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離我們有多遠?
06-19
科學,離我們有多遠? 各類科學段子流轉於網路,公民科學素養亟待提升2016年03月22日吳名遂 製圖調查說明人機大戰落下帷幕,韓國棋手李世石1:4不敵AlphaGo,引發人們對人工智慧的熱議。在不到一年時間裡,諾貝爾獎、雨果獎,科學世界的最高獎,相繼花落神州;屠呦呦、三體、引力波等成了網路熱詞,進而引發一輪科學熱。與此同時,多年前的「諾貝爾哥」再現網路,成為眾多網友議論的對象。且不論「諾貝爾哥」的科學性,單就伴隨著這一輪科學熱流轉於網路的各類有關養生、食物禁忌、科學發現的段子,就讓人無法消受。更有一些「最新研究成果」,雨里霧裡,讓人真假難辨。為此,解放日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QQSurvey中國在線,開展了「科學,離我們有多遠」的調查。本次調查採用在線方式。樣本按照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和個人月收入進行隨機分配,全部樣本為上海市居民。有效樣本為1000份。電視是科學知識獲取主渠道2015年,有關科學技術的辭彙進入互聯網熱詞系列。受訪者朱女士說:「首先要歸於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屠呦呦因此成為一個符號。」本次調查給出數十個選項,受訪者選出的前三個選項分別是:霧霾,互聯網+,屠呦呦。中東呼吸綜合征,引力波,火星發現液態水,工業4.0,雨果獎,三體,諾貝爾哥進入前十(本次調查開展期間,圍棋的「人機大戰」尚未開始)。基因編輯、精準醫療等雖被專家視為重要選項,但落選前十。專業人士與普通受訪者的評價有較大差別。其原因主要是,專業人士主要從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來發現某個選項的價值;而普通受訪者的信息來源,主要來自媒體的報道傳播。據中國科協發布的《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顯示:作為傳統的大眾媒體,電視仍是公民獲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利用電視獲取科技信息的公民比例為93.4%,比2010年(87.5%)略有增長;其次是利用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獲取科技信息,這一比例達53.4%,比2010年的26.6%提高一倍多;利用報紙獲取科技信息的比例為38.5%。受訪者張先生說:「我們普通民眾,主要是從新聞里獲取科技信息。比如屠呦呦,就是看了電視才知道的。我平時對這方面的信息比較關注,從網站看新聞,說《三體》得『雨果獎』,我開始還以為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想想科幻獎怎麼會以雨果命名,不明白,查了才知道,此雨果非彼雨果。雨果獎的設立不是為了紀念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而是為了紀念來自盧森堡的現代科幻小說奠基人雨果·根斯巴克。說實話,看『諾貝爾哥』的視頻,是因為說是他可能得諾貝爾獎,這是一個笑話。」聳人聽聞的科學流言真不少「科學離我們那麼遠,遠到億萬光年的宇宙黑洞;科學離我們這麼近,就在你廚房炒菜時的油煙。」受訪者朱小姐如此感慨。也因為科學就在普通人的身邊,所有的知識經驗可能包含著深奧的科學道理。所以,那些以科學的名義在朋友圈傳播的小文章、小段子的閱讀量特別高。無論這些文章、段子是否正確,普通受訪者是如何被吸引的呢?調查顯示:首先是自己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識。比如,想減肥的女孩,對如何減肥的文章就特別關注;愛美的,對護膚方法介紹特別喜歡看,選擇此項的受訪者超6成;其次是標題聳人聽聞,比如,「家中擺放鬱金香,女子頭髮嚴重脫落」,選擇此項的受訪者達33.9%;第三是與受訪者的認識反差較大的知識,或者是顛覆常識的,選擇此項的有32.4%。此外,網路顯示閱讀量大的文章,親友介紹的文章等,也是吸引受訪者閱讀的原因。不少受訪者表示,自己剛接觸到這樣的文章,還有所相信;但接觸多了,不免將信將疑;等到此類信息泛濫,就開始反感了。那麼,受訪者比較相信的是哪些渠道傳播的科技信息呢?調查顯示:近6成受訪者表示,相信專業的科學雜誌介紹;近5成受訪者表示,相信科學家撰寫的自己研究領域的科普文章;超過3成的受訪者相信教材上面的科技信息,以及報紙、電台、電視等傳統媒體刊登的新聞報道(廣告除外);有2成受訪者相信網站發表的文章和視頻;約13%的受訪者相信親友的介紹,包括口口相傳和朋友圈轉發;還有近4%的受訪者相信廣告宣傳。有受訪者陳小姐指出:「現在有些傳統媒體上的廣告,弄得像新聞報道一樣,很誤導人。」科學如何面對「諾貝爾哥」在本次調查中,原本科技含量不高的「諾貝爾哥」現象被受訪者列為十大熱門詞,無疑體現了網路的力量。有23.8%的受訪者選擇此項,但看過相關視頻的受訪者為17.5%。換句話說,有些受訪者只是聽說了這件事情就把它列為重要事件。那麼,在看過這個幾年前視頻的受訪者中,他們是如何看待這個現象呢?受訪者的態度呈明顯分化狀態。有28.0%的受訪者表示,應支持「諾貝爾哥」的「研究」;25.1%的受訪者表示,反對炒作「諾貝爾哥」,尤其反對藉此攻擊他人;20.0%的受訪者表示,只是同情「諾貝爾哥」的遭遇。此外,有覺得這個視頻只是好玩的;也有覺得這個節目本身太弱智,表示鄙視的;還有人認為「諾貝爾哥」並不懂科學等。受訪者顧先生說:「『諾貝爾哥』是典型的『民間科學家』,作為個人愛好,這無可厚非。社會上有這樣一批人,熱衷做愛因斯坦或愛迪生,如果發明一個洗龍蝦或者去棗核的機器,倒也不失發明的稱號。但號稱發明了『永動機』,或者說能夠應用『引力波』,就有點虛幻了。再說,引力波這個概念是愛因斯坦提出來的,目前只是剛剛被測到,現在談應用,簡直是天方夜譚。只是覺得這樣的節目不好,拿人開涮。而引發的議論值得引起重視,為什麼這樣一個明顯虛幻的『研究』,會被人支持或同情?」提高公民科學素養迫在眉睫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顯示,上海、北京和天津的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分別為18.71%、17.56%和12.00%,位居全國前三位。與美國和歐洲世紀之交的水平相近。但在具體的科學知識方面,還存在不少缺陷。本次調查列舉了多項相關判斷由受訪者選擇對錯,調查顯示:40.3%的受訪者認可「綠色背景能保護視力」;25.6%的受訪者認可「聲吶擁有驚人的殺傷力」;17.9%的受訪者認可「抗菌素能殺死病毒」;17.1%的受訪者認可「生薑根治脫髮」;還有1成多的受訪者認可「滴水觀音有毒,接觸致死」,「炒菜不冒煙是鍋的作用」等。受訪者的誤解,一是感官經驗的簡單延伸,比如「綠色背景保護視力」,其次是對影視作品想像的誤讀,第三是對傳統偏方驗方的迷信。那麼,如何才能減少那些虛假的科學流言呢?受訪者表示:一是要提高民眾的受教育程度;二是要加強科學普及的宣傳;三是提倡尊重科學的精神。同時,鼓勵更多的科學家參與到科學普及工作中來,並提高媒體人的科學素養;另外,抵制偽科學的宣傳,尤其是對利用偽科學現場傳播獲取利益的,應予查處。中國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對「十三五」期間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實現跨越提升作出總體部署,到2020年中國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目標是: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長足發展,建成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求的現代公民科學素質組織實施、基礎設施、條件保障、監測評估等體系,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由2015年的6.20%提升到10%以上。但願「諾貝爾哥」的爭議再不發生,科學流言的市場越來越小。解放日報社會調查中心第135期策劃撰稿:王玲英 顧伯賢 束順斌王長偉 趙雪平電話:22898303地址:延安中路816號網址:http://www.jfdaily.comEmail:gbx040@jfdaily.comQQ survey 中國在線調研地址:上海吳興路277號912室電話:52379150532379151網站:www.qqsurvey.com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跨入「腦智時代」| 發展中國腦科學和智能科技的思考與建議
※七步告別腰椎痛,一組科學有效的腰椎鍛煉方法!
※【原創】科學的欣賞流行樂
※科學家欲揭開動物自動變性的奧秘
※科學家研究發現5億年前DNA「錯誤」致進化出人類