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淺說
06-19
慧興 一、用「因緣」觀照事理 「唯識心理」這題目範圍很大,要研究佛教經典須以唯識為基礎、基本的佛教理念能了解,才能掌握經典的綱要,而佛教經典的大綱談的是因果觀念。幾乎,人們都相信因果,但能懇切相信的寥寥無幾,因為光知道有因果是不夠的,要能確信,依此行事,那麼成果就達一半了。在佛教經典中記載:初地菩薩才能真正知因識果,在因地里去行善的種子。談「因果」 ,它的範圍很廣泛,因到果之間是複雜的,其間還有助緣的存在,且這助緣才是最重要的。縱使種很大的善因或惡因,若無助緣,則 一果」還是不現,且可能這一生中「果」都不會出現、待來生助緣成熟時才現、所以才有一句話說: 一不是不報,時機未到」 。故人下可種惡因,譬如人播種種子要選擇土地,土地的貧瘠、肥沃即是助緣、種後還要人去照顧它,所以環境、人、地、物、時間也都是助緣。其實我們人活在生命的軌跡中,從事任何事業能否成就即是受助緣的關係,如果你對未來有計劃、有抱負、那要能掌握第一因緣、第二助緣兩個條件,就能預期未來的成功。我們修行也是如此,從凡夫地修到聖人位,也要考慮因緣、助緣兩個條件,所以佛法不只是出世的修行,在日常生活中也時時要留心因果的關係。 我們再來談因緣的條件,如果能把握住因緣,則佛法已了解一半,而且你能活得非常快樂,因為遇到任何挫折、煩惱、你會用「因緣」來觀照。譬如:你對某事計劃得很周詳,卻不能如意,這是因緣的關係,而且因緣是通三世的。有人行善卻沒有好報,有人行惡卻有福報;又如有人出生在貧窮家庭,有人出生在大富人家,所謂「投對了胎」 ,一出生就汽車、洋房什麼都有,或許你心裡不平,這背後有三世因緣的條件。如果,你今生做得很好,那是在培養未來的福報,雖今生無法獲致成就,但不要懊惱,或許是你過去生,積的福報沒有帶到今生來,這樣想你就會很快樂,這就是所謂「智慧的觀照」 ,觀照因緣的輪替和轉換,如果你懊惱、放棄,就是沒有智慧。總之,講佛法要從「因緣」來談,最後至「無我」的層次境界。 二、無我的智慧 談到「無我」的境界,是很不容易,但要慢慢去體驗。要達到無我的境界有兩條途徑,一是用修行的方法去成就,一是用智慧去透視,透過經典對空的觀念的了解,這種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是從空中產生妙有。如西方極樂世界,佛說不可思議,是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中所立的願,那是在因地修行的共業,修行的功德由心的作用招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妙有的存在,不是我們肉眼可見的。我們肉眼能見的實在有限,如你用槍射擊,子彈的速度快過我們的肉眼。我們就看下見,但不能說沒有子彈掠過,又如不能因為沒見過祖先,就說沒有祖先的存在,有智慧的人能透過此見到彼,所以要以修行去體驗,用智慧去觀照,才能達到無我的境界。但時下人的通病是重現實、求速成,希望修行兩、三個月就能見到阿彌陀佛,十年後能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臨命終時證得菩薩地,其實修行路是漫長的,如細水流長,若缺乏恆心、毅力就不要談修行。以前的祖師大德說過:諸佛菩薩、聖人都是我們凡夫修成的,只是一般的凡夫心不堅,往往初拜佛時佛在眼前,三個月後佛在雲端,一年後佛不見了,進三步退五步。永遠在六道輪迴,這都因我們毅力不夠,雖有在修行種善根,但善與惡差別太大,往往被惡的業力拉回到六道輪迴。 「無我」就是「我空」的境界,必須靠修行去體驗到身體是四大的假合,才能悟得我空,所謂四大就是地、水、火、風。這是佛陀以智慧觀照得的,有修行體驗的人也能證得,但科學至今仍無法證明,一般人也無法接受,未來的科學成就如能達到極限,可能可以證到這境界。我們現在用X光能照出人體骷髏的形象,這是我們人在世間最終的遺物,而修行者進入禪定,透過身心輕安調適的境界,確實可見到人的身體是地水火風所組成,體驗到「我空」 ,這道理看似簡單,其實要很長久歲月的修行。身體要達輕安是不容易,一天需修行好幾個小時以上持續半年或一年,當然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這麼長的時間,性急浮躁的人煩惱重,往往按捺不住要發脾氣,不易達輕安,性情溫和和心地善良的人來修行較易達輕安。《阿含經》中談到佛弟子都是以觀照四大假合而證到我空的境界,成就阿羅漢果位,這種修行法佛陀當年對徒眾教育使用得最多。從不凈觀、白骨觀、數息觀去修行,最快能證得阿羅漢果位、證得這境界時粗的煩惱就了斷了。為什麼呢?因為當你內心矛盾、懊惱、或和人產生對立理念不能溝通時,你觀照「無我」 ,那麼世界上還有什麼值得我去和人爭執的呢?觀念一轉,身心徹底地放下就沒有煩惱。孟子講「求放心」 ,是要把心收回來,攝心專一,和禪定功夫是一樣的,都是在收散心。佛法更要求超越,心浮氣躁散亂則智慧下高:如聽課,一堂課五十分鐘,有人專心聽了五十分鐘,有人只聽到「下課」二字,所以不是他不聰明而是他不專心,專心的人反應快、記憶好、學得多。修行猶如用繩索系住我們的心,所以要修禪定才能得智慧,人的發明創造都是在安靜、專心思考的情況下啟發出靈感來的,動中產生智慧的不多,因此佛陀示現於行住坐卧的「坐」中覺悟—在菩提樹下打坐,夜睹明星而開悟,是行住坐卧中以「坐」最殊勝,修行禪定是證得「我空」最重要的方法。 三、由無常體悟空性 研究佛教經典,透過智慧去體悟,知道世間凡我們所見都是空的,是一種假有的存在。 「世間是假有的存在」這個觀念若下是透過很高的智慧是很難了解的,世人看這世間明明是存在的,你為什麼說是假有?這「假有」是「無常」之意。 「世間是無常的」 ,任何科學家或權位最高者都下能否定這句話,但人們都不能深切去體悟,就像大家都相信因果,但都下能懇切地去體驗因果的存在。無論有情、無情每一剎那都在變化,尤其我們人心變化最快,如金剛經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都了不可得,因為我們的起心動念太快了,每一個念頭剎那間變成過去,包括我們身體,新陳代謝,每一剎那也都在變化中。諸佛菩薩有三明六通,能見到變化的過程,阿羅漢證得三明六通時,他能知道你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會到那一道去投胎,因為他們已超越這樣的境界才能見到那樣的境界,凡夫則無法預知下一刻會發生什,么事。修行就是在透過「無常」的觀念去證得「空」的境界,既然一切都在變化中。那一個是真實存在的呢?所以徹底的,一切有為法是空,如果能了解這個道理,再去研究經典就不會偏差,面對世間人事等就能徹底放下。 但是這個理論研究到此似乎產生矛盾,既然世間都是空的,那我就什麼都不要做。因此有人誤認佛教消極,一切都無常,那人生有何意義呢?於是有人相信算命的說我會克夫或克妻,那我就一輩子不結婚,所以算命、看風水的人,如果做得不好,造業很重。再舉個例子說:如果他自己看到一塊風水很好的地,祖墳在此就能福蔭於孫,那他何下自己買下,怎會只收你五百、一干元就把最好的地介紹給你,可見他說的根本不可信。命運操縱在自己的手中,如果能知道如何去消業,如何去種善因緣的種子,你的未來一定是美好的,一定要有信心。若能先透徹去了解「空」的道理,再從無常、假有的境界中去行善的因緣,種善的種子,未來定能成就莊嚴功德的「妙有」 ,但這種理念若下是經過長期在經典上的研究,或在修行上的觀照,是很難體驗到的。從古至今無論是政壇或商場上有成就的人到年紀大時都會想修學佛法,因為經過生活上的歷鏈,更能體會人生的變化無常,了解佛說的道理確實是真的。因知「無常」所以我們更要把握時間去修行、積極去行善,普賢菩薩言:「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煮雲老和尚在高雄鳳山蓮社時曾有弟子對他說:「師父,你們出家人真精進,四點鐘就起床作早課。」煮雲老和尚說:「我們還不夠精進,隔壁殺豬的凌晨兩點就開始殺豬,造業比我們精進。」我們修行因感受無常,所以要精進,若積極造業,無常到了,業果很快就會現前。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所說的法絕不會偏離「無常」、 「因果」的道理,印順導師妙雲集中佛法有三個主要觀念,即一、諸行無常,二、諸法無我,三、涅槃寂靜,是為三法印。先有這些觀念,才能進一步了解唯識心理。 四、修行從守護六根下手 研究唯識,最基本的要從因明學、百法明門論來研究。我先介紹彌勒內院的慈航菩薩,未出家前他曾到閩南佛學院去上課,每當他一聽唯識就打瞌睡,老師就用粉筆丟他,罵他相貌堂堂,同學中年紀又最大,卻不開智慧、不長進。之後他發願要把唯識研究透徹,勤作筆記、講義一直留在身邊二十年,有一次,他搭船渡河時,對唯識學突然開悟了解,寫下了「相宗十講」這本書。 談「唯識心理」的作用,要先從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談起。由六根、六塵的作用產生十八界,是研究唯識重點、六識再加上末耶識,阿賴耶識而構成八識,佛性是在第八識中,日本人又發明「第九識」 ,叫「清凈識」 ,道理是相通的。眼根看到外境(塵)由根和塵相對產生識的作用,此是由凡夫地來說。所以一個人修行要從六根著手,眼睛不去看能讓你產生心的作用的東西,以致胡思亂想而造業,其他如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要能守六根。佛陀要我們以戒為師,戒的用意在防非止惡,謹防造惡業,根塵清凈,心就清凈,故戒如護城河,能保護自己,幫助你產生更強的意志力和定力。對佛法的修行、體悟因人而異,所以佛陀才會講出高層次,中層次,低層次的理念,如禪宗、法華經是從高層次來談,下見得適合一切眾生,所以佛陀因慈悲心而說八萬四千種法,希望所有有情眾生都有得度的一天。凈土宗以念阿彌陀佛來攝心、禪宗直接從心下手,標榜不立文字,不是一般人能懂的,如五祖到六祖的工作坊去用杖敲三下,示意他晚上三更來找,今天換成師父到你房間,就是敲一百下你也不知師父的意思,心不能相應,所以禪的教法要一對一,且程度差不多,才能用禪來引導。 現在雖科學進步,但一般眾生智慧不如古人,佛陀在世時講經說法,五分鐘、十分鐘開悟了一百多人,現在人修一輩子,幾萬人中開悟的寥寥無幾——善的共緣少,惡的共緣多,故生態、社會混亂。人要少煩惱、就要使六根淡泊,好壞都不要執著,一執著就產生相對,有相對就產生煩惱,所謂「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是強烈的相對。佛菩薩以慈眼視眾生,內心就如大海一樣,離開相對,才能無礙,才能觀自在——普門品:「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 ,我們凡夫眼睛不夠慈悲,只見別人缺點,不見自己缺點,甚至別人告訴我們,還死不承認,於是產生相對立的煩惱。故佛經中把六根、六塵比喻為六個強盜,會使我們造業,起心動念能否不造業,要端看你六根守護得好不好,如要守護得很好,該怎麼做呢?在日常生活中要能「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做人有原則,能知足,能活得快樂。現代人物資豐裕,生活太過奢侈浪費、不知珍惜,放逸以致迷失自己,無時無刻下在向外追求,活得很痛苦,更以此招感共業,社會必將動亂。所以修行人要六根清凈,不賭博、不抽煙、不酗酒、心就不會被物質所役,如你今天嗜酒,人家叫你「酒鬼」 ,你死後定生三惡道,一定墮落餓鬼道,因為在生前人家已把你歸入鬼類了。壞習慣一旦養成,則習氣已染,形成業力,平日嗜好就要培養好的嗜好,女孩如遇到男孩會賭博,最好不要嫁給他,不要期望愛的力量很大,婚後他會改,事實上可能只改三個月,四個月、就故態復萌,總之,六根已養成下好習氣要談修行是下可能的。太虛大師說:「人格成,佛道成。」道理就在此。若你能養成好習慣,把心經背起來,每天在心中默念,或念阿彌陀佛聖號,或念大悲咒幾遞,或養成看書的習慣,持之以恆,必能有成,如此種下大善因緣,那怕再遇惡緣出現,也能把逆境轉變為順境。 五、調適想法 放寬心量 心的微妙變化就是造作,而心的造作無非是由六根來造作「業」 ,凡起心動念皆由身、口、意來現行,又身口意業又無非是由攀緣六根、六塵而來,如能守護六根的業緣都是善的,那你的行為就都是善的。修行人每起一個念頭就會下覺照的功夫,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佛教講無我,證到無我,才能破我執。眾生的我執非常強烈,害怕死亡,因為我們在六道輪迴太久了,生生世世落在凡夫的境界里,惡的因緣根深蒂固,不能改過,對我喜歡的,認同的執著力很強,所以我們煩惱很多。佛陀告訴我們去掉我執對立的觀念,就可以沒有煩惱,佛法的理念很好,他指導你如何去改變自己的想法,所謂「迷時法華轉,悟時轉法華」 ,只要你去觀照「無常」、 「無我」 ,就能把煩惱放下,一旦放下,你會發現天地太大了,不會再劃小圈圈來限制自己,心量放寬,無論好人、壞人我們都包容他。萬一我們定力、願力不夠,沒有辦法去改變別人時,那我們先把握住自己,使我們內心善惡的想法不要強烈的對立,結交善友,若有行為不好的朋友他欣賞你,願意聽你的話,那你可以慢慢去改變他,這就是菩薩心。佛法就是教我們於日常生活中在身心上,在理念上知道如何去做調適。這就是一種修行。 摘自《僧伽》第3卷第3期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唯識與中觀(一)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1
※三界唯識,萬法唯心——業惑緣起論的唯心
※中觀與唯識
※唯識無境
TAG:唯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