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瑩:如何保護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
孩子自幼就有主動適應環境、探索和獲取生存資源、從身邊人的行為中學習的本領,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可以持續發揮也可以漸漸壓抑孩子的這種能力。孩子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受益於早年孩子有自理、自主的權利和空間。
學習的內在動力可以促使孩子主動地、可持續地專註於學習活動,不用他人監督催促,主動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生理、安全、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逐層實現的,當低一級的需要得到滿足時,高一級的需要才會出現),主動學習的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實現自己的目標,是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是人們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不滿足會有生命危險。這是最強烈的最基本需要,也是推動人們行動的強大動力。孩子想要吃得好、睡的足,這是生理的需要,吃不好,睡眠不足會導致學習精力渙散,和有厭食症的孩子談學習就太不近人情了,青春期孩子有壓抑的情感和性的困擾也無法集中精力學習;
父母關係不好,彼此攻擊、吵架,孩子無法確定父母是否真的想要這個家,真的想要自己,安全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花很多心思討好或者指責、安撫父母來拯救自己的家,煩惱不斷,因厭惡自己的父母而厭惡自己,無心學習;
愛和歸屬的需要也可以說是社交的需要,是指個人對親情、友情、愛情的渴望。與個人的性格、經歷、生活環境、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孩子在家族裡、家庭里有自己的權利和地位,在學校里有好朋友,在班級里有地位,有愛和被愛的能力。孩子很容易因為喜歡老師而愛上其所教的學科,因為討厭某位老師而學不好這門功課,孩子的人際關係能力發展取決於與父母的關係,那是孩子所有關係的源頭;
父母允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允許孩子出錯,欣賞孩子的成長,孩子就體驗到成就感,滿足了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認可。被尊重也會尊重他人,就對自己充滿信心,對他人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即使遇到挫折和困難,也能夠從中得到更多經驗和能力;
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等級的需要。即最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在能力,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工作,達成自己的目標,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可以忘我地、全神貫注地體驗生活和工作過程。以上需要都得到滿足的孩子,水到渠成地就可以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會勁頭十足地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因為他知道現在專註於學習是為了實現我自己的人生願望。
當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就尋求相反的方式來對抗:厭食、熬夜、持續上網——傷害自己的身體;唯唯諾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什麼都不想做——因為恐懼和不安;追星、打架、上網聊天——想尋找同類,與父母分離,重新獲得歸屬感;要名牌、要蘋果手機——尋求關注、體驗成就感和尊重;和父母對抗、攻擊、不學習、脾氣暴躁、冷漠——爭取權利、實現自我的願望被挫敗後的報復。
家長朋友如果想讓孩子滿足父母的需要,通過孩子的學習成就去實現父母未竟的人生願望,孩子潛意識裡就有對抗:我就是不喜歡學習!或者是我努力學習,但是學不進去啊,學不會啊,我不是這塊料啊。
一位10歲小學生的媽媽求助:孩子最近處處與我對抗,我感覺可能是自己出了問題。孩子一般是回家就先做作業,有時候想先看一會電視,我就很生氣,這幾天孩子幾乎天天因為這事和我吵架,事後我也覺得疲憊不堪,為什麼我只要看到孩子在寫作業心裡就踏實?只要孩子在做別的事情,我的無名火就壓不住?
孩子遇到學習任務多、有困難就急躁上火,平時學習效率還可以,快要考試的時候就無法進入狀態,越重要的考試越考不出水平來,這些都是學習和考試的焦慮,孩子的焦慮一般是被家長的焦慮感染。
有的家長說我雖然心裡焦慮,但是沒有對孩子表現啊,但是只要你心裡有,說出來的話就會把焦慮傳遞給孩子:
「你學好學不好都沒關係,只要儘力了」(這擺明了是嫌棄孩子沒有儘力嘛);
「你考好考不好都沒事,不要緊張」(你要是不緊張就不會說這句話了);
「家裡什麼事都不用你操心,只要專心學習就行了」(如果這是我唯一的職責,那是需要以犧牲交友、娛樂和自由為代價的,這賭注太大了)
「為了你能夠上好學校、上好的輔導班,媽媽即使不去工作了全職伺候你、付出再多也高興」(這交易需要多大的回報率?我為自己的不足而愧疚、難過,或者以不學了來逃避內疚的痛苦)
「你現在不努力,考不上重點學校,將來怎麼辦啊?」(學習不好就是死路一條,你沒有能力以別的方式生存)
「快點寫作業啊,快去,你怎麼這麼磨蹭啊」(你就是沒有效率,沒有主動,沒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學習,離開我的提醒就不行啊!)
孩子天生就有的學習主動性是怎麼慢慢失去的?
1、家長的焦慮使學習和考試伴隨了太多的負面感受,一家人都圍著孩子轉,孩子壓力大、情緒壓抑,精力無法集中。
2、學慣用的時間太長,沒有適度的休閑娛樂來充電,沒有和好友一起交流分享的歡樂,生活枯燥,失去興趣,就像天天只吃鮑魚龍蝦,美味會變成毒藥。
3、父母過於關注學習成績,不傾聽孩子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其實,對孩子來說成績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習的過程,他用了多少時間、什麼學習方法、體驗了多少成就感、興趣點在哪裡等。還有:你認真研究過有些作業的意義嗎?
4、家長對孩子的學習過度介入,處處指手畫腳,督促、嘮叨、嚴苛、照顧,孩子對自己的學習失去主動性,失去承擔責任的能力。
5、關係不和諧:家庭成員彼此抱怨,甚至因為孩子的學習而爭吵,對孩子指責、限制、說教、嘮叨、比較、不滿,孩子心煩意亂,無法靜心專註地學習。
6、家長對孩子有許多期待,只是提出要求和標準,沒有從孩子的現實狀況出發,沒有傾聽孩子自己的心聲,引發孩子的無能感、挫敗感和無意識的對抗。
7、孩子考不好有冷落、批評和懲罰,甚至打罵;考好了有各種獎勵,表揚、獎品、獎金等福利,只能進步,不許退步,導致外在動機過強,過度尋求外在的認可,怕給家人丟臉,高度害怕失敗,恐懼導致僵化的思維和方式。
家長如何緩解焦慮,把學習的主動性還給孩子?
1、保持平常心,你是孩子的父母,無論孩子的學習和考試面臨什麼狀況,你只要讓家裡的日子平時怎麼過,現在也怎麼過就行了,給孩子一個信號:我們接受你所有的可能性,學習進步了、退步了都是平常事。
2、不在孩子跟前議論道聽途說的別人家孩子的故事,不比較,因為別人家的父母也和他的父母不一樣。
3、學習終究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要以為你可以為孩子做決定,為孩子承擔責任,如果你的幫助起到了一定作用,那也只是暫時的,從長遠來看有害的。
4、你真的無法掩飾自己的坐立不安,因為孩子對父母的情緒非常敏感,那就和孩子一起分享感受,讓所有的情緒自然流動。
5、生活就是充滿了不確定性,你能夠掌控的也只有自己,相信孩子有能力面對他的各種處境吧。
6、如果你非要擔心焦慮,也沒關係,你的焦慮有神奇的能量,通常會一步步促成你所擔心的事情發生,那就讓他發生,看看又能怎麼樣。
7、你最重要的角色是做你自己,而不是母親、父親,其次你的重要關係是你的愛人,多些精力關照自己和愛人吧,我們終究要逐漸接受和孩子的分離,我們可以為他鋪路,他可以選擇走,也可以選擇換一條路。
我們放手,孩子就會張開他自己的翅膀。
有位媽媽在我的微信公眾平台上問:「孩子現在上高一,之前成績在班級里還是中游,已經一個月不去學校了,每天除了吃飯、睡覺都在上網,怎麼讓孩子重新專註於學習?」。
我了解了一下情況,原來是媽媽對孩子的學習過度關注,把自己的焦慮加倍傳遞給了孩子,面詢時發現:由於幼年父母關係不和,自己30多年來一直徒勞地試圖拯救父母的婚姻,有很深的拯救者情結,所以千方百計地製造孩子的問題,再拚命去拯救孩子,在孩子看來,媽媽就是迫害者,自己怎麼做媽媽都不滿意,網路成了孩子逃避迫害的安全之處。
學習終究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只需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就行了:
1、經營和諧的家庭關係,滿足孩子的親和動機。
孩子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潛意識裡不會做讓父母傷心擔憂的事情;小孩子更容易因為喜歡老師而愛上老師所教的學科,在班級里同學關係和諧,有自己的朋友,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自然喜歡去學校。
2、接受孩子的真實狀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實現自己的目標動機。
事件本身不是問題,應對方式才是問題。孩子的學習成績沒有好壞之分,天賦的能力、智能特點有差異,不偏科的孩子很少,學習成績可以一直領先的孩子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一生很長,起伏跌宕是尋常路,家長只需接受現實,靜待花開。
3、關注積極,陪伴孩子體驗成就感,滿足孩子的成就動機。
永遠相信自己的孩子,永遠看到孩子的優勢,看到孩子所有行為背後的積極意義。高質量的陪伴,是從孩子的優勢入手,不求全責備。
注意力等於事實,你關注積極行為,孩子的積極行為就被鞏固和放大,反之也一樣。好感受、好情緒帶來孩子的積極主動行為。
4、尊重孩子的方式,不試圖操控孩子,分清與孩子的邊界,滿足孩子的權利動機。
家長可以幫助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長,分清邊界,不過度介入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任何替代孩子成長的企圖,最終都會有負面效應。
孩子會本能地抗拒外部強加的改變自己的企圖。痛苦、折騰、無助都是為了讓你看見我。孩子的學習、交往是他自己的事,孩子有選擇、出錯的權利,就可以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請相信你做的夠好,孩子夠好,不論現在遇到什麼問題,那都是孩子給家長的機會:讓我們調整認知和方式,不斷學習、成長,讓家裡有愛、有尊重、有信任、有邊界,接下來就是誰的事情誰負責啦。
你和孩子遇到的所有事情都是禮物,如果你看不清是禮物,那是還沒到時候。
推薦閱讀:
※男人失戀後最感傷的五句話 eNet矽谷動力
※勞動力市場 供求均下降
※不信因果,行持善法也沒有動力
※責任感是支撐人活下去的動力
※蔡禮旭:人生動力在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