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當感動成為一種習慣

中國人在教孩子的時候,常會說:要養成好習慣,飯前便後洗手,飯後漱口的生活習慣;回家先完成作業的學習習慣等等。無疑,習慣是個好東西,他可以給人們省去許多思考的細胞,他可以讓生活每天按步就班,他不需要去創新,原路踏步走,當習慣真的成了習慣的時候,他就有了更多的含義。 最明顯的含義就是成全了人們的懶惰,但我要說得更深的含義是應付,說得好聽一點就是客套。中國傳統文化好的東西沒繼承多少,相反的一些不值得提倡的都越搞越紅火了。 某人工作升遷,要去表示賀喜,同事都去,你不去行嗎?朋友結婚,要去;生小孩,要去;死人要去;生病了住院,要去。這些都要去嗎?那邊有人說了:「這人你認不認識?」 「認識呀!」 「那不就行了,只要是認識的人,去就沒錯!」 於是乎,正常的友情、親情,變成了客套,為了自己這張臉——面子,不管實際生活怎樣,打腫了臉充門面。當把禮金一掀,所剩的感情呢?不值分文。 這也是我們的習慣! 最可怕的是當感動也成了一種習慣,那會怎樣? 聽到兒女不孝,老母親在豬圈過大年,會恨得咬牙切齒;看到電視里煽情的感人情節,會哽咽不已;別人的一句寒冷中的溫暖話語,會心潮起伏不平,等等等。 我們隨時會被感動,我們很容易被感動。我們常說:唉!真感人呀!但戲劇接著就會發生: 電視機前,摸著眼淚看到子女雙全,孤寡老人寒窯中受苦,回頭看到自己的母親閑坐,馬上大怒:還不快去做飯。 公交車上,四五個青年人坐著,商量著要去福利院助殘疾人,並為自己的高尚的行為感動著,卻對旁邊一直站著的老人熟視無睹。 路邊看報的青年,被報上報道的一群小學生不論嚴寒酷暑,每天義務拾垃圾感動的唏噓不已,但車一來,他把報一扔就上車了…… 這樣的感動,又作何解釋? 當感動成為了一種習慣,一種客套,就是人們的一種應付了事。他不再關心事件本身,不會與自己的現實相聯繫,而是快速的判斷這是一件什麼事,需要自己作出怎樣的反應,抑或唏噓幾聲,或者滴出幾滴眼淚等罷了!真實的情感流行於表面,成了汪洋的水漂,哪還能想到現實要做什麼? 善良的人們,讓我們少一份對別人的感動,少一點感情的習慣,讓自己製造感動,感動一切善良的心靈!


推薦閱讀:

最傷身體的睡眠習慣,你知道嗎?
怎樣培養小班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人要比錢跑得快:富人的50個理財習慣
10個習慣幫你解決睡眠問題
生活習慣導致臟腑病----脾病

TAG:習慣 | 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