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頂級導演逗比大頭貼,下載即成手機壁紙,完美!

說起昆汀·塔倫蒂諾,除了電影血腥、為人啰嗦,你可能還會想到那張辨識度頗高的鞋拔子臉;而一想到同樣啰嗦的伍迪·艾倫,那個戴著黑框大眼鏡、縮在肥大西裝里的小老頭就浮現出來……這些導演的模樣,通過其電影不斷被解構,然後經由我們的觀影感受,重構成現在風格鮮明的個人形象。

在《看懂所有導演 A TO Z 》一書中,平面設計師安迪·圖伊嘗試重繪導演印象,他選出 54 位當代重要導演,結合其作品,為導演畫出一個更加傳神的、擁有獨特內涵的逗比「大頭貼」。憑藉這些新繪的肖像,加上對導演的精闢介紹,這些導演更加生動、豐富地呈現出來。我們特意選出其中 26 位導演的大頭貼,快看看你喜歡的導演都被繪成了什麼模樣。

PEDRO ALMODOVAR

佩德羅·阿莫多瓦

西班牙人

電影院可以填滿生活中的空白並且幫你排解寂寞。

—— 佩德羅·阿莫多瓦

「佩德羅·阿莫多瓦」這個詞本身就是電影票房的保障,他是同志導演中影響力最大、得獎最多的導演;他的電影的獨特魅力在於對各類人物的關注,不管他們保持著怎樣的信仰。

這裡有一條關於阿莫多瓦的小趣聞:有一次,他在酒吧里放映他用超 8 毫米攝影機拍攝的電影。這些電影包括《索多瑪的秋天》(1975 年)、《和我發生關係,蒂姆》(1978 年)。可是酒吧的放映機沒有音效,他便自己全程配音,並演唱了電影插曲。

DARREN ARONOFSKY

達倫·阿倫諾夫斯基

美國人

我試圖理解這個世界,我只是不想像你一樣只是去打理瑣事。

—— 《圓周率》

堅持自己的原則。雖然結局慘敗已成定居,但堅持下去終將勝利。

——《夢之安魂曲》

達倫·阿倫諾夫斯基拍攝的電影題材,沒有多少導演願意選擇。他是冷話題高手,看來做公號的編輯們都需要向他學習:無論是科幻片、劇情片還是恐怖片,或者是三者結合,它們的主題都會圍繞冷門的話題展開。雖然主人公的結局總不盡人意,但是追尋的過程充滿了美感。1998 年,達倫·阿倫諾夫斯基的處女座《圓周率》一鳴驚人。

如輿論所說,阿倫的電影《夢之安魂曲》因其壓抑性的場景,被美國電影協會的分級委員會審查、《黑天鵝》因大量使用舞蹈替身而被批不誠懇,電影《諾亞方舟》曾遭到基督教的抵制。

INGMAR BERGMAN

英格瑪·伯格曼

瑞典人

沒有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如同電影一樣,直擊人們的情感。

—— 英格瑪·伯格曼

英格瑪·伯格曼是瑞典國寶級導演,被譽為近代電影最偉大且最具影響力的導演之一。很多電影人把他奉為偶像,而且他的形象被印在了瑞士兩百克朗的錢幣上,以示懷念。伯格曼的電影主題多為死亡和懲罰的思考,他一生都對戲劇保持極大的熱忱,創作有 200 多部戲劇作品。

斯坦利·庫布里克曾經被伯格曼的電影《野草莓》深深打動,他寫信給伯格曼說:「你對生命的審視讓我動容,從來沒有一部電影作品會像你的《野草莓》一樣,讓我深深感動。我相信你是當代最為傑出的電影導演。」

TIM BURTON

蒂姆·伯頓

美國人

這不是我的規矩,你仔細想想,我這個人是不被規矩束縛的。

——《陰間大法師》

伯頓從小性格孤僻,在旁人懵懂的青少年時期,已經在自家的後院開始定格動畫的實驗了。在迪斯尼結束他的動畫師學徒生涯之後,因為其動畫基調太過於陰暗,不適宜兒童觀看,不予公映。《荒唐小混蛋奇遇記》是伯頓事業的轉折點,這部片子也是向兒童戲劇大師皮威·赫曼致敬。《蝙蝠俠》( 1989 年)大獲成功,讓伯頓成功躋身大片導演行列。

他與迪斯尼合作推出了動畫片《聖誕夜驚魂》,之後保持他一貫的哥特風,繼續創作帶有驚悚元素的動畫片。儘管伯頓的大多數作品有著「動畫」的外衣,卻不適合孩子觀看,但他的電影中充斥著孩子看世界的那種持有懷疑態度的視角。

JANE CAMPION

簡·康平

紐西蘭人

為什麼女導演總是被人否定,我想跟美國不尊重女權主義有很大關係。

——簡·康平

簡·康平是國際上最成功的紐西蘭電影導演,至今仍是戛納影展唯一獲得金棕櫚獎的女性導演,同時也是奧斯卡影史上第二位提名最佳導演獎的女性。電影《鋼琴課》讓康平走向了國際舞台,並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編劇獎的殊榮。

在為電影《鋼琴課》選擇女主角的時候,當紅影星西格尼·韋弗、詹妮弗·傑森·李、伊莎貝爾·於佩爾均試過鏡。但演員霍利·亨特的執著打動了康平,她最終成為這部電影的女一號。

FRANCIS FORD COPPOLA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美國人

這是我父親的命令,他無法拒絕。

——《教父》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是一位盡全力拍攝電影的導演。或許跟他熱情四溢的義大利血統有關,這位美國導演喜歡營造大場面、大陣勢。他是 20 世紀 70 年代新好萊塢電影的導師,並喜歡用鏡頭刻畫特別樣的權力集團。

科波拉在電影《現代啟示錄》中飾演了一個戰地記者,在電影拍攝當中假借自己要說話,對著群眾演員大喊不要看鏡頭。他的姐姐塔利亞·夏爾在《教父》三部曲中都是主演,他的女兒索非亞也早已成為了知名導演。

STANLEY DONEN

斯坦利·多南

美國人

她不會表演,她不會唱歌,她不會跳舞。真是個「三項全能」。

——《雨中曲》

縱觀影史,有誰像斯坦利·多南一樣曾為銀幕帶來過如此多的歡樂?從一名百老匯的舞蹈演員,到好萊塢的舞蹈指導,再轉而成為電影導演,多南拍攝了許多史上最為叫好又叫座的歌舞片。

為了將歌舞劇搬上大影院的大銀幕,而不在囿於影院,多南不但在拍攝時選取了真實的外景地,而且還開創了繁雜的跳切和 360 度旋轉攝影等技術拍攝等技術手法。

SERGEI EISENSTEIN

謝爾蓋·愛森斯坦

俄國人

語言比繪畫更接近電影本身。

——謝爾蓋·愛森斯坦

電影導演、劇作家和電影藝術理論家艾森斯坦,算是在電影中加入了蒙太奇的先驅。蒙太奇是一種將不同的畫面剪接在一起,使彼此之間產生某種內在的關聯的剪輯方法。他對這一技術的應用出於某些政治目的,對俄國革命時期和之後動蕩的年代中所發生的事情極為關注。然而他最傑出的作品還當數1925年上映的《戰艦波將金號》,電影講述的是 1905 年海軍起義的歷史故事,其中最為傳奇的片段是「敖德薩階梯」。

在好萊塢的那段日子裡,愛森斯坦和卓別林變成了朋友——儘管卓別林依然不承認自己是共產主義者。他認為卓別林的電影作品是能「從一個大笑話的孩子眼中看到最駭人、最可憐和最悲慘的東西」。

FEDERICO FELLINI

費德里科·費里尼

義大利人

哪怕我要籌拍的是鰈魚電影,那也將是關於我自己的。

——費德里科·費里尼

費德里科·費里尼的電影彷彿旅遊宣傳片一般,在他的黑白光影世界中,美麗的義大利魅惑旖旎,這些此前鮮為人知所見的拍攝作品,使得好萊塢開始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外國電影。出生於義大利的費里尼熱愛繪畫,他擅長從自己的生活和夢境中汲取靈感,因此他常常使用尚未完成的劇本進行拍攝。

費里尼從影以來曾五次獲得過奧斯卡。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可以從包括毛利·耶斯頓的作品《九》( 1982 年)和彼得·格林納威的作品《 8 又 1/2 女人》( 1999 年)在內的許多電影中,感受到他的巨大影響力。

JEAN-LUC GODARD

讓-呂克·戈達爾

法裔瑞士人

電影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騙子。

——讓-呂克·戈達爾

在二十世紀的五六十年代,法國電影新浪潮下的作者們,感到此前電影無法反映他們自身的意志,為此,他們開創了活潑明快、富有朝氣、無限創意的新電影。其中與舊制陳規決裂得最為徹底的,恐怕要數讓-呂克·戈達爾。他最先接觸到的電影來自巴黎的地下電影俱樂部,他結交了志趣相投的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和埃里克·侯麥,並成為《電影手冊》雜誌的影評人。戈達爾無疑是銳不可當的先行者,他的作品重新界定了「電影」這一過去我們所熟知的媒介形式。

戈達爾曾在 2010 年被奧斯卡授予終身成就獎,以表彰他對電影做出的貢獻,但他一如既往地沒有出席頒獎典禮。

WERNER HERZOG

維納·赫爾佐格

德國人

我相信天地萬物的共同特性不是和諧,而是混亂、敵對以及殺戮。

——《灰熊人》

赫爾佐格的電影,無論對觀眾還是對其他工作人員來說,都是一場充滿未知冒險。縱觀赫爾佐格的電影生涯,他的作品中人與自然的矛盾衝突一再上演,這種衝突導致的最終結果不外乎毀滅或瘋癲。2005 年上映的記錄片《灰熊人》,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充滿妄想的灰熊追蹤者的可怕命運。不過,就如影評人羅傑·艾伯特所說:「即使是他的失敗之作,那也是極為壯觀的視覺盛宴。」

在《侏儒流氓》( 1979 年)的艱難拍攝即將殺青之際,赫爾佐格跳進一片仙人掌中去安撫他的演員們。「從那兒出來要比跳進去的時候稍微困難些。」後來他解釋說。

ALFRED HITCHCOCK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英國人

我認為每個人都是一個潛在的殺手。

——《列車上的陌生人》

導演自己曾透露電影《房客》是他的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希區柯克」式電影。「希區柯克」式電影的真正內核,在於精準的拍攝與一絲不苟的分鏡所營造出在追捕、謀殺和心理扭曲中讓人感到的驚悚戰粟。為了稱頌希區柯克舉世無雙的卓越才華,當時的人們發明了一個新詞語 「Hitchcokian」 (形容希區柯克專屬風格的詞語),用以表達對電影最崇高的讚美。在今天,作為一種別樣的紀念,依然在電影的史冊中熠熠生輝。

希區柯克小時候曾因調皮搗蛋,被罰去警察局拘留室關禁閉。「我至今無法忘記那時候牢門在我的身後叮噹作響。」這是許多年後他們對傳記作家夏洛特·錢德勒說對的。

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

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多

墨西哥人

人們哪,他們只喜歡血腥,喜歡武打,而不是那些塞滿對白、沉悶晦澀、充滿哲理的瞎扯皮。——《鳥人》

伊納里多紛亂無序的剪輯節奏,使其無論在哪裡拍攝,都能讓我們聯想到他故鄉墨西哥城。他不僅把所有因巧合和命運連接而成的幾個故事,如雜耍球般順次拋向空中保持不落,而且在整個過程中表現得輕鬆自如、遊刃有餘。伊納里多早年與吉勒莫·阿里加——寫就號稱「死亡三部曲」的劇作家,聯合創作的首部劇情片《愛情是狗糧》( 2000 年);《 21 克》影片的拍攝地轉移到了美國;《通天塔》( 2006 年)則去向更遠的地方,分別將故事的發生地點設在摩洛哥、墨西哥、美國和日本,跨越三個大洲,運用了四種語言。

在伊納里多電影的褒獎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被提名奧斯卡金像獎的演員哈維爾·巴登,他是史上第一個全片只說西班牙語的角色提名。

JEAN-PIERRE JEUNET

讓-皮埃爾·熱內

法國人

失敗的作家、失敗的人生......我喜歡「失敗」這個詞,失敗是人類的宿命。

——《天使愛美麗》

熱內不僅創作一個個令人神往的故事,甚至於他那令人興奮雀躍的風格、極盡誇張的音效、不時出現的俯視鏡頭,以及無與倫比的明黃色的詩意風景都相當驚艷。他在《天使愛美麗》的拍攝期間,為了拍心中的「完美畫面」,曾將取景街道全部打掃乾淨——他對微小細節異乎尋常的關注,構築了與眾不同的世界。

在《浪漫的婚約》拍攝期間,熱內和女星朱迪·福斯特發現他們意外到了《天使愛美麗》中咖啡館的門口。而一個沒有認出他們的遊客,為了使照片拍得更好看,而示意他們讓開。

KRZYSZTOFKIESLOWSKI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波蘭人

我相信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值得推敲的,它有著自身的隱秘與曲折。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獨具魅力的隨性不拘,與優雅舒緩的電影渾然天成、相得益彰。他以記錄人們日常生活為依託的早期紀錄片,儘管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但還是吸引了波蘭政府的不滿。而他的《十誡》的問世則昭示了他的灼灼雄心,這是由每段長一小時的電視電影組成的「十誡」主題系列劇。他將其中兩集改編擴展,以長篇電影的形式搬上了大銀幕。

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事業鼎盛時期,他卻令人意外地宣布自己的退休。他去世後,墳墓上那個狀如取景器的兩隻青銅手塑曾經被盜——這難道不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另一個故事的美好開端?

ANGLEE

李安

華裔美國人

你這狗娘養的,我真想知道怎麼才能戒掉你。

——《斷背山》

「我拍的每部電影都是我短暫棲息之所。這些地方我雖然不完全了解,但感覺舒服自在。」李安坦誠自己是個局外人,就像他不能忍受長期生活在某個固定的地方一樣,他的電影類型的選取上也嘗試著進行一次次的改變和突破。

據犬儒主義者們推測,《斷背山》角逐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惜敗是因為片中角色的雙性戀傾向引起了投票者們的反感,從而被保羅·哈吉斯的犯罪電影《撞車》取而代之。

GEORGES MELIES

喬治·梅里愛

法國人

互笑吧,我的朋友們。跟著我一起,為我放聲大笑吧,因為我也做著與你相同的夢。——喬治·梅里愛

當盧米埃兄弟在 1895 年12 月 28 日推出他們的首台活動電影機時,喬治·梅里愛立即對這項發明著了迷,他提出用 10000 法郎將它買下。雖然他的要求遭到了兄弟二人的拒絕,但這沒有阻止喬治·梅里愛逐漸成長為默片時期的一代電影魔術大師,他一生編劇、導演、拍攝乃至主演了大約 500 部電影。

他率先發明使用了新興的攝影技術,諸如分割畫面、淡入淡出、延時拍攝和疊印(將圖片影像疊加而成的效果),儘管《月球旅行記》( 1902 年)是一部黑白電影,但其布景著以手繪的可愛色調,片中講述的是梅里愛與朋友同租火箭進入太空,和「女神遊戲廳」的雜技演員們飾演的外星人嬉戲的故事。而同樣改編自儒勒·凡爾納的小說《奇幻航程》(1904 年)中也上演了一次包括其他地方在內的太陽之旅。梅里愛對電影的巨大貢獻許多年後終於得到認可,1931 年他被授予了法蘭西最高榮譽獎章——法國榮譽軍團勳章,而那時為他頒發該獎的不是別人,正是路易斯·盧米埃爾。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軍沒收了梅里愛的許多底片溶化,用來製作軍靴。

CHRISTOPHER NOLAN

克里斯托弗·諾蘭

英裔美國人

即便最為微茫的意念種子也能萌芽滋長,它的成長或成就你或將你毀滅。

——《盜夢空間》

無論是身負使命全力拯救世界的騎士英雄,還是殘破受創欲圖逃避災難的失意之人,克里斯托弗·諾蘭鏡頭中的主人公們都在為我們講述著他們自己的故事。諾蘭嫻熟的導演功力,使其非線性的敘事非但沒有顯得隱晦難懂,反而讓影片時刻保持一種不可預測性。

諾蘭向來不用特技組導演,他導演中的每一幀都是自己監督拍攝完成的。「如果我不必全程指導導演的拍攝,那我為什麼還要在那個位置呢?」

YASUJIROOZU

小津安二郎

日本人

我已經樹立了自己的個人導演風格......無須對他人進行任何不必要的模仿。

——小津安二郎

小津安二郎在平凡的世俗生活中,發掘了不可思議的神奇魅力。比起情節跌宕起伏的傳奇電影,小津的作品波瀾不驚、穩健成熟,他摒棄了博人眼球的轟動事件,因而我們才能認真聆聽片中人物娓娓道來的故事。在他的電影鏡頭之中,人才是最為重要的存在。《東京物語》( 1953 年)、《浮草》( 1959 年)等經典作品,在日常的瑣碎之中,蘊含了逆耳的忠言與隱藏的深意。

在 1972 年,小津的公司主管為批評一個在食堂插隊的人,將他叫到辦公室,他向老闆呈交了一個自己寫的電影劇本。後來的事情就如大家所知了。

MICHAEL POWELL| EMERIC PRESSBURGER

邁克爾·鮑威爾 | 艾默力·皮斯伯格

英國人 | 匈牙利裔英國人

我們出生相隔千里,但是我們是天生一對。

——《平步青雲》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特印彩色的出現為電影世界中單調的黑白色調帶來一抹亮光,邁克爾·鮑威爾和艾默力·皮斯伯格將好萊塢式的眼界與野心帶到廚槽主義盛行的英國電影界,在他們拍攝的電影《百戰將軍》(1943年)、《平步青雲》(1946 年)、《黑水仙》(1947 年)、《紅菱艷》(1948 年)和《霍夫曼的故事》(1951 年)中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

就像科恩兄弟一樣,鮑威爾和斯皮爾伯格的合作密切,他們身兼編劇、導演和製作多個角色。在 1975 年,兩人合作夥伴經歷了短暫的分離後再度聚首,艾默力·皮斯伯格在接受 BBC 採訪時說,「如果在你生命中遇到這樣的人,那將是你的幸運。」

SATYAJIT RAY

薩迪亞吉特·雷伊

印度人

我不曾意識到自己是個人道主義者,我只是對人類本身很感興趣。

——薩迪亞吉特·雷伊

「不曾看過薩迪亞吉特·雷伊的電影,就相當於活在不曾看見太陽或月亮的世界中。」作為雷伊的同輩和支持者,日本電影導演黑澤明如是說。在1992 年,薩迪亞吉特·雷伊去世前的 24 天,他成為第一個也是迄今唯一一個被授予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印度導演,他稱這是「『我的』電影導演生涯中最好成績」。

雷伊待拍攝的劇本《外星人》( 1967 年)被送到好萊塢有很多年了。儘管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曾否認,但雷伊始終堅信 E.T.( 1982 年)的創作受到他的劇本影響。

MARTIN SCORSESE

馬丁·斯科塞斯

美國人

總有一天,一場真正的大雨會洗凈街上所有的渣滓。

——《計程車司機》

馬丁·斯科塞斯從記事起就一直渴望成為一名電影導演。他自小生活在紐約市的「小義大利」區,因患有嚴重的哮喘,年幼的斯科塞斯無法參加戶外運動,所以他就愛上了電影。從電影學校畢業後,斯科塞斯從師羅傑·科曼,成為 20 世紀 70 年代眾所周知的「電影窮小子」,他起初拍攝的是紐約的故事,充滿了粗鄙的男子氣概和血腥的救贖。他的電影拍攝採用了豐富的技術手法:震天的搖滾背景音樂、複雜的跳切和極富挑戰的移動攝影。

斯科塞斯作為在世的被奧斯卡提名最多的導演,先後先後獲得八次最佳導演提名,但他僅憑《無間行者》捧回過一座獎盃。

QUENTINTARANTINO

昆汀·塔倫蒂諾

美國人

你唯一能做的,只有祈禱一個痛快的了解,可我是不會讓你那麼快死掉。

——《落水狗》

如果用一句話描述昆汀·塔倫蒂諾的人生,那麼「從一個話癆音像店店員變成美國獨立電影之王」應該是再合適不過了。他過去在洛杉磯一家現已經倒閉的「影像博物館」打工時,喜歡許多無人問津的電影。

FARNCOIS TRUFFAUT

弗朗索瓦·特呂弗

法國人

一直以來,我在生活中都喜歡對生活本身進行反思。

——弗朗索瓦·特呂弗

「未來的電影將不再由手握攝像機的工作人員來拍攝,它將由那些把電影視作奇幻冒險的藝術家來完成。」這是特呂弗在 1958 年寫的,也就是從那以後,他開始了屬於自己的美妙刺激的未知冒險。作為《電影手冊》的評論人,特呂弗被稱為「法國電影的掘墓人」,他所要做的就是成為那個拯救法國電影的人。我們經常能在特呂弗的作品中看到導演自己的影子,因為他的電影很多都有自傳或自我指涉的成分。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讓特呂弗在《第三類接觸》( 1977 年)里飾演了一個關鍵人物。當然,裡面可能沒有偷打字機的戲碼。

WIM WENDERS

維姆·文德斯

德國人

一個男人在四年當中,會發生和遇到很多事。

——《得克薩斯的巴黎》

維姆·文德斯集編劇和導演一身,攝影機就是他的武器,用來對抗世間悲劇的凋零和流失。為了記錄它們,文德斯早期的實驗作品《銀色城市》(1969 年)採用靜態照片的方式記錄了城市景象以及城市裡發生的各個故事。他的傑出作品充滿了悲傷的記憶。

作為一名天才攝影師,文德斯踏訪了澳大利亞和日本,並拍攝了一系列風景照。他把這些照片結集出版,命名為《地球表面的影像》。

BILIY WILDER

比利·懷爾德

奧地利裔美國人

好吧德米爾,我已經準備好近景拍攝了。

——《落日大道》

比利·懷爾德是電影界的泰斗級人物,他的電影作品不能單單用一句話去簡單概括。不論配音的節奏如何變化,他的鏡頭下的城市總是呈現出一派繁忙、嘈雜切毫無耐性的樣子。比利·懷爾德的電影即使今天依然歷久彌新。

輕快的電影節奏(《雙重賠償》里危險的情節),有些猥瑣的橋段(《熱情如火》裡面惹火的性暗示),後現代注意略帶惡搞的幽默(《落日大道》里的配角有醜話巴頓將軍的表演),還有許多被業界奉為經典的表演片段,讓 14 位曾經參演過懷爾德電影的演員獲得了奧斯卡提名。懷爾德於 2002 年去世,和夢露安葬在同一處墓地。有人發表他的訃聞時引用了《熱情如火》中結尾的經典台詞:「『誰都不完美』,比利·懷爾德走了。」其實,他離完美並不太遠。

法國導演邁克爾·哈扎納維希烏斯在獲獎感言,他說:「我要感謝三個人,一個是比利·懷爾德、比利·懷爾德、比利·懷爾德。」

《看懂所有導演 A TO Z 》

作者:安迪·圖伊 繪/ 馬特·格拉斯比 著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

原作名:Great Film Directors A to Z

專業辦公裝修
推薦閱讀:

老一代導演丟掉了骨氣接拍商業片,也還是拼不過新一代導演
揭國內四大名導演風流史 徐帆苦戀6年終成正妻(3)
彭浩翔導演的一封信(關於如何成為導演)
這些頂級大導演在豆瓣最受歡迎的電影,你都看過嗎?
一至六代導演

TAG:手機 | 導演 | 下載 | 手機壁紙 | 壁紙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