行距字距較前緊密,行路也都向右下傾注了。最後兩行,又好象是全曲的尾聲。由於26行的行距較前為大,像有意與正曲分開來,速度雖未減慢,但行路已較前為正了。尤以最後一個被改寫的「文」字,且末筆未作回鋒,彷彿一個重音,在指揮者的停止手勢下,戛然而止,結束了全曲。無怪乎明董其昌贊之為「右軍《蘭亭序》,章法為古今第一。」

美學意義

從總體審美角度看,《蘭亭序》可以十六字概括之,即風神蕭灑,意態悠閑,不偏不激,中正平和。進一步看,前八個字體現了道家美學觀,後八個字體現了儒家美學觀。道法自然,儒講中和,儒道融合,不僅是那個時代的精神,也是王氏自身思想的實質。作為士大夫,必然深受儒家熏陶,作為對時代最敏感的文人,在儒教衰微,玄學盛行的時代,他能不受到影響?從其少時坦腹東床,不拘禮法的行為和表字逸少及晚年喜從道士並服食丹藥等等來看,道家之影響是很大的。方孝孺評《蘭亭》為「得其自然,而兼眾美」。孫過庭說:「蘭亭興集,思逸神超」。不正是捕捉到道家美學觀在《蘭亭》中的呈現嗎?尤以黃庭堅的評語:「右軍筆法如孟子言性,莊周談自然」。由此也可見王字的美學淵源。

《蘭亭序》之美,可以這樣評價:興逸神飛,心手兩忘,行雲流水,純乎自然。骨力寓於姿媚之內,匠心泯於天然之中。輕快流暢,揮灑自若,首尾呼應,神完氣足。輕重徐疾,抑揚頓挫,方圓使轉,疏密揖讓,大小長短,欹正聚散,莫不筆隨意行,曲盡其美。

正因為《蘭亭序》具有這些審美內含,無怪文徵明詩云:「早年聲譽已傳播,山陰禊帖妙入神。紛紛妙墨遺人世,感懷一帖誰能似。」王容甫更直截了當的說:「右軍書以《修禊序》為第一。」

藝術魅力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臨沂人(山東),因官至右軍將軍,故又稱「王右軍」。

東晉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四十餘居住在山陰的一些文人來到蘭亭舉行「修禊」之典,參加雅集的多為當世名士,一道曲水流觴,飲酒賦詩,大家即興寫下了許多詩篇,事後這些詩篇彙編成集,《蘭亭序》就是王羲之為這個詩集寫的序文手稿。序文受當時南方士族階層信奉的老莊思想影響頗深,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書在當時獨樹一幟,這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後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序》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氣度、風神、襟懷、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流傳於世的《蘭亭序》有兩種。一是唐太宗時馮承號金印,故稱為《蘭亭神龍本》。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  《蘭亭序》書法本身的藝術魅力:點畫注重提按頓挫,精到而多變,同一點畫,寫法多樣,無法而有法,能寓剛健於優美。結構強調欹正開合,生動而多姿,同一字形,絕不重複,能盡字之真態,寓欹側於平正。章法疏密有致,自然天成。總覽全篇,行筆不激不厲,揮灑自如,收放有度,點畫從容而神氣內斂。自始至終流露著一種從容不迫,瀟洒俊逸的氣度,給人以高雅,清新,華美,蘊藉的藝術感受。從形質到神韻均成為後人學習行書的典範。《蘭亭序》書文並美,表現了晉人特有的超然玄遠的深情與風采,這種深情與風采為晉人所獨有,為後人稱慕與景仰。  關於《蘭亭序》,世間流傳著形形色色的趣聞逸事。據說當時王羲之寫完之後,對自己這件作品非常滿意,曾重寫幾篇,都達不到這種境界,於是就把它作為傳家至寶留給子孫。後來落入唐太宗手中,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推崇備至,敕令侍臣趙模、馮承素等人精心複製一些摹本。他喜歡將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賜給一些皇族和寵臣,因此當時這種「下真跡一等」的摹本亦「洛陽紙貴」。此外,還有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臨本傳世,而原跡,據說在唐太宗死時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永絕於世。  今天所謂的《蘭亭序》,除了幾種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極為珍貴。最富有傳奇色彩的要數《宋拓定武蘭亭序》。不管是摹本,還是拓本,都對研究王羲之有相當的說服力,同時又是研究歷代書法的極其珍貴的資料。在中國書法典籍中有關《蘭亭序》的資料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趣聞逸事

  關於《蘭亭序》,世間流傳著形形色色的趣聞逸事。據說當時王羲之寫完之後,對自己這件作品非常滿意,曾重寫幾篇,都達不到這種境界,於是就把它作為傳家至寶留給子孫。後來落入唐太宗手中,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推崇備至,敕令侍臣趙模、馮承素等人精心複製一些摹本。他喜歡將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賜給一些皇族和寵臣,因此當時這種「下真跡一等」的摹本亦「洛陽紙貴」。此外,還有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臨本傳世,而原跡,據說在唐太宗死時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永絕於世。  今天所謂的《蘭亭序》,除了幾種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極為珍貴。最富有傳奇色彩的要數《宋拓定武蘭亭序》。不管是摹本,還是拓本,都對研究王羲之有相當的說服力,同時又是研究歷代書法的極其珍貴的資料。在中國書法典籍中有關《蘭亭序》的資料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蘭亭序》是否為王羲之所書,歷來也有很多爭議,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發過相當激烈的大公論。  

《蘭亭》真跡雖殉葬昭陵,但它的化身經過摹、刻流傳,各種本子不下數百種。清乾隆年間趙魏首先懷疑《蘭亭》真偽,云:「南北朝至初唐,碑刻之存於世者往往有隸書遺意,至開元以後始純乎今體。右軍雖變隸書,不應古法盡亡。今行世諸刻,若非唐人臨本,則傳摹失真也。」清光緒年間李文田認為《蘭亭》其文偽托,其書也為後人偽造。1965年掀起一場「蘭亭真偽」的大辯論,郭沫若為主的一方認為「偽」,另一方高二適等起而反駁。1973年文物出版社編纂《蘭亭論辨》,收集有關論文十八篇。此後又有許多論著討論《蘭亭》真偽。著名學者錢鍾書雖未參加當時的論辯,但在1979年出版的《管錐編》中己反映出他對《蘭亭》論辯的思考及精闢見解。1988年5月24日《人民日報》上刊出錢鍾書一信中更明確地指出:「阮文達『南帖北碑』之論,蓋系未睹南朝碑版結體方正與北碑不異;郭沫若見南碑,遂謂世傳右軍《蘭亭序》非晉宋書體,必後世偽托。  

《蘭亭序》在王羲之死後的二百七十年間在民間珍藏,後唐太宗設法從民間賺進御府,旋又殉葬昭陵。傳世本種類很多,或木石刻本,或為摹本,或為臨本。著名者如《定武蘭亭》,傳為歐陽詢臨摹上石,因北宋時發現於河北定武而得名。《洛陽宮本蘭亭序》傳為褚遂良第十九次臨摹本,此本為唐太宗賜給高上廉者。褚遂良所臨又傳有《神龍半印本蘭亭序》、《張金界奴本蘭亭序》,因前者有「神龍」半印,後者有「張金界奴上進」字。又有唐太宗朝供奉拓書人直弘文館馮承素鉤摹本,稱《神龍本蘭亭》,此本墨色最活,被視為珍品。此外還有「薛稷本」、「賜潘貴妃本」、「穎上本」、「落水本」,等等。  

宋代姜夔酷愛《蘭亭序》,據說藏有《蘭亭序》共四本,有黃庭堅、王晉之、葛次顏、單炳文題字,日日研習,常將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甘余年習《蘭亭》皆無入處,今夕燈下觀之,頗有所悟。」歷時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門,可見釋讀之難:一千六百多年來無數書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釋讀過,何嘗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奧,但最終只能得其一體而已。因此,《蘭亭序》可以說是由傑出的書法智慧所營造成的迷宮。  

蘭亭修禊,使王羲之觸悟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的真諦,在物我兩忘的境界中,一氣呵成,揮寫下千古傑作《蘭亭集序》,正因為他情深意厚,故能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也因為他筆法精嚴,故能使筆底如行雲流水而形神兼具;更因為他諸美皆備,故能使這篇文稿的揮寫最終達到高華圓融的境界。在這件盡善盡美的作品面前,後世名家雖竭力臨仿,卻都未能得其全。南唐張泊云:「善法書者,各得右軍之一體。若虞世南得其美韻而失其俊邁,歐陽詢得其力而失其溫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於變化,薛稷得其清而失於窘拘。」而王羲之本人也只寫下這一傑構,其後他再度書寫《蘭亭序》,都不能及原作的神妙絕倫,沈尹默說「當時逸少本天全」,讚美了《蘭亭序》的傑出有其不可重現的機緣,自然就非他人所能企及的了。  

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寫道:「右軍《蘭亭敘》,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後世珍視其布白之美,臨摹者雖難免滲入各自的筆性,但無人稍變其章法布白。正如解縉在《春雨雜述》中所說的那樣:「右軍之敘蘭亭,字既盡美,尤善布置,所謂增一分太長,虧一分太短。」《蘭亭序》的章法,彷彿如天生麗質,翩翩起舞,其舞姿之美是無與倫比。   

最卓越的藝術品,往往在極小的空間里蘊含著極豐裕的藝術美。《蘭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於尺幅之中的輝煌的書藝殿堂。唐太宗讚歎它「點曳之工,裁成之妙」。黃庭堅稱揚說:「《蘭亭序》草,王右軍平生得意書也,反覆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蘭亭序》道媚勁健的用筆美,流貫於每一細部。略剖其橫畫,則有露鋒橫、帶鋒橫、垂頭橫、下挑橫、上挑橫、並列橫等,隨手應變。其豎畫,則或懸針,或作玉筋,或墜露,或斜豎,或弧豎,或帶鉤,或曲頭,或雙杈出鋒,或並列,各盡其妙。其點,有斜點、出鋒點、曲頭點、平點、長點、帶鉤點、左右點、上下點、兩點水、三點水、橫三點、帶右點等等。其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長曲撇、弧撇、回鋒撇、帶鉤撇、曲頭撇、並列撇等等。其挑,或短或長,其折,有橫折、豎折、斜折。其捺,有斜捺、平捺、回鋒捺、帶鉤捺、長點捺、隼尾捺等。其鉤,則有豎鉤、豎彎鉤、斜鉤、橫鉤、右彎鉤、圓曲鉤、橫折鉤、左平鉤、回鋒減鉤。無論橫、豎、點、撇、鉤、折、捺,真可說極盡用筆使鋒之妙。


推薦閱讀:

《蘭亭序》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臨習
《蘭亭序》最暢爽的連筆字,太珍貴了
王羲之蘭亭序集字七言行書春聯32幅
《蘭亭序》的印章與題跋丨喻革良細品蘭亭之八

TAG:王羲之 | 蘭亭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