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西:廣場洗腳算是哪門子「教育」?

我曾經從《重慶晚報》上看到一張場面壯觀的照片——

大操場上,成百上千的人排得整整齊齊,粗看去,橫看豎看斜看都宛如大型體操表演;仔細看,是孩子正給家長洗腳——母親(或父親)坐著,腳伸進盆里,孩子蹲著,雙手正搓著一雙成人的腳。

這是最近幾年比較時興的一種「教育方式」,準確地說,是培養「孝心」的方式。在有的學校,校方還要求學生給父母洗腳時必須跪著。

看到這樣的照片,我很自然想到幾個問題——

第一,類似活動的組織者——也就是教育者在家裡是否給父母洗腳?儘管我沒有對此做過詳盡的調查,但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目前在中國(國外我估計也差不多)子女能夠給父母洗腳的「孝行」並不普遍。所以現在當老師的——包括筆者本人——給父母洗腳的也不多。自己沒做到的,偏要孩子做到,這是什麼「教育」?

第二,就算組織者本人每天都回家給父母洗腳,於是想把這種美德推而廣之,然而是不是有了這麼一次聲勢浩大的「洗腳秀」,孩子們從此每天都會給爸爸媽媽洗腳了?教育不會這麼簡單吧?要養成一個好習慣,需要訓練,而訓練就不是一次兩次的事。那麼,為了讓孩子養成給爸爸媽媽洗腳的習慣,是不是學校還要經常如此「操練」呢?

第三,中小學生的爸爸媽媽們,大多四十歲上下,都是中年人——有的小學生的爸爸媽媽也不過三十來歲,還只能算年輕人呢!這些身強力壯的人需要孩子給自己洗腳嗎?當然,如果爸爸媽媽身患重病甚至身體殘疾,的確需要兒女幫著洗腳,那另當別論。可對絕對大多數健康的父母而言,正值身強力壯,你好意思把腳伸出去讓孩子給你洗嗎?你不覺得彆扭嗎?

第四,孩子今天在學校操場上給父母洗腳了,但他回家給自己洗襪子嗎?洗內褲嗎?他每天早晨起來收拾自己的床鋪和房間嗎?他每次吃了飯都洗碗嗎?在家掃地嗎?周末幫著媽媽做飯嗎?如果這一切都做不到,只是按老師的「規定作業」回家天天給父母洗腳,又有多大意義呢?

如果追問,問題還會有很多很多。

但是,我估計「洗腳秀」的組織者是不會這樣想問題的,他們只關心他們組織的這次活動是否「搶眼球」?這樣的場面通過報紙和電視台展示出來是否有「畫面感」?是否有「視覺衝擊力」?是否有「轟動效應」?然後,年終進行德育總結評比時,這樣的活動是否能夠獲「德育創新獎」?

類似的簡單化作秀般的「德育創新」還不少。比如,為了讓孩子體驗媽媽懷孕的不容易,便讓小學生在肚子上綁一天或一周沙袋;為了讓孩子體驗親情,便將全校學生集中在操場上,擁抱爸爸媽媽;為了讓孩子感恩,同樣是在操場上讓孩子們一起喊:「爸爸媽媽,我愛你!」,然後齊刷刷地給爸爸媽媽下跪……

我知道教育必須通過一定的形式,或者說,一定的形式總是表達了一定的內容;而且我也相信,類似的活動之後,孩子們的作文中,一定會有許多諸如「通過這次活動,我真切感受到了……」之類的語言,但是如此一次性的「感人肺腑」,一次性的「震撼人心」,一次性的「催人淚下」,一次性的「強烈反響」……就真的能夠收到持久的實效嗎?

教育哪有這麼簡單?

教育的功能有很多很多,但我認為其根本或者說最重要的任務,說到底就是教育孩子懂得愛,並傳遞愛。但是,愛的教育,主要不是演講,不是徵文,不是班會,也不是給父母洗腳之類的作秀,而讓學生學會從平凡生活中感受愛,同時付出愛。再說得明白一些,就是要培養孩子愛的生活方式。

我曾經讀到過一篇農村孩子寫的關於「六一節」的作文,文字樸素,內容樸實。作者說他曾經在電視里見過城裡孩子過兒童節,但那時正是農忙季節,「六月的莊稼有的要收割,有的要下種,幸福的城裡孩子歡度兒童節的時候,我和弟弟陪著爸爸、媽媽在地里揮舞著鐮刀,頂著驕陽,滴著汗水。」

在這裡,「揮舞著鐮刀,頂著驕陽,滴著汗水」可不是老師布置的「孝心作業」,而是小作者的生活本身,是他早已習慣的生活方式。幫著爸爸媽媽挑起生活的重擔,是他從小就不知不覺形成的自覺意識。

作文中有兩個細節讓我特別感動——

「爸爸外出打工,回來時帶來一台電風扇,我好奇地把手指伸向轉動的扇葉,一聲粗暴的喝叱唬住了我:『割斷你的手爪子!』這樣的溫情只有我能聽懂。上學的路上有段河灘,雨水多時,要在水裡淌走好長一段,擔心鞋淹濕了,就脫下來拿在手裡,腳底板經常划出口子。但是媽媽每次做鞋的時候,總會被針扎到手,我也幫不上忙。」

第一次讀到這裡,我的眼睛濕潤了。爸爸的「喝叱」,兒子卻讀出了「溫情」。捨不得穿媽媽做的鞋,不惜淌水過河灘,腳底划出口子,首先想到的卻是媽媽做鞋時被針扎到手。這樣的懂事的孩子,現在還有多少?作者有一顆細膩柔軟的心,他能夠隨時感受來自父母的愛,並隨時準備回報這份愛——幫著爸爸媽媽做農活,帶好弟弟,等等。他可能從來沒有給父母洗過一次腳,也沒有擁抱過父母,但他那顆懂事的孝心,是那些在學校導演下在操場表演「洗腳團體操」的孩子所沒有的。

培養愛的生活方式,意味著孝心不是一次性的作業,而是每天的生活習慣:早晨起來,自覺疊被褥,收拾房間,然後自己做早餐,出門時對爸爸媽媽說:「爸,媽,我走了!」下午按時回家,如果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時回家,一定會給爸爸媽媽打個電話說明,以免爸爸媽媽在家著急。晚上回家後第一句話說的是:「爸,媽,我回來了!」然後走進廚房很自然地幫媽媽做飯。吃飯時,主動和爸爸媽媽聊天,說自己一天的見聞,或同學間的各種趣事。吃完了飯,自覺把全家人的晚都洗乾淨。做完功課臨睡前,一定要給爸爸媽媽道聲「晚安」。每次洗完澡,自己搓洗襪子內褲,如果可能還自己操作洗衣機把換下來的臟衣服洗了。每當「父親節」「母親節」和爸爸媽媽生日的時候,總會送上一句祝福,或一份小禮物。這一切,都不是做給誰看的,是愛的習慣。

而愛的習慣,這才是對爸爸媽媽真正的孝心。

前幾天又聽說,由中國倫理學會慈孝文化專業委員會開展的「中華小孝子」培養工程近日在北京啟動。該工程將吸收孔子、孟子、曾子等聖賢有關孝行教育的思想精華,結合國內外青少年專家和成功培養孩子成才的優秀家長的先進理念和經驗,計劃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在全國培養百萬中華小孝子,為全國億萬孩子樹立道德榜樣。云云。

我又笑了,「孝子」居然可以通過「工程」培養出來,而且這「工程」還精確到時間(「五年左右」)、數量(「百萬」),真是又一偉大「創新」了!只是,我眼前浮現出了一個車間流水線,孝子們正源源不斷被「打造」出來——規格相同,大小一樣,批量生產,質量上乘,實行三包……

「中華小孝子」培養工程的發明者無疑有著良好的初衷,但因為思維簡單,結果把一個莊嚴的教育設想弄成了笑話——那就請允許我也繼續「笑話」一下:如此奇妙的「教育創新」如果沒能獲諾貝爾獎,諾委會袞袞諸公真是瞎了眼啦!

2011年11月6日於成都至香港的航班上


推薦閱讀:

為救病重弟弟,姐妹兩人在廣場舉牌賣自己,圍觀群眾紛紛飆淚
走貓步練腹肌(運動廣場)
【烏克蘭 · 基輔】衛國戰爭紀念館、彩虹拱門及獨立廣場(終篇)
明清時期的天安門及天安門廣場
從廣場到馬路的72小時突變

TAG:教育 | 洗腳 | 廣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