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谷福音詮釋之三
八章
一、二次增餅(8:1-10)
1、耶穌的憐憫完全流露出來
人性往往是不想因幫助別人而自找麻煩,但神性卻不同,天主的愛使愛他的人受感動而 有憐憫和同情,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
2、耶穌的挑戰。耶穌的同情心油然而生,而門徒們立刻提出實踐困難。
「僅七個餅」——應儘力去幫助需要的人,勿說,等我有充分的力量時,才肯去幫助人;應拿你現在所有的盡量去施與。
3、首次增餅(16章)象徵天主的糧施與猶太人。此次增餅是象徵天主的糧施與外邦人。
耶穌的使命即是讓飢餓的猶太人和外邦人一同獲得飽足。
藉著基督的手,天主滿足了全人類生活的一切所需。
二、盲目的去求神跡(8:11-13)
1、當時人的一種傾向,他們相信,默西亞來臨時,驚世駭俗的奇蹟將隨之而發生。
2、耶穌看出他們根本不是渴望看到天主的作為,而是他們的心竅閉塞了。他們想試探耶穌,耶穌為他們的心硬而傷心。
3、耶穌拒行任何旨在顯示他本身光榮的奇蹟。
例如:耶穌三退魔誘。這裡法利賽人又想讓耶穌越軌逾規。
4、但凡人用眼去察看,用心去領悟思索。每日每夜都有神跡的出現。
例如:生命本身;宇宙的秩序;美麗的萬物。
三、不曉得從經驗中吸取教訓。
1、四福音屬谷的門徒反應遲鈍。
2、 酵母是一種滲入全部行為的潛在原則的象徵。
A、法利賽人的酵母——偽善,用嘴而不用心。
B、黑羅得黨人的酵母——世俗的精神。
瑪爾谷福音8:22—10:52
8:22—26在貝特塞達治好瞎子
A、耶穌的治癒分兩個階段:1、先用一點唾沫塗在瞎子的眼上,2、然後按手問他,用兩個動作而行的奇蹟,顯示了耶穌怎樣自由而順利地運用他的神能。耶穌這一次一步一步地行事,可能走為適應那病人的信德的增進,隨著他領先國的眼睛的開啟和對耶穌的依恃的增長,他肉體的眼睛也越來越敏銳。
B、「我看見人行走,好像樹木在行走」,說明他並不是一個胎生的瞎子,睜開一雙嶄新的眼睛看這形形色色的世界,以前他曾看見過的東西即刻在他記憶中的形象,使他能立刻用一種比較來解釋他那混雜著新的和已經見過的事物的感覺。
C、治癒瞎子後,耶穌叮囑他不要從村中走過,而直接回家,這個謙遜的教訓是給將接受克已與犧牲的宗徒們作個準備。
D、我們再一次看見耶穌如何體貼患病的人。(捨身處地為瞎子考慮)
E、耶穌當時所用的方法,那個病人是明白的。(古人知道唾沫有治病的力量)
F、這個奇蹟的獨物之處——慢慢逐步的顯現出來,啟示我們在每天的生活中,必須不斷的繼續蛻變和更新。
8:27—30伯多祿認主為默西亞
A、斐理的的凱撒肋亞以及它所屬的村鎮,差不多完全是外邦人的世界,而且希臘文化在這影響很大,有其特殊的歷史和宗教背景。
B、這段事迹剛好在全福音書的中間,是故意安排,用來象徵福音達到最高峰,而且也是耶穌的生平一個最緊張的關頭——必須走十字架之路。
C、耶穌把自己受難復活的計劃,向門徒吐露說明的時候到了,他要檢驗門徒對他的特殊身份有無正確而深思熟慮的信服。
D、耶穌叮囑宗徒們不要告訴人是因猶太民眾對於正義與聖德之國還未做充分的準備,另外,耶穌還需要教導伯多祿及別的宗徒認識默西亞的真正觀念。當時猶太人的默西亞觀念:是充滿暴力、民族意識、破壞和報復的。
1、在默西亞來臨之前的一段時候,必要有苦難出現,整個世界陷於動蕩的局面和道德混亂的狀態之中。2、在混亂之際,厄里亞作了默西亞的報信先峰。
3、這些事後,默西亞終於來臨。
4、默西亞來臨之際,各民族要結合起來,敵擋上帝的元帥。
5、仇視的勢力終必完全滅絕。
6、隨後便是重建耶京。
7、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必聚集在新聖城耶京。
8、巴勒斯坦要成為世界的中心,各民族向它投降。
9、最後,這個充滿和平美善的新世代,會永遠長存的建立起來。
8:31—33首次預言受難和復活
耶穌必須把臨近死亡的事告訴門徒。耶穌聽了伯多祿的宣信,天主立刻在他們表白求恩信仰上開始建造,開始教訓他們有關天主的計劃;人子默西亞必須受難、受死、復活,但門徒們聽了特別驚訝。因為他們對耶穌報有幻想,這與當時普遍的「默西亞」觀念有關,即:希望默西亞是一位現世的皇帝和戰勝者,而現在耶穌的話卻難倒他們了,所以伯多祿首先提出了抗議。
耶穌斥責 伯多祿。「耶穌轉過身來看著門徒」,這裡指出,伯多祿說了話是代表眾門徒說的。因此,耶穌斥責伯多祿就是斥責門徒。
「撒殫退到我後邊去」耶穌為什麼用這麼嚴厲的話斥責伯多祿呢?因為他所講的話,正好是耶穌心中經常受到的試探。耶穌不想自己自尋死路,伯多祿這句話就是讓耶穌拒絕服從父為他命定的旨意。(耶穌在三退魔誘時的經歷一樣——讓他跪下朝拜魔鬼)
8:34—35做門徒的條件
這一句直指基督徒信仰的精義,每一句都可作為我們的座右銘,這一段大概說明兩個問題。
A、耶穌毫無保留講出真誠的話來,耶穌決不用甜言密語勸人去跟隨他。——他的路是一條十字苦路。人們跟隨他必須背著十字架,考慮預言過囚犯的生活,甚至要為他捨命。他所賞給人的不是平靜的生活,而是榮耀的人生。
B、他自己若不準備去做或要面對的事,決不會叫別人去嘗試。他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領袖,雖然他叫人們面對許多艱巨重責,但他自己先經歷了,別人再去做。
C、耶穌對人說,人若想做他的門徒時「必須舍己」。叫人建立一種克制自己的精神,凡事不求自己的好處;一切事情唯基督是從——不求自己的安逸;不滿足自己的意願;不隨從個人的天性或慾望去觸摸、嘗試、或承擔自己不應做的事。
8:36 有些事物若自己收藏起來便會失掉;但用它們時,則會保存。人的才智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8:37 「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 人可能在事業上十分成功,但生活毫無價值可言,耶穌在這裡問的題是「你把你的生命價值放在哪裡?」
A、人可能為了利益而犧牲自己的名譽,為了物質的享受,而不擇手段去搏取。
B、人可能為了名聲而犧牲了自己的生活原則。怕別人接受自己,而改變了自己做人的人格。
C、有人會放棄永恆的事物,而換取便宜的益處。
D、人因了眼前的利益,而犧牲了永恆。
其實,靈魂是一個人生命里最高的價值,遠超過一切俗世的財富與名譽,賺得了全世界,卻失去了靈魂是不划算的交易,一個人必須時時對耶穌完全的忠誠,在末日時,勝利的人子才會稱為朋友。
8:38—9:1人子光榮的降來
這個謠亂和罪惡的世代是以色列先知時期無信仰者的後裔,他們所有背叛的行為都描述為邪謠。耶穌自稱為「人子在父的光榮中」聖馬爾谷福音中一個嶄新的記載。耶穌向他的聽眾做了一個嚴肅的肯定,說在他們死亡以前將看見末世性的希望在權能者中實現。
9:2—8耶穌顯聖容
耶穌預言了受難,使宗徒們非常苦悶。十字架的道理講不了他們的心,耶穌洞悉他們心頭的苦惱,為減輕他們這種不能避免的打擊的痛苦,耶穌願意給他們一個外表可見的保證,叫他們瞻仰一會兒他復活後將得的榮耀。
這件事在耶穌的生平記載中是充滿著神秘氣氛的,故此只能嘗試去作解。
「六天」這是馬爾谷的記載,而路加則說是「第八天」,這些並不重要,主要的是構們有心去紀念這個日子而已。
「耶穌單獨帶領他們上了一座高山」:聖史們沒有指出這座山叫什麼名字,公元四世紀濟利祿和熱羅尼莫說是大博爾山,也有人說是赫孟山,但教會流傳的是大博爾山,這不是絕對的。
三位門徒和耶穌上山之後,他的容貌就當著他們的面改變了。耶穌的容貌泛出天主的光輝,連他的衣服也光輝奪目,白得世界上任何漂布匠漂不到那樣白,這一段是馬爾谷獨有的。
整個山改變形象是有雙重的意義存在:
(一)它替耶穌做了一件十分寶貴的準備工作,耶穌必須做出決擇,他決定向耶路撒冷走。
A、梅瑟和厄里亞同他交往,梅瑟代表法律,厄里亞代表先知,證明耶穌集法律與先知與一身,要勇敢前進,完成自己的使命。
B、天主與耶穌交談。耶穌從不隨從自己的意思去做事,事事順從父的旨意。
(二)為門徒做了一件十分寶貴的事。
A、當他們聽到耶穌要往耶路撒冷麵對死亡的挑戰,他們的希望化為泡影,使他們心裡煩亂不安,這時他們雖不理解耶穌的舉措,但加深對基督的信仰,因為聽到了父對耶穌的認可——這是我的愛子。
B、這件事使門徒對基督的榮耀,加強了深厚的見證意義。
9:9—13關於厄里亞的命運
耶穌顯聖容的奇蹟在起初時,耶穌命令他們不要將些事宣揚出去,以免別人產生對耶穌產生幻想,(政治上的默西亞)但他們的心在不斷的思索,耶穌所講的復活到底指的是什麼?他們不明白耶穌的話,因為他們受政治性的默西亞思想影響太深了。
「厄里亞是該在默西亞以前出現」其實這樣是給救世任務開幕,用油傅默西亞的頭(默西亞的原義是受傅者)。他是默西亞的先峰,負有重定一切事物的任務。可是厄里亞沒有出現在默西亞來臨之前。這使門徒們非常不理解。其實洗者若翰就是瑪拉基亞先知收中記載的厄里亞先知。來解決這一難題。
9:14—18
這群人圍著他的門徒,發現他們的老師並不在,膽子就大了,和他的門徒爭論,叫他們受窘,並且磊眾之前丟臉。(門徒們靈性上的失敗已經叫九個門徒蒙羞,而且吸引了一大群人圍觀,失敗與成功總是造成這樣的結果。)
耶穌的到來,出人意料之外,至少人家想不到他來的如此快。群眾一見耶穌第一個感覺是驚異,激動,即而撇下了經師們,一夥兒朝耶穌跑來向他問安。
「你們和門徒爭論些什麼」:群眾中一個和事情有密切關係的人,不陳述了爭論的理由,他自信找到了耶穌就能把他附了魔使之癲瘓的兒子治好,便把男孩領耶穌面前,孩子身上有幾種病狀,他父親以為是受了一個啞魔的影響,魔鬼每次附著隊,便把他率倒,孩子就口吐白沫,咬牙切齒,身體僵硬。這就是那癲瘓症的癥狀。在這一個具體事件中,疾病與附魔相關聯,這不單是男孩的父親說的,耶穌自己也說,而且他的權威迫使我們承認在男孩身上,病症與附魔是相聯的。
耶穌沒在時,父親一直在求門徒們幫他的兒子把魔鬼趕走,宗徒們試了幾次,毫無效果,任憑他怎樣下令,啞魔總是不走。
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知道耶穌的兩件事:A、他已作好準備而對十字架的挑戰,或一個面對一個普通的問題,他都預備好自己去應付。B、他來到這個世界上,是想拯救這個世界,但遇到個別的人有問題時,他立刻全力去幫助。
9:19—24信德的呼喊
耶穌的回答,是用一種嚴厲的責斥開始的,責斥的是一切在場的人,懷有惡意的經師們被他們()言所動搖的民眾,那疑信號伴的父親,沒有充全信德的門徒,這九所遇到的人,一部分是仇恨他的,一部分是如此的不成全,耶穌好像有點心灰意冷。
20—24 這是馬爾谷福音所獨有的,照路加記載,那是獨子,他的祈求所表現的誠實比依恃心來得大。門徒們的失敗,已使他的信心發生動搖,他不大完全信託耶穌對於魔鬼所有能力。他說:「如果你能」這裡面就有點靠不大住的條件性,不如前面癲瘓人所說的:「你若願意,就能……」谷1:40
耶穌()於這個因素的疑惑而生的約束,在他身上,他對魔鬼的能力是不受限制的,但他喜歡在某種程度上要求那請求自己顯能的人有信德,所以對那父親說:「能!為相信的人,一切都是可能的。」這父親隨喊說:「我相信」可是他知道自己的信德不夠,所以謙虛的說了一句:「但我信心不足,求你幫助我」。
9:25—29失敗的原故
耶穌看見許多人湧來,就對魔鬼堅決的發出叫他走開的命令:「聾啞的魔鬼,我命你從他身上出去,不得再進去。」
「我命你」這個驅逐是決定性的,絕無重來的可能,魔鬼狂恕的遵從了耶穌的命令。
「他狂叫一聲,使孩子嚴厲的拘攣了一陣就出去了」耶穌允許魔鬼這樣做,為向最後在場的人說明魔鬼是個壞東西。耶穌相反,常是有同情心的,執著孩子的手,拉起他,把他交給了他的父親。
後來門徒問耶穌,他們失敗的緣故在什麼地方?耶穌給了他們一個簡單的回答,「祈禱和守齋」,也就是說:你們的生活沒有和上帝進塗的親近,不錯,你們已經得著力量,但必須以祈禱克苦去支持這種力量,這力量不是像魔鬼一樣,應時常做好依賴天主的準備。
9:30—31面對終結
耶穌開始了一次長征,經葛法翁、猶太省、加利肋亞省和耶里哥,終點是耶路撒冷,這次長征不是一城一城的講道,而是走向一決定的目的地,他知道自己的時辰來到了。
門徒們還是不明白,他們的觀念是默西亞高貴的地位和可恥的慘死是根本不相容的,十字架,依他們看來,縱不是個顯明的有失體面的東西,至少也是個使他們恍惑而煩悶的繼語,又不敢再問老師,怕招來責斥,所以悶聲不響。
9:32—35真正的野心
這時他們還沒有明白默西亞之職,而幻想耶穌是政治上的君王,開始爭論誰能做拯救之職,耶穌正面臨十字架的挑戰,而門徒還未覺醒,實在是一件傷心的事,但門徒卻在討論誰最大。當耶穌問他們在爭論什麼:他們知道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所以悶聲不響,耶穌不顧自己的愁苦,想糾正他們的政治野心。
9:36—37幫助無援的人就是幫助基督
這裡有一個警告,我們很容易跟那些替我們做事的人產生友誼,或者跟那些對我們有影響力的人打交道,同樣那些需我們幫助的人,我們便想避開他們,對有權勢的大人物,喜歡去籠絡和高攀,但對樸素謙卑的人()乎照顧,往往人們能錦上添花,不會雪中關碳。
9:38—40容忍的教訓
耶穌的胸懷,比門徒寬大,因為他不依事物的外表而判斷,他認識人類行為的內在的動機,若望既然很誠實,耶穌就糾正他的錯誤,而不責斥他:「不要禁止他」,以基督的名字,援引基督的德能同行一個奇蹟,並不必然地指明那本人有德行,然而這至少是一個記號,說明那行奇蹟的人承認基督的權威,這已是信德的開始。
容忍的教訓我們()必須學習的:
(一)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的權利,每一個人都有權在弄清自己的事,不斷去思索自己尋求他的結論和信仰,不要立即判斷別人的事非,我們要把住,真理比人的智慧和思想範圍更廣闊。
(二)我們不單只承認每一個人都有權作出自己的思想,並且有權去說自己的話。
(三)我們必須緊記,人的一切主義,信仰,()也是由他的個人行為去判斷。
(四)我們可以憎惡別人的信仰,但千萬不可憎惡人。
9:41—42酬報與懲罰
(一)它指出若人向基督的子民施於仁慈和給予任何幫助,必定得到應有的酬報的,一切事要別人幫助的人都是屬於耶穌的,每一個人在基督面前都是十分寶貴的。
(二)但相反的事情也是十分真切的,當你幫助人可以使你得到酬報,但一個較弱的弟兄跌倒則可以使你遭受永遠的懲罰。
9:43—48值得付出任何代價的目標
這一段講了一個基()的真理,就是人必須犧牲一切,不計較任何代價去追求生命的唯一目標。
這一章的最後兩節,是谷福音中最難解釋的,手抄本的差異,特別48節,叫人看出從當初的時候,我們就覺得難懂,許多人以為只靠註解是無法解釋。48節所說的「火」,不能說這火是指的懲罰惡人的火,乃是指一種「腌」,就是保藏和凈化的火,原義是避免腐爛,若指煉獄,不免太拘束願意,這可以理解為新教律法。
第十章
10:1—12關於離婚
有些法利塞人前來問他關於離婚的問題,企圖試探他的態度,耶穌看出他們的詭計,先拿梅瑟來說話,既然法塞人承認梅瑟的權威,那就先要看著他的願意何在,「梅瑟給你們規定什麼?」耶穌故意閃避著不問梅瑟許可什麼,卻問規定了什麼,梅瑟不曾命人離婚,只是許人離婚,這個語氣已經叫人猜得到不能在一種許可或容忍中造作一條理想的規則來。
法利塞人確實知道梅瑟不曾命人離婚,只是加以許可,這是申命記上的一條法律(申24:1—2),這一段文字並非是為制定離婚法,而是為的一旦()某種在當時認為可以離婚的光景下便那被休的女子獲得法律保障。如果以民是聽雅威的話,根本就不需要這種話可,他們會從天主那兒接受更完美的法律。所以法利塞人不但絕不能把這種離婚許可當作一種特恩而自誇,僅該當作是一種可恥的許可而羞愧。他要求這種許可,正是承認他們倫理上成全的理想,還有超過梅瑟時代一般民眾的水準的最下等。梅瑟管制離婚的法律,比起外教人的風俗是進步了,因為外教人主張男性蹂躪女性;可比起原始婚姻來是退步了。(男女二人成為一體,永不分離)
10:13—16天國屬於這樣的人
有人給耶穌送兒童來,要他撫摸他們,希望耶穌的撫摸給孩子帶來幸福,門徒們想,耶穌要做的事多著呢,哪有閑心管這些小事,耶穌卻允許孩子到他跟前來,並且耶穌說明了愛這些孩子的理由,「天國正是屬於象這樣的人。」
耶穌沒有說「天國屬於他們」,這就包括著一切因純潔、謙虛、誠實而像兒童的人,但耶穌用加重的語氣說:「我要產告訴你們……」耶穌把天主的國說得象一種東西或來臨的人,可以「承受」,又像一個住處,可以「進去」承受天國就是接待基督或接待宣揚他的門徒,同時是接待一個人,也是接受天主的道,幾時基督來臨,就該懷著依恃之心,象一個小孩子向他所愛的人那兒跑的熱情,前去接待他。
耶穌為什麼將孩子的身分同價值大的相提並論:一、孩子們是十分謙卑的。二、孩子是十分服從的。三、孩子是十分依賴的。四、孩子是十分善良的。
10:17—31財富的危險
1、 10:17—22你還需做多少善事
(一)、我們必須注意他是怎樣來見耶穌的,他是急急忙忙的跑來,跪在耶穌的腳前,可是耶穌並沒有客套話,這給我們一個教訓。
A、耶穌要說的是:「停下來,先想清楚!你是帶著衝動的心志而來找我,你必須冷靜的想清楚,你自己所做的究境是什麼一回事。」
B、耶穌要說的是,你不要以為用熱忱的情感來見我,便可使你成為一個基督徒。
(二)、從來沒有別的故事比這個如此深刻的指出,人只存心景仰,在基督教的真理上言,是不足夠的。
(三)、耶穌向這個人提出一個挑戰——「你要離開這個道德上景仰的窠();不要以為美善可以唾手可得,你要拿出自己的一切,全部用在別人的身上,這樣才可以找到真正永恆的快樂」。
「耶穌注視他,心裡十分愛他……」包含了幾件事:
A、 用愛去打動他的心。B、向這個人挑戰。C、傷心的()望。
2、10:23—27財富的危險
(一)、財富容易引導人的心專註這個物質的世界,而把大部分精力和興趣集中在它上面,於是很難看見物質之外的世界了。
(二)、倘若人的唯一興趣放在物質的事情上面,他的思想便容易以價錢去衡量一切事物了。
(三)、耶穌對人的財富指出了兩個要點:A、它可以對人性作出考驗,在一百個能處逆境的人當中,只有一個人可以處順境時而不至跌倒。 B、它告訴人應對財富盡責任。
3、10:28—31基督不是人的債主
我們跟隨主,到底有什麼好處呢?可以從三方面回答:
(一)、他說人若為主和主的福音放棄了一切的話,必然得到一百倍的報酬,(的確是這樣)
(二)、耶穌在回答時加上了兩點:1、受迫害:這個意思立刻除去世俗人以物易物的觀念——以物質的犧牲換取物質的償報。這裡展示的是基督即誠實的代()。2、將來的世界,他並沒有告訴人,在現世的時間和空間的範圍裡面,人可以獲得上帝的酬報,但他清楚告訴人,上帝永恆的福祉必須由人去賺得來的。
(三)、耶穌最後加上一句,「許多人在前的要成為在後的……」這句話用來警告伯多祿可能對自己的身價已作出初步估計,以為自己的身價,以為自己的將來酬報十分大。
10:32—45第三次預言受難和載伯德二子的要求
1、 10:32—34靠近結局的時候
這件事告訴我閃關於耶穌的若干事項:一、當時他處於一個孤單寧靜的環境中,他走在門徒的前頭——獨自走路。二、這段經文告訴我們關於耶穌的勇氣。三、這段經文又告訴我們關於耶穌個人的感召力,當時的門徒大家都不知道究境將有何事發生。
2、10:35—40出於野心的要求
(一)、從故事的內容,我閃可以更深的認識馬爾谷,瑪竇同樣也記載了這一段(20:20—23),瑪竇說不是這兩個人的講求,而是他們的母親,瑪竇認識這樣的事,不附合他們的身份,為了保護他們的身份而說成他的母親。
(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關於雅格伯和若望的事:1、他們都具有野心,想當大官。2、告訴我們,他們還在完全誤解著耶穌。3、這個故事透露著一線暑光,他們仍然依賴耶穌,他們對耶穌的勝利毫不懷疑。
(三)、這裡告訴我們關於耶穌心中偉大的目標是什麼。(與他同飲苦杯)
(四)、耶穌告訴他們,最後的一切決定完全掌握在天主手中。
3、10:41—45人類救贖的代價
若望和雅各伯的行為,自然引起了別的門徒的反感;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因為稍有不慎,門徒的團契便因此而破壞了,所以耶穌必立即採取了澄清的行動,指出他的國度和世界的王國對偉大的標準是絕對不同的。「誰若願作領袖,應作大眾的僕役」,這樣做為完全供獻自己,以求他人的利益,這種熱誠服務達至登峰造極,總括了全部救世奧跡,耶穌的犧牲性命,不單是為證明他受他的人,人人也能為別人這樣做。
10:46—52治癒耶里哥的瞎子
耶里哥這個瞎子叫巴提買,從中可以看到做成奇蹟的基本條件:
(一)、巴提買的堅忍,一心一意要見耶穌,渴望把自己的煩惱向耶穌面陳,他的想法決不含糊,妄想或奢望,他的心中存著一般熱望,深信見到耶穌之後,一切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二)、他對耶穌的()作出十分迅速的反映,他連忙把那件礙手礙腳的外衣也除去飛奔到耶穌跟前。
(三)、巴提買知道他自己的要求是什麼——心要復明和看見東西。
(四)、巴提買對耶穌的認識並不深刻,他一直稱呼他「達味之了」這個默西亞是從達味後裔中生出來的一個君王,帶領以色列建立一個強國,巴提買對此並不深刻,因此有信心的人可以補足神學上的不足,我們往往所需要的不是完全的認識耶穌,要求我們要辦到的就是要有信心。
(五)、最後結束是十分寶貴的,他顯是一乞丐,但也是一個感恩的人。
谷11:1-11榮進耶路撒冷
耶穌清楚知道,這是他一生最後的宣講旅程,他深知「時候到了」,而一反常態,不再隱藏他默西亞的身份,而如君王榮進耶路撒冷,他發出了愛的最後呼籲。
——關於耶穌
A 、耶穌是猶太人期待的默西亞、基督、是救主、君王
a、耶穌騎在驢背上
當時當地,驢並不受人鄙視,而是高貴的動物。當皇帝出外打仗時騎馬,但當他以光榮勝
b、賀撒納,因主名而來的,達味之國
門徒歡天喜地,威風凜凜,走在主的左右,出盡風頭,群眾也幻想此情此景,如當年的瑪加伯(加上13:15)認為耶穌是達味式的政治君王,從而高呼HSANNA,即「現在拯救」感到以國光復,以民拯救的時刻即將榮臨。當然也為「猶太人的君王」這一「罪名」埋下伏筆。
3耶穌的權威:「主要用它」顯示了耶穌的主權,僅此一言且是一口傳而大功告成,他是君王,每天要用我用你把他帶給家庭,帶給朋友,帶給世界。
B耶穌的要求:
「一頭從未有人騎過的驢駒」是的,凡獻給天主的,都應是潔凈的,人所未用過的,耶穌是默西亞,理應享用父的特權於光榮,讓我們獻上不擁有他人也不被他人擁有的「全部的真我」。
C暴風雨前的沉寂:
1耶穌一進城,並沒沉浸於自己人的吹呼於光榮中,而首先進入聖殿,此舉顯示了他與父的關係,他把將臨的作後的生死一搏託付於天,把即將發生的一切交於父手中。
2他不忍心面對當時聖殿的處境,而滿載悲憤的離開了聖殿,走了……
——關於驢子
A驢的形象:驢是善良,忍苦耐勞的心愛動物,富家的財產(民10:4),勞苦者的喜樂,驢是不被人鄙視的高貴動物,皇家的坐騎。
B驢的主人與驢(靈與肉,五傷方濟各「驢兄」)
驢的主人只聽說了口傳的一句「主要用他」幾全然爽朗的答應,天主借人靈的理智等能力向人發出請求,提出要求時,人應爽快的以行動作答。
C驢的謙遜也是驢的「驕傲」(故事與詩歌)《驢子的自白》(主要用它)
——自我反省
A生活中,基督是誰,基督應是誰?
B福音中,我是誰,我當是誰?
C主要用我還是我要用主?即,究竟我是主手中的一支畫筆,他去用我畫他的一生,還是他是我手中的一支筆,我來用他畫我的一生?
D耶穌與我,究竟誰做驢,誰坐驢?
谷11:12-14詛咒無花果樹
耶穌飢餓時,尖刀了無花果樹,卻尋不到果實,於是詛咒並懲罰了它——一棵只有葉而無果的無花果樹。
A象徵行為:如依20:1-6;耶13:1-10等
用行動表示信息的比喻,在此表示,凡不結耶穌所尋之善果者,必將詛咒與懲罰(路13:6-9),這一比喻為以民,為萬民,尤為基督徒而設。
B耶穌的飢餓:
1耶穌餓了,渴望找到自己所尋的,對無花果樹滿懷希望,他渴望在我們身上尋找信仰的果實,他不願在我們身上讓他是希望破滅。
2耶穌完全有威能詛咒以民,詛咒敵人,但他不忍,而願甘心以生死相救,他能使人枯萎,他卻容忍,且以生死相愛。
C可怕的詛咒:
1「永遠這無人吃你的果子」是一末世性的,無迴旋餘地地詛咒。
2這一詛咒也象徵默西亞對叛逆人民的處罰,處罰的立刻執行,暗示以民不可挽回的詛咒即將來到,它象徵性的,預言式的說明聖所帳幔將分裂為二形式主義的聖殿敬禮與大司祭從此結束。
D耶穌的指責:
1「只有應許而無應驗」葉子令人滿懷希望,但卻沒有果實,以民與你我都熱切期待默西亞,期待他的國來臨,並應許熱烈接待,但,當他來臨時,臨在於我們的生活時,我們卻和猶太人連手將昔日是應許抹殺在了悲劇中。 2「只有宣講而無實踐」只有漂亮華麗的葉子,但卻無實質的果子貢獻出來,假如我只說「主啊!主啊!」而無愛的生活,愛的實踐,那麼我是的信仰也是華而不實的,信仰在於改善天人,人人間的「十字架」的關係與奧跡,在於生活,否則,信仰便是枯萎的。
E「不結果」的結果 生命的凋謝與枯萎
——自我反省
A我的應許:基督我們傳報你的聖死,我們歌頌你的復活,我們期待你光榮的來臨。讓你我一同為此許諾而奔波而生活。
B你我知曉道理多多,但卻……
C無花果的詛咒,只怨無花「無果」。在於失職及本位價值的消逝。
D多多祝福,切莫詛咒。詛咒與懲罰之權僅保留於天。你我只能傳送上天的祝福。(詛咒—決裂;祝福—和諧—天、地、人在聖神內的和諧)
谷11:15—19驅逐商人
耶穌為猶抬人將萬民祈禱之所視為賊窩而大發雷霆。
—關於聖殿:
A神聖的地方(hieron)包括外邦人院、女院、以色列院、祭司院,而廣闊的外邦人院是唯一的以民外的人能進的地區,如再往裡走,便可被處死。
B祭司院內的聖殿本身(naos)
—關於耶穌的義憤
A為在神聖之地行不義而義憤填膺。
祈禱和默想敬拜之地世俗化、商業化。高昂的叫價聲、討價還價聲,聲聲入耳。掌權者視朝聖者為商品,視天主的子民為自己的搖錢樹,以神的名義為外衣,再其下行剝削、敲詐、勒索,以卑鄙的陰謀與勾當營取暴利,建自己的世俗的財富於無數顆聖潔善心之上,如賊如盜。
B為天主的神聖居所被玷污,身處天主之家卻無視天主臨在而憤怒。
人們以神聖外衣之下的罪惡與仇行,以服務外衣之下的敲詐與勒索玷污了聖潔之地,耶穌為生活交往中無視天主的存在而掠奪天主的財富而悲憤。
C「萬民祈禱之所」前刻有外邦人禁止入內,違者將處死的碑文。難道天主賜予的對天主的信仰權被剝奪了嗎?萬民皆為天主子民,天主為人打開的大門被人關閉了不成?
D耶穌大發雷霆,震撼了朝聖者、外邦人及宗徒,也觸怒了司祭及經師等,開始了為義而將被殺害的終端人生路。
—自我反省
A生活中意識到教外人甚至「社會渣子」也是天父的子女,自己的兄弟姊妹嗎?天下一家還是兩家?
B我的信仰外衣下是信仰生活嗎?
C天主的愛廣、闊、高、博、深於人的內心。
D正義乃愛的最低線。
谷11:22-26信德與祈禱
借無花果樹的枯萎,告訴人訊息:只要對天主懷著信德與愛德,祈禱的能力便是無限的。
——耶穌關於祈禱
A祈禱的第一要件—信
a若有信德,何止使一樹榦枯,更排山倒海。「移山」當地常用語,即排困解難,它需人自願將問題帶到天主前,並須準備接受天主的帶領。
b所求之事的改觀,是依賴於天主的旨意(而非因吾人懷有信心的祈禱本身),並須天主的旨意,這便需要向神開放,接納天主給予的一切。
c開放多少,實現多少,相信多少,成就多少。
B第二要件——望德
即使絕望中也要懷有希望,且是充滿熾熱的希望。
期望的是天主旨意的實現,而非追求天主照吾人的期望或答案給以滿全。
C必須有愛(寬恕)
從恨到愛優於以不相識到相愛。
天主是愛,所有的憎惡皆與愛相隔絕,只有充滿愛,才與天主同心相應。
我們並非擁有與生俱來之蒙天主垂聽的權利,只有白白地寬恕他人,才是寬恕自己,開放自己,從而接納天主,更為主所接納,與主相通。
—自我反省
A對天主充滿信心,相信自己。「我相信,我成功」
B有希望才有光線,有目標才有「奔頭兒」
C執著與痴
D報復是地獄狀態,是終極的失敗;寬恕才是生活,才是天國。
谷11:27-33耶穌的權威
即將來臨之暴風的隆隆聲愈來愈響。最高公議會的巨頭質問耶穌的權柄,好能控告,卻敗於基督的智慧,自討沒趣兒。
——自以為握有真理的權威者
A在仇恨的頑梗意志下,暗設陰謀,暗起殺機,經師等因自身財源受損,權利受挫而加深了對耶穌的憤恨,鐵心除掉他。
B自作聰明,自以為是,以人的心智謀算,欲將耶穌陷於兩難,卻最終作繭自縛,自討苦吃,落得滿鼻子灰。
C、對天主不加領悟,對自己不加反省,固執於惡、蓄意抵擋盲瞎。
——耶穌的態度
A、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並使之進退維谷、泥足深陷。
B、 耶穌的反問,不是狡猾,更非陷阱,而是愛的智慧。他不忍見人固執於惡,而給了他們一次機會,好領悟並承認他們的盲目,好能求得「聽見、看見」之恩。
——自我反省
A、 以自以為有的心智謀惡者,註定將亡於「智慧」。
B、 心智與權利不能使人得救,惟有勇於承認真理,敢於回頭面對真理才有救恩。
C、 敢於認識、剖析自我,謙遜地接納自我方為(獲)真知第一步。
D、 難得糊塗
驢子的自白
當魚飛翔,樹林移步起行之際
無花果在荊棘中生長出來
此時的月亮也會染滿鮮血
我便誕生在人間
我的頭看似一頭怪物
我的叫聲使人嘔吐
我的耳朵像擺錯了的翅膀
在所有的四腳動物中
我像魔鬼拙劣的仿製品
我是地上一個襤褸不法之徒
是古時狡詐意願遺留下來的產品
抵受飢餓、鞭打、唾棄
但我仍然默默無聲
至今仍保存著我深藏不露的秘密
多麼的愚頑
但我仍有自己的一段可愛時光
是多麼兇猛的一刻,但也多麼甜蜜
在我耳旁有兇猛的尖叫
在我腳前鋪滿了棕樹枝
——G.K·Chesterton
12:1—12園戶的比喻(瑪21:33-46,路20:9-19)
——關於比喻:A、主人是指天主,葡萄園就是以色列民。B、園戶是指以民歷代的統治者。C、僕人是指的先知(撒下3:18,亞3:7)。D、兒子是指的耶穌。猶太人對於比喻的意義是清楚的,也是熟悉的。
——關於天主:A、天主是慷慨的。一切就緒,主人才把園交給園戶,讓他們收取利益。同樣,天主也把世界和世人的一切賜給人類,供人使用。B、天主的信任。主人離開了園子,讓園戶自己去管理。幸運的是,天主信任我們,給了我們自由,所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天主的忍耐。他給予人的從來不是一兩次機會,因為他容忍我們犯錯,但是,我們最後還要皈依他。D、天主的公義。天主說了一次,我卻懂得了兩件事,威能屬於他,慈愛也非他莫屬。人可以與他一同為王,也可以與他對抗到底,但是最後的勝利是天主的。
——關於耶穌:A、耶穌不是僕人,而是兒子。先知可以殺害,兒子也可以殺害。但是,兒子就是天主最後的勝利,是天主的默西亞。耶穌的死是具有決定性。B、耶穌自知必須殺身成仁。十字架不是突然降下的,而是 就預定的。耶穌只要點滴血,就能救世界,他卻以大無畏的精神,擁抱了十字架以及隨之而來的一切。C、耶穌勝券在握。他知道他將被人釘死,但也堅信他的勝利——最後的勝利。
——關於人:A、殺害主人的兒子,他們以為可以取得園子的所有權。人總是異想天開,認為掩耳盜鈴是可行的,殊不知,天主常是生活的。人可以肉眼不看天主,卻逃不開他的掌握。直到最後審判,人才發覺天主就在身邊。B、人若是拒絕權利各責任,便會被人取代。人喜歡要麼,卻不願承擔責任。權利與責任是統一的,不容分開。當以民拒絕默西亞時,外 人卻乘機而入。
12:13—17 納稅的問題(瑪22:15-22,路20:20-26)
個人與國家的關係:A、國家是天主立的,權利也是來自天主。權利謀求公益和正義,保障人民的公共秩序和社會生活。B、個人接受權利的同時,也接受了責任。納稅是理所當然的,一如基督依法納稅。個人享受國家賦予的權利和益處,自應盡已所能 助國家。C、個人與國家都是天主的。從硬幣得到啟示,人是天主的肖像,雖然生於時空中,孝忠國家,但是,個人與國家都是天主的。不但個人,就連國家也應服從天主侍奉天主。聽從人 聽從天主。
12:18—27 復活的問題(瑪22:23-33,路20:27-38)
——關於法利塞人:A、法利塞,原意是被分開的,或是聖者。B、相信天使、靈魂的存在和來日的復活與永生,強調一切世物受到天主的照顧。C、若瑟夫的評價:和藹可親,對於信仰忠誠,但卻過於注重外表和法律。
D、耶穌的評價:耶穌將他們的所言所行分開來說:凡們對你們所說的,你們要行要守,但不要照他們行為去做,因為他們只說不做(瑪23:3)甚至,耶穌的朋友就有法利人(路14:1,若3:1,瑪23:50-51,若19:38-39,宗5:34-39,非3;5。《聖經辭典924條》
——撒杜賽人(同上2363條)
A、撒杜賽人來自匝多克,並以此為 。B、他們只是遵守梅瑟法律,否認法利賽人的信仰,尤其是肉身的復活。C、耶穌與他們的關係不大。他們思想開明,態度激進,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在福音中,很少提到他們,但是在對耶穌的態度上,他們與法利賽人串通一氣。
12:28-34愛的誡命(瑪22:34-40)
A、第一條是……(申6:4)。這是猶太人的信條,也是基督徒的誡命。強調人應該專註唯一的天主,這樣,人的生活在對獨一無二者崇拜中獲得整合。崇拜唯一 的誡命使人單純化,使他實於無盡的紛亂。(教理2114條)。B、第二條是……(肋19:18)對猶太人來說,近人是猶太同胞。耶穌不僅點出新的含義,也實踐了這一教訓。如果你們只愛那愛你們的人,你們還有什麼功德,因為連外 人也這樣做。誰別人,就滿全了法律(羅13:8)
12:35-37達味之子(瑪22;41-45,路20:41-44)
經師和法利賽等人問了陶一連串的問題,如今耶穌也提出一個問題:默西亞是過味之主,又是達味之子呢?
A、 默西亞是希伯來文,基督是希臘文,二者都是被傅油者。B、從人性看,基督的確是達味之子。當時的群眾也喜歡這們稱呼耶穌,()根據耶穌的族譜,耶穌是達味後裔。C、從神性講,基督又真是達味之主。耶穌受了傅油,被立為王,但是,他並非建立地上的國家,而是把人入天主的國度。在此,耶穌糾正了猶太人的錯誤觀念,他們以為默西亞是個地上的征服者。
12:37-40指摘經師(瑪23:6-7,路20:45-47)
耶穌不但提出問題,還抨批經師。愛穿長袍,表現尊處優的樣子;把 頭加長,顯示耀眼的身份和對法律的誠;愛受人尊敬,喜歡首席,因為位置代表身份。唯一的優點是長久的祈禱,然而,這卻是為文過飾非。
耶穌卻提出警告:A、不要渴望顯赫的地位。權利越大,責任越大;地位越高,服務越多。在教會裡,權利就是服務,是責任。人子來不是受人服侍,而是來服侍人,並交出自己的生命為大眾作贖價,B、不要渴望別人的讚美。在基督內的人,都該懷有像他一樣的心情,他雖然是有天主的形體,卻沒有將自己與天主同等的地位,把持不舍,反而而空虛自己取了奴僕的形體,降生成人,與人相似。C、不要運用宗教謀求私利。信仰天主不是榨取別人,而是豐富他人的生命;不是存心事物上,而是專心於福音的傳播。不是謀求自己的利益,而是追求教會的發展。
12:41—44稱讚窮寡婦(路1:1—4)
耶穌關於捐獻的教導:A、真正的奉獻必須是具有犧牲精神的,從人去看禮物的價值,而不是從物去看人的價值,奉獻就是愛,愛至成傷,才是真愛。真愛要求犧牲。人若存著犧牲的精神奉獻,那麼,他的奉獻才是真正的。B、必須是不計後果。若犧牲是真愛,那麼,不計後果就是信德。方濟各拋棄一切,跟隨基督,因為他相信他的天主是他的一切,。亞巴郎也說,天主自會照料,我們掏空自己,全心為主,他能坐視不管嗎?
預言聖殿的毀滅 13:1—2,14—20 (一)
預言末日的來臨 13:3—6,21—22 (二)
預言二次的來臨 13:7—8,24—27 (三)
預言迫害的來臨 13:9—13 (四)
警告人們留心 13:28—37 (五)
13:1—2,14—20預言聖殿的毀滅 (瑪24:1—2,15—25, 路21:5—6 ,20—24)
可憎之物:A、出自達尼爾先知書(9:27;11:31;12:11),希伯來文真譯「污穢的東西,使人生厭」。B、這話與敘利亞王安提約古(Antiocheius)有關。他醉心於希臘文化,並存心以此取代猶太宗教,於是,發生流血事件。在祭壇上放置豬肉;把聖殿院子當作妓院使用;要人跪拜太陽神(加上1:54)等等。C、耶穌預言聖殿的毀滅。公元70年,羅馬大將提多(TITUS)圍攻耶京,整個城市陷入恐惶之中。據約瑟夫記載,九萬七千多人被捕,一百一十萬人死亡。
13:3—6,21—22末日的來臨 (瑪24:3,23—25;路21:7)
國家的毀滅帶來宗教的混亂,異說興起的原因:
A、自己的喜好確立信仰。當一個人生活在自己沒有想的牢獄中時,就夜郎自大。他不接受外來的思想,尤其是與他的喜好相反的。而基督要求人們,開放自己,讓真理的光輝照在自己身上;他也要求人們聽從良心的呼聲,勇於接受正確的信仰,也敢幹拋棄錯誤的思想。B、以人的理智控制信仰。人有無限的渴望,但也有有限的一面。敬畏上主,才是智慧的開端,不但不能控制信仰,反而應當謙遜。
13:7—8,24—27 二次的來臨(瑪24:4—14;路21:8—19)
關於主的日子:A、從某一角度來看,表現出的悲觀思想。除非毀滅這箇舊世界,就不能建立另一新世界。主的日子來臨之前,必有戰禍,日月失光,人類處於一種悲痛的境地。B、從另一角度來看,流露著的是樂觀景象。猶太人深信天主必會進入人類的歷史,重塑世界和世上的一切。所有的猶太人也將從四面八方聚集巴勒斯坦,重建以色列國。C、最後,我們要記住一點:耶穌必定再來,至於時間,無人知道。
13:9—13預言迫害的來臨
A、把門徒解送到公議會,會堂,並受鞭打,是指猶太人的迫害,耶路撒冷沒有公議會,最高宗教法庭,專門審訊鞭打異端者。B、把門徒帶到總督和君王面前為主作證,是指羅馬的審判者,比如:比拉多,斐理斯,斐斯都,以及阿提帕。C、教會的信仰使人堅強。從宗徒的經驗,我們得知,他們不但不怕,反而勇敢作證。
13:28—37警醒祈禱(瑪24:31—36;路21:29—33)
告訴我們順從真理:A、從現條看本質。任何事情出現之前,都是有預兆的,所以,我們要善於分辨時代的徵兆。耶穌不是讓我們生活於惶恐之中,而是讓我們過著虔敬的生活。B、耶穌明言不知道那日子,不些事情放在天主手裡,我們無需過問,而唯一應當去做的,是警醒祈禱,像僕人等待主人一樣。C、耶穌的再來是必然的,耶穌雖說,他不知道那個日子,但不是否定他的再來。他卻留給我們一個方法,警醒,以便獲取救恩,而且只有忍耐到底的,才能得救。
14:1—2;公議會的陰謀,(瑪28:2—5,路22:1—2)
A、猶太人的三大節日,逾越節,五旬節和帳棚節。B、逾越好的雙重意義:a、它的歷史意義(出12)。是為記念以民從埃及被釋放而設立的。天主實行了十大災難,最後派遣「死亡天使」擊殺了埃及人的長子,卻越過了以色列人的門口。主要征()他們獲得自由而設立的。b、它的收穫意義(肋23:10—11)。這是收穫大麥的日子,感謝天主,賜予的一切食物,他們也慶祝這個豐收的日子。C、猶太男了必須在三大節日前往聖殿,朝拜天主。猶太人前來歡慶新生的節日,耶穌卻是進京赴死,好能拯救所有的人,不但猶太人,更是多人類。
14:3—9女人的香液(瑪26:6—13;若12:1—8)
告訴我們的真理:A、耶穌說她做了一任善事。希臘文的「善」,用兩個字表達,一是道德上的美善,恰到好處,但是過程可能十分艱苦;二是美妙,不僅恰到好處,也使人覺得有欣喜之感,但印象深刻。愛使人做出各樣的善事。B、愛就是把握機會去做事。柯林頓曾說,沒有理所當然,只有努力爭取。耶穌說,天國是以猛力奪取的,只要活著,就是機會,我們完全可以多做()事,只要隨從愛的指引。生活中的遺憾,多是因為沒有把握機會,那個女人的愛心行動,深深打動耶穌的心靈。C、耶穌的十字架初是成效,並將大獲全勝,耶穌的死亡並非終結,福音傳到天涯地角,才是圓滿。耶穌始終堅信,福音將會勝利。
14:10—11猶達斯的背叛(瑪26:14—16;路22:3—6)
A、猶達斯的貪婪。(若12:6;瑪26:15)當猶太宗教領袖不知所措時,猶達斯使他們知道耶穌的居處,且幫助他們逮捕耶穌。於是,猶達斯與他們商成三十塊錢成交。貪婪遮蔽了他的雙眼,看不清真假,辨不出善惡。B、猶達斯的下場。當他讓金錢遮住雙眼時,魔鬼乘機而入,人應專註於天主,而非其他,因為他是唯一的真天主。一個人不能侍奉天主,而又侍奉金錢,二者之間,人必須作出抉擇,但是,結果截然相反,天主引人進入生命,金錢卻叫人死亡。
14:12—16最後晚餐(MT 26:17—19,LK22:7—13)。
猶太人在逾越節準備什麼?A:首先是「象徵性地搜羅酵母,」當初在埃及時,他們輕裝上路,張羅其他,只能吃無酵餅,現在,他們同樣要清除所有的酵母。B:其次是「獻上逾越節的羔羊」。在猶太人眼中,血是生命的象徵。那天下午,所有的崇拜者必須自宰羔羊,獻給天主。
另外的準備;A:羊,更是天主保護他們的記號,B:無酵餅,回憶逃跑的經過。C:一盆鹽水,紀念流下的眼淚玫經過紅海的事迹。D:四隻酒杯,舉杯飲灑,紀念四個應許(出6:6—7)。E:一些果醬,蘋果,棗子、石榴和果仁交拌而成,紀念埃及的以泥砌磚的勞役。F:數種苦菜,菊花、苦菜,生菜和苦汁薄荷,紀念奴役之苦。
14:17—21愛的召喚(MT 20:20—25,LK22:14,21—23,JH13:21)。
A:耶穌知道將要發生的事,這時,他知難面進,視死如歸。儘管他將面臨他的死亡,可是,他沒有退避,反而勇敢地走向十字架。基督也應敢幹面對自己的痛苦,死亡能主一切困難的境遇。有主與我們同在,我們不孤獨。B:耶穌盾透了猶達斯的心。儘管猶達斯一再掩飾,儘管其他門徒蒙在鼓裡,可是,耶穌了解人心,洞察骯腑。因為天主給了人自由,並不強迫人改變決定,只是以愛召喚,希望人能夠聽從他。
14:22—26,建立聖體聖事(瑪26:26—29,LK22;15—20)。
A;(耶穌建立)聖體聖事。這是教會生命的中心和高峰,因為基督把他的教會和所有的肢體聯合於他內,呈獻於天主父。每位信友不但要「吃人子的肉,喝他的血」還要相稱地「吃喝,如此,在他內才有永遠的生命(若6:L53)。B:我們領受聖體。領聖體可以加強我們與基督的結合,耶穌說:「那吃我的人,也要因我而生活」(若6:57)。領聖體可以使我們關心窮人。在窮人向上活出基督。因為他們也是基督的兄弟姐妹;領聖體使人們與罪惡分開。愛比罪大,當我們越來越的時候,也就會越來越恨罪,從而,遠離並消除罪惡。最終,死於罪惡,活於天主。
14:27—31,預言門徒的背主(MT26:30—35;LK22:31—34,39;JH13:36—38)。
耶穌預知自己的命運,也預言了門徒的背叛。令人最痛的不是自己的慘死,而是在他死時,他最愛的人的背離。伯多祿始終是門徒的代表。他宣認耶穌是默西亞時,又將公開否認他,門徒都是這樣說了。
耶穌以大無畏的精神走上了十字架。
14:32—42山園祈禱(瑪28:36—46;路22:40—45)
耶穌的祈禱:A、阿爸,父啊!這是小孩用語,稱呼你親,耶穌還用阿拉美語顯示與父的親密關係。我們祈禱時,也應以赤子之心身父祈禱。B、不要照所我所願意的,而要照你所願意的。祈禱的功效不是轉變天主的旨意,而是轉化我們。儘管渴望天主使我們脫離某種困難的境遇,可是,仍要依賴天主和他的愛。他的愛以我們理解和不理解的方式,彰顯在我們身上。C、醒悟祈禱吧,免陷於誘惑。耶穌透析人性,心神是堅強的,但肉體卻是軟弱的。唯一能夠使我們免於誘惑的就是祈禱,並時刻警醒。
14:43—50耶穌被捕(瑪20:47—56;路22:47—53;若18:2—11)
人物畫像:A、猶達斯。()是愛的記號,猶達斯卻當成出賣耶穌的標記。他說:「我親吻誰,誰就是」。在福音中,這是最暗淡和最恐怖的一個故事!B、捉拿耶穌的人。一是司祭,經師和長老手下的兵士,他們有權力和有義務維持秩序與和平。二是路邊的暴民,他們煞有()事地加入兵士的行列,製造恐怖氣氛。C、拔劍殺人的人。根據若望聖史記載,他是伯多祿(若18:10)。之所以沒有寫出他的名字,也許是為了保護他。四十年後,若望記錄了,已無防礙。D、跟隨耶穌的人。他們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祈禱使人敢於面對各種境遇,門徒見到危險,都各自逃命了。E、耶穌。世界混亂,他卻泰然處之。暴民製造了混亂恐怖氣象,耶穌卻控制著整個事件。
14:51—52那個少年
他是誰?多數學者認為是若望馬爾谷。他的家就是最後晚餐廳。
關於他。A、最後晚餐時,他在場。他只是個少年,沒有人在意。他甚至追隨耶穌到了山園,目擊了一切。B、他可能熟睡時,兵士吵醒了他。當他大事不妙,前去告知耶穌時,卻晚了一步。兵士先他而到了山園,所以,他在後面()前,目睹這些。
14:53;55—65耶穌受審(瑪26:57—68;路22:63—71;若18:19—24)
A、公議會,是新約時代猶太人的最高行政機構。職權是處理民事和宗教案件。羅馬統治下的巴肋斯坦公議會雖有全權審斷和判決刑事案件,卻無權力執行死刑,需要獲得羅馬總督的批准。B、公議會,是由七十位成員和一位主席組成,模仿梅瑟當時的方法,管理百姓。C、在任大司祭是當然主席,其他成員是社會上有權有勢的長老和以法律專家的經師。
14:54,66—72伯多祿背主三次(瑪26:69—75;路22:56—62;若18:18,25—27)
A、一次背主。那婢女認為伯多祿是耶穌的出色追隨者,而認出了他。儘管如此,他仍然沒有逃跑,而是遠遠地看著耶穌。在他心中,雖有恐懼,但更有愛,愛使他不再懼怕。B、二次背主。他的口音,使使女認出他是耶穌一夥的。他卻竭力掩飾,但事實勝於雄辯。他雖然沒有立刻逃走,卻離開了那個地方。C、三次背主。他被人認出是加利肋亞人,但他矢口否認,竟然發誓不認得耶穌。故事的結局不大清楚,卻是在黑暗中落下了帷幕。
15:1—5耶穌的緘默
耶穌是悲劇中緘默。人若到了這種地步,便欲語無聲了,在猶太領袖跟前,耶穌不能審辨,也不想說話,因為無濟於事。說不定還會招來更大麻煩,這種可怕的境地,耶穌沉默是金。他所唯一的希望寄託於父,把自己的生命也交給了他。
15:6—15群眾的選擇(瑪27:11—26;路23:13—25)
A、選擇無法無天而放棄法律綱論。在新約中,罪有幾個相義的字,其中一個便是不法,人的心中存在著一種抗拒法律的渴望。過於追求自由,也會使人陷入另一種不自由。B、選擇戰爭而放棄和平。巴拉巴不是小偷,而是一個強盜。他殺人流血,引起戰爭,而群眾偏偏選擇了他,放棄了和平之王,耶穌基督。C、選擇仇恨而放棄仁愛。前者是用仇恨和暴力促成自己的野心,而後著則是以仁愛建立天主的國度。讓仇恨統治自己的人,不會感到幸福和自由,而愛心卻讓人暢行無阻,決勝千里。
15:16—20耶穌受人戲弄(瑪27:27—30;若19:2—3)
A、那些士兵,都是外邦人,他們來自敘利亞,阿拉伯和納巴特。雖與耶穌無怨無仇,但他們對於猶太人恨之入骨,所以,在耶穌身上發泄他們的憤恨。B、那個茨冠,荊棘大概是燒火用的,如今,卻用它編了一個茨冠,戴在耶穌頭上,並把一根蘆葦放在他手裡,戲弄耶穌。C、那件紫紅袍和那個稱呼,都是士兵在嘲弄耶穌,()泄仇恨的。
15:21—28耶穌被釘(瑪27:32—38;路23:26—34;若19:17—24)
A、十字架的酷刑,最早實行這種刑罰的民族是腓尼基、埃及、印度、波斯等,後來,羅馬人也採用了。君士坦丁大帝為了尊敬耶穌的十字架,廢除這一酷刑。B、釘人的方法,首先把人的雙手釘在槽木上,然後再把體和槽木一塊豎起,最後將雙足釘在豎木上。C、強盜中間的耶穌。把耶穌列於判逆者之中,也是在嘲笑猶太人。耶穌是猶太人的君王,而他們的君王卻在強盜中間被釘。
15:29—32耶穌被懸在十字架上(瑪27:39—44;路23:35—37)
A、過路的人。耶穌被釘的地方,離城不遠。凡是來往的人都能看見。又因是節日,使城裡更是人小巧滿為患,他們搖著頭嘲弄耶穌(依3:22;詠22:8)。B、司祭長和經師。他們是會議會的要人,彷彿是在聯袂慶祝自己的勝利,他們說得話比百性的更為毒辣。C、強盜。根據路加的記載,其中一個還信從了耶穌,做了天主國的一份子。
15:33—41耶穌死在十字架上(瑪27:45—54;路23:44—47;若19:28—30)
A、百夫長及其手下的人。說:「這人真是天主子」,並非承認耶穌為天主,而是宣稱耶穌為無罪,這句說是他信仰耶穌的開始。外邦軍人和羅馬政府都承認耶穌是無辜的,猶太人卻認為他罪有應得。天主子應現解為天主所喜愛的。B、熱心的婦女們。她們神情迷惑,傷心欲絕,但卻仍就留在那裡,遠遠地望著,不忍離開,別人無法明白,但是,愛就這麼奇妙,便她們與基督永不分離。
15:42—47耶穌被埋葬(瑪27:57—61;路23:50—55;若19:38——42)
若瑟是阿黎瑪特雅人。阿黎瑪特雅位予耶京西北約三十王公里處,(撒上1:1)。
若瑟是客人,貴族出身(谷15:43),因此,他去是總督並非難事,但他很膽怯,不敢明認自己是耶穌的門徒(若19:38)。他善良公正,全心渴望天主的國(路23:50—51)。他是議員,曾反對迫害耶穌(路23:50—51)。耶穌的死及其死後的一切奇事,感動了他,也堅定了他,所以,他才敢求見比拉多,索取耶穌的遺體(谷15:43)。
16:1—8天使的報告:主已復活(瑪28:1—8;路24:1—12)
告訴我們的真理:A、耶穌不僅是書中的人物,更是活的臨在。把耶穌視作歷史性的人物,這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可以從這裡開始,最終卻要與他會面,直到擁有他。B、耶穌不僅存在人的記憶中,他根本就是在活著,且與人在一起,雖說時間可以()他一切,抹去一切,但是,若人與耶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擁有了對他的()信仰,他就會知道耶穌永遠活著。C、人不僅知道關於耶穌的成熟,對於基督的信仰,不是靜止的,我們信仰是一位活著的主,所以,隨時隨地都有新的奇蹟和新的真理,讓我們發現和學習。
16:9—20耶穌的顯現(瑪28:18—20;路24:36—49)
這段經文,我們發覺它的最大興趣:是教會的職責。
A、教會責任是宗教性,宣揚福音。說教會時,已經包括每位信徒,所以,耶穌的門徒都有切證耶穌的福音並傳揚的責任。B、教會應有醫治的責任。基督許下五種特恩:驅逐魔鬼(宗8:7;16:18)談新語言(宗2:4,11;10:46)手拿毒蛇卻不受害(宗28:3—6),喝了互物,也不致死,給人覆手,使之痊癒(宗28:8;雅5:14)耶穌渴望整個的人,包括肉體和靈魂,都能得到完全的健康。C、教會決非孤軍奮鬥,基督與之並肩作戰。基督仍然活著,且與教會在一起,神跡可以證實。基督是教會的元首,也把能力賜給了她的教會。他的同在和掌管是信友生活的力量源泉。
推薦閱讀:
※馬太福音的神學 | 摘自《聖經神學詞典》
※#益生菌#炎症性腸病的福音
※福音十二講
※3月21日~3月31日《聖經》傳福音
※福音大師:《易經》知識普及 連載 七
TAG: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