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司馬金龍墓「陶俑陣」修復布展
實物再現當時貴族出行盛況
氣勢恢宏的司馬金龍墓「陶俑陣」 本報記者 戎禹仁 攝
本報訊 (記者 水復) 經過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努力,著名的大同市「北魏琅琊王司馬金龍墓」中的「陶俑陣」得到基本恢復。全部由釉陶製成的俑陣共有6種人物構成,共展出238尊。據專家介紹,這是國內迄今為止北魏時期陣容最大的俑陣。 記者昨天在已經進入布展衝刺階段的大同市博物館看到,布置在北魏平城廳的這組陶俑陣,分為8列,高度約在30厘米左右。按照當時貴族出行的儀仗規制,有序地排列著導騎俑、騎馬儀衛俑、步行儀衛俑、步行戎裝俑、侍從俑、甲騎具裝俑。頭戴兜鍪(北魏時期一種頭盔)或者雞冠風帽的陶俑,有的跨馬勒韁、有的躬身聽命、有的呈手舉兵器狀、有的呈嚴陣以待狀、有的呈肩扛手執旗羅傘蓋狀,表情生動,氣勢恢宏。為了更好地襯托俑陣的觀瞻效果,布展設計了一個三角形的狹長坡道,陶俑列隊其上,更顯王家氣象。 據市博物館副館長曹臣明介紹,陶俑陣所屬的司馬金龍墓,是北魏貴族琅琊王司馬金龍與妻子姬辰的合葬墓,位於大同市城東南7.5公里處的石家寨村,1965年農民打井時發現。司馬金龍是西晉皇室後裔,其父司馬楚之原系東晉貴族,後受南朝劉宋的迫害而歸順北魏,因戰功卓著封琅琊王。司馬金龍子承父爵封為鎮西大將軍,吏部尚書等,於公元484年去世。當年墓葬被發現時已被盜掘過,但出土器物仍然達450餘件,其中有300餘件陶俑。因為殘損比較嚴重,市博物館先後在2005年和2010年組織過兩次大規模的修復,最終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和墓葬壁畫的描述場景,完成了目前的陣容展示。 據曹臣明介紹,在皇家或者貴族墓葬中採用俑人代替活人殉葬,始自春秋戰國時期,西安的秦陵、咸陽的漢陵、鄴城的北齊陵、大同的宋紹祖墓,都有石質、陶瓷或者其它材質的俑人出土。但像司馬金龍墓中這樣數量龐大的俑陣,在北魏朝還前所未有。
推薦閱讀:
※傷口癒合、疤痕修復的芳療精油處理思路分享
※TA是怎樣一款不用卸妝棉的卸妝產品?
※每天美麗一點點 及時修復受損肌膚 抹去夏日陽光留下印記
※一套修復能量的陰瑜伽(附圖)
※一南瓜一丁香,修復胃黏膜,消滅幽門螺桿菌,一吃一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