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拍了一輩子爛片,卻在死後贏得所有人的尊敬
今天Sir跟你們「推薦」一位爛片導演。
是的,你沒聽錯,推薦一位爛片導演。
這個人,叫艾德·伍德(Edward D. Wood Jr.)。
他一輩子寫了至少47個劇本,執導了18個影視作品,監製了12部影片。
但他最著名的封號卻是……「史上最爛導演」。
這個稱謂,他當之無愧。
他的作品列表,爛番茄新鮮度,最高是66%(《外太空計劃9》),最低是0%(《死人的狂歡》)。
即使是那部得分最高的《外太空計劃9》,也曾在IMDb上雄霸「得分最低影片」稱謂近半個世紀。
據說還有觀眾請求能修改規則,打負分。
但,一生與爛片死死糾纏的他,在今天,卻被包括蒂姆·波頓、比爾·默瑞等好萊塢名人尊敬。
為什麼?
往下看你就知道了——
1924年,艾德·伍德出生在美國一個普通家庭。因為一直想要個女兒,直到他12歲,媽媽都把他按照女孩樣子打扮。
這讓他漸漸愛上女性衣物的觸感。
17歲,日軍轟炸珍珠港,艾德·伍德應召入伍,在軍隊呆了4年。
在軍隊里,他還堅持穿女裝—— 一件粉紅色的胸罩和一條白色蕾絲內褲:
相比於被殺死,我更害怕受傷,因為會讓醫生看到我穿的胸罩和女式內褲。
退伍後,艾德·伍德的異裝癖越來越嚴重。
他熱衷於在各種嘉年華晚會表演畸形秀——興奮於能當眾穿著全套女性服飾在台上表演。
他甚至為此自製了一對人造乳房。
除了「男扮女裝」。他痴迷的還有電影。
小學時就會經常逃學看片。
尤其愛恐怖片,因出演《吸血鬼德古拉》聞名的貝拉·盧戈西,是他偶像。
1947年,艾德·伍德終於搬去好萊塢,在那裡,他開始編劇並導演一些電視節目。
但因為才華不夠,這些作品都像投在深井裡的石子,沒能引起反響。
就這樣默默無聞過了五年。
直到1952年的一天,在酒館裡喝酒的艾德,無意間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前美國大兵變身金髮美女!
新聞說的是美國陸軍士兵克里斯廷·喬根森,在26歲那年去丹麥做變性手術,從男人變成少婦的經歷。
新聞在當時引起轟動,很快,一個叫喬治·韋斯的製片人看到它背後巨大的眼球經濟,決定將故事搬上銀幕。
艾德·伍德覺得他的機會來了。
他立即跑到喬治辦公室,表達了自己想執導的強烈意願,為了說服對方,艾德·伍德甚至不惜把自己易裝癖的秘密和盤托出。
他得到了這個機會,拍出了他的電影處女作——《忽男忽女》。
影片成本只有可憐的3萬5千美元(不到正常電影的十分之一)。另外,因為製片人要求效率,艾德·伍德3天就寫好劇本,10天拍完。
拍攝過程中,因為還沒有正式的拍片執照,艾德·伍德和劇組人員拍外景時看到警察,還得扛上攝像機跑路。
艾德·伍德完全沉浸在第一次自編自導自演的狂喜中。
片中有兩個男主角——一個是原型「阿倫」,他想成為女人,是因為從小就被當作女人打扮。
另一位主角格萊——由艾德·伍德親自扮演,是一個異裝癖,有一個美麗的未婚妻芭芭拉——由艾德·伍德當時女友桃瑞絲扮演。
格萊一開始不敢告訴她,但經過一番痛苦的掙扎後,他決定坦白,並最終獲得未婚妻的理解。
這些情節,都是艾德·伍德個人真實故事的投射。
影片甚至把重心轉移到對格萊的塑造上,艾德·伍德用大量旁白,從歷史、倫理、行為學乃至生物學的角度,科普異裝癖。
片中最經典的一幕,是芭芭拉脫下了她的白色毛皮大衣,遞給了熱愛女裝的丈夫——代表接納。
顯然,艾徳想通過此片,告訴世人,異裝癖並不可怕。
片頭的字幕寫著他的拍片初衷:這是一部完全基於現實的電影,我們不發表評論,只是提供事實。希望你作為普通人,不要戴著有色眼鏡觀看。
他希望自己的異裝癖能夠為世人所接受。
艾德·伍德的電影語言還極其天馬行空。
比如,講解變性手術,當說到男人被割掉生殖器,畫面出現了工廠冶鋼的資料性鏡頭。
還有,當人物內心感到恐懼,他的身後會出現一個真人飾演的怪物,對他張牙舞爪。
為了致敬偶像貝拉·盧戈西。艾徳還在片中穿插了一個由他飾演,畫蛇添足的科學家角色——當時貝拉·盧戈西過氣多年,並沉迷毒品。
一開場就念了五分鐘跟劇情不相關的旁白。
說白了,整部片就像艾德·伍德的夢囈,粗糙、笨拙,神神叨叨。
可想而知,電影一上映,就被罵出翔。
《Time Out》稱:
一場災難,毫無疑問,它是史上最差勁的電影之一。
影評人Stefan Birgir Stefansson更尖銳:
這什麼鬼,根本就不算電影。
但這些嘲諷被艾德·伍德選擇性無視了。
他繼續以自己的方式愛電影。
為了拍電影,他多糙的活都接。
1955年拍攝《原子能新娘》(Bride of the Monster)時,為了幾萬美元贊助,艾徳屈從於一個肉類批發商的要求,讓他兒子在片中做英雄。
Sir從來沒看過長得這麼像反派的英雄。
結果這部片首映後,憤怒的觀眾衝出影院,砸了艾徳的車,追得導演演員一干人抱頭鼠竄。
但,艾徳依然活在自己的世界。
到處借錢,拉自己女友、朋友當臨演。
Sir曾提到過,德國爛片國寶導演,寶哥烏維·鮑爾就很瞧不起艾德·伍德:
千萬別拿我跟艾德·伍德比!那個傢伙可是窮了一輩子。
1959年,艾德·伍德拍出了爛片至尊之作——《外太空計劃9》(Plan 9 from Outer Space)。
這也是他自己最滿意的一部作品:
《忽男忽女》講的就是我自己的故事,但《外太空計劃9》是我最心愛的作品,我的驕傲。
電影講述了人類不斷開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從原子彈、氫彈到太陽彈,外星人為了阻止人類啟動第九號計劃,將已死去的人類復活,讓殭屍四處為虐,警示人類……
與以往作品一樣,電影拍攝歷經九九八十一難。
首先是沒錢。
艾徳多方奔走,滿足各種不合理要求。
比如為了討好教會投資人,他曾帶著整個劇組去教堂洗禮,還把片名從原本的《外太空的盜墓者》改為了《外太空計劃9》——因為「盜墓者」會冒犯教會。
錢有了,但不夠,於是一切從簡,幾乎全用棚拍。
道具也粗糙到令人髮指。
比如,用塑料和紙糊成的飛碟——仔細看,還能瞧見吊著的發亮的鋼絲。
沒錢請演員,只好請各路朋友救場。
有在摔跤場碰到的大塊頭摔跤手,有患色盲的業餘攝影師。
可想而知,這些演員有多業餘——雖然都在賣力地表演。
比如,影片一開始的空難戲,兩位「駕駛員」坐在一個格子間,身後是假裝機艙門的塑料帘子,操縱桿是兩個椅背。
他們還要作勢扭來扭去,表現飛機正在劇烈晃動中。
最衰的是,戲拍到一半,主演之一貝拉·盧戈西(是的,又是他偶像)突然去世。
艾德·伍德只好把一段他去世前拍攝的小短片,配上旁白加進片中。
後半段又找了一個替身——但全程用袖子遮住半張臉。
結果,儘管類型被標記為科幻驚悚片,但觀眾在電影院感受到的只有可笑。
電影界用各種惡評為之冠名,「災難般的剪輯」、「生硬,粗糙,毫無邏輯性」。
一些看過的人甚至用「你能看這部片看到幾分鐘才關掉」來形容《外太空計劃9》有多不能忍。
最終,拍完這部電影后,艾德·伍德在好萊塢每況愈下,後期甚至靠當情色劇本槍手維生。
1987年,他因心臟病發,死在一個接濟他的演員的公寓,終年54歲。
這個才華有限的導演,做了一輩子的電影夢,也被罵了一輩子。
他死後兩年,影評人邁克爾·麥德韋德在一本專評爛片的書《金火雞獎》中,送了艾德·伍德「史上最爛導演」的稱號。
但意外地,這個「頭銜」為他慢慢贏到一批粉絲。
人們開始被他如此執著地熱愛電影感動。
他們成立了「艾德·伍德電影節」,建立個人網站"艾德·伍德教堂」來紀念他。
《外太空計劃9》也被上色重映。
蔡康永曾在他寫的書《LA流浪記》中,就描述了當地的藝術影院每年播放《外太空計劃9》時的景象:
每到狂歡節慶,LA有的藝術影院就會早早宣布,要辦「外太空九號計劃」的大爛片化妝派對,到了當晚,參加派隊的人就紛紛打扮成「外太空九號計劃」里的人物,有的扮成復活的胖子,有的扮成外星入侵者,大夥鬧哄哄帶著啤酒、零食進電影院。
會參加這個派對的,其實都對這部大爛片瞭若指掌了,等幕布拉開,爛片堂堂開演,觀眾就開始跟銀幕上的角色,展開唇槍舌劍,你來我往,蔚為電影播映史上的奇觀。
艾德·伍德的電影雖爛,卻另有魅力,尤其我們電影系學生,看他只有錢買幾個紙盤,裹上金紙,用釣魚線釣起來,也有臉假裝是飛碟,窮成這樣,竟然還敢繼續拍科幻片,還敢讓飛碟中彈著火,結果連釣魚線都燒起來。這種天真的勇氣,實在令電影學生起敬意。
讚賞不局限於平民,學生,也包括圈內人——甚至大腕。
大衛·林奇、蒂姆·伯頓都曾在自己的電影里向他致敬。
尤其是蒂姆·伯頓,他甚至為艾德拍了一部傳記片。
這是蒂姆·伯頓與約翰尼·德普合作電影票房最低的一部。
但近年來,卻被越來越多人追捧。
豆瓣評分8.2。
在據說還原度高達80%的《艾德·伍德》中,我們看到一個為電影無所不作的「神經病」。
為了拉屬意的演員加盟,他下跪。
給演員說戲,常常自己入戲。
無數次被嘲笑、被打擊,但仍然要拍下一部。
坦白說,這讓Sir想起了《喜劇之王》的阿星。
不瘋魔,不成活。
在一牆的明星相片下,一遍又一遍地讀《一個演員的自我修養》。
導演不喊卡,絕對不停止。
為一種情緒,揣摩出由淺到深N種表情。
坦白說,在這些瞬間,Sir看到了電影的意義。
這世上,成功的人多,失敗的人更多。
但努力後屢屢失敗,卻至死方休的人,不多。
對這些理想主義者而言,熱愛本身就是意義。
它已經超出了成功(失敗)的界定。
就像哈維爾那句話說的:
我們堅持一件事情,並不是因為這樣做了會有結果,而只是堅信,這麼做是對的。
至於能不能成功,去他媽的。
推薦閱讀:
※都沒有人對希拉里的衣服評頭論足了,這是不是好事?
※即使有人打碎了你的心,總還是會有人願意修補好它.
※娛樂圈不敢離婚的五大男星,有人以「吃軟飯」為豪
※學開車竟有人「偷」學時 駕校計時作弊將被嚴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